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宋慈(1186年—1249年),字惠父,南宋法医学家。他长期从事司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验尸经验。
年代:南宋(13世纪)。
内容简要:共5卷,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书中详细记录了验尸、断案的方法和技术,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后世法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死后仰卧停泊有微赤色-原文
凡死人项后、背上、两肋、后腰、腿内、两臂上、两腿后、两曲 、两脚肚子上下有微赤色。
验是本人身死后一向仰卧停泊,血脉坠下,致有此微赤色,即不是别致他故身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死后仰卧停泊有微赤色-译文
凡是死者的脖子后面、背部、两侧肋骨、后腰、大腿内侧、两臂上、两腿后面、两膝弯曲处、两脚肚子上下有微红色。
检验发现是因为死者死后一直仰卧停泊,血液向下沉积,导致出现这种微红色,这就不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死后仰卧停泊有微赤色-注解
死人项后:指死者颈部的后方。
背上:指死者背部的上方。
两肋:指死者身体两侧的肋骨区域。
后腰:指死者腰部的后方。
腿内:指死者大腿的内侧。
两臂上:指死者双臂的上方。
两腿后:指死者双腿的后方。
两曲:指死者身体弯曲的部位,如肘部或膝盖。
两脚肚子上下:指死者小腿肚子的上下部位。
微赤色:指皮肤上出现的轻微红色,通常是由于血液沉积所致。
仰卧停泊:指死者死后一直保持仰卧姿势,未移动。
血脉坠下:指血液因重力作用而沉积在身体的低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洗冤集录-卷五-死后仰卧停泊有微赤色-评注
这段古文描述的是古代法医学中对尸体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文中详细列举了尸体上出现微赤色的部位,如项后、背上、两肋等,这些现象在现代法医学中被称为‘尸斑’。尸斑是由于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血液因重力作用沉积在身体低处,导致皮肤出现红色或紫色的斑块。
文中提到的‘仰卧停泊’和‘血脉坠下’是对尸斑形成原因的科学解释。古人通过观察尸体现象,总结出这些规律,体现了古代法医学的初步发展。这种观察和解释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当时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即不是别致他故身死’,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尸斑是自然现象,而非他杀或其他原因所致。这种判断体现了古代法医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死亡和尸体的重视,以及对法医学的初步探索。古人对尸体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不仅为后世法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准确地描述了尸体现象及其成因。这种直白的表达方式,符合古代法医学文献的特点,即注重实用性和准确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是古代法医学的重要文献之一,为我们了解古代法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在法医学领域的成就,也反映了古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