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学士,主持编撰《新唐书》和《新五代史》。
年代:北宋(11世纪)。
内容简要:共74卷,记载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欧阳修在书中注重史实的简洁性和史评的深刻性,提出了“正统论”等史学观点,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六-原文
○卢文进
卢文进,字大用,范阳人也。为刘守光骑将。唐庄宗攻范阳,文进以先降拜寿州刺史,庄宗以属其弟存矩。存矩为新州团练使,统山后八军。庄宗与刘鄩相拒于莘,召存矩会兵击鄩。存矩募山后劲兵数千人,课民出马,民以十牛易一马,山后之人皆怨,而兵又不乐南行,行至祁沟关,聚而谋为乱。文进有女幼而美,存矩求之为侧室,文进以其大将不敢拒,虽与,心常歉之也,因与乱军杀存矩反。攻新州,不克,攻武州,又不克,遂奔于契丹,契丹使守平州。
明宗即位,文进自平州率众数万归唐,明宗得之,喜甚,以为义成军节度使。居岁馀,徙镇威胜,加同平章事,入为上将军,出镇昭义,徙安远。晋高祖立,与契丹约为父子,文进惧不自安。天福元年冬,杀其行军司马冯知兆、副使杜重贵,送款于李昪,昪遣兵迎之。文进居数镇,颇有善政,兵民爱之。其将行也,从数骑,自至营中别其将士,告以避契丹之意,将士皆再拜为诀,乃南奔。昪以文进为天雄统军、宣润节度使。
文进身长七尺,状貌伟然。自其奔契丹也,数引契丹攻掠幽、蓟之间,虏其人民,教契丹以中国织纴工作无不备,契丹由此益强。同光中,契丹数以奚骑出入塞上,攻掠燕、赵,人无宁岁。唐兵屯涿州,岁时馈运,自瓦桥关至幽州,严兵斥候,常苦钞夺,为唐患者十馀年,皆文进为之也。及其南奔,始屈身晦迹,务为恭谨,礼接文士,谦谦若不足,其所谈论,近代朝廷仪制、台阁故事而已,未尝言兵。后以左卫上将军卒于金陵。
○李金全
李金全,其先出于吐浑。金全少为唐明宗厮养,以骁勇善骑射,常从明宗战伐,以功为刺史。天成中,为彰义军节度使,在镇务为贪暴。罢归,献马数十匹,居数日,又以献,明宗谓曰:“卿患马多邪,何进献之数也?且卿在泾州治状如何,无乃以马为事乎?”金全惭不能对。徙镇横海。久之,罢为右卫上将军。
晋高祖时,安州屯防指挥使王晖杀节度使周瑰,高祖遣金全将骑兵千人以往,下诏书招晖曰:“晖降,以为唐州刺史。”又以信箭谕安州,不戮一人,且戒金全曰:“无失吾信。”金全未至,襄州安从进意晖必走江南,以精兵遮其要路。晖闻金全来,果南走,为从进兵所杀。金全后至,得晖馀党数百人,皆送京师。晖之乱也,大掠城中三日,金全利其所掠赀,因擒其将武克和等十馀人杀之,克和呼曰:“王晖首乱,犹赐之信誓,以为刺史;我等何罪,反见杀邪?若朝廷之命,何以示信?苟将军违诏而杀降,亦将不免也!”高祖不能诘。即以金全为安远军节度使。
金全左都押衙明汉荣用事,所为不法,高祖患之,不欲因汉荣以累功臣,为选廉吏贾仁沼代之,且召汉荣。汉荣教金全留己而不遣,金全客庞令图谏曰:“仁沼昔事王晏球,晏球攻王都于中山,都遣善射者登城射晏球,中兜牟,仁沼从后引弓,射善射者,一发而毙,晏球求其人,欲厚赏之,仁沼退而不言,此天下之忠臣也。都败,晏球遣仁沼献捷于京师,凡所赐与甚厚,悉以分故人、亲戚之贫者,此天下之廉士也。为人如此,岂有为人谋而不善者乎?宜纳仁沼而遣汉荣。”汉荣闻之,夜使人杀令图而CG仁沼,仁沼舌坏而死。
天福五年夏,高祖以马全节代金全。而仁沼二子欲诣京师诉其父冤,汉荣大惧,绐金全曰:“前日天子召汉荣,公违诏而不遣。仁沼之死,其二子将诉于朝。今以全节代公,是召公对狱也。”金全信之,遂叛,送款于李昪。高祖发兵三万授全节讨之。昪遣其将李承裕入安州,金全遂南奔,行至泌川,引颈北望,涕泣而去。昪以金全为天威统军。汉隐帝时,李守贞反河中,乞兵于昪,金全为昪润州节度使,与查文徽等出沐阳。昪之诸将皆锐于攻取,金全独以谓远不相及,不可行,乃止。其后亦不复用,不知其所终。
○杨思权
杨思权,邠州新平人也。事梁为控鹤右第一军使。唐庄宗灭梁,以为夹马都指挥使。明宗时,秦王从荣为河东节度使,以冯赟为副,思权为北京步军都指挥使以佐佑之。从荣素骄,所为多不法。是时,宋王从厚为河南尹。从厚年少,谦恭好礼。明宗阴遣人从容语从厚之善,以讽勉之。从荣不悦,告思权曰:“天下共贤河南而非我,我将废矣,奈何?”思权曰:“公有甲士,而思权在,何患也!”乃劝从荣招募死士、增利器械以为备。冯赟患之,以其事闻。明宗召思权还京师,以从荣故,亦不之责也。后为右羽林都指挥使,将兵戍兴元。潞王从珂反凤翔,兴元张虔钊会诸镇兵讨贼。诸镇兵围凤翔,思权攻城西,严卫指挥使尹晖攻城东,破其两关城。从珂登城呼外兵,告以己非反者,其语甚哀,外兵闻者皆悲之,而虔钊督战甚急,军士反兵逐虔钊,思权因呼其众曰:“潞王真吾主也!”即拥军士入城降。晖闻思权已降,亦麾其军使解甲,由是诸镇之兵皆溃。思权与晖入见从珂,思权前曰:“臣以赤心奉殿下,殿下事成,愿不以防御、团练使处臣。”乃出一纸于怀中曰:“愿志臣姓名以为验。”从珂即书曰:“可邠宁节度使。”废帝入立,拜思权静难军节度使。后为右龙武统军、左卫上将军。天福
亦收之帐下,稍长, 补以军职。
仁恭被囚,守光立,以行珪为武州刺史。
其后守光背晋,晋兵攻之。
守 光将元行钦牧马山后,闻守光且见围,即率所牧马赴援,而麾下兵叛于道,推行钦 为幽州留后,行钦曰:“吾所惮者行珪也。”
乃遣人之怀戎,得行珪子系之。
兵过 武州,招行珪曰:“守光可取而代也。当从我行,不然,且杀公子。”
行珪谢曰: “与君俱刘公将,而忍叛之?吾当为刘氏也,尚何顾吾子耶!”
行钦即以兵围行珪。
月馀,行珪城中食尽,召其州人告曰:“吾非不为父老守也,今刘公救兵不至,奈 何?可杀吾以降晋。”
父老皆泣,愿以死守。
是时,行周适从行珪在武州,即夜缒 行周驰入晋见庄宗,庄宗因遣明宗救武州。
比至,行钦已解去,行珪乃降晋。
庄宗 时,历朔忻岚三州刺史、大同军节度使。
明宗入立,徙镇威胜、安远。
行珪性贪鄙,所为多不法,副使范延策,为人刚直,数规谏之,行珪不听,衔 之。
已而戍兵有谋叛者,行珪先觉之,因潜徙库兵于佗所。
戍兵叛,趋库劫兵无所 得,乃溃去,行珪追而杀之。
因诬奏延策同反,并其子皆见杀,天下冤之。
行珪卒 于镇,赠太尉。
当行珪之降晋也,行周隶明宗帐下,初为裨将,赵德钧识之,谓明宗曰:“此 子貌厚而小心,佗日必大贵,宜善待之。”
梁、晋军河上,庄宗遣明宗东袭郓州, 行周将前军,夜遇雨,军中皆欲止不进,行周曰:“此天赞我也!郓人恃雨,不备 吾来,宜出其不意。”
即夜驰涉济,入其城,郓人方觉,遂取之。
庄宗灭梁,以功 领端州刺史,迁绛州。
明宗时,从平硃守殷,克王都,迁颍州团练使、振武军节度使。
历镇彰武、昭义。
晋高祖时,为西京留守,徙镇天雄。
安从进叛,以行周为襄 州行营都部署,讨平之,徙镇归德。
出帝时,代景延广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是时, 李彦韬、冯玉等用事,乃求归镇。
契丹灭晋,留萧翰守汴,翰又弃去,召唐故许王 从益入汴。
而汉高祖起太原,从益遣人召行周,将以拒汉,行周叹曰:“衰世难辅, 况兒戏乎!”
乃不从。
汉高祖入京师,加行周守中书令,徙镇天平军,封临清王。
周太祖入立,封齐王。
卒,赠尚书令,追封秦王。
有子怀德。
○白再荣
白再荣,不知其世家何人也。
少为军卒。
唐、晋之间,为护圣指挥使。
契丹犯 京师,再荣从契丹北归,至镇州,契丹留麻荅守镇州而去,晋人从者多留焉。
居未 几,李筠、何福进等谋逐麻荅,使人召再荣,再荣迟疑不欲往,军士迫之,乃往, 共攻之。
麻荅走,诸将以再荣名次最高,乃推为留后。
再荣出于行伍,贪而无谋。
是时,李崧、和凝等皆随契丹留镇州,再荣以兵环其居,迫而求物,又欲害崧取其 赀。
李穀谓曰:“公等亲被契丹之苦,忧死不暇,然逐麻荅者,乃众人所为,非独 公力也。
今才得生路,而遽杀宰相,此契丹尚或不为,然它日至京师,天子问宰相 何在,何以对之?”
再荣默然,乃止。
而悉拘尝事麻荅者取其财,镇人谓之“白麻 荅”。
汉高祖即位,拜再荣为留后,迁义成军节度使。
罢还京师。
周太祖以兵入京 师,军士攻再荣于第,悉取其财。
已而前启曰:“士卒尝事公隶麾下,一旦无礼如 此,亦复何面见公乎!”
乃斩之,携其首而去,家人以帛赎而葬之。
○安叔千
安叔千,字胤宗,沙陀三部落人也。
少善骑射,事唐庄宗,以为奉安指挥使。
明宗时与讨王都,拜秦州刺史。
从击契丹,为先锋都指挥使,以功拜昭武军节度使。
历静难、横海、安国、建雄四镇。
叔千状貌堂堂,而不通文字,所为鄙陋,人谓之 “没字碑。”
晋出帝时,为左金吾卫上将军。
契丹犯京师,晋百官迎见耶律德光于 赤冈,叔千出班夷言,德光劳曰:“是安没字否?汝在邢州,已通诚款,吾今至此, 当与汝一吃饭处。”
叔千再拜。
乃以为镇国军节度使。
汉高祖入立,罢归京师,自 以常私附契丹,颇怀愧惧。
以太子太师致仕。
周太祖兵入京师,军士大掠,叔千家 赀已尽,而军士意其有所藏者,箠掠不已。
伤重,归于洛阳,卒,年七十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六-译文
○卢文进
卢文进,字大用,是范阳人。他曾是刘守光的骑将。唐庄宗攻打范阳时,卢文进率先投降,被封为寿州刺史,庄宗将他交给其弟李存矩。李存矩担任新州团练使,统领山后八军。庄宗与刘鄩在莘地对峙,召李存矩率兵合击刘鄩。李存矩招募了数千名山后精兵,强迫百姓交出马匹,百姓用十头牛换一匹马,山后百姓怨声载道,而士兵也不愿南行。行至祁沟关时,士兵们聚集起来谋划叛乱。卢文进有个年幼貌美的女儿,李存矩想纳她为妾,卢文进因李存矩是大将不敢拒绝,虽然答应了,但心中常感愧疚,于是与乱军一起杀了李存矩,发动叛乱。他们攻打新州未果,又攻打武州也未成功,最终逃奔契丹,契丹让他镇守平州。
明宗即位后,卢文进从平州率领数万人归顺唐朝,明宗非常高兴,任命他为义成军节度使。一年多后,调任威胜军节度使,加封同平章事,入朝担任上将军,后又出镇昭义军,调任安远军。晋高祖即位后,与契丹结为父子关系,卢文进感到不安。天福元年冬,他杀了行军司马冯知兆和副使杜重贵,向李昪投降,李昪派兵迎接他。卢文进在多个藩镇任职时,政绩颇佳,深受军民爱戴。他即将离开时,只带了几名随从,亲自到军营中与将士告别,告诉他们避契丹的意图,将士们纷纷拜别,随后他南奔。李昪任命他为天雄统军、宣润节度使。
卢文进身高七尺,相貌雄伟。自从他投奔契丹后,多次带领契丹攻掠幽、蓟地区,掳掠百姓,并教会契丹人中国的纺织工艺,契丹因此更加强大。同光年间,契丹多次派奚族骑兵出入边境,攻掠燕、赵地区,百姓不得安宁。唐朝军队驻扎在涿州,每年运送物资,从瓦桥关到幽州,沿途严加戒备,但仍常遭劫掠,成为唐朝的心腹大患长达十多年,这都是卢文进所为。直到他南奔后,才开始收敛锋芒,表现得恭谨有礼,礼待文士,谦逊有加,所谈论的只是近代朝廷的礼仪制度和台阁旧事,从不谈论军事。后来,他以左卫上将军的身份在金陵去世。
○李金全
李金全,祖先是吐浑人。他年轻时是唐明宗的侍从,因骁勇善骑射,常随明宗征战,因功被封为刺史。天成年间,他担任彰义军节度使,在任期间贪暴无度。被罢免后,他献上数十匹马,几天后又献马,明宗对他说:“你是嫌马多吗?为何频繁献马?而且你在泾州的政绩如何?难道只关心马匹吗?”李金全羞愧无言。后来调任横海军节度使,不久被罢免为右卫上将军。
晋高祖时,安州屯防指挥使王晖杀了节度使周瑰,高祖派李金全率领一千骑兵前往,下诏招降王晖说:“若王晖投降,封他为唐州刺史。”又用信箭通知安州,不杀一人,并告诫李金全:“不要失信。”李金全未到安州时,襄州的安从进认为王晖必会逃往江南,便派精兵拦截。王晖听说李金全来了,果然南逃,被安从进的兵杀死。李金全到达后,抓获了王晖的数百名余党,全部送往京城。王晖叛乱时,大肆抢掠城中三天,李金全贪图这些财物,便抓了其部将武克和等十余人杀掉,武克和大喊:“王晖是首犯,尚且得到赦免,被封为刺史;我们有何罪,反而被杀?若朝廷有命,何以示信?若将军违诏杀降,也难逃罪责!”高祖无法责问,便任命李金全为安远军节度使。
李金全的左都押衙明汉荣专权,行为不法,高祖对此感到忧虑,但不想因明汉荣连累功臣,便选廉吏贾仁沼代替他,并召明汉荣回京。明汉荣教唆李金全留下自己而不遣返,李金全的幕僚庞令图劝谏说:“贾仁沼曾侍奉王晏球,晏球攻打王都时,王都派善射者登城射晏球,射中头盔,贾仁沼从后面拉弓,一箭射死善射者,晏球想重赏他,贾仁沼却退而不言,这是天下的忠臣。王都败后,晏球派贾仁沼到京城献捷,所得赏赐丰厚,他却全部分给故人和穷亲戚,这是天下的廉士。这样的人,怎会不善谋事?应接纳贾仁沼而遣返明汉荣。”明汉荣得知后,连夜派人杀了庞令图并毒死贾仁沼,贾仁沼因舌烂而死。
天福五年夏,高祖派马全节代替李金全。贾仁沼的两个儿子想进京为父申冤,明汉荣大为恐惧,欺骗李金全说:“前日天子召我回京,您违诏不遣。贾仁沼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将向朝廷申诉。如今马全节代替您,这是要召您对质。”李金全信以为真,便叛变,向李昪投降。高祖派兵三万交给马全节讨伐他。李昪派其将李承裕进入安州,李金全南逃,行至泌川,回头北望,泪流满面而去。李昪任命他为天威统军。汉隐帝时,李守贞在河中叛乱,向李昪求援,李金全当时是李昪的润州节度使,与查文徽等人从沐阳出兵。李昪的将领们都急于攻取,唯独李金全认为距离太远,不可行,便停止行动。后来他也不再被重用,最终不知所终。
○杨思权
杨思权,是邠州新平人。他曾在梁朝担任控鹤右第一军使。唐庄宗灭梁后,任命他为夹马都指挥使。明宗时,秦王李从荣担任河东节度使,冯赟为副使,杨思权为北京步军都指挥使,辅佐李从荣。李从荣一向骄纵,行为多有不法。当时,宋王李从厚为河南尹。李从厚年少,谦恭有礼。明宗暗中派人称赞李从厚的美德,以此勉励李从荣。李从荣不悦,对杨思权说:“天下人都称赞河南王而非我,我将被废,怎么办?”杨思权说:“您有甲士,而我在,何须担忧!”于是劝李从荣招募死士、增加兵器以备不测。冯赟对此感到忧虑,将此事上报。明宗召杨思权回京,因李从荣的缘故,也未责备他。后来,杨思权担任右羽林都指挥使,率兵驻守兴元。潞王李从珂在凤翔叛乱,兴元的张虔钊联合各镇兵讨伐叛军。各镇兵包围凤翔,杨思权攻打城西,严卫指挥使尹晖攻打城东,攻破了两座关城。李从珂登上城墙对外兵喊话,说自己并非叛乱者,言辞哀切,外兵听后都感到悲伤,而张虔钊督战甚急,军士们反而倒戈驱逐张虔钊,杨思权趁机对部下喊:“潞王真是我们的君主!”随即率军入城投降。尹晖听说杨思权已降,也下令部下解甲,于是各镇兵纷纷溃散。杨思权与尹晖入城见李从珂,杨思权上前说:“臣以赤心奉殿下,殿下事成后,愿不以防御、团练使的职位安置臣。”随即从怀中取出一张纸说:“愿殿下写下臣的名字作为凭证。”李从珂当即写下:“可任邠宁节度使。”废帝即位后,任命杨思权为静难军节度使。后来,他担任右龙武统军、左卫上将军。天福年间
也被收编到帐下,稍大一些后,补任军职。
仁恭被囚禁,守光继位,任命行珪为武州刺史。
后来守光背叛晋国,晋国军队攻打他。
守光的将领元行钦在山后牧马,听说守光即将被围困,立即率领所牧的马匹前去救援,但部下在途中叛变,推举行钦为幽州留后,行钦说:“我所畏惧的是行珪。”
于是派人到怀戎,抓住了行珪的儿子并绑起来。
军队经过武州,招降行珪说:“守光可以被取代。你应该跟随我,否则,就杀了你的儿子。”
行珪拒绝说:“我和你都是刘公的将领,怎能忍心背叛他?我应当为刘氏效力,还顾得上我的儿子吗!”
行钦于是派兵包围行珪。
一个多月后,行珪城中的粮食耗尽,召集州中百姓说:“我不是不为父老乡亲守城,现在刘公的救兵不来,怎么办?可以杀了我投降晋国。”
父老乡亲都哭了,愿意以死守城。
这时,行周正好跟随行珪在武州,连夜用绳子把行周送出去,行周骑马飞奔到晋国见庄宗,庄宗于是派明宗救援武州。
等到援军到达,行钦已经撤走,行珪于是投降晋国。
庄宗时期,历任朔州、忻州、岚州三州刺史、大同军节度使。
明宗继位后,调任威胜、安远节度使。
行珪性格贪婪卑鄙,所作所为多不合法,副使范延策为人刚直,多次规劝他,行珪不听,反而怀恨在心。
后来有戍兵密谋叛乱,行珪事先察觉,暗中将库房兵器转移到别处。
戍兵叛乱,冲向库房劫掠兵器却一无所获,于是溃散逃走,行珪追击并杀了他们。
于是诬告延策一同谋反,延策和他的儿子都被杀害,天下人都为他们感到冤枉。
行珪在任上去世,追赠太尉。
当行珪投降晋国时,行周隶属于明宗帐下,起初担任裨将,赵德钧认识他,对明宗说:“这个孩子相貌忠厚且小心谨慎,将来必定大富大贵,应该好好对待他。”
梁、晋两军在河上对峙,庄宗派明宗东袭郓州,行周率领前军,夜里遇到下雨,军中都想停止前进,行周说:“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郓州人仗着下雨,不防备我们到来,应该出其不意。”
于是连夜渡过济水,进入郓州城,郓州人才发觉,于是攻占了郓州。
庄宗灭梁后,因功担任端州刺史,后调任绛州。
明宗时期,随从平定硃守殷,攻克王都,升任颍州团练使、振武军节度使。
历任彰武、昭义节度使。
晋高祖时期,担任西京留守,调任天雄节度使。
安从进叛乱,任命行周为襄州行营都部署,讨平叛乱,调任归德节度使。
出帝时期,接替景延广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这时,李彦韬、冯玉等人掌权,于是请求调回节度使任上。
契丹灭晋后,留下萧翰守卫汴州,萧翰又弃城而去,召来唐朝的许王从益进入汴州。
而汉高祖在太原起兵,从益派人召行周,准备抵抗汉军,行周叹息说:“衰败的世道难以辅佐,何况是儿戏呢!”
于是没有听从。
汉高祖进入京师,加封行周为中书令,调任天平军节度使,封为临清王。
周太祖继位,封为齐王。
去世后,追赠尚书令,追封为秦王。
有儿子怀德。
○白再荣
白再荣,不知道他的家世如何。
年轻时是军卒。
唐、晋之间,担任护圣指挥使。
契丹侵犯京师,再荣跟随契丹北归,到达镇州,契丹留下麻荅守卫镇州后离去,晋国的随从大多留在那里。
没过多久,李筠、何福进等人密谋驱逐麻荅,派人召再荣,再荣犹豫不想去,军士逼迫他,才去,一起攻打麻荅。
麻荅逃走,诸将因为再荣名次最高,于是推举他为留后。
再荣出身行伍,贪婪而无谋略。
这时,李崧、和凝等人都随契丹留在镇州,再荣派兵包围他们的住所,逼迫他们交出财物,还想杀害李崧夺取他的财产。
李穀对他说:“你们亲身经历了契丹的苦难,忧死尚且不及,然而驱逐麻荅,是众人所为,并非你一人之力。
现在刚刚得到生路,却立即杀害宰相,这种事连契丹人或许都不会做,然而将来到了京师,天子问宰相在哪里,你怎么回答?”
再荣默然,于是作罢。
但将曾经侍奉麻荅的人全部拘禁,夺取他们的财物,镇州人称他为“白麻荅”。
汉高祖即位,任命再荣为留后,调任义成军节度使。
罢官回到京师。
周太祖率兵进入京师,军士在再荣家中攻打他,夺取了他的全部财物。
之后上前说:“士兵们曾经在你麾下效力,一旦如此无礼,还有什么脸面见你!”
于是杀了他,带着他的首级离去,家人用帛赎回首级安葬。
○安叔千
安叔千,字胤宗,是沙陀三部落的人。
年轻时擅长骑射,侍奉唐庄宗,担任奉安指挥使。
明宗时期参与讨伐王都,担任秦州刺史。
随从攻打契丹,担任先锋都指挥使,因功担任昭武军节度使。
历任静难、横海、安国、建雄四镇节度使。
叔千相貌堂堂,但不通文字,所作所为鄙陋,人称他为“没字碑”。
晋出帝时期,担任左金吾卫上将军。
契丹侵犯京师,晋国百官在赤冈迎接耶律德光,叔千出列用夷语说话,德光慰劳他说:“你是安没字吗?你在邢州时,已经表示诚心,我现在到这里,应该给你一个吃饭的地方。”
叔千再次拜谢。
于是任命他为镇国军节度使。
汉高祖继位,罢官回到京师,自己因为曾经私下依附契丹,心中十分惭愧和恐惧。
以太子太师身份退休。
周太祖率兵进入京师,军士大肆掠夺,叔千的家财已经耗尽,但军士认为他还有藏匿的财物,不断拷打他。
伤势严重,回到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六-注解
卢文进:卢文进,字大用,范阳人,五代时期将领。初为刘守光骑将,后降唐庄宗,历任寿州刺史、义成军节度使等职。曾因与契丹关系复杂,多次引契丹攻掠中原,后南奔归唐,最终以左卫上将军卒于金陵。
李金全:李金全,五代时期将领,原为吐浑人,少时为唐明宗厮养,以骁勇善骑射著称。历任彰义军节度使、安远军节度使等职。因与王晖之乱有关,后叛唐投奔李昪,最终不知所终。
杨思权:杨思权,邠州新平人,五代时期将领。初事梁为控鹤右第一军使,后归唐,历任夹马都指挥使、静难军节度使等职。因参与潞王从珂的反叛,最终为右龙武统军、左卫上将军。
契丹: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曾建立辽国,与中原王朝多次发生战争。
节度使:节度使是唐代至五代时期的地方军政长官,掌握一方的军政大权,权力极大,常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
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唐代至五代时期的宰相职衔,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地位显赫。
上将军:上将军是古代高级武官称号,通常为军队中的最高指挥官之一,地位尊崇。
太傅: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位极人臣,通常为皇帝的老师或顾问,象征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严卫指挥使:唐代官职,负责宫廷和京城的警卫工作,属于禁军中的重要职位。
应州节度使:唐代地方军政长官,掌管一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权力极大。
右卫大将军:唐代禁军高级将领,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地位显赫。
范延光: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叛乱和战争。
淮南:古代地理区域,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一带。
合阶二州刺史:唐代官职,合阶州的地方行政长官,掌管该州的军政事务。
右千牛卫将军:唐代禁军将领,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属于高级武官。
卫州刺史:唐代官职,卫州的地方行政长官,掌管该州的军政事务。
潞王从珂:五代时期后唐的皇子,曾发动叛乱。
凤翔: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凤翔县,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愍帝:五代时期后唐的皇帝,李从厚,谥号愍帝。
成德军节度使:唐代官职,成德军的地方军政长官,掌管该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石敬瑭: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曾为后唐的将领。
长公主:皇帝的姐妹或女儿,通常享有极高的地位和特权。
宿将:经验丰富的老将,通常指在军队中有长期服役经历的将领。
国宝:象征国家权威和尊严的宝物,通常包括玉玺、宝剑等。
乘舆:皇帝的车驾,象征皇帝的权威和地位。
法物:古代祭祀或礼仪中使用的器物,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弓箭库使:唐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宫中的弓箭库,属于禁军中的中级武官。
沙守荣: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奔弘进: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陈晖:五代时期后唐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州廨:古代州级政府的办公场所,通常包括官署和官员的住所。
殿直:唐代官职,负责皇宫中的警卫工作,属于禁军中的低级武官。
鸩:一种毒酒,古代常用于赐死或暗杀。
光禄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的膳食和礼仪事务,属于九卿之一。
刘审交:五代时期后晋的官员,曾任三司使等职。
幽州文安: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文安县,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唐兴令:唐代官职,唐兴县的地方行政长官,掌管该县的军政事务。
范阳牙校:唐代官职,范阳地区的低级武官,负责地方治安和军事事务。
刘守光: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自立为帝。
兵部尚书:古代官名,六部之一,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
唐庄宗: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
赵德钧: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任范阳节度使。
北面转运使:唐代官职,负责北方地区的物资转运和后勤保障工作。
马绍宏:五代时期后晋的官员,曾任北面转运使。
王晏球: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王都: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转运供军使:唐代官职,负责军队的物资供应和转运工作。
辽州刺史:唐代官职,辽州的地方行政长官,掌管该州的军政事务。
慈州刺史:唐代官职,慈州的地方行政长官,掌管该州的军政事务。
杨光远: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三司使:古代官名,负责全国的财政事务,包括户部、度支、盐铁三司。
右卫上将军:唐代禁军高级将领,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地位显赫。
陈州防御使:唐代官职,陈州的地方军政长官,掌管该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安从进: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襄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青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青州市,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萧翰: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任三司使。
许王从益:五代时期后晋的皇子,曾任京师守将。
汉高祖:五代时期后汉的开国皇帝,刘知远。
高行周: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任武胜军节度使。
王淑妃:五代时期后晋的皇妃,许王从益的母亲。
汝州防御使:唐代官职,汝州的地方军政长官,掌管该州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乾祐:五代时期后汉的年号,公元948年至950年。
太尉: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位极人臣,通常为军队的最高统帅。
王周: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任武胜军节度使。
魏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大名县,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明宗:明宗即后唐明宗李嗣源,是庄宗的养子,继位后继续巩固后唐的统治。他在位期间,注重内政,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后唐政权得到了一定的稳定。
裨校:唐代官职,军队中的低级武官,负责指挥小股部队。
晋天福:五代时期后晋的年号,公元936年至944年。
杜重威: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参与多次战争。
安重荣: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参与多次叛乱和战争。
贝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清河县,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泾州:古代地名,今甘肃省泾川县,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张彦泽: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任泾州节度使。
武胜军节度使:唐代官职,武胜军的地方军政长官,掌管该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保义:五代时期后晋的年号,公元944年至946年。
义武:五代时期后晋的年号,公元946年至947年。
成德:五代时期后晋的年号,公元947年至950年。
定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定州市,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契丹兵:契丹族的军队,曾多次入侵中原地区。
武宁:古代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中书令:古代官名,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起草和发布皇帝的诏令。
行珪:行珪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在刘仁恭、刘守光父子麾下效力,后投降晋国。他性格贪婪卑鄙,行为多有不法,但因军事才能被重用,历任多个重要职位。
妫州: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怀来县,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重镇。
怀戎戍将:唐代官职,怀戎地区的戍边将领,负责该地区的边防事务。
高思继: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高行周的父亲。
李匡威: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曾任幽州节度使。
匡俦:五代时期后梁的将领,李匡威的弟弟。
晋王: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
孔领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怀来县境内,历史上曾多次作为军事要塞。
刘仁恭:五代时期后晋的将领,曾任幽州节度使。
先锋都指挥使:唐代官职,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指挥先锋部队。
中军都指挥使:唐代官职,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指挥中军部队。
后军都指挥使:唐代官职,军队中的高级将领,负责指挥后军部队。
牙将:唐代官职,军队中的低级武官,负责指挥小股部队。
行钦:行钦是刘守光的将领,曾在牧马山后牧马,后因刘守光被围而率军救援,但因部下叛变而被推为幽州留后。他对行珪有所忌惮,曾试图通过控制行珪的儿子来迫使行珪投降。
庄宗:庄宗即后唐庄宗李存勖,是五代时期后唐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后唐政权。
行周:行周是行珪的亲属,曾在行珪麾下效力,后因行珪投降晋国而隶于明宗帐下。他因军事才能逐渐晋升,最终成为后唐的重要将领。
白再荣:白再荣是五代时期的一位将领,曾在唐、晋之间为护圣指挥使。契丹入侵时,他随契丹北归,后因李筠、何福进等人的谋划而被推为镇州留后。他贪婪无谋,最终被军士所杀。
安叔千:安叔千是沙陀三部落人,少时善骑射,曾效力于唐庄宗。他在明宗时期因功拜昭武军节度使,后历任多个重要职位。他虽状貌堂堂,但不通文字,行为鄙陋,人称“没字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六-评注
《卢文进传》是五代时期将领卢文进的传记,记载了其从刘守光骑将到归唐、再投契丹、最终南奔归唐的复杂经历。卢文进的一生充满了政治与军事的波折,反映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将领忠诚度不高的历史背景。卢文进在契丹与中原政权之间的摇摆,体现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契丹通过卢文进等中原将领的帮助,逐渐掌握了中原的织纴技术,增强了自身的实力,这也为后来辽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李金全传》则记载了李金全从吐浑人到成为唐明宗麾下将领的历程。李金全的骁勇善战使他得以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但其贪暴的性格也为他带来了诸多麻烦。李金全在处理王晖之乱时的表现,暴露了五代时期将领在处理叛乱时的复杂心态。他既想通过平定叛乱立功,又贪图叛军的财物,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李金全的叛唐投奔李昪,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忠诚度的脆弱性,也揭示了当时政权更迭频繁、将领难以保持忠诚的历史现实。
《杨思权传》则展现了杨思权在五代时期的政治与军事生涯。杨思权从梁朝归唐,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最终在潞王从珂的反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杨思权的经历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在政权更迭中的复杂心态。他既忠于自己的主公,又善于在关键时刻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杨思权在潞王从珂反叛中的表现,体现了五代时期将领在政治斗争中的灵活性与权谋。他通过支持潞王从珂,最终获得了邠宁节度使的高位,这也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通过支持新政权来获取个人利益的普遍现象。
总体而言,这三篇传记通过记载卢文进、李金全、杨思权三位将领的生平,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将领忠诚度不高、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关系复杂的历史背景。这些将领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命运,也揭示了五代时期政治与军事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些将领的描写,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特点,以及这一时期政权更迭、将领忠诚度脆弱、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关系复杂的历史现实。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五代时期后晋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命运。
首先,文中提到的尹晖、王弘贽、刘审交、王周、高行周等人,都是五代时期后晋的重要将领和官员。他们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例如,尹晖因不屈服于晋高祖而被贬为应州节度使,最终在范延光叛乱中被杀;王弘贽在潞王从珂叛乱中表现出对皇帝的忠诚,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而被赐死;刘审交在晋高祖时期担任三司使,表现出对民生的关心和治理能力;王周在泾州任节度使时,采取宽政,赢得了民心;高行周则因家族背景和军事才能,成为后晋的重要将领。
其次,文中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五代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例如,王弘贽在潞王从珂叛乱中表现出对皇帝的忠诚,但最终因政治斗争而被赐死;刘审交在晋高祖时期担任三司使,表现出对民生的关心和治理能力,但在契丹入侵时被迫投降;王周在泾州任节度使时,采取宽政,赢得了民心,但在契丹入侵时被迫投降。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也展现了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无奈和挣扎。
此外,文中还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生状况。例如,刘审交在担任三司使时,反对检田增租,表现出对民生的关心;王周在泾州任节度使时,采取宽政,赢得了民心。这些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艰难,也展现了人物在复杂局势中的智慧和担当。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五代时期后晋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复杂多变的政治局势和人物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生的艰难,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五代时期几位将领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政治局势。行珪、行钦、行周、白再荣、安叔千等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五代时期将领们在乱世中的生存策略和政治选择。
行珪的形象尤为突出,他虽有能力,但性格贪婪卑鄙,行为多有不法。他在刘守光被围时选择投降晋国,展现了他在乱世中的生存智慧。然而,他的贪婪和不法行为最终导致了他的副使范延策及其子被杀,天下为之冤屈。行珪的命运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剧。
行钦的形象则展现了将领在乱世中的忠诚与背叛。他虽对刘守光忠心耿耿,但在部下叛变后,他选择了自保,推举自己为幽州留后。他对行珪的忌惮也反映了当时将领之间的复杂关系。
行周的形象则是一个典型的乱世英雄。他因军事才能逐渐晋升,最终成为后唐的重要将领。他在郓州之战中的机智与勇敢,展现了他在乱世中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
白再荣和安叔千的形象则更多地反映了五代时期将领们的贪婪与无谋。白再荣因贪婪无谋最终被军士所杀,安叔千虽状貌堂堂但不通文字,行为鄙陋,人称“没字碑”。他们的命运揭示了乱世中将领们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几位将领的生平事迹,生动地描绘了五代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它不仅展现了将领们在乱世中的生存策略和政治选择,也揭示了他们在权力斗争中的无奈与悲剧。这段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为我们理解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