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领袖,宋祁则以文采著称。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225卷,记载了唐代的历史。该书是对《旧唐书》的修订和补充,注重文笔的简洁和史实的准确性,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二-原文
张源裴
张嘉贞,字嘉贞,本范阳旧姓,高祖子吒,仕隋终河东郡丞,遂家蒲州,为猗氏人。
以五经举,补平乡尉,坐事免。
长安中,御史张循宪使河东,事有未决,病之,问吏曰:“若颇知有佳客乎?”吏以嘉贞对。
循宪召见,咨以事。嘉贞条析理分,莫不洗然。循宪大惊,试命草奏,皆意所未及;它日,武后以为能,循宪对皆嘉贞所为,因请以官让。
后曰:“朕宁无一官自进贤邪?”召嘉贞见内殿;以帘自鄣。
嘉贞仪止秀伟,奏对偘偘,后异之。
因请曰:“臣草茅之人,未睹朝廷仪,陛下过听,引对禁近。今天威咫尺,若隔云雾,恐君臣之道有未尽也。”
后曰:“善。”诏上帘,引拜监察御史,擢循宪司勋郎中,酬其得人。
累迁兵部员外郎。时功状盈几,郎吏不能决,嘉贞为详处,不阅旬,廷无稽牒。
进中书舍人。历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政以严辨,吏下畏之。
奏事京师,玄宗善其政,数慰劳。
嘉贞自陈:“少孤,与弟嘉佑相恃以长,今为鄯州别驾,愿内徙,使少相近,冀尽力报,死无恨。”
帝为徙嘉祐忻州刺史。
突厥九姓新内属,杂处太原北,嘉贞请置天兵军绥护其众,即以为天兵使。
明年入朝,或告其反,按无状,帝令坐告者。
嘉贞辞曰:“国之重兵利器皆在边,今告者一不当即罪之,臣恐塞言路,且为未来之患。昔天子听政于上,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谤,今将坐之,则后无繇闻天下事。”
遂得减死。天子以为忠,且许以相。
嘉贞因曰:“昔马周起徒步,谒人主,血气方壮,太宗用之,能尽其才,甫五十而没。向使用少晚,则无及已。陛下不以臣不肖,必用之,要及其时,后衰无能为也。且百年寿孰为至者?臣常恐先朝露死沟壑,诚得效万一,无负陛下足矣!”
帝曰:“第往,行召卿。”
及宋璟等罢,帝欲果用嘉贞,而忘其名。
夜诏中书侍郎韦抗曰:“朕尝记其风操,而今为北方大将,张姓而复名,卿为我思之。”
抗曰:“非张齐丘乎?今为朔方节度使。”
帝即使作诏以为相。夜且半,因阅大臣表疏,举一则嘉贞所献,遂得其名,即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迁中书令。居位三年,善傅奏,敏于裁遣。然强躁,论者恨其不裕。
帝数幸东都,洛阳主簿王钧者,为嘉贞缮第,会以赃闻,有诏杖之朝堂。
嘉贞畏蔑染,促有司速毙以灭言。
秘书监姜晈得罪,嘉贞希权幸意,请加诏杖,已而晈死。
会广州都督裴伷先抵罪,帝问法如何,嘉贞复援晈比,张说曰:“不然,刑不上大夫,以近君也。士可杀不可辱。向晈得罪,官三品,且有功,若罪应死,即杀,独不宜廷辱,以卒伍待也。况劝贵在八议乎?事往不可咎,伷先岂容复滥哉?”
帝然之。嘉贞退,不悦曰:“言太切。”
说曰:“宰相,时来则为,非可长保。若贵臣尽杖,正恐吾辈及之,渠不为天下士君子地乎?”
初,嘉贞在兵部,而说已为侍郎。及皆相,说位其下,议论无所让,故说不平。
未几,嘉佑拜金吾将军,兄弟要近,人颇惮媢。
帝幸太原,嘉佑以赃闻,说訹嘉贞素服待罪,不谒,遂出为豳州刺史,说代其处。
嘉贞衔悔,谓人曰:“中书令幸二员,何相迫邪?”
逾年,为户部尚书、益州长史,判都督事,诏宴中书省,与宰相会。
嘉贞衔说不已,于坐慢骂说,源乾曜、王盩共平解,乃得去。
明年,王守一死,坐与厚善,贬台州刺史。
俄拜工部尚书,为定州刺史,知北平军事,封河东侯。
及行,帝赋诗,诏百官祖道上东门。
久之,以疾丐还东都,诏医驰驿护视。
卒,年六十四,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恭肃。
嘉贞性简疏,与人不疑,内旷如也,或时以此失。
有嗜进者,汲引之,能以恩终始。
所荐中书舍人苗延嗣、吕太一,考功员外郎员嘉静,殿中侍御史崔训,皆位清要,日与议政事。
故当时语曰:“令君四俊,苗、吕、崔、员。”
其始为中书舍人,崔湜轻之,后与议事,正出其上。
湜惊曰:“此终其坐。”后十年而为中书令。
嘉贞虽贵,不立田园。
有劝之者,答曰:“吾尝相国矣,未死,岂有饥寒忧?若以谴去,虽富田产,犹不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务广田宅,为不肖子酒色费,我无是也。”
引万年主簿韩朝宗为御史,卒后十余岁,朝宗以京兆尹见帝曰:“陛下待宰相,进退皆以礼,身虽没,子孙咸在廷。张嘉贞晚一息宝符,独未官。”
帝惘然,召拜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赐名曰延赏。
延赏虽蚤孤,而博涉经史,通吏治,苗晋卿尤器许,以女妻之。
肃宗在凤翔,擢监察御史,辟署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府。
思礼守北都,表为副,入迁刑部郎中。
始,元载被用,以晋卿力,故厚遇延赏,荐为给事中、御史中丞。
大历初,除河南尹、诸道营田副使。
河、洛当兵冲,邑里墟榛,延赏政简约,轻傜赋,疏河渠,筑宫庙。
数年,流庸归附,都阙完雄,有诏褒美。
时罢河南、山南等副元帅,兵屯东都,诏延赏知留守,以兵属。
居五年,治行第一,召还。
会李少良劾元载阴罪,载斥其狂,下御史台治讯,而延赏适拜大夫,不满所私,出为淮南节度使。
岁旱,民它迁,吏禁之。
延赏曰:“食者,人恃以活。拘此而毙,不如适彼而生。苟存吾人,何限为?”
五,赠太子太保。
弘靖少有令问,杜鸿渐、杜佑皆器许。历台阁显级,人以为有辅相才。及居位, 简默自处,无所规拂。幽蓟初效顺,不能因俗制变,故范阳复乱。家聚书画,侔秘 府。先第在东都思顺里,盛丽甲当时,历五世无所增葺,时号“三相张家”云。子: 文规、次宗。
裴度秉政,引文规为右补阙。度出襄阳,贬温令,度奏置幕府。累转吏部员外 郎。右丞韦温劾文规父昔被囚,逗留不赴难,不宜任省署。出为安州刺史,终桂管 观察使。子彦远,博学有文辞,乾符中至大理卿。
次宗,开成初为起居舍人。文宗始诏左右史立螭头下记宰相奏对,既退,帝召 见审正是非。故开成时事为最详。以称职,兼集贤院直学士。文规左迁,改国子博 士、史馆修撰。李德裕再当国,引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出澧、明二州刺史,卒。
孙茂枢,字休府,及进士第。天祐中,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坐柳璨事,贬 博昌尉。
嘉祐,嘉贞弟,有干略。方嘉贞为相时,任右金吾卫将军,昆弟每上朝,轩盖 驺导盈闾巷。时号所居坊曰“鸣珂里”。后贬浦阳府折冲。开元末,为相州刺史。 旧刺史多死官,众疑畏。嘉祐以周总管尉迟迥死国难,忠臣也,立祠房解祓众心。 三岁,入为左金吾将军。后吴克为刺史,又加神冕服,遂无患。
源乾曜,相州临漳人。祖师民,隋刑部侍郎。父直心,高宗时太常伯,流死岭 南。乾曜第进士。神龙中,以殿中侍御史黜陟江东,奏课最,频迁谏议大夫。景云 后,公卿百官上巳、九日废射礼,乾曜以为:“圣王教天下必制礼以正人情。君子 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古之择士,先观射礼,非取一时乐也。 夫射者,别邪正,观德行,中祭祀,辟寇戎,古先哲王莫不递袭。比年以来,射礼 不讲,所司丱费,而旧典为亏。臣愚谓所计者财,所亏者礼,故孔子不爱羊而存礼 也。大射谓春秋不可废。”
开元初,邠王府吏犯法,玄宗敕左右为王求才长史,太常卿姜晈荐乾曜,自梁 州都督召见,神气爽澈,占对有序,帝悦之,擢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累进尚 书左丞。四年,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逾月,与姚崇俱罢。
会帝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治尚宽简,人安之。居三年,政如始至。仗内 白鹰因纵失之,诏京兆督捕,获于野,絓榛死。吏惧得罪,乾曜曰:“上仁明,不 以畜玩置罪,苟其获戾,尹专之。”遂入自劾失旨。帝一不问,众伏其知体而善引 咎。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建言:“大臣子并求京职, 俊軿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臣三息俱任京师,请出二息补外,以示自近始。”诏 可。乃以子河南参军弼为绛州司功,太祝洁为郑尉。诏曰:“乾曜身率庶寮以让, 既请外其子,又复下迁。《传》不云乎:‘范宣子让,其下皆让。’‘晋国之人, 于是大和’,道之或行,仁岂远哉。其令文武官父子昆弟三人在京司者,分任于外。” 繇是公卿子弟皆出补。
帝尝自较其考,与张说偕赐。时议者言:“国执政所以同休戚,不崇异无以责 功。”帝乃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自此始。
东封还,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久之,罢侍中,迁太子少师。避祖名,更授 少傅,安阳郡公。帝幸东都,以老疾不任陪扈。卒,赠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谨重,其始仕已四十余,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为相十年,与张嘉贞、 张说、李元纮、杜暹同秉政,居中未尝廷议可否事,晚节唯唯联署,务为宽平惇大, 故鲜咎悔。姜晈为嘉贞所排,虽得罪,讫不申救,君子讥焉。
族孙光裕,亦有名,居官号清愿,抚诸弟友义。为中书舍人,与杨滔、刘令植 同删著《开元新格》。历尚书左丞,会选诸司长官为刺史,光裕任郑州,为世良吏。 卒官。
子洧,以雍睦保家,士友推之。天宝中,为给事中、襄州刺史。安禄山犯河、 洛、为江陵大都督长史以御贼,卒,赠礼部尚书,谥曰懿。
裴耀卿,字焕之,宁州刺史守真次子也。数岁能属文,擢童子举,稍迁秘书省 正字、相王府典签,与掾丘悦、文学韦利器更直,备顾问,府中号“学直”。王即 帝位,授国子主簿,累迁长安令。旧有配户和市法,人厌苦,耀卿一切责豪门坐贾, 豫给以直,绝僦欺之敝。及去,人思之。
为济州刺史,济当走集,地广而户寡。会天子东巡,耀卿置三梁十驿,科敛均 省,为东州知顿最。封禅还,次宋州,宴从官,帝欢甚,谓张说曰:“前日出使巡 天下,观风俗,察吏善恶,不得实。今朕有事岱宗,而怀州刺史王丘饩牵外无它献, 我知其不市恩也;魏州刺史崔沔遣使供帐,不施锦绣,示我以俭,此可以观政也; 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至曰‘人或重扰,则不足以告成’,朕置书座右以自 戒,此其爱人也。”
俄徙宣州。前此大水,河防坏,诸州不敢擅兴役。耀卿曰:“非至公也。”乃 躬护作役,未讫,有诏徙官。耀卿惧功不成,弗即宣,而抚巡饬厉愈急。堤成,发 诏而去。济人为立碑颂德。历冀州,入拜户部侍郎。
开元二十年,副信安王祎讨契丹,又持帛二十万赐立功奚官,耀卿曰:“币涉 寇境,不
可以不备。”乃令先与期,而分道赐之,一日毕。突厥、室韦果邀险来袭, 耀卿已还。
迁京兆尹。明年秋,雨害稼,京师饥。帝将幸东都,召问所以救人者。耀卿曰: “陛下既东巡,百司毕从,则太仓、三辅可遣重臣分道赈给,自东都益广漕运,以 实关辅,关辅既实,则乘舆西还,事蔑不济。且国家大本在京师,但秦地狭,水旱 易匮。往贞观、永徽时,禄禀者少,岁漕粟二十万略足;今用度浸广,运数倍且不 支,故数东幸,以就敖粟。为国大计,臣愿广陕运道,使京师常有三年食,虽水旱 不足忧。今天下输丁约四百万,使丁出百钱为陕、洛运费,又益半为营窖用,分纳 司农,河南、陕州。又令租米悉输东都。从都至陕,河益湍沮,若广漕路,变陆为 水,所支尚赢万计。且江南租船候水始进,吴工不便河漕,处处停留,易生隐盗。 请置仓河口,以纳东租,然后官自顾载,分入河、洛。度三门东西各筑敖仓,自东 至者,东仓受之;三门迫险,则旁河凿山,以开车道,运十数里,西仓受之。度宜 徐运抵太原仓,趋河入渭,更无留阻,可减费钜万。”天子然其计,拜黄门侍郎、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转运使。
于是置河阴、集津、三门仓,引天下租繇盟津溯河而西。三年积七百万石,省 运费三十万缗。或曰:“以此缗纳于上,足以明功。”答曰:“是谓以国财求宠, 其可乎?”敕吏为和市费。迁侍中。
二十四年,以尚书左丞相罢,封赵城侯。夷州刺史杨浚以赃抵死,有诏杖六十, 流古州。耀卿上言:“刺史、县令异诸吏,为人父母,风化所瞻。令使裸躬受笞, 事太逼辱。法至死,则天下共之。然一朝下吏,屈挫牵顿,民且哀怜,是忘免死之 恩,而有伤心之痛,恐非崇守长、劝风俗意。又杂犯抵死无杖刑,必三覆后决,今 非时不覆,或夭其命,非所以宽宥之也。凡大暑决囚多死,秋冬乃有全者。请今贷 死决杖,会盛夏生长时并停,则有再生之实。”
是时,特进盖嘉运破突骑施还,诏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因令经略吐籓。嘉运 以新立功,日酣遨未赴屯。耀卿言于帝曰:“嘉运精劲勇烈诚有余,然臣见其夸言 骄色,窃忧之,恐不足与立事。今盛秋防边,日月已薄,当与军中士卒相见。若不 素讲,虽决在一时,恐非制胜万全之义。且兵未及训,不能知法;士未怀惠,不可 共心。使幸而有楞,非师出以律之善。又万人之命倚于将,示不得已,故凿凶门而 出。今酣呶朝夕,胖肆自安,非爱人忧国者,不可不察。苟不易帅,宜严诏申约, 以督其行。”帝乃促嘉运诣部,卒无功还。
天宝初,进尚书左仆射,俄改右仆射,而李林甫代之。上日,林甫到本省,具 朝服剑佩,博士导,郎官唱案。礼毕,就耀卿听事,乃常服,以赞者主事导唱。林 甫惊曰:“班爵与公同,而礼数异,何也?””耀卿曰:“比苦眩,不堪重衣。又 郎、博士纷泊,非病士所宜。”林甫默然惭。居一岁,卒,年六十三,赠太子太傅, 谥曰文献。子综,吏部郎中。综子佶。
佶字弘正,幼能文。第进士,补校书郎,判等高,授蓝田尉。德宗诏发畿县民 城奉天,严郢为京兆,政刻急,本曹尉韦重规妻乳且疾,不敢免。佶请代役,要如 程,当时称其义。
帝幸梁,佶奔见行在,授补阙。李怀光以河中叛,佶建议请讨,帝深器之。诏 用卢杞为饶州刺史,与谏官执不可。历迁谏议大夫。黔中观察使。韦士文为夷獠所 逐,诏佶代之,部夷安服。
历同州刺史、中书舍人,迁尚书右丞。时李巽以兵部尚书领盐铁,将迁使局就 本曹,经构已半,会佶至,以为不可。巽虽怙恩而强,犹撤之,时重其有守。改吏 部侍郎,以疾为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卒,赠吏部尚书,谥曰贞。
佶清劲明锐,所与友皆第一流,郑余庆尤厚善。既殁,余庆为行服,士林美之。
赞曰:开元之盛,所置辅佐,皆得贤才,不者若张、源等,犹惓事职,其建明 有足称道。朝多君子,信太平基欤!张氏三世宰相,然器有所穷,嘉贞穷于俗,延 赏穷于忮,弘靖穷于权,惜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二-译文
张源裴
张嘉贞,字嘉贞,原本是范阳的旧姓,高祖名叫子吒,曾在隋朝担任河东郡丞,后来定居在蒲州,成为猗氏人。
他因精通五经而被举荐,补任平乡尉,后因事被免职。
在长安年间,御史张循宪出使河东,遇到一些未决的事务,感到困扰,便问下属:“你们知道有哪位贤才吗?”下属推荐了张嘉贞。
张循宪召见张嘉贞,向他咨询事务。张嘉贞条理分明地分析,使问题迎刃而解。张循宪大为惊讶,试着让他起草奏章,结果奏章内容超出了他的预期。后来,武后认为张嘉贞很有才能,张循宪便向武后推荐,并请求将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
武后说:“朕难道不能亲自提拔贤才吗?”于是召见张嘉贞到内殿,用帘子遮挡自己。
张嘉贞仪表堂堂,举止优雅,奏对时言辞恳切,武后对他感到惊奇。
张嘉贞请求说:“臣是草野之人,未曾见过朝廷的礼仪,陛下过于信任,召见臣到禁中。如今陛下威严近在咫尺,臣却如隔云雾,恐怕君臣之道未能尽善。”
武后说:“好。”于是下令撤去帘子,任命张嘉贞为监察御史,并提拔张循宪为司勋郎中,以表彰他推荐贤才的功劳。
张嘉贞多次升迁,最终担任兵部员外郎。当时功绩文书堆积如山,郎吏们无法决断,张嘉贞详细处理,不到十天,朝廷的文书便不再积压。
他后来升任中书舍人,历任梁秦二州都督、并州长史,以严明公正著称,下属对他十分敬畏。
他在京师奏事时,玄宗对他的政绩非常满意,多次慰劳他。
张嘉贞自述:“臣自幼丧父,与弟弟嘉佑相依为命,如今嘉佑担任鄯州别驾,臣希望他能调到内地,让我们兄弟能稍微靠近一些,以便臣能尽力报效朝廷,死而无憾。”
玄宗于是将嘉佑调任忻州刺史。
突厥九姓新近归附,混杂居住在太原以北,张嘉贞请求设立天兵军来安抚他们,并任命自己为天兵使。
第二年,张嘉贞入朝,有人诬告他谋反,经查证并无此事,玄宗下令惩罚诬告者。
张嘉贞推辞说:“国家的重兵利器都在边境,如今告发者一旦不当即被定罪,臣担心会堵塞言路,且为未来留下隐患。从前天子在上听政,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谤,如今若将告发者定罪,则以后无人敢向陛下报告天下之事。”
于是告发者得以免死。玄宗认为张嘉贞忠诚,并许诺要任命他为宰相。
张嘉贞趁机说:“从前马周从平民起家,谒见太宗时正值壮年,太宗任用他,使他能尽其才,但他五十岁便去世了。如果太宗晚些任用他,恐怕就来不及了。陛下若不嫌弃臣的才能,一定要及时任用臣,否则等到臣年老力衰,便无能为力了。况且人生百年,谁能保证长寿?臣常担心自己会像朝露一样早逝,若能效忠陛下万分之一的恩德,臣便心满意足了!”
玄宗说:“你先去吧,朕会召见你的。”
等到宋璟等人被罢免,玄宗想任用张嘉贞,却一时忘记了他的名字。
夜里,玄宗召见中书侍郎韦抗,说:“朕曾记得他的风操,如今他是北方的大将,姓张,名字是双字,你帮朕想想。”
韦抗说:“莫非是张齐丘?他现在是朔方节度使。”
玄宗立即命人起草诏书,任命张齐丘为宰相。半夜时分,玄宗翻阅大臣的奏章,发现其中一篇是张嘉贞所献,这才想起他的名字,于是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来,张嘉贞升任中书令。在位三年,善于上奏,处理事务敏捷果断。但他性格急躁,有人因此对他不满。
玄宗多次巡幸东都,洛阳主簿王钧为张嘉贞修建府第,后来因贪污被揭发,玄宗下令在朝堂上杖责他。
张嘉贞担心自己被牵连,催促有关部门迅速处死王钧以灭口。
秘书监姜晈因罪被罚,张嘉贞迎合权贵的意愿,请求加重杖责,结果姜晈被打死。
后来,广州都督裴伷先因罪被罚,玄宗询问该如何处置,张嘉贞再次援引姜晈的例子,张说反驳道:“不对,刑不上大夫,因为大夫接近君主。士可杀不可辱。从前姜晈因罪被罚,他是三品官,且有功,若罪该处死,便直接处死,但不该在朝堂上羞辱他,像对待普通士兵一样。更何况裴伷先的罪行并不严重,怎能再滥用刑罚?”
玄宗同意了张说的意见。张嘉贞退下后,不高兴地说:“话说得太尖锐了。”
张说说:“宰相之位,时机到了才能担任,不能长久保持。如果贵臣都被杖责,恐怕我们也会受到牵连,难道不为天下的士人君子着想吗?”
起初,张嘉贞在兵部任职时,张说已是侍郎。后来两人都担任宰相,张说职位低于张嘉贞,但张说在议论时毫不退让,因此张嘉贞感到不平。
不久,张嘉佑被任命为金吾将军,兄弟二人地位显赫,人们对他们颇为忌惮。
玄宗巡幸太原时,张嘉佑因贪污被揭发,张说趁机让张嘉贞穿着素服待罪,不让他谒见玄宗,最终张嘉贞被贬为豳州刺史,张说接替了他的职位。
张嘉贞心怀悔恨,对人说:“中书令一职本应有两人担任,为何要如此逼迫我?”
一年后,张嘉贞被任命为户部尚书、益州长史,判都督事,玄宗在中书省设宴,与宰相们会面。
张嘉贞对张说心怀不满,在宴会上辱骂张说,源乾曜和王盩共同调解,才平息了事端。
第二年,王守一去世,张嘉贞因与他关系密切而被牵连,被贬为台州刺史。
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担任定州刺史,掌管北平军事,封为河东侯。
临行前,玄宗赋诗送别,并命百官在东门为他饯行。
后来,张嘉贞因病请求返回东都,玄宗派御医快马加鞭前去照顾他。
张嘉贞去世时,享年六十四岁,追赠益州大都督,谥号为恭肃。
张嘉贞性格简朴疏放,与人交往不设防,内心豁达,但有时因此吃亏。
他喜欢提拔有进取心的人,并能始终以恩德相待。
他推荐的中书舍人苗延嗣、吕太一,考功员外郎员嘉静,殿中侍御史崔训,都担任了清要的职位,每日与他商议政事。
因此当时有谚语说:“令君四俊,苗、吕、崔、员。”
张嘉贞最初担任中书舍人时,崔湜轻视他,后来与他议事时,发现他的才能远超自己。
崔湜惊讶地说:“此人终将坐上高位。”十年后,张嘉贞果然成为中书令。
张嘉贞虽然地位显赫,却不置办田园。
有人劝他置办田产,他回答说:“我曾担任宰相,只要不死,怎会有饥寒之忧?若因罪被贬,即使有再多的田产,也无法保住。近世的士大夫们热衷于广置田宅,结果被不肖子孙挥霍殆尽,我不会这样做。”
他推荐万年主簿韩朝宗为御史,韩朝宗在他去世十多年后,以京兆尹的身份觐见玄宗,说:“陛下对待宰相,进退皆以礼相待,宰相虽已去世,但子孙仍在朝廷任职。唯独张嘉贞的幼子宝符,至今未得官职。”
玄宗感到遗憾,召见宝符,任命他为左司御率府兵曹参军,赐名为延赏。
张延赏虽然早年丧父,但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和吏治,苗晋卿尤其器重他,并将女儿嫁给他。
肃宗在凤翔时,提拔张延赏为监察御史,并任命他为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的幕僚。
王思礼镇守北都时,上表推荐张延赏为副手,后来张延赏升任刑部郎中。
起初,元载被重用,因苗晋卿的推荐,元载对张延赏十分优待,并推荐他担任给事中、御史中丞。
大历初年,张延赏被任命为河南尹、诸道营田副使。
河、洛地区是兵家必争之地,城邑荒废,张延赏施政简约,减轻赋税,疏通河渠,修建宫庙。
几年后,流民纷纷归附,都城恢复繁荣,玄宗下诏褒奖他。
当时河南、山南等地的副元帅被罢免,军队驻扎在东都,玄宗命张延赏担任留守,统领军队。
他在任五年,政绩卓著,被召回朝廷。
后来,李少良弹劾元载的罪行,元载斥责李少良狂妄,将他下狱审讯,而张延赏恰好被任命为大夫,因不满元载的私心,被外放为淮南节度使。
当时正值旱灾,百姓纷纷外迁,官吏却禁止他们离开。
张延赏说:“粮食是百姓赖以生存的东西。把他们困在这里饿死,不如让他们去别处求生。只要能保住百姓的性命,何必限制他们呢?”
第五,追赠为太子太保。
弘靖年轻时就有好名声,杜鸿渐、杜佑都很器重他。他历任台阁显要职位,人们认为他有辅佐宰相的才能。等到他担任要职时,他简朴沉默,不干预他人事务。幽蓟地区最初归顺朝廷,但他不能根据当地风俗进行改革,导致范阳再次叛乱。他家中收藏了许多书画,堪比皇家秘府。他先前的宅第在东都思顺里,豪华壮丽在当时首屈一指,历经五代没有增修,当时被称为“三相张家”。他的儿子有文规、次宗。
裴度执政时,推荐文规为右补阙。裴度出镇襄阳时,文规被贬为温县令,裴度上奏将他安置在幕府中。后来他多次升迁至吏部员外郎。右丞韦温弹劾文规的父亲曾被囚禁,文规当时没有及时赴难,因此不适合在省署任职。文规被外放为安州刺史,最终担任桂管观察使。他的儿子彦远,博学有文采,乾符年间官至大理卿。
次宗在开成初年担任起居舍人。文宗开始命令左右史官站在螭头下记录宰相的奏对,退朝后,皇帝召见他们审查是非。因此开成年间的事情记录最为详细。次宗因称职,兼任集贤院直学士。文规被贬职后,次宗改任国子博士、史馆修撰。李德裕再次执政时,推荐他为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后来他出任澧州、明州刺史,最终去世。
孙茂枢,字休府,考中进士。天祐年间,多次升迁至祠部郎中,知制诰。因柳璨事件牵连,被贬为博昌尉。
嘉祐是嘉贞的弟弟,有才干和谋略。当嘉贞担任宰相时,嘉祐任右金吾卫将军,兄弟每次上朝,车马随从挤满街巷。当时人们称他们所住的坊为“鸣珂里”。后来嘉祐被贬为浦阳府折冲。开元末年,他担任相州刺史。以前的刺史大多死在任上,众人感到恐惧。嘉祐认为周总管尉迟迥为国捐躯,是忠臣,于是建立祠堂来安抚民心。三年后,他入朝担任左金吾将军。后来吴克担任刺史,又加封神冕服,从此再没有灾祸。
源乾曜是相州临漳人。他的祖父师民是隋朝的刑部侍郎。父亲直心在高宗时担任太常伯,被流放至岭南而死。乾曜考中进士。神龙年间,他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巡视江东,考核成绩最优,多次升迁至谏议大夫。景云年间后,公卿百官在三月三和九月九日废除了射礼,乾曜认为:“圣王教导天下必须制定礼仪来端正人心。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礼仪就会败坏;三年不举行音乐,音乐就会崩溃。古代选拔士人,首先观察射礼,不是为了取乐。射礼可以辨别邪正,观察德行,参与祭祀,抵御外敌,古代圣王无不继承这一传统。近年来,射礼不再举行,相关部门浪费钱财,旧典被废弃。臣愚以为,所计较的是钱财,所废弃的是礼仪,所以孔子不爱羊而保存礼仪。大射礼在春秋时不可废除。”
开元初年,邠王府的官吏犯法,玄宗命令左右为邠王寻找有才能的长史,太常卿姜晈推荐乾曜,乾曜从梁州都督被召见,神气清爽,应对有序,皇帝很喜欢他,提拔他为少府少监,兼任邠王府长史。后来他多次升迁至尚书左丞。开元四年,他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一个月后,他与姚崇一同被罢免。
后来皇帝东巡,乾曜以京兆尹的身份留守京师。他治理崇尚宽简,百姓安居乐业。他在任三年,政绩如初。有一次,宫中的白鹰因放飞而丢失,皇帝下诏京兆府督捕,结果在野外发现白鹰挂在树上死了。官吏害怕被治罪,乾曜说:“皇上仁明,不会因为畜养玩物而治罪,如果因此获罪,我一人承担。”于是他上表自劾失职。皇帝没有追究,众人佩服他知大体且善于引咎自责。
开元八年,乾曜再次担任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他建议:“大臣的儿子都谋求京职,有才能的人却大多担任外官,这不是公平的做法。臣的三个儿子都在京师任职,请让其中两个儿子外放,以示从近处开始。”皇帝批准了他的建议。于是他的儿子河南参军弼被任命为绛州司功,太祝洁被任命为郑尉。皇帝下诏说:“乾曜以身作则,既请求外放自己的儿子,又主动降职。《传》不是说:‘范宣子谦让,他的下属也都谦让。’‘晋国的人因此和睦’,道的推行,仁岂远哉。命令文武官员父子兄弟三人在京任职的,分任外职。”从此公卿子弟都外放补职。
皇帝曾亲自考核自己的政绩,与张说一同受赏。当时有人议论:“国家执政者应该同甘共苦,不崇尚特殊待遇就无法责成功绩。”皇帝于是下诏中书、门下共食实户三百,堂封从此开始。
东封泰山回来后,乾曜担任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后来他不再担任侍中,改任太子少师。为了避讳祖名,改授少傅,封安阳郡公。皇帝巡幸东都时,乾曜因年老多病不能随行。他去世后,追赠为幽州大都督。
乾曜性格谨慎稳重,他四十多岁才开始做官,历任官职都以清廉谨慎、恪尽职守而闻名。他担任宰相十年,与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暹共同执政,在朝中从未公开议论是非,晚年只是唯唯诺诺地联署,力求宽厚平和,因此很少有过失。姜晈被张嘉贞排挤,虽然得罪了,乾曜始终没有为他申辩,君子因此讥讽他。
他的族孙光裕也有名望,做官以清廉著称,对弟弟们友爱。他担任中书舍人时,与杨滔、刘令植一同删定《开元新格》。后来他历任尚书左丞,朝廷选拔各司长官担任刺史时,光裕被任命为郑州刺史,成为一代良吏。他在任上去世。
他的儿子洧,以和睦持家,受到士人朋友的推崇。天宝年间,他担任给事中、襄州刺史。安禄山侵犯河洛地区时,洧担任江陵大都督长史抵御叛军,最终去世,追赠为礼部尚书,谥号懿。
裴耀卿,字焕之,是宁州刺史守真的次子。他几岁就能写文章,考中童子举,后来升迁为秘书省正字、相王府典签,与掾丘悦、文学韦利器轮流值班,备顾问,府中称他们为“学直”。相王即位后,耀卿被任命为国子主簿,多次升迁至长安令。当时有配户和市法,百姓苦不堪言,耀卿将责任全部推给豪门坐贾,预先支付货款,杜绝了欺诈行为。他离任后,百姓怀念他。
他担任济州刺史时,济州地处交通要道,地广人稀。恰逢皇帝东巡,耀卿设置了三梁十驿,科敛均省,成为东州知顿最。封禅回来后,皇帝在宋州宴请随从官员,非常高兴,对张说说:“前日出使巡视天下,观察风俗,考察官吏善恶,没有得到实情。如今朕有事于泰山,怀州刺史王丘除了供给外没有其他贡献,我知道他不图私恩;魏州刺史崔沔派人布置帐幕,不用锦绣,向我展示节俭,这可以看出他的政绩;济州刺史裴耀卿上书数百言,甚至说‘如果百姓负担过重,就不足以告成’,朕将他的奏书放在座右以自戒,这是他的爱民之心。”
不久,耀卿调任宣州。此前宣州发生大水,河防被毁,各州不敢擅自兴修工程。耀卿说:“这不是至公之道。”于是他亲自监督工程,工程未完成时,有诏书调任他。耀卿担心工程无法完成,没有立即宣布调任,而是加紧巡视督促。堤坝建成后,他才宣布调任离去。济州人为他立碑颂德。后来他历任冀州,入朝担任户部侍郎。
开元二十年,耀卿作为信安王祎的副手讨伐契丹,又持帛二十万赐给立功的奚官,耀卿说:“币帛经过敌境,不
可以不准备。”于是命令先与他们约定时间,然后分道赏赐,一天之内完成。突厥、室韦果然利用险要地形来袭击,但耀卿已经返回。
耀卿被任命为京兆尹。第二年秋天,雨水损害了庄稼,京城发生饥荒。皇帝准备前往东都,召见询问如何救助百姓。耀卿说:“陛下既然东巡,百官都跟随,那么太仓、三辅可以派遣重臣分道赈济,从东都增加漕运,以充实关辅地区,关辅地区充实后,皇帝的车驾西还,事情没有不成功的。而且国家的根本在京城,但秦地狭小,水旱灾害容易导致匮乏。过去贞观、永徽年间,领取俸禄的人少,每年漕运二十万石粮食就足够了;现在用度逐渐增加,漕运数量增加数倍仍不够,所以多次东巡,以获取粮食。为国家大计,臣希望拓宽陕州运道,使京城常有三年粮食储备,即使水旱灾害也不足为忧。现在天下有约四百万丁口,让每个丁口出一百钱作为陕州、洛阳的运费,再增加一半作为营窖费用,分别交给司农,河南、陕州。又命令租米全部运到东都。从东都到陕州,河流湍急,如果拓宽漕路,变陆路为水路,所支费用还能节省万计。而且江南的租船要等水位上涨才能前进,吴地的工匠不习惯河漕,处处停留,容易产生隐盗。请在东都河口设置仓库,以收纳东都的租米,然后由官府自行运输,分别进入黄河、洛水。在三门东西各建敖仓,从东边来的,东仓接收;三门险要,就在河边凿山,开辟车道,运输十几里,西仓接收。估计应该缓慢运输到太原仓,然后进入渭河,不再有阻碍,可以节省巨额费用。”皇帝同意他的计策,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充任转运使。
于是设置河阴、集津、三门仓库,引导天下租税从盟津溯黄河而上。三年积累了七百万石粮食,节省运费三十万缗。有人说:“把这些钱交给皇帝,足以显示功劳。”耀卿回答说:“这是用国家财富来求宠,可以吗?”命令官吏作为和市费用。耀卿升任侍中。
开元二十四年,耀卿以尚书左丞相的身份被罢免,封为赵城侯。夷州刺史杨浚因贪污被判死刑,皇帝下诏杖责六十,流放到古州。耀卿上奏说:“刺史、县令不同于其他官吏,是百姓的父母,是风化的榜样。让他们裸身受笞,事情太过侮辱。法律判死刑,天下人都知道。然而一旦成为下吏,屈辱牵绊,百姓会哀怜,这是忘记免死的恩惠,而有伤心的痛苦,恐怕不符合尊崇守长、劝勉风俗的意图。而且杂犯判死刑没有杖刑,必须三次复核后才能执行,现在不按时复核,可能会夭折其命,这不是宽宥的做法。凡是大暑天处决囚犯多会死亡,秋冬才有保全的。请现在宽免死刑,改为杖责,等到盛夏生长时停止,这样有再生的可能。”
当时,特进盖嘉运击败突骑施后返回,皇帝任命他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命令他经略吐蕃。嘉运因为新立战功,每天饮酒作乐,没有赴任。耀卿对皇帝说:“嘉运精劲勇烈确实有余,但臣见他夸夸其谈,骄傲自满,私下担忧,恐怕不足以成事。现在盛秋防边,时间紧迫,应该与军中士卒相见。如果不事先准备,虽然一时决定,恐怕不是制胜万全的策略。而且士兵没有训练,不能知法;士卒没有感受到恩惠,不能同心。即使侥幸成功,也不是军队出师以律的善策。而且万人的性命依赖将领,表示不得已,所以凿凶门而出。现在每天饮酒作乐,放纵自安,不是爱人忧国者,不可不察。如果不换帅,应该严诏申明约束,以督促其行动。”皇帝于是催促嘉运赴任,最终无功而返。
天宝初年,耀卿升任尚书左仆射,不久改任右仆射,李林甫接替他。上任那天,林甫到本省,穿着朝服佩剑,博士引导,郎官唱案。礼毕后,到耀卿的办公处,耀卿穿着常服,由赞者主事引导唱案。林甫惊讶地说:“班爵与您相同,而礼数不同,为什么?”耀卿说:“近来苦于眩晕,不能穿重衣。而且郎官、博士纷乱,不是病人所宜。”林甫默然惭愧。一年后,耀卿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追赠太子太傅,谥号文献。儿子张综,任吏部郎中。张综的儿子张佶。
张佶字弘正,幼年能文。考中进士,补校书郎,判等高,授蓝田尉。德宗下诏征发畿县百姓修筑奉天城,严郢任京兆尹,政令苛刻,本曹尉韦重规的妻子正在哺乳且有病,不敢免役。张佶请求代役,按照程限完成,当时人称其义举。
皇帝前往梁州,张佶奔见行在,被任命为补阙。李怀光在河中叛乱,张佶建议讨伐,皇帝非常器重他。皇帝下诏任命卢杞为饶州刺史,张佶与谏官坚持不可。历任谏议大夫、黔中观察使。韦士文被夷獠驱逐,皇帝下诏让张佶接替,部夷安定。
历任同州刺史、中书舍人,升任尚书右丞。当时李巽以兵部尚书兼任盐铁使,准备将盐铁使局迁到本曹,已经进行了一半,张佶到任后,认为不可。李巽虽然恃恩而强,还是撤回了,当时人看重他的操守。改任吏部侍郎,因病任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去世后,追赠吏部尚书,谥号贞。
张佶清劲明锐,所交朋友都是第一流人物,郑余庆尤其与他交好。张佶去世后,郑余庆为他服丧,士林赞美他。
赞曰:开元盛世,所任用的辅佐大臣,都是贤才,即使不是贤才如张、源等人,也勤于职守,他们的建树足以称道。朝廷多君子,确实是太平的基础啊!张氏三代宰相,但器量有所局限,嘉贞受限于俗,延赏受限于嫉妒,弘靖受限于权,可惜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二-注解
张嘉贞:唐代官员,字嘉贞,出身范阳张氏,历任监察御史、兵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后官至中书令。以才干著称,善于处理政务,但性格强躁,晚年因与张说不和而失势。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监察御史:唐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行为,属于御史台的重要职位。
中书舍人:古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天兵军:唐代设立的边防军队,主要负责防御北方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侵扰。
八议:古代法律中的一种特权制度,指对八类特殊身份的人(如皇亲国戚、功臣等)在犯罪时可以减轻或免除刑罚。
中书令:中书令是唐代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起草和发布皇帝的诏令。
谥曰恭肃: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恭肃’表示张嘉贞生前恭敬严谨、严肃认真的品行。
瓜步:瓜步是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是长江上的一个重要渡口。
剑南:剑南是唐代的一个行政区划,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
节度使:节度使是唐代设立的一种地方军政长官,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
神策军:神策军是唐代的一支精锐禁军,主要负责保卫皇帝和京城的安全。
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唐代中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和审核皇帝的诏令。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官职,相当于宰相,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尚书左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太尉:太尉是唐代的最高军事长官之一,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奉朝请:奉朝请是唐代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参与朝廷的礼仪活动。
河、湟:河、湟指的是黄河和湟水流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青海省和甘肃省一带。
卢龙节度使:卢龙节度使是唐代的一个地方军政长官,负责卢龙地区的军政事务。
太子太保:古代官职名,为太子属官,负责太子的教育和辅导,地位显赫。
杜鸿渐、杜佑:唐代著名官员,杜鸿渐曾任宰相,杜佑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通典》。
台阁显级:指在朝廷中担任高级官职,台阁泛指朝廷。
幽蓟:古代地名,指今天的北京及周边地区,唐代时为边防重地。
范阳:古代地名,今河北涿州一带,唐代时为重要军事重镇。
三相张家:指张弘靖家族,因其家族中多人担任宰相,故有此称。
右补阙:唐代官职名,负责谏议和补阙,属于中书省的属官。
吏部员外郎:唐代官职名,吏部的属官,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安州刺史:唐代官职名,安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桂管观察使:唐代官职名,负责桂州地区的军政事务。
起居舍人:唐代官职名,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和国家大事。
集贤院直学士:唐代官职名,集贤院的属官,负责编撰和整理典籍。
国子博士:唐代官职名,国子监的属官,负责教育和学术研究。
史馆修撰:唐代官职名,负责编修国史。
考功员外郎:唐代官职名,负责官员的考核和功绩评定。
知制诰:唐代官职名,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澧、明二州刺史:唐代官职名,澧州和明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祠部郎中:唐代官职名,祠部的属官,负责祭祀和礼仪事务。
博昌尉:唐代官职名,博昌县的地方行政官员。
右金吾卫将军:唐代官职名,负责京城的治安和保卫。
鸣珂里:唐代长安城中的地名,因张嘉祐家族居住于此而得名。
浦阳府折冲:唐代官职名,浦阳府的军事长官。
相州刺史:唐代官职名,相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左金吾将军:唐代官职名,负责京城的治安和保卫。
殿中侍御史:唐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谏议大夫:古代官职,负责进谏和纠正皇帝的过失。
黄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皇帝的文书和诏令的起草与传达。
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唐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京兆尹:古代中国官职,负责管理京畿地区的行政事务。
尚书左丞:唐代官职名,尚书省的属官,负责协助尚书令处理政务。
开元新格:唐代的一部法典,由杨滔、刘令植等人编撰。
给事中:唐代官职名,门下省的属官,负责审核诏令和进谏。
襄州刺史:唐代官职名,襄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江陵大都督长史:唐代官职名,江陵大都督府的属官,负责军政事务。
礼部尚书:唐代官职名,礼部的最高长官,负责国家的礼仪和祭祀事务。
宁州刺史:唐代官职名,宁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秘书省正字:唐代官职名,秘书省的属官,负责校勘典籍。
相王府典签:唐代官职名,相王府的属官,负责文书和事务管理。
国子主簿:唐代官职名,国子监的属官,负责教育和学术事务。
长安令:唐代官职名,长安县的地方行政长官。
济州刺史:唐代官职名,济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宣州刺史:唐代官职名,宣州的地方行政长官。
户部侍郎:唐代官职名,户部的属官,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税收事务。
信安王祎:唐代宗室,信安王李祎,曾参与讨伐契丹。
突厥:古代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曾建立强大的突厥汗国。
室韦:古代东北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今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
太仓:古代国家粮仓,用于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三辅:古代指京畿地区的三个重要行政区,即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漕运:古代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和其他物资的系统。
关辅:指关中地区,即今陕西省中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之一。
司农:古代官职,负责农业和粮食管理。
河南:古代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今河南省一带。
陕州:古代行政区划,今陕西省一带。
东都:指洛阳,古代中国的东都,与西都长安相对。
河阴: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集津: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巩义市一带。
三门: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
盟津: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孟津县一带。
转运使:古代官职,负责物资的转运和调配。
侍中:古代官职,皇帝的近臣,参与国家重大决策。
尚书左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赵城侯:古代爵位,封地在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
夷州:古代行政区划,今贵州省一带。
古州:古代地名,今贵州省一带。
特进:古代官职,授予有功勋的官员,地位尊崇。
河西:古代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今甘肃省一带。
陇右:古代指陇山以西的地区,今甘肃省一带。
吐籓:古代指吐蕃,今西藏一带。
天宝: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42年至756年。
右仆射:古代官职,相当于副宰相,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李林甫:唐朝宰相,以权谋著称。
太子太傅:古代官职,负责教导太子。
文献:谥号,表示对逝者的尊崇和对其贡献的肯定。
吏部郎中:古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蓝田尉:古代官职,负责地方治安和司法事务。
德宗:唐朝皇帝,公元779年至805年在位。
奉天:古代地名,今辽宁省沈阳市一带。
京兆:古代行政区划,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补阙:古代官职,负责进谏和纠正皇帝的过失。
李怀光:唐朝将领,曾发动叛乱。
卢杞:唐朝宰相,以奸佞著称。
黔中:古代行政区划,今贵州省一带。
同州:古代行政区划,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尚书右丞:古代官职,负责协助尚书处理政务。
兵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盐铁:古代指盐和铁的专卖制度,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吏部侍郎:古代官职,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
国子祭酒:古代官职,负责国子监的教育事务。
工部尚书:古代官职,负责工程和制造事务。
贞:谥号,表示对逝者的尊崇和对其贡献的肯定。
郑余庆:唐朝官员,以清廉著称。
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公元713年至741年。
张:指张嘉贞,唐朝宰相。
源:指源乾曜,唐朝宰相。
嘉贞:指张嘉贞,唐朝宰相。
延赏:指张延赏,唐朝宰相。
弘靖:指张弘靖,唐朝宰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二-评注
张嘉贞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干的政治家,其生平事迹在《旧唐书》中有详细记载。他出身于范阳张氏,虽为旧姓,但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逐步在朝廷中崭露头角。张嘉贞的仕途起点是通过五经举荐,补为平乡尉,后因事免职,但并未因此沉沦。长安年间,御史张循宪因事未决,询问吏员是否有贤才,吏员推荐了张嘉贞。张嘉贞的条理清晰、分析透彻,令张循宪大为惊叹,遂推荐他草拟奏章,结果奏章内容远超预期,武后也因此赏识他的才能,最终任命他为监察御史。
张嘉贞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但他凭借出色的政务处理能力,逐步升迁至中书令,成为朝廷重臣。他在兵部员外郎任上,面对堆积如山的功状,能够迅速处理,使得朝廷政务得以顺利进行。他的严明政风使得下属敬畏,但也因此招致了一些非议。张嘉贞的强躁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仕途,尤其是在与张说的权力斗争中,最终失势。
张嘉贞的政治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国家大事的忠诚和责任感。在突厥九姓内附后,他建议设立天兵军以绥护其众,显示出他对边疆安全的重视。当有人诬告他谋反时,他不仅没有追究告发者的责任,反而以国家大义为重,担心此举会堵塞言路,影响未来的政治清明。这种以国家利益为先的态度,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赞赏。
张嘉贞的晚年虽然因与张说的矛盾而失势,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自身职责的坚守。他曾在皇帝面前自陈,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为国家尽忠,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这种精神,正是古代士大夫所推崇的’忠君报国’思想的体现。
从文化内涵来看,张嘉贞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唐代政治生态的复杂性。他凭借才华和努力逐步升迁,但也因性格和政治斗争而失势,这体现了古代官场中个人能力与政治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张嘉贞的故事也揭示了唐代士大夫阶层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与挣扎,他们既要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又要保持自身的道德操守和政治理想。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张嘉贞的性格特点和政治生涯的起伏。作者通过对张嘉贞与皇帝、同僚之间的互动描写,刻画了一个既有才干又有缺陷的复杂人物形象。尤其是张嘉贞在面对诬告时的冷静与理智,以及他在晚年对国家的忠诚表白,都使得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张嘉贞的生平事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唐代政治文化和士大夫精神的窗口。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古代政治家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才华,还需要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尚的品德。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唐代官员张延赏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政治、军事上的作为。张延赏是唐代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历任荆南、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后在德宗时期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他在任期间,致力于整顿财政、减轻百姓负担,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恢复了府库的充实。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唐代中期的政治生态和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张延赏的仕途起伏,尤其是他与李晟之间的矛盾,揭示了唐代官场中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李晟作为神策军的总指挥,与张延赏因成都倡女事件结怨,最终导致张延赏被罢免为尚书左仆射。然而,由于德宗对张延赏的器重,最终通过韩滉的调解,张延赏得以复职。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唐代官场中的人际关系网,也反映了皇帝在权力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叙事简洁明了,语言凝练,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唐代的政治风云。例如,张延赏与李晟之间的矛盾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得以展现,如李晟因张延赏夺取成都倡女而怀恨在心,最终在德宗面前表陈宿憾,导致张延赏被罢免。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唐代中期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史料。张延赏在任期间的政策,如薄入谨出、并省官员等,反映了唐代中期政府为应对财政困难所采取的措施。此外,张延赏与李晟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过程,也为我们理解唐代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人际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通过对张延赏生平的叙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中期的政治生态、官僚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官场中的人际关系。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唐代几位重要官员的生平事迹,涉及张弘靖、裴度、源乾曜、裴耀卿等人。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唐代的政治制度、官员选拔、地方治理以及文化风貌。
首先,张弘靖家族的显赫地位反映了唐代世家大族在政治中的重要性。张弘靖本人历任台阁显级,家族中多人担任宰相,形成了所谓的“三相张家”。这种家族势力的延续在唐代并不罕见,世家大族通过科举、婚姻等方式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形成了复杂的政治网络。
其次,裴度的政治生涯展示了唐代官员的升迁与贬谪。裴度曾因政治斗争被贬为温令,但后来又被重新启用,担任吏部员外郎等职。这种起伏不定的仕途在唐代官员中十分常见,反映了唐代政治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源乾曜的记载则体现了唐代官员的清廉与谨慎。源乾曜为相十年,始终以清慎恪敏著称,晚年更是以宽平惇大为务,避免了政治上的风险。他的为官之道反映了唐代官员在面对复杂政治环境时的生存智慧。
裴耀卿的事迹则展示了唐代地方官员的治理能力。裴耀卿在济州、宣州等地任职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如置三梁十驿、科敛均省等,赢得了百姓的赞誉。这种注重民生、善于治理的地方官员在唐代并不多见,裴耀卿的成功反映了唐代地方治理的某些积极面。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唐代官员生平的记载,展示了唐代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世家大族的势力、官员的升迁与贬谪、清廉谨慎的为官之道以及地方官员的治理能力,都是唐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唐代社会的运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选自《新唐书·张耀卿传》,主要记载了唐朝官员张耀卿的政治生涯及其对国家治理的贡献。张耀卿在唐玄宗时期担任京兆尹、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远的战略眼光。
首先,张耀卿在应对突厥、室韦的袭击时,展现了其军事上的果断与智慧。他通过分道赐粮的策略,成功化解了危机,确保了京畿地区的安全。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张耀卿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唐朝在边疆防御上的灵活应对。
其次,张耀卿在京师饥荒时期提出的赈灾方案,显示了他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的深刻理解。他建议通过漕运增加关辅地区的粮食储备,以确保京师的粮食供应。这一方案不仅解决了当时的饥荒问题,也为唐朝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张耀卿的这一建议,体现了其对国家经济命脉的准确把握,以及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
此外,张耀卿在担任转运使期间,通过设置河阴、集津、三门仓等粮仓,优化了漕运系统,大幅减少了运输成本,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支出。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粮食运输的效率,也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张耀卿的这一改革,体现了其对国家财政管理的深刻洞察和卓越的执行力。
张耀卿在政治生涯中还展现了对法治和人道的重视。他在处理夷州刺史杨浚的贪腐案件时,提出了对官员的尊重和人道关怀,反对过度羞辱和滥用刑罚。这一立场不仅体现了张耀卿的仁政思想,也反映了唐朝在法治和人道方面的进步。
最后,张耀卿在对待盖嘉运的态度上,展现了他对军事将领的严格要求和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关注。他提醒皇帝注意盖嘉运的骄傲自满,建议加强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以确保边疆的安全。这一建议体现了张耀卿对国家安全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
总的来说,张耀卿的政治生涯充满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和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军事、经济、法治等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才能,也体现了对民生和人道的高度关怀。张耀卿的事迹,不仅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