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九-原文
百官四上
○十六卫
△左右卫
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掌宫禁宿卫,凡五府及外府皆总制焉。凡五府三卫及折冲府骁骑番上者,受其名簿而配以职。皇帝御正殿,则守诸门及内厢宿卫仗。非上日,亦将军一人押仗,将军缺,以中郎将代将军,掌贰上将军之事。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卫上将军以下,品同。武德五年,改左右翊卫曰左右卫府,左右骁骑卫曰左右骁骑府,左右屯卫曰左右威卫,左右御卫曰左右领军卫,左右备身府曰左右府,唯左右武卫府、左右监门府、左右候卫,仍隋不改。显庆五年,改左右府曰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左右卫府、骁卫府、武卫府,皆省“府”字,左右威卫曰左右武威卫,左右领军卫曰左右戎卫,左右候卫曰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府曰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府曰左右奉宸卫,后又曰左右千牛卫。咸亨元年,改左右戎卫曰领军卫。武后光宅元年,改左右骁卫曰左右武威,左右武卫曰左右鹰扬卫,左右威卫曰左右豹韬卫,左右领军卫曰左右玉钤卫。贞元二年,初置十六卫上将军。左右卫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四人。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掌判诸曹、五府、外府禀禄,卒伍、军团之名数,器械、车马之多少,小事得专达,每岁秋,赞大将军考课。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掌受诸曹及五府、外府之事,句稽抄目,印给纸笔。
仓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勋考、假使、禄俸、公廨、田园、食料、医药、过所。自仓曹以下同品。有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四人,史七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武后长安初,改铠曹曰胄曹,中宗即位复旧,先天元年又曰胄曹。开元初,诸卫司仓、司兵、骑兵参军,改曰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二人,掌五府武官宿卫番第,受其名数,而大将军配焉。骑曹参军事各一人,掌外府杂畜簿帐、牧养。凡府马承直,以远近分七番,月一易之。以敕出宫城者,给马。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掌兵械、公廨兴缮、罚谪。大朝会行从,则受黄质甲铠、弓矢于卫尉。
奉车都尉,掌驭副车。有其名而无其人,大陈设则它官摄。驸马都尉无定员,与奉车都尉皆从五品下。
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二十五人,从九品下。武后天授二年,置诸卫司阶、中候、司戈、执戟,谓之四色官。
亲卫之府一:曰亲府。勋卫之府二:一曰勋一府,二曰勋二府。翊卫之府二:一曰翊一府,二曰翊二府。凡五府:每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左右郎将一人,正五品上;亲卫,正七品上;勋卫,从七品上;翊卫,正八品上。总四千九百六十三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校尉各五人,正六品上。每校尉有旅帅二人,从六品上;每旅帅各有队正二十人,正七品上,副队正二十人,正七品下。五府中郎将掌领校尉、旅帅、亲卫、勋卫之属宿卫者,而总其府事;左右郎将贰焉。番上者,以名簿上于大将军而配以职。武德、贞观世重资廕,二品、三品子,补亲卫;二品曾孙、三品孙、四品子、职事官五品子若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国公子,补勋卫及率府亲卫;四品孙、五品及上柱国子,补翊卫及率府勋卫;勋官二品及县男以上、散官五品以上子若孙,补诸卫及率府翊卫。王府执仗亲事、执乘亲事,每月番上者数千人,宿卫内庑及城门,给禀食。执扇三卫三百人,择少壮肩膊齐、仪容整美者,本卫印臂,送殿中省肄习,仗下,每番三卫一人,为太仆寺引辂。其后入官路艰,三卫非权势子弟辄退番,柱国子有白首不得进者;流外虽鄙,不数年给禄禀。故三卫益贱,人罕趋之。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三人。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以亲卫曰一府,勋卫、翊卫曰二府,谓之三府卫。诸卫翊卫及率府亲、勋卫,亦曰三卫。永徽三年,避太子讳,改中郎将曰旅贲郎,郎将曰翊军郎。太子废,复旧。
△左右骁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府豹骑番上者,分配之。凡分兵守诸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各一人,左郎将各一人,右郎将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帅各十人,队正各二十人,副队正各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
左右卫。凡翊府之翊卫、外 府熊渠番上者,分配之。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 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 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将 府官,同骁卫。有称长二人,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仓曹,府 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 史三人。
称长掌唱警,为应跸之节。
△左右威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
凡翊府之翊卫、外 府羽林番上者,分配之。
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东面助铺。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 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 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 长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 掌固四人。
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 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领军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掌同左右卫。
凡翊府之翊卫、外 府射声番上者,分配之。
凡分兵主守,则知皇城西面助铺及京城、苑城诸门。
长史 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 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 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同骁卫。有录事一人,史 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 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 水草之宜。
凡翊府之翊卫及外府佽飞番上,皆属焉。
师田,则执左右营之禁,南衙 宿卫官将军以下及千牛番上者,皆配以职。
大功役,则与御史循行。
凡敝幕、故氈, 以给病坊。
兵曹参军事,掌翊府、外府武官,兼掌猎师。
骑曹参军事,掌外府杂畜 簿帐、牧养之事。
胄曹参军事,掌同左右卫。
大朝会行从,给青龙旗、槊于卫尉。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 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 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官如骁卫。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
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 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街典二人,引驾仗三卫六十人,引驾 佽飞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
隋有察非掾,至唐废。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领府属,督京城左右六街铺巡警,以果毅二人助巡 探。
入閤日,中郎将一人升殿受状,卫士六百为大角手,六番阅习,吹大角为昏明 之节,诸营垒候以进退。
左右街使,掌分察六街徼巡。
凡城门坊角,有武候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 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 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 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左右监门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掌诸门禁卫及门籍。
文武官九品 以上,每月送籍于引驾仗及监门卫,卫以帐报内门。
凡朝参、奏事、待诏官及繖扇 仪仗出入者,阅其数。
以物货器用入宫者,有籍有傍。
左监门将军判入,右监门将 军判出,月一易其籍。
行幸,则率属于衙门监守。
长史,掌判诸曹及禁门,巡视出入而司其籍、傍。
余同左右卫。
兵曹参军事兼 掌仓曹,胄曹兼掌骑曹。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涖宫殿城门,皆左入右出。
中郎将各四人,长史各 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
有录事一人, 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
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
监门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长六百八十人,长入长上二十人,直长长上二十人。
监门 校尉掌叙出入。
唐改监门府郎将为将军。
△左右千牛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掌侍卫及供御兵仗。
以千牛备身 左右执弓箭宿卫,以主仗守戎器。
朝日,领备身左右升殿列侍。
亲射,则率属以从。
胄曹参军事掌甲仗。
凡御仗之物二百一十有九,羽仪之物三百,自千牛以下分掌之。
上日,执御弓箭者亦自备以入宿。
主仗每月上,则配以职,行从则兼骑曹。
中郎将 各二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
唐改备身郎将曰将军,备身将曰中郎将,千牛左右、备身左右曰千牛备身。
初置备 身主仗。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 曹,府一人,史一人。
千牛备身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 五十人。
千牛备身掌执御刀,服花钿绣
衣绿,执象笏,宿卫侍从。备身左右掌执御 弓矢,宿卫侍从。备身,掌宿卫侍从。主仗,掌守供御兵仗。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掌供奉侍卫。凡千牛及备身左右以御刀仗升殿供奉者, 皆上将军领之,中郎将佐其职。有口敕,通事舍人承传,声不下闻者,中郎将宣告。
○诸卫折冲都尉府
每府折冲都尉一人,上府正四品上,中府从四品下,下府正五品下。左右果毅 都尉各一人,上府从五品下,中府正六品上,下府正六品下。别将各一人,上府正 七品下,中府从七品上,下府从七品下。长史各一人,上府正七品下,中府从七品 上,下府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上府正八品下,中府正九品下,下府从九 品上。校尉五人,从七品下。旅帅十人,从八品上。队正二十人,正九品下;副队 正二十人,从九品下。
折冲都尉掌领属备宿卫,师役则总戎具、资粮、点习,以三百人为团,一校尉 领之。捉铺持更者,晨夜有行人必问,不应则弹弓而向之,复不应则旁射,又不应 则射之。昼以排门人远望,暮夜以持更人远听。有众而嚣,则告主帅。
左右果毅都尉,掌贰都尉。每府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丘曹,府二人, 史三人。每队正领兵五十人。武德元年,改鹰扬郎将曰军头,正四品下;鹰击郎将 曰府副,正五品上;司马曰长史,正八品下;校尉,正六品下,旅帅,正七品下。 废越骑、步兵二校尉及察非掾。又改军头曰骠骑将军,府副曰车骑将军,皆为府。 诸率府置骠骑将军五人、车骑将军十人。二年,以车骑将军府隶骠骑府,置十二军, 分关内诸府皆隶焉。每军,将军一人,副一人。至六年废。七年,改骠骑将军府为 统军府,车骑将军为别将。八年,复置十二军。贞观十年,改统军府曰折冲都尉, 别将曰果毅都尉。军坊置坊主一人,检校户口,劝课农桑,以本坊五品勋官为之。 三辅及近畿州都督府皆置府,凡六百三十三。永徽中,废长史,置司马一人,总司 兵、司骑二局。武后垂拱中,以千二百人为上府,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赤 县为赤府,畿县为畿府。圣历元年,废司马,置长史、兵曹参军事,又有别将一人, 从六品下,居果毅都尉之次,其后分左右各一人,寻废。久之,复置一人,降其品。 开元初,卫士为武士,诸卫折冲、果毅、别将,择有行者为展仗押官。右羽林军十 五人,左羽林军二十五人,衣服同色。诸卫有弩手,左右骁卫各八十五人,余卫各 八十三人。
△左右羽林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三人,从三品。掌统北衙禁兵,督摄左右厢飞 骑仪仗。大朝会,则周卫阶陛。巡幸,则夹驰道为内仗。凡飞骑番上者,配其职。 有敕上南衙者,大将军承墨敕,白移于金吾,引驾仗官与监门奏覆,降墨敕,然后 乃得入。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各一 人,兼总骑曹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自仓曹参军以下,皆正 八品下。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上; 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十人。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 左右中郎一人,左右郎将一人,皆正五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 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 固四人。仓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将府, 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龙武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掌同羽林。 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二人, 中候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景云元年,置龙武将军。兴元元年, 六军各置统军。贞元三年,龙武军增将军一员,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 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神武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总衙前射 生兵。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 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 兵曹、胄曹府、史,皆如龙武军。开元二十六年,分羽林置左右神武军,寻废;至 德二年复置。
△左右神策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二人,正三品;将军各四人,从三品。掌卫兵 及内外八镇兵。护军中尉各一人,中护军各一人,判官各三人,都句判官二人,句 覆官各一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计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驱使官各二人。自长 史以下,员数如龙武军。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贞元二年,神 策军置大将军、将军,十四年置统军,品秩同六军。始,殿前左右神威军,有大将 军二人,正二品;统军二人,从三品;将军二人,从五品。元和初,为一军,号天 威军。八年废,以军隶神策,有马军、步军将军及指挥使等,以马军大将军知军事。
天复三年废神策军,四年复置神策军。
△东宫官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从一品。掌辅导皇太子。每见,迎拜殿门,三师答拜,每门必让,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太子出,则乘路备卤簿以从。
少师、少傅、少保各一人,从二品。掌晓三师德行,以谕皇太子,奉太子以观三师之道德。自太师以下唯其人,不必备。先天元年开府,置令、丞各一人,隶詹事府。寻废。
太子宾客四人,正三品。掌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宴会则上齿。侍读,无常员,掌讲导经学。贞观十八年,以宰相兼宾客。开元中,定员四人。太宗时,晋王府有侍读,及为太子亦置焉。其后,或置或否。开元初,十王宅引辞学工书者入教,亦为侍读。
△詹事府
太子詹事一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正四品上。掌统三寺、十率府之政,少詹事为之贰。皇太子书称令,庶子以下署名奉行,书案、画日。丞二人,正六品上。掌判府事,知文武官簿、假使。凡敕令及尚书省、二坊符牒下东宫诸司者,皆发焉。主簿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正九品下。隋废詹事府。武德初复置。龙朔二年曰端尹府,詹事曰端尹,少詹事曰少尹。武后光宅元年改曰宫尹府,詹事曰宫尹,少詹事曰少尹。有令史九人,书令史十八人。
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纠劾宫寮及率府之兵。皇太子朝,则分知东西班。监国,则詹事、庶子为三司使,司直一人与司议郎、舍人分日受理启状。太子出,则分察卤簿之内。有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左春坊
左庶子二人,正四品上;中允二人,正五品下。掌侍从赞相,驳正启奏。总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六局。皇太子出,则版奏外办、中严;入则解严。凡令书下,则与中允、司议郎等画诺、覆审,留所画以为案,更写印署,注令诺,送詹事府。司议郎二人,正六品上。掌侍从规谏,驳正启奏。凡皇太子出入、朝谒、从祀、释奠、讲学、监国之命,可传于史册者,录为记注;宫坊祥眚,官长除拜、薨卒,岁终则录送史馆。左谕德一人,正四品下。掌谕皇太子以道德,随事讽赞。皇太子朝宫臣,则列侍左阶,出入骑从。左赞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掌传令,讽过失,赞礼仪,以经教授诸郡王。录事二人,从八品下;主事三人,从九品下。隋有内允。武德三年改曰中舍人,隶门下坊。贞观初曰中允,十八年置司议郎。永徽三年,避皇太子名,复改中允曰内允。太子废,复旧。龙朔二年,改门下坊曰左春坊,左庶子曰左中护,中允曰左赞善大夫,司议郎分左右,置左右谕德各一人。咸亨元年,皆复旧,司议郎不分左右,其后谕德废而司议郎复分。仪凤四年,置左右赞善大夫各十人,以同姓为之。景云二年,始兼用庶姓,改门下坊曰左春坊,复置谕德,庶子以比侍中,中允以比门下侍郎,司议郎以比给事中,赞善大夫以比谏议大夫,谕德以比散骑常侍。右坊,则庶子以比中书令,中舍人以比中书侍郎,太子监国则庶子比尚书令。有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二人,传令四人,掌仪二人,赞者三人,亭长三人,掌固十人。
△崇文馆
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诸生,课试举送如弘文馆。校书郎二人,从九品下。掌校理书籍。贞观十三年置崇贤馆。显庆元年,置学生二十人。上元二年,避太子名,改曰崇文馆。有学士、直学士及雠校,皆无常员,无其人则庶子领馆事。开元七年,改雠校曰校书郎。乾元初,以宰相为学士,总馆事,贞元八年,隶左春坊。有馆生十五人,书直一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典书二人,拓书手二人,楷书手十人,熟纸匠一人,装潢匠二人,笔匠一人。
△司经局
洗马二人,从五品下。掌经籍,出入侍从。图书上东宫者,皆受而藏之。文学三人,正六品下。分知经籍,侍奉文章。校书四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从九品上。掌校刊经史。唐改太子正书曰正字。龙朔三年,改司经局曰桂坊,罢隶左春坊,领崇贤馆,比御史台;以詹事一人为令,比御史大夫,司直二人比侍御史,以洗马为司经大夫。置文学四人,录事一人,正九品下。三年,改司经大夫曰桂坊大夫,纠正违失。咸亨元年,复隶左春坊,省录事。有书令史二人,书吏二人,典书四人,楷书二十五人,掌固六人,装潢匠二人,熟纸匠、笔匠各一人。
△典膳局
典膳郎二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进膳、尝食,丞为之贰。每夕,更直于厨。龙朔二年,改典膳监曰典膳郎。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主食六人,典食二百人,掌固四人。
△药藏局
药藏郎二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上。掌和医药,丞为之贰。皇太子有疾,侍医诊候议方。药将进,宫臣涖尝,如尚药局之职。有书令史一人,书吏二人,侍医四人,典药二人,药童六人,掌固四人。
△内直局
内直郎二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掌符玺、衣服、繖扇、几案、笔砚、垣墙。龙朔二年,改监曰内直郎,副监曰丞。有令史一人,书吏三人,典服十二人,典扇八人,典翰八人,掌固六人。武德
中,有典玺四人,开元中废。
△典设局
典设郎四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掌汤沐、灯烛、汛扫、铺设。凡 皇太子散斋别殿、致斋正殿,前一日设幄坐于东序及室内,张帷前楹。龙朔二年, 改斋帅局曰典设局,斋帅曰郎。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幕士二百四十五人,掌 固十二人。
△宫门局
宫门郎二人,从六品下;丞二人,正八品下。掌宫门管钥。凡夜漏尽,击漏鼓 而开;夜漏上水一刻,击漏鼓而闭。岁终行傩,则先一刻而启。皇太子不在,则阖 正门;还仗,如常。凡宫中,明时不鼓。龙朔三年,改宫门监曰宫门郎。有书令史 一人,书吏二人,门仆百人,掌固四人。
△右春坊
右庶子二人,正四品下;中舍人二人,正五品下。掌侍从、献纳、启奏,中舍 人为之贰。皇太子监国,下令书则画日,至春坊则庶子宣传,中舍人奉行。太子舍 人四人,正六品上。掌行令书、表启。诸臣上皇太子,大事以笺,小事以启,其封 题皆上右春坊通事舍人以进。通事舍人八人,正七品下。掌导宫臣辞见,承令劳问。 右谕德一人,右赞善大夫五人,录事一人,主事二人,品皆如左春坊。隋内舍人隶 典书坊。武德初改曰中舍人,管记舍人曰太子舍人。永徽元年,避太子名,复改中 舍人曰内舍人。龙朔二年,改典书坊曰右春坊,右庶子曰右中护,中舍人曰右赞善 大夫,舍人曰右司议郎。有令史九人,书令史十八人,传令四人,典谒四人,亭长 六人,掌固十人。
△家令寺
家令一人,从四品上。掌饮膳、仓储。总食官、典仓、司藏三署。皇太子出入, 则乘轺车为导;祭祀、宾客,则供酒食;赐予,则奉金玉、货币。凡床几、茵席、 器物,非取于将作、少府者,皆供焉。丞二人,从七品下,掌判寺事。凡三署出纳, 皆刺于詹事。庄宅、田园,审肥脊为收敛之数。宫、朝、坊、府土木营缮,则下 于司藏。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唐改司府令曰家令。龙朔二年,改家令寺曰宫府寺, 家令曰大夫。有录事一人,府十人,史二十人,亭长四人,掌固四人,杂匠百人。
△食官署
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从九品下。掌饮膳、酒醴。凡四时供送设食皆颛 焉。供六品以下元日、寒食、冬至食于家令厨者。有府二人,史四人,掌膳四人, 供膳百四十人,奉觯三十人。
△典仓署
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从九品下。掌九谷、醯醢、庶羞、器皿、灯烛。 凡园圃树艺,皆受令焉。每月籍出纳上于寺,岁终上詹事府。给户奴婢、番户、杂 户资粮衣服。有府三人,史五人,园丞二人,史二人。
△司藏署
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从九品下。掌库藏财货出纳、营缮。有府三人, 史四人,计史一人。
△率更寺
令一人,从四品上。掌宗族次序、礼乐、刑罚及漏刻之政。太子释奠、讲学、 齿胄,则总其仪;出入,乘轺车为导,居家令之次。坊、寺、府有罪者,论罚,庶 人杖以下,皆送大理。皇太子未立,则断于大理。丞一人,从七品上。掌贰令事。 宫臣有犯理于率更者,躬问蔽罪而上于詹事。主簿一人,正九品下。掌印局。凡宗 族不序,礼仪不节,音律不谐,漏刻不审,刑名不法,皆举而正之。决囚,则与丞 同涖。龙朔二年,改曰司更寺,令曰司更大夫。有录事一人,府三人,史四人,漏 刻博士三人,掌漏六人,漏童二十人,典钟、典鼓各十二人,亭长四人,掌固四人。 漏刻博士掌教漏刻。
△仆寺
仆一人,从四品上。掌车舆、乘骑、仪仗、丧葬,总厩牧署。太子出,则率厩 牧令进路,亲驭。丞一人,从七品上。掌判寺事。凡马畜刍粟,岁以季夏上于詹事, 以时出入而节其数。主簿一人,正九品下。掌厩牧畜养、车骑驾驭、仪仗。龙朔二 年,改曰驭仆寺,仆曰大夫。有进马十一人,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亭长三 人,掌固三人。
△厩牧署
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从九品下。掌车马、闲厩、牧畜。皇太子出,则 率典乘先期习路马,率驾士驭车乘,既出,进路,式路车于西閤外,南向以俟。凡 群牧隶东宫者,皆受其职事。典乘四人,从九品下。有府三人,史六人,翼驭十人, 驾士十五人,掌闲六百人,兽医十人,主酪三十人。翼驭掌调马执驭。
△太子左右率府
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从四品上。掌兵仗、仪卫。凡诸曹及三府、 外府皆隶焉。元日、冬至,皇太子朝宫臣、诸方使,则率卫府之属为卫。每月三府 三卫及五府超乘番上者,配以职。武德五年,改左右侍率曰左右卫率府,左右武侍 卫率曰左右宗卫率府,左右宫门将曰左右监门率府。龙朔二年,改左右卫率府曰左 右典戎卫,左右宗卫率府曰左右司御率府,左右虞候率府曰左右清道卫,左右内率 府曰左右奉裕卫,左右监门率府曰左右崇掖卫。武后垂拱中,改左右监门率府曰左 右鹤禁卫。神龙元年,改左右司御率府曰左右宗卫府,左右清道卫曰左右虞候率府。 景云二年,左右宗卫府复曰左右司御率府。开元初,左右虞候率府复曰左右清道率 府。
长史各一人,正七品上。掌判诸曹府。季秋以属官功状上于率,而为考课。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
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
仓曹掌文官簿书,兵曹掌武官簿书,胄曹掌器械、公廨营缮。
司阶各一人,从六品上;中候各二人,从七品下;司戈各二人,从八品上;执戟各三人,散长上各十人,从九品下。
左右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自率以下品同。
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一人。
仓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胄曹,各府二人,史三人;骑曹,府五人,史七人。
亭长、掌固各二人。
△亲府、勋府、翊府三府
每府中郎将各一人,从四品上;左右郎将各一人,正五品下。
中郎将、郎将,掌其府校尉、旅帅及亲、勋、翊卫之属宿卫,而总其事。
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九品上。掌判句。
大朝会及皇太子出,则从卤簿而涖其仪。
亲卫从七品上,勋卫正八品上,翊卫从八品上,员皆亡。
校尉各五人,从六品上;旅帅各十人,正七品下;队正各二十人,从八品上。
武德元年,改功曹曰亲卫,义曹曰勋卫,良曹曰翊卫,置三府,有录事二人,府、史各一人。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从四品上。
掌同左右卫。
凡诸曹及外府旅贲番上者隶焉。
长史各一人,正七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司阶各一人,中候各二人,司戈各二人,执戟各三人。
亲卫、勋卫、翊卫三府中郎将以下,如左右卫率府。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
仓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府二人,史三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亭长一人,掌固二人。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
掌昼夜巡警。
凡诸曹及外府直荡番上者隶焉。
皇太子出入,则以清游队先导,后拒队为殿。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左右司阶各一人,左右中候各二人,左右司戈各一人,左右执戟各三人。
亲卫、勋卫、翊卫三府中郎将以下,如左右卫率府。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
仓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府二人,史三人;胄曹,府二人,史二人。
细引押仗五十人。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
掌诸门禁卫。
凡财物、器用,出者有籍。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兼领仓曹;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监门直长七十八人,从七品下。
唐改宫门将曰监门率,直事曰直长。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一人,掌固二人。
兵曹,府二人,史二人;胄曹,府二人,史三人。
△太子左右内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一人。
掌千牛供奉之事。
皇太子坐日,领千牛升殿。
射于射宫,则千牛奉弓矢立东阶,西面;率奉弓,副率奉矢、决拾。
北面张弓,左执付,右执萧以进,副率以弓拂巾而进,各退立于位。
既射,左内率启其中否。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兼领仓曹。
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千牛各四十四人,从七品上。
唐置兵曹,改司使左右复曰千牛备身,主射左右复曰备身左右,弓箭备身去弓箭之名。
龙朔二年,改千牛备身曰奉裕。
开元中,千牛备身、备身左右,并为千牛。
有备身二十八人,主仗四十人,录事一人,史二人。
兵曹,府一人,史二人。
胄曹,府一人,史一人。
百官四下
○王府官
傅一人,从三品。掌辅正过失。
谘议参军事一人,正五品上。掌訏谋议事。
友一人,从五品下。掌侍游处,规讽道义。
侍读,无定员。
文学一人,从六品上。掌校典籍,侍从文章。
东、西閤祭酒各一人,从七品上。掌礼贤良、导宾客。
自祭酒以下为王官。
武德中,置师一人、常侍二人、侍郎四人,皆掌表启书疏,赞相礼仪;
舍人四人,掌通传引纳;
谒者二人、舍人二人、谘议参军事、友,皆正五品下;
文学、祭酒,皆正六品下。
高宗、中宗时,相王府长史以宰相兼之,魏、雍、卫王府以尚书兼之,徐、韩二王为刺史,府官同外官,资望愈下。
永淳以前,王未出閤则不开府。
天授二年,置皇孙府官。
玄宗诸子多不出閤,王官益轻而员亦减矣。
景云二年,改师曰傅,开元二年废,寻复置,废常侍、侍郎、谒者、舍人。
开成元年,改诸王侍读曰奉诸王讲读,大中初复旧。
长史一人,从四品上;司马一人,从四品下。皆掌统府僚、纪纲职务。
掾一人,掌通判功曹、仓曹、户曹事,属一人,皆正六品上,掌通判兵曹、骑曹、法曹、士曹事。
主簿一人,掌覆省书教,记室参军事二人,掌表启书疏,录事参军事一人,皆从六品上,掌付事、句稽,省署钞目。
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功曹参军事掌文官簿书、考课、陈设,仓曹参军事掌禄禀、厨膳、出内、市易、畋渔、刍藁,户曹参军事掌封户、僮仆、弋猎、过所,兵曹参军事掌武官簿书、考课、仪卫、假使,骑曹参军事掌厩牧、骑乘、文物、器械,法曹参军事掌按讯、决刑,士曹参军事掌土功、公廨,自功曹以下各一人,正七品上。
参军事二人,正八品下;行参军事四人,
从八品上。皆掌出使杂检校。典签二人,从八品下,掌宣传书教。武德中,改功曹 以下书佐、法曹行书佐、土曹佐皆曰参军事,长兼行书佐曰行参军,废城局参军事。 又有铠曹参军事二人,掌仪卫兵仗;田曹参军事一人,掌公廨、职田、弋猎;水曹 参军事二人,掌舟船、渔捕、刍草。皆正七品下。家吏二人,百司问事谒者一人, 正七品下。司閤一人,正九品下。贞观中,废铠曹、田曹、水曹。武后时,家吏以 下皆废。主簿、记室有史二人;录事、功曹、仓曹、兵曹、骑曹、法曹、士曹,各 府一人、史二人;户曹府、史各二人。自典签以上为府官,郡王、嗣王不置长史。
○亲事府
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皆掌校尉以下守卫、陪从,兼 知鞍马。校尉五人,从六品上;旅帅,从七品下;队正,从八品下,队副,从九品 下。皆掌领亲事、帐内陪从。自旅帅以下,视亲事多少乃置。
○帐内府
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自校尉以下,员、品如亲事府。 初,典军以武官及流外为之,领执仗、帐内等。秦王、齐王府置左右六护军府、左 右亲军府、左右帐内府。左一、右一护军府,护军各一人,副护军各二人,长史、 录事参军事,仓曹、兵曹、铠曹参军事,各一人,统军各五人,别将各一人。左二、 右二护军府,左三、右三护军府,减统军三人,别将六人。左右亲军府,统军各一 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兵曹、铠曹参军事,左别将,右别将,各一人。帐 内府职员与护军府同。又有库直,隶亲事府;驱咥直,隶帐内府。选材勇为之。贞 观中,库直以下皆废。亲事府有府一人,史二人;执仗亲事十六人,执弓仗;执乘 亲事十六人,掌供骑乘;亲事三百三十人。帐内府有府一人,史一人,帐内六百六 十七人。
○亲王国
令一人,从七品下;大农一人,从八品下。掌判国司。尉一人,正九品下;丞 一人,从九品下。学官长、丞各一人,掌教授内人;食官长、丞各一人,掌营膳食; 厩牧长、丞各二人,掌畜牧;典府长、丞各二人,掌府内杂事。长皆正九品下,丞 皆从九品下。有典卫八人,掌守卫、陪从。舍人四人,录事一人,府四人,史八人。
○公主邑司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掌公主财货、禀积、田园。主簿一人, 正九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督封租、主家财货出入。有史八人,谒者二人, 舍人二人,家史二人。
○外官
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都统、副都统,行军长史,行军司马、行军左司马、 行军右司马,判官,掌书记,行军参谋,前军兵马使、中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 中军都虞候,各一人。元帅、都统、招讨使,掌征伐,兵罢则省。都统总诸道兵马, 不赐旌节。高祖起兵,置左右领军大都督,各总三军。及定京师,置左右元帅、太 原道行军元帅、西讨元帅,皆亲王领之。天宝末,置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 东、河北、平卢节度使。招讨、都统之名始于此。大历八年,罢天下兵马元帅。建 中四年,以李希烈反,置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兴元元年,置副都统。会昌中,置 灵、夏六道元帅。黄巢之难,置诸道行营都都统。天复三年,置诸道兵马元帅,寻 复改曰天下兵马元帅。
行军司马,掌弼戎政。居则习搜狩,有役则申战守之法,器械、粮备、军籍、 赐予皆专焉。武德元年,改赞治曰治中。太宗即位,曰司马,下州亦置焉。显庆二 年,置洛州司马。武后大足元年,东都、北都,雍、荆、扬、益州,置左右司马。 神龙二年省。太极元年,雍、洛四大都督府增司马一人,亦分左右。
掌书记,掌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号令升绌之事。行军参谋, 关豫军中机密。景龙元年,置掌书记。开元十二年,罢行军参谋,寻复置。
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 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副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 各一人,随军四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 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营田、 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复有遣运判官、巡官各一人。
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抹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 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辄上闻。入境,州县筑节 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 左。视事之日,设礼案,高尺有二寸,方八尺。判三案:节度使判宰相,观察使判 节度使,团练使判观察使。三日洗印,视其刓缺。岁以八月考其治否;销兵为上考, 足食为中考,边功为下考;观察使以丰稔为上考,省刑为中考,办税为下考;团练 使以安民为上考,惩奸为中考,得情为下考;防御使以无虞为上考,清苦为中考, 政成为下考;经略使以计度为上考,集事为中考,脩造为下考。罢秩则交厅,以节 度使印自随,留观察使、营田等印,以郎官主之。锁节楼、节堂,以节院使主之, 祭奠
以时。入朝未见,不入私第。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护,皆亲王遥领。
两府之政,以尹主之;大都督府之政,以长史主之;大都护府之政,以副大都护主之,副大都护则兼王府长史。
其后有持节为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者,正节度也。诸王拜节度大使者,皆留京师。
观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
团练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
防御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各一人。
观察处置使,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凡奏请,皆属于州。
贞观初,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诸州,水旱则遣使,有巡察、安抚、存抚之名。
神龙二年,以五品以上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按举州县,再周而代。
景云二年,置都督二十四人,察刺史以下善恶,置司举从事二人,秩比侍御史。
扬、益、并、荆四州为大都督,汴、兗、魏、冀、蒲、绵、秦、洪、润、越十州为中都督,皆正三品;
齐、鄜、泾、襄、安、潭、遂、通、梁、夔十州为下都督,从三品。
当时以为权重难制,罢之,唯四大都督府如故。
置十道按察使,道各一人。
开元二年,曰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至四年罢,八年复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视州县,十年又罢。
十七年复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二十年曰采访处置使,分十五道,天宝末,又兼黜陟使,乾元元年,改曰观察处置使。
西都、东都、北都牧各一人,从二品;
西都、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府尹各一人,从三品:掌宣德化,岁巡属县,观风俗、录囚、恤鳏寡。
亲王典州,则岁以上佐巡县。
武德元年,雍州置牧一人,以亲王为之,然常以别驾领州事。
永徽中,改尹曰长史。
初,太宗伐高丽,置京城留守,其后车驾不在京都,则置留守,以右金吾大将军为副留守;
开元元年,改京兆、河南府长史复为尹,通判府务,牧缺则行其事;
十一年,太原府亦置尹及少尹,以尹为留守,少尹为副留守:谓之三都留守。
三都大都督府有典狱十八人,问事十二人,白直二十四人;
典狱以防守囚系,问事以行罚。
中府、上州,典狱十四人,问事八人,白直二十人;
下府、中州,典狱十二人,问事六人,白直十六人;
下州,典狱八人,问事四人,白直十六人。
自三都以下,皆有执刀十五人。
少尹二人,从四品下。掌贰府州之事,岁终则更次入计。
司录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上。录事四人,从九品上。
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事各二人,皆正七品下。
参军事六人,正八品下。
六府录事参军事以下减一人。
录事参军事,掌正违失,莅符印。
武德初,改州主簿曰录事参军事,开元元年,改曰司录。
有史十人。
大都督府有史四人,中府有史三人,下府、都护府、上州、中州、下州各有史二人。
功曹司功参军事,掌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卜筮、陈设、丧葬。
武德初,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书佐皆为司功等参军事,有府四人、史十人。
大都督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中府有府二人、史三人;下府有府一人、史三人。
大都护府有府一人、史二人。
上府有府、史各二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减史二人。
仓曹司仓参军事,掌租调、公廨、庖厨、仓库、市肆。
有府五人,史十三人。
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六人。
中府、下府各有府三人,史五人。
都护府有府、史各二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下州减史二人。
户曹司户参军事,掌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蠲符、杂徭、逋负、良贱、刍藁、逆旅、婚姻、田讼、旌别孝悌。
有府八人,史十六人,帐史二人,知籍,按帐目捉钱。
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七人,帐史二人;中府有府三人,史五人,帐史一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帐史一人。
上州有佐四人,史六人,帐史一人;中州有佐三人,史五人,帐史一人;下州有佐二人,史四人,帐史一人。
都护府有府、史各二人,帐史一人。
田曹司田参军事,掌园宅、口分、永业及廕田。
景龙三年,初置司田参军事,唐隆元年省,上元二年复置。
有府四人,史十人。
大都督府有府二人,史六人;中府有府、史各二人;下府有府一人,史二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下州减史二人。
兵曹司兵参军事,掌武官选、兵甲、器仗、门禁、管钥、军防、烽候、传驿、畋猎。
有府六人,史十四人。
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八人;中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
都护府有府三人,史四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减史二人。
法曹司法参军事,掌鞠狱丽法、督盗贼、知赃贿没入。
有府六人,史十四人。
大都督府有府三人,史八人;中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
上州有佐四人,史七人;中州有佐一人,史四人;下州有佐一人,史三人。
士曹司士参军事,掌津梁、舟车、舍宅、工艺。
有府五人,史十一人。
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八人;中府、下府有府三人,史六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有佐一人,史四人。
参
军事掌出使、赞导。武德初,改行书佐曰行参军,寻又改曰参军事。初有亟 使十五人,后省。
文学一人,从八品上。掌以五经授诸生。县则州补,州则授于吏部。然无职事, 衣冠耻之。武德初,置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德宗即位,改博士曰文学。元和六 年,废中州、下州文学。京兆等三府,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上州, 各助教一人;中都督府,学生五十人;下府、下州,各四十人。
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上。掌疗民疾。贞观三年,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 开元元年,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诸州置助教,写《本草》、《百一集验方》藏 之。未几,医学博士、学生皆省,僻州少医药者如故。二十七年,复置医学生,掌 州境巡疗。永泰元年,复置医学博士。三都、都督府、上州、中州各有助教一人。 三都学生二十人,都督府、上州二十人,中州、下州十人。
○大都督府
都督一人,从二品;长史一人,从三品;司马二人,从四品下;录事参军事一 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 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七品下;参军事五人, 正八品下;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文学一人,正八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上。
○中都督府
都督一人,正三品;别驾一人,正四品下;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 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 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各一人, 从七品上;参军事四人,从八品上;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文学一人,从八品上; 医学博士一人,正九品上。
○下都督府
都督一人,从三品;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 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 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各一人, 从七品下;参军事三人,从八品下;文学一人,从八品下;医学博士一人,正九品 上。
都督掌督诸州兵马、甲械、城隍、镇戍、粮禀,总判府事。武德初,边要之地 置总管以统军,加号使持节,盖汉刺史之任。有行台,有大行台。其员有尚书省令 一人,正二品,掌管内兵民,总判省事。有仆射一人,从二品,掌贰令事。自左右 丞以下,诸司郎中略如京省。又有食货监一人,丞二人,掌膳羞、财物、宾客、帐 具、音乐、医药;有农圃监一人,丞四人,掌仓廪、园圃、薪炭、刍藁、运漕;有 武器监一人,丞二人,掌兵械、厩牧;有百工监一人,丞四人,掌舟车、营作。监 皆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七年,改总管曰都督,总十州者为大都督。贞观二年, 去“大”字,凡都督府有刺史以下如故,然大都督又兼刺史,而不检校州事。其后 都督加使持节,则为将,诸将亦通以都督称,唯朔方犹称大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 沃衍有屯田之州,则置营田使。武后圣历元年,以夏州都督领盐州防御使。及安禄 山反,诸郡当贼冲者,皆置防御守捉使。乾元元年,置团练守捉使、都团练守捉使, 大者领州十余,小者二三州。代宗即位,废防御使,唯山南西道如故。元载秉政, 思结人心,刺史皆得兼团练守捉使。杨绾为相,罢团练守捉使,唯澧、朗、峡、兴、 凤如故。建中后,行营亦置节度使、防御使、都团练使。大率节度、观察、防御、 团练使,皆兼所治州刺史。都督府则领长史,都护府则领都护,或亦别置都护。都 督府有掾,有属,有记室参军事,有典签,武德中省。
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掌交易,禁奸非,通判市事。贞观十七年废市令。垂拱 元年复置。都督府、三都、诸州,各有市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帅三人,分行 检察;仓督二人,颛莅出纳;史二人。下州省丞。
○大都护府
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长史 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 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 人,正七品下;参军事三人,正八品下。
○上都护府
都护一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从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 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 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上;参军事三人,从八品上。
都护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
○上州
刺史一人,从三品,职同牧尹;别驾一人,从四品下。武德元年,改太守曰刺 史,加使持节,丞曰别驾。十年,改雍州别驾曰长史。高宗即位,改别驾皆为长史。 上元二年,诸州复置别驾,以诸王子为之。永隆元年省,永淳元年复置。景云二年, 始参用庶姓。天宝元年,改刺史曰太守。八载,诸郡废别驾,下郡置长史一员。上 元二年,诸州复置别驾。德宗时,复省。元和、长庆之际,两河用兵,裨将有功者 补东宫王府官,久次当进及受代居京师者,常数十
人,诉宰相以求官;文宗世,宰相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
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下;司功参军事一人、司仓参军事一人、司户参军事二人、司田参军事一人、司兵参军事一人、司法参军事二人、司士参军事一人,皆从七品下;参军事四人,从八品下;市令一人,从九品上;丞一人,从九品下;文学一人,从八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
○中州
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上;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兵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司士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下;参军事三人,正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
○下州
刺史一人,正四品下;别驾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一人,从八品上;录事一人,从九品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参军事二人,从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九品下。
诸军各置使一人,五千人以上有副使一人,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军皆有仓、兵、胄三曹参军事。刺史领使,则置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军衙推。
○京县
令各一人,正五品上;丞二人,从七品上;主簿二人,从八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下;尉六人,从八品下。
○畿县
令各一人,正六品上;丞一人,正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上;尉二人,正九品下。
○上县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一人,从八品下;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尉二人,从九品上。
○中县
令一人,正七品上;丞一人,从八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中下县
令一人,从七品上;丞一人,正九品上;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下县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正九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上;尉一人,从九品下。
县令掌导风化,察冤滞,听狱讼。凡民田收授,县令给之。每岁季冬,行乡饮酒礼。籍帐、传驿、仓库、盗贼、堤道,虽有专官,皆通知。县丞为之贰,县尉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武德元年,改书佐曰县尉,寻改曰正。诸县置主簿,以流外为之。京县、上县,丞皆一人;畿县、上县,正皆四人。七年,改县正复曰尉。贞观初,诸县置录事。开元,上县万户、中县四千户以上,增尉一人。京兆、河南府诸县,户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户一万以上置义仓督三人。其后畿县户不及四千,亦置尉二人,万户增一人。凡县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门事等,畿县减司兵,上县有司户、司法而已。凡县皆有经学博士、助教各一人,京县学生五十人,畿县四十人,中县以下各二十五人。
上镇,将一人,正六品下;镇副二人,正七品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中镇,将一人,正七品上;镇副一人,从七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下。下镇,将一人,正七品下;镇副一人,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一人,从九品下。每镇又有使一人、副使一人。凡军镇,二万人以上置司马一人,正六品上;增仓曹、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下。不及二万者,司马从六品上,仓曹、兵曹参军事正八品上。
上戍,主一人,正八品下;戍副一人,从八品下。中戍,主一人,从八品下。下戍,主一人,正九品下。
镇将、镇副,戍主、戍副,掌捍防守御。凡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五;上戍十一,中戍八十六,下戍二百四十五。仓曹参军事,掌仪式、仓库、饮膳、医药、付事、句稽、省署钞目、监印、给纸笔、市易、公廨。中镇则兵曹兼掌。兵曹参军事,掌防人名帐、戎器、管钥、马驴、土木、谪罚之事。上镇:有录事一人,史一人,仓曹佐一人、史二人,兵曹佐、史各二人,仓督一人、史二人;中镇:录事一人,兵曹佐一人、史四人,仓督一人、史二人;下镇:录事一人,兵曹佐一人、史二人,仓督一人、史一人。凡军镇,五百人有押官一人,千人有子总管一人,五千人又有府三人、史四人。上戍:佐一人、史二人;中戍:史二人;下戍:史一人。唐废戍子,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开元十五年,朔方五城各置田曹参军事一人,品同诸军判司,专莅营田。永泰后,诸镇官颇增减开元之旧。
五岳、四渎,令各一人,正九品上,掌祭祀。有祝史三人,赍郎各三十人。
上关:令一人,从八品下;丞二人,正九品下。中关:令一人,正九品下;丞一人,从九品下。下关:令一人,亦从九品下。掌禁末游,察奸慝。凡行人车马出入,据过所为往来之节。凡关二十有六,京四面关有驿道者为上关,元驿道者为中关,余为下关。丞掌付事、句稽、监印、省署钞目,通判关事。上关: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六人;中关:录事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典事四人;下关:府一人,史、典事各二人。典事掌巡雉及杂当
初,诸关置都尉,亦有它官奉敕监者。
上津置尉一人,掌舟梁之事;府一人,史二人,津长四人。
下津尉一人,府一人,史二人,津长二人。
永徽中,废津尉,上关置津吏八人。
永泰元年,中关置津吏六人,下关四人,无津者不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九-译文
百官四上
○十六卫
△左右卫
上将军各一人,从二品;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二人,从三品。负责宫禁的宿卫,所有五府及外府都由他们总制。所有五府三卫及折冲府的骁骑轮番上值时,由他们接收名簿并分配职务。皇帝在正殿时,他们负责守卫各门及内厢的宿卫仗。非上值日,也由一名将军押仗,将军缺位时,由中郎将代行将军职责,负责协助上将军的事务。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左右金吾、左右监门卫的上将军以下,品级相同。武德五年,改左右翊卫为左右卫府,左右骁骑卫为左右骁骑府,左右屯卫为左右威卫,左右御卫为左右领军卫,左右备身府为左右府,只有左右武卫府、左右监门府、左右候卫,仍沿用隋朝的名称不变。显庆五年,改左右府为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左右卫府、骁卫府、武卫府,都省去了“府”字,左右威卫改为左右武威卫,左右领军卫改为左右戎卫,左右候卫改为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府改为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府改为左右奉宸卫,后来又改为左右千牛卫。咸亨元年,改左右戎卫为领军卫。武后光宅元年,改左右骁卫为左右武威,左右武卫为左右鹰扬卫,左右威卫为左右豹韬卫,左右领军卫为左右玉钤卫。贞元二年,初设十六卫上将军。左右卫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四人。
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负责判理诸曹、五府、外府的禀禄,卒伍、军团的名数,器械、车马的多少,小事可以自行处理,每年秋天,协助大将军进行考课。
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负责接收诸曹及五府、外府的事务,审核抄录,印给纸笔。
仓曹参军事各二人,正八品下。负责五府文官的勋考、假使、禄俸、公廨、田园、食料、医药、过所。自仓曹以下同品。有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四人,史七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武后长安初年,改铠曹为胄曹,中宗即位后恢复旧称,先天元年又改为胄曹。开元初年,诸卫的司仓、司兵、骑兵参军,改为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二人,负责五府武官的宿卫轮番次序,接收名数,由大将军分配。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负责外府杂畜的簿帐、牧养。所有府马轮值,按远近分为七番,每月轮换一次。以敕令出宫城者,给予马匹。胄曹参军事各一人,负责兵械、公廨的兴缮、罚谪。大朝会行从时,从卫尉处接收黄质甲铠、弓矢。
奉车都尉,负责驾驭副车。有其名而无其人,大陈设时由其他官员代理。驸马都尉无定员,与奉车都尉皆从五品下。
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下;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二十五人,从九品下。武后天授二年,设置诸卫的司阶、中候、司戈、执戟,称为四色官。
亲卫之府一:称为亲府。勋卫之府二:一称为勋一府,二称为勋二府。翊卫之府二:一称为翊一府,二称为翊二府。所有五府:每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左右郎将一人,正五品上;亲卫,正七品上;勋卫,从七品上;翊卫,正八品上。总共有四千九百六十三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校尉各五人,正六品上。每校尉有旅帅二人,从六品上;每旅帅各有队正二十人,正七品上,副队正二十人,正七品下。五府中郎将负责统领校尉、旅帅、亲卫、勋卫等宿卫人员,并总管府事;左右郎将协助。轮番上值者,将名簿上报大将军并分配职务。武德、贞观年间重视资荫,二品、三品之子,补为亲卫;二品曾孙、三品孙、四品子、职事官五品子或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国公子,补为勋卫及率府亲卫;四品孙、五品及上柱国子,补为翊卫及率府勋卫;勋官二品及县男以上、散官五品以上子或孙,补为诸卫及率府翊卫。王府执仗亲事、执乘亲事,每月轮番上值者数千人,宿卫内庑及城门,给予禀食。执扇三卫三百人,选择少壮肩膊齐、仪容整美者,本卫印臂,送殿中省肄习,仗下,每番三卫一人,为太仆寺引辂。其后入官路艰,三卫非权势子弟辄退番,柱国子有白首不得进者;流外虽鄙,不数年给禄禀。故三卫益贱,人罕趋之。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三人。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以亲卫称为一府,勋卫、翊卫称为二府,称为三府卫。诸卫翊卫及率府亲、勋卫,也称为三卫。永徽三年,避太子讳,改中郎将为旅贲郎,郎将为翊军郎。太子废,恢复旧称。
△左右骁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职责与左右卫相同。所有翊府的翊卫、外府豹骑轮番上值时,由他们分配。所有分兵守卫各门,在皇城四面、宫城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各一人,左郎将各一人,右郎将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校尉各五人,旅帅各十人,队正各二十人,副队正各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二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
△左右武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职责与左右卫相同。
左右卫。凡是翊府的翊卫、外府的熊渠番上者,都分配给他们。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官,与骁卫相同。有称长二人,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称长负责唱警,作为应跸的节拍。
△左右威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职责与左右卫相同。
凡是翊府的翊卫、外府的羽林番上者,都分配给他们。
凡是分兵主守,则负责皇城东面的助铺。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官,与骁卫相同。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领军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职责与左右卫相同。
凡是翊府的翊卫、外府的射声番上者,都分配给他们。
凡是分兵主守,则负责皇城西面的助铺及京城、苑城的各个门。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长上各二十五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官,与骁卫相同。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金吾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负责宫中和京城的巡警,烽候、道路、水草的管理。
凡是翊府的翊卫及外府的佽飞番上者,都归属他们。
师田时,则负责左右营的禁令,南衙宿卫官将军以下及千牛番上者,都分配职务。
大功役时,则与御史一起巡视。
凡是破旧的幕布、旧毡,都供给病坊。
兵曹参军事,负责翊府、外府的武官,兼管猎师。
骑曹参军事,负责外府杂畜的簿帐、牧养事务。
胄曹参军事,职责与左右卫相同。
大朝会行从时,供给青龙旗、槊于卫尉。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仓曹参军事各二人,兵曹参军事各二人,骑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左右司阶各二人,左右中候各三人,左右司戈各五人,左右执戟各五人,左右街使各一人,判官各二人。
左右翊中郎将府官与骁卫相同。有录事一人,史二人。
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三人,史五人;骑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三人,史三人。
左右街典二人,引驾仗三卫六十人,引驾佽飞六十六人,大角手六百人。
隋朝有察非掾,到唐朝废除。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负责统领府属,督管京城左右六街的铺巡警,以果毅二人协助巡探。
入閤日,中郎将一人升殿接受状文,卫士六百人为大角手,六番阅习,吹大角作为昏明的节拍,各营垒候以进退。
左右街使,负责分察六街的徼巡。
凡是城门坊角,有武候铺,卫士、彍骑分守,大城门百人,大铺三十人,小城门二十人,小铺五人,日暮时,鼓八百声而门闭;乙夜时,街使以骑卒循行嚣襜,武官暗探;五更二点,鼓自内发,各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左右监门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负责各门的禁卫及门籍。
文武官九品以上,每月送籍于引驾仗及监门卫,卫以帐报内门。
凡是朝参、奏事、待诏官及繖扇仪仗出入者,检查其数量。
以物货器用入宫者,有籍有傍。
左监门将军负责判入,右监门将军负责判出,每月更换一次门籍。
行幸时,则率领属下在衙门监守。
长史,负责判诸曹及禁门,巡视出入并管理籍、傍。
其余职责与左右卫相同。
兵曹参军事兼管仓曹,胄曹兼管骑曹。
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负责宫殿城门的临视,皆左入右出。
中郎将各四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
兵曹,府三人,史五人;胄曹,府三人,史四人。
监门校尉三百二十人,直长六百八十人,长入长上二十人,直长长上二十人。
监门校尉负责叙出入。
唐朝将监门府郎将改为将军。
△左右千牛卫
上将军各一人,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
负责侍卫及供御兵仗。
以千牛备身左右执弓箭宿卫,以主仗守戎器。
朝日时,带领备身左右升殿列侍。
亲射时,则率领属下跟随。
胄曹参军事负责甲仗。
凡是御仗之物二百一十九件,羽仪之物三百件,自千牛以下分掌。
上日时,执御弓箭者也自备以入宿。
主仗每月上,则分配职务,行从时则兼管骑曹。
中郎将各二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
唐朝将备身郎将改为将军,备身将改为中郎将,千牛左右、备身左右改为千牛备身。
初置备身主仗。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
兵曹,府一人,史二人;胄曹,府一人,史一人。
千牛备身十二人,备身左右十二人,备身一百人,主仗一百五十人。
千牛备身负责执御刀,服花钿绣。
穿着绿色衣服,手持象笏,负责宿卫和侍从。备身左右负责掌管皇帝的弓矢,负责宿卫和侍从。备身,负责宿卫和侍从。主仗,负责守护和供应皇帝的兵器。
左右翊中郎将府的中郎将,负责供奉和侍卫。凡是千牛和备身左右携带御刀和兵器上殿供奉的,都由上将军统领,中郎将协助其职责。如果有口谕,通事舍人负责传达,声音无法传达时,由中郎将宣告。
○诸卫折冲都尉府
每个折冲都尉府设折冲都尉一人,上府为正四品上,中府为从四品下,下府为正五品下。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上府为从五品下,中府为正六品上,下府为正六品下。别将各一人,上府为正七品下,中府为从七品上,下府为从七品下。长史各一人,上府为正七品下,中府为从七品上,下府为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上府为正八品下,中府为正九品下,下府为从九品上。校尉五人,从七品下。旅帅十人,从八品上。队正二十人,正九品下;副队正二十人,从九品下。
折冲都尉负责统领下属进行宿卫,出征时则负责统领兵器、粮草、训练,以三百人为一团,由一名校尉统领。负责巡逻和守夜的人,早晚有行人经过时必须询问,如果不回应则拉弓对准,再不回应则向旁边射箭,再不回应则直接射箭。白天由排门人远望,夜晚由守夜人远听。如果有喧哗的人群,则报告主帅。
左右果毅都尉,负责协助都尉。每个府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丘曹,府二人,史三人。每个队正统领五十名士兵。武德元年,将鹰扬郎将改为军头,正四品下;鹰击郎将改为府副,正五品上;司马改为长史,正八品下;校尉,正六品下,旅帅,正七品下。废除越骑、步兵二校尉及察非掾。又将军头改为骠骑将军,府副改为车骑将军,都设为府。诸率府设骠骑将军五人、车骑将军十人。二年,将车骑将军府隶属于骠骑府,设十二军,分关内诸府都隶属于此。每军,将军一人,副一人。至六年废除。七年,将骠骑将军府改为统军府,车骑将军改为别将。八年,重新设立十二军。贞观十年,将统军府改为折冲都尉,别将改为果毅都尉。军坊设坊主一人,负责检查户口,劝课农桑,由本坊五品勋官担任。三辅及近畿州都督府都设府,共六百三十三。永徽年间,废除长史,设司马一人,总司兵、司骑二局。武后垂拱年间,以一千二百人为上府,一千人为中府,八百人为下府,赤县为赤府,畿县为畿府。圣历元年,废除司马,设长史、兵曹参军事,又有别将一人,从六品下,位于果毅都尉之后,后来分为左右各一人,不久废除。过了很久,又重新设一人,降低其品级。开元初年,卫士改为武士,诸卫折冲、果毅、别将,选择有德行的人担任展仗押官。右羽林军十五人,左羽林军二十五人,衣服颜色相同。诸卫有弩手,左右骁卫各八十五人,其余各卫各八十三人。
△左右羽林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各三人,从三品。负责统领北衙禁兵,督摄左右厢飞骑仪仗。大朝会时,则环绕阶陛护卫。巡幸时,则夹驰道为内仗。凡是飞骑轮值的,分配其职责。有敕令上南衙的,大将军承接墨敕,白移于金吾,引驾仗官与监门奏覆,降墨敕,然后才能进入。长史各一人,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各一人,兼总骑曹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胄曹参军事各一人。自仓曹参军以下,皆为正八品下。司阶各二人,正六品上;中候各三人,正七品下;司戈各五人,正八品上;执戟各五人,正九品下;长上各十人。左右翊卫中郎将府中郎将一人,正四品下;左右中郎一人,左右郎将一人,皆为正五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正九品上;校尉五人,旅帅十人,队正二十人,副队正二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左右翊中郎将府,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各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龙武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职责与羽林军相同。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景云元年,设龙武将军。兴元元年,六军各设统军。贞元三年,龙武军增加将军一员,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四人。仓曹,府二人,史四人;兵曹,府二人,史四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左右神武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一人,正三品;将军三人,从三品。负责统领衙前射生兵。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司阶各二人,中候各三人,司戈、执戟各五人,长上各十人。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仓曹、兵曹、胄曹府、史,皆如龙武军。开元二十六年,分羽林设左右神武军,不久废除;至德二年重新设立。
△左右神策军
大将军各一人,正二品;统军各二人,正三品;将军各四人,从三品。负责统领卫兵及内外八镇兵。护军中尉各一人,中护军各一人,判官各三人,都句判官二人,句覆官各一人,表奏官各一人,支计官各一人,孔目官各二人,驱使官各二人。自长史以下,员数与龙武军相同。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称六军。贞元二年,神策军设大将军、将军,十四年设统军,品秩与六军相同。起初,殿前左右神威军,有大将军二人,正二品;统军二人,从三品;将军二人,从五品。元和初年,合并为一军,号称天威军。八年废除,将军队隶属于神策军,有马军、步军将军及指挥使等,由马军大将军负责军事。
天复三年废除了神策军,四年后又重新设立了神策军。
△东宫官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官阶为从一品。负责辅导皇太子。每次见面时,太子在殿门迎接并拜见,三位老师回拜,每经过一个门都要谦让,三位老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下。与三位老师通信时,开头要写上“惶恐”,结尾要写上“惶恐再拜”。太子出行时,乘坐车驾并配备仪仗队随行。
少师、少傅、少保各一人,官阶为从二品。负责向皇太子传达三位老师的德行,并带领太子观察三位老师的道德行为。自太师以下的职位,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必全部配备。先天元年设立府署,设置令、丞各一人,隶属于詹事府。不久后废除。
太子宾客四人,官阶为正三品。负责侍从规谏,协助礼仪,宴会上按年龄排序。侍读没有固定人数,负责讲解经学。贞观十八年,由宰相兼任宾客。开元年间,定员为四人。太宗时期,晋王府设有侍读,太子即位后也设置了这一职位。后来,有时设置有时不设置。开元初年,十王宅引入擅长辞章和书法的人来教学,也称为侍读。
△詹事府
太子詹事一人,官阶为正三品;少詹事一人,官阶为正四品上。负责统领三寺、十率府的政务,少詹事为其副手。皇太子的文书称为“令”,庶子以下的官员署名执行,书写案卷、标注日期。丞二人,官阶为正六品上。负责处理府内事务,管理文武官员的名册和请假事宜。凡是敕令及尚书省、二坊的文书下达东宫各司的,都由詹事府发出。主簿一人,官阶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官阶为正九品下。隋朝废除詹事府。武德初年重新设立。龙朔二年改名为端尹府,詹事称为端尹,少詹事称为少尹。武后光宅元年改名为宫尹府,詹事称为宫尹,少詹事称为少尹。设有令史九人,书令史十八人。
司直二人,官阶为正七品上。负责纠察弹劾东宫官员及率府的士兵。皇太子朝见时,分别负责东西班的事务。监国时,詹事、庶子为三司使,司直一人与司议郎、舍人轮流受理启状。太子出行时,负责检查仪仗队内部。设有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亭长四人,掌固六人。
△左春坊
左庶子二人,官阶为正四品上;中允二人,官阶为正五品下。负责侍从协助,纠正启奏。总领司经、典膳、药藏、内直、典设、宫门六局。皇太子出行时,负责奏报外办、中严;回宫时解除警戒。凡是令书下达时,与中允、司议郎等签署、复审,保留签署的文书作为案卷,重新抄写并加盖印章,注明令诺,送交詹事府。司议郎二人,官阶为正六品上。负责侍从规谏,纠正启奏。凡是皇太子出入、朝见、祭祀、释奠、讲学、监国的命令,可以载入史册的,记录为记注;宫坊的吉凶征兆,官员的任命、去世,年终时记录并送交史馆。左谕德一人,官阶为正四品下。负责以道德教导皇太子,随时进行劝谏。皇太子朝见宫臣时,列侍在左阶,出入时骑马随从。左赞善大夫五人,官阶为正五品上。负责传达命令,劝谏过失,协助礼仪,以经书教授诸郡王。录事二人,官阶为从八品下;主事三人,官阶为从九品下。隋朝设有内允。武德三年改名为中舍人,隶属于门下坊。贞观初年称为中允,十八年设置司议郎。永徽三年,避皇太子名讳,再次改中允为内允。太子被废后,恢复旧名。龙朔二年,改门下坊为左春坊,左庶子称为左中护,中允称为左赞善大夫,司议郎分为左右,设置左右谕德各一人。咸亨元年,全部恢复旧制,司议郎不再分左右,后来谕德废除而司议郎再次分左右。仪凤四年,设置左右赞善大夫各十人,由同姓担任。景云二年,开始兼用庶姓,改门下坊为左春坊,重新设置谕德,庶子相当于侍中,中允相当于门下侍郎,司议郎相当于给事中,赞善大夫相当于谏议大夫,谕德相当于散骑常侍。右坊,庶子相当于中书令,中舍人相当于中书侍郎,太子监国时庶子相当于尚书令。设有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二人,传令四人,掌仪二人,赞者三人,亭长三人,掌固十人。
△崇文馆
学士二人,负责管理经籍图书,教授学生,考试选拔如同弘文馆。校书郎二人,官阶为从九品下。负责校勘整理书籍。贞观十三年设立崇贤馆。显庆元年,设置学生二十人。上元二年,避太子名讳,改名为崇文馆。设有学士、直学士及雠校,没有固定人数,没有合适人选时由庶子负责馆务。开元七年,改雠校为校书郎。乾元初年,由宰相担任学士,总管馆务,贞元八年,隶属于左春坊。设有馆生十五人,书直一人,令史二人,书令史二人,典书二人,拓书手二人,楷书手十人,熟纸匠一人,装潢匠二人,笔匠一人。
△司经局
洗马二人,官阶为从五品下。负责管理经籍,随从出入。凡是进献给东宫的图书,都由他们接收并收藏。文学三人,官阶为正六品下。分别负责经籍,侍奉文章。校书四人,官阶为正九品下;正字二人,官阶为从九品上。负责校勘经史。唐朝将太子正书改名为正字。龙朔三年,改司经局为桂坊,不再隶属于左春坊,统领崇贤馆,相当于御史台;由詹事一人担任令,相当于御史大夫,司直二人相当于侍御史,洗马改为司经大夫。设置文学四人,录事一人,官阶为正九品下。三年后,改司经大夫为桂坊大夫,负责纠正过失。咸亨元年,重新隶属于左春坊,取消录事。设有书令史二人,书吏二人,典书四人,楷书二十五人,掌固六人,装潢匠二人,熟纸匠、笔匠各一人。
△典膳局
典膳郎二人,官阶为从六品下;丞二人,官阶为正八品上。负责进献膳食、品尝食物,丞为其副手。每晚轮流在厨房值班。龙朔二年,改典膳监为典膳郎。设有书令史二人,书吏四人,主食六人,典食二百人,掌固四人。
△药藏局
药藏郎二人,官阶为从六品下;丞二人,官阶为正八品上。负责调配医药,丞为其副手。皇太子生病时,侍医诊断并商议药方。药物进献前,宫臣要亲自品尝,如同尚药局的职责。设有书令史一人,书吏二人,侍医四人,典药二人,药童六人,掌固四人。
△内直局
内直郎二人,官阶为从六品下;丞二人,官阶为正八品下。负责管理符玺、衣服、伞扇、几案、笔砚、围墙。龙朔二年,改监为内直郎,副监为丞。设有令史一人,书吏三人,典服十二人,典扇八人,典翰八人,掌固六人。武德
在宫中,原本有四位典玺官,但在开元年间被废除了。
△典设局
典设局设有四位典设郎,官阶为从六品下;两位丞,官阶为正八品下。他们负责管理沐浴、灯烛、清扫和铺设等事务。每当皇太子在别殿进行散斋或在正殿进行致斋时,前一天会在东序和室内设置幄座,并在前楹张挂帷幕。龙朔二年,斋帅局改名为典设局,斋帅改称为郎。典设局有两位书令史,四位书吏,二百四十五位幕士,以及十二位掌固。
△宫门局
宫门局设有两位宫门郎,官阶为从六品下;两位丞,官阶为正八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宫门的钥匙。每当夜漏结束时,会击鼓开门;夜漏上水一刻时,会击鼓关门。年终举行傩祭时,会提前一刻开门。如果皇太子不在宫中,则关闭正门;等他回来时,再按常规开门。在宫中,白天不击鼓。龙朔三年,宫门监改名为宫门郎。宫门局有一位书令史,两位书吏,一百位门仆,以及四位掌固。
△右春坊
右春坊设有两位右庶子,官阶为正四品下;两位中舍人,官阶为正五品下。他们负责侍从、献纳和启奏等事务,中舍人是右庶子的副手。当皇太子监国时,下令书时会画日,到春坊时则由庶子宣传,中舍人负责执行。太子舍人有四位,官阶为正六品上。他们负责执行令书和表启。大臣们向皇太子上奏时,大事用笺,小事用启,封题后都交给右春坊的通事舍人呈递。通事舍人有八位,官阶为正七品下。他们负责引导宫臣辞见,并承令慰问。右谕德有一位,右赞善大夫有五位,录事有一位,主事有两位,他们的官阶与左春坊相同。隋朝时,内舍人隶属于典书坊。武德初年,内舍人改名为中舍人,管记舍人改名为太子舍人。永徽元年,为避太子名讳,中舍人又改名为内舍人。龙朔二年,典书坊改名为右春坊,右庶子改名为右中护,中舍人改名为右赞善大夫,舍人改名为右司议郎。右春坊有九位令史,十八位书令史,四位传令,四位典谒,六位亭长,以及十位掌固。
△家令寺
家令寺设有一位家令,官阶为从四品上。他负责管理饮食和仓储,并总管食官、典仓和司藏三个署。皇太子出入时,家令会乘坐轺车作为前导;在祭祀和接待宾客时,家令会供应酒食;在赐予时,家令会奉上金玉和货币。凡是床几、茵席、器物等,如果不是从将作监或少府监取来的,都由家令寺供应。家令寺有两位丞,官阶为从七品下,负责处理寺内事务。凡是三个署的出纳,都要向詹事报告。庄宅和田园的肥瘠情况,家令寺会审察并确定收成数量。宫、朝、坊、府的土木工程,则由司藏署负责。家令寺有一位主簿,官阶为正九品下。唐朝时,司府令改名为家令。龙朔二年,家令寺改名为宫府寺,家令改名为大夫。家令寺有一位录事,十位府吏,二十位史吏,四位亭长,四位掌固,以及一百位杂匠。
△食官署
食官署设有一位令,官阶为从八品下;两位丞,官阶为从九品下。他们负责管理饮食和酒醴。凡是四季供应的食物都由食官署负责。食官署还负责供应六品以下官员在元日、寒食和冬至时在家令厨用餐。食官署有两位府吏,四位史吏,四位掌膳,一百四十位供膳,以及三十位奉觯。
△典仓署
典仓署设有一位令,官阶为从八品下;两位丞,官阶为从九品下。他们负责管理九谷、醯醢、庶羞、器皿和灯烛。凡是园圃的种植,都由典仓署负责。每月,典仓署会将出纳情况上报给寺,年终则上报给詹事府。典仓署还负责供应户奴婢、番户和杂户的资粮和衣服。典仓署有三位府吏,五位史吏,两位园丞,以及两位史吏。
△司藏署
司藏署设有一位令,官阶为从八品下;两位丞,官阶为从九品下。他们负责管理库藏财货的出纳和营缮。司藏署有三位府吏,四位史吏,以及一位计史。
△率更寺
率更寺设有一位令,官阶为从四品上。他负责管理宗族次序、礼乐、刑罚以及漏刻的政事。太子在释奠、讲学和齿胄时,率更寺负责总揽仪式;太子出入时,率更令会乘坐轺车作为前导,地位仅次于家令。坊、寺、府中有罪的人,率更寺会论罚,庶人杖刑以下的案件,都会送交大理寺处理。如果皇太子尚未立位,则由大理寺断案。率更寺有一位丞,官阶为从七品上,负责协助令处理事务。宫臣有犯法者,率更寺会亲自审问并上报詹事。率更寺有一位主簿,官阶为正九品下,负责掌管印局。凡是宗族次序不整、礼仪不节、音律不谐、漏刻不审、刑名不法的情况,率更寺都会举正。决囚时,丞会与令一同到场。龙朔二年,率更寺改名为司更寺,令改名为司更大夫。率更寺有一位录事,三位府吏,四位史吏,三位漏刻博士,六位掌漏,二十位漏童,十二位典钟,十二位典鼓,四位亭长,以及四位掌固。漏刻博士负责教授漏刻。
△仆寺
仆寺设有一位仆,官阶为从四品上。他负责管理车舆、乘骑、仪仗和丧葬,并总管厩牧署。太子出行时,仆会率领厩牧令进路,并亲自驾驭。仆寺有一位丞,官阶为从七品上,负责处理寺内事务。凡是马畜的刍粟,仆寺会在季夏时上报詹事,并根据时节出入调节数量。仆寺有一位主簿,官阶为正九品下,负责管理厩牧畜养、车骑驾驭和仪仗。龙朔二年,仆寺改名为驭仆寺,仆改名为大夫。仆寺有十一位进马,一位录事,三位府吏,五位史吏,三位亭长,以及三位掌固。
△厩牧署
厩牧署设有一位令,官阶为从八品下;两位丞,官阶为从九品下。他们负责管理车马、闲厩和牧畜。皇太子出行时,厩牧署会率领典乘提前练习路马,并率领驾士驾驭车乘。出行时,厩牧署会进路,并在西閤外摆放路车,面向南等待。凡是隶属于东宫的群牧,都由厩牧署负责管理。厩牧署有四位典乘,官阶为从九品下。厩牧署有三位府吏,六位史吏,十位翼驭,十五位驾士,六百位掌闲,十位兽医,以及三十位主酪。翼驭负责调马和执驭。
△太子左右率府
太子左右率府各设有一位率,官阶为正四品上;两位副率,官阶为从四品上。他们负责管理兵仗和仪卫。凡是诸曹及三府、外府都隶属于太子左右率府。元日和冬至时,皇太子朝见宫臣和诸方使,率府会率领卫府属员担任护卫。每月,三府三卫及五府的超乘番上者,都会分配职务。武德五年,左右侍率改名为左右卫率府,左右武侍卫率改名为左右宗卫率府,左右宫门将改名为左右监门率府。龙朔二年,左右卫率府改名为左右典戎卫,左右宗卫率府改名为左右司御率府,左右虞候率府改名为左右清道卫,左右内率府改名为左右奉裕卫,左右监门率府改名为左右崇掖卫。武后垂拱年间,左右监门率府改名为左右鹤禁卫。神龙元年,左右司御率府改名为左右宗卫府,左右清道卫改名为左右虞候率府。景云二年,左右宗卫府又改名为左右司御率府。开元初年,左右虞候率府又改名为左右清道率府。
长史各有一位,官阶为正七品上。他们负责处理诸曹府的事务。季秋时,长史会将属官的功状上报给率,作为考课的依据。
录事参军事各有一位,
从八品上的官职有: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
仓曹负责文官的簿册文书,兵曹负责武官的簿册文书,胄曹负责器械和官署的修缮。
司阶各一人,从六品上;中候各二人,从七品下;司戈各二人,从八品上;执戟各三人,散长上各十人,从九品下。
左右司御、清道、监门、内率府,自率以下的品级相同。
有录事一人,府一人,史一人。
仓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胄曹,各府二人,史三人;骑曹,府五人,史七人。
亭长、掌固各二人。
△亲府、勋府、翊府三府
每府中郎将各一人,从四品上;左右郎将各一人,正五品下。
中郎将、郎将,负责管理府中的校尉、旅帅以及亲卫、勋卫、翊卫等宿卫事务,并总管这些事务。
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九品上。负责判决事务。
在大朝会和皇太子出行时,随从卤簿并负责礼仪。
亲卫从七品上,勋卫正八品上,翊卫从八品上,员额都已不存在。
校尉各五人,从六品上;旅帅各十人,正七品下;队正各二十人,从八品上。
武德元年,将功曹改为亲卫,义曹改为勋卫,良曹改为翊卫,设立三府,有录事二人,府、史各一人。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
率各一人,正四品上;副率各二人,从四品上。
职责与左右卫相同。
所有各曹及外府的旅贲番上者都隶属于此。
长史各一人,正七品上;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司阶各一人,中候各二人,司戈各二人,执戟各三人。
亲卫、勋卫、翊卫三府中郎将以下,与左右卫率府相同。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
仓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府二人,史三人;胄曹,府、史各二人。
亭长一人,掌固二人。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
负责昼夜巡逻警戒。
所有各曹及外府的直荡番上者都隶属于此。
皇太子出入时,以清游队为先导,后拒队为殿后。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上;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各一人,从八品下;左右司阶各一人,左右中候各二人,左右司戈各一人,左右执戟各三人。
亲卫、勋卫、翊卫三府中郎将以下,与左右卫率府相同。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二人,掌固二人。
仓曹,府一人,史二人;兵曹,府二人,史三人;胄曹,府二人,史二人。
细引押仗五十人。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二人。
负责各门的禁卫。
所有财物、器用,出库时都有记录。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兼管仓曹;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监门直长七十八人,从七品下。
唐代将宫门将改为监门率,直事改为直长。
有录事一人,史二人,亭长一人,掌固二人。
兵曹,府二人,史二人;胄曹,府二人,史三人。
△太子左右内率府
率各一人,副率各一人。
负责千牛供奉的事务。
皇太子坐朝时,带领千牛上殿。
在射宫射箭时,千牛奉弓矢站在东阶,面向西;率奉弓,副率奉矢、决拾。
面向北张弓,左手执付,右手执萧前进,副率用弓拂巾前进,各自退回到原位。
射箭结束后,左内率报告射中与否。
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上;兵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兼管仓曹。
胄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九品下;千牛各四十四人,从七品上。
唐代设立兵曹,将司使左右改为千牛备身,主射左右改为备身左右,弓箭备身去掉弓箭之名。
龙朔二年,将千牛备身改为奉裕。
开元年间,千牛备身、备身左右,都改为千牛。
有备身二十八人,主仗四十人,录事一人,史二人。
兵曹,府一人,史二人。
胄曹,府一人,史一人。
百官四下
○王府官
傅一人,从三品。负责纠正过失。
谘议参军事一人,正五品上。负责谋划议事。
友一人,从五品下。负责陪伴游玩,规劝道义。
侍读,没有固定员额。
文学一人,从六品上。负责校勘典籍,侍从文章。
东、西閤祭酒各一人,从七品上。负责礼待贤良、引导宾客。
自祭酒以下为王官。
武德年间,设立师一人、常侍二人、侍郎四人,都负责表启书疏,赞相礼仪;
舍人四人,负责通传引纳;
谒者二人、舍人二人、谘议参军事、友,都为正五品下;
文学、祭酒,都为正六品下。
高宗、中宗时,相王府长史由宰相兼任,魏、雍、卫王府由尚书兼任,徐、韩二王为刺史,府官与外官相同,资望逐渐下降。
永淳以前,王未出閤则不开府。
天授二年,设立皇孙府官。
玄宗诸子大多不出閤,王府官员越来越轻,员额也减少了。
景云二年,将师改为傅,开元二年废除,不久又恢复,废除常侍、侍郎、谒者、舍人。
开成元年,将诸王侍读改为奉诸王讲读,大中初年恢复旧制。
长史一人,从四品上;司马一人,从四品下。都负责统领府僚、管理职务。
掾一人,负责通判功曹、仓曹、户曹事务,属一人,都为正六品上,负责通判兵曹、骑曹、法曹、士曹事务。
主簿一人,负责复核书教,记室参军事二人,负责表启书疏,录事参军事一人,都从六品上,负责付事、句稽,省署钞目。
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功曹参军事负责文官簿书、考课、陈设,仓曹参军事负责禄禀、厨膳、出内、市易、畋渔、刍藁,户曹参军事负责封户、僮仆、弋猎、过所,兵曹参军事负责武官簿书、考课、仪卫、假使,骑曹参军事负责厩牧、骑乘、文物、器械,法曹参军事负责按讯、决刑,士曹参军事负责土功、公廨,自功曹以下各一人,正七品上。
参军事二人,正八品下;行参军事四人,
从八品上的官员,负责出使和杂务检查。典签二人,从八品下,负责宣传和文书教育。武德年间,将功曹以下的书佐、法曹行书佐、土曹佐都改称为参军事,长兼行书佐称为行参军,废除了城局参军事。还有铠曹参军事二人,负责仪仗和兵器;田曹参军事一人,负责官署、职田和狩猎;水曹参军事二人,负责船只、捕鱼和草料。这些都是正七品下的职位。家吏二人,百司问事谒者一人,正七品下。司閤一人,正九品下。贞观年间,废除了铠曹、田曹、水曹。武则天时期,家吏以下的职位都被废除。主簿、记室有史二人;录事、功曹、仓曹、兵曹、骑曹、法曹、士曹,各府一人、史二人;户曹府、史各二人。自典签以上为府官,郡王、嗣王不设长史。
○亲事府
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负责校尉以下的守卫和陪从,兼管鞍马。校尉五人,从六品上;旅帅,从七品下;队正,从八品下,队副,从九品下。负责统领亲事和帐内陪从。自旅帅以下,根据亲事的多少设置。
○帐内府
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自校尉以下,人员和品级与亲事府相同。最初,典军由武官和流外人员担任,负责执仗、帐内等事务。秦王、齐王府设有左右六护军府、左右亲军府、左右帐内府。左一、右一护军府,护军各一人,副护军各二人,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兵曹、铠曹参军事,各一人,统军各五人,别将各一人。左二、右二护军府,左三、右三护军府,减少统军三人,别将六人。左右亲军府,统军各一人,长史各一人,录事参军事,兵曹、铠曹参军事,左别将,右别将,各一人。帐内府的职员与护军府相同。还有库直,隶属于亲事府;驱咥直,隶属于帐内府。选拔有才能和勇敢的人担任。贞观年间,库直以下的职位都被废除。亲事府有府一人,史二人;执仗亲事十六人,执弓仗;执乘亲事十六人,负责提供骑乘;亲事三百三十人。帐内府有府一人,史一人,帐内六百六十七人。
○亲王国
令一人,从七品下;大农一人,从八品下。负责判国司的事务。尉一人,正九品下;丞一人,从九品下。学官长、丞各一人,负责教授内人;食官长、丞各一人,负责膳食;厩牧长、丞各二人,负责畜牧;典府长、丞各二人,负责府内杂事。长都是正九品下,丞都是从九品下。有典卫八人,负责守卫和陪从。舍人四人,录事一人,府四人,史八人。
○公主邑司
令一人,从七品下;丞一人,从八品下。负责公主的财货、禀积、田园。主簿一人,正九品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负责督封租、主家财货的出入。有史八人,谒者二人,舍人二人,家史二人。
○外官
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都统、副都统,行军长史,行军司马、行军左司马、行军右司马,判官,掌书记,行军参谋,前军兵马使、中军兵马使、后军兵马使,中军都虞候,各一人。元帅、都统、招讨使,负责征伐,战争结束后则撤销。都统总领各道兵马,不赐旌节。高祖起兵时,设置左右领军大都督,各总领三军。平定京师后,设置左右元帅、太原道行军元帅、西讨元帅,都由亲王担任。天宝末年,设置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卢节度使。招讨、都统的名称从此开始。大历八年,撤销天下兵马元帅。建中四年,因李希烈反叛,设置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兴元元年,设置副都统。会昌年间,设置灵、夏六道元帅。黄巢之乱时,设置诸道行营都都统。天复三年,设置诸道兵马元帅,不久又改称为天下兵马元帅。
行军司马,负责辅佐军事。平时负责训练狩猎,有战事时则申明战守之法,器械、粮草、军籍、赏赐都由其专管。武德元年,改赞治为治中。太宗即位后,称为司马,下州也设置。显庆二年,设置洛州司马。武则天大足元年,东都、北都,雍、荆、扬、益州,设置左右司马。神龙二年撤销。太极元年,雍、洛四大都督府增设司马一人,也分左右。
掌书记,负责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的文书和号令升降的事务。行军参谋,参与军中机密。景龙元年,设置掌书记。开元十二年,撤销行军参谋,不久又恢复设置。
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同节度副使十人,馆驿巡官四人,府院法直官、要籍、逐要亲事各一人,随军四人。节度使封郡王,则有奏记一人;兼观察使,又有判官、支使、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又兼安抚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使,则有副使、判官各一人;支度使还有遣运判官、巡官各一人。
节度使总领军旅,专管诛杀。初次任命时,携带兵器和兵仗到兵部辞行,观察使也是如此。辞行之日,赐予双旌双节。出行时建节、树六纛,中官送行,每经过一个驿站就上报一次。入境时,州县筑节楼,用鼓角迎接,衙仗在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在后,州县官员持印在道左迎接。上任之日,设礼案,高一尺二寸,方八尺。判三案:节度使判宰相,观察使判节度使,团练使判观察使。三天洗印,检查其磨损情况。每年八月考核其政绩;销兵为上考,足食为中考,边功为下考;观察使以丰收为上考,省刑为中考,办税为下考;团练使以安民为上考,惩奸为中考,得情为下考;防御使以无虞为上考,清苦为中考,政成为下考;经略使以计度为上考,集事为中考,修造为下考。罢职时则交厅,节度使印自随,留观察使、营田等印,由郎官主管。锁节楼、节堂,由节院使主管,祭奠。
按时入朝,未见到皇帝,就不回自己的私宅。京兆、河南的牧守,大都督,大都护,都由亲王遥领。
两府的政务,由尹主持;大都督府的政务,由长史主持;大都护府的政务,由副大都护主持,副大都护兼任王府长史。
后来有持节为节度使、副大使知节度事的,是正式的节度使。诸王拜为节度大使的,都留在京师。
观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
团练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衙推,各一人。
防御使、副使、判官、推官、巡官,各一人。
观察处置使,负责监察所辖地区的善恶,提出大政方针。凡有奏请,都归州府处理。
贞观初年,派遣十三位大使巡视全国各州,遇到水旱灾害则派遣使者,有巡察、安抚、存抚等名义。
神龙二年,以五品以上官员二十人为十道巡察使,按察州县,两年轮换一次。
景云二年,设置二十四位都督,监察刺史以下的官员善恶,设置司举从事二人,职位相当于侍御史。
扬州、益州、并州、荆州四州为大都督,汴州、兗州、魏州、冀州、蒲州、绵州、秦州、洪州、润州、越州十州为中都督,都是正三品;
齐州、鄜州、泾州、襄州、安州、潭州、遂州、通州、梁州、夔州十州为下都督,从三品。
当时认为权力过大难以控制,于是撤销,只有四大都督府保留。
设置十道按察使,每道一人。
开元二年,称为十道按察采访处置使,到开元四年撤销,开元八年又设置十道按察使,秋、冬巡视州县,开元十年又撤销。
开元十七年,又设置十道、京都、两畿按察使,开元二十年称为采访处置使,分为十五道,天宝末年,又兼任黜陟使,乾元元年,改称为观察处置使。
西都、东都、北都的牧守各一人,从二品;
西都、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府尹各一人,从三品:负责宣扬德化,每年巡视属县,观察风俗、录囚、恤鳏寡。
亲王掌管州事,则每年派上佐巡视属县。
武德元年,雍州设置牧守一人,由亲王担任,但通常由别驾代理州事。
永徽年间,改尹为长史。
起初,太宗征伐高丽,设置京城留守,后来皇帝不在京都时,则设置留守,以右金吾大将军为副留守;
开元元年,改京兆、河南府长史为尹,通判府务,牧守空缺时则代理其事;
开元十一年,太原府也设置尹及少尹,以尹为留守,少尹为副留守:称为三都留守。
三都大都督府有典狱十八人,问事十二人,白直二十四人;
典狱负责防守囚犯,问事负责执行刑罚。
中府、上州,典狱十四人,问事八人,白直二十人;
下府、中州,典狱十二人,问事六人,白直十六人;
下州,典狱八人,问事四人,白直十六人。
自三都以下,都有执刀十五人。
少尹二人,从四品下。负责协助府州事务,年终则轮流入朝汇报。
司录参军事二人,正七品上。录事四人,从九品上。
功曹、仓曹、户曹、田曹、兵曹、法曹、士曹参军事各二人,皆正七品下。
参军事六人,正八品下。
六府录事参军事以下减一人。
录事参军事,负责纠正过失,掌管符印。
武德初年,改州主簿为录事参军事,开元元年,改称为司录。
有史十人。
大都督府有史四人,中府有史三人,下府、都护府、上州、中州、下州各有史二人。
功曹司功参军事,负责考课、假使、祭祀、礼乐、学校、表疏、书启、禄食、祥异、医药、卜筮、陈设、丧葬。
武德初年,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书佐都称为司功等参军事,有府四人、史十人。
大都督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中府有府二人、史三人;下府有府一人、史三人。
大都护府有府一人、史二人。
上府有府、史各二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减史二人。
仓曹司仓参军事,负责租调、公廨、庖厨、仓库、市肆。
有府五人,史十三人。
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六人。
中府、下府各有府三人,史五人。
都护府有府、史各二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下州减史二人。
户曹司户参军事,负责户籍、计帐、道路、过所、蠲符、杂徭、逋负、良贱、刍藁、逆旅、婚姻、田讼、旌别孝悌。
有府八人,史十六人,帐史二人,负责户籍,按帐目捉钱。
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七人,帐史二人;中府有府三人,史五人,帐史一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帐史一人。
上州有佐四人,史六人,帐史一人;中州有佐三人,史五人,帐史一人;下州有佐二人,史四人,帐史一人。
都护府有府、史各二人,帐史一人。
田曹司田参军事,负责园宅、口分、永业及廕田。
景龙三年,初置司田参军事,唐隆元年撤销,上元二年又设置。
有府四人,史十人。
大都督府有府二人,史六人;中府有府、史各二人;下府有府一人,史二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下州减史二人。
兵曹司兵参军事,负责武官选拔、兵甲、器仗、门禁、管钥、军防、烽候、传驿、畋猎。
有府六人,史十四人。
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八人;中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
都护府有府三人,史四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减史二人。
法曹司法参军事,负责审理案件、督捕盗贼、没收赃物。
有府六人,史十四人。
大都督府有府三人,史八人;中府有府三人,史六人;下府有府二人,史五人。
上州有佐四人,史七人;中州有佐一人,史四人;下州有佐一人,史三人。
士曹司士参军事,负责桥梁、舟车、舍宅、工艺。
有府五人,史十一人。
大都督府有府四人,史八人;中府、下府有府三人,史六人。
上州有佐二人,史五人;中州有佐一人,史四人。
参
军事方面负责出使和引导。武德初年,将行书佐改名为行参军,不久又改为参军事。最初有十五名亟使,后来被裁撤。
文学官一人,官阶从八品上。负责用五经教授学生。在县里由州里补充,在州里则由吏部任命。然而没有实际职务,士大夫们以此为耻。武德初年,设置了经学博士、助教和学生。德宗即位后,将博士改称为文学。元和六年,废除了中州和下州的文学官。京兆等三个府,设有两名助教,八十名学生。大都督府和上州,各设一名助教;中都督府,有五十名学生;下府和下州,各有四十名学生。
医学博士一人,官阶从九品上。负责治疗百姓的疾病。贞观三年,设立了医学,有医药博士和学生。开元元年,将医药博士改为医学博士,各州设置了助教,抄写《本草》和《百一集验方》并收藏。不久,医学博士和学生都被裁撤,偏远州郡缺少医药的情况依旧。二十七年,重新设置了医学生,负责在州境内巡回治疗。永泰元年,重新设置了医学博士。三都、都督府、上州和中州各设一名助教。三都有二十名学生,都督府和上州各有二十名学生,中州和下州各有十名学生。
○大都督府
都督一人,官阶从二品;长史一人,从三品;司马二人,从四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七品下;参军事五人,正八品下;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文学一人,正八品下;医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上。
○中都督府
都督一人,正三品;别驾一人,正四品下;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上;参军事四人,从八品上;市令一人,从九品上;文学一人,从八品上;医学博士一人,正九品上。
○下都督府
都督一人,从三品;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田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士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下;参军事三人,从八品下;文学一人,从八品下;医学博士一人,正九品上。
都督负责监督各州的兵马、甲械、城隍、镇戍和粮草,总管府内事务。武德初年,在边境要地设置总管来统率军队,加号使持节,类似于汉代的刺史职责。有行台,有大行台。其官员有尚书省令一人,正二品,负责管理辖区内的兵民,总管省事。有仆射一人,从二品,负责协助令的事务。自左右丞以下,各司郎中大致与京省相同。还有食货监一人,丞二人,负责膳食、财物、宾客、帐具、音乐和医药;有农圃监一人,丞四人,负责仓库、园圃、薪炭、草料和运输;有武器监一人,丞二人,负责兵械和厩牧;有百工监一人,丞四人,负责舟车和营建。监的官阶都是正八品下,丞的官阶是正九品下。七年,将总管改为都督,统辖十州的称为大都督。贞观二年,去掉“大”字,所有都督府都有刺史以下的官员,但大都督又兼任刺史,而不检校州事。后来都督加使持节,则成为将领,诸将也通称为都督,只有朔方仍称为大总管。边境州郡另设经略使,肥沃的州郡有屯田的,则设置营田使。武后圣历元年,以夏州都督兼任盐州防御使。安禄山叛乱时,各郡在贼军必经之路的,都设置了防御守捉使。乾元元年,设置了团练守捉使和都团练守捉使,大的统辖十余州,小的统辖二三州。代宗即位后,废除了防御使,只有山南西道依旧保留。元载执政时,为了结人心,刺史都可以兼任团练守捉使。杨绾担任宰相时,废除了团练守捉使,只有澧、朗、峡、兴、凤等州保留。建中以后,行营也设置了节度使、防御使和都团练使。大致上,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和团练使,都兼任所治州的刺史。都督府则设长史,都护府则设都护,有时也另设都护。都督府有掾、属、记室参军事和典签,武德年间被裁撤。
市令一人,从九品上。负责管理交易,禁止奸诈行为,总管市场事务。贞观十七年废除了市令。垂拱元年重新设置。都督府、三都和诸州,各设市丞一人,佐一人,史二人,帅三人,分别进行检察;仓督二人,专门负责出纳;史二人。下州不设市丞。
○大都护府
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七品下;参军事三人,正八品下。
○上都护府
都护一人,正三品;副都护二人,从四品上;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下;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从七品上;参军事三人,从八品上。
都护负责统辖各藩国,安抚、征讨、叙功和罚过,总管府内事务。
○上州
刺史一人,从三品,职责与牧尹相同;别驾一人,从四品下。武德元年,将太守改称为刺史,加使持节,丞改称为别驾。十年,将雍州别驾改称为长史。高宗即位后,将别驾都改为长史。上元二年,各州重新设置别驾,由诸王子担任。永隆元年被裁撤,永淳元年重新设置。景云二年,开始任用庶姓。天宝元年,将刺史改称为太守。八年,各郡废除了别驾,下郡设置一名长史。上元二年,各州重新设置别驾。德宗时,再次裁撤。元和、长庆年间,两河用兵,有功的裨将被补为东宫王府官,长期任职应当晋升及受代居住在京师的,常有数十人。
有人向宰相请求官职;在唐文宗时期,宰相韦处厚建议,重新设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的别驾。
长史一人,官阶从五品上;司马一人,官阶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官阶从七品上;录事二人,官阶从九品下;司功参军事一人、司仓参军事一人、司户参军事二人、司田参军事一人、司兵参军事一人、司法参军事二人、司士参军事一人,官阶都是从七品下;参军事四人,官阶从八品下;市令一人,官阶从九品上;丞一人,官阶从九品下;文学一人,官阶从八品下;医学博士一人,官阶从九品下。
○中州
刺史一人,官阶正四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官阶正八品上;录事一人,官阶从九品上;司功参军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兵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司士参军事各一人,官阶正八品下;参军事三人,官阶正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官阶从九品下。
○下州
刺史一人,官阶正四品下;别驾一人,官阶从五品上;司马一人,官阶从六品上;录事参军事一人,官阶从八品上;录事一人,官阶从九品下;司仓参军事、司户参军事、司田参军事、司法参军事各一人,官阶从八品下;参军事二人,官阶从九品下;医学博士一人,官阶从九品下。
各军设置使一人,五千人以上的军队设副使一人,万人以上的军队设营田副使一人。各军都有仓、兵、胄三曹参军事。刺史兼任使职时,设副使、推官、衙官、州衙推、军衙推。
○京县
县令各一人,官阶正五品上;县丞二人,官阶从七品上;主簿二人,官阶从八品上;录事二人,官阶从九品下;县尉六人,官阶从八品下。
○畿县
县令各一人,官阶正六品上;县丞一人,官阶正八品下;主簿一人,官阶正九品上;县尉二人,官阶正九品下。
○上县
县令一人,官阶从六品上;县丞一人,官阶从八品下;主簿一人,官阶正九品下;县尉二人,官阶从九品上。
○中县
县令一人,官阶正七品上;县丞一人,官阶从八品下;主簿一人,官阶从九品上;县尉一人,官阶从九品下。
○中下县
县令一人,官阶从七品上;县丞一人,官阶正九品上;主簿一人,官阶从九品上;县尉一人,官阶从九品下。
○下县
县令一人,官阶从七品下;县丞一人,官阶正九品下;主簿一人,官阶从九品上;县尉一人,官阶从九品下。
县令负责引导风俗教化,审查冤案,审理诉讼。凡是民田的收授,由县令负责。每年冬季末,举行乡饮酒礼。户籍、传驿、仓库、盗贼、堤道等事务,虽然有专门的官员负责,但县令也要了解。县丞是县令的副手,县尉分管各曹事务,负责征收赋税。武德元年,将书佐改称为县尉,不久又改称为正。各县设置主簿,由流外官员担任。京县、上县,县丞各一人;畿县、上县,正职官员各四人。七年,将县正改回称为县尉。贞观初年,各县设置录事。开元年间,上县有万户以上、中县有四千户以上的,增设县尉一人。京兆、河南府的各县,户数在三千以上的设市令一人,户数在一万以上的设义仓督三人。后来畿县户数不到四千的,也设县尉二人,万户以上的增设一人。各县设有司功佐、司仓佐、司户佐、司兵佐、司法佐、司士佐、典狱、门事等职位,畿县减少司兵佐,上县只有司户佐和司法佐。各县都设有经学博士、助教各一人,京县学生五十人,畿县学生四十人,中县以下各二十五人。
上镇,镇将一人,官阶正六品下;镇副二人,官阶正七品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各一人,官阶从八品下。中镇,镇将一人,官阶正七品上;镇副一人,官阶从七品上;兵曹参军事一人,官阶正九品下。下镇,镇将一人,官阶正七品下;镇副一人,官阶从七品下;兵曹参军事一人,官阶从九品下。每镇又设使一人、副使一人。凡是军镇,二万人以上的设司马一人,官阶正六品上;增设仓曹、兵曹参军事各一人,官阶从七品下。不到二万人的,司马官阶从六品上,仓曹、兵曹参军事官阶正八品上。
上戍,戍主一人,官阶正八品下;戍副一人,官阶从八品下。中戍,戍主一人,官阶从八品下。下戍,戍主一人,官阶正九品下。
镇将、镇副,戍主、戍副,负责防御和守卫。上镇有二十个,中镇有九十个,下镇有一百三十五个;上戍有十一个,中戍有八十六个,下戍有二百四十五个。仓曹参军事负责仪式、仓库、饮食、医药、付事、句稽、省署钞目、监印、给纸笔、市易、公廨等事务。中镇的兵曹参军事兼任这些职责。兵曹参军事负责防人名册、兵器、钥匙、马驴、土木、谪罚等事务。上镇:有录事一人,史一人,仓曹佐一人、史二人,兵曹佐、史各二人,仓督一人、史二人;中镇:录事一人,兵曹佐一人、史四人,仓督一人、史二人;下镇:录事一人,兵曹佐一人、史二人,仓督一人、史一人。凡是军镇,五百人设押官一人,一千人设子总管一人,五千人设府三人、史四人。上戍:佐一人、史二人;中戍:史二人;下戍:史一人。唐朝废除戍子,每五百防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到三百人的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到三十人的为下戍。开元十五年,朔方五城各设田曹参军事一人,官阶与各军判司相同,专门负责营田事务。永泰以后,各镇官员对开元时期的设置有所增减。
五岳、四渎,各设令一人,官阶正九品上,负责祭祀。有祝史三人,赍郎各三十人。
上关:关令一人,官阶从八品下;关丞二人,官阶正九品下。中关:关令一人,官阶正九品下;关丞一人,官阶从九品下。下关:关令一人,官阶也是从九品下。负责禁止游荡,察查奸邪。凡是行人车马出入,根据过所文书决定往来。共有二十六关,京城四面有驿道的为上关,没有驿道的为中关,其余为下关。关丞负责付事、句稽、监印、省署钞目,协助处理关务。上关:录事一人,府二人,史四人,典事六人;中关:录事一人,府二人,史二人,典事四人;下关:府一人,史、典事各二人。典事负责巡逻及杂务。
最初,在各个关隘设置都尉,也有其他官员奉命监督。
上等渡口设置尉一人,负责管理船只和桥梁的事务;府一人,史二人,津长四人。
下等渡口设置尉一人,府一人,史二人,津长二人。
永徽年间,废除了津尉的职位,上等关隘设置津吏八人。
永泰元年,中等关隘设置津吏六人,下等关隘设置津吏四人,没有渡口的地方不设置津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九-注解
十六卫:唐代中央禁军的统称,分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等十六个卫,负责皇宫和京城的守卫工作。
上将军:唐代十六卫中的高级军官,从二品,负责统领各卫的军事事务。
大将军:唐代十六卫中的高级军官,正三品,协助上将军管理军务。
将军:唐代十六卫中的中级军官,从三品,负责具体的军事指挥和日常管理。
宫禁宿卫:指皇宫内部的守卫工作,确保皇帝和皇宫的安全。
五府:唐代中央军事机构,包括左右卫府、左右骁骑府等,负责管理禁军。
外府:指地方上的军事机构,与中央的五府相对应。
折冲府:唐代地方军事机构,负责地方军队的管理和训练。
骁骑:唐代禁军中的精锐骑兵部队。
番上:指士兵轮流值班或轮换守卫。
中郎将: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四品上。中郎将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录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录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长史: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四品上。长史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仓曹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七品上。仓曹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兵曹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七品上。兵曹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骑曹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七品上。骑曹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胄曹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九品下。胄曹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奉车都尉:唐代官名,从五品下,负责驾驭副车,通常有名无实。
驸马都尉:唐代官名,从五品下,通常为皇帝的女婿担任,无固定职责。
司阶: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六品上。司阶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中候: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七品下。中候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司戈: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八品上。司戈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执戟: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执戟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长上: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日常管理和事务处理。
亲卫: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七品上。亲卫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勋卫: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八品上。勋卫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翊卫: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八品上。翊卫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旅帅:古代军职名,负责统领亲事、帐内陪从,属于从七品下的官员。
队正:古代军职名,负责统领亲事、帐内陪从,属于从八品下的官员。
副队正:唐代低级军官,正七品下,协助队正管理士兵。
骠骑将军:唐代高级军官,负责统领禁军中的精锐部队。
车骑将军:唐代高级军官,负责统领禁军中的精锐部队。
旅贲郎:唐代官名,负责统领禁军中的精锐部队。
翊军郎:唐代官名,负责统领禁军中的精锐部队。
熊渠:古代的一种军事编制,属于外府兵,主要负责边疆的防御。
录事参军事: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文书处理和军事事务的记录与管理。
翊中郎将:古代官名,负责统领翊卫军。
称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礼仪和警卫工作。
掌固: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掌固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威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护卫工作。
羽林: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护卫工作。
领军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护卫工作。
射声: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护卫工作。
金吾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和京城的巡逻和警卫工作。
佽飞: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宫的护卫工作。
监门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宫门的警卫和出入管理。
千牛卫: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主要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和仪仗工作。
千牛备身:古代官名,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工作。
主仗: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七品上。主仗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象笏:古代官员上朝时手持的礼器,象征身份和地位。通常由象牙制成,形状扁平,用于记录朝会时的要点或奏章。
备身: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七品上。备身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折冲都尉:唐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府兵,管理宿卫和军事训练。折冲都尉府是唐代府兵制度中的重要机构。
果毅都尉:唐代军事官职,折冲都尉的副手,协助管理府兵和军事事务。
别将:唐代军事官职,负责统领府兵中的一部分,协助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管理军队。
校尉:古代军职名,负责统领亲事、帐内陪从,属于从六品上的官员。
羽林军:唐代禁军之一,主要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和宫廷的安全。羽林军是唐代禁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龙武军:唐代禁军之一,主要负责宫廷的保卫和皇帝的贴身护卫。龙武军与羽林军、神武军并称为唐代的“六军”。
神武军:唐代禁军之一,主要负责宫廷的保卫和皇帝的贴身护卫。神武军与羽林军、龙武军并称为唐代的“六军”。
神策军:唐代的一支重要禁军,主要负责皇宫的守卫和皇帝的随行护卫。天复三年(903年)被废,次年复置,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动荡。
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东宫三师,分别为太子太师、太傅、太保,从一品,负责辅导皇太子。三师在太子面前享有极高的礼仪待遇,体现了古代对太子教育的重视。
少师、少傅、少保:东宫三少,分别为少师、少傅、少保,从二品,负责向皇太子传达三师的德行和道德,辅助太子学习。
太子宾客:正三品,负责侍从规谏、赞相礼仪,参与太子的宴会和礼仪活动。贞观十八年(644年)开始由宰相兼任,显示了其重要性。
詹事府:太子詹事府是东宫的重要机构,负责统管三寺、十率府的政务。詹事为正三品,少詹事为正四品上,负责处理东宫的日常事务。
左春坊:东宫的重要机构之一,负责侍从赞相、驳正启奏,管理六局事务。左庶子为正四品上,中允为正五品下,司议郎为正六品上,负责记录太子的重要活动。
崇文馆:东宫的学术机构,负责教授诸生、校理书籍。学士、校书郎等职位负责经籍图书的管理和教学,反映了唐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司经局:负责管理经籍图书的机构,洗马为从五品下,文学为正六品下,校书为正九品下,正字为从九品上,负责校刊经史,体现了对经典文献的重视。
典膳局:负责太子膳食的机构,典膳郎为从六品下,丞为正八品上,负责进膳、尝食等事务,反映了对太子饮食的严格管理。
药藏局:负责太子医药的机构,药藏郎为从六品下,丞为正八品上,负责和医药、诊候议方等事务,体现了对太子健康的重视。
内直局:负责太子日常用品的机构,内直郎为从六品下,丞为正八品下,负责符玺、衣服、繖扇、几案、笔砚等物品的管理,反映了对太子生活细节的关注。
典玺: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皇帝的玺印,属于重要的礼仪性职务。
典设局: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日常起居和礼仪活动的准备工作。
宫门局: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宫门禁的管理,确保皇宫的安全。
右春坊: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文书处理和礼仪事务。
家令寺: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饮食、仓储和日常用品的管理。
食官署: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饮食供应。
典仓署: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粮食和日常用品的储存管理。
司藏署: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财务和物资的管理。
率更寺: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礼仪、音乐和刑罚事务。
仆寺: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车马、仪仗和丧葬事务。
厩牧署: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马匹和车马的管理。
太子左右率府:唐代官署名称,负责皇太子的仪仗和护卫工作。
散长上: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散长上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左右司御: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左右司御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清道: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清道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监门: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监门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内率府: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内率府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府:古代行政区划单位,也指管理该区域的官府。
史:古代官职名,负责记录和管理文书、档案等事务。
亭长: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亭长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亲府: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亲府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勋府: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勋府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翊府: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翊府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左右郎将: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五品下。左右郎将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四品上。太子左右司御率府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副率: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四品上。副率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太子左右清道率府: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四品上。太子左右清道率府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左右司阶: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六品上。左右司阶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左右中候: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七品下。左右中候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左右司戈: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八品上。左右司戈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左右执戟: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左右执戟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太子左右监门率府: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四品上。太子左右监门率府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监门直长: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七品下。监门直长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太子左右内率府: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四品上。太子左右内率府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千牛: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七品上。千牛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兵曹: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军事事务的管理。
胄曹: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九品下。胄曹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王府官: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三品。王府官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傅: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三品。傅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谘议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五品下。谘议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五品下。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侍读: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六品上。侍读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文学:唐代官职名,负责教授五经,后改为经学博士。
东、西閤祭酒: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七品上。东、西閤祭酒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师: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三品。师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常侍: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三品。常侍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侍郎: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三品。侍郎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舍人: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三品。舍人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谒者: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三品。谒者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祭酒: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六品下。祭酒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司马: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四品下。司马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掾: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六品上。掾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属: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六品上。属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主簿: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六品上。主簿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记室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从六品上。记室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功曹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七品上。功曹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户曹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七品上。户曹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法曹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七品上。法曹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士曹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七品上。士曹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参军事:唐代官职名,参与军事事务的官员。
行参军事:负责府内事务的职位,属于正八品下。行参军事主要负责府内的日常事务管理。
典签: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宣传和传达书教命令,属于从八品下的官员。
铠曹参军事:唐代官职名,负责仪卫兵仗的管理,属于正七品下的官员。
田曹参军事:唐代官职名,负责公廨、职田、弋猎等事务,属于正七品下的官员。
水曹参军事:唐代官职名,负责舟船、渔捕、刍草等事务,属于正七品下的官员。
家吏:古代官职名,负责百司问事谒者,属于正七品下的官员。
司閤:古代官职名,负责门禁管理,属于正九品下的官员。
典军:唐代官职名,负责校尉以下的守卫和陪从工作,属于正五品上的官员。
队副:古代军职名,负责统领亲事、帐内陪从,属于从九品下的官员。
库直:唐代官职名,隶属于亲事府,负责库房管理。
驱咥直:唐代官职名,隶属于帐内府,负责驱赶野兽等工作。
亲事府:唐代机构名,负责亲事、帐内陪从等工作。
帐内府:唐代机构名,负责帐内陪从等工作。
亲王国:唐代机构名,负责亲王国的管理和事务。
公主邑司:唐代机构名,负责公主的财货、禀积、田园等事务。
外官:唐代官职名,负责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等军事事务。
行军司马:唐代官职名,负责弼戎政,管理器械、粮草、军籍、赐予等事务。
掌书记:唐代官职名,负责朝觐、聘问、慰荐、祭祀、祈祝之文与号令升绌之事。
行军参谋:唐代官职名,负责军中机密事务。
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军事和行政长官,负责一方的军政大权。
京兆:古代中国的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特指长安及其周边地区。
河南牧: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大都督:古代军事和行政的高级官职,通常由亲王担任,负责大区域的军政事务。
大都护:古代官职,主要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观察使: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地方行政和军事。
团练使: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地方民兵的训练和管理。
防御使: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地方的防御事务。
按察使: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和政绩。
采访处置使: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调查和处理地方事务。
黜陟使: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官员的升降和奖惩。
司录参军事:唐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记录和管理军事事务。
功曹: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官员的考核和奖惩。
仓曹:古代官职,主要负责粮食和物资的管理。
户曹:古代官职,主要负责户籍和税收的管理。
田曹: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土地和农业事务的管理。
法曹:古代官职,主要负责法律和司法事务的管理。
士曹: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工程和交通事务的管理。
行参军:唐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军事参谋和文书工作。
医学博士: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医学教育和医疗事务的管理。
都督:唐代地方军事长官,负责统领州郡的兵马和军事事务。
都护:唐代官职名,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刺史: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最高官员,负责一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
市令:唐代官职名,负责市场的管理和交易秩序的维护。
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唐代地方行政区划中的高级官员职位,分别指两辅州、六雄州、十望州、十紧州的副职官员。这些州在唐代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
司功参军事: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功绩考核和军事事务的管理。
司仓参军事: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仓库管理和军事物资的调配。
司户参军事: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户籍管理和军事事务的相关工作。
司田参军事: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农田管理和军事事务的相关工作。
司兵参军事: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兵员管理和军事事务的相关工作。
司法参军事: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法律事务和军事事务的相关工作。
司士参军事:唐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士人管理和军事事务的相关工作。
县令:唐代县级行政机构中的最高官员,负责一县的行政、司法和教化事务。
镇将:唐代军事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镇守边疆和军事防御事务。
戍主:唐代军事机构中的一种官职,负责戍守边疆和军事防御事务。
五岳、四渎: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均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山川河流,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文化意义。
都尉:古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军事和边防事务,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
奉敕监:指接受皇帝的命令进行监督的官员,通常负责特定的事务或地区。
上津:指地理位置较为重要或规模较大的渡口。
尉: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事务。
津长: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渡口的具体事务。
永徽:唐高宗的年号,公元650年至655年。
永泰:唐代宗的年号,公元765年至766年。
津吏: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渡口的日常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志-卷三十九-评注
《百官四上》是唐代官制文献的一部分,详细记载了唐代十六卫的组织结构、官职设置及其职责。十六卫是唐代中央禁军的核心,负责皇宫和京城的守卫工作,其组织结构严密,职责分明,体现了唐代军事制度的完善和高效。
文本中提到的‘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官职,反映了唐代军事指挥体系的层级分明。上将军作为最高指挥官,负责统领各卫的军事事务,大将军和将军则分别协助上将军管理军务和具体指挥。这种层级分明的指挥体系,确保了禁军的高效运作和皇宫的安全。
‘宫禁宿卫’是十六卫的核心职责之一,体现了唐代对皇宫安全的重视。禁军不仅负责皇宫的日常守卫,还在皇帝御正殿时,负责守卫诸门和内厢,确保皇帝的安全。这种严密的守卫制度,反映了唐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宫廷生活的严谨。
文本中还详细记载了禁军的番上制度,即禁军轮流值班守卫皇宫。这种制度不仅确保了皇宫的持续安全,还通过轮流值班的方式,减轻了士兵的负担,体现了唐代军事制度的人性化设计。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亲卫’、‘勋卫’、‘翊卫’等部队,是禁军中的精锐力量,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和仪仗。这些部队的选拔和训练极为严格,只有贵族子弟和功勋卓著的士兵才能入选,反映了唐代对皇帝安全的极端重视。
总的来说,《百官四上》不仅详细记载了唐代十六卫的组织结构和职责,还反映了唐代军事制度的严密和高效。通过对这些官职和职责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军事制度和宫廷生活,进一步认识唐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特点。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禁卫军的编制和职责,反映了唐代宫廷警卫体系的严密和复杂。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禁卫军的种类繁多,职责明确,分工细致。
首先,文中提到的翊卫、熊渠、羽林、射声、佽飞等禁卫军种类,显示了唐代宫廷警卫体系的多样性和专业性。每种禁卫军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任务,如翊卫主要负责皇宫的护卫,熊渠负责边疆的防御,羽林和射声则负责皇宫的护卫工作。
其次,文中详细描述了各种禁卫军的编制和官职,如长史、录事参军事、仓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骑曹参军事、胄曹参军事等。这些官职的设置,反映了唐代宫廷警卫体系的管理严密和分工明确。每个官职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任务,如长史负责文书和行政事务,录事参军事负责记录和处理军事事务,仓曹参军事负责粮草和物资的管理,兵曹参军事负责军队的编制、训练和指挥,骑曹参军事负责骑兵的管理和训练,胄曹参军事负责武器装备的管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禁卫军的轮换制度,如番上制度。这种制度确保了禁卫军的士兵能够轮流值班和轮换守卫,保证了宫廷警卫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禁卫军的礼仪和警卫工作,如称长掌唱警、掌固负责宫廷的修缮和维护工作等。这些细节反映了唐代宫廷警卫体系不仅注重实际的警卫工作,还注重礼仪和秩序,体现了唐代宫廷文化的严谨和庄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唐代禁卫军编制和职责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唐代宫廷警卫体系的严密和复杂,反映了唐代宫廷文化的严谨和庄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唐代的军事制度和官职设置,反映了唐代军事组织的严密性和复杂性。唐代的府兵制度是其军事体系的核心,府兵既是军队的基础,也是地方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别将等官职的设置,体现了唐代对军队的分级管理和指挥体系的完善。
唐代的禁军制度是其军事体系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羽林军、龙武军、神武军和神策军等禁军部队,主要负责皇帝的贴身护卫和宫廷的安全。这些禁军部队不仅具有极高的战斗力,还在政治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尤其是在宫廷政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军事制度不仅注重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管理,还非常重视军队的礼仪和象征意义。例如,象笏作为官员上朝时的礼器,象征着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而禁军部队的服饰和仪仗也体现了唐代对礼仪的重视。
此外,唐代的军事制度还体现了对文职官员的重视。兵曹参军事、长史等文职官员在府兵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负责管理军队的兵器、装备和行政事务。这种文武并重的管理方式,使得唐代的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和高效。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唐代军事制度的详细描述,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征。唐代的军事制度是其强大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其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通过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军事、政治和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唐代东宫的官职设置及其职责,反映了唐代宫廷制度的严密性和对太子教育的重视。东宫作为太子的居所,其官职设置不仅体现了对太子的礼仪尊崇,更显示了对太子德行、学识、健康等多方面的全面培养。
首先,东宫三师(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少(少师、少傅、少保)的设置,体现了古代对太子教育的重视。三师负责辅导太子,三少则负责传达三师的德行,辅助太子学习。这种双重辅导机制,确保了太子在德行和学识上的全面发展。
其次,太子宾客的设置,显示了太子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太子宾客不仅负责侍从规谏,还参与太子的宴会和礼仪活动,贞观十八年后由宰相兼任,进一步提升了太子宾客的地位,反映了太子在朝廷中的特殊地位。
詹事府作为东宫的重要机构,负责统管三寺、十率府的政务,显示了东宫在宫廷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詹事和少詹事的设置,确保了东宫日常事务的有序进行,反映了唐代宫廷制度的严密性。
左春坊和崇文馆的设置,体现了唐代对文化教育的重视。左春坊负责侍从赞相、驳正启奏,管理六局事务,崇文馆则负责教授诸生、校理书籍。这些机构的设置,确保了太子在文化素养上的全面发展。
司经局、典膳局、药藏局和内直局的设置,反映了对太子生活细节的全面关注。司经局负责管理经籍图书,典膳局负责太子膳食,药藏局负责太子医药,内直局负责太子日常用品的管理。这些机构的设置,确保了太子在生活上的舒适和健康。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详细记载了唐代东宫的官职设置及其职责,更反映了唐代宫廷制度的严密性和对太子教育的全面重视。通过对这些官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宫廷制度的运作方式,以及古代对太子教育的重视程度。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皇太子相关的官署设置及其职责,反映了唐代宫廷管理的严密和细致。每个官署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从日常起居到礼仪活动,从饮食供应到财务物资管理,无不体现出唐代宫廷生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典设局、宫门局、右春坊等官署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对皇太子生活起居的细致照顾,也反映了唐代对礼仪的重视。例如,典设局负责皇太子斋戒时的场所布置,宫门局负责皇宫门禁的管理,这些都显示了唐代宫廷对礼仪和安全的双重重视。
家令寺、食官署、典仓署等官署的设置,则体现了对皇太子生活物资的全面管理。从饮食到日常用品,从仓储到财务,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确保了皇太子生活的舒适和便利。
率更寺、仆寺、厩牧署等官署的设置,则体现了对皇太子礼仪和出行事务的重视。率更寺负责礼仪和音乐,仆寺负责车马和仪仗,厩牧署负责马匹管理,这些官署的设置确保了皇太子在各种场合的得体表现。
太子左右率府的设置,则体现了对皇太子安全的重视。左右率府负责皇太子的仪仗和护卫工作,确保了皇太子在各种活动中的安全。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详细描述了唐代皇太子相关官署的设置和职责,也反映了唐代宫廷管理的严密和细致,为我们了解唐代宫廷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官制中的各级官职及其职责,反映了唐代官僚体系的严密性和分工的细致性。从仓曹、兵曹、胄曹、骑曹等职位的设置可以看出,唐代政府对文官和武官的管理都非常重视,各司其职,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文中提到的‘亲府、勋府、翊府’三府,分别负责不同的宿卫任务,体现了唐代对皇室安全的重视。中郎将、郎将等职位的设置,进一步说明了唐代军事管理的严密性。
太子左右司御率府、清道率府、监门率府、内率府等机构的设置,显示了唐代对太子安全的特别关注。这些机构不仅负责太子的日常安全,还参与大朝会等重大活动,体现了太子在唐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王府官的设置,反映了唐代对皇室成员的重视。傅、谘议参军事、友、侍读、文学等职位的设立,旨在辅佐皇室成员,确保其行为符合礼仪规范,体现了唐代对皇室教育的重视。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唐代的官制设置,还反映了唐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的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官职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的官职体系和军事组织结构,反映了唐代官僚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从八品上的典签到正五品上的典军,再到天下兵马元帅,官职等级分明,职责明确,体现了唐代政府对军事和行政事务的高度重视。
文中提到的铠曹、田曹、水曹等官职,分别负责仪卫兵仗、公廨职田、舟船渔捕等事务,显示了唐代政府对军事后勤和行政管理的细致分工。这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责分配,不仅保证了军事行动的高效执行,也体现了唐代政府对国家事务的全面掌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亲事府、帐内府等机构,这些机构负责亲事、帐内陪从等工作,反映了唐代皇室对亲信和随从的重视。亲事府和帐内府的设置,不仅保障了皇室成员的安全和日常生活,也体现了唐代皇室对礼仪和秩序的重视。
在外官部分,文中详细描述了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等军事官职的设置和职责,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军事指挥权的集中和控制。行军司马、掌书记、行军参谋等官职的设置,显示了唐代政府对军事参谋和文书工作的重视,这些官职在军事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唐代的官职体系和军事组织结构,也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军事和行政事务的高度重视和严密管理。通过对这些官职和机构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代官僚制度的复杂性和严密性,以及唐代政府对国家事务的全面掌控。
这段古文详细描述了唐代地方行政和军事管理的复杂体系,反映了唐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通过对各种官职的设置和职责的描述,可以看出唐代政府对地方管理的严密和细致。
文中提到的各种官职,如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护等,都是唐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和军事长官,他们的设置和职责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方式。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体现了唐代政府对地方行政的重视,也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军事事务的严密管理。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各种监察和处置官职,如观察使、按察使、采访处置使等,这些官职的设置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地方官员行为的严格监督和管理。通过这些官职的设置,唐代政府能够有效地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地方行政的廉洁和高效。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唐代地方行政和军事管理的详细描述,展示了唐代政府对地方管理的严密和细致,反映了唐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特点。这些官职的设置和职责不仅体现了唐代政府对地方行政的重视,也反映了唐代政府对军事事务的严密管理。通过对这些官职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政府的运作方式和政治结构。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地方行政和军事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反映了唐代政治制度的严密性和层级分明的特点。从都督府到州县的各级官员,都有明确的职责和品级,体现了唐代对地方治理的高度重视。
文中提到的‘文学’和‘医学博士’等官职,显示了唐代对教育和医疗的重视。文学官职的设立,旨在通过教授五经来培养人才,而医学博士则负责医疗事务,教授医学知识,这反映了唐代在文化和科技方面的进步。
都督和都护的设置,体现了唐代对边疆地区的重视。都督负责统领州郡的兵马和军事事务,而都护则负责边疆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这些官职的设置有助于维护国家的边疆安全。
刺史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其职权的广泛性反映了唐代地方行政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市令的设立,则体现了唐代对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视,通过市令的管理,维护市场的交易秩序,促进经济的繁荣。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详细记录了唐代地方行政和军事机构的设置,还反映了唐代政治制度的严密性和层级分明的特点,以及唐代在文化、科技、经济和边疆安全等方面的重视和进步。通过对这些官职和职能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地方行政和军事机构的设置及其官员的品级和职责,反映了唐代官僚制度的严密性和层级分明。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官僚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其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不仅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还反映了对地方事务的精细化管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展示了唐代对地方治理的高度重视。唐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县、镇、戍等多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例如,刺史作为州的最高官员,负责全州的行政、司法和军事事务;县令则负责一县的行政、司法和教化事务。这种层级分明的管理体系,确保了中央政令能够有效传达和执行,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详细列举了各级官员的品级和职责,体现了唐代官方文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唐代的官方文书通常以简洁、准确为特点,这种文风不仅便于官员理解和执行,也为后世研究唐代官僚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唐代地方行政和军事机构的设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唐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制度在后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例如,唐代的州县制度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唐代对教育和医疗的重视。例如,医学博士的设置表明唐代对医疗事务的重视,而经学博士和助教的设置则表明唐代对教育的重视。唐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和医疗事业较为发达的时期,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推动了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展示了唐代官僚制度的严密性和层级分明,还反映了唐代对地方治理、教育和医疗的高度重视。其简洁明了的文风和详细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唐代地方行政和军事机构的设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关于渡口管理的官职设置及其变迁,反映了唐代行政管理体系的严密性和对交通要道的重视。
文中提到的‘都尉’、‘奉敕监’等官职,显示了唐代在军事和行政监督方面的制度安排。‘上津’、‘下津’的区分,则体现了对不同规模和重要性渡口的管理差异。
‘尉’、‘府’、‘史’、‘津长’等官职的设置,说明了唐代对渡口管理的多层次、多部门协作的特点。这些官职各司其职,共同确保渡口的正常运行和安全。
文中提到的‘永徽中,废津尉,上关置津吏八人’,反映了唐代官职设置的动态调整。这种调整可能是基于实际管理需要和效率考虑,体现了唐代行政管理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永泰元年,中关置津吏六人,下关四人,无津者不置’,进一步说明了唐代对渡口管理的精细化。不同等级的关隘设置不同数量的津吏,既保证了管理的有效性,又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提供了唐代渡口管理的具体信息,还反映了唐代行政管理的特点和变迁。通过对这些官职设置和调整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