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遗路死-原文
或者被打死者扛在路旁,
耆正只申官作遗路死尸,须是仔细。
如有痕迹,合申官多方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遗路死-译文
或者将被打死的人扛到路旁,
耆正只需向官府报告这是一具遗弃在路边的尸体,但必须仔细处理。
如果发现有任何可疑的痕迹,应该向官府报告,并进行多方面的调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遗路死-注解
耆正:古代指地方上的长者或乡绅,负责调解纠纷、维护地方秩序。
申官:向官府报告或申报。
遗路死尸:指在路边发现的无人认领的尸体。
痕迹:指尸体上可能留下的伤痕或其他可疑迹象。
多方体:指从多个角度或方面进行详细的调查和验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遗路死-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种古代社会中对路边发现尸体的处理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治理和法律意识。首先,文中提到的‘耆正’是古代地方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他们不仅是地方秩序的维护者,也是官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通过耆正向官府申报路边发现的尸体,体现了古代社会对生命尊严的尊重和对法律程序的遵守。
其次,文中强调‘须是仔细’,并要求‘如有痕迹,合申官多方体’,这表明古代社会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医学意识。通过对尸体痕迹的仔细检查和多方面的调查,可以推断出死因,甚至可能揭露犯罪行为。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也反映了对正义的追求。
此外,这段文字还揭示了古代社会对公共安全的重视。通过官府介入调查,不仅可以维护社会秩序,还能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这种社会治理方式,虽然在现代看来可能显得简单,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治理方式,也展示了当时人们对生命尊严和社会正义的重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