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记录了西湖及其周边的风景名胜和历史典故。张岱以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叙述,表达了对西湖的热爱与怀念,是研究明代文化和地理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保俶塔-原文
宝石山高六十三丈,周一十三里。
钱武肃王封寿星宝石山,罗隐为之记。
其绝顶为宝峰,有保ㄈ塔,一名宝所塔,盖保ㄈ塔也。
宋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王?,闻唐亡而惧,乃与妻孙氏、子惟?、孙承?入朝,恐其被留,许造塔以保之。
称名,尊天子也。
至都,赐礼贤宅以居,赏赉甚厚。
留两月遣还,赐一黄袱,封识甚固,戒曰:“途中宜密观。”
及启之,则皆群臣乞留ㄈ章疏也,ㄈ甚感惧。
既归,造塔以报佛恩。
保ㄈ之名,遂误为保叔。
不知者遂有“保叔缘何不保夫”之句。
ㄈ为人敬慎,放归后,每视事,徙坐东偏,谓左右曰:“西北者,神京在焉,天威不违颜咫尺,ㄈ敢宁居乎!”
每修省入贡,焚香而后遣之。
未几,以地归宋,封ㄈ为淮海国王。
其塔,元至正末毁,僧慧炬重建。
明成化间又毁,正德九年僧文镛再建。
嘉靖元年又毁,二十二年僧永固再建。
隆庆三年大风折其顶,塔亦渐圮,万历二十二年重修。
其地有寿星石、屯霞石。
去寺百步,有看松台,俯临巨壑,凌驾松抄,看者惊悸。
塔下石壁孤峭,缘壁有精庐四五间,为天然图画图。
黄久文《冬日登保ㄈ塔》诗:
当峰一塔微,落木净烟浦。日寒山影瘦,霜泐石棱苦。
山云自悠然,来者适为主。与子欲谈心,松风代吾语。
夏公谨《保ㄈ塔》诗:
客到西湖上,春游尚及时。石门深历险,山阁静凭危。
午寺鸣钟乱,风潮去舫迟。清樽欢不极,醉笔更题诗。
钱思复《保ㄈ塔》诗:
金刹天开画,铁檐风语铃。野云秋共白,江树晚逾青。
凿屋岩藏雨,粘崖石坠星。下看湖上客,歌吹正沉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保俶塔-译文
宝石山高六十三丈,周长十三里。
钱武肃王封寿星宝石山,罗隐为此作了记录。
山的最高处是宝峰,上面有保ㄈ塔,也叫宝所塔,其实就是保ㄈ塔。
宋太平兴国元年,吴越王听说唐朝灭亡后感到害怕,于是与妻子孙氏、儿子惟?、孙子承?一起入朝,担心被扣留,答应建造一座塔来保佑自己。
称名,是为了尊崇天子。
到了都城,被赐予礼贤宅居住,赏赐非常丰厚。
留了两个月后被遣返,赐予一个黄色的包袱,封口非常牢固,告诫说:“途中应该秘密查看。”
打开后,发现都是群臣请求留下ㄈ的奏章,ㄈ非常感动和害怕。
回来后,建造塔以报答佛恩。
保ㄈ的名字,后来被误传为保叔。
不知道的人就有了“保叔为什么不能保佑丈夫”的句子。
ㄈ为人谨慎,被放归后,每次处理事务,都会移到东边坐下,对左右的人说:“西北方向,是神京所在,天威不远离,ㄈ怎么敢安心居住呢!”
每次修省入贡,都会焚香后再派遣。
不久,将土地归还宋朝,被封为淮海国王。
那座塔,元朝至正末年毁坏,僧人慧炬重建。
明朝成化年间又毁坏,正德九年僧人文镛再次重建。
嘉靖元年又毁坏,二十二年僧人永固再次重建。
隆庆三年大风折断了塔顶,塔也逐渐倒塌,万历二十二年重修。
那里有寿星石、屯霞石。
离寺庙百步远,有看松台,俯瞰巨大的沟壑,凌驾于松树之上,看的人感到惊悸。
塔下的石壁孤峭,沿着石壁有四五间精舍,像是天然的图画。
黄久文《冬日登保ㄈ塔》诗:
山峰上有一座微小的塔,落叶在烟雾弥漫的岸边显得干净。寒冷的阳光下,山影显得瘦削,霜冻使石棱显得苦涩。
山云自然悠然,来的人正好是主人。我想和你谈心,松风代替我说话。
夏公谨《保ㄈ塔》诗:
客人来到西湖上,春游还来得及。石门深处历险,山阁静静地倚靠危险。
午寺的钟声杂乱,风潮使船行缓慢。清酒欢愉不尽,醉后更题诗。
钱思复《保ㄈ塔》诗:
金色的佛刹像天开的画,铁檐上的风铃在说话。野云在秋天显得更白,江边的树在傍晚显得更青。
凿屋的岩石藏着雨,粘在崖上的石头像坠落的星星。往下看湖上的客人,歌声和吹奏声正沉入冥冥之中。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保俶塔-注解
宝石山: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西湖风景区的一部分,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著称。
钱武肃王:即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以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和文化著称。
罗隐:唐代著名诗人,以诗文才华横溢、风格独特而闻名。
保ㄈ塔:位于宝石山顶,原名宝所塔,后因吴越王钱镠的传说而被称为保ㄈ塔,是杭州著名的古塔之一。
吴越王:指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君主,以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和文化著称。
宋太平兴国元年:即公元976年,是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年号。
黄袱:古代用于包裹重要物品的黄色包袱,象征尊贵和重要。
淮海国王:钱镠在归顺宋朝后被封的爵位,以示对其忠诚和贡献的认可。
元至正末:元朝末年,至正是元顺帝的年号,末指末年。
明成化间:明朝成化年间,即公元1465年至1487年。
正德九年:明朝正德九年,即公元1514年。
嘉靖元年:明朝嘉靖元年,即公元1522年。
隆庆三年: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
万历二十二年: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即公元1594年。
寿星石:宝石山上的一块巨石,因形状似寿星而得名。
屯霞石:宝石山上的一块巨石,因在夕阳下呈现出霞光万道的景象而得名。
看松台:宝石山上的一个观景台,因可以俯瞰松林和山谷而得名。
黄久文:明代诗人,以诗文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而著称。
夏公谨:明代诗人,以诗文风格独特、情感真挚而闻名。
钱思复:明代诗人,以诗文才华横溢、风格多样而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湖梦寻-卷一-西湖北路-保俶塔-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宝石山及其上的保ㄈ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宝石山作为杭州西湖风景区的一部分,不仅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游客,更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备受瞩目。保ㄈ塔作为宝石山的标志性建筑,见证了吴越王钱镠的忠诚与智慧,以及历代王朝的更迭与兴衰。
文中提到的吴越王钱镠,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开国君主,他以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和文化著称。钱镠在听闻唐朝灭亡后,因担心被宋朝扣留,决定与家人一同入朝,并承诺建造保ㄈ塔以表达对宋朝的忠诚。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钱镠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他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保ㄈ塔的建造和多次重建,反映了历代王朝对佛教文化的重视和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塔下的石壁和精庐,以及周围的寿星石、屯霞石和看松台,构成了宝石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题诗。
文中引用的黄久文、夏公谨和钱思复的诗作,进一步丰富了宝石山和保ㄈ塔的文化内涵。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宝石山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黄久文的《冬日登保ㄈ塔》诗,通过描绘冬日山景的萧瑟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夏公谨的《保ㄈ塔》诗,则以春游西湖为背景,描绘了宝石山的险峻与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的追思。钱思复的《保ㄈ塔》诗,则通过描绘塔的雄伟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感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宝石山和保ㄈ塔的描述,展现了杭州西湖风景区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对这些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