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晋本纪第九-原文
出帝父敬儒,高祖兄也,为唐庄宗骑将,早卒,高祖以其子重贵为子。高祖六子,五皆早死,而重睿幼,故重贵得立。
重贵少而谨厚,善骑射。高祖使博士王震教以《礼记》,久之,不能通大义,谓震曰:“此非我家事也。”高祖为契丹所立,谋以一子留守太原。契丹使尽出诸子自择之,指重贵曰:“此眼大者可也。”遂拜金紫光禄大夫,行太原尹、北京留守,知河东节度事。
天福二年九月,召拜左金吾卫上将军。三年冬,为开封尹,封郑王,加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年,高祖幸鄴,留守东京。已而为广晋尹,徙封齐王。
七年六月乙丑,高祖崩,皇帝即位于柩前。庚午,使左骁卫将军石德超以御马二扑祭于相州之西山。如京使李仁廓使于契丹,契丹使梅李来。丙子,冯道为大行皇帝山陵使,门下侍郎窦贞固为副,太常卿崔棁为礼仪使,户部侍郎吕琦为卤簿使,御史中丞王易简为仪仗使。己卯,四方馆使硃崇范、右金吾卫大将军梁言使于契丹。
秋七月壬辰,皇祖母刘氏崩,辍视朝三日。丁酉,使石德超扑马于相州之西山。庚子,大赦。甲辰,契丹使通事来。
八月戊午,高行周克襄州。庚申,天平军节度使景延广、义成军节度使李守贞、彰德军节度使郭谨,进钱粟助作山陵。甲子,契丹使郎五来。庚午,葬皇祖母于魏县。癸酉,契丹使其客省使张九思来。
九月辛丑,李守贞为大行皇帝山陵都部署。冬十月己未,契丹使舍利来。庚午,回鹘遣使者来。
十一月,契丹使大卿来。庚寅,葬圣文章武孝皇帝于显陵。己亥,牛羊使董殷使于契丹。庚子,祔高祖神主于太庙。辛丑,蠲高祖灵车所过民租之半。
十二月庚午,北京留守刘知远进百头穹庐。契丹于越使令骨支来。辛未,又使野里巳来。丙子,于阗使都督刘再升来,沙州曹元深、瓜州曹元忠皆遣使附再升以来。旱,蝗。
八年春正月,契丹于越使乌多奥来。二月壬子,景延广为御营使。己未,如东京,赦广晋府囚。庚申,次澶州,赦囚。乙丑,至自鄴都。庚午,寒食,望祭显陵于南庄,焚御衣、纸钱。
三月己卯朔,赵莹罢。晋昌军节度使桑维翰为侍中。辛丑,引进使、太府卿孟承诲使于契丹。蝗。
夏四月庚午,董殷使于契丹。供奉官张福率威顺军捕蝗于陈州。五月,泰宁军节度使安审信捕蝗于中都。丁亥,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癸卯,冯道罢。甲辰,以旱、蝗大赦。
六月庚戌,祭蝗于皋门。癸亥,供奉官七人帅奉国军捕蝗于京畿。辛未,括借民粟,杀藏粟者。
秋七月甲午,册皇太后。丁酉,射于南庄。契丹使梅里等来。甲辰,供奉官李汉超帅奉国军捕蝗于京畿。
八月丁未朔,募民捕蝗,易以粟。辛亥,检民青苗。九月戊寅,尊秦国夫人安氏为皇太妃。丙申,幸大年庄及景延广第。
冬十月戊申,立冯氏为皇后。壬子,畋于近郊,幸沙台。丙寅,契丹使通事刘胤来。庚午,括借民粟。
十一月己卯,董殷使于契丹。甲申,幸八角,阅马牧。乙未,契丹使梅里来。戊戌,齐州刺史杨承祚奔于青州。辛丑,高丽使其广评侍郎金仁逢来。
十二月癸丑,给事中边光范、登州刺史郭彦威使于契丹。甲寅,高丽使太相来。平卢军节度使杨光远反,淄州刺史翟进宗死之。
开运元年春正月甲戌朔,契丹寇沧州。己卯,陷贝州。庚辰,归德军节度使高行周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契丹入雁门,寇代州。辛巳,殿直王班使于契丹,至于鄴都,不得进而复。大饥。壬午,前静难军节度使李周留守东京,景延广为御营使。乙酉,北征。丙戌,契丹寇黎阳。辛卯,讲武于澶州。契丹屯于元城,赵延寿寇南乐。甲午,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括马。丙申,契丹寇黎阳。辛丑,刘知远及契丹伟王战于秀容,败之。博州刺史周儒叛降于契丹。
二月戊申,前军都虞候李守贞及契丹战于马家渡,败之。癸丑,北面行营都虞候马全节及契丹战于北平,败之。
三月癸酉,及契丹战于戚城,契丹去。己丑,冀州刺史白从晖及契丹战于衡水,败之。癸巳,籍民为武定军。
夏四月,契丹陷德州,沿河巡检使梁进败之,取德州。甲寅,至自澶州,赦京师。己未,马全范及契丹战于定丰,败之。辛酉,率借民财。
五月戊寅,李守贞讨杨光远。丁亥,鄴都留守张从恩为贝州行营都部署。辛卯,李守贞为青州行营都部署。
六月,克淄州。丙午,复置枢密使。丁未,侍中桑维翰为中书令,充枢密使。丙辰,河决滑州,环梁山,入于汶、济。
秋七月辛未朔,大赦,改元。己丑,太子太傅刘昫守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八月辛丑朔,刘知远为北面行营都统,顺德军节度使杜威为都招讨使。戊辰,旌表陈州项城民史仁诩门闾。
九月丙子,契丹寇遂城、乐寿,代州刺史白文珂及契丹战于七里烽,败之。
冬十月庚戌,武宁军节度使赵在礼为北面行营副都统,鄴都留守马全节为副招讨使。
十二月己亥朔,射兔于皋门。丁巳,杨承勋囚其父光远以降,杀之。闰月乙酉,德音赦青州囚。契丹寇恒州。
二年春正月,契丹陷泰州。壬子,马全节及契丹战于榆林,两军皆溃。戊午,幸南庄,张从恩留守东都。辛酉,高行周为御营使。乙丑,北征,契丹去。
二月己巳,幸黎阳。
横海军节度使田武为东北面行营都部署,以备契丹。
丙子,大阅于戚城。
丙戌,阅马于铁丘。
丙申,端明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冯玉为户部尚书、枢密使。
三月戊戌,契丹陷祁州,刺史沈斌死之。
丁未,畋于戚城。
庚戌,马全节克泰州。
辛亥,易州戍将孙方谏及契丹谐里战于狼山,败之。
甲寅,杜威克满城。
乙卯,克遂城。
庚申,杜威及契丹战于阳城,败之,追奔至于卫村,又败之。
夏四月戊寅,劳旋于戚城。
己卯,劳旋于王莽河。
甲申,至自澶州,赦左右军囚。
庚寅,大赏军功。
五月丙申朔,大赦。
丙午,幸南庄。
六月丁卯,射于繁台,幸杜威第。旱。
秋八月甲子朔,废二舞。
丙寅,和凝罢。冯玉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未,阅马于茂泽陂。
丁丑,括马。
九月己亥,阅马于万龙冈,幸李守贞第。
冬十月丁丑,高丽使其广评侍郎韩玄珪、礼宾卿金廉等来。
戊寅,射兔于砚台。
戊子,高丽使其兵部侍郎刘崇珪、内军卿朴艺言来。
十一月戊戌,封王武为高丽国王。
己巳,射兔于皋门,幸沙台。
十二月丁丑,腊,畋于郊。
丁亥,桑维翰罢。开封尹赵莹为中书令,李崧守侍中、枢密使。
三年春二月丙子,回鹘使突厥陆来。
壬午,射鸭于板桥,幸南庄。
夏六月,孙方谏以狼山叛附于契丹。
丙寅,契丹寇边。
己丑,李守贞为行营都部署,义成军节度使皇甫遇为副。
河决渔池。大饥,群盗起。
秋七月,大雨,水,河决杨刘、朝城、武德。
八月辛酉,河溢历亭。
九月,河决澶、滑、怀州。
辛丑,行营马军排阵使张彦泽及契丹战于新兴,败之。
癸卯,刘知远及契丹战于朔州,败之。
大雨霖,河决临黄。
冬十月,河决卫州,丙寅,河决原武。
辛未,杜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李守贞为兵马都监。
十一月,永静军节度使梁汉璋及契丹战于瀛州,败绩。
契丹寇镇、定。
十二月己未,杜威军于中渡。
壬戌,奉国都指挥使王清及契丹战于滹沱,败绩,死之。
杜威、李守贞、张彦泽以其军叛降于契丹。
庚午,射兔于沙台。
壬申,张彦泽犯京师,杀开封尹桑维翰。
契丹灭晋。
呜呼,余书“封子重贵为郑王”,又书“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者,岂无意哉!
《礼》:“兄弟之子,犹子也。”
重贵书子可也,敬儒出帝父也,书曰皇伯者何哉?
出帝立不以正,而绝其所生也。
盖出帝于高祖,得为子而不得为后者,高祖自有子也。
方高祖疾病,抱其子重睿置于冯道怀中而托之,出帝岂得立邪?
晋之大臣,既违礼废命而立之,以谓出帝为高祖子则得立,为敬儒子则不得立,于是深讳其所生而绝之,以欺天下为真高祖子也。
《礼》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服。”
使高祖无子,出帝得为后而立以正,则不待绝其所生以为欺也。
故余书曰“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者,以见其立不以正,而灭绝天性,臣其父而爵之,以欺天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晋本纪第九-译文
出帝的父亲敬儒,是高祖的哥哥,曾是唐庄宗的骑将,早逝,高祖将他的儿子重贵收为养子。高祖有六个儿子,其中五个都早逝,而重睿年幼,因此重贵得以继承皇位。
重贵年轻时谨慎厚道,擅长骑射。高祖让博士王震教他《礼记》,但重贵学了很长时间,仍不能理解其中的大义,对王震说:“这不是我家的事。”高祖被契丹立为皇帝后,计划让一个儿子留守太原。契丹使者让高祖的所有儿子出来,自己选择,指着重贵说:“这个眼睛大的可以。”于是重贵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担任太原尹、北京留守,掌管河东节度事务。
天福二年九月,重贵被召为左金吾卫上将军。三年冬天,他担任开封尹,被封为郑王,加封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年,高祖前往鄴都,重贵留守东京。后来他担任广晋尹,改封齐王。
七年六月乙丑日,高祖去世,皇帝在灵柩前即位。庚午日,派左骁卫将军石德超用两匹御马在相州的西山祭祀。如京使李仁廓出使契丹,契丹使者梅李前来。丙子日,冯道被任命为大行皇帝山陵使,门下侍郎窦贞固为副使,太常卿崔棁为礼仪使,户部侍郎吕琦为卤簿使,御史中丞王易简为仪仗使。己卯日,四方馆使硃崇范、右金吾卫大将军梁言出使契丹。
秋七月壬辰日,皇祖母刘氏去世,停止朝会三天。丁酉日,派石德超在相州的西山用御马祭祀。庚子日,大赦天下。甲辰日,契丹使者通事前来。
八月戊午日,高行周攻克襄州。庚申日,天平军节度使景延广、义成军节度使李守贞、彰德军节度使郭谨,进献钱粮帮助修建山陵。甲子日,契丹使者郎五前来。庚午日,将皇祖母安葬在魏县。癸酉日,契丹派客省使张九思前来。
九月辛丑日,李守贞被任命为大行皇帝山陵都部署。冬十月己未日,契丹使者舍利前来。庚午日,回鹘派使者前来。
十一月,契丹使者大卿前来。庚寅日,将圣文章武孝皇帝安葬在显陵。己亥日,牛羊使董殷出使契丹。庚子日,将高祖的神主牌位安放在太庙。辛丑日,免除高祖灵车经过地区的百姓一半租税。
十二月庚午日,北京留守刘知远进献百头穹庐。契丹于越使者令骨支前来。辛未日,又派野里巳前来。丙子日,于阗使者都督刘再升前来,沙州曹元深、瓜州曹元忠都派使者随刘再升前来。发生旱灾和蝗灾。
八年春正月,契丹于越使者乌多奥前来。二月壬子日,景延广被任命为御营使。己未日,皇帝前往东京,赦免广晋府的囚犯。庚申日,到达澶州,赦免囚犯。乙丑日,从鄴都返回。庚午日,寒食节,在南庄遥祭显陵,焚烧御衣和纸钱。
三月己卯日,赵莹被罢免。晋昌军节度使桑维翰被任命为侍中。辛丑日,引进使、太府卿孟承诲出使契丹。发生蝗灾。
夏四月庚午日,董殷出使契丹。供奉官张福率领威顺军在陈州捕杀蝗虫。五月,泰宁军节度使安审信在中都捕杀蝗虫。丁亥日,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癸卯日,冯道被罢免。甲辰日,因旱灾和蝗灾大赦天下。
六月庚戌日,在皋门祭祀蝗虫。癸亥日,供奉官七人率领奉国军在京畿捕杀蝗虫。辛未日,向百姓借粮,杀死藏粮的人。
秋七月甲午日,册立皇太后。丁酉日,在南庄射箭。契丹使者梅里等人前来。甲辰日,供奉官李汉超率领奉国军在京畿捕杀蝗虫。
八月丁未日,招募百姓捕杀蝗虫,用粮食交换。辛亥日,检查百姓的青苗。九月戊寅日,尊秦国夫人安氏为皇太妃。丙申日,皇帝前往大年庄和景延广的府邸。
冬十月戊申日,立冯氏为皇后。壬子日,在近郊打猎,前往沙台。丙寅日,契丹使者通事刘胤前来。庚午日,向百姓借粮。
十一月己卯日,董殷出使契丹。甲申日,皇帝前往八角,视察马牧。乙未日,契丹使者梅里前来。戊戌日,齐州刺史杨承祚逃往青州。辛丑日,高丽派广评侍郎金仁逢前来。
十二月癸丑日,给事中边光范、登州刺史郭彦威出使契丹。甲寅日,高丽使者太相前来。平卢军节度使杨光远反叛,淄州刺史翟进宗战死。
开运元年春正月甲戌日,契丹入侵沧州。己卯日,攻陷贝州。庚辰日,归德军节度使高行周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契丹进入雁门,入侵代州。辛巳日,殿直王班出使契丹,到达鄴都,无法前进而返回。发生大饥荒。壬午日,前静难军节度使李周留守东京,景延广被任命为御营使。乙酉日,皇帝北征。丙戌日,契丹入侵黎阳。辛卯日,在澶州讲武。契丹驻扎在元城,赵延寿入侵南乐。甲午日,刘知远被任命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征调马匹。丙申日,契丹入侵黎阳。辛丑日,刘知远与契丹伟王在秀容交战,击败了契丹。博州刺史周儒叛变投降契丹。
二月戊申日,前军都虞候李守贞与契丹在马家渡交战,击败了契丹。癸丑日,北面行营都虞候马全节与契丹在北平交战,击败了契丹。
三月癸酉日,皇帝与契丹在戚城交战,契丹撤退。己丑日,冀州刺史白从晖与契丹在衡水交战,击败了契丹。癸巳日,征调百姓为武定军。
夏四月,契丹攻陷德州,沿河巡检使梁进击败契丹,收复德州。甲寅日,皇帝从澶州返回,赦免京师的囚犯。己未日,马全范与契丹在定丰交战,击败了契丹。辛酉日,向百姓借财。
五月戊寅日,李守贞讨伐杨光远。丁亥日,鄴都留守张从恩被任命为贝州行营都部署。辛卯日,李守贞被任命为青州行营都部署。
六月,攻克淄州。丙午日,重新设置枢密使。丁未日,侍中桑维翰被任命为中书令,兼任枢密使。丙辰日,黄河在滑州决口,环绕梁山,流入汶水和济水。
秋七月辛未日,大赦天下,改元。己丑日,太子太傅刘昫被任命为司空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八月辛丑日,刘知远被任命为北面行营都统,顺德军节度使杜威被任命为都招讨使。戊辰日,表彰陈州项城百姓史仁诩的门闾。
九月丙子日,契丹入侵遂城、乐寿,代州刺史白文珂与契丹在七里烽交战,击败了契丹。
冬十月庚戌日,武宁军节度使赵在礼被任命为北面行营副都统,鄴都留守马全节被任命为副招讨使。
十二月己亥日,在皋门射兔。丁巳日,杨承勋囚禁他的父亲杨光远投降,杀死了他。闰月乙酉日,赦免青州的囚犯。契丹入侵恒州。
二年春正月,契丹攻陷泰州。壬子日,马全节与契丹在榆林交战,两军都溃败。戊午日,皇帝前往南庄,张从恩留守东都。辛酉日,高行周被任命为御营使。乙丑日,皇帝北征,契丹撤退。
二月己巳日,皇帝前往黎阳。
任命横海军节度使田武为东北面行营都部署,以防备契丹。
丙子日,在戚城举行大规模阅兵。
丙戌日,在铁丘检阅马匹。
丙申日,任命端明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冯玉为户部尚书、枢密使。
三月戊戌日,契丹攻陷祁州,刺史沈斌战死。
丁未日,在戚城打猎。
庚戌日,马全节攻克泰州。
辛亥日,易州戍将孙方谏与契丹谐里在狼山交战,击败了契丹。
甲寅日,杜威攻克满城。
乙卯日,攻克遂城。
庚申日,杜威与契丹在阳城交战,击败了契丹,追击到卫村,再次击败契丹。
夏四月戊寅日,在戚城犒劳凯旋的军队。
己卯日,在王莽河犒劳凯旋的军队。
甲申日,从澶州返回,赦免左右军的囚犯。
庚寅日,大赏军功。
五月丙申日初一,大赦天下。
丙午日,前往南庄。
六月丁卯日,在繁台射箭,前往杜威的府邸。旱灾。
秋八月甲子日初一,废除二舞。
丙寅日,和凝被罢免。冯玉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未日,在茂泽陂检阅马匹。
丁丑日,征调马匹。
九月己亥日,在万龙冈检阅马匹,前往李守贞的府邸。
冬十月丁丑日,高丽派遣广评侍郎韩玄珪、礼宾卿金廉等人前来。
戊寅日,在砚台射兔。
戊子日,高丽派遣兵部侍郎刘崇珪、内军卿朴艺言前来。
十一月戊戌日,封王武为高丽国王。
己巳日,在皋门射兔,前往沙台。
十二月丁丑日,腊祭,在郊外打猎。
丁亥日,桑维翰被罢免。开封尹赵莹被任命为中书令,李崧担任侍中、枢密使。
三年春二月丙子日,回鹘派遣突厥陆前来。
壬午日,在板桥射鸭,前往南庄。
夏六月,孙方谏在狼山叛变,投靠契丹。
丙寅日,契丹侵犯边境。
己丑日,任命李守贞为行营都部署,义成军节度使皇甫遇为副。
黄河在渔池决口。大饥荒,盗贼四起。
秋七月,大雨,河水泛滥,黄河在杨刘、朝城、武德决口。
八月辛酉日,黄河在历亭泛滥。
九月,黄河在澶州、滑州、怀州决口。
辛丑日,行营马军排阵使张彦泽与契丹在新兴交战,击败了契丹。
癸卯日,刘知远与契丹在朔州交战,击败了契丹。
大雨连绵,黄河在临黄决口。
冬十月,黄河在卫州决口,丙寅日,黄河在原武决口。
辛未日,任命杜威为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李守贞为兵马都监。
十一月,永静军节度使梁汉璋与契丹在瀛州交战,战败。
契丹侵犯镇州、定州。
十二月己未日,杜威驻扎在中渡。
壬戌日,奉国都指挥使王清与契丹在滹沱交战,战败,战死。
杜威、李守贞、张彦泽率领军队叛变,投降契丹。
庚午日,在沙台射兔。
壬申日,张彦泽侵犯京师,杀害开封尹桑维翰。
契丹灭亡了晋朝。
唉,我写下“封子重贵为郑王”,又写下“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难道没有深意吗?
《礼记》说:“兄弟的儿子,如同自己的儿子。”
重贵被称为儿子是可以的,敬儒是出帝的父亲,为什么被称为皇伯呢?
出帝的即位不合正道,因此断绝了他与生父的关系。
因为出帝对于高祖来说,可以作为儿子但不能作为继承人,高祖自己有儿子。
当高祖病重时,抱着自己的儿子重睿放在冯道的怀中托付给他,出帝怎么能即位呢?
晋朝的大臣们违背礼制,废除了高祖的遗命而立出帝为帝,认为出帝作为高祖的儿子可以即位,作为敬儒的儿子则不能即位,因此深讳他的生父,断绝关系,以欺骗天下,让天下人相信他是高祖的亲生儿子。
《礼记》说:“作为别人的继承人,要为他的父母服丧。”
如果高祖没有儿子,出帝作为继承人即位是正当的,那么就不需要断绝与生父的关系来欺骗天下。
所以我写下“追封皇伯敬儒为宋王”,是为了表明出帝的即位不合正道,灭绝了天性,臣服于他的父亲并封他为王,以此来欺骗天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晋本纪第九-注解
高祖:五代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的庙号。
契丹: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辽朝,与中原王朝多次发生战争。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属于荣誉性质的官职。
太原尹:太原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北京留守:指在首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城市设立的行政和军事长官,负责该地区的管理和防御。
河东节度事:河东地区的军事和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
左金吾卫上将军: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皇宫的警卫和京城的治安。
开封尹:开封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郑王: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重贵的封号。
太尉: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广晋尹:广晋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齐王:古代中国的一种封号,通常授予皇帝的亲属或有功的臣子。
左骁卫将军: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皇宫的警卫和京城的治安。
相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一带。
如京使: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与外国使节的交往和接待。
山陵使: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陵墓建设和维护。
门下侍郎: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
太常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负责国家的礼仪和祭祀事务。
户部侍郎: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负责国家的财政和税收事务。
御史中丞: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负责监察和弹劾官员。
仪仗使: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仪仗和礼仪事务。
四方馆使: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与外国使节的交往和接待。
右金吾卫大将军: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皇宫的警卫和京城的治安。
天平军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义成军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彰德军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回鹘: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与中原王朝有频繁的外交往来。
于阗:古代中国西域的一个国家,位于今天的新疆和田地区。
沙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敦煌市一带。
瓜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瓜州县一带。
泰宁军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宋王: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的追封号。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通常在国家事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皇后:皇帝的正妻,通常在国家事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高丽:古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与中国有频繁的外交往来。
平卢军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淄州刺史: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一个州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归德军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北面行营都部署: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
幽州道行营招讨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指挥和行政管理。
博州刺史: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一个州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冀州刺史: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一个州的行政和司法事务。
武定军:古代中国的一种军队编制,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防御。
德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德州市一带。
滑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滑县一带。
梁山: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梁山县一带。
汶: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汶上县一带。
济: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济宁市一带。
太子太傅: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负责太子的教育和辅导。
司空: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文官职位,负责国家的工程和建设事务。
顺德军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陈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周口市一带。
项城: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项城市一带。
武宁军节度使: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武官职位,负责一个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鄴都留守:古代中国的一种官职,负责一个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恒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泰州: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泰州市一带,历史上为重要城市。
榆林: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榆林市一带。
黎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浚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戚城: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境内,历史上为军事要塞。
铁丘: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军事训练或阅兵有关。
端明殿学士:宋代官名,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参与朝政的高级文官。
祁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安国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易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易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狼山: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满城: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满城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塞。
遂城: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徐水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阳城: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阳城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卫村: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军事行动有关。
王莽河:古代河流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军事行动有关。
澶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南庄: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皇帝的行宫或狩猎有关。
繁台: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皇帝的行宫或狩猎有关。
杜威: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多次与契丹作战。
李守贞: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多次与契丹作战。
张彦泽:五代时期后晋将领,曾多次与契丹作战。
桑维翰:五代时期后晋大臣,曾任开封尹,后被张彦泽杀害。
韩玄珪:高丽使者,曾出使中国。
金廉:高丽使者,曾出使中国。
刘崇珪:高丽使者,曾出使中国。
朴艺言:高丽使者,曾出使中国。
王武:高丽国王,曾被中国封为高丽国王。
沙台: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皇帝的行宫或狩猎有关。
赵莹:五代时期后晋大臣,曾任开封尹、中书令等职。
李崧:五代时期后晋大臣,曾任枢密使等职。
突厥陆:回鹘使者,曾出使中国。
板桥: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皇帝的行宫或狩猎有关。
渔池: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黄河决口有关。
杨刘: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黄河决口有关。
朝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黄河决口有关。
武德: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黄河决口有关。
历亭: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黄河决口有关。
澶: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濮阳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滑: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滑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怀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新兴: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军事行动有关。
朔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朔州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临黄: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黄河决口有关。
卫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原武: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原阳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瀛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河间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镇: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定: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定州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中渡: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军事行动有关。
滹沱:古代河流名,今河北省境内,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重睿:五代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的儿子。
冯道:五代时期著名大臣,曾任后晋宰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晋本纪第九-评注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后晋高祖石敬瑭及其子重贵的生平事迹,以及后晋与契丹之间的复杂关系。文中详细描述了重贵的成长过程、政治生涯以及与契丹的交往,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政权的动荡和复杂的外交关系。
首先,文中提到重贵少而谨厚,善骑射,这表明他在军事方面有一定的才能。然而,他在学习《礼记》时却表现出对儒家经典的不感兴趣,认为这些并非他家的事务。这一细节反映了当时武将家族对文化教育的态度,以及他们对军事才能的重视。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契丹与后晋的交往,包括契丹使者的来访和后晋对契丹的应对措施。这些记载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政权与契丹之间的复杂关系,既有合作也有冲突。契丹在后晋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晋的政局。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事件,如高祖的去世、重贵的即位、与契丹的战争等。这些事件不仅展示了后晋政权的内部动荡,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政权的脆弱性和对外部势力的依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详细的历史记载,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北方政权的复杂性和动荡性,以及契丹在这一时期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外交关系和政治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晋与契丹之间的频繁战争以及后晋内部的权力斗争。文中详细描述了后晋皇帝石重贵的军事行动、封赏、狩猎等活动,展现了当时动荡不安的政治局势和频繁的军事冲突。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五代时期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契丹作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频繁南下侵扰中原,而后晋则通过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试图抵御契丹的威胁。这种南北对峙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反映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长期冲突与融合。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体现了古代史书的编年体特点。作者通过时间顺序的排列,将复杂的政治、军事事件串联起来,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进程。同时,文中对人物的封赏、追封等细节的描写,也反映了古代史书对礼仪制度的重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五代时期后晋与契丹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战争、封赏、狩猎等活动的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以及军事策略。特别是对后晋皇帝石重贵的记载,揭示了五代时期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此外,文中对石重贵与石敬瑭关系的讨论,反映了古代礼制对皇位继承的影响。作者通过引用《礼》中的内容,批评了石重贵立位不正的行为,揭示了古代礼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种对礼制的重视,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史书作者对历史事件的道德评判。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五代时期后晋与契丹之间的战争与外交,还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段文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