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五本-楔子

作者: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元代戏曲家。他以创作杂剧闻名,《西厢记》是其代表作。

年代:元代(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内容简要:全剧共5本21折,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作品以优美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展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巅峰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五本-楔子-原文

自暮秋与小姐相别,倏经半载之际。

托赖祖宗之荫,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

如今在客馆听候圣旨御笔除授,惟恐小姐挂念,且修一封书,令琴童家去,达知夫人,便如小生得中,以安其心。

琴童过来,你将文房四宝来,我写就家书一封,与我星夜到河中府去。

见小姐时说:“官人怕娘子忧,特地先着小人将书来。”即忙接了回书来者。

过日月好疾也呵!

[仙吕][赏花时]相见时红雨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

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

琴童,我嘱咐你的言语记着!则说道特地寄书来。[下]

[仆云]得了这书,星夜望河中府走一遭。[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五本-楔子-译文

自从暮秋与小姐分别,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半年。

托祖宗的福荫,我一次就考中了,得了头名状元。

现在在客馆等待皇帝的圣旨任命,担心小姐挂念,所以写一封信,让琴童带回家去,告诉夫人,就像我考中了一样,以安慰她的心。

琴童过来,你把文房四宝拿来,我写一封家书,你连夜送到河中府去。

见到小姐时就说:“官人怕娘子担心,特地先派小人送信来。”然后赶紧接了回信回来。

时间过得真快啊!

[仙吕][赏花时]相见时红雨纷纷落在绿苔上,别离后黄叶萧萧凝结在暮霭中。

今天看到梅花开了,已经分别了半年。

琴童,我嘱咐你的话要记住!就说特地寄信来。[下]

[仆云]拿到这封信,连夜赶往河中府。[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五本-楔子-注解

暮秋:指深秋时节,通常指农历九月,是秋天的最后一个月。

半载:指半年时间,载是古代对年的称呼。

及第:指科举考试中取得进士及以上的名次,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头名状元: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是最高荣誉。

圣旨御笔除授:指皇帝亲自下旨任命官职。

文房四宝:指笔、墨、纸、砚,是古代文人书写的基本工具。

河中府: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永济市一带。

仙吕:古代音乐中的一种调式,常用于戏曲中。

赏花时:指欣赏花卉的时节,常用于诗词中。

红雨:比喻花瓣飘落如雨,常用于形容春天的景象。

绿苔:指生长在潮湿环境中的绿色苔藓,常用于描绘自然景色。

黄叶:指秋天的落叶,常用于描绘秋天的景象。

暮霭:指傍晚时分的雾气,常用于描绘黄昏的景象。

梅开:指梅花开放,常用于描绘冬天的景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五本-楔子-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元代戏曲《西厢记》中的一段,描写了张生与崔莺莺分别半年后,张生考中状元,写信给崔莺莺报喜的情景。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张生对崔莺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重要性。

首先,文中通过‘暮秋’、‘半载’、‘梅开’等词语,巧妙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变化,营造出一种时光荏苒、物是人非的氛围。这种时间感的营造,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加深了读者对张生与崔莺莺分别已久的感受。

其次,文中通过‘红雨纷纷点绿苔’、‘黄叶萧萧凝暮霭’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和秋天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也暗示了张生与崔莺莺分别后的心情变化。春天的‘红雨’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而秋天的‘黄叶’则象征着凋零与思念。

再次,文中通过‘及第’、‘头名状元’、‘圣旨御笔除授’等词语,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重要性。科举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考中状元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家族的骄傲。张生考中状元后,第一时间写信给崔莺莺报喜,既表达了他对崔莺莺的深情,也反映了他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最后,文中通过‘文房四宝’、‘琴童’等词语,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文房四宝是古代文人书写的基本工具,琴童则是古代文人身边的随从。这些细节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文本的真实感,也反映了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张生对崔莺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重要性。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西厢记-第五本-楔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003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