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七

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七-原文

李麟,裔出懿祖,于属最疏。父濬,历润、虢、潞三州刺史,以诚信号良吏。 开元中,终剑南节度按察使,赠户部尚书,谥曰诚。

麟好学,善文辞。以父廕补京兆府户曹参军,举宗室异能,转殿中侍御史。累 擢兵部侍郎,与杨国忠同列,国忠怙权,疾之,改权礼部贡举。国忠迁,麟复本官。 改国子祭酒。出为河东太守,有清政。安禄山反,朝廷以麟儒者,非御侮才,还为 祭酒,封渭源县男。玄宗入蜀,麟走见帝,再迁宪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时 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踵赴肃宗行在,独麟以宗室子留总百司。上皇还京, 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封褒国公。张皇后挟李辅国浸桡政,苗晋卿、崔圆等畏其权, 皆附离取安,独麟守正不阿顺,辅国忌恚。乾元初,罢为太子少傅。明年卒,年六 十六,赠太子太傅,谥曰德。

杨绾,字公权,华州华阴人。祖温玉,在武后时为显官。世以儒闻。绾少孤, 家素贫,事母谨甚。性沈靖,独处一室,左右图史,凝尘满席,澹如也。不好立名, 有所论著,未始示人。第进士,补太子正字。举词藻宏丽科,玄宗已试,又加诗、 赋各一篇,绾为冠,由是擢右拾遣。制举加诗、赋,繇绾始。天宝乱,肃宗即位, 绾脱身见行朝,拜起居舍人,知制诰。累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故事,舍人年久 者为阁老,其公廨杂料独取五之四。至绾,悉均给之。历礼部侍郎,建复古孝廉、 力田等科,天下高其议。俄迁吏部,品裁清允,人服其公。是时,元载秉政,忌绾 望高,疏薄之。宦者鱼朝恩判国子监,既诛,因是建言太学当得天下名儒汰其选, 即拜绾国子祭酒,外示尊重,而实以散地处之。载日贪冒,天下士议益归绾,帝亦 知之,自擢为太常卿,充礼仪使。载得罪,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 史。制下,士相贺于朝,绾固让,帝不许。

时诸州悉带团练使,绾奏:“刺史自有持节诸军事以掌军旅;司马,古司武, 所以副军,即今副使;司兵参军,即今团练判官。官号重复,可罢天下团练、守捉 使。”诏可。又减诸道观察判官员之半。复言:“旧制,刺史被代若别追,皆降鱼 书,乃得去。开元时,置诸道采访使,得专停刺史,威柄外移,渐不可久。其刺史 不称职若赃负,本道使具条以闻,不得擅追及停,而刺史亦不得辄去州诣使所。如 其故阙,使司无署摄,听上佐代领。”帝善其谋,于是高选州上佐,定上、中、下 州,差置兵员,诏郎官、御史分道巡覆。又定府、州官月禀,使优狭相均。始,天 下兵兴,从权宜,官品同而禄例差。及四方粗定,元载、王缙当国,偷以为利,因 不改,故江淮大州至月千缗,而山剑贫险,虽上州刺史止数十缗。及此始复太平旧 制。

绾素痼疾,居旬日浸剧,有诏就中书疗治,每对延英殿,许挟扶。于时厘补穿 敝,唯绾是恃。未几薨,帝惊悼,诏群臣曰:“天不使朕致太平,何夺绾之速邪?” 即日诏赠司徒,遣使者册授,欲及其未敛也。诏百官如第吊,遣使会吊,赙绢千匹、 布三百匹。太常谥曰文贞,比部郎中苏端,憸人也,持异议,宰相常衮阴助之,帝 以其言丑险不实,贬端巴州员外司马,犹赐谥曰文简。

绾俭约,未尝问生事,禄禀分姻旧,随多寡辄尽。造之者,清谈终晷,而不及 荣利,欲干以私,闻其言,必内愧止。经诰微趣,学家疑晦者,一见既诣其极。始 辅政,御史中丞崔宽本豪侈,城南别墅池观堂皇,为当时第一,即日遣人毁之;京 兆尹黎干,出入从驺驭百数,省损才留十馀骑;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方大会, 除书至,音乐散五之四;它闻风靡然自化者,不可胜纪。世以比杨震、山涛、谢安 云。

崔祐甫,字贻孙,太子宾客孝公沔之子也。世以礼法为闻家。第进士,调寿安 尉。安禄山陷洛阳,祐甫冒矢石入私庙,负木主以逃。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 性刚直,遇事不回。时侍郎阙,祐甫摄省事,数与宰相常衮争议不平。衮怒,使知 吏部选,每拟官,衮辄驳异,祐甫不为下。会硃泚军中猫鼠同乳,表其瑞,诏示衮, 衮率群臣贺,祐甫独曰:“可吊不可贺。”诏使问状,对曰:“臣闻《礼》:‘迎 猫,为其食田鼠。’以其为人去害,虽细必录。今猫受畜于人,不能食鼠而反乳之, 无乃失其性邪?猫职不修,其应若曰法吏有不触邪,疆吏有不捍敌。臣愚以为当命 有司察贪吏,诫边候,勤徼巡,则猫能致功,鼠不为害。”代宗异其言,衮益不喜。

帝崩,衮与礼官议:“礼,为君斩衰三年。汉文帝权制三十六日。我太宗文皇 帝崩,遗诏亦三十六日,群臣不忍,既葬而除,略尽四月。高宗如汉故事。玄宗以 来,始变天子丧为二十七日。乃者,遗诏虽曰‘天下吏民,三日释服’,群臣宜如 皇帝服二十七日乃除。”祐甫曰:“遗诏无臣、庶人之别,是皇帝宜二十七日,而 群臣三日也。”衮曰:“贺循称,吏者,官长所署,非公卿百官也。”祐甫对: “《传曰》‘委之三吏’,乃三公也。史称循吏、良吏,岂胥吏欤?”衮曰:“礼 非天降地出,人情而已。且公卿在臣膺受宠禄,今与黔首同,信宿而除,于公安乎?” 祐甫曰:“若遗诏何?诏而可改,孰

不可改?”意象殊厉。衮方入临,遣从吏扶立 殿墀上,祐甫指之谓众曰:“臣哭君前,有扶礼乎?”衮不胜怒,乃劾祐甫率情变 礼,挠国典,请贬潮州刺史。德宗以为重,改河南少尹。

始肃宗时,天下务剧,宰 相更直掌事,若休沐还第,非大诏命,不待遍晓,则听直者代署以闻。是时郭子仪、 硃泚俱以平章事当署敕尾,而不行宰相事。帝新即位,衮如故事代署。子仪、泚入, 言祐甫不宜贬,帝曰:“卿向何所言?今云非邪?”二人对初不知。帝怒,以衮为 罔上。是日,群臣苴绖立月华门外,即两换职,以衮河南少尹,而拜祐甫门下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改中书侍郎。

自至德、乾元以来,天下战讨,启丐填委,故官赏缪紊。永泰后,稍稍平定, 而元载用事,非贿谢不与官,刬塞公路,纲纪大坏。载诛,杨绾相,未几卒。衮当 国,惩其敝,凡奏请一杜绝之,惟文辞入第乃得进,然无所甄异,贤愚同滞焉。及 祐甫,则荐举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员,莫不谐允。 帝尝谓曰:“人言卿拟官多亲旧,何邪?”对曰:“陛下令臣进拟庶官,夫进拟者 必悉其才行,如不与闻知,何由得其实?”帝以为然。

神策军使王驾鹤者,典卫兵久,权震中外,帝将代之,惧其变,以问祐甫,祐甫曰:“是无足虑。”即召驾鹤 留语移时,而代者已入军中矣。

淄青李正己畏帝威断,表献钱三十万缗,以观朝廷。 帝意其诈,未能答。祐甫曰:“正己诚诈,陛下不如因遣使劳其军,以所献就赐将 士。若正己奉承诏书,是陛下恩洽士心;若不用,彼自敛怨,军且乱。又使诸籓不 以朝廷为重贿。”帝曰:“善。”正己惭服。时议者韪其谟谋,谓可复贞观、开元 之治。

是岁被疾,诏肩舆至中书,卧而承旨,若还第,即遣使咨决。薨,年六十,赠 太傅,谥曰文贞。故事,门下侍郎未有赠三师者,帝以其有大臣节,特宠异之。硃 泚乱,祐甫妻王陷贼中,泚尝与祐甫同列,遗以缯帛菽粟,受而缄鐍之,帝还京, 具封以献,士君子益重其家法云。

子植嗣。植字公修,祐甫弟庐江令婴甫子也。祐甫病,谓妻曰:“吾殁,当以 庐江次子主吾祀。”及卒,护丧者以闻,帝恻然,召植,使即丧次终服。补弘文生。 博通经史,于《易》尤邃。与郑覃同时为补阙,皆贤宰相后,每朝廷有得失,两人 者更疏论执,誉望蔚然。

元和中,为给事中。时皇甫镈判度支,建言减百官奉禀,植封还诏书。镈又请 天下所纳盐酒利增估者,以新准旧,一切追偿。植奏言:“用兵久,百姓凋罄,往 虽估逾其实,今不可复收。”于是议者咸罪镈,镈惧而止。

长庆初,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问:“贞观、开元中治道最盛, 何致而然?”植曰:“太宗资上圣,兴民间,知百姓疾苦,故厉精思治,又以房玄 龄、杜如晦、魏徵、王珪为之佐,君明臣忠,圣贤相维,治致升平,固其宜也。玄 宗在天后时,身践忧患,既即位,得姚崇、宋璟,此二人蚤夜孜孜,纳君于道。珪 尝手写《尚书》《无逸》,为图以献,劝帝出入观省以自戒。其后朽暗,乃代以山 水图,稍怠于勤,左右不复箴规,奸臣日用事,以至于败。昔德宗尝问先臣祐甫开 元、天宝事,先臣具道治乱所以然,臣在童鹴,记其说。今愿陛下以《无逸》为元 龟,则天下幸甚。”

他日又问:“司马迁言汉文帝惜十家产而罢露台,身衣弋绨, 履革舄,集上书囊为殿帷,信乎?何太俭邪?”植曰:“良史非儿言。汉承秦侈纵 之馀,海内凋窭,文帝从代来,知稼穑艰难,是以躬履俭约,为天下守财。景帝遵 而不改,故家给户足。至武帝时,钱朽贯,谷红腐,乃能出师征伐,威动四方;然 侈靡不节,末年户口减半,税及舟车,人不聊,乃下哀痛诏,封丞相为富人侯。然 则帝王不可以不示俭而天下足。”帝曰:“卿言善,患行之为难耳!”

时朝廷悉收 河朔三镇,而刘总又以幽、蓟七州献诸朝,且惧部将构乱,乃先籍豪锐不检者送京 师,而硃克融在籍中。植与杜元颖不知兵,谓蕃镇且平,不复料天下安危事,而克 融等羁旅塞踬,愿得官自效,日诉于前,皆抑不与。及遣张弘靖赴镇,纵克融等北 还,不数月,克融乱,复失河朔矣。天下尤之,植内惭。罢为刑部尚书,旋授岳鄂 观察使。未几,迁岭南节度使,还拜户部尚书。终华州刺史,赠尚书左仆射。

倰,字德长,祐甫从子也。性介洁,矜己之清,视赃负者若雠。以苏州刺史奏 课第一,迁湖南观察使。湖南旧法,虽丰年,贸易不出境,邻部灾荒不恤也。倰至, 谓属吏曰:“此岂人情乎?无闭籴以重困民。”削其禁,自是商贾流通,赀物益饶。 入为户部侍郎,判度支。时田弘正徙镇州,以魏兵二千行。既至,留自卫,请度支 给岁粮,穆宗下其议,倰固执不与,弘正不得已,遣魏卒。俄而镇兵乱,弘正遇害, 倰之为也。时天子失德,倰党与盛,有司不敢名其罪。出为凤翔节度使。逾年,徙 河南尹。以户部尚书致仕,卒,赠太子少保,谥曰肃。

赞曰:植辅政,当有为之时,无经国才,履危防浅,机不知其溃而发也,手弛 槛纟枼,纵虎狼焉,一日而亡地数千里,为天下笑;倰吝财资

贼。又皆幸不诛。天 以河北乱唐,故君臣不肖,勃缪其谋,惜哉!

柳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梁仆射惔六世孙,后籍襄州。早孤,方十 馀岁,有巫告曰:“儿相夭且贱,为浮屠道可缓死。”诸父欲从其言,浑曰:“去 圣教,为异术,不若速死。”学愈笃,与游者皆有名士。天宝初,擢进士第,调单 父尉,累除衢州司马。弃官隐武宁山。召拜监察御史,台僚以仪矩相绳,而浑放旷 不乐检局,乃求外职。宰相惜其才,留为左补阙。大历初,江西魏少游表为判官。 州僧有夜饮火其庐者,归罪瘖奴,军候受财不诘,狱具,浑与其僚崔祐甫白奴冤, 少游趣讯僧,僧首伏,因厚谢二人。路嗣恭代少游,浑迁团练副使。俄为袁州刺史。 祐甫辅政,荐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为尚书右丞。硃泚乱,浑匿终南山。 贼素闻其名,以宰相召,执其子搒笞之,搜索所在。浑赢服步至奉天,改右散骑常 侍。贼平,奏言:“臣名向为贼污,且‘载’于文从戈,非偃武所宜。”乃更今名。

贞元元年,迁兵部侍郎,封宜城县伯。李希烈据淮、蔡,关播用李元平守汝州, 浑曰:“是夫衔玉而贾石者也。往必见禽,何贼之攘?”既而果为贼缚。三年,以 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门下省。帝尝亲择吏宰畿邑,而政有状,召宰相语, 皆贺帝得人,浑独不贺,曰:“此特京兆尹职耳。陛下当择臣辈以辅圣德,臣当选 京兆尹承大化,尹当求令长亲细事。代尹择令,非陛下所宜。”帝然之。玉工为帝 作带,误毁一銙,工不敢闻,私市它玉足之。及献,帝识不类,擿之,工人伏罪。 帝怒其欺,诏京兆府论死,浑曰:“陛下遽杀之则已,若委有司,须详谳乃可。于 法,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请论如律。”由是工不死。左丞田季羔从子伯强请卖 私第募兵助讨吐蕃,浑曰:“季羔,先朝号名臣,由祖以来世孝谨,表阙于门,隋 时旧第,惟田一族耳。讨贼自有国计,岂容不肖子毁门构,徼一时幸,损风教哉! 请薄责以示惩沮!”帝嘉纳。

韩滉自浙西入朝,帝虚己待之,奏事或日晏,他相取充位,滉遂省中搒吏自若。 浑虽为滉所引,恶其专,质让曰:“省闼非刑人地,而搒吏至死。公家先相国以狷 察,不满岁辄罢,今公柰何蹈前非,颛立威福?岂尊主卑臣义邪?”滉悔悟,稍褫 其威。白志贞除浙西观察使,浑奏:“志贞兴小史,纵嘉其才,不当超剧职。臣以 死守,不敢奉诏。”会浑移疾出,即日诏付外施行。疾间,因乞骸骨,不许。门下 吏白过官,浑愀然曰:“既委有司,而复挠之,岂贤者用心邪?士或千里辞家以干 禄,小邑主办,岂虑不能?”是岁拟官,无退异者。

浑瑊与吐蕃会平凉,是日,帝语大臣以和戎息师之便。马燧贺曰:“今日已盟, 可百年无虏患。”浑跪曰:“五帝无诰誓,三王无盟诅,盖盟诅之兴皆在季末。今 盛明之朝,反以季末事行于夷狄。夫夷狄人面兽心,易以兵制,难以信结,臣窃忧 之。”李晟继言曰:“蕃戎多不情,诚如浑言。”帝变色曰:“浑,儒生,未达边 事,而大臣亦当尔邪?”皆顿首谢。夜半,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飞奏吐蕃劫盟,将校 皆覆没。帝大惊,即以其表示浑。明日,慰之曰:“卿,儒士,乃知军戎万里情乎?” 益礼异之。

宰相张延赏怙权,嫉浑守正,遣亲厚谓曰:“明公旧德,第慎言于朝,则位可 久。”浑曰:“为吾谢张公,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卒为所挤,以右散骑常侍 罢政事。浑警辩好谈谑,与人交,豁如也。情俭不营产利。免后数日,置酒召故人 出游,酣肆乃还,旷然无黜免意。时李勉、卢翰皆以旧相阖门奉朝请,叹曰:“吾 等视柳宜城,真拘俗之人哉!”五年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浑母兄识,字方明,知名士也。工文章,与萧颖士、元德秀、刘迅相上下,而 识练理创端,往往诣极,虽趣尚非博,然当时作者伏其简拔。浑亦善属文,但沉思 不逮于识云。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事继母以孝闻,亲殁,庐墓终丧。中进士第, 又擢才识兼茂科,授集贤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宰相裴垍引直史馆。改咸阳尉。

宪宗初,擢左补阙。礼部尚书李绛请间言:“古帝王以纳谏为圣,拒谏为昏。 今不闻进规纳忠,何以知天下事?”帝曰:“韦处厚、路隋数上疏,其言忠切,顾 卿未知尔。”由是中外推其靖密。历考功员外郎,坐与宰相韦贯之善,出开州刺史。 以户部郎中入知制诰。

穆宗立,为翰林侍讲学士。处厚以帝冲怠不向学,即与路隋合《易》、《书》、 《诗》、《春秋》、《礼》、《孝经》、《论语》,掇其粹要,题为《六经法言》 二十篇上之,冀助省览。帝称善,并赐金币。再迁中书舍人。张平叔以言利得幸于 帝,建言官自鬻盐,笼天下之财。宰相不能诘,下群臣议,处厚发十难诮其迂谬, 平叔愧缩,遂寝。

敬宗初,李逢吉得柄,构李绅,逐为端州司马。其党刘栖楚等欲致绅必死,建 言当徙丑地。处厚上言:“逢吉党与,以绅之斥犹有馀辜,人情危骇。《诗》云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谗言罔极,交乱四国’。此古 人疾谗之深也。孔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按绅先朝旧臣,就令 有过,尚当祓瑕洗衅,成无改之美,况被谗乎!建中时,山东之乱兴,宰相朋党, 杨炎为元载复雠,卢杞为刘晏偿怨,兵连祸结,天下骚然。此陛下亲所闻见,得不 深念哉!”绅繇是免。逢吉怒,至宝历三月赦书,不言左降官未量移者,以沮绅内 徙。处厚复奏:“逢吉缘绅一人而使近岁流斥皆不蒙泽,非所以广恩于天下。”帝 悟,追改其条。进翰林承旨学士、兵部侍郎。方天子荒暗,月视朝才三四。处厚入 见,即自陈有罪,愿前死以谢。帝曰:“何哉?”对曰:“臣昔为谏官,不能死争, 使先帝因畋与色而至不寿,于法应诛。然所以不死者,陛下在春宫,十有五矣。今 皇子方襁褓,臣不敢避死亡之诛。”帝大感悟,赐锦彩以慰其意。王廷凑之乱,帝 叹宰相不才,而使奸臣跋扈,处厚曰:“陛下有一裴度不能用,乃当馈而叹,恨无 萧、曹,此冯唐所以谓汉文帝有颇、牧不能用也。”

后禁中急变,文宗绥内难,犹豫未即下诏,处厚入,昌言曰:“《春秋》大义 灭亲,内恶必书,以明逆顺;正名讨罪,何所避讳哉?”遂奉教班谕。是夕,号令 及它仪矩不暇责有司,一出处厚,无违旧章者。进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灵昌郡公。堂史汤鉥数招权纳财赂,处厚笑曰:“此半滑涣也。”斥出之,相府 肃然。初,贞元时宰相齐抗奏罢州别驾及当为别驾者引处之朝。元和后,两河用兵, 裨将立功得补东宫王府官,硃紫淆并,授受不纲。处厚乃置六雄、十望、十紧等州, 悉补别驾,由是流品澄别。帝虽自力机政,然骤信轻改,摇于浮论。处厚尝独对曰: “陛下不以臣不肖,使待罪宰相,凡所奏可,中辄变易。自上心出邪,乃示臣不信; 得于横议邪,即臣何名执政?且裴度元勋旧德,辅四朝,窦易直长厚忠实,经事先 帝,陛下所宜亲重委信之。臣乃陛下自擢,今言不见纳,宜先罢。”即趋下顿首, 帝矍然曰:“何至是?卿之忠力,朕自知之,安可遽辞以重吾不德?”处厚趋出, 帝复召问所欲言,乃对:“近君子,远小人,始可为治。”谆复数百言。又言: “裴度忠,可久任。”帝嘉纳之。自是无复横议者。时李同捷叛,诏诸军进讨。魏 博史宪诚怀向背,裴度待以不疑。宪诚遣吏白事中书,处厚召语曰:“晋公以百口 保尔帅于天子,我则不然,正须所为,以邦法从事耳。”宪诚惧,不敢贰,卒有功。 李载义数破沧、镇兵,皆刳剔以献,处厚戒之,前后完活数百千人。大和二年,方 奏事,暴疾,仆香案前,帝命中人翼扶之,舆还第,一昔薨,年五十六,赠司空。

处厚姿状如甚懦者,居家亦循易,至廷争,嶷然不可回夺。刚于御吏,百僚谒 事,畏惕未尝敢及以私。推择官材,往往弃瑕录善,时亦讥其太广。性嗜学,家书 雠正至万卷。为拾遗时,撰《德宗实录》。后又与路隋共次《宪宗实录》,诏分日 入直,创具凡例,未及成而终。本名淳,避宪宗讳,改今名。

路隋,字南式,其先出阳平。父泌,字安期,通《五经》,端亮寡言,以孝悌 闻。建中末,为长安尉。德宗出奉天,弃妻子奔行在,扈狩梁州,排乱军以出,再 中流矢,裂裳濡血。以策说浑瑊,召置幕府。东讨李怀光,奏署副元帅判官。从瑊 会盟平凉,为虏所执,死焉。时隋婴孺,以恩授八品官。逮长,知父执虏中,日夜 号泣,坐必西向,不食肉。母告以貌类泌者,终身不引镜。贞元末,吐蕃请和,隋 三上疏宜许,不报。举明经,授润州参军事。李锜欲困辱之,使知市事,隋怡然坐 肆,不为屈。韦夏卿高其节,辟置东都幕府。元和中,吐蕃款塞,隋五上疏请脩好, 冀得泌还。诏可。遣祠部郎中徐复报聘,而泌以丧至,帝愍恻,赠绛州刺史,官为 治丧。服除,擢隋左补阙、史馆脩撰,以鲠亮称。

穆宗立,与韦处厚并擢侍讲学士,再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除制出,以金 币来谢者,隋却之曰:“公事而当私贶邪?”进承旨学士,迁兵部侍郎。

文宗嗣位,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脩国史。初,韩愈撰《顺宗实录》, 书禁中事为切直,宦竖不喜,訾其非实,帝诏隋刊正。隋建言:“卫尉卿周居巢、 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皆上言改脩非是。夫史册者,褒劝所 在,匹夫美恶尚不可诬,况人君乎?议者至引隽不疑、第五伦为比,以蔽聪明。臣 宗闵、臣僧孺谓史官李汉、蒋系皆愈之婿,不可参撰,俾臣得下笔。臣谓不然。且 愈所书已非自出,元和以来,相循逮今。虽汉等以嫌,无害公谊。请条示甚谬误者, 付史官刊定。”有诏擿贞元、永贞间数事为失实,馀不复改,汉等亦不罢。进门下 侍郎、弘文馆大学士。久之,辞疾,不听,册拜太子太师。明年,李德裕贬袁州长 史,不署奏,为郑注所忌,乃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海节度使。 道病卒,年六十。赠太保,谥曰贞。

赞曰:绾以德服人,而人自化,可谓贤矣。其论议浑大,虽古王佐无以加。祐 甫发正己隐情,浑策吐蕃必叛,伐谋知几,君子哉!处厚事穆、敬、文三宗,主皆 弗类,而一纳以忠,宁不谓以尧事君者邪?隋辅政十年,历牛、李、训、注用事, 无所迎将

,善保位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七-译文

李麟,是懿祖的后裔,在家族中关系较为疏远。他的父亲李濬,历任润州、虢州、潞州三州刺史,以诚信著称,被称为良吏。开元年间,李濬最终担任剑南节度按察使,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谥号为“诚”。

李麟好学,擅长文辞。凭借父亲的荫庇,补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后因宗室中的特殊才能被举荐,转任殿中侍御史。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与杨国忠同列,杨国忠依仗权势,嫉妒他,将他调任为权礼部贡举。杨国忠升迁后,李麟恢复原职。后改任国子祭酒。出任河东太守,有清廉的政绩。安禄山反叛时,朝廷认为李麟是儒者,不具备抵御外敌的才能,将他调回国子祭酒,封为渭源县男。玄宗入蜀时,李麟赶去见皇帝,再次升迁为宪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宰相韦见素、房琯、崔涣、崔圆相继前往肃宗的行在,只有李麟以宗室子弟的身份留在京城总管百官。太上皇回京后,李麟晋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为褒国公。张皇后倚仗李辅国逐渐干预朝政,苗晋卿、崔圆等人畏惧他的权势,都依附他以求自保,只有李麟坚守正道,不阿谀顺从,李辅国因此忌恨他。乾元初年,李麟被罢免为太子少傅。第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为“德”。

杨绾,字公权,是华州华阴人。他的祖父杨温玉,在武则天时期担任显要官职。家族世代以儒学闻名。杨绾年少时丧父,家境贫寒,侍奉母亲非常恭谨。性格沉静,独居一室,周围摆满书籍,席上积满灰尘,他却淡然处之。不喜欢追求名声,有所著述,从未示人。考中进士后,补任太子正字。举荐词藻宏丽科,玄宗亲自考试,又加试诗、赋各一篇,杨绾名列第一,因此被提拔为右拾遗。制举加试诗、赋,是从杨绾开始的。天宝年间动乱,肃宗即位,杨绾脱身前往行在,被任命为起居舍人,知制诰。多次升迁至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按照惯例,舍人任职年久的称为阁老,其公廨杂料独取五分之四。到了杨绾,他将其全部均分给同僚。历任礼部侍郎,建议恢复古代孝廉、力田等科,天下人都称赞他的建议。不久升任吏部侍郎,品评裁断公正,人们都佩服他的公正。当时,元载掌权,忌惮杨绾声望高,疏远他。宦官鱼朝恩判国子监,被诛杀后,杨绾建议太学应当选拔天下名儒,淘汰不合格者,于是被任命为国子祭酒,表面上表示尊重,实际上是将他安置在闲散之地。元载日益贪婪,天下士人的议论更加倾向于杨绾,皇帝也知道这一点,亲自提拔他为太常卿,充任礼仪使。元载获罪后,杨绾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修国史。任命下达后,士人们在朝廷上相互祝贺,杨绾坚决推辞,皇帝不允许。

当时各州都设有团练使,杨绾上奏:“刺史本有持节诸军事的职责,掌管军旅;司马,古代是司武,负责副军,即今天的副使;司兵参军,即今天的团练判官。官号重复,可以罢免天下团练、守捉使。”皇帝下诏同意。又削减诸道观察判官的一半。杨绾又建议:“旧制,刺史被替代或被追责,都要降下鱼书,才能离开。开元年间,设置诸道采访使,可以专权停职刺史,威权外移,逐渐不可长久。如果刺史不称职或有贪赃行为,本道使应详细上报,不得擅自追责或停职,而刺史也不得擅自离开州府前往使所。如果职位空缺,使司无权署理,应听任上佐代领。”皇帝赞赏他的建议,于是高选州上佐,定上、中、下州,差置兵员,诏令郎官、御史分道巡视。又定府、州官的月俸,使优厚与微薄相均。起初,天下兵兴,权宜行事,官品相同而俸禄不同。等到四方大致安定,元载、王缙掌权,趁机谋利,因而不改,所以江淮大州每月俸禄高达千缗,而山剑贫险之地,即使上州刺史也只有数十缗。至此才恢复太平旧制。

杨绾一向有痼疾,居住了十几天后病情加重,皇帝下诏让他在中书省治疗,每次在延英殿召见,允许有人搀扶。当时朝廷正在修补破败之处,全靠杨绾支撑。不久杨绾去世,皇帝震惊哀悼,下诏对群臣说:“天不让我实现太平,为何这么快夺走杨绾?”当天追赠杨绾为司徒,派遣使者册授,希望在他未入殓前完成。诏令百官到府第吊唁,派遣使者会吊,赐赙绢千匹、布三百匹。太常谥号为“文贞”,比部郎中苏端,是个奸佞之人,持不同意见,宰相常衮暗中支持他,皇帝认为他的话丑恶险恶不实,贬苏端为巴州员外司马,仍赐谥号为“文简”。

杨绾生活俭约,从不关心生计,俸禄分给亲戚故旧,随多寡用尽。拜访他的人,清谈终日,而不涉及荣利,如果有人想以私事相求,听到他的话,必定内心惭愧而止。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学者们感到疑惑晦涩的,杨绾一见就能透彻理解。他刚辅政时,御史中丞崔宽原本豪奢,城南的别墅池观堂皇,为当时第一,杨绾当天就派人毁掉;京兆尹黎干,出入时随从车马百数,杨绾削减到只留十余骑;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正举行大会,任命书到达,音乐散去五分之四;其他闻风而自行改变的人,不可胜数。世人将他比作杨震、山涛、谢安。

崔祐甫,字贻孙,是太子宾客孝公崔沔的儿子。家族世代以礼法闻名。考中进士后,调任寿安尉。安禄山攻陷洛阳时,崔祐甫冒着箭石进入私庙,背负木主逃出。从起居舍人多次升迁至中书舍人。性格刚直,遇事不退缩。当时侍郎职位空缺,崔祐甫代理省事,多次与宰相常衮争议,常衮不满。常衮发怒,让他掌管吏部选官,每次拟任官员,常衮总是驳斥,崔祐甫不屈服。恰逢硃泚军中猫鼠同乳,上表称其为祥瑞,诏令给常衮看,常衮率领群臣祝贺,崔祐甫独自说:“可吊不可贺。”诏令使者询问原因,崔祐甫回答说:“臣听说《礼》:‘迎猫,为其食田鼠。’因为猫能为人除害,即使小事也必记录。如今猫被人饲养,不能食鼠反而哺乳,岂不是失去了它的本性?猫的职责不修,其征兆如同法吏不触邪,疆吏不捍敌。臣愚以为应当命令有司察贪吏,诫边候,勤徼巡,则猫能立功,鼠不为害。”代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常衮更加不喜欢他。

皇帝去世后,常衮与礼官商议:“礼,为君斩衰三年。汉文帝权制三十六日。我太宗文皇帝去世,遗诏也是三十六日,群臣不忍,既葬而除,略尽四月。高宗如汉故事。玄宗以来,始变天子丧为二十七日。如今,遗诏虽曰‘天下吏民,三日释服’,群臣宜如皇帝服二十七日乃除。”崔祐甫说:“遗诏无臣、庶人之别,是皇帝宜二十七日,而群臣三日也。”常衮说:“贺循称,吏者,官长所署,非公卿百官也。”崔祐甫回答说:“《传曰》‘委之三吏’,乃三公也。史称循吏、良吏,岂胥吏欤?”常衮说:“礼非天降地出,人情而已。且公卿在臣膺受宠禄,今与黔首同,信宿而除,于公安乎?”崔祐甫说:“若遗诏何?诏而可改,孰

不可改变吗?”意象非常严厉。衮刚进入朝廷,派遣随从官员扶他站在殿前的台阶上,祐甫指着他对众人说:“臣子在君主面前哭泣,有扶着的礼节吗?”衮非常愤怒,于是弹劾祐甫随意改变礼仪,扰乱国家典章,请求贬他为潮州刺史。德宗认为处罚过重,改为河南少尹。

起初肃宗时,天下事务繁忙,宰相轮流值班处理事务,如果休假回家,除非有重大诏令,不需要全部知晓,就由值班的人代为签署上报。当时郭子仪、硃泚都以平章事的身份签署敕令的末尾,但不执行宰相的事务。皇帝刚即位,衮按照惯例代为签署。子仪、泚入朝,说祐甫不应该被贬,皇帝说:“你们之前说什么?现在又说不对吗?”二人回答说最初不知道。皇帝愤怒,认为衮欺骗君主。当天,群臣穿着丧服站在月华门外,立即交换职务,任命衮为河南少尹,而拜祐甫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改任中书侍郎。

自从至德、乾元以来,天下战事频繁,请求官职的人很多,所以官职赏赐混乱。永泰以后,逐渐平定,而元载掌权,不接受贿赂就不给官职,阻塞了公正的道路,纲纪大坏。元载被杀,杨绾为相,不久去世。衮掌权,纠正其弊端,凡是奏请一律杜绝,只有通过文辞考试才能进用,但没有区别,贤愚都停滞不前。到了祐甫,则推荐举荐只看其人,不怀疑畏惧,推行至公之道,不到一年,任命了近八百名官员,没有不合适的。皇帝曾经对他说:“有人说你推荐的官员多是亲戚故旧,为什么?”回答说:“陛下命令我推荐官员,推荐的人必须了解其才能品行,如果不了解,怎么知道实际情况?”皇帝认为他说得对。

神策军使王驾鹤,长期掌管卫兵,权势震动朝廷内外,皇帝想替换他,担心他叛乱,问祐甫,祐甫说:“这不用担心。”立即召见驾鹤,留他谈话一段时间,而替代的人已经进入军中。

淄青的李正己害怕皇帝的威严决断,上表献钱三十万缗,以观察朝廷的反应。皇帝怀疑他有诈,没有答复。祐甫说:“正己确实有诈,陛下不如派使者慰劳他的军队,将所献的钱赐给将士。如果正己奉承诏书,是陛下恩泽深入军心;如果不奉承,他自己会招致怨恨,军队会乱。又让各藩镇不以朝廷为重贿。”皇帝说:“好。”正己惭愧服从。当时议论者都称赞他的谋略,认为可以恢复贞观、开元的盛世。

这一年祐甫生病,皇帝命令用轿子抬到中书省,躺着接受旨意,如果回家,就派使者咨询决定。去世时六十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贞。按照惯例,门下侍郎没有追赠三师的,皇帝因为他有大臣的节操,特别宠爱他。硃泚叛乱,祐甫的妻子王氏陷入贼中,泚曾经与祐甫同列,送给她缯帛菽粟,她接受后封存,皇帝回京后,全部封存献上,士人君子更加重视她的家法。

儿子植继承。植字公修,是祐甫弟弟庐江令婴甫的儿子。祐甫病重时对妻子说:“我死后,应当让庐江的次子主持我的祭祀。”去世后,护丧的人报告皇帝,皇帝怜悯,召见植,让他在丧期中完成服丧。补为弘文生。博通经史,尤其精通《易经》。与郑覃同时为补阙,都是贤宰相的后代,每当朝廷有得失,两人轮流上疏论辩,声誉很高。

元和年间,任给事中。当时皇甫镈判度支,建议减少百官的俸禄,植封还诏书。镈又请求天下所纳盐酒利增估者,以新标准追偿旧债。植上奏说:“用兵已久,百姓贫困,过去虽然估价超过实际,现在不能再收。”于是议论者都指责镈,镈害怕而停止。

长庆初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问:“贞观、开元年间治道最盛,是什么原因?”植说:“太宗资质上圣,出身民间,知道百姓疾苦,所以励精图治,又有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王珪辅佐,君明臣忠,圣贤相辅,治道达到升平,是理所当然的。玄宗在天后时,亲身经历忧患,即位后得到姚崇、宋璟,这两人日夜孜孜不倦,引导君主走上正道。珪曾手写《尚书》《无逸》,画成图献上,劝皇帝出入时观看以自戒。后来图画朽暗,换成山水图,逐渐懈怠,左右不再规劝,奸臣掌权,导致失败。过去德宗曾问先臣祐甫开元、天宝年间的事,先臣详细讲述了治乱的原因,臣在童年时记得他的说法。现在希望陛下以《无逸》为鉴,则天下幸甚。”

有一天又问:“司马迁说汉文帝珍惜十家财产而罢建露台,身穿粗布衣,脚穿革鞋,用上书囊做殿帷,是真的吗?为什么这么节俭?”植说:“良史不是儿戏之言。汉朝继承秦朝的奢侈放纵,海内贫困,文帝从代国来,知道稼穑艰难,所以亲身节俭,为天下守财。景帝遵循不改,所以家家富足。到武帝时,钱朽贯,谷红腐,才能出兵征伐,威震四方;但奢侈不节制,末年户口减半,税及舟车,人民困苦,于是下哀痛诏,封丞相为富人侯。所以帝王不可以不示俭而天下足。”皇帝说:“你说得好,但实行起来难啊!”

当时朝廷收复了河朔三镇,刘总又将幽、蓟七州献给朝廷,担心部将叛乱,先登记豪强不检点的人送到京师,硃克融在其中。植与杜元颖不懂军事,认为藩镇即将平定,不再考虑天下安危,而克融等人羁旅困顿,希望得到官职效力,每天申诉,都被压制不给。等到派张弘靖赴镇,放克融等人北还,不到几个月,克融叛乱,再次失去河朔。天下人都指责他,植内心惭愧。被罢为刑部尚书,不久授岳鄂观察使。不久,迁岭南节度使,回朝拜户部尚书。最后任华州刺史,追赠尚书左仆射。

倰,字德长,是祐甫的侄子。性格耿介廉洁,自视清高,视贪赃者为仇敌。以苏州刺史奏课第一,迁湖南观察使。湖南旧法,即使丰收年,贸易不出境,邻部灾荒不救济。倰到任后,对属吏说:“这难道是人情吗?不要闭籴加重百姓困苦。”废除禁令,从此商贾流通,财物更加丰富。入朝为户部侍郎,判度支。当时田弘正调任镇州,带魏兵二千人同行。到任后,留下自卫,请求度支供给岁粮,穆宗下议,倰坚持不给,弘正不得已,遣返魏兵。不久镇兵叛乱,弘正遇害,是倰所为。当时天子失德,倰党羽众多,有司不敢追究其罪。出为凤翔节度使。一年后,调任河南尹。以户部尚书退休,去世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肃。

赞曰:植辅政时,正值有为之时,但没有经国才能,履危防浅,机不知其溃而发,手弛槛纟枼,纵虎狼焉,一日而亡地数千里,为天下笑;倰吝财资

贼人。又都侥幸没有被杀。天意让河北地区扰乱唐朝,所以君臣都不贤,错乱了他们的谋划,真是可惜啊!

柳浑,字夷旷,一字惟深,本名载,是梁朝仆射柳惔的六世孙,后来户籍在襄州。早年丧父,才十多岁时,有巫师告诉他说:“你的面相短命且贫贱,如果修习佛教可以延缓死亡。”他的叔伯们想听从巫师的话,柳浑说:“放弃圣人的教诲,去学异端之术,不如快点死。”他学习更加勤奋,与他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天宝初年,考中进士,调任单父尉,多次升迁至衢州司马。后来弃官隐居在武宁山。被召拜为监察御史,御史台的同僚用礼仪规矩来约束他,但柳浑放旷不羁,不喜欢受约束,于是请求外任。宰相爱惜他的才能,留他任左补阙。大历初年,江西的魏少游上表推荐他为判官。州中有僧人夜里饮酒烧了自己的房子,把罪责推给哑奴,军候受贿不问罪,案件定案后,柳浑和他的同僚崔祐甫为哑奴伸冤,魏少游迅速审讯僧人,僧人认罪,于是厚谢二人。路嗣恭接替魏少游,柳浑升任团练副使。不久任袁州刺史。崔祐甫辅政时,推荐他为谏议大夫、浙江东西黜陟使。入朝任尚书右丞。朱泚叛乱时,柳浑躲藏在终南山。贼人早就听说过他的名声,以宰相的名义召他,抓住他的儿子拷打,搜索他的下落。柳浑穿着破旧的衣服步行到奉天,改任右散骑常侍。叛乱平定后,他上奏说:“臣的名字曾被贼人玷污,而且‘载’字在文字中从‘戈’,不适合用于偃武的时代。”于是改名为浑。

贞元元年,升任兵部侍郎,封为宜城县伯。李希烈占据淮、蔡地区,关播任用李元平守汝州,柳浑说:“这是个拿着玉石卖石头的人。去了必定被擒,怎么能平定贼人呢?”不久果然被贼人抓住。三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判门下省。皇帝曾亲自选择官员治理京城附近的县邑,政绩显著,召宰相谈话,大家都祝贺皇帝得到了合适的人选,只有柳浑不祝贺,说:“这不过是京兆尹的职责罢了。陛下应当选择我们这些大臣来辅佐圣德,我们应当选择京兆尹来承继大化,京兆尹应当选择县令来亲自处理细务。代替京兆尹选择县令,不是陛下应该做的。”皇帝同意他的看法。玉工为皇帝制作腰带,不小心毁坏了一块玉,玉工不敢报告,私自买了其他玉补上。等到献上时,皇帝发现不对,追问此事,玉工认罪。皇帝因他的欺骗而愤怒,下诏京兆府判处他死刑,柳浑说:“陛下立即杀了他也就罢了,如果交给有关部门,必须详细审理才行。按照法律,误伤乘舆器服,罪当杖刑,请依法处理。”因此玉工免于一死。左丞田季羔的侄子田伯强请求卖掉自己的宅第募兵帮助讨伐吐蕃,柳浑说:“田季羔是先朝的名臣,从祖上以来世代孝顺谨慎,门上有表彰的匾额,隋朝时的旧宅,只有田氏一族了。讨伐贼人自有国家的计划,怎么能让不肖子毁坏门第,求一时的侥幸,损害风教呢!请从轻责罚以示惩戒!”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韩滉从浙西入朝,皇帝虚心待他,奏事有时到很晚,其他宰相只是充数,韩滉于是在省中拷打官吏自如。柳浑虽然是被韩滉引荐的,但厌恶他的专横,质问他道:“省中不是刑人的地方,而你拷打官吏至死。你家先相国因为过于苛刻,不到一年就被罢免,现在你为什么重蹈覆辙,专立威福?这难道是尊主卑臣的道理吗?”韩滉悔悟,稍微收敛了他的威势。白志贞被任命为浙西观察使,柳浑上奏说:“白志贞出身小吏,即使赞赏他的才能,也不应当超授要职。臣以死坚持,不敢奉诏。”正好柳浑因病外出,当天诏书就下达执行。病愈后,他请求退休,皇帝不许。门下吏报告过官的事,柳浑严肃地说:“既然交给有关部门,又去干涉,这难道是贤者的用心吗?士人有的千里辞家来求官,小邑主办,难道还担心不能胜任吗?”这一年拟官,没有退异的人。

浑瑊与吐蕃在平凉会盟,当天,皇帝对大臣们说和戎息师的便利。马燧祝贺说:“今天已经结盟,可以百年无虏患。”柳浑跪下说:“五帝没有诰誓,三王没有盟诅,盟诅的兴起都在末世。现在盛明之朝,反而用末世的事行于夷狄。夷狄人面兽心,容易用兵制服,难以用信义结盟,臣私下担忧。”李晟接着说:“蕃戎多不诚实,确实如柳浑所说。”皇帝变色说:“柳浑,儒生,不懂边事,而大臣也这样吗?”大家都叩头谢罪。半夜,邠宁节度使韩游瑰飞奏吐蕃劫盟,将校都覆没。皇帝大惊,立即把奏章给柳浑看。第二天,安慰他说:“你,儒士,竟然知道军戎万里之外的情况吗?”更加礼待他。

宰相张延赏倚仗权势,嫉妒柳浑守正,派亲信对他说:“明公旧德,只要在朝中慎言,就可以长久保住职位。”柳浑说:“替我谢谢张公,柳浑的头可以断,但舌头不能禁。”最终被排挤,以右散骑常侍罢政事。柳浑机警善辩,喜欢谈笑,与人交往,豁达大度。性情俭朴,不经营产业。罢官后几天,置酒召故人出游,酣畅淋漓才回来,旷然没有罢免的意思。当时李勉、卢翰都以旧相的身份闭门奉朝请,感叹说:“我们看柳宜城,真是拘于世俗的人啊!”五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贞。

柳浑的哥哥柳识,字方明,是知名人士。擅长文章,与萧颖士、元德秀、刘迅不相上下,而柳识练理创端,往往达到极致,虽然兴趣不广,但当时的作者都佩服他的简拔。柳浑也善于写文章,但沉思不如柳识。

韦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人。侍奉继母以孝闻名,父母去世后,在墓旁结庐守丧。考中进士,又考中才识兼茂科,授集贤校书郎。举贤良方正异等,宰相裴垍引荐他直史馆。改任咸阳尉。

宪宗初年,升任左补阙。礼部尚书李绛私下对皇帝说:“古代帝王以纳谏为圣明,拒谏为昏庸。现在听不到进谏纳忠,怎么知道天下事?”皇帝说:“韦处厚、路隋多次上疏,他们的言论忠切,只是你不知道罢了。”因此朝廷内外都推崇他的靖密。历任考功员外郎,因与宰相韦贯之关系好,出任开州刺史。以户部郎中入知制诰。

穆宗即位,任翰林侍讲学士。韦处厚因为皇帝年幼怠惰不向学,就与路隋合编《易》、《书》、《诗》、《春秋》、《礼》、《孝经》、《论语》,摘录其精华,题为《六经法言》二十篇上呈,希望帮助皇帝省览。皇帝称赞,并赐金币。再升任中书舍人。张平叔因言利得宠于皇帝,建议官府自己卖盐,垄断天下之财。宰相不能反驳,下群臣讨论,韦处厚提出十个问题讥讽他的迂谬,张平叔羞愧退缩,于是作罢。

敬宗初年,李逢吉掌权,构陷李绅,贬为端州司马。他的党羽刘栖楚等想置李绅于死地,建议把他流放到恶劣的地方。韦处厚上言:“李逢吉的党羽,认为李绅被贬还有余辜,人情危骇。《诗经》说‘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谗言罔极,交乱四国’。这是古人痛恨谗言的深刻。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以说是孝顺了。’按绅是先朝的旧臣,即使有过错,也应该洗清他的污点,成就他不改的美德,更何况他是被谗言所害呢!建中时期,山东的叛乱兴起,宰相之间结党营私,杨炎为元载报仇,卢杞为刘晏偿还怨恨,战争接连不断,天下动荡不安。这些都是陛下亲眼所见,难道不应该深思吗?”绅因此得以免罪。逢吉愤怒,到了宝历三年的赦书,没有提到左降官未量移的人,以此来阻止绅的内迁。处厚再次上奏:“逢吉因为绅一个人而使近年来被流放的人都没有得到恩泽,这不是广施恩德于天下的做法。”皇帝醒悟,追改了赦书的内容。处厚被任命为翰林承旨学士、兵部侍郎。当时天子昏庸,每月上朝才三四次。处厚入宫见皇帝,立即自陈有罪,愿意以死谢罪。皇帝问:“为什么?”处厚回答:“臣以前是谏官,不能以死相争,使得先帝因为打猎和女色而短命,按法律应该被诛杀。然而臣之所以没有死,是因为陛下当时在春宫,已经十五岁了。现在皇子还在襁褓中,臣不敢逃避死亡的惩罚。”皇帝大为感动,赐予锦彩以慰藉他的心意。王廷凑叛乱时,皇帝感叹宰相无能,使得奸臣跋扈,处厚说:“陛下有一个裴度却不能任用,却在吃饭时叹息,恨自己没有萧何、曹参,这就是冯唐所说的汉文帝有廉颇、李牧却不能任用啊。”

后来宫中发生急变,文宗平定内乱,犹豫不决没有立即下诏,处厚入宫,直言道:“《春秋》的大义是灭亲,内恶必书,以明逆顺;正名讨罪,有什么可避讳的?”于是奉命颁布诏令。当晚,号令及其他仪轨来不及责成有关部门,全由处厚一人处理,没有违背旧章。处厚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灵昌郡公。堂史汤鉥多次招权纳贿,处厚笑着说:“这是半个滑涣。”将他斥退,相府因此肃然。当初,贞元时期宰相齐抗上奏罢免州别驾及当为别驾的人引到朝廷。元和以后,两河用兵,裨将立功得以补任东宫王府官,官服颜色混杂,授受不按规矩。处厚于是设置六雄、十望、十紧等州,全部补任别驾,从此流品分明。皇帝虽然亲自处理政务,但常常轻信轻改,受浮论影响。处厚曾独自对皇帝说:“陛下不认为臣不才,让臣担任宰相,凡是臣所奏请的,中途就变卦。如果是出自陛下的心意,那就是对臣的不信任;如果是受横议影响,那臣还有什么资格执政?况且裴度是元勋旧德,辅佐四朝,窦易直长厚忠实,经历过先帝,陛下应该亲近重用他们。臣是陛下亲自提拔的,现在建议不被采纳,应该先罢免臣。”随即趋下顿首,皇帝惊讶地说:“何至于此?卿的忠力,朕自知之,怎能突然辞职加重朕的不德?”处厚趋出,皇帝又召他问还有什么话要说,处厚回答:“亲近君子,远离小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又说了几百句话。又说:“裴度忠诚,可以长期任用。”皇帝嘉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不再有横议的人。当时李同捷叛乱,诏令诸军进讨。魏博史宪诚心怀二意,裴度对他毫不怀疑。宪诚派官吏到中书省报告事务,处厚召见他说:“晋公以百口担保你的主帅于天子,我则不然,正须按邦法行事。”宪诚害怕,不敢有二心,最终立下功劳。李载义多次击败沧、镇兵,都将俘虏剖腹剔骨献上,处厚告诫他,前后保全了数百千人的性命。大和二年,处厚正在奏事时,突然发病,倒在香案前,皇帝命宦官扶他,用车送回府第,当晚去世,享年五十六岁,追赠司空。

处厚外表看起来很懦弱,居家也很随和,但在朝廷上争辩时,却坚定不移,不可动摇。他对待官吏很严厉,百官谒见时,都畏惧不敢提及私事。他推选官员时,往往不计较小过,录用有才能的人,当时也有人讥讽他太过宽容。他酷爱学习,家中藏书校对至万卷。担任拾遗时,撰写了《德宗实录》。后来又与路隋共同编撰《宪宗实录》,诏令分日入直,创制凡例,未及完成就去世了。他本名淳,因避宪宗讳,改名为处厚。

路隋,字南式,祖籍阳平。父亲泌,字安期,精通《五经》,端庄寡言,以孝悌闻名。建中末年,担任长安尉。德宗出奔奉天时,他抛弃妻子儿女,奔赴行在,扈从梁州,冲破乱军而出,再次中箭,撕裂衣裳沾血。他用计策说服浑瑊,被召入幕府。东讨李怀光时,奏请任命为副元帅判官。随浑瑊会盟平凉时,被敌人俘虏,死在那里。当时路隋还是婴儿,因恩授八品官。长大后,得知父亲被俘在敌国,日夜哭泣,坐必面向西方,不吃肉。母亲告诉他,他的相貌像父亲,他终身不照镜子。贞元末年,吐蕃请和,路隋三次上疏建议答应,没有得到回复。他考中明经,被任命为润州参军事。李锜想困辱他,让他管理市场事务,路隋安然坐在市肆中,不屈不挠。韦夏卿欣赏他的气节,征召他为东都幕府。元和年间,吐蕃请求和好,路隋五次上疏请求修好,希望能让父亲回来。诏令同意。派遣祠部郎中徐复回访,而泌的遗体被送回,皇帝怜悯,追赠绛州刺史,官府为他办理丧事。服丧期满后,路隋被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以刚直著称。

穆宗即位后,路隋与韦处厚一同被提拔为侍讲学士,再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每次任命诏书下达,有人以金币来谢,路隋拒绝说:“公事怎么能用私礼?”他被任命为承旨学士,升任兵部侍郎。

文宗即位后,路隋以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当初,韩愈撰写了《顺宗实录》,书中记载禁中事务非常直率,宦官不喜欢,指责其不实,皇帝诏令路隋修订。路隋建议:“卫尉卿周居巢、谏议大夫王彦威、给事中李固言、史官苏景胤都上言说修订不妥。史册是褒贬劝诫的依据,普通人的善恶尚且不能诬陷,何况是君主呢?议论者甚至引用隽不疑、第五伦来比较,以蒙蔽聪明。臣宗闵、臣僧孺认为史官李汉、蒋系都是韩愈的女婿,不能参与撰写,让臣下笔。臣认为不然。况且韩愈所写的并非自己编造,元和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即使李汉等人有嫌疑,也不妨碍公义。请列出明显的错误,交给史官修订。”有诏令指出贞元、永贞年间的几件事失实,其余不再修改,李汉等人也不罢免。路隋被任命为门下侍郎、弘文馆大学士。很久以后,他因病辞职,不被允许,册封为太子太师。第二年,李德裕被贬为袁州长史,路隋不签署奏章,被郑注所忌恨,于是被任命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镇海节度使。在赴任途中病逝,享年六十岁。追赠太保,谥号贞。

赞曰:绾以德服人,而人自化,可谓贤矣。其论议浑大,虽古王佐无以加。祐甫发正己隐情,浑策吐蕃必叛,伐谋知几,君子哉!处厚事穆、敬、文三宗,主皆弗类,而一纳以忠,宁不谓以尧事君者邪?隋辅政十年,历牛、李、训、注用事,无所迎将

,要好好地保住自己的地位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七-注解

李麟:李麟,唐朝官员,出身于皇室宗亲,历任多个重要职位,以清廉正直著称。

杨绾:唐朝宰相,以清廉著称,接替元载后试图整顿朝政。

崔祐甫:崔祐甫,唐朝官员,以刚直不阿和坚持原则著称,曾任中书舍人等职,对唐朝的礼仪制度有重要贡献。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是唐朝的鼎盛时期之一。

安禄山:唐朝时期的叛军首领,发动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肃宗: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儿子,在位期间面临安史之乱的挑战。

乾元:唐肃宗的年号,公元758年至760年。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42年至756年,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元载:唐朝宰相,以贪污腐败著称,后被诛杀。

鱼朝恩:唐朝宦官,曾任国子监判官,后被诛杀。

代宗:唐朝皇帝,唐肃宗的儿子,在位期间继续应对安史之乱的余波。

衮:指唐朝宰相杨绾,字衮,他在唐德宗时期担任宰相,以清廉著称。

祐甫:指唐朝官员崔祐甫,他在唐德宗时期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公正和才干闻名。

德宗:唐朝皇帝李适,他在位期间试图恢复唐朝的中央集权和国力。

郭子仪:唐朝著名将领,曾平定安史之乱,功勋卓著。

硃泚:唐朝将领,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后因叛乱被杀。

神策军:唐朝的禁军,负责保卫皇帝和京城的安全。

王驾鹤:唐朝神策军使,掌握重兵,权倾朝野。

李正己:唐朝藩镇将领,曾试图通过献金试探朝廷的态度。

贞观、开元:分别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的治世,被认为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无逸:《尚书》中的一篇,强调君主应勤政爱民,避免逸乐。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

汉文帝:西汉皇帝刘恒,以节俭和仁政著称。

河朔三镇:唐朝后期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长期割据一方。

刘总:唐朝藩镇将领,曾试图归顺朝廷。

朱克融:唐朝藩镇将领,曾发动叛乱。

张弘靖:唐朝官员,曾任节度使,试图平定藩镇叛乱。

杜元颖:唐朝官员,曾任宰相,与崔植一同处理藩镇事务。

田弘正:唐朝藩镇将领,曾试图归顺朝廷,后被叛军杀害。

魏兵:指田弘正率领的魏博镇士兵。

镇兵:指镇州(今河北正定)的士兵,曾发动叛乱。

凤翔节度使:唐朝藩镇之一,位于今陕西凤翔。

河南尹:唐朝官职,负责管理河南地区的行政事务。

户部尚书:唐朝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和户籍事务。

太子少保:唐朝官职,负责辅导太子,属于荣誉性职位。

谥曰肃:指崔倰去世后,朝廷追赠的谥号为“肃”,意为严肃、庄重。

浮屠道:指佛教,浮屠是梵语Buddha的音译,意为佛陀,即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单父尉:单父是古代地名,尉是官职名,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

衢州司马:衢州是古代地名,司马是官职名,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行为。

左补阙:古代官职名,负责进谏和补正皇帝的过失。

判官:古代官职名,负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政务。

团练副使: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军事训练和防御。

袁州刺史:袁州是古代地名,刺史是官职名,负责一州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唐代的官职,负责向皇帝进谏。

尚书右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终南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古代著名的隐居之地。

右散骑常侍:古代官职名,负责随从皇帝,进谏和评议朝政。

兵部侍郎:兵部侍郎是唐代兵部的副长官,负责军事事务。

宜城县伯:宜城是古代地名,伯是爵位名,表示封地的爵位。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唐代宰相的正式称号,意为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处理政务。

门下省:古代官署名,负责审议和发布皇帝的诏令。

京兆尹:古代官职名,负责京城的行政和治安事务。

玉工:古代工匠,专门制作玉器。

左丞:古代官职名,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浙西观察使:古代官职名,负责浙西地区的行政和监察事务。

门下吏:古代官职名,负责门下省的日常事务。

浑瑊:浑瑊是唐朝的将领,曾参与平定李怀光叛乱。

吐蕃:吐蕃是唐代对西藏地区的称呼,曾多次与唐朝发生战争。

邠宁节度使:古代官职名,负责邠宁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张延赏:唐代宰相,曾权倾朝野。

李勉:唐代宰相,以清廉著称。

卢翰:唐代宰相,以文学才能闻名。

柳宜城:指柳浑,因其封地为宜城,故称。

贞:谥号,表示柳浑的品德高尚,忠诚正直。

韦处厚:唐代官员,以孝道和文学才能闻名。

翰林侍讲学士:古代官职名,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

六经法言:指《易》、《书》、《诗》、《春秋》、《礼》、《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精华。

中书舍人:中书舍人是唐代中书省的重要官员,负责起草诏书。

张平叔:唐代官员,以言利得幸于皇帝。

李逢吉:唐代宰相,曾权倾朝野。

李绅:唐代诗人,曾任宰相。

端州司马:端州是古代地名,司马是官职名,负责地方军事和行政事务。

刘栖楚:唐代官员,曾参与构陷李绅。

祓瑕洗衅:祓瑕洗衅是古代的一种仪式,用于消除罪过和污点,恢复清白。祓,指去除;瑕,指瑕疵;洗,指清洗;衅,指罪过。

建中: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时间为780年至783年。

杨炎:杨炎是唐朝中期的政治家,曾任宰相,因与元载有仇,后被卢杞陷害致死。

卢杞:卢杞是唐朝中期的宰相,以奸诈著称,曾陷害刘晏等人。

宝历:宝历是唐敬宗的年号,时间为825年至827年。

量移:量移是古代对贬谪官员的一种处理方式,指根据情况调整其贬谪地点或官职。

翰林承旨学士:翰林承旨学士是唐代翰林院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朝廷文书。

裴度:裴度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宰相,以忠诚和才干著称,曾多次平定叛乱。

萧、曹:萧、曹指汉朝的萧何和曹参,两人均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以治国才能闻名。

冯唐:冯唐是西汉时期的官员,以直言敢谏著称,曾批评汉文帝不能重用贤才。

文宗:文宗是唐文宗李昂的庙号,827年至840年在位。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唐代中书省的副长官,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朝廷政务。

灵昌郡公:灵昌郡公是唐代的封爵,灵昌郡在今河南省境内。

贞元: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时间为785年至805年。

齐抗:齐抗是唐朝中期的宰相,曾提出废除州别驾的建议。

元和:元和中唐宪宗的年号,时间为806年至820年。

六雄、十望、十紧:六雄、十望、十紧是唐代对州县的分类,六雄指六个重要的州,十望指十个重要的县,十紧指十个紧要的县。

李同捷:李同捷是唐朝中期的叛将,曾发动叛乱。

魏博:魏博是唐代的一个藩镇,位于今河北、河南一带。

史宪诚:史宪诚是魏博镇的节度使,曾怀有二心。

李载义:李载义是唐朝的将领,曾多次击败叛军。

大和:大和是唐文宗的年号,时间为827年至835年。

司空:司空是唐代的三公之一,属于荣誉性的高级官职。

路隋:路隋是唐朝中期的官员,曾任宰相,以正直著称。

阳平:阳平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李怀光:李怀光是唐朝的叛将,曾发动叛乱。

润州:润州是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一带。

李锜:李锜是唐朝的叛将,曾发动叛乱。

韦夏卿:韦夏卿是唐朝的官员,曾任东都留守。

穆宗:穆宗是唐穆宗李恒的庙号,820年至824年在位。

侍讲学士:侍讲学士是唐代的官职,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唐代翰林院的官员,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朝廷文书。

承旨学士:承旨学士是唐代翰林院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书和处理朝廷文书。

文宗嗣位:文宗嗣位指唐文宗李昂即位,827年至840年在位。

韩愈: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曾任史官,撰有《顺宗实录》。

顺宗实录:《顺宗实录》是唐代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唐顺宗时期的史事。

卫尉卿:卫尉卿是唐代的官职,负责宫廷警卫事务。

给事中:给事中是唐代的官职,负责审核诏书和奏章。

史官:史官是负责编撰史书的官员。

李汉:李汉是唐朝的史官,韩愈的女婿。

蒋系:蒋系是唐朝的史官,韩愈的女婿。

门下侍郎:门下侍郎是唐代门下省的副长官,负责审核诏书和奏章。

弘文馆大学士:弘文馆大学士是唐代的高级官职,负责文化教育事务。

太子太师:太子太师是唐代的荣誉性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李德裕:李德裕是唐朝中期的著名宰相,以才干和忠诚著称。

郑注:郑注是唐朝中期的官员,曾任宰相,以奸诈著称。

镇海节度使:镇海节度使是唐代的一个藩镇,位于今浙江省一带。

太保:太保是唐代的三公之一,属于荣誉性的高级官职。

谥曰贞:谥曰贞是对路隋的谥号,意为正直忠诚。

善保位:指善于保持自己的地位或职位。在古代中国,这通常与政治智慧、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规范的遵守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七-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朝三位重要官员李麟、杨绾和崔祐甫的生平事迹和政治贡献。通过对他们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唐朝中期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状况。

李麟作为皇室宗亲,历任多个重要职位,以清廉正直著称。他在安史之乱期间的表现尤为突出,尽管身为儒者,却能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为朝廷分忧。他的政治生涯充满了起伏,但始终坚守原则,不为权贵所动,最终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尊重。

杨绾则以清廉节俭和文学才能闻名。他出身贫寒,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逐步升迁至高位。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举措,如削减冗官、恢复旧制等,对唐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清廉和正直,使得他在朝中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

崔祐甫则以刚直不阿和坚持原则著称。他在礼仪制度上的坚持,体现了对传统礼法的尊重和维护。他在与宰相常衮的争议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立场,不为权势所动。他的言行举止,展现了一个真正士大夫的风范。

通过对这三位官员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唐朝中期政治的复杂性和官员们的不同命运。他们在面对权力、腐败和战乱时,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选择,但都体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责任感。他们的生平事迹,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赞颂,也是对唐朝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映。

此外,这段古文还涉及了唐朝的礼仪制度、官制改革以及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唐朝中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这些历史背景的交代,为我们理解三位官员的生平和政治贡献提供了重要的语境。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李麟、杨绾和崔祐甫三位官员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唐朝中期政治的复杂性和官员们的不同命运。他们的清廉、正直和坚持原则,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赞颂,也是对唐朝政治和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映。这段古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局势和几位重要官员的事迹,反映了当时朝廷与藩镇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官员们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

首先,文中提到崔祐甫在唐德宗时期的政治活动。崔祐甫以公正和才干著称,他在担任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期间,大力推行荐举制度,选拔贤能,短短一年内就任命了近八百名官员,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崔祐甫的施政风格体现了唐朝中后期一些官员试图通过整顿吏治来恢复朝廷权威的努力。

其次,文中提到神策军使王驾鹤和藩镇将领李正己的故事,反映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严重问题。王驾鹤掌握重兵,权倾朝野,皇帝试图替换他,但又担心引发兵变。崔祐甫巧妙地化解了这一危机,显示了他处理复杂政治局势的能力。李正己试图通过献金试探朝廷的态度,崔祐甫建议皇帝以恩赐的方式回应,既安抚了李正己,又维护了朝廷的尊严。这些情节揭示了唐朝中后期朝廷与藩镇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官员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智慧和策略。

再次,文中提到崔植在唐穆宗时期的政治活动。崔植是崔祐甫的侄子,他在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期间,试图通过节俭和勤政来恢复唐朝的盛世。崔植在与唐穆宗的对话中,引用了《无逸》和汉文帝的故事,强调君主应勤政爱民,避免奢侈。这些言论反映了唐朝中后期一些官员试图通过恢复传统儒家治国理念来挽救朝廷衰落的努力。

最后,文中提到崔倰的故事。崔倰是崔祐甫的从子,他以清廉和刚直著称,但在处理藩镇事务时显得过于苛刻,导致田弘正被害,藩镇叛乱再次爆发。崔倰的行为反映了唐朝中后期一些官员在处理藩镇问题时的局限性,他们虽然清廉正直,但缺乏灵活的政治手腕,最终导致局势恶化。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几位官员的事迹,揭示了唐朝中后期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官员们在其中的表现。崔祐甫、崔植等人试图通过整顿吏治、推行荐举制度、提倡节俭等方式来恢复朝廷的权威和盛世,但由于藩镇割据、朝廷腐败等问题,这些努力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唐朝的衰落趋势。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唐朝中后期的政治局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代官员柳浑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柳浑不仅是一位忠诚正直的官员,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他的事迹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柳浑的政治生涯充满了曲折和挑战。他在天宝初年考中进士,历任单父尉、衢州司马等职,后因不满官场的腐败和束缚,弃官隐居武宁山。然而,他的才能并未被埋没,最终被召为监察御史,并在大历初年被江西魏少游表为判官。柳浑在处理政务时,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正义感,如他在处理州僧夜饮火其庐的案件时,坚持为瘖奴伸冤,最终使真相大白,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柳浑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李希烈据淮、蔡时,准确预测了李元平被擒的结果,显示了他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力。此外,他在吐蕃会盟时,提出了对夷狄不可轻信的观点,最终被事实所验证,进一步证明了他的远见卓识。

柳浑的文化修养同样令人称道。他不仅善于属文,还精通儒家经典,曾与路隋合编《六经法言》,为皇帝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他的文学才能和思想深度,使他在当时的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名士。

柳浑的品德高尚,忠诚正直,不畏权贵。他在面对宰相张延赏的威胁时,坚定地表示“浑头可断,而舌不可禁”,展现了他坚守原则、不屈服于权势的勇气。他的这种精神,不仅赢得了同僚的尊敬,也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总的来说,柳浑的生平事迹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官员、将领、文人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德。他的忠诚、智慧、正义感和文化修养,使他成为唐代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

本文主要讲述了韦处厚和路隋两位唐朝官员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政治动荡中的忠诚与才干。韦处厚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任职,面对皇帝的荒淫无道和朝廷的腐败,他始终以忠诚和正直的态度进谏,力图匡正时弊。尤其是在文宗时期,他积极参与平定内乱,提出‘近君子,远小人’的治国理念,并力荐裴度等贤臣,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道德操守。

路隋则以孝悌闻名,其父路泌在吐蕃战争中殉国,路隋自幼立志为父报仇,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他在政治上同样以正直著称,拒绝贿赂,坚持原则,尤其在处理《顺宗实录》的修订问题时,他坚持史书的真实性,反对宦官对历史的篡改,体现了史官的职业操守和对历史的尊重。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唐代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社会问题,同时也展现了士大夫阶层在乱世中坚守道德、力图匡扶社稷的精神风貌。韦处厚和路隋的事迹,体现了儒家‘忠君爱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了,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韦处厚和路隋的具体事迹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尤其是韦处厚在朝廷中的直言进谏和路隋对父亲的孝悌之情,都通过细节描写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此外,文中引用了《春秋》大义等经典文献,增强了文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记录了韦处厚和路隋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唐代中后期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状况,为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尤其是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的描述,揭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内在原因,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

这句话虽然简短,但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善保位’不仅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个人在社会中如何维持其地位的一种智慧总结。在古代中国,保持地位往往需要综合运用政治智慧、道德修养以及对复杂社会关系的精准把握。

从文化背景来看,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个人地位的重视。在古代,个人的地位往往与其家族、社会关系、政治立场紧密相连。因此,’善保位’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考验。

从历史意义来看,这句话可以被视为一种政治智慧的总结。在古代中国,政治斗争复杂多变,能够保持自己的地位往往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策略。这句话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句话简洁而富有哲理,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含蓄和深刻。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了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关系,展现了古代中国文学的魅力。

总的来说,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的一种反映。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地位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这种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六十七》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5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