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四

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四-原文

张浚独以谓沙陀前逼僖宗幸兴元,罪当诛,可伐。

军容使杨复恭,克用所善也,亦极谏以为不可,昭宗然之,诏谕全忠等。

全忠阴赂浚,使持其议益坚,昭宗不得已,以浚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韩建为副使。

是时,潞州将冯霸叛降于梁,梁遣葛从周入潞州。

唐以京兆尹孙揆为昭义军节度使,克用遣李存孝执揆于长子,又遣康君立取潞州。

十一月,浚及克用战于阴地,浚军三战三败,浚、建遁归。

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

克用上表自诉,其辞慢侮,天子为之引咎,优诏答之。

二年二月,复拜克用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加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四月,攻赫连鐸于云州,围之百余日,鐸走吐浑。

八月,大搜于太原,出晋、绛,掠怀、孟,至于邢州,遂攻王镕于镇州。

克用栅常山西,以十余骑渡滹沱觇敌,遇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镇人袭之,克用匿林中,祷其马曰:“吾世有太原者马不嘶。”马偶不嘶以免。

前军李存孝取临城,进攻元氏。

李匡威救镕,克用还军邢州。

景福元年,王镕攻邢州,李存信、李嗣勋等败镕于尧山。

二月,会王处存攻镕,战于新市,为镕所败。

八月,李匡威攻云州,以牵克用之兵,克用潜入于云州,返出击匡威,匡威败走。

十月,李存孝以邢州叛。

二年,存孝求援于王镕,克用出兵井陉击镕,且以书招镕,而急攻其平山,镕惧,遂与克用通和,献帛五十万匹,出兵助攻邢州。

乾宁元年三月,执存孝,杀之。

冬,攻幽州,李匡俦弃城走,追至景城,见杀,以刘仁恭为留后。

二年,河中王重盈卒,其诸子珂、珙争立,克用请立珂,凤翔李茂贞、邠宁王行瑜、华州韩建请立珙。

昭宗初两难之,乃以宰相崔胤为河中节度使,既而许克用立珂。

茂贞等怒,三镇兵犯京师,闻克用亦起兵,乃皆罢去。

六月,克用攻绛州,斩刺史王瑶。

瑶,珙弟,助珙以争者。

七月,至于河中,同州王行约奔于京师,阳言曰:“沙陀十万至矣!”谋奉天子幸邠州,茂贞假子阎圭亦谋劫幸凤翔,京师大乱,昭宗出居于石门。

克用军留月余不进,昭宗遣延王戒丕、丹王允兄事克用,且告急。

八月,克用进军渭桥,以为邠宁四面行营都统。

昭宗还京师。

十一月,克用击破邠州,王行瑜走至庆州,见杀。

克用还军云阳,请击茂贞,昭宗慰劳克用,使与茂贞解仇以纾难,拜克用“忠正平难功臣”,封晋王。

是时,晋军渭北,遇雨六十日,或劝克用入朝,克用未决,都押衙盖寓曰:“天子还自石门,寝未安席,若晋兵渡渭,人情岂复能安?勤王而已,何必朝哉?”克用笑曰:“盖寓犹不信我,况天下乎!”乃收军而还。

三年正月,昭宗复以张浚为相,克用曰:“此硃全忠之谋也。”乃上表曰:“若陛下朝以浚为相,则臣将暮至阙廷!”京师大恐,浚命遽止。

硃全忠之攻兗、郓也,克用遣李存信假道魏州以救硃宣等。

存信屯于莘县,军士侵掠魏境,罗弘信伏兵攻之,存信败走洺州。

克用自将击魏,战于洹水,亡其子落落。

六月,破魏成安、洹水、临漳等十余邑。

十月,又败魏人于白龙潭,进攻观音门,全忠救至,乃解。

四年,刘仁恭叛晋,克用以兵五万击仁恭,战于安塞,克用大败。

光化元年,硃全忠遣葛从周攻下邢、洺、磁三州。

克用遣周德威出青山口,遇从周于张公桥,德威大败。

冬,潞州守将薛志勤卒,李罕之据潞州,叛附于硃全忠。

二年,全忠遣氏叔琮攻破承天军,又破辽州,至于榆次,周德威败之于洞涡。

秋,李嗣昭复取泽、潞。

三年,嗣昭败汴军于沙河,复取洺州,硃全忠自将围之,嗣昭走,至青山口,遇汴伏兵,嗣昭大败。

秋,嗣昭取怀州。

是岁,汴人攻镇、定,镇、定皆绝晋以附于硃全忠。

天复元年,全忠封梁王。

梁攻下晋、绛、河中,执王珂以归。

晋失三与国,乃下意为书币聘梁以求和。

梁王以为晋弱可取,乃曰:“晋虽请盟,而书辞慢。”因大举击晋。

四月,氏叔琮入天井,张文敬入新口,葛从周入土门,王处直入飞狐,侯言入阴地。

叔琮取泽、潞,其别将白奉国破承天军,辽州守将张鄂、汾州守将李瑭皆迎梁军降,晋人大惧。

会天大雨霖,梁兵多疾,皆解去。

五月,晋复取汾州,诛李瑭。

六月,周德威、李嗣昭取慈、隰。

二年,进攻晋、绛,大败于蒲县,梁军乘胜破汾、慈、隰三州,遂围太原。

克用大惧,谋出奔云州,又欲奔匈奴,未决,梁军大疫,解去,周德威复取汾、慈、隰三州。

四年,梁迁唐都于洛阳,改元曰天祐。

克用以谓劫天子以迁都者梁也,天祐非唐号,不可称,乃仍称天复。

五年,会契丹阿保机于云中,约为兄弟。

六年,梁攻燕沧州,燕王刘仁恭来乞师。

克用恨仁恭反覆,欲不许,其子存勖谏曰:“此吾复振之时也。今天下之势,归梁者十七八,强如赵、魏、中山,莫不听命。是自河以北,无为梁患者,其所惮者惟我与仁恭耳,若燕、晋合势,非梁之福也。夫为天下者不顾小怨,且彼常困我而我急其难,可因以德而怀之,是谓一举而两得,此不可失之机也。”克用以为然,乃为燕出兵攻破潞州,梁围乃解去,以李嗣昭为潞州留后。

七年,梁兵十万攻潞州,围以夹城。

遣周德威救潞州,军于乱柳。

冬,克用疾, 是岁,梁灭唐,克用复称天祐四年。

五年正月辛卯,克用卒,年五十三。子存勖立,葬克用于雁门。

呜呼,世久而失其传者多矣,岂独史官之缪哉!

李氏之先,盖出于西突厥,本 号硃邪,至其后世,别自号曰沙陀,而以硃邪为姓,拔野古为始祖。

其自序云:沙 陀者,北庭之碛也,当唐太宗时,破西突厥诸部,分同罗、仆骨之人于此碛,置沙 陀府,而以其始祖拔野古为都督;其传子孙,数世皆为沙陀都督,故其后世因自号 沙陀。

然予考于传记,其说皆非也。

夷狄无姓氏,硃邪,部族之号耳,拔野古与硃 邪同时人,非其始祖,而唐太宗时,未尝有沙陀府也。

唐太宗破西突厥,分其诸部, 置十三州,以同罗为龟林都督府,仆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为幽陵都督府,未尝 有沙陀府也。

当是时,西突厥有铁勒,延陀、阿史那之类为最大;其别部有同罗、 仆骨、拔野古等以十数,盖其小者也;又有处月、处密诸部,又其小者也。

硃邪者, 处月别部之号耳。

太宗二十二年,已降拔野古,其明年,阿史那贺鲁叛。

至高宗永 徽二年,处月硃邪孤注从贺鲁战于牢山,为契苾何力所败,遂没不见。

后百五六十 年,宪宗时,有硃邪尽忠及子执宜见于中国,而自号沙陀,以硃邪为姓矣。

盖沙陀 者,大碛也,在金莎山之阳,蒲类海之东,自处月以来居此碛,号沙陀突厥,而夷 狄无文字传记,硃邪又微不足录,故其后世自失其传。

至尽忠孙始赐姓李氏,李氏 后大,而夷狄之人遂以沙陀为贵种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四-译文

张浚独自认为沙陀族之前逼迫僖宗逃到兴元,罪该万死,可以讨伐。

军容使杨复恭,是李克用的好友,也极力劝谏认为不可行,昭宗同意了他的意见,下诏告诉朱全忠等人。

朱全忠暗中贿赂张浚,使他的意见更加坚定,昭宗不得已,任命张浚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韩建为副使。

这时,潞州将领冯霸叛变投降梁,梁派葛从周进入潞州。

唐朝任命京兆尹孙揆为昭义军节度使,李克用派李存孝在长子抓住孙揆,又派康君立夺取潞州。

十一月,张浚和李克用在阴地交战,张浚的军队三战三败,张浚、韩建逃回。

李克用的军队大肆掠夺晋、绛地区,直到河中,千里之内一片荒芜。

李克用上表自我辩解,言辞傲慢无礼,天子为此自责,下诏安慰他。

二年二月,再次任命李克用为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加封检校太师兼中书令。

四月,李克用攻打云州的赫连鐸,围困了一百多天,赫连鐸逃到吐浑。

八月,在太原大肆搜捕,出兵晋、绛,掠夺怀、孟地区,直到邢州,于是攻打镇州的王镕。

李克用在常山西边扎营,带领十几名骑兵渡过滹沱河侦察敌情,遇到大雨,平地水深数尺。

镇州人袭击他们,李克用躲在树林中,祈祷他的马说:“我家世代拥有太原,马不会嘶鸣。”马偶然没有嘶鸣,得以逃脱。

前军李存孝攻取临城,进攻元氏。

李匡威救援王镕,李克用撤回邢州。

景福元年,王镕攻打邢州,李存信、李嗣勋等在尧山击败王镕。

二月,与王处存一起攻打王镕,在新市交战,被王镕击败。

八月,李匡威攻打云州,以牵制李克用的兵力,李克用潜入云州,返回来攻击李匡威,李匡威败逃。

十月,李存孝在邢州叛变。

二年,李存孝向王镕求援,李克用出兵井陉攻打王镕,并写信招降王镕,同时急攻平山,王镕害怕,于是与李克用和解,献上五十万匹帛,出兵协助攻打邢州。

乾宁元年三月,抓住李存孝,杀了他。

冬天,攻打幽州,李匡俦弃城逃跑,追到景城,被杀,任命刘仁恭为留后。

二年,河中的王重盈去世,他的儿子王珂、王珙争夺继承权,李克用请求立王珂,凤翔的李茂贞、邠宁的王行瑜、华州的韩建请求立王珙。

昭宗起初左右为难,于是任命宰相崔胤为河中节度使,后来同意李克用立王珂。

李茂贞等人愤怒,三镇军队侵犯京师,听说李克用也起兵,于是都撤走了。

六月,李克用攻打绛州,斩杀刺史王瑶。

王瑶是王珙的弟弟,帮助王珙争夺继承权。

七月,到达河中,同州的王行约逃到京师,扬言说:“沙陀十万大军来了!”计划奉天子逃到邠州,李茂贞的养子阎圭也计划劫持天子逃到凤翔,京师大乱,昭宗逃到石门。

李克用的军队停留了一个多月没有前进,昭宗派延王戒丕、丹王允以兄长的礼节侍奉李克用,并告急。

八月,李克用进军渭桥,被任命为邠宁四面行营都统。

昭宗回到京师。

十一月,李克用攻破邠州,王行瑜逃到庆州,被杀。

李克用撤回云阳,请求攻打李茂贞,昭宗慰劳李克用,让他与李茂贞和解以缓解危机,封李克用为“忠正平难功臣”,封晋王。

这时,晋军在渭北,遇到六十天的雨,有人劝李克用入朝,李克用犹豫不决,都押衙盖寓说:“天子刚从石门回来,还没安顿好,如果晋兵渡过渭河,人心还能安定吗?勤王而已,何必入朝呢?”李克用笑着说:“盖寓都不相信我,何况天下人呢!”于是收兵返回。

三年正月,昭宗再次任命张浚为宰相,李克用说:“这是朱全忠的阴谋。”于是上表说:“如果陛下早上任命张浚为宰相,我晚上就到朝廷!”京师大为恐慌,张浚的命令立即停止。

朱全忠攻打兗州、郓州,李克用派李存信借道魏州救援朱宣等人。

李存信驻扎在莘县,士兵侵掠魏州境内,罗弘信埋伏军队攻击他们,李存信败逃到洺州。

李克用亲自率军攻打魏州,在洹水交战,失去了他的儿子落落。

六月,攻破魏州的成安、洹水、临漳等十余座城邑。

十月,又在白龙潭击败魏军,进攻观音门,朱全忠的援军到达,于是解围。

四年,刘仁恭背叛晋,李克用率五万军队攻打刘仁恭,在安塞交战,李克用大败。

光化元年,朱全忠派葛从周攻下邢州、洺州、磁州。

李克用派周德威出青山口,在张公桥遇到葛从周,周德威大败。

冬天,潞州守将薛志勤去世,李罕之占据潞州,背叛投降朱全忠。

二年,朱全忠派氏叔琮攻破承天军,又攻破辽州,到达榆次,周德威在洞涡击败他们。

秋天,李嗣昭再次夺取泽州、潞州。

三年,李嗣昭在沙河击败汴军,再次夺取洺州,朱全忠亲自率军包围,李嗣昭逃走,到青山口,遇到汴军的伏兵,李嗣昭大败。

秋天,李嗣昭夺取怀州。

这一年,汴军攻打镇州、定州,镇州、定州都与晋断绝关系,投降朱全忠。

天复元年,朱全忠被封为梁王。

梁军攻下晋州、绛州、河中,抓住王珂带回。

晋失去了三个盟国,于是低声下气地写信送礼给梁求和。

梁王认为晋国弱小可以攻取,于是说:“晋虽然请求结盟,但书信言辞傲慢。”于是大举进攻晋。

四月,氏叔琮进入天井,张文敬进入新口,葛从周进入土门,王处直进入飞狐,侯言进入阴地。

氏叔琮夺取泽州、潞州,他的副将白奉国攻破承天军,辽州守将张鄂、汾州守将李瑭都投降梁军,晋人大为恐慌。

正好天降大雨,梁军多生病,于是撤军。

五月,晋再次夺取汾州,杀了李瑭。

六月,周德威、李嗣昭夺取慈州、隰州。

二年,进攻晋州、绛州,在蒲县大败,梁军乘胜攻破汾州、慈州、隰州,于是包围太原。

李克用大为恐慌,计划逃到云州,又想逃到匈奴,犹豫不决,梁军爆发瘟疫,撤军,周德威再次夺取汾州、慈州、隰州。

四年,梁将唐朝的都城迁到洛阳,改年号为天祐。

李克用认为劫持天子迁都的是梁,天祐不是唐朝的年号,不可使用,于是仍然使用天复年号。

五年,在云中与契丹的阿保机会面,结为兄弟。

六年,梁攻打燕的沧州,燕王刘仁恭来求援。

李克用恨刘仁恭反复无常,不想答应,他的儿子李存勖劝谏说:“这是我们复兴的时机。现在天下的形势,归顺梁的有十分之七八,强大的如赵、魏、中山,无不听命。从黄河以北,没有梁的敌人,梁所畏惧的只有我和刘仁恭,如果燕、晋联合,对梁不利。做大事的人不计较小怨,而且他们经常困扰我们,我们却在他们危难时帮助他们,可以借此施恩怀柔他们,这是一举两得,不可错过的机会。”李克用认为有理,于是为燕出兵攻破潞州,梁军于是撤围,任命李嗣昭为潞州留后。

七年,梁军十万攻打潞州,用夹城包围。

派遣周德威去救援潞州,军队驻扎在乱柳。

冬天,李克用生病了,这一年,梁朝灭亡了唐朝,李克用再次称年号为天祐四年。

五年正月辛卯日,李克用去世,享年五十三岁。他的儿子李存勖继位,将李克用安葬在雁门。

唉,时间久了,许多事情都失传了,这难道只是史官的错吗!

李家的祖先,大概是出自西突厥,原本的称号是硃邪,到了他们的后代,自己改称为沙陀,并以硃邪为姓,拔野古为始祖。

他们自己记载说:沙陀是北庭的沙漠,在唐太宗时期,攻破了西突厥的各个部落,将同罗、仆骨的人分到这片沙漠,设立了沙陀府,并以他们的始祖拔野古为都督;他们的子孙传承下来,几代人都担任沙陀都督,所以他们的后代就自称为沙陀。

然而我查阅传记,发现这些说法都不对。

夷狄没有姓氏,硃邪只是部族的称号,拔野古和硃邪是同时代的人,并不是他们的始祖,而且在唐太宗时期,并没有沙陀府。

唐太宗攻破西突厥,将其各个部落分开,设立了十三州,以同罗为龟林都督府,仆骨为金微都督府,拔野古为幽陵都督府,并没有沙陀府。

当时,西突厥有铁勒、延陀、阿史那等是最大的部落;他们的分支有同罗、仆骨、拔野古等十几个,算是较小的部落;还有处月、处密等部落,更是小部落。

硃邪是处月部落的分支称号。

唐太宗二十二年,已经降服了拔野古,第二年,阿史那贺鲁叛乱。

到了唐高宗永徽二年,处月的硃邪孤注跟随贺鲁在牢山作战,被契苾何力打败,之后就消失了。

后来一百五六十年后,唐宪宗时期,硃邪尽忠和他的儿子执宜出现在中国,并自称为沙陀,以硃邪为姓。

沙陀其实是一片大沙漠,位于金莎山的南面,蒲类海的东面,自处月部落以来就居住在这片沙漠,称为沙陀突厥,而夷狄没有文字记载,硃邪又微不足道,所以他们的后代就失去了传承。

直到尽忠的孙子才被赐姓李氏,李氏后来壮大,夷狄的人就把沙陀视为高贵的种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四-注解

硃邪:沙陀族的部落名称,后成为姓氏。

沙陀:古代民族,原为西突厥的一支,后迁至中国北方,成为五代时期的重要力量。

北庭:唐代西域的一个重要军事和行政中心,位于今新疆吉木萨尔县。

吐蕃赞普:吐蕃的君主,吐蕃是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强大政权。

回鹘: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曾与唐朝结盟对抗吐蕃。

石门关:唐代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今甘肃省境内。

盐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河西节度使:唐代在河西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负责防御西北边疆。

太原:唐代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定襄神武川:唐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沙陀军:由沙陀族组成的军队,以骁勇善战著称。

单于大都护:唐代在北方边疆设立的高级军事长官。

振武军节度使:唐代在振武军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

云州:云州是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大同市一带,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大同军防御使:唐代在大同军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

留后:唐代地方官员的临时职务,通常由地方豪强担任。

振武节度使:唐代在振武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

代北:唐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山西省北部。

灵武节度使:唐代在灵武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

宣慰沙陀六州三部落使:唐代负责安抚沙陀族及其周边部落的官员。

党项: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

吐浑:吐浑是唐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青海、甘肃一带。

蔚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朔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忻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代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岚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石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太谷:唐代的一个县,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广明:唐僖宗的年号,公元880年至881年。

雄武军:唐代的一个军事重镇,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达靼:唐代西北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

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曾攻陷长安。

中和:唐僖宗的年号,公元881年至885年。

代北起军使:唐代在代北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

陈景思:唐代将领,曾参与平定黄巢起义。

绛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代州刺史:唐代在代州地区设立的行政长官。

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唐代在雁门以北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

石岭关:唐代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河中:河中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一带,是当时的军事重镇。

乾坑: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石堤谷: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良田坡: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渭桥:渭桥是唐代的一座重要桥梁,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一带,是当时的军事要地。

光泰门:唐代长安城的一座城门。

望春宫:唐代长安城的一座宫殿。

升阳殿:唐代长安城的一座宫殿。

蓝田关:唐代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检校司空:唐代的高级官职,通常授予有功的将领。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代的高级官职,相当于宰相。

河东节度使:唐代在河东地区设立的军事长官。

昭义:唐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泽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潞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邢州:邢州是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洺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磁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蔡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秦宗权:唐末军阀,曾投降黄巢。

陈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天井关:唐代的一个重要关隘,位于今山西省境内。

河阳:唐代的一个地区,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诸葛爽:唐末军阀,曾控制河阳地区。

太康:唐代的一个县,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西华:唐代的一个县,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中牟:唐代的一个县,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封丘:唐代的一个县,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冤朐: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汴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封禅寺:唐代的一座寺庙,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硃全忠:硃全忠即朱全忠,唐末五代时期的重要军阀,后建立后梁。

上源驿:唐代的一个驿站,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郭景铢:李克用的侍从。

薛铁山:李克用的随从。

贺回鹘:李克用的随从。

尉氏门:唐代汴州城的一座城门。

陇西郡王:唐代的一个封号,通常授予有功的将领。

光启:唐僖宗的年号,公元885年至888年。

河中王重荣:唐末军阀,曾控制河中地区。

田令孜:唐末宦官,曾掌握朝政。

兗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定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王处存:唐末军阀,曾控制定州地区。

邠州: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硃玫:唐末军阀,曾控制邠州地区。

凤翔: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李昌符:唐末军阀,曾控制凤翔地区。

沙苑: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境内。

兴元:兴元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唐僖宗在黄巢起义期间曾逃至兴元避难。

襄王煴:唐末宗室,曾被硃玫立为皇帝。

杨复恭:杨复恭是唐末宦官,曾任军容使,掌握军权,是唐昭宗时期的重要人物。他与李克用关系密切,曾多次为李克用进谏。

刘崇望:唐代官员,曾任谏议大夫。

大顺:唐昭宗的年号,公元890年至891年。

孟方立:唐末军阀,曾控制昭义地区。

孟迁:唐末军阀,孟方立的弟弟。

安金俊:李克用的将领。

李匡威:李匡威是唐末的军阀,曾占据幽州,与李克用多次交战。

昭宗:唐昭宗李晔,唐朝第20位皇帝,公元888年至904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唐朝进一步衰落,藩镇割据严重。

台、省四品官:唐代的高级官员,通常参与朝廷的重大决策。

僖宗:唐僖宗李儇,唐朝第18位皇帝,公元873年至88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唐朝内忧外患,黄巢起义爆发,导致唐朝进一步衰落。

全忠:朱全忠,即朱温,唐末五代时期的重要军阀,后建立后梁,成为五代十国中第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

葛从周:葛从周是朱全忠的部将,曾多次参与对李克用的作战。

李存孝:李存孝是李克用的养子,勇猛善战,被誉为“飞虎将军”,后因叛变被李克用所杀。

康君立:康君立是李克用的部将,曾参与多次战役,尤其在潞州的争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阴地:阴地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南部,是李克用与张浚交战的地点。

赫连鐸:赫连鐸是唐末的军阀,曾占据云州,与李克用多次交战。

滹沱:滹沱河是今天河北省的一条重要河流,唐代时是军事要地。

王镕:王镕是唐末的军阀,曾占据镇州,与李克用多次交战。

李存信:李存信是李克用的部将,曾参与多次战役,后因战败被李克用所杀。

李嗣勋:李嗣勋是李克用的部将,曾参与多次战役,尤其在尧山之战中表现出色。

尧山:尧山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一带,是李克用与王镕交战的地点。

新市:新市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石家庄市一带,是李克用与王镕交战的地点。

李匡俦:李匡俦是李匡威的弟弟,曾占据幽州,后因战败被杀。

刘仁恭:刘仁恭是唐末的军阀,曾占据幽州,后叛变依附朱全忠。

王重盈:王重盈是唐末的军阀,曾占据河中,死后其子王珂、王珙争立。

李茂贞:李茂贞是唐末的军阀,曾占据凤翔,与李克用多次交战。

王行瑜:王行瑜是唐末的军阀,曾占据邠宁,与李克用多次交战。

韩建:韩建是唐末的军阀,曾占据华州,与李克用多次交战。

崔胤:崔胤是唐末的宰相,曾多次调解李克用与朱全忠的矛盾。

石门:石门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一带,唐昭宗曾在此避难。

庆州:庆州是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庆阳市一带。

云阳:云阳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一带。

盖寓:盖寓是李克用的部将,曾多次为李克用出谋划策。

魏州:魏州是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大名县一带。

洹水:洹水是今天河南省的一条河流,唐代时是军事要地。

落落:落落是李克用的儿子,曾在洹水之战中阵亡。

成安:成安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成安县一带。

临漳:临漳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一带。

白龙潭:白龙潭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是李克用与朱全忠交战的地点。

观音门:观音门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一带,是李克用与朱全忠交战的地点。

安塞:安塞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延安市一带,是李克用与刘仁恭交战的地点。

邢、洺、磁:邢州、洺州、磁州是唐代的三个州,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永年县和磁县一带。

青山口:青山口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一带,是李克用与朱全忠交战的地点。

张公桥:张公桥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一带,是李克用与朱全忠交战的地点。

薛志勤:薛志勤是李克用的部将,曾镇守潞州,后因病去世。

李罕之:李罕之是李克用的部将,曾镇守潞州,后叛变依附朱全忠。

氏叔琮:氏叔琮是朱全忠的部将,曾多次参与对李克用的作战。

承天军:承天军是唐代的一个军事要地,位于今天的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辽州:辽州是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山西省左权县一带。

榆次:榆次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中市一带。

洞涡:洞涡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中市一带,是李克用与朱全忠交战的地点。

李嗣昭:李嗣昭是李克用的部将,曾多次参与对朱全忠的作战,表现出色。

泽、潞:泽州和潞州是唐代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晋城市和长治市一带。

沙河:沙河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沙河市一带,是李克用与朱全忠交战的地点。

怀州:怀州是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一带。

镇、定:镇州和定州是唐代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正定县和定州市一带。

天复:天复是唐昭宗的年号,公元901年至904年使用。

天祐:唐昭宗年号,此处指李克用复称天祐年号,以示对唐朝的忠诚。

契丹:契丹是唐代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东北地区,后建立辽朝。

阿保机:阿保机是契丹族的领袖,后建立辽朝,成为辽太祖。

云中:云中是唐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一带。

燕:燕是唐代的一个藩镇,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北部一带,刘仁恭曾占据此地。

沧州:沧州是唐代的一个州,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一带。

李存勖: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儿子,后建立后唐,成为五代十国中后唐的开国皇帝。

夹城:夹城是唐代的一个军事设施,用于围困敌军。

周德威:五代时期后唐名将,以勇猛著称,曾多次参与重要战役。

乱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古代战场或驻军之地。

克用:李克用,五代时期后唐的奠基人,沙陀族人,被封为晋王。

存勖:李存勖,李克用之子,后唐的开国皇帝,庙号庄宗。

雁门:古代关隘名,位于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为军事要地。

西突厥:古代突厥族的一支,主要活动于中亚和西域地区。

拔野古:沙陀族的始祖,传说为沙陀都督府的创始人。

同罗、仆骨:西突厥的部落名称,后成为沙陀族的一部分。

沙陀府:传说中唐太宗时期设立的都督府,管理沙陀族人。

铁勒、延陀、阿史那:西突厥的主要部落名称。

处月、处密:西突厥的小部落名称。

硃邪孤注:处月部落的首领,曾参与反抗唐朝的战争。

契苾何力:唐朝名将,曾平定西突厥叛乱。

硃邪尽忠:沙陀族首领,后归顺唐朝,赐姓李氏。

李氏:唐朝皇族姓氏,沙陀族首领硃邪尽忠后裔被赐姓李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四-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唐代末年沙陀族的崛起及其与唐朝的复杂关系。沙陀族原本是西突厥的一个部落,后来逐渐强大,成为唐代西北地区的重要力量。文中提到的硃邪尽忠、硃邪执宜、硃邪赤心(后改名李国昌)及其子李克用,都是沙陀族的代表人物。他们凭借骁勇善战的沙陀军,在唐代末年的动荡局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文中特别提到李克用的英勇事迹,如他在达靼时期的射猎技艺,以及在平定黄巢起义中的卓越表现。李克用不仅以勇猛著称,还因其独眼的形象被称为“独眼龙”,这一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使他在唐末的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方霸主。

此外,文中还反映了唐代末年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地方军阀的崛起。沙陀族的强大和独立,使得唐朝不得不通过封官赐爵的方式来安抚他们。然而,这种策略并未能完全控制沙陀族,反而加剧了地方割据的局面。文中提到的李克用与硃全忠的冲突,正是唐末军阀混战的一个缩影。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唐代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沙陀族的崛起和唐朝的应对策略,揭示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势力之间的博弈。同时,文中对李克用等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展现了唐代末年英雄人物的风采。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生动地再现了唐代末年的历史场景。文中对李克用射猎技艺的描写,以及对沙陀军战斗力的描述,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唐代末年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局势。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也是对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颂扬。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唐末五代时期李克用与朱全忠之间的军事斗争,展现了当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局面。李克用作为沙陀族的领袖,凭借其勇猛的军事才能,多次与朱全忠等军阀交战,虽然屡次失利,但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唐朝的衰落导致了各地军阀的崛起,他们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展开了激烈的军事斗争。李克用作为沙陀族的领袖,代表了少数民族在唐末五代时期的崛起,展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一系列战役的描写,展现了李克用的军事才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尤其是对李克用与朱全忠之间的多次交战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面,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画面感。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唐末五代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史料。通过对李克用与朱全忠之间斗争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藩镇割据的严重程度,以及少数民族在唐末五代时期的重要作用。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具有重要的历史警示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对李克用与朱全忠之间军事斗争的描写,展现了唐末五代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权更迭,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它不仅为我们研究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也为我们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五代时期后唐的奠基人李克用及其子李存勖的事迹,同时追溯了沙陀族的起源和历史。文本通过对沙陀族历史的考证,揭示了古代民族迁徙、融合以及历史记载的复杂性。

首先,文本提到李克用复称天祐四年,表明他对唐朝的忠诚,尽管唐朝已经灭亡。这一细节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各方势力对前朝的认同与利用。李克用作为沙陀族的领袖,通过复称唐朝年号,试图在乱世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其次,文本详细追溯了沙陀族的起源,指出其最初为西突厥的一支,后迁至中国北方,成为五代时期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沙陀族历史的考证,作者指出沙陀族的始祖拔野古并非硃邪部落的始祖,且唐太宗时期并未设立沙陀府。这一考证揭示了古代民族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记载的模糊性。

文本还提到沙陀族在唐朝时期的地位变迁。最初,沙陀族作为西突厥的小部落,地位较低。然而,随着唐朝对西域的征服和统治,沙陀族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并在五代时期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特别是硃邪尽忠及其后裔被赐姓李氏,标志着沙陀族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民族的迁徙与融合,以及历史记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沙陀族的历史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也是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相互影响、融合的缩影。通过对沙陀族历史的考证,作者揭示了历史记载中的谬误和不确定性,提醒读者在阅读历史时需保持批判性思维。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采用了考证与叙述相结合的方式,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也有对历史记载的批判性分析。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文本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学术价值。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五代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对沙陀族历史的考证,揭示了古代民族迁徙、融合以及历史记载的复杂性。文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为我们理解古代民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本纪-唐本纪第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1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