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二-原文
天文二
○日食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在氐五度。占曰:“诸侯专权,则其应在所 宿国;诸侯附从,则为王者事。”
四年八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翼四度。楚分也。
六年十二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在南斗十九度。吴分也。
九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 之,在氐七度。
贞观元年闰三月癸丑朔,日有食之,在胃九度。
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在亢 五度。胃为天仓,亢为疏庙。
二年三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在娄十一度。占为大臣 忧。
三年八月己巳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占曰:“旱。”
四年正月丁卯朔,日 有食之,在营室四度。
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在张十四度。占为礼失。
六年正月 乙卯朔,日有食之,在虚九度,虚,耗祥也。
八年五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参七 度。
九年闰四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在毕十三度。占为边兵。
十一年三月丙戌朔, 日有食之,在娄二度。占为大臣忧。
十二年闰二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在奎九度。 奎,武库也。
十三年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四度。翼为远夷。
十七年六月 己卯朔,日有食之,在东井十六度。京师分也。
十八年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 房三度。房,将相位。
二十年闰三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在胃九度。占曰:“主有 疾。”
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在翼五度。占曰:“旱。”
显庆五年六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在柳五度。
龙朔元年五月甲子晦,日有食之,在东井二十七度。皆京师分也。
麟德二年闰三月癸酉朔,日有食之,在胃九度。占曰:“主有疾。”
乾封二年八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在翼六度。
总章二年六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在东井二十九度。
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在东井十八度。
二年十一月甲午朔,日有食 之,在箕九度。
三年十一月戊子朔,日有食之,在尾十度。东井,京师分。箕为后 妃之府,尾为后宫。
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在娄十三度。占为大臣忧。
永隆元年十一月壬申朔,日有食之,在尾十六度。
开耀元年十月丙寅朔,日有食之,在尾四度。
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日有食之,在毕五度。
十月庚申朔,日有食之,在房三 度。
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营室十五度。
四年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 在东井二十七度。京师分也。
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日有食之,在昴七度。
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在胃十一度。皆正阳之月。
长寿二年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在角十度。角内为天廷。
延载元年九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八度。轸为车骑。
证圣元年二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在营室五度。
圣历三年五月己酉朔,日有食之,在毕十五度。
长安二年九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几既,在角初度。
三年三月壬戌朔,日有食 之,在奎十度。占曰:“君不安。”
九月庚寅朔,日有食之,在亢七度。
神龙三年六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在东井二十八度。京师分也。
景龙元年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在南斗二十一度。斗为丞相位。
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在角十度。
开元三年七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在张四度。
七度五月己丑朔,日有食之,在 毕十五度。
九年九月乙巳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八度。
十二年闰十二月丙辰朔,日 有食之,在虚初度。
十七年十月戊午朔,日有食之,不尽如钩,在氐九度。
二十年 二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在营室十度。
八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在翼七度。
二十一 年七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在张十五度。
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日有食之,在南 斗二十三度。
二十三年闰十一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在南斗十一度。
二十六年九月 丙申朔,日有食之,在亢九度。
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在娄三度。
天宝元年七月癸卯朔,日有食之,在张五度。
五载五月壬子朔,日有食之,在 毕十六度。
十三载六月乙丑朔,日有食之,几既,在东井十九度。京师分也。
至德元载十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既,在氐十度。
上元二年七月癸未朔,日有食之,既,大星皆见,在张四度。
大历三年三月乙巳朔,日有食之,在奎十一度。
十年十月辛酉朔,日有食之, 在氐十一度。宋分也。
十四年七月戊辰朔,日有食之,在张四度。
十二月丙寅晦, 日有食之,在危十二度。
贞元二年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在轸八度。
五年正月甲 辰朔,日有食之,在营室六度。
八年十一月壬子朔,日有食之,在尾六度。宋分也。
十二年八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占曰:“旱。”
十七年五月壬戌朔, 日有食之,在东井十度。
元和三年七月辛巳朔,日有食之,在七星三度。
十年八月己亥朔,日有食之,在翼十八度。
十三年六月癸丑朔,日有食之,在舆鬼一度。京师分也。
长庆二年四月辛酉朔,日有食之,在胃十三度。
三年九月壬子朔,日有食之, 在角十二度。
大和八年二月壬午朔,日有食之,在奎一度。
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在虚三度。
会昌三年二月庚申朔,日有食之,在东壁一度。并州分也。
四年二月甲寅朔, 日有食之,在营室七度。
五年七月丙午朔,日有食之
在张七度。六年十二月戊辰 朔,日有食之,在南斗十四度。
大中二元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在参九度。八年正月丙戌朔,日有食之,在 危一度。危为玄枵,亦耗祥也。
咸通四年七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在张十七度。
乾符三年九月乙亥朔,日有食之,在轸十四度。四年四月壬申朔,日有食之, 在毕三度。六年四月庚申朔,日有食之,既,在胃八度。
文德元年三月戊戌朔,日有食之,在胃一度。
天祐元年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在心二度。三年四月癸未朔,日有食之,在 胃十二度。
凡唐著纪二百八十九年,日食九十三:朔九十,晦二,二日一。
○日变
贞观初,突厥有五日并照。二十三年三月,日赤无光。李淳风曰:“日变色, 有军急。”又曰:“其君无德,其臣乱国。”濮阳复曰:“日无光,主病。”
咸亨元年二月壬子,日赤无光。癸丑,四方濛濛,日有浊气,色赤如赭。
上元二年三月丁未,日赤如赭。
永淳元年三月,日赤如赭。
文明元年二月辛巳,日赤如赭。
长安四年正月壬子,日赤如赭。
景龙三年二月庚申,日色紫赤无光。
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己未,日赤如赭。二十九年三月丙午,风霾,日无光,近昼 昏也。占为上刑急,人不乐生。
天宝三载正月庚戌,日晕五重。占曰:“是谓弃光,天下有兵。”
肃宗上元二年二月乙酉,白虹贯日。
大历二年七月丙寅,日旁有青赤气,长四丈余。壬申,日上有赤气,长二丈。 九月乙亥至于辛丑,日旁有青赤气。三年正月丁巳,日有黄冠、青赤珥。辛丑,亦 如之。凡气长而立者为直,横者为格,立于日上者为冠。直为有自立者,格为战斗。 又曰:“赤气在日上,君有佞臣。黄为土功,青赤为忧。”
贞元二年闰五月壬戌,日有黑晕。六年正月甲子,日赤如血。十年三月乙亥, 黄雾四塞,日无光。
元和二年十月壬午,日傍有黑气如人形跪,手捧盘向日,盘中气如人头。四年 闰三月,日傍有物如日。五年四月辛未,白虹贯日。十年正月辛卯,日外有物如乌。 十一年正月己卯,日紫赤无光。
长庆元年六月己丑,白虹贯日。三年二月庚戌,白虹贯日。
宝历元年六月甲戌,赤虹贯日。九月甲申,日赤无光。二年三月甲午,日中有 黑气如柸。辛亥,日中有黑子。四月甲寅,白虹贯日。
太和二年二月癸亥,日无光,白雾昼昏。十二月癸亥,有黑祲,与日如斗。五 年二月辛丑,白虹贯日。六年三月,有黑祲与日如斗。庚戌,日中有黑子。四月乙 丑,黑气蔽日。七年正月庚戌,白虹贯日。八年七月甲戌,白虹贯日,日有交晕。 十月壬寅,白虹贯日,东西际天,上有背玦。九年二月辛卯,日月赤如血。壬辰, 亦如之。
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白虹贯日。二月己丑,亦如之。二年十一月辛巳,日中 有黑子,大如鸡卵,日赤如赭,昼昏至于癸未。五年正月己丑,日晕,白虹在东, 如玉环贯珥。二月丙辰,日有重晕,有赤气夹日。十二月癸卯朔,日旁有黑气来触。
会昌元年十一月庚戌,日中有黑子。四年正月戊申,日无光。二月己巳,白虹 贯日如玉环。
大中十三年四月甲午,日暗无光。
咸通六年正月,白虹贯日,中有黑气如鸡卵。七年十二月癸酉,白气贯日,日 有重晕。甲戌,亦如之。白气,兵象也。十四年二月癸卯,白虹贯日。
乾符元年,日中有黑子。二年,日中有若飞燕者。六年十一月丙辰朔,有两日 并出而斗,三日乃不见。斗者,离而复合也。
广明元年,日晕如虹,黄气蔽日无光。日不可以二;虹,百殃之本也。
中和三年三月丙午,日有青黄晕。四月丙辰,亦如之。丁巳、戊午,又如之。
光启三年十一月己亥,下晡,日上有黑气。四年二月己丑,日赤如血。庚寅, 改元文德。是日,风,日赤无光。
景福元年五月,日色散如黄金。
光化三年冬,日有虹蜺背矞弥旬,日有赤气,自东北至于东南。
天复元年十月,日色散如黄金。十一月,又如之。三年二月丁丑,日有赤气, 自东北至于东南。
天祐元年二月丙寅,日中见北斗,其占重。十一月癸酉,日中,日有黄晕,旁 有青赤气二。二年正月甲申,日有黄白晕,晕上有青赤背。乙酉,亦如之,晕中生 白虹,渐东,长百余丈。二月乙巳,日有黄白晕如半环,有苍黑云夹日,长各六尺 余,既而云变,状如人如马,乃消。旧占:“背者,叛背之象。日晕有虹者为大战, 半晕者相有谋,苍黑,祲祥也。夹日者,贼臣制君之象。变而如人者为叛臣;如马 者为兵。”三年正月辛未,日有黄白晕,上有青赤背。二月癸巳,日有黄白晕,如 半环,有青赤背。庚戌,日有黄白晕,青赤背。
○月变
贞观初,突厥有三月并见。
仪凤二年正月甲子朔,月见西方,是谓朓。朓则侯王其舒。
武太后时,月过望不亏者二。
天宝三载正月庚戌,月有红气如垂带。
肃宗元年建子月癸巳乙夜,月掩昴而晕,色白,有白气自北贯之。昴,胡也; 白气,兵丧。建辰月丙戌,月有黄白冠,连晕,围东井、五诸侯、两河及舆鬼。东 井,京师分也。
大历十年九月戊申,月晕荧惑、毕、昴、参,东
及五车,晕中有黑气,乍合乍散。
十二月丙子,月出东方,上有白气十余道,如匹练,贯五车及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轩辕,中夜散去。占曰:“女主凶。”白气为兵丧,五车主库兵,轩辕为后宫,其宿则晋分及京师也。
元和十一年,己未旦,日已出,有虹贯月于营室。
开成四年闰正月甲申朔,乙酉,月在营室,正偃魄质成,早也。占为臣下专恣之象。
五年正月戊寅朔,甲申,月昏而中,未弦而中,早也。占同上。
景福二年十一月,有白气如环,贯月,穿北斗,连太微。
天复二年十二月甲申,夜月有三晕,裹白,中赤黄,外绿。
天祐二年二月丙申,月晕荧惑。
○孛彗
武德九年二月壬午,有星孛于胃、昴间;丁亥,孛于卷舌。孛与彗皆非常恶气所生,而灾甚于彗。
贞观八年八月甲子,有星孛于虚、危,历玄枵,乙亥不见。
十三年三月乙丑,有星孛于毕、昴。
十五年六月己酉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七月甲戌不见。
龙朔三年八月癸卯,有彗星于左摄提,长二尺余,乙巳不见。摄提,建时节,大臣象。
乾封二年四月丙辰,有彗星于东北,在五车、毕、昴间,乙亥不见。
上元二年十二月壬午,有彗星于角、亢南,长五尺。
三年七月丁亥,有彗星于东井,指北河,长三尺余;东北行,光芒益盛,长三丈,扫中台,指文昌。九月乙酉,不见。东井,京师分;中台、文昌,将相位;两河,天阙也。
开耀元年九月丙申,有彗星于天市中,长五丈,渐小,东行至河鼓,癸丑不见。市者,货食之所聚,以衣食生民者;一曰帝将迁都。河鼓,将军象。
永淳二年三月丙午,有彗星于五车北,四月辛未不见。
文明元年七月辛未夕,有彗星于西方,长丈余,八月甲辰不见。是谓天搀。
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有星如半月,见于西方。月,众阴之长,星如月者阴盛之极。
景龙元年十月壬午,有彗星于西方,十一月甲寅不见。
二年七月丁酉,有星孛于胃、昴间。胡分也。
三年八月壬辰,有星孛于紫宫。
延和元年六月,有彗星自轩辕入太微,至大角灭。
开元十八年六月甲子,有彗星于五车。癸酉,有星孛于毕、昴。
二十六年三月丙子,有星孛于紫宫垣,历北斗魁,旬余,因云阴不见。
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有彗星于东方,在娄、胃间,色白,长四尺,东方疾行,历昴、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轩辕至右执法西,凡五旬余不见。
闰月辛酉朔,有彗星于西方,长数丈,至五月乃灭。娄为鲁,胃、昴、毕为赵、觜觿、参为唐,东井,舆鬼为京师分,柳其半为周分。二彗仍见者,荐祸也。又娄、胃间,天仓。
大历元年十二月己亥,有彗星于匏瓜,长尺余,经二旬不见,犯宦者星。
五年四月己未,有彗星于五车,光芒蓬勃,长三丈。
五月己卯,彗星见于北方,色白,癸未东行近八谷中星;六月癸卯近三公,己未不见。占曰:“色白者,太白所生也。”
七年十二月丙寅,有长星于参下。其长亘天。长星,彗属。参,唐星也。
元和十年三月,有长星于太微,尾至轩辕。
十二年正月戊子,有彗星于毕。
长庆元年正月己未,有星孛于翼;丁卯,孛于太微西上将。
六月,在彗星于昴,长一丈,凡十日不见。
太和二年七月甲辰,有彗星于右摄提南,长二尺。
三年十月,客星见于水位。
八年九月辛亥,有彗星于太微,长丈余,西北行,越郎位,庚申不见。
开成二年二月丙午,有彗星于危,长七尺余,西指南斗;戊申在危西南,芒耀愈盛;癸丑在虚;辛酉,长丈余,西行稍南指;壬戌,在婺女,长二丈余,广三尺;癸亥,愈长且阔;三月甲子,在南斗;乙丑,长五丈,其末两岐,一指氐,一掩房;丙寅,长六丈,无岐,北指,在亢七度;丁卯,西北行,东指;己巳,长八丈余,在张;癸未,长三尺,在轩辕右不见。凡彗星晨出则西指,夕出则东指,乃常也。未有遍指四方,凌犯如此之甚者。
甲申,客星出于东井下。
戊子,客星别出于端门内,近屏星。
四月丙午,东井下客星没。
五月癸酉,端门内客星没。
壬午,客星如孛,在南斗天龠旁。
八月丁酉,有彗星于虚、危,虚、危为玄枵。枵,耗名也。
三年十月乙巳,有彗星于轸魁,长二丈余,渐长,西指。
十一月乙卯,有彗星于东方,在尾、箕,东西亘天;十二月壬辰不见。
四年正月癸酉,有彗星于羽林。卫分也。
闰月丙午,有彗星于卷舌西北;二月己卯不见。
五年二月庚申,有彗星于营室、东壁间,二十日灭。
十一月戊寅,有彗星于东方。燕分也。
会昌元年七月,有彗星于羽林、营室、东壁间也。
十一月壬寅,有彗星于北落师门,在营室,入紫宫,十二月辛卯不见。并州分也。
大中六年三月,有彗星于觜、参。参,唐星也。
十一月年九月乙未,有彗星于房,长三尺。
咸通五年五月己亥,夜漏未尽一刻,有彗星出于东北,色黄白,长三尺,在娄。徐州分也。
九年正月,有彗星于娄、胃。
十年八月,有彗星于大陵,东北指。占为外夷兵及水灾。
乾符四年五月,有彗星。
光启元年,有彗星于积水、积薪之间。
二年五月丙戌,有星孛于尾、箕,历北斗、
皆雊,所坠之上,有赤气如立蛇, 长丈余,至夕乃灭。
时占者以为日在戌,鲁分也,不及十年,其野主杀而地分。
九 年正月有大星如半席,自下而升,有光烛地,群小星随之。
四月辛巳,有大流星, 尾迹长五丈余,光烛地,至右摄提西灭。
十二年九月己亥甲夜,有流星起中天,首 如甕,尾如二百斛舡,长十余丈,声如群鸭飞,明若火炬,过月下西流,须臾,有 声砻砻,坠地,有大声如坏屋者三,在陈、蔡间。
十四年五月己亥,有大流星出北 半魁,长二丈余,南抵轩辕而灭。
占曰:“有赦,赦视星之大小。”
十五年七月癸 亥,有大星出钩陈,南流至娄灭。
长庆元年正月丙辰,有大星出狼星北,色赤,有尾迹,长三丈余,光烛地,东 北流至七星南灭。
四月,有大星坠于吴,声如飞羽。
十月乙巳,有大流星出参西北, 色黄,有尾迹,长六七丈,光烛地,至羽林灭。
八月辛巳,东北方有大星自云中出, 色白,光烛地,前锐后大,长二丈余,西北流入云中灭。
二年四月辛亥,有流星出 天市,光烛地,隐隐有声,至郎位灭。
市者,小人所聚,郎在天廷中,主宿卫。
六月丁酉,有小星陨于房、心间,戊戌亦如之,己亥亦如之。
闰十月丙申,有流星大 如斗,抵中台上星。
三年八月丁酉夜,有大流星如数斗器,起西北,经奎、娄,东 南流,去月甚近,迸光散落,坠地有声。
四年四月,紫微中,星陨者众。
七月乙卯, 有大流星出天船,犯斗魁枢星而灭。
占曰:“有舟楫事。”
丙子,有大流星出天将 军东北,入浊。
宝历元年正月乙卯,有流星出北斗枢星,光烛地,入浊。
占曰:“有赦。”
二 年五月癸巳,西北有流星,长三丈余,光烛地,入天市中灭。
占为有诛。
七月丙戌, 日初入,东南有流星,向南,灭,以晷度推之,在箕、斗间。
八月丙申,有大流星 出王良,长四丈余,至北斗杓灭。
王良,奉车御官也。
大和四年六月辛未,自昏至戊夜,流星或大或小,观者不能数。
占曰:“民失 其所,王者失道,纲纪废则然。”
又曰:“星在野象物,在朝象官。”
七年六月戊 子,自昏及曙,四方流星,大小纵横百余。
八年六月辛巳,夜中有流星出河鼓,赤 色,有尾迹,光烛地,迸如散珠,北行近天咅灭,有声如雷。
河鼓为将军。
天 咅者,帝之武备。
九年六月丁酉,自昏至丁夜,流星二十余,纵横出没,多近天汉。
开成二年九月丁酉,有星大如斗,长五丈,自室、壁西北流,入大角下没,行 类枉矢,中天有声,小星数百随之。
十一月丁丑,有大星陨于兴元府署寝室之上, 光烛庭宇。
三年五月乙丑,有大星出于柳、张,尾长五丈余,再出再没。
四年二月 己亥,丁夜至戊夜,四方中天流星小大凡二百余,并西流,有尾迹,长二丈至五丈。
八月辛未,流星出羽林,有尾迹,长八丈余,有声如雷。
羽林,天军也。
十二月壬 申,蚩尤旗见。
会昌元年六月戊辰,自昏至戊夜,小星数十,纵横流散。
占曰;“小星,民象。”
七月庚午,北方有星,光烛地,东北流经王良,有声如雷。
十一月壬寅,有大星东 北流,光烛地,有声如雷。
四年八月丙午,有大星如炬火,光烛天地,自奎、娄扫 西方七宿而陨。
六年二月辛丑,夜中有流星赤色如桃,光烛地,有尾迹,贯紫微入 浊。
咸通六年七月乙酉,甲夜有大流星长数丈,光烁如电,群小星随之,自南徂北。
其象南方有以众叛而之北也。
九年十一月丁酉,有星出如匹练,亘空化为云而没, 在楚分。
是谓长庚,见则兵起。
十三年春,有二星从天际而上,相从至中天,状如 旌旗,乃陨。
九月,蚩尤旗见。
乾符二年冬,有二星,一赤一白,大如斗,相随东南流,烛地如月,渐大,光 芒猛怒。
三年,昼有星如炬火,大如五升器,出东北,徐行,陨于西北。
四年七月, 有大流星如盂,自虚、危,历天市,入羽林灭。
占为外兵。
中和元年,有异星出于舆鬼,占者以为恶星。
八月己丑夜,星陨如雨,或如杯 碗者,交流如织,庚寅夜亦如之,至丁酉止。
三年十一月夜,星陨于西北,如雨。
光启二年九月,有大星陨于扬州府署延和阁前,声如雷,光炎烛地。
十月壬戌, 有星出于西方,色白,长一丈五尺,屈曲而陨。
占曰:“长庚也,下则流血。”
三 年五月,秦宗权拥兵于汴州北郊,昼有大星陨于其营,声如雷,是谓营头。
其下破 军杀将。
乾宁元年夏,有星陨于越州,后有光,长丈余,状如蛇。
或曰枉矢也。
三年六 月,天暴雨,雷电,有星大如碗,起西南,坠于东北,色如鹤练,声如群鸭飞。
占 为奸谋。
光化元年九月丙子,有大星坠于北方。
三年三月丙午,有星如二十斛船,色黄, 前锐后大,西南行。
十一月,中天有大星自东缓流,如带屈曲,光凝著天,食顷乃 灭。
是谓枉矢。
天复三年二月,帝至自凤翔,其明日,有大星如月,自东浊际西流,有声如雷, 尾迹横贯中天,三夕乃灭。
天祐元年五月戊寅乙夜,雨、晦暝,有星长二十丈,出东方,西南向,首黑、 尾赤、中白,枉矢也,一曰长星。
二年三月乙丑,夜中有大星出中天,如五斗器, 流至西北,去地十丈许而止,上有星芒,炎如火,赤而黄,长丈五许,而蛇行,小 星
皆动而东南,其陨如雨,少顷没,后有苍白气如竹丛,上冲天中,色瞢瞢。
占曰: “亦枉矢也。”
三年十二月昏,东方有星如太白,自地徐上,行极缓,至中天,如上弦月,乃曲行,顷之,分为二。
占曰;“有大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二-译文
天文二
○日食
武德元年十月壬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氐宿五度。占卜说:“如果诸侯专权,那么其影响应在所宿国;如果诸侯依附顺从,那么就是王者的事。”
四年八月丙戌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翼宿四度。这是楚国的分野。
六年十二月壬寅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南斗十九度。这是吴国的分野。
九年十月丙辰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氐宿七度。
贞观元年闰三月癸丑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胃宿九度。
九月庚戌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亢宿五度。胃宿是天仓,亢宿是疏庙。
二年三月戊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娄宿十一度。占卜为大臣有忧。
三年八月己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翼宿五度。占卜说:“旱灾。”
四年正月丁卯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营室四度。
七月甲子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张宿十四度。占卜为礼仪失序。
六年正月乙卯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虚宿九度,虚宿是耗祥的象征。
八年五月辛未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参宿七度。
九年闰四月丙寅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毕宿十三度。占卜为边境有战事。
十一年三月丙戌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娄宿二度。占卜为大臣有忧。
十二年闰二月庚辰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奎宿九度。奎宿是武库。
十三年八月辛未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翼宿十四度。翼宿是远夷的象征。
十七年六月己卯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东井十六度。这是京师的分野。
十八年十月辛丑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房宿三度。房宿是将相的象征。
二十年闰三月癸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胃宿九度。占卜说:“君主有疾病。”
二十二年八月己酉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翼宿五度。占卜说:“旱灾。”
显庆五年六月庚午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柳宿五度。
龙朔元年五月甲子晦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东井二十七度。这都是京师的分野。
麟德二年闰三月癸酉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胃宿九度。占卜说:“君主有疾病。”
乾封二年八月己酉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翼宿六度。
总章二年六月戊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东井二十九度。
咸亨元年六月壬寅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东井十八度。
二年十一月甲午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箕宿九度。
三年十一月戊子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尾宿十度。东井是京师的分野。箕宿是后妃的府邸,尾宿是后宫的象征。
五年三月辛亥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娄宿十三度。占卜为大臣有忧。
永隆元年十一月壬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尾宿十六度。
开耀元年十月丙寅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尾宿四度。
永淳元年四月甲子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毕宿五度。
十月庚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房宿三度。
垂拱二年二月辛未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营室十五度。
四年六月丁亥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东井二十七度。这是京师的分野。
天授二年四月壬寅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昴宿七度。
如意元年四月丙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胃宿十一度。这都是正阳之月。
长寿二年九月丁亥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角宿十度。角宿内是天廷。
延载元年九月壬午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轸宿十八度。轸宿是车骑的象征。
证圣元年二月己酉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营室五度。
圣历三年五月己酉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毕宿十五度。
长安二年九月乙丑朔日,发生了日食,几乎全食,位于角宿初度。
三年三月壬戌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奎宿十度。占卜说:“君主不安。”
九月庚寅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亢宿七度。
神龙三年六月丁卯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东井二十八度。这是京师的分野。
景龙元年十二月乙丑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南斗二十一度。斗宿是丞相的象征。
先天元年九月丁卯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角宿十度。
开元三年七月庚辰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张宿四度。
七度五月己丑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毕宿十五度。
九年九月乙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轸宿十八度。
十二年闰十二月丙辰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虚宿初度。
十七年十月戊午朔日,发生了日食,未完全食尽,位于氐宿九度。
二十年二月甲戌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营室十度。
八月辛未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翼宿七度。
二十一年七月乙丑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张宿十五度。
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子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南斗二十三度。
二十三年闰十一月壬午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南斗十一度。
二十六年九月丙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亢宿九度。
二十八年三月丁亥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娄宿三度。
天宝元年七月癸卯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张宿五度。
五载五月壬子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毕宿十六度。
十三载六月乙丑朔日,发生了日食,几乎全食,位于东井十九度。这是京师的分野。
至德元载十月辛巳朔日,发生了日食,全食,位于氐宿十度。
上元二年七月癸未朔日,发生了日食,全食,大星皆见,位于张宿四度。
大历三年三月乙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奎宿十一度。
十年十月辛酉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氐宿十一度。这是宋国的分野。
十四年七月戊辰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张宿四度。
十二月丙寅晦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危宿十二度。
贞元二年八月辛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轸宿八度。
五年正月甲辰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营室六度。
八年十一月壬子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尾宿六度。这是宋国的分野。
十二年八月己未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翼宿十八度。占卜说:“旱灾。”
十七年五月壬戌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东井十度。
元和三年七月辛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七星三度。
十年八月己亥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翼宿十八度。
十三年六月癸丑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舆鬼一度。这是京师的分野。
长庆二年四月辛酉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胃宿十三度。
三年九月壬子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角宿十二度。
大和八年二月壬午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奎宿一度。
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虚宿三度。
会昌三年二月庚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东壁一度。这是并州的分野。
四年二月甲寅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营室七度。
五年七月丙午朔日,发生了日食
在张宿七度。六年十二月戊辰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南斗十四度。
大中二年五月己未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参宿九度。八年正月丙戌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危宿一度。危宿属于玄枵,也是耗损的征兆。
咸通四年七月辛卯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张宿十七度。
乾符三年九月乙亥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轸宿十四度。四年四月壬申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毕宿三度。六年四月庚申朔日,发生了日全食,位于胃宿八度。
文德元年三月戊戌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胃宿一度。
天祐元年十月辛卯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心宿二度。三年四月癸未朔日,发生了日食,位于胃宿十二度。
整个唐朝共二百八十九年,发生了九十三次日食:其中朔日九十次,晦日二次,二日一次。
○日变
贞观初年,突厥地区出现了五日并照的现象。二十三年三月,太阳呈现红色且无光。李淳风说:“太阳变色,预示着有紧急军情。”又说:“君主无德,臣子乱国。”濮阳复说:“太阳无光,预示着君主有病。”
咸亨元年二月壬子日,太阳呈现红色且无光。癸丑日,四方昏暗,太阳有浊气,颜色如赭石般红。
上元二年三月丁未日,太阳呈现赭石般的红色。
永淳元年三月,太阳呈现赭石般的红色。
文明元年二月辛巳日,太阳呈现赭石般的红色。
长安四年正月壬子日,太阳呈现赭石般的红色。
景龙三年二月庚申日,太阳呈现紫红色且无光。
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己未日,太阳呈现赭石般的红色。二十九年三月丙午日,风沙弥漫,太阳无光,接近白昼昏暗。占卜认为这是上刑紧急,人民不乐生。
天宝三年正月庚戌日,太阳出现了五重晕。占卜说:“这是弃光,预示着天下有兵事。”
肃宗上元二年二月乙酉日,白虹贯穿太阳。
大历二年七月丙寅日,太阳旁边有青赤色的气,长达四丈多。壬申日,太阳上方有赤色的气,长达二丈。九月乙亥日至辛丑日,太阳旁边有青赤色的气。三年正月丁巳日,太阳有黄冠、青赤色的珥。辛丑日,也是如此。凡是气长而直立的为直,横的为格,立于太阳上方的为冠。直表示有自立者,格表示战斗。又说:“赤气在太阳上方,君主有佞臣。黄色表示土功,青赤色表示忧患。”
贞元二年闰五月壬戌日,太阳有黑色的晕。六年正月甲子日,太阳呈现血红色。十年三月乙亥日,黄雾弥漫,太阳无光。
元和二年十月壬午日,太阳旁边有黑色的气,形状如人跪着,手捧盘子朝向太阳,盘中的气如人头。四年闰三月,太阳旁边有物体如太阳。五年四月辛未日,白虹贯穿太阳。十年正月辛卯日,太阳外有物体如乌鸦。十一年正月己卯日,太阳呈现紫红色且无光。
长庆元年六月己丑日,白虹贯穿太阳。三年二月庚戌日,白虹贯穿太阳。
宝历元年六月甲戌日,赤虹贯穿太阳。九月甲申日,太阳呈现红色且无光。二年三月甲午日,太阳中有黑色的气如杯子。辛亥日,太阳中有黑子。四月甲寅日,白虹贯穿太阳。
太和二年二月癸亥日,太阳无光,白雾弥漫,白昼昏暗。十二月癸亥日,有黑色的祲气,与太阳相斗。五年二月辛丑日,白虹贯穿太阳。六年三月,有黑色的祲气与太阳相斗。庚戌日,太阳中有黑子。四月乙丑日,黑色的气遮蔽太阳。七年正月庚戌日,白虹贯穿太阳。八年七月甲戌日,白虹贯穿太阳,太阳有交晕。十月壬寅日,白虹贯穿太阳,东西天际,上有背玦。九年二月辛卯日,日月呈现血红色。壬辰日,也是如此。
开成元年正月辛丑朔日,白虹贯穿太阳。二月己丑日,也是如此。二年十一月辛巳日,太阳中有黑子,大如鸡卵,太阳呈现赭石般的红色,白昼昏暗直到癸未日。五年正月己丑日,太阳有晕,白虹在东,如玉环贯穿珥。二月丙辰日,太阳有重晕,有赤色的气夹着太阳。十二月癸卯朔日,太阳旁边有黑色的气来触。
会昌元年十一月庚戌日,太阳中有黑子。四年正月戊申日,太阳无光。二月己巳日,白虹贯穿太阳如玉环。
大中十三年四月甲午日,太阳昏暗无光。
咸通六年正月,白虹贯穿太阳,中有黑色的气如鸡卵。七年十二月癸酉日,白色的气贯穿太阳,太阳有重晕。甲戌日,也是如此。白色的气,是兵事的征兆。十四年二月癸卯日,白虹贯穿太阳。
乾符元年,太阳中有黑子。二年,太阳中有如飞燕的物体。六年十一月丙辰朔日,有两日并出并相斗,三日后消失。斗者,离而复合也。
广明元年,太阳有晕如虹,黄色的气遮蔽太阳,太阳无光。太阳不可以有二;虹,是百殃的根本。
中和三年三月丙午日,太阳有青黄色的晕。四月丙辰日,也是如此。丁巳日、戊午日,又如此。
光启三年十一月己亥日,下午,太阳上方有黑色的气。四年二月己丑日,太阳呈现血红色。庚寅日,改元文德。这一天,风大,太阳呈现红色且无光。
景福元年五月,太阳的颜色散如黄金。
光化三年冬,太阳有虹蜺背矞弥旬,太阳有赤色的气,自东北至东南。
天复元年十月,太阳的颜色散如黄金。十一月,又如此。三年二月丁丑日,太阳有赤色的气,自东北至东南。
天祐元年二月丙寅日,太阳中见到北斗,其占卜意义重大。十一月癸酉日,太阳中,太阳有黄色的晕,旁边有青赤色的气二。二年正月甲申日,太阳有黄白色的晕,晕上有青赤色的背。乙酉日,也是如此,晕中生白虹,逐渐向东,长达百余丈。二月乙巳日,太阳有黄白色的晕如半环,有苍黑色的云夹着太阳,长各六尺余,随后云变,形状如人如马,最终消失。旧占:“背者,叛背之象。日晕有虹者为大战,半晕者相有谋,苍黑,祲祥也。夹日者,贼臣制君之象。变而如人者为叛臣;如马者为兵。”三年正月辛未日,太阳有黄白色的晕,上有青赤色的背。二月癸巳日,太阳有黄白色的晕,如半环,有青赤色的背。庚戌日,太阳有黄白色的晕,青赤色的背。
○月变
贞观初年,突厥地区出现了三月并见的现象。
仪凤二年正月甲子朔日,月亮出现在西方,这称为朓。朓则侯王其舒。
武太后时期,月亮过了望日而不亏的现象有两次。
天宝三年正月庚戌日,月亮有红色的气如垂带。
肃宗元年建子月癸巳乙夜,月亮掩昴而晕,颜色白,有白色的气自北贯穿。昴,胡也;白气,兵丧。建辰月丙戌日,月亮有黄白色的冠,连晕,围东井、五诸侯、两河及舆鬼。东井,京师分也。
大历十年九月戊申日,月亮晕荧惑、毕、昴、参,东
在五车星座附近,月晕中有黑气,时而聚合,时而散开。
十二月丙子日,月亮从东方升起,上面有十多道白气,像白色的绸带,贯穿五车星座及毕宿、觜宿、参宿、东井、舆鬼、柳宿、轩辕星座,半夜时分散去。占卜说:“这是女主凶兆。”白气象征战争和丧事,五车星座主管兵器库,轩辕星座象征后宫,这些星座的分野是晋地和京师。
元和十一年,己未日早晨,太阳已经升起,有彩虹贯穿月亮,出现在营室星座。
开成四年闰正月甲申日初一,乙酉日,月亮在营室星座,正处在“偃魄”状态,象征臣下专权。
五年正月戊寅日初一,甲申日,月亮昏暗,未到弦月时就已经居中,象征臣下专权。
景福二年十一月,有白气像环一样,贯穿月亮,穿过北斗星座,连接到太微星座。
天复二年十二月甲申日,夜晚月亮有三重晕圈,内层白色,中层赤黄色,外层绿色。
天祐二年二月丙申日,月亮晕圈中有火星。
○彗星和孛星
武德九年二月壬午日,有孛星出现在胃宿和昴宿之间;丁亥日,孛星出现在卷舌星座。孛星和彗星都是非常凶恶的气象,而孛星的灾祸比彗星更严重。
贞观八年八月甲子日,有孛星出现在虚宿和危宿之间,经过玄枵星座,乙亥日消失。
十三年三月乙丑日,有孛星出现在毕宿和昴宿之间。
十五年六月己酉日,有孛星出现在太微星座,侵犯郎位,七月甲戌日消失。
龙朔三年八月癸卯日,有彗星出现在左摄提星座,长二尺多,乙巳日消失。摄提星座象征建时节,代表大臣。
乾封二年四月丙辰日,有彗星出现在东北方向,位于五车、毕宿、昴宿之间,乙亥日消失。
上元二年十二月壬午日,有彗星出现在角宿和亢宿的南边,长五尺。
三年七月丁亥日,有彗星出现在东井星座,指向北河星座,长三尺多;向东北方向移动,光芒越来越强,长三丈,扫过中台星座,指向文昌星座。九月乙酉日消失。东井星座象征京师;中台、文昌星座象征将相;北河星座象征天阙。
开耀元年九月丙申日,有彗星出现在天市星座,长五丈,逐渐变小,向东移动到河鼓星座,癸丑日消失。天市星座象征货物和食物的聚集地,是百姓赖以生存的地方;一说象征皇帝将迁都。河鼓星座象征将军。
永淳二年三月丙午日,有彗星出现在五车星座的北边,四月辛未日消失。
文明元年七月辛未日傍晚,有彗星出现在西方,长一丈多,八月甲辰日消失。这被称为“天搀”。
光宅元年九月丁丑日,有星星像半月一样,出现在西方。月亮是众阴之首,星星像月亮一样象征阴气极盛。
景龙元年十月壬午日,有彗星出现在西方,十一月甲寅日消失。
二年七月丁酉日,有孛星出现在胃宿和昴宿之间。这是胡地的分野。
三年八月壬辰日,有孛星出现在紫宫星座。
延和元年六月,有彗星从轩辕星座进入太微星座,到大角星座时消失。
开元十八年六月甲子日,有彗星出现在五车星座。癸酉日,有孛星出现在毕宿和昴宿之间。
二十六年三月丙子日,有孛星出现在紫宫垣,经过北斗魁星,十多天后因云阴遮蔽而消失。
乾元三年四月丁巳日,有彗星出现在东方,位于娄宿和胃宿之间,颜色白色,长四尺,向东方快速移动,经过昴宿、毕宿、觜宿、参宿、东井、舆鬼、柳宿、轩辕星座,直到右执法星座的西边,共五十多天后消失。
闰月辛酉日初一,有彗星出现在西方,长数丈,直到五月才消失。娄宿象征鲁地,胃宿、昴宿、毕宿象征赵地,觜宿、参宿象征唐地,东井、舆鬼象征京师,柳宿一半象征周地。两颗彗星同时出现,象征灾祸。娄宿和胃宿之间是天仓星座。
大历元年十二月己亥日,有彗星出现在匏瓜星座,长一尺多,经过二十天后消失,侵犯了宦者星。
五年四月己未日,有彗星出现在五车星座,光芒四射,长三丈。
五月己卯日,彗星出现在北方,颜色白色,癸未日向东移动,接近八谷中星;六月癸卯日接近三公星座,己未日消失。占卜说:“颜色白色的彗星,是太白星所生。”
七年十二月丙寅日,有长星出现在参宿下方。它的长度横贯天空。长星属于彗星一类。参宿象征唐地。
元和十年三月,有长星出现在太微星座,尾部延伸到轩辕星座。
十二年正月戊子日,有彗星出现在毕宿。
长庆元年正月己未日,有孛星出现在翼宿;丁卯日,孛星出现在太微西上将星座。
六月,有彗星出现在昴宿,长一丈,共十天后消失。
太和二年七月甲辰日,有彗星出现在右摄提星座的南边,长二尺。
三年十月,客星出现在水位星座。
八年九月辛亥日,有彗星出现在太微星座,长一丈多,向西北移动,越过郎位星座,庚申日消失。
开成二年二月丙午日,有彗星出现在危宿,长七尺多,指向南斗星座;戊申日在危宿西南,光芒更盛;癸丑日在虚宿;辛酉日,长一丈多,向西稍偏南移动;壬戌日,在婺女星座,长二丈多,宽三尺;癸亥日,变得更长更宽;三月甲子日,在南斗星座;乙丑日,长五丈,末端分叉,一指向氐宿,一指向房宿;丙寅日,长六丈,没有分叉,指向北方,位于亢宿七度;丁卯日,向西北移动,指向东方;己巳日,长八丈多,在张宿;癸未日,长三尺,在轩辕星座的右边消失。一般来说,彗星早晨出现则指向西方,傍晚出现则指向东方,这是常态。但从未有彗星像这样四处指向,侵犯如此严重的情况。
甲申日,客星出现在东井星座下方。
戊子日,客星出现在端门内,靠近屏星。
四月丙午日,东井星座下方的客星消失。
五月癸酉日,端门内的客星消失。
壬午日,客星像孛星一样,出现在南斗星座的天龠旁。
八月丁酉日,有彗星出现在虚宿和危宿,虚宿和危宿象征玄枵。枵,象征消耗。
三年十月乙巳日,有彗星出现在轸魁星座,长二丈多,逐渐变长,指向西方。
十一月乙卯日,有彗星出现在东方,位于尾宿和箕宿之间,东西横贯天空;十二月壬辰日消失。
四年正月癸酉日,有彗星出现在羽林星座。这是卫地的分野。
闰月丙午日,有彗星出现在卷舌星座的西北;二月己卯日消失。
五年二月庚申日,有彗星出现在营室和东壁之间,二十天后消失。
十一月戊寅日,有彗星出现在东方。这是燕地的分野。
会昌元年七月,有彗星出现在羽林、营室、东壁之间。
十一月壬寅日,有彗星出现在北落师门星座,位于营室星座,进入紫宫星座,十二月辛卯日消失。这是并州的分野。
大中六年三月,有彗星出现在觜宿和参宿。参宿象征唐地。
十一月年九月乙未日,有彗星出现在房宿,长三尺。
咸通五年五月己亥日,夜漏未尽一刻,有彗星出现在东北方向,颜色黄白,长三尺,位于娄宿。这是徐州的分野。
九年正月,有彗星出现在娄宿和胃宿。
十年八月,有彗星出现在大陵星座,指向东北。占卜说这是外族入侵和水灾的征兆。
乾符四年五月,有彗星出现。
光启元年,有彗星出现在积水和积薪之间。
二年五月丙戌日,有孛星出现在尾宿和箕宿之间,经过北斗星座、
所有的鸟都在鸣叫,它们坠落的地方,有红色的气体像直立的蛇一样,长度超过一丈,直到晚上才消失。
当时的占卜者认为太阳在戌位,属于鲁国的分野,不到十年,这个地方将会发生杀戮和土地分割。
九年的正月,有一颗像半张席子那么大的星星从下面升起,光芒照亮了地面,许多小星星跟随其后。
四月辛巳日,有一颗大流星,尾巴的痕迹长达五丈多,光芒照亮了地面,直到右摄提星的西边才消失。
十二年的九月己亥日甲夜,有一颗流星从中天升起,头部像瓮,尾巴像载重二百斛的船,长度超过十丈,声音像一群鸭子飞过,明亮如火炬,经过月亮下方向西流去,不久,有隆隆的声音,坠落到地面,发出三次像房屋倒塌的声音,发生在陈、蔡之间。
十四年的五月己亥日,有一颗大流星从北斗的北半部升起,长度超过两丈,向南流到轩辕星后消失。
占卜者说:“会有赦免,赦免的程度取决于星星的大小。”
十五年的七月癸亥日,有一颗大星星从钩陈星升起,向南流到娄星后消失。
长庆元年的正月丙辰日,有一颗大星星从狼星的北边升起,颜色赤红,有尾巴的痕迹,长度超过三丈,光芒照亮了地面,向东北流到七星的南边后消失。
四月,有一颗大星星坠落在吴地,声音像飞羽。
十月乙巳日,有一颗大流星从参宿的西北方升起,颜色黄色,有尾巴的痕迹,长度六七丈,光芒照亮了地面,直到羽林星后消失。
八月辛巳日,东北方有一颗大星星从云中升起,颜色白色,光芒照亮了地面,前部尖锐后部宽大,长度超过两丈,向西北流入云中后消失。
二年的四月辛亥日,有一颗流星从天市升起,光芒照亮了地面,隐约有声音,直到郎位星后消失。
天市是小人聚集的地方,郎位星在天廷中,主管宿卫。
六月丁酉日,有一颗小星星坠落在房宿和心宿之间,戊戌日也是如此,己亥日也是如此。
闰十月丙申日,有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流星,抵达到中台的上星。
三年的八月丁酉日夜晚,有一颗像数斗器那么大的流星,从西北方升起,经过奎宿、娄宿,向东南流去,离月亮很近,光芒四散,坠落到地面时有声音。
四年的四月,紫微垣中,有许多星星坠落。
七月乙卯日,有一颗大流星从天船星升起,侵犯斗魁的枢星后消失。
占卜者说:“会有舟楫之事。”
丙子日,有一颗大流星从天将军的东北方升起,进入浊气中。
宝历元年的正月乙卯日,有一颗流星从北斗的枢星升起,光芒照亮了地面,进入浊气中。
占卜者说:“会有赦免。”
二年的五月癸巳日,西北方有一颗流星,长度超过三丈,光芒照亮了地面,进入天市后消失。
占卜者认为这预示着有诛杀之事。
七月丙戌日,太阳刚落下,东南方有一颗流星,向南流去,消失,根据晷度推算,发生在箕宿和斗宿之间。
八月丙申日,有一颗大流星从王良星升起,长度超过四丈,直到北斗的杓星后消失。
王良是奉车御官。
大和四年的六月辛未日,从黄昏到戊夜,流星或大或小,观看的人无法数清。
占卜者说:“民众失去了他们的居所,王者失去了道义,纲纪废弛才会如此。”
又说:“星星在野外象征物,在朝廷象征官。”
七年的六月戊子日,从黄昏到天亮,四方都有流星,大小纵横交错,数量超过一百。
八年的六月辛巳日,夜晚有一颗流星从河鼓星升起,颜色赤红,有尾巴的痕迹,光芒照亮了地面,像散落的珠子一样迸发,向北流到天咅星后消失,声音像雷。
河鼓是将军的象征。
天咅是帝王的武备。
九年的六月丁酉日,从黄昏到丁夜,有二十多颗流星,纵横交错,大多靠近天河。
开成二年的九月丁酉日,有一颗像斗那么大的星星,长度五丈,从室宿、壁宿的西北方流去,进入大角星的下方后消失,运行轨迹像枉矢,中天有声音,数百颗小星星跟随其后。
十一月丁丑日,有一颗大星星坠落在兴元府署的寝室上方,光芒照亮了庭院。
三年的五月乙丑日,有一颗大星星从柳宿、张宿升起,尾巴长度超过五丈,再次出现再次消失。
四年的二月己亥日,从丁夜到戊夜,四方中天的流星大小共二百多颗,都向西流去,有尾巴的痕迹,长度从二丈到五丈不等。
八月辛未日,有一颗流星从羽林星升起,有尾巴的痕迹,长度超过八丈,声音像雷。
羽林是天军的象征。
十二月壬申日,蚩尤旗出现。
会昌元年的六月戊辰日,从黄昏到戊夜,有数十颗小星星,纵横交错地流散。
占卜者说:“小星星象征民众。”
七月庚午日,北方有一颗星星,光芒照亮了地面,向东北流经王良星,声音像雷。
十一月壬寅日,有一颗大星星向东北流去,光芒照亮了地面,声音像雷。
四年的八月丙午日,有一颗像火炬那么大的星星,光芒照亮了天地,从奎宿、娄宿扫过西方的七宿后坠落。
六年的二月辛丑日,夜晚有一颗赤色像桃子的流星,光芒照亮了地面,有尾巴的痕迹,贯穿紫微垣进入浊气中。
咸通六年的七月乙酉日,甲夜有一颗大流星,长度数丈,光芒闪烁如电,许多小星星跟随其后,从南向北流去。
这象征着南方有人叛乱并向北逃去。
九年的十一月丁酉日,有一颗星星像匹练一样升起,横贯天空化为云后消失,发生在楚地的分野。
这被称为长庚,出现则预示着战争。
十三年的春天,有两颗星星从天际升起,相随到中天,形状像旌旗,然后坠落。
九月,蚩尤旗出现。
乾符二年的冬天,有两颗星星,一颗赤色,一颗白色,像斗那么大,相随向东南流去,光芒照亮地面像月亮,逐渐变大,光芒猛烈。
三年,白天有一颗像火炬那么大的星星,像五升器那么大,从东北方升起,缓慢行进,坠落在西北方。
四年的七月,有一颗像盂那么大的流星,从虚宿、危宿升起,经过天市,进入羽林星后消失。
占卜者认为这预示着外敌入侵。
中和元年,有一颗异星从舆鬼星升起,占卜者认为这是恶星。
八月己丑日夜晚,星星像雨一样坠落,有的像杯子或碗,交错如织,庚寅日夜晚也是如此,直到丁酉日才停止。
三年的十一月夜晚,星星像雨一样坠落在西北方。
光启二年的九月,有一颗大星星坠落在扬州府署的延和阁前,声音像雷,光芒照亮了地面。
十月壬戌日,有一颗星星从西方升起,颜色白色,长度一丈五尺,弯曲后坠落。
占卜者说:“这是长庚,出现则预示着流血。”
三年的五月,秦宗权在汴州北郊拥兵,白天有一颗大星星坠落在他的军营中,声音像雷,这被称为营头。
这预示着军队溃败,将领被杀。
乾宁元年的夏天,有一颗星星坠落在越州,后来有光芒,长度超过一丈,形状像蛇。
有人说这是枉矢。
三年的六月,天降暴雨,雷电交加,有一颗像碗那么大的星星,从西南方升起,坠落在东北方,颜色像鹤的羽毛,声音像一群鸭子飞过。
占卜者认为这预示着奸谋。
光化元年的九月丙子日,有一颗大星星坠落在北方。
三年的三月丙午日,有一颗像二十斛船那么大的星星,颜色黄色,前部尖锐后部宽大,向西南方流去。
十一月,中天有一颗大星星从东方缓慢流去,像带子一样弯曲,光芒凝结在天上,一顿饭的时间才消失。
这被称为枉矢。
天复三年的二月,皇帝从凤翔回来,第二天,有一颗像月亮那么大的星星,从东方的浊气中向西流去,声音像雷,尾巴的痕迹横贯中天,三个晚上才消失。
天祐元年的五月戊寅日乙夜,下雨,天色昏暗,有一颗长度二十丈的星星从东方升起,向西南方流去,头部黑色,尾巴赤色,中间白色,这是枉矢,也有人称之为长星。
二年的三月乙丑日,夜晚有一颗大星星从中天升起,像五斗器那么大,流向西北方,离地面十丈左右停下,上面有星芒,像火一样燃烧,赤色带黄,长度一丈五左右,像蛇一样行进,小星星
所有的星星都向东南方向移动,它们像雨一样坠落,不久后消失,之后有一股苍白的气体像竹丛一样,直冲天空,颜色朦胧。
占卜说:“这也是枉矢星。”
三年十二月的黄昏,东方有一颗星星像太白星一样,从地面缓缓升起,移动得非常缓慢,到达天空中央时,像上弦月一样,然后弯曲移动,不久后,分成两颗。
占卜说:“有大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二-注解
日食:古代中国认为日食是天象异常,常与国家的政治、社会状况相联系,被视为不祥之兆。
氐: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苍龙七宿,古代占星术中与诸侯国相关。
翼:星官名,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中,象征飞翔和变动。
南斗:星官名,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中,象征寿命和命运。
胃: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古代占星术中与天仓相关,象征国家的粮食储备。
亢:星官名,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中,象征高傲和刚强。
娄:娄,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营室: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北方玄武七宿中,象征建筑和居所。
虚: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北方玄武七宿,古代占星术中象征耗损与不祥。
参:参,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奎: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古代占星术中象征武库。
东井: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井宿,象征东方的井。
房: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苍龙七宿,古代占星术中象征将相之位。
柳: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南方朱雀七宿中,象征草木和生长。
箕: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苍龙七宿,古代占星术中象征后妃之府。
尾: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苍龙七宿,古代占星术中象征后宫。
毕: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西方白虎七宿中,象征边疆和战争。
角:二十八宿之一,属于东方苍龙七宿,古代占星术中象征天廷。
轸: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南方朱雀七宿,古代占星术中象征车骑。
昴:二十八宿之一,属于西方白虎七宿,古代占星术中与正阳之月相关。
斗: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北方玄武七宿,古代占星术中象征丞相之位。
七星:七星,指北斗七星,古代常用于导航和占卜。
舆鬼:舆鬼,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东壁:二十八宿之一,属于北方玄武七宿,古代占星术中与并州相关。
日有食之:古代对日食的称呼,日食是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住太阳光线的天文现象。
南斗十四度:南斗是二十八宿之一,十四度指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
参九度:参是二十八宿之一,九度指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
危一度:危是二十八宿之一,一度指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
玄枵:古代星官名,象征消耗和衰败。
张十七度:张是二十八宿之一,十七度指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
轸十四度:轸是二十八宿之一,十四度指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
毕三度:毕是二十八宿之一,三度指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
胃八度:胃是二十八宿之一,八度指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
心二度:心是二十八宿之一,二度指其在天空中的具体位置。
日变:指太阳的异常现象,如日食、日晕、日赤无光等,古人认为这些现象与人事吉凶有关。
五日并照:古代对太阳异常现象的记载,可能指太阳周围出现光晕或其他光学现象。
日赤无光:太阳呈现红色且光线暗淡,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白虹贯日:白色光晕贯穿太阳,古人认为这是兵灾或国家动荡的征兆。
日晕五重:太阳周围出现五重光晕,古人认为这是天下有兵灾的征兆。
黑晕:太阳周围出现黑色光晕,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黑子:太阳表面的黑斑,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月变:指月亮的异常现象,如月食、月晕等,古人认为这些现象与人事吉凶有关。
月见西方:月亮在西方出现,古人认为这是侯王将有所作为的征兆。
月有红气如垂带:月亮周围出现红色光晕,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五车:古代星官名,象征五谷丰登。
觜觿: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位于西方白虎七宿中,象征口舌之争。
轩辕:轩辕,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北斗:古代星官名,由七颗星组成,象征方向和权力。
太微:古代星官名,象征天帝的宫廷。
紫宫:古代星官名,象征天帝的宫殿。
彗星:古代称为‘孛星’或‘扫帚星’,象征灾祸和不祥,常与战争、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
孛:古代对彗星的称呼,象征灾祸和恶气。
虚、危: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虚宿和危宿,象征齐地。
天市:天市,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河鼓:河鼓,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五车北:指五车星官的北部区域,象征军事力量的变动。
天搀:古代星象名,象征天灾或战乱。
紫宫垣:紫宫的边界,象征皇权的界限。
娄、胃:星官名,属于西方白虎七宿中,象征农业和粮食。
匏瓜:星官名,象征贫瘠和荒芜。
参下:指参星的下方区域,象征边疆的变动。
水位:星官名,象征水灾和洪涝。
危西南:指危星官的西南区域,象征危险的加剧。
氐、房:星官名,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中,象征根基和家庭。
张:星官名,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中,象征扩张和变动。
端门:星官名,象征天子的门户和权力入口。
屏星:星官名,象征屏障和保护。
轸魁:星官名,属于南方朱雀七宿中,象征车马和旅行。
尾、箕:星官名,属于东方青龙七宿中,象征尾巴和簸箕,象征变动和清理。
羽林:羽林,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卷舌:星官名,象征口舌之争和谣言。
营室、东壁:星官名,属于北方玄武七宿中,象征建筑和居所。
北落师门:星官名,象征失败和衰落。
大陵:星官名,象征陵墓和死亡。
积水、积薪:星官名,象征水灾和火灾。
摄提: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角宿,象征贵臣。
三台:古代星官名,指天上的三台星,象征朝廷的三公。
大角:大角,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蚩尤旗:蚩尤旗,古代指彗星,常被视为战争的预兆。
营头星:古代星象名,象征军营中的不祥之兆。
星孛:古代星象名,指彗星或流星,象征不祥之兆。
鹑首: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井宿,象征秦地。
客星:古代星象名,指突然出现的明亮星体,象征不祥之兆。
华盖:古代星官名,象征天帝的华盖。
御女:古代星官名,象征天帝的侍女。
文昌:古代星官名,象征文运和科举。
天冲:古代星象名,象征天灾或战乱。
昭明星:古代星象名,象征光明和希望。
北河:古代星官名,象征北方的河流。
天阙:古代星官名,象征天上的门阙。
天狗:古代星象名,象征不祥之兆。
流星:古代星象名,象征不祥之兆或贵使。
枉矢:古代占星术语,指流星或彗星,常被视为灾异的预兆。
妖星:古代星象名,象征不祥之兆。
星流如雨:古代星象名,象征战乱或天灾。
雊:雊,古代指鸟鸣,此处指鸟鸣声。
赤气:赤气,指红色的云气,古代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立蛇:立蛇,形容赤气的形状像直立的蛇。
占者:占者,指古代占星术士,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吉凶。
戌:戌,地支之一,代表西北方向,古代常用于表示方位或时间。
鲁分:鲁分,指鲁国的分野,古代将天区与地域对应,鲁分即鲁国对应的天区。
野主:野主,指地方上的首领或统治者。
地分:地分,指地域的分裂或割据。
大星:大星,指较大的流星或彗星,古代常被视为天象异变。
尾迹:尾迹,指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的光迹。
光烛地:光烛地,指流星的光芒照亮了地面。
右摄提:右摄提,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陈、蔡:陈、蔡,指陈国和蔡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钩陈:钩陈,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狼星:狼星,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郎位:郎位,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房、心:房、心,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中台:中台,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奎、娄:奎、娄,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紫微:紫微,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天船:天船,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斗魁:斗魁,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天将军:天将军,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北斗枢星:北斗枢星,指北斗七星中的枢星,古代常用于导航和占卜。
王良:王良,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天咅:天咅,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天汉:天汉,指银河,古代常用于表示天空的广阔。
室、壁:室、壁,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柳、张:柳、张,古代星官名,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长庚:长庚,指金星,古代常用于表示黄昏时出现的明亮星体。
营头:营头,古代指流星坠入军营,常被视为战争的预兆。
鹤练:鹤练,形容流星的颜色像白鹤的羽毛。
奸谋:奸谋,指阴谋诡计,古代常将天象与人事联系起来。
陨如雨:形容星星坠落如同雨点般密集,古代常用来预示灾异或重大事件。
苍白气如竹丛:形容天空中出现的苍白气体,形状如同竹丛,古代占星术中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色瞢瞢:形容颜色昏暗不明,古代用来描述天象异常时的天色。
太白:古代对金星的称呼,因其明亮如银白色而得名,常被视为重要的星象。
上弦月:指月亮在上半月的形状,古代占星术中常用来描述星象的变化。
大孽:古代占星术语,指重大的灾祸或政治动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二十二-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唐代从武德元年(618年)至会昌五年(845年)间的日食现象,并结合二十八宿的占星术进行解释。日食在古代中国被视为天象异常,常与国家的政治、社会状况相联系,被认为是不祥之兆。通过日食发生的具体时间和位置,占星家们推测出其对国家、君主、大臣、边兵等的影响。
文本中提到的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概念,分为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象,每象包含七宿。这些星宿不仅用于天文观测,还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与国家的政治、军事、礼制等密切相关。例如,氐宿与诸侯国相关,翼宿与楚国相关,南斗与吴国相关,胃宿象征天仓,亢宿象征疏庙,娄宿与大臣相关,营室与礼制相关,虚宿象征耗损与不祥,参宿与边兵相关,奎宿象征武库,东井与京师相关,房宿象征将相之位,箕宿象征后妃之府,尾宿象征后宫,毕宿与边兵相关,角宿象征天廷,轸宿象征车骑,昴宿与正阳之月相关,斗宿象征丞相之位,七星与京师相关,舆鬼与京师相关,东壁与并州相关。
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日食的天文现象,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和占星术的应用。通过日食的发生时间和位置,占星家们推测出其对国家、君主、大臣、边兵等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天象与人事密切相关,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变化,因此日食等异常天象常被视为国家政治、社会状况的预兆。
此外,文本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占辞,如“诸侯专权,则其应在所宿国;诸侯附从,则为王者事”、“占为大臣忧”、“占曰:‘旱。’”、“占为礼失”、“占为边兵”、“占曰:‘君不安。’”等。这些占辞反映了古代占星术的具体应用,通过天象的变化推测国家的政治、军事、礼制等方面的变化,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和占星术的应用。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唐代的日食现象,还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和占星术的应用,体现了古代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通过日食的发生时间和位置,占星家们推测出其对国家、君主、大臣、边兵等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和占星术的应用。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唐代日食、日变和月变的天文现象,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观察与解读。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密切相关,尤其是日食、日晕、月食等现象,常被视为国家兴衰、君主德行、战争兵灾的预兆。这种观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象的变化是上天对人间事务的警示或预示。
文本中多次提到‘日有食之’,并详细记录了日食发生的具体时间和位置。日食在古代被视为重大的天象事件,常与君主的德行、国家的安定联系在一起。例如,‘危为玄枵,亦耗祥也’表明日食发生在危宿时,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象征着损耗与灾祸。这种解读体现了古人对天象的敬畏与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此外,文本中还记载了多种日变现象,如‘日赤无光’、‘白虹贯日’、‘日晕五重’等。这些现象在古代星象学中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例如,‘白虹贯日’被视为兵灾的征兆,‘日晕五重’则被认为是天下有兵灾的预兆。这些解读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细致观察与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月变部分则记载了月亮的异常现象,如‘月见西方’、‘月有红气如垂带’等。古人认为月亮的异常现象与侯王的命运、国家的安定密切相关。例如,‘月见西方’被视为侯王将有所作为的征兆,而‘月有红气如垂带’则被认为是不祥之兆。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古人对月亮的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政治与社会变化的敏感。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不仅是一份天文现象的记录,更是古代中国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通过对天象的观察与解读,古人试图理解自然与人事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国家的治理与社会的安定提供参考。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古代天文现象及其占卜意义,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观察与解释。文本中提到的星官如五车、毕、觜觿、参、东井、舆鬼、柳、轩辕等,都是古代天文学中的重要星宿,象征着不同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例如,五车象征军事力量,轩辕象征后宫,太微象征天子的宫廷,紫宫象征皇权等。这些星官的变动和异常现象,如彗星的出现、月晕的形成等,都被古人视为天意的预示,常与战争、灾祸、政治变动等联系在一起。
文本中的占卜内容反映了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间的事务密切相关。例如,‘女主凶’、‘兵丧’、‘臣下专恣’等占卜结果,都是基于天象的变化对人间事务的推测。这种思想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统治者常常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国家的命运和调整政策。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语言简练,叙述清晰,通过对天象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天文学的精密观察和丰富想象力。例如,对彗星的描写‘长五丈,渐小,东行至河鼓’,不仅描绘了彗星的形态和运动轨迹,还赋予了其象征意义,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达。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研究古代天文学、占卜学和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天象记录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宇宙观、政治观和文化观,进一步揭示古代社会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特征。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天象的变化及其占卜结果,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重视和占星术的广泛应用。文中提到的各种星象,如彗星、流星、客星等,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通常与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贵臣的命运等密切相关。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命的信仰和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是上天对人间事务的预示,因此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这种观念在《史记》、《汉书》等史书中也有大量记载,反映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与占星术的紧密结合。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对天象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古代天文学家对星象的精确观察和记录。同时,文中多次引用占卜结果,增强了文本的神秘感和权威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唐代的天文学、占星术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天象记录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唐代人对天象的理解和解释方式,以及天象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独特理解和占星术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研究古代天文学和占星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记载了从唐代长庆元年到天祐二年间的多次天象异变,包括流星、彗星、星陨等现象。这些天象在古代被视为天意的象征,常被用来预测国家的兴衰、战争的胜负以及社会的动荡。
首先,文中多次提到‘占者以为’,这表明古代中国对天象的观察与解释具有浓厚的占星术色彩。占星术士通过观察天象的变化,试图解读天意,预测未来的吉凶祸福。这种占星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政治和军事决策中,天象的变化往往被视为重要的参考依据。
其次,文中提到的‘赤气如立蛇’、‘大星如半席’、‘流星如斗’等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这些描述不仅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崇拜。天象的变化被视为天神的旨意,因此,每一次天象异变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再次,文中多次提到‘光烛地’,这表明流星或彗星的光芒极为强烈,甚至能够照亮地面。这种现象在古代被视为极为罕见的天象,常被用来预示重大的社会变革或灾难。例如,‘蚩尤旗见’常被视为战争的预兆,而‘长庚’则被视为兵起的象征。这些天象的变化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心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
最后,文中提到的‘星在野象物,在朝象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将天象与人事紧密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天象的变化不仅被视为自然现象,还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根深蒂固,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唐代的天象异变,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天象的观察、解释和利用。这些天象的变化不仅具有科学观察的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宗教意义,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宇宙观、社会观和宗教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系列异常的天象,包括星星坠落、苍白气体出现、金星异常运动等,这些现象在古代占星术中都被视为不祥之兆。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密切相关,异常的天象往往预示着人间的灾祸或政治动荡。
文中提到的‘陨如雨’和‘苍白气如竹丛’都是古代占星术中常见的灾异预兆。‘陨如雨’形容星星坠落如同雨点般密集,古代常用来预示灾异或重大事件。‘苍白气如竹丛’则形容天空中出现的苍白气体,形状如同竹丛,古代占星术中常被视为不祥之兆。这些描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观察和记录,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解释。
文中还提到‘色瞢瞢’,形容颜色昏暗不明,古代用来描述天象异常时的天色。这种描述不仅具有文学上的美感,也反映了古人对天象变化的敏感和关注。‘枉矢’是古代占星术语,指流星或彗星,常被视为灾异的预兆。这些术语的使用,反映了古代占星术的复杂体系和丰富内涵。
最后,文中提到的‘太白’(金星)异常运动,以及‘上弦月’的描述,进一步加深了这段古文的占星色彩。‘太白’在古代占星术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异常运动常被视为重大事件的预兆。‘上弦月’则指月亮在上半月的形状,古代占星术中常用来描述星象的变化。这些描述不仅具有科学上的观察价值,也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深刻理解和解释。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异常天象的描述,展现了古代占星术的复杂体系和丰富内涵。这些描述不仅具有文学上的美感,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解释,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