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礼乐四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礼乐四-原文

礼乐四

人授耒耜于侍中,太仆卿一人执牛,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侍卫。三公以宰相摄,九卿以左右仆射、尚书、御史大夫摄,三诸侯以正员一品官及嗣王摄。推数一用古制。礼仪使一人、太常卿一人赞礼;三公、九卿、诸侯执牛三十人,用六品以下官,皆服袴褶。御耒耜二,并韬皆以青。其制度取合农用,不雕饰,毕日收之,藉耒耜丈席二。先农坛高五尺,广五丈,四出陛,其色青。三公、九卿、诸侯耒十有五。御耒之牛四,其二,副也,并牛衣。每牛各一人,绛衣介帻,取闲农务者,礼司以人赞导之。执耒持耜,以高品中官二人,不袴褶。皇帝诣望耕位,通事舍人分导文、武就耕所。太常帅其属,用庶人二十八,以郊社令一人押之。太常少卿一人,率庶人趋耕所。博士六人,分赞耕礼。司农少卿一人,督视庶人终千亩。廪牺令二人,间一人奉耒耜授司农卿,以五品、六品清官摄;一人掌耒耜,太常寺用本官。三公、九卿,诸侯耕牛四十,其十,副也,牛各一人。庶人耕牛四十,各二牛一人。庶人耒耜二十具、锸二具,木为刃。主藉田县令一人,具朝服,当耕时立田侧,毕乃退。畿甸诸县令先期集,以常服陪耕所,耆艾二十人,陪于庶人耕位南。三公从者各三人,九卿、诸侯从者各一人,以助耕。皆绛服介帻,用其本司隶。是时虽草具其仪如此,以水、旱、用兵而止。

皇帝谒陵,行宫距陵十里,设坐于斋室,设小次于陵所道西南,大次于寝西南。侍臣次于大次西南,陪位者次又于西南,皆东向。文官于北,武官于南,朝集使又于其南,皆相地之宜。

前行二日,遣太尉告于庙。皇帝至行宫,即斋室。陵令以玉册进署。设御位于陵东南隅,西向,有冈麓之阂,则随地之宜。又设位于寝宫之殿东陛之东南,西向。尊坫陈于堂户东南。百官、行从、宗室、客使位神道左右,寝宫则分方序立大次前。

其日,未明五刻,陈黄麾大仗于陵寝。三刻,行事官及宗室亲五等、诸亲三等以上并客使之当陪者就位。皇帝素服乘马,华盖、繖、扇,侍臣骑从,诣小次。步出次,至位,再拜。又再拜。在位皆再拜,又再拜。少选,太常卿请辞,皇帝再拜,又再拜。奉礼曰:“奉辞。”在位者再拜。皇帝还小次,乘马诣大次,仗卫列立以俟行。百官、宗室、诸亲、客使序立次前。皇帝步至寝宫南门,仗卫止。乃入,繇东序进殿陛东南位,再拜;升自东阶,北向,再拜,又再拜。入省服玩,抆拭帐箦,进太牢之馔,加珍羞。皇帝出尊所,酌酒,入,三奠爵,北向立。太祝二人持玉册于户外,东向跪读。皇帝再拜,又再拜,乃出户,当前北向立。太常卿请辞,皇帝再拜,出东门,还大次,宿行宫。

若太子、诸王、公主陪葬柏城者,皆祭寝殿东庑;功臣陪葬者,祭东序。为位奠馔,以有司行事。

或皇后从谒,则设大次寝宫东,先朝妃嫔次于大次南,大长公主、诸亲命妇之次又于其南,皆东向。以行帐具障谒所,内谒者设皇后位于寝宫东,大次前,少东。先朝妃嫔位西南,各于次东,司赞位妃嫔东北,皆东向。皇帝既发行宫,皇后乘四望车之大次,改服假髻,白练单衣。内典引导妃嫔以下就位。皇后再拜,陪者皆拜。少选,遂辞,又拜,陪者皆拜。皇后还寝东大次,陪者退。皇后钿钗礼衣,乘舆诣寝宫,先朝妃嫔、大长公主以下从。至北门,降舆,入大次,诣寝殿前西阶之西,妃嫔、公主位于西,司赞位妃嫔东北,皆东向。皇后再拜,在位者皆拜。皇后繇西阶入室,诣先帝前再拜,复诣先后前再拜,进省先后服玩,退西厢,东向立,进食。皇帝出,乃降西阶位。辞,再拜,妃嫔皆拜。诣大次更衣,皇帝过,乃出寝宫北门,乘车还。

天子不躬谒,则以太常卿行陵。所司撰日,车府令具轺车一马清道,青衣、团扇、曲盖繖,列俟于太常寺门。设次陵南百步道东,西向。右校令具剃器以备汛扫。太常卿公服乘车,奉礼郎以下从。至次,设卿位兆门外之左,陵官位卿东南,执事又于其南,皆西向。奉礼郎位陵官之西,赞引二人居南。太常卿以下再拜,在位皆拜。谒者导卿,赞引导众官入,奉行、复位皆拜。出,乘车之它陵。有芟治,则命之。

凡国陵之制,皇祖以上至太祖陵,皆朔、望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腊、社各一祭。皇考陵,朔、望及节祭,而日进食。又荐新于诸陵,其物五十有六品。始将进御,所司必先以送太常与尚食,滋味荐之,如宗庙。

贞观十三年,太宗谒献陵,帝至小次,降舆,纳履,入阙门,西向再拜,恸哭俯伏殆不能兴。礼毕,改服入寝宫,执馔以荐。阅高祖及太穆后服御,悲感左右。步出司马北门,泥行二百步。

永徽二年,有司言:“先帝时,献陵既三年,惟朔、望、冬至、夏伏、腊、清明、社上食,今昭陵丧期毕,请上食如献陵。”从之。六年正月朔,高宗谒昭陵,行哭就位,再拜擗踊毕,易服谒寝宫。入寝哭踊,进东阶,西向拜号,久,乃荐太牢之馔,加珍羞,拜哭奠馔。阅服御而后辞,行哭出寝北门,御小辇还。

显庆五年,诏岁春、秋季一巡,宜以三公行陵,太常少卿贰之,太常给卤薄,仍著于令。始,《贞观礼》岁以春、秋仲月巡陵,至武后时,乃以四季月、生日、忌日遣使诣陵起居。景龙二年,右台侍卿史唐绍上书曰:“礼不祭墓,唐

家之制,春、秋仲月以使具卤簿衣冠巡陵。

天授之后,乃有起居,遂为故事。

夫起居者,参候动止,事生之道,非陵寝法。

请停四季及生日、忌日、节日起居,淮式二时巡陵。”

手敕曰:“乾陵岁冬至、寒食以外使,二忌以内使朝奉。

它陵如绍奏。”

至是又献、昭、乾陵皆日祭。

太常博士彭景直上疏曰:“礼无日祭陵,惟宗庙月有祭。

故王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数,立七庙、一坛、一墠。

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之。

远庙为祧,享尝乃止。

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

又谯周《祭志》:‘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月朔加荐,以象平生朔食,谓之月祭,二祧之庙无月祭。’

则古皆无日祭者。

今诸陵朔、望食,则近于古之殷事;诸节日食,近于古之荐新。

郑注《礼记》:‘殷事,月朔、半荐新之奠也。’

又:‘既大祥即四时焉。’

此其祭皆在庙,近代始以朔、望诸节祭陵寝,唯四时及腊五享庙。

考经据礼,固无日祭于陵。

唯汉七庙议,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陵旁立庙,园各有寝、便殿,故日祭于寝,月祭于便殿。

元帝时,贡禹以礼节烦数,愿罢郡国庙。

丞相韦玄成等又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

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

后刘歆引《春秋传》‘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祖祢则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

后汉陵寝之祭无传焉。

魏、晋以降,皆不祭墓。

国家诸陵日祭请停如礼。”

疏奏,天子以语侍臣曰:“礼官言诸陵不当日进食。

夫礼以人情沿革,何专古为?

乾陵宜朝晡进奠如故。

昭、献二陵日一进,或所司苦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

开元十五年敕:“宣皇帝、光皇帝陵,以县令检校,州长官岁一巡。”

又敕:“岁春、秋巡陵,公卿具仗出城,至陵十里复。”

十七年,玄宗谒桥陵,至需垣西阙下马,望陵涕泗,行及神午门,号恸再拜。

且以三府兵马供卫,遂谒定陵、献陵、昭陵、乾陵乃还。

二十三年,诏:“献、昭、乾、定、桥五陵,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各日设一祭。

若节与朔、望、忌日合,即准节祭料。

桥陵日进半羊食。”

二十七年,敕公卿巡陵乘辂,其令太仆寺,陵给辂二乘及仗。

明年,制:“以宣皇帝、光皇帝、景皇帝、元皇帝追尊号谥有制,而陵寝所奉未称。

建初、启运陵如兴宁、永康陵,置署官、陵户,春、秋仲月,分命公卿巡谒。

二十年诏:建初、启运、兴宁、永康陵,岁四时、八节,所司与陵署具食进。”

天宝二年,始以九月朔荐衣于诸陵。

又常以寒食荐饧粥、鸡球、雷车,五月荐衣、扇。

陵司旧曰署,十三载改献、昭、乾、定、桥五陵署为台,令为台令,升旧一阶。

是后诸陵署皆称台。

大历十四年,礼仪使颜真卿奏:“今元陵请朔、望、节祭,日荐,如故事;泰陵惟朔、望、岁冬至、寒食、伏、腊、社一祭,而罢日食。”

制曰:“可。”

贞元四年,国子祭酒包佶言:“岁二月、八月,公卿朝拜诸陵,陵台所由导至陵下,礼略,无以尽恭。”

于是太常约旧礼草定曰:“所司先撰吉日,公卿辂车、卤薄就太常寺发,抵陵南道东设次,西向北上。

公卿既至次,奉礼郎设位北门外之左,陵官位其东南,执事官又于其南。

谒者导公卿,典引导众官就位,皆拜。

公卿、众官以次奉行,拜而还。”

故事,朝陵公卿发,天子视事不废。

十六年,拜陵官发,会董晋卒,废朝。

是后公卿发,乃因之不视事。

元和元年,礼仪使杜黄裳请如故事,丰陵日祭,崇陵唯祭朔、望、节日、伏、腊。

二年,宰臣建言:“礼有著定,后世徇一时之慕,过于烦,并故陵庙有荐新,而节有遣使,请岁太庙以时享,朔、望上食,诸陵以朔、望奠,亲陵以朝晡奠,其余享及忌日告陵皆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礼乐四-译文

礼乐四

有人将农具耒耜交给侍中,太仆卿一人牵着牛,左、右卫将军各一人负责护卫。三公由宰相代理,九卿由左右仆射、尚书、御史大夫代理,三诸侯由正一品官员和嗣王代理。推行的制度完全遵循古代的规定。礼仪使一人、太常卿一人负责赞礼;三公、九卿、诸侯各执牛三十人,使用六品以下的官员,都穿着袴褶。御用的耒耜两件,都用青色的套子包裹。这些制度都是为了适应农事需要,不进行雕饰,仪式结束后就收起来,耒耜下面垫着两张席子。先农坛高五尺,宽五丈,四面有台阶,颜色为青色。三公、九卿、诸侯各执耒十五件。御用的耒有四头牛,其中两头是备用的,都穿着牛衣。每头牛由一人负责,穿着绛色衣服,戴着介帻,选择熟悉农事的人,由礼司派人引导。执耒持耜的官员由两名高品级的中官担任,不穿袴褶。皇帝前往望耕位,通事舍人分别引导文官和武官前往耕田的地方。太常率领其下属,使用二十八名庶人,由郊社令一人负责监督。太常少卿一人,率领庶人前往耕田的地方。博士六人,分别负责赞礼。司农少卿一人,监督庶人完成千亩的耕作。廪牺令二人,其中一人负责将耒耜交给司农卿,由五品、六品的清官代理;另一人负责掌管耒耜,由太常寺的本官担任。三公、九卿、诸侯的耕牛有四十头,其中十头是备用的,每头牛由一人负责。庶人的耕牛有四十头,每两头牛由一人负责。庶人的耒耜有二十具、锸两具,刀刃是木制的。负责藉田的县令一人,穿着朝服,在耕田时站在田边,仪式结束后才退下。畿甸的县令们提前集合,穿着常服陪同在耕田的地方,二十名年长的老人陪同在庶人耕位的南边。三公的随从各三人,九卿、诸侯的随从各一人,协助耕作。他们都穿着绛色衣服,戴着介帻,由本司的隶人担任。当时虽然草拟了这样的仪式,但因为水灾、旱灾和战争而停止。

皇帝谒陵时,行宫距离陵墓十里,在斋室设座,在陵墓道路的西南设小次,在寝宫的西南设大次。侍臣的次在大次的西南,陪位者的次又在西南,都面向东。文官在北边,武官在南边,朝集使又在南边,都根据地形安排。

在谒陵前两天,派遣太尉到庙中报告。皇帝到达行宫后,进入斋室。陵令将玉册进呈给皇帝签署。在陵墓的东南角设御位,面向西,如果有山冈阻挡,则根据地形调整。又在寝宫殿东陛的东南设位,面向西。尊坫陈设在堂户的东南。百官、随从、宗室、客使的位置在神道的左右,寝宫则根据方位在大次前排列。

当天,天未亮前五刻,在陵寝陈列黄麾大仗。三刻时,负责仪式的官员及宗室五等亲、诸亲三等以上以及应当陪同的客使就位。皇帝穿着素服骑马,华盖、伞、扇,侍臣骑马跟随,前往小次。走出小次,到达位置,再拜。又再拜。在位的人都再拜,又再拜。稍后,太常卿请求辞别,皇帝再拜,又再拜。奉礼说:“奉辞。”在位的人都再拜。皇帝回到小次,骑马前往大次,仗卫列队等待出发。百官、宗室、诸亲、客使在大次前排列。皇帝步行到寝宫南门,仗卫停止。然后进入,从东序进入殿陛的东南位,再拜;从东阶登上,面向北,再拜,又再拜。进入寝宫检查服玩,擦拭帐箦,进献太牢的祭品,加上珍馐。皇帝走出尊所,斟酒,进入,三次奠爵,面向北站立。太祝两人持玉册在户外,面向东跪读。皇帝再拜,又再拜,然后走出门,面向北站立。太常卿请求辞别,皇帝再拜,走出东门,回到大次,在行宫过夜。

如果太子、诸王、公主陪葬在柏城,都在寝殿的东庑祭祀;功臣陪葬的,在东序祭祀。设位奠馔,由有司负责。

如果皇后陪同谒陵,则在寝宫东设大次,先朝妃嫔的次在大次南边,大长公主、诸亲命妇的次又在其南边,都面向东。用行帐遮挡谒陵的地方,内谒者设皇后的位置在寝宫东,大次前,稍微偏东。先朝妃嫔的位置在西南,各自在次东,司赞的位置在妃嫔的东北,都面向东。皇帝出发后,皇后乘坐四望车到大次,改戴假髻,穿着白练单衣。内典引导妃嫔以下就位。皇后再拜,陪同的人都拜。稍后,辞别,又拜,陪同的人都拜。皇后回到寝宫东的大次,陪同的人退下。皇后戴上钿钗礼衣,乘坐舆车前往寝宫,先朝妃嫔、大长公主以下跟随。到北门,下车,进入大次,前往寝殿前西阶的西边,妃嫔、公主的位置在西边,司赞的位置在妃嫔的东北,都面向东。皇后再拜,在位的人都拜。皇后从西阶进入室内,到先帝前再拜,再到先后前再拜,检查先后的服玩,退到西厢,面向东站立,进献食物。皇帝出来后,皇后走下西阶的位置。辞别,再拜,妃嫔都拜。前往大次更衣,皇帝经过后,皇后走出寝宫北门,乘车返回。

如果皇帝不亲自谒陵,则由太常卿代行。有司选定日期,车府令准备一匹马拉的轺车清道,青衣、团扇、曲盖伞,列队在太常寺门口等候。在陵南百步的道路东边设次,面向西。右校令准备剃器以备清扫。太常卿穿着公服乘车,奉礼郎以下跟随。到达次后,设卿的位置在兆门外左边,陵官的位置在卿的东南,执事的位置又在南边,都面向西。奉礼郎的位置在陵官的西边,赞引两人在南边。太常卿以下再拜,在位的人都拜。谒者引导卿,赞引引导众官进入,奉行、复位都拜。出来后,乘车前往其他陵墓。如果有需要清理的地方,则下令清理。

凡是国陵的制度,皇祖以上到太祖陵,都在朔日、望日上食,元日、冬至、寒食、伏日、腊日、社日各祭祀一次。皇考陵,朔日、望日及节日祭祀,每日进献食物。又在诸陵进献新物,物品有五十六种。开始进献时,有司必须先送到太常和尚食,品尝后进献,如同宗庙的仪式。

贞观十三年,太宗谒献陵,皇帝到达小次,下车,穿鞋,进入阙门,面向西再拜,痛哭俯伏几乎不能起身。礼毕后,改穿衣服进入寝宫,执馔进献。查看高祖及太穆后的服御,悲伤感动左右的人。步行出司马北门,泥泞中走了二百步。

永徽二年,有司说:“先帝时,献陵已经三年,只在朔日、望日、冬至、夏伏、腊日、清明、社日上食,现在昭陵的丧期已满,请按照献陵的仪式上食。”皇帝同意了。六年正月朔日,高宗谒昭陵,行哭就位,再拜擗踊后,改穿衣服谒寝宫。进入寝宫哭踊,登上东阶,面向西拜号,良久,进献太牢的祭品,加上珍馐,拜哭奠馔。查看服御后辞别,行哭出寝宫北门,乘坐小辇返回。

显庆五年,下诏每年春、秋季各巡陵一次,应由三公代行,太常少卿辅助,太常提供卤薄,并写入法令。起初,《贞观礼》规定每年春、秋仲月巡陵,到武后时,改为四季月、生日、忌日派遣使者到陵墓起居。景龙二年,右台侍卿史唐绍上书说:“礼不祭墓,唐

家族的制度,在春季和秋季的仲月,使用卤簿和衣冠巡视陵墓。

天授年间之后,才开始有起居的仪式,随后成为惯例。

起居,是指参拜和问候,是侍奉生者的方式,不是陵墓的法则。

请求停止四季以及生日、忌日、节日的起居,按照淮式在春秋两季巡视陵墓。”

皇帝手谕说:“乾陵每年冬至、寒食节由外使巡视,两个忌日由内使朝拜供奉。

其他陵墓按照绍的奏章执行。”

至此,献陵、昭陵、乾陵都进行日祭。

太常博士彭景直上疏说:“礼制中没有日祭陵墓的规定,只有宗庙每月有祭祀。

因此,君王设立庙、祧、坛、墠,根据亲疏关系确定数量,设立七庙、一坛、一墠。

称为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每月祭祀。

远庙称为祧,只在享尝时祭祀。

离开祧的称为坛,离开坛的称为墠,有祈祷时才祭祀,没有祈祷就停止。

又谯周《祭志》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考的庙,都在每月初一加荐,象征平日的朔食,称为月祭,二祧的庙没有月祭。’

那么古代都没有日祭的。

现在各陵墓在朔日、望日进食,接近于古代的殷事;各节日进食,接近于古代的荐新。

郑玄注《礼记》说:‘殷事,是每月初一、半月的荐新之奠。’

又说:‘大祥之后即四时祭祀。’

这些祭祀都在宗庙进行,近代才开始在朔日、望日及各节日祭祀陵墓,只有四季及腊月五次祭祀宗庙。

考察经典和礼制,确实没有日祭陵墓的规定。

只有汉代的七庙议,京师从高祖到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的陵墓旁设立庙,园中各有寝、便殿,因此日祭在寝,月祭在便殿。

元帝时,贡禹因为礼节繁琐,希望废除郡国庙。

丞相韦玄成等又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设立。

议者也认为祭祀不宜频繁,应该恢复古代的四时祭祀在宗庙。

后来刘歆引用《春秋传》‘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祖祢则日祭,曾高则月祀,二祧则时享,坛、墠则岁贡’。

后汉的陵墓祭祀没有记载。

魏、晋以后,都不祭祀墓地。

国家各陵墓的日祭请按照礼制停止。”

上疏奏上,皇帝对侍臣说:“礼官说各陵墓不应该每日进食。

礼制是根据人情沿革的,何必专守古制?

乾陵应该继续早晚进奠。

昭陵、献陵每日进一次,如果有关部门觉得费用太高,可以减少我的常膳来支付。”

开元十五年敕令:“宣皇帝、光皇帝陵,由县令检校,州长官每年巡视一次。”

又敕令:“每年春、秋巡视陵墓,公卿带着仪仗出城,到陵墓十里处返回。”

十七年,玄宗拜谒桥陵,到需垣西阙下马,望着陵墓流泪,走到神午门,痛哭再拜。

并且用三府兵马护卫,随后拜谒定陵、献陵、昭陵、乾陵后返回。

二十三年,诏令:“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朔日、望日上食,每年冬至、寒食各日设一祭。

如果节日与朔日、望日、忌日重合,就按照节日祭祀的规格。

桥陵每日进半羊食。”

二十七年,敕令公卿巡视陵墓乘坐辂车,命令太仆寺,陵墓提供两辆辂车及仪仗。

第二年,制令:“因为宣皇帝、光皇帝、景皇帝、元皇帝追尊号谥有制,而陵墓供奉未称。

建初、启运陵如兴宁、永康陵,设立署官、陵户,春、秋仲月,分别命令公卿巡视拜谒。

二十年诏令:建初、启运、兴宁、永康陵,每年四季、八节,有关部门与陵署准备食物进献。”

天宝二年,开始在九月初一向各陵墓荐衣。

又常在寒食节荐饧粥、鸡球、雷车,五月荐衣、扇。

陵司旧称署,十三年改献陵、昭陵、乾陵、定陵、桥陵署为台,令为台令,升一级。

此后各陵署都称为台。

大历十四年,礼仪使颜真卿上奏:“现在元陵请求朔日、望日、节日祭祀,每日荐食,按照惯例;泰陵只在朔日、望日、每年冬至、寒食、伏、腊、社一祭,取消日食。”

制令说:“可以。”

贞元四年,国子祭酒包佶说:“每年二月、八月,公卿朝拜各陵墓,陵台所由导至陵下,礼节简略,无法尽到恭敬。”

于是太常根据旧礼草拟规定:“有关部门先选定吉日,公卿乘坐辂车、带着仪仗到太常寺出发,到达陵南道东设次,西向北上。

公卿到达次后,奉礼郎在北门外左侧设位,陵官位在东南,执事官在其南。

谒者引导公卿,典引引导众官就位,都拜。

公卿、众官依次奉行,拜后返回。”

按照惯例,朝拜陵墓的公卿出发,天子照常处理政务。

十六年,拜陵官出发,恰逢董晋去世,停止朝会。

此后公卿出发,天子因此不处理政务。

元和元年,礼仪使杜黄裳请求按照惯例,丰陵日祭,崇陵只在朔日、望日、节日、伏、腊祭祀。

二年,宰臣建议:“礼制有明确规定,后世因一时的仰慕,过于繁琐,因此陵庙有荐新,节日有遣使,请求每年太庙按时祭祀,朔日、望日上食,各陵墓在朔日、望日奠祭,亲陵在早晚奠祭,其余祭祀及忌日告陵都停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礼乐四-注解

耒耜:古代农具,耒为犁柄,耜为犁头,用于翻土耕种。

太仆卿:古代官职,掌管皇帝的御马及车驾。

三公:古代最高官职,通常指太师、太傅、太保,负责辅佐皇帝。

九卿: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包括太常、光禄勋、卫尉等。

诸侯:古代分封制度下的地方统治者,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袴褶:古代官员的礼服,通常为长袍和裤子。

先农坛:古代祭祀农神的地方,象征农业的重要性。

郊社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郊祀和社稷祭祀。

廪牺令:古代官职,负责管理祭祀用的牲畜和粮食。

黄麾大仗: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象征皇权的威严。

太牢:古代祭祀用的最高规格的牲畜,通常指牛、羊、猪三牲。

玉册:古代皇帝祭祀时使用的玉制文书,象征神圣和权威。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代表唐朝的鼎盛时期。

献陵:唐高祖李渊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

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今陕西省。

显庆:唐高宗李治的年号,代表唐朝的繁荣时期。

卤簿:古代帝王或高官出行时的仪仗队伍,包括旗帜、乐器、护卫等,用以显示威仪和尊贵。

起居:原指日常生活,此处指对陵寝的日常祭祀活动。

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位于今陕西省乾县。

寒食: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前一两天,禁火冷食,以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

太常博士:古代官名,负责礼仪、祭祀等事务的官员。

七庙: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的七座宗庙,分别祭祀始祖、高祖、曾祖、祖、考等。

祧:古代宗庙制度中,远祖的庙宇,祭祀次数较少。

坛:古代祭祀用的土台,用于祭祀较远的祖先。

墠:古代祭祀用的平地,用于祭祀更远的祖先。

谯周:三国时期蜀汉的学者,著有《祭志》等书。

郑注:指东汉学者郑玄对《礼记》的注解。

大祥:古代丧礼中的一种仪式,表示丧期结束。

刘歆:西汉末年的学者,曾参与修订《春秋传》。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曾任礼仪使。

包佶:唐代官员,曾任国子祭酒。

杜黄裳:唐代官员,曾任礼仪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礼乐四-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古代皇帝参与农耕仪式和谒陵的礼仪,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农业和祖先崇拜的重视。农耕仪式中,皇帝亲自参与,象征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对农民的关怀。仪式中的每一个细节,如耒耜的使用、牛的配备、官员的服饰等,都体现了古代礼仪的严谨和庄重。

谒陵仪式则展示了古代对祖先的尊崇和孝道的重要性。皇帝在谒陵过程中,不仅亲自祭拜,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礼仪活动,如再拜、奠酒、读玉册等,这些仪式不仅是对祖先的敬意,也是对皇权的象征。

文中提到的贞观、永徽、显庆等年号,反映了唐朝不同时期的政治和文化特点。贞观时期的礼仪制度严谨,体现了唐太宗对礼仪的重视;永徽时期则延续了贞观的传统,进一步巩固了礼仪制度;显庆时期则通过诏令形式,将礼仪制度规范化,体现了唐朝对礼仪的持续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的礼仪制度,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祖先崇拜和孝道的重视。通过这些礼仪活动,古代中国社会得以维持秩序,传承文化,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陵寝祭祀制度的变化和争议,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祖先祭祀的重视和礼仪的复杂性。文中提到的‘卤簿’、‘起居’、‘七庙’等概念,展示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和繁琐。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和宗法制度。

文中提到的‘乾陵’、‘寒食’等具体事件和节日,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例如,‘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先贤的怀念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些节日和习俗在唐代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常博士彭景直的上疏,反映了当时对陵寝祭祀制度的争议。他引经据典,论证了古代并无日祭陵的传统,主张恢复四时祭于庙的制度。这一观点体现了古代学者对礼仪制度的严谨态度和对传统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在礼仪制度上的变革和调整。

文中还提到了唐代皇帝对陵寝祭祀的态度。例如,玄宗谒桥陵时的悲痛表现,显示了皇帝对祖先的深厚感情和对礼仪的重视。这种情感和态度,不仅是对祖先的尊敬,也是对国家和家族的责任感的体现。

最后,文中提到的礼仪使颜真卿和国子祭酒包佶的建议,反映了唐代官员对礼仪制度的关注和改进。他们提出的具体措施,如‘朔、望上食’、‘岁冬至、寒食各日设一祭’等,旨在简化祭祀程序,减轻财政负担,同时保持对祖先的尊敬。这些建议体现了唐代官员的务实精神和对礼仪制度的深刻理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陵寝祭祀制度的具体内容,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祖先祭祀的重视和礼仪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和宗法制度,以及唐代社会在礼仪制度上的变革和调整。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四-礼乐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7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