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四十

作者: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致力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整理,编撰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年代:明代(17世纪初)。

内容简要:共40篇白话短篇小说,内容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涉及爱情、婚姻、官场、社会风俗等。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通俗的语言,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是研究明代文学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四十-原文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山藏异宝山含秀,沙有黄金沙放光。好事若藏人肺腑,言谈语话不寻常。

这四句诗单说著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土泥之中,一旦出世,遇良工巧匠,切磋琢磨,方始成器,故秀才二字不可乱称。秀者江山之秀,才者天下之才。但凡人胸中有秀气,腹内有才识,出言吐语,自不一般,所以谓之不寻常。话说的,兀的说这才学则甚!因在下今日,要说一桩“风送滕王阁”的故事。那故事出在大唐高宗朝间,有一秀士姓王名勃,字子安,祖贯晋州龙门人氏,幼有大才,通贯九经,诗书满腹。时年一十三岁,常随母舅游于江湖。一日从金陵欲往九江,路经马当山下,此乃九江第一险处。怎见得?有陆鲁望《马当山铭》为证:

山之险莫过于太行,水之险莫过于吕梁,合二险而为一,吾又闻乎马当。

王勃舟至马当,忽然风涛乱滚,碧波际天,云阴罩野,水响翻空。那船将次倾覆,满船的人尽皆恐惧,虔诚祷告江神,许愿保护。惟有王勃端坐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舟人怪异,问道:“满船之人,死在须臾,今郎君全无惧色,却是为何?”王勃笑道:“我命在天,岂在龙神!”舟人大惊道:“郎君勿出此言!”王勃道:“我当救此数人之命。”道罢,遂取纸笔,吟诗一首,掷于水中。须臾云收雾散,风浪俱息。其诗曰:

唐圣非狂楚,江渊异汨罗。平生仗忠节,今日任风波。

此时满船人相贺道:“郎君奇才,能动江神,乃得获安,不然,诸人皆不免水厄。”王勃道:“生死在天,有何可避!”

众人深服其言。少顷,船皆泊岸,舟人视时,即马当山也,舟人皆登岸。王勃上岸,独自闲游。正行之间,只见当道路边,青松影里,绿桧阴中,见一古庙。王勃向前看时,上面有朱红漆牌金篆书字,写著:敕赐中源水府行宫。王勃一见,就身边取笔,吟诗一首于壁上。诗曰:

马当山下泊孤舟,岸侧芦花簇翠流。忽睹朱门斜半掩,层层瑞气锁清幽。

诗罢,走入庙中,四下看视,真个好座庙宇。怎见得?有诗为证:碧瓦连云起,朱门映日开。一团金作栋,千片玉为街。帝子亲书额,名人手篆碑。庇民兼护国,风雨应时来。

王勃行至神前,焚香祝告已毕,又赏玩江景多时。正欲归舟,忽于江水之际,见一老叟坐于块石之上,碧眼长眉,须鬓皤然,颜如莹玉,神清气爽,貌若神仙。王勃见面异之,乃整衣向前,与老人作揖。老叟道:“子非王勃乎?”王勃大惊道:“某与老叟素不相识,亦非亲旧,何以知勃名姓?”老叟道:“我知之久矣!”王勃知老叟不是凡人,随拱手立于块石之侧。老叟命勃同坐,王勃不敢,再三相让方坐。老叟道:“吾早来闻尔于船内作诗,义理可观。子有如此清才,何不进取,身达青霄之上;而困于家食,受此旅况之凄凉乎?”王勃答道:“家寒窘迫,缺乏盘费,不能特达,以此流落穷途,有失青云之望。”

老叟道:“来日重阳佳节,洪都阎府君欲作《滕王阁记》。子有绝世之才,何不竟往献赋,可获资财数千,且能垂名后世。”王勃道:“此到洪都,有几多路程?”老叟道:“水路共七百馀里。”王勃道:“今已晚矣!止有一夕,焉能得达?”老叟道:“子但登舟,我当助清风一帆,使子明日早达洪都。”王勃再拜道:“敢问老丈,仙耶神耶?”老叟道:“吾即中源水君,适来山上之庙,便是我的香火。”王勃大惊,又拜道:“勃乃三尺童稚,一介寒儒,肉眼凡夫,冒渎尊神,请勿见罪!”老叟道:“是何言也!但到洪都,若得润笔之金,可以分惠。”王勃道:“果有所赠,岂敢自私?”老叟笑道:“吾戏言耳!”须叟有一舟至,老叟令王勃乘之。勃乃再拜,辞别老叟上船。方才解缆张帆,但见祥风缥缈,瑞气盘旋,红光罩岸,紫雾笼堤。王勃骇然回视江岸,老叟不知所在,已失故地矣。只见:风声飒飒,浪势淙淙。帆开若翅展,舟去似星飞。回头已失千山,眨眼如趋百里。晨鸡未唱,须臾忽过鄱阳;漏鼓犹传,彷佛已临江右。这叫做:

运去雷轰荐福碑,时来风送滕王阁。

顷刻天明,船头一望,果然已到洪都。王勃心下且惊且喜,吩咐舟人:“只于此相等。”揽衣登岸,徐步入城。看那洪都果然好景。有诗为证:

洪都风景最繁华,彷佛参差十万家。水绿山蓝花似锦,连城带阁锁烟霞。

是日正是九月九日,王勃直诣帅府,正见本府阎都督果然开宴,遍请江左名儒,士夫秀士,俱会堂上。太守开筵命坐,酒果排列,佳肴满席,请各处来到名儒,分尊卑而坐。当日所坐之人,与阎公对席者,乃新除澧州牧学士宇文钧,其间亦有赴任官,亦有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其他文词超绝,抱玉怀珠者百馀人,皆是当世名儒。王勃年幼,坐于座末。

少顷,阎公起身,对诸儒道:“帝子旧阁,乃洪都绝景。是以相屈诸公至此,欲求大才,作此《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来,留万世佳名,使不失其胜迹。愿诸名士勿辞为幸!”

遂使左右朱衣吏人,捧笔砚纸至诸儒之前。诸人不敢轻受,一个让一个,从上至下。却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更不推辞,慨然受之。满座之人,见勃年幼,却又面生,心各不美,相视私语道:“此小子是何氏之子?敢无礼如是耶!”

此时阎公见王勃受纸,心亦怏怏,遂起身更衣,至一小厅之内。

阎公口中不言,自思道:“吾有婿乃长沙人也,姓吴名子章,此人有冠世之才。今日邀请诸儒作此记,若诸儒相让,则使吾婿作此文以光显门庭也。是何小子,辄敢欺在堂名儒,无分毫礼让!”

吩咐吏人,观其所作,可来报知。

良久,一吏报道:“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阎公道:“此乃老生常谈,谁人不会!”

一吏又报道:“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阎公道:“此故事也。”

又一吏报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阎公不语。

又一吏报道:“物华天表,龙光射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阎公道:“此子意欲与吾相见也。”

又一吏报道:“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邦,宾主接东南之美。”

阎公心中微动,想道:“此子之才,信亦可人!”

数吏分驰报句,阎公暗暗称奇。

又一吏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听罢,不觉以手拍几道:“此子落笔若有神助,真天才也!”

遂更衣复出至座前。

宾主诸儒,尽皆失色。

阎公视王勃道:“观子之文,乃天下奇才也!”

欲邀勃上座。

王勃辞道:“待俚语成篇,然后请教。”

须臾文成,呈上阎公。

公视之大喜,遂令左右,从上至下,遍示诸儒。

一个个面如土色,莫不惊伏,不敢拟议一字。

其全篇刻在古文中,至今为人称诵。

阎公乃自携王勃之手,坐于左席道:“帝子之阁,风流千古,有子之文,使吾等今日雅会,亦得闻于后世。从此洪都风月,江山无价,皆子之力作也。吾当厚报。”

正说之间,忽有一人,离席而起,高声道:“是何三尺童稚,将先儒遗文伪言自己新作,瞒昧左右?当以盗论,兀自扬扬得意耶!”

王勃闻言大惊。

太守阎公举目视之,乃其婿吴子章也。

子章道:“此乃旧文,吾收之久矣。”

阎公道:“何以知之?”

子章道:“恐诸儒不信,吾试念一遍。”

当下子章遂对众客之前,朗朗而诵,从头至尾,无一字差错。

念毕,座间诸儒失色,阎公亦疑,众犹豫不决。

王勃听罢,颜色不变,徐徐说道:“观公之记问,不让杨修之学,子建之能,王平之阅市,张松之一览。”

吴子章道:“乃是先儒旧文,吾素所背诵耳。”

王勃又道:“公言先儒旧文,别有诗乎?”

子章道:“无诗。”

道罢,王勃遂起身离席,对诸儒问道:“此文果新文旧文乎?后有诗八句,诸公莫有记之者否?”

问之再三,人皆不答。

王勃乃拂纸如飞,有如宿构。

其诗曰: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罢呈上,太守阎公,并座间诸儒、其婿吴子章看毕。

王勃道:“此新文旧文乎?”

子章见之,大惭惶恐而退。

众宾齐起步向阎公道:“王子之作性,令婿之记性,皆天下罕有,真可谓双璧矣!”

阎公曰:“诸公之言诚然也!”

于是吴子章与王勃互相钦敬,满座欢然,饮宴至暮方散。

众宾去后,阎公独留勃饮。

次日王勃告辞,阎公乃赐五百缣及黄白酒器,共值千金。

勃拜谢辞归,阎公传左右相送下船,舟人解缆而行。

勃但闻水声潺上,疾如风雨。

诘旦,船复至马当山下,维舟泊岸。

王勃将阎公所赠金帛,携至庙中,陈于中源水君之前,叩头称谢。

起身,见壁上所题之诗,宛然如新。

遂依前韵,复作诗一首:

好风一夜送轻舟,倏忽征帆达上流。

深感神功知夙契,来生愿得伴清幽。

王勃题诗已毕,步出庙门,欲买牲牢酒礼以献,看岸边船已不见了,其舟人亦不知所在。

正犹豫间,忽然祥云瑞霭,笼罩庙堂,香风起处,见一老人,坐于石矶之上,即前日所见中源水君。

勃向前再拜,谢道:“前日得蒙上圣,助一帆之风,到于洪都,使勃得获厚利。勃当备牲牢酒礼至于庙下,拜谢尊神,以表吾心。”

老人见说,俯首而笑:“子适来言供备牲牢者,何牢也?吾闻少牢者羊,太牢者牛。礼,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吾岂可以一帆风,而受子之厚献乎!吾水府以好生为德,杀生以祀,吾亦不敢享也,更不必费子措置。适来观子庙下留题,有伴我清幽之意,吾亦甚喜。

但子命数未终,凡限未绝,更俟数年,吾当图相会耳。”

王勃遂稽首拜谢道:“愿从尊命!然勃之寿算前程,可得闻乎?”

老叟道:“寿算者阴府主之,不敢轻泄天机,而招阴祸。吾言子之穷通,无害也。吾观子之躯,神强而骨弱,气清体羸,况子脑骨亏陷,目睛不全,子虽有子建之才,高士之俊,终不能贵矣。况富贵乃神主之,人之一锺一粟,皆由分定,何况卿相乎?昔孔子大圣,为帝王师范,尚不免陈蔡之厄,所谓秀而不实者也。子但力行善事,自有天曹注福,穷通寿夭,皆不足计矣!子切记之!”

于是与勃作别。

叟行数步,复又走回,对王勃道:“吾有少意相托:子若过长芦之祠,当买阴帛,与我焚之。”

王勃道:“此何由也?”

老叟道:“吾昔负长芦之神薄债未偿,子可与吾偿之。”

王勃道:“非勃不舍,适来观上圣殿上金钱堆积如山,何不以此还之?”

老叟道:“汝不知殿上之钱,皆是贪利酷求之人,害物私心之辈,损人益己,克众成家,偶一过此,妄求非福,神不危而心自危之,所以求献于庙。此乃枉物,譬如吾之赃矣,

焉敢用哉!”王勃再拜受教。老叟即化清风而去。

王勃骇然,仍携金帛之类,离马当出,趁船迳往长芦,每思神所说“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终不能贵”,心怀怏怏不乐。

船至长芦,正忘神叟所嘱化财还债之言,忽然寒风大作,雪浪翻空,群鸦绕船,噪声不绝。其鸦或歇桅橹,或落船头,船不能进。满船人莫不惊骇畏惧。王勃亦自骇然,乃问舟人:“此是何处?”舟人道:“此是长芦地方。”王勃听了,方想江神之言,遂焚香默祷江神,候风息上岸,买金钱答还。祝毕,香烟未绝,群鸦皆散,浪息风平,于是一船人莫不欣喜。次日舟人以船泊岸,王勃买金钱十万下船,复至夜来风起之处焚化,船乃前进。后来罗隐先生到此,曾作八句诗道:江神有意怜才子,倏忽威灵助去程。

一夕清风雷电疾,满碑佳句雪冰清。直教丽藻传千古,不但雄名动两京。不是明灵佑祠客,洪都佳景绝无声。

王勃亲远任海隅,策骑往省,至一驿舍,欲求暂歇。方询问驿吏,忽闻驿堂上一人口呼:“王君,久不拜见,今日何由至此?”王勃闻言大惊,视之略有面善,似曾相识,忘其姓名。只见其人道:“王君何忘乎?昔日洪府相会,学士宇文钧也。”勃大喜,乃整衣而揖。遂邀王勃同坐。叙话间,命驿史献茶。茶罢,学士道:“某想昔日洪府之乐,安知今日有海道之忧,岂不悲哉!”王勃道:“学士因何至此?”学士道:“钧累任教授,后越阙为右司谏官。唐天子欲征高丽,钧直谏,触犯龙颜,将钧迁于海岛。千里独行,方悲寂寞,何期旅邸,得遇故人。某有《迁客诗》一首,为君诵之。”诗曰:

万里为迁客,孤舟泛渺茫。湖田多种藕,海岛半收粮。愿遂归秦计,劳收辟瘴方。每思缄口者,帝德在君旁。

王勃道:“有犯无隐,事君之礼。学士虽为迁客,直声播于千古矣!”遂答诗一首。诗曰:

食禄只忧贫,何名是直臣!能言真为国,获罪岂惭人。海驿程程远,霜髯日日新。史官如下笔,应也泪沾巾。

当夜二人互相吟咏至半夜,同宿于驿舍。次日学士置酒管待王勃毕,至第三日学士邀勃同行,俄然天色下雨,复留海驿。二人谈论,终日不倦。至第五日,方始天晴,二人同下海船,饮食宿卧,皆于一处。船开数日,至大洋深波之中,忽然狂风怒吼,怪浪波番,其舟在水,飘飘如一叶,似欲倾覆。舟人皆大恐。学士宇文钧心大惊骇,叹道:“远谪海隅,不想又遭风波,此实命也!”王勃面不改容,因述昔年马当山遇风始末,并叙中源水君两次相遇之语,真个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风波虽有,不足介意!谈论方终,却见波涛暂息,风浪不生,舟人皆喜。

满船之人,忽闻水上仙乐飘然而至,五色祥云从天降下,浮于水面,看看来到王勃船边。众人皆惊。只见祥云影里,幢幡宝盖,绛节旌旗,锦衣对对,绣袄攒攒,花帽双双,朱衣簇簇,两行摆开。前面有数十人,皆仙娥玉女,仙衣灼灼,玉佩珊珊。前有一青衣女童,手执碧符,遂呼王勃道:“奉娘娘之命,特来召子。”王勃愕然,问女童道:“娘娘是何人也?”

女童道:“乃掌天下水籍文簿、上仙高贵玉女吴彩鸾便是。今于蓬莱方丈,翠华居止,其内有马当山水君,举子文章贯古今,特来请子同往蓬莱方丈,作词文记,以表篷莱之佳景。可速往。不可违娘娘之命!”王勃道:“与君人神异途,焉有相召之言?我闻生死分定于天,寿算乃阴府所主,岂有玉女召我作文?何召之有?吾实不从。”道罢,女童道:“君如不去,中源水君必自至矣。”

道犹未了,只见一朵乌云,自东南角上而来,看看至近,到于船边,从空坠下;就水面之上,见一神人,头戴黄罗包巾,身穿百花绣袍,手仗除妖七星剑,高声大叫:“王勃!吾奉蓬莱仙女敕,召汝作文词,何不往也?况中源水君亦在蓬莱赴会,今众仙等之久矣。子亦有仙骨之分,昔日你曾庙下题诗,愿伴清幽,岂可忘之!”王勃听言自思:“马当山中源水君曾言日后遇于海岛,岂非前定乎?”遂忻然道:“愿从命矣!”神人见说,遂召鬼卒,牵马来至舟侧。王勃甚喜,亦忘深渊,意为平地,乃回身与学士及满船之人作别,牵衣出舱,望水面攀鞍上马。但见乌云惨惨,黑雾漫漫,云霄隐隐,满船之人及宇文钧学士无不惊骇。回视王勃,不知所在。须臾,雾散云收,风恬浪静,满船之人俱各无事,唯有王勃乃作神仙去矣!

从来才子是神仙,风送南昌岂偶然。赋就滕王高阁句,便随仙仗伴中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四十-译文

马当神风送滕王阁

山中藏有奇珍异宝,山色秀丽;沙中有黄金,沙粒发光。美好的事物如果藏在人的内心深处,那么他的言谈举止就会与众不同。

这四句诗说的是自古以来,有一种怀才抱德、韬光养晦的文人秀才,就像那些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在泥土之中,一旦出世,遇到能工巧匠,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器物。因此,秀才二字不能随便称呼。秀是指江山的秀丽,才是指天下的才华。但凡人的胸中有秀气,腹内有才识,说出的话自然与众不同,所以称之为不寻常。话说回来,这才学到底有什么用呢?因为今天我要讲一个“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唐朝高宗年间,有一个秀才名叫王勃,字子安,祖籍晋州龙门,自幼才华横溢,通晓九经,诗书满腹。当时他年仅十三岁,常随舅舅游历江湖。一天,他从金陵前往九江,途经马当山下,这里是九江最险要的地方。怎么见得呢?有陆鲁望的《马当山铭》为证:

山的险峻莫过于太行山,水的险峻莫过于吕梁山,而马当山则是将这两种险峻合二为一。

王勃的船到了马当山,忽然风浪大作,波涛汹涌,碧波连天,乌云笼罩大地,水声震天。船快要倾覆了,船上的人都非常恐惧,虔诚地向江神祷告,许愿祈求保佑。只有王勃端坐在船上,毫无惧色,朗朗读书。船夫感到奇怪,问道:“船上的人马上就要死了,你为何毫无惧色?”王勃笑道:“我的命在天,不在龙神!”船夫大惊道:“公子不要这样说!”王勃道:“我会救大家的命。”说完,他取出纸笔,吟了一首诗,扔进水中。不一会儿,云散雾开,风浪平息。他的诗是:

唐朝的圣君不是楚国的狂人,江渊不同于汨罗江。我一生仗着忠节,今日任凭风波。

这时,船上的人都祝贺道:“公子奇才,能感动江神,才得以平安,否则我们都会葬身水中。”王勃道:“生死在天,有什么可逃避的!”

众人深深佩服他的话。不久,船靠岸了,船夫一看,正是马当山,大家都上了岸。王勃上岸后,独自闲游。正走着,忽然看见路边青松影里,绿桧阴中,有一座古庙。王勃上前一看,庙门上有一块朱红漆牌,上面用金篆书写着:敕赐中源水府行宫。王勃一见,便取出笔,在庙壁上题了一首诗:

马当山下停泊孤舟,岸边芦花簇拥着翠绿的流水。忽然看见朱门半掩,层层瑞气笼罩着清幽的庙宇。

诗写完后,王勃走进庙中,四处观看,发现这真是一座好庙。怎么见得呢?有诗为证:碧瓦连云而起,朱门映日而开。庙宇的栋梁是金做的,街道是玉铺的。庙额是皇帝亲笔题写,碑文是名人所篆刻。这座庙既保佑百姓,又护佑国家,风雨适时而来。

王勃走到神像前,焚香祷告完毕,又欣赏了江景许久。正想回到船上,忽然在江边看到一位老人坐在一块石头上,碧眼长眉,须发皆白,面色如玉,神清气爽,宛如神仙。王勃觉得奇怪,便整理衣冠,上前向老人行礼。老人道:“你不是王勃吗?”王勃大惊道:“我与您素不相识,也不是亲戚朋友,您怎么知道我的名字?”老人道:“我早就知道你了!”王勃知道老人不是凡人,便恭敬地站在石头旁边。老人让王勃坐下,王勃不敢,再三推让后才坐下。老人道:“我早听说你在船上作诗,义理可观。你有如此清才,为何不进取,登上青云之上;反而困于家中,受这旅途的凄凉之苦呢?”王勃答道:“家中贫困,缺乏盘缠,无法特达,因此流落穷途,失去了青云之望。”

老人道:“明天是重阳佳节,洪都的阎府君要写《滕王阁记》。你有绝世之才,何不前去献赋,可以获得数千资财,还能名垂后世。”王勃道:“从这里到洪都,有多远的路程?”老人道:“水路共有七百多里。”王勃道:“现在已经晚了!只有一夜时间,怎么能到达?”老人道:“你只管上船,我会助你一帆清风,让你明天一早到达洪都。”王勃再拜道:“敢问老丈,您是仙人还是神灵?”老人道:“我就是中源水君,刚才山上的庙宇,就是我的香火。”王勃大惊,又拜道:“我不过是三尺孩童,一介寒儒,肉眼凡胎,冒犯了尊神,请勿见怪!”老人道:“这是什么话!到了洪都,如果得到润笔之金,可以分给我一些。”王勃道:“如果真的有所赠,我怎敢自私?”老人笑道:“我是开玩笑的!”不久,有一条船来了,老人让王勃上船。王勃再拜,辞别老人上了船。刚解开缆绳,扬起船帆,只见祥风缥缈,瑞气盘旋,红光笼罩岸边,紫雾笼罩堤岸。王勃惊讶地回头看江岸,老人已经不见了,原来的地方也消失了。只见:风声飒飒,浪声淙淙。船帆展开如翅膀,船行如流星。回头一看,千山已失,眨眼间已行百里。晨鸡未鸣,须臾间已过鄱阳;漏鼓声还在,仿佛已到江右。这就是:

运气去了,雷声轰响荐福碑;时机来了,风送滕王阁。

不一会儿,天亮了,船头一望,果然已经到了洪都。王勃心中又惊又喜,吩咐船夫:“就在这里等我。”他整理衣服上岸,慢慢走进城中。看到洪都的景色果然很美。有诗为证:

洪都的风景最为繁华,仿佛有十万户人家。水绿山蓝,花如锦绣,连城带阁,锁住了烟霞。

这一天正是九月九日,王勃径直来到帅府,正好看到本府的阎都督正在设宴,遍请江左的名儒、士大夫和秀才,大家齐聚一堂。太守开宴命大家入座,酒果排列,佳肴满席,请各处来的名儒,按尊卑入座。当天坐在阎公对面的是新任澧州牧学士宇文钧,其中还有赴任的官员,以及进士刘祥道、张禹锡等人。其他文词超绝、才华横溢的有一百多人,都是当世的名儒。王勃年纪最小,坐在末座。

不久,阎公起身,对众儒生说道:“帝子旧阁,是洪都的绝景。因此请大家来此,想求大才,作一篇《滕王阁记》,刻石为碑,以记后世,留万世佳名,使这胜迹不失。希望各位名士不要推辞!”

于是,阎公让左右朱衣吏人捧着笔砚纸到众儒生面前。大家都不敢轻易接受,一个推让一个,从上到下。正好轮到王勃面前,王勃毫不推辞,慨然接受。满座的人见王勃年纪轻轻,又面生,心里都不高兴,私下议论道:“这小子是谁家的孩子?竟敢如此无礼!”

这时阎公看到王勃接过纸张,心里也不高兴,于是起身去更衣,来到一个小厅里。

阎公嘴里不说话,心里想道:“我有个女婿是长沙人,姓吴名子章,这个人有举世无双的才华。今天邀请各位儒生来写这篇文章,如果各位儒生互相谦让,就让我女婿来写这篇文章,以光耀门庭。这个小子,怎么敢在堂上欺压名儒,毫无礼让之心!”

他吩咐吏人,观察王勃所写的内容,随时来报告。

过了很久,一个吏人报告说:“南昌是旧时的郡城,洪都是新设的府城。”

阎公说:“这是老生常谈,谁不会说!”

又一个吏人报告说:“星宿分布在翼轸之间,地理上连接衡山和庐山。”

阎公说:“这是老故事了。”

又一个吏人报告说:“襟带三江,环绕五湖,控制蛮荆,引领瓯越。”

阎公不说话。

又一个吏人报告说:“物华天宝,龙光射向斗牛之墟;人杰地灵,徐孺子下陈蕃之榻。”

阎公说:“这小子是想和我见面啊。”

又一个吏人报告说:“雄州如雾般排列,俊才如星般飞驰。台隍枕着夷夏之邦,宾主连接东南之美。”

阎公心里微微一动,想道:“这小子的才华,确实令人欣赏!”

几个吏人分别报告句子,阎公暗暗称奇。

又一个吏人报告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阎公听完,不禁用手拍着桌子说:“这小子下笔如有神助,真是天才啊!”

于是他更衣后回到座位前。

宾主和各位儒生都变了脸色。

阎公看着王勃说:“看你的文章,真是天下奇才啊!”

他想邀请王勃上座。

王勃推辞说:“等我写完俚语,再请教。”

不一会儿文章写完了,呈给阎公。

阎公看了非常高兴,于是命令左右的人,从上到下,展示给各位儒生看。

一个个脸色如土,无不惊服,不敢议论一个字。

这篇文章刻在古文中,至今被人传诵。

阎公于是亲自拉着王勃的手,坐在左边的座位上,说:“帝子的阁楼,风流千古,有你的文章,让我们今天的雅会也能传于后世。从此洪都的风月,江山的无价,都是你的功劳。我一定会厚报你。”

正在这时,忽然有一个人离席而起,高声说:“这个三尺童子,竟然把先儒的遗文冒充为自己的新作,瞒骗左右的人?应该以盗窃论处,还洋洋得意!”

王勃听了大吃一惊。

太守阎公抬头一看,原来是他的女婿吴子章。

子章说:“这是旧文,我收藏很久了。”

阎公说:“你怎么知道?”

子章说:“恐怕各位儒生不信,我试着念一遍。”

于是子章在众宾客面前,朗朗而诵,从头到尾,一字不差。

念完后,座间的儒生们脸色大变,阎公也起了疑心,众人犹豫不决。

王勃听完,脸色不变,缓缓说道:“看你的记忆力,不亚于杨修的学问,子建的能力,王平的阅市,张松的一览。”

吴子章说:“这是先儒的旧文,我平时背诵的。”

王勃又说:“你说这是先儒的旧文,那后面有诗吗?”

子章说:“没有诗。”

说完,王勃起身离席,对各位儒生问道:“这篇文章到底是新文还是旧文?后面有八句诗,各位有谁记得吗?”

问了多次,没有人回答。

王勃于是挥笔如飞,仿佛早已构思好。

他的诗是: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銮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写完后呈给太守阎公,以及座间的各位儒生和他的女婿吴子章看。

王勃说:“这是新文还是旧文?”

子章看了,非常惭愧,惶恐地退下。

众宾客齐声对阎公说:“王子的才华,令婿的记忆力,都是天下罕见,真可谓双璧啊!”

阎公说:“各位说得对!”

于是吴子章和王勃互相钦佩,满座欢欣,饮宴到傍晚才散。

宾客们离开后,阎公独自留下王勃饮酒。

第二天王勃告辞,阎公赐给他五百匹缣和一套黄白酒器,价值千金。

王勃拜谢辞别,阎公传令左右送他下船,船夫解开缆绳出发。

王勃只听到水声潺潺,船行如风。

第二天早上,船又到了马当山下,停泊在岸边。

王勃将阎公所赠的金帛带到庙中,摆在中源水君面前,叩头称谢。

起身后,看到墙上所题的诗,依然如新。

于是他按照前韵,又写了一首诗:

好风一夜送轻舟,倏忽征帆达上流。

深感神功知夙契,来生愿得伴清幽。

王勃题完诗后,走出庙门,想买牲牢酒礼来献祭,却发现岸边的船已经不见了,船夫也不知去向。

正在犹豫间,忽然祥云瑞霭笼罩庙堂,香风起处,看到一个老人坐在石矶上,正是之前见过的中源水君。

王勃上前再拜,谢道:“前日蒙上圣相助,一帆风顺到达洪都,使我获得了厚利。我应当准备牲牢酒礼到庙下,拜谢尊神,以表心意。”

老人听了,低头笑道:“你刚才说要准备牲牢,是什么牲牢呢?我听说少牢是羊,太牢是牛。按照礼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我怎么能因为一帆风,就接受你的厚礼呢!我水府以好生为德,杀生来祭祀,我也不敢享用,更不必让你费心准备。刚才看你庙下留题,有伴我清幽的意思,我也很高兴。

但你的命数未尽,凡限未绝,再过几年,我们自会相见。”

王勃于是叩首拜谢道:“愿听从尊命!但我的寿命和前程,能否告知?”

老人说:“寿命由阴府主宰,我不敢轻易泄露天机,以免招来阴祸。我说你的穷通,倒也无妨。我看你的身体,神强而骨弱,气清体弱,况且你脑骨有缺陷,眼睛也不全,你虽然有子建的才华,高士的俊秀,终究不能富贵。何况富贵是神主宰的,人的一锺一粟,都是命中注定,何况卿相之位呢?从前孔子是大圣人,为帝王师范,尚且不免陈蔡之厄,所谓秀而不实。你只要力行善事,自有天曹注福,穷通寿夭,都不必计较了!你要切记!”

于是与王勃告别。

老人走了几步,又回头对王勃说:“我有个小请求:你如果经过长芦的祠堂,买些阴帛,替我烧了。”

王勃说:“这是为什么?”

老人说:“我从前欠长芦神一点薄债未还,你可以替我还了。”

王勃说:“不是我不舍得,刚才看到上圣殿上金钱堆积如山,为什么不拿这些钱还债呢?”

老人说:“你不知道殿上的钱,都是贪利酷求之人,害物私心之辈,损人益己,克众成家,偶尔经过这里,妄求非福,神不危而心自危,所以求献于庙。这些都是不义之财,就像我的赃物一样,

“怎么敢用呢!”王勃再次拜谢接受教诲。老人随即化作清风离去。

王勃感到非常惊讶,仍然带着金银财宝,离开马当山,乘船直接前往长芦,每当想起神所说的“脑骨凹陷,眼睛不全,终究不能显贵”,心中感到非常不快。

船到达长芦时,王勃正忘记了神老人所嘱咐的化财还债的话,突然寒风大作,雪浪翻腾,群鸦围绕船只,噪声不断。这些乌鸦有的停在桅杆上,有的落在船头,船无法前进。船上的人都感到非常惊恐和害怕。王勃也感到非常惊讶,于是问船夫:“这是什么地方?”船夫回答:“这是长芦地方。”王勃听了,才想起江神的话,于是焚香默默祈祷江神,等待风停后上岸,买金钱还债。祈祷完毕后,香烟未散,群鸦都飞走了,浪平息了,风也停了,于是船上的人都感到非常高兴。第二天,船夫将船靠岸,王勃买了十万金钱下船,再次到昨晚风起的地方焚化,船才继续前进。后来罗隐先生到这里,曾作八句诗道:江神有意怜才子,倏忽威灵助去程。

一夜之间清风雷电疾速,满碑佳句如雪冰般清澈。直接让美丽的文采传颂千古,不仅雄名震动两京。如果不是明灵佑祠的客人,洪都的美景将无声无息。

王勃亲自远赴海隅,骑马前往省城,到达一个驿站,想要暂时休息。正在询问驿吏时,忽然听到驿堂上有人喊道:“王君,好久不见,今天怎么到这里来了?”王勃听到后非常惊讶,看那人有些面熟,似乎曾经见过,但忘记了名字。只见那人说:“王君怎么忘记了?昔日洪府相会,学士宇文钧也。”王勃非常高兴,于是整理衣服行礼。于是邀请王勃一起坐下。谈话间,命令驿史献茶。茶后,学士说:“我想起昔日洪府的快乐,怎么知道今天有海道的忧虑,岂不是悲哀吗!”王勃说:“学士为什么到这里来?”学士说:“我多次担任教授,后来越级成为右司谏官。唐天子想要征讨高丽,我直言进谏,触怒了皇帝,将我迁到海岛。千里独行,正感到寂寞,没想到在旅店遇到故人。我有一首《迁客诗》,为你诵读。”诗曰:

万里为迁客,孤舟泛渺茫。湖田多种藕,海岛半收粮。愿遂归秦计,劳收辟瘴方。每思缄口者,帝德在君旁。

王勃说:“有犯无隐,是事君的礼节。学士虽然被迁为客,但正直的声音将传颂千古!”于是回诗一首。诗曰:

食禄只忧贫,何名是直臣!能言真为国,获罪岂惭人。海驿程程远,霜髯日日新。史官如下笔,应也泪沾巾。

当晚二人互相吟咏到半夜,一起住在驿站。第二天学士设酒招待王勃,到第三天学士邀请王勃同行,突然天下雨,又留在海驿。二人谈论,整天不觉得疲倦。到第五天,天才放晴,二人一起下海船,饮食住宿都在一处。船开了几天,到达大洋深处,突然狂风怒吼,怪浪翻滚,船在水上,飘飘如一片叶子,似乎要倾覆。船上的人都非常害怕。学士宇文钧心中非常惊恐,叹息道:“远谪海隅,没想到又遇到风波,这真是命运啊!”王勃面不改色,于是讲述了昔年在马当山遇到风的经过,并叙述了中源水君两次相遇的话,真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风波虽然有,但不足介意!谈论刚结束,却见波涛暂时平息,风浪不再,船上的人都感到高兴。

船上的人,忽然听到水上仙乐飘然而至,五色祥云从天降下,浮在水面上,渐渐来到王勃船边。众人都感到惊讶。只见祥云影里,幢幡宝盖,绛节旌旗,锦衣对对,绣袄攒攒,花帽双双,朱衣簇簇,两行摆开。前面有数十人,都是仙娥玉女,仙衣灼灼,玉佩珊珊。前面有一个青衣女童,手执碧符,于是呼唤王勃道:“奉娘娘之命,特来召你。”王勃感到愕然,问女童道:“娘娘是谁?”

女童说:“是掌管天下水籍文簿、上仙高贵玉女吴彩鸾。现在在蓬莱方丈,翠华居止,其中有马当山水君,举子文章贯古今,特来请你同往蓬莱方丈,作词文记,以表蓬莱的美景。请速去。不可违背娘娘的命令!”王勃说:“与君人神异途,怎么会有相召的话?我听说生死由天定,寿命由阴府掌管,怎么会有玉女召我作文?有什么召的?我实在不从。”说完,女童说:“你如果不去,中源水君必会亲自来。”

话还没说完,只见一朵乌云,从东南角上而来,渐渐靠近,到达船边,从空中坠下;在水面上,见到一个神人,头戴黄罗包巾,身穿百花绣袍,手执除妖七星剑,高声大叫:“王勃!我奉蓬莱仙女的命令,召你作文词,为什么不去?何况中源水君也在蓬莱赴会,现在众仙等很久了。你也有仙骨之分,昔日你曾在庙下题诗,愿伴清幽,怎么可以忘记!”王勃听后自思:“马当山中源水君曾说日后在海岛相遇,难道不是前定的吗?”于是欣然说:“愿意听从命令!”神人见说,于是召鬼卒,牵马来到船侧。王勃非常高兴,也忘记了深渊,以为是平地,于是回身与学士及船上的人告别,牵衣出舱,望水面攀鞍上马。只见乌云惨惨,黑雾漫漫,云霄隐隐,船上的人及宇文钧学士无不感到惊骇。回头看王勃,不知去向。片刻,雾散云收,风平浪静,船上的人都安然无恙,只有王勃成了神仙去了!

从来才子是神仙,风送南昌岂偶然。赋就滕王高阁句,便随仙仗伴中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四十-注解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唐代著名建筑,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

王勃: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以诗文才华横溢著称,代表作有《滕王阁序》。

马当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是长江流域的重要地标之一,以其险峻著称,历史上是文人墨客游览和创作的胜地。

中源水府行宫:指位于马当山下的水神庙,是当地居民祭祀水神、祈求平安的重要宗教场所,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信仰。

洪都:即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唐代时为重要城市。

阎都督:指唐代洪州(今南昌)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地方政务和军事,是地方权力结构的核心人物。

阎公:唐代官员,此处指阎立本,唐代著名画家、官员,曾任洪州都督。

吴子章:阎公的女婿,长沙人,有才学,但在此文中表现出嫉妒心。

中源水君:神话中的水神,掌管江河湖泊,常与江神并称。

少牢:古代祭祀时用羊作为祭品,称为少牢。

太牢:古代祭祀时用牛作为祭品,称为太牢。

长芦之祠:指长芦神庙,供奉长芦神的地方,长芦神是古代神话中的水神之一。

长芦: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附近,是长江沿岸的一个重要地方。

江神:古代神话中掌管江河的神灵,常被民间信仰为保护航行安全的神祇。

罗隐:唐代诗人,以讽刺诗著称,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犀利。

宇文钧:唐代官员,曾任右司谏官,因直言进谏被贬至海岛。

蓬莱:古代神话中的仙境,位于东海之中,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吴彩鸾:神话中的仙女,掌管天下水籍文簿,常被描绘为美丽高贵的形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四十-评注

这段文本通过讲述王勃在马当山遭遇风浪,凭借其才华和勇气得到水神帮助,最终在滕王阁留下千古名篇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华与命运的交织。文本中,王勃的形象被塑造成一个才华横溢、不畏艰险的文人典范,他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赞美,也是对文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王勃的才华和勇气,以及他对命运的坦然接受,都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个人才华的自信和对命运的深刻理解。同时,文本中的水神形象,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信仰,这种信仰不仅是宗教的体现,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如对马当山险峻的描写、对王勃在风浪中镇定自若的刻画,以及对滕王阁繁华景象的描绘,都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对王勃与水神对话的描写,既展现了王勃的才华,也体现了水神的神秘和威严,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感染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不仅是对王勃个人才华的赞美,也是对唐代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通过王勃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唐代文人的才华和命运,以及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同时,文本中的滕王阁和水神庙等历史遗迹,也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出自唐代传奇小说《王勃传》,讲述了王勃在滕王阁作《滕王阁序》的故事。文中通过阎公、吴子章与王勃之间的互动,展现了王勃的才华与气度,同时也揭示了当时文人之间的竞争与嫉妒。

首先,文中通过阎公的心理活动,展现了王勃的才华如何逐渐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阎公最初对王勃的轻视,随着王勃文章的逐步呈现,逐渐转变为惊叹与钦佩。这种心理变化不仅反映了王勃的才华横溢,也揭示了阎公作为一位官员的公正与识人之明。

其次,吴子章的出现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他试图通过背诵旧文来贬低王勃的创作,但王勃通过即兴创作的诗句,彻底击败了吴子章的质疑。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王勃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当时文人之间的竞争与嫉妒。吴子章的失败,象征着那些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压制他人才华的人最终会自取其辱。

最后,王勃与中源水君的对话,为故事增添了神话色彩。水君的出现不仅是对王勃才华的肯定,也暗示了王勃的命运与天意之间的联系。水君对王勃的告诫,反映了古代文人对命运的无奈与对天命的敬畏。王勃虽然才华横溢,但命运多舛,最终未能大富大贵,这与水君的预言相呼应。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语言优美,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话与心理描写的结合,作者成功地塑造了王勃、阎公、吴子章等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性格与内心世界。同时,文中对滕王阁的描写,充满了诗意与画面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之中。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过程,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与思想。王勃的才华与命运,象征着唐代文人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这段古文描绘了王勃在旅途中遇到的一系列神奇事件,展现了古代文人与神灵之间的互动。故事中,王勃在长芦遇到江神的显灵,通过焚香祷告平息了风浪,体现了古代人对神灵的敬畏与信仰。江神的出现不仅是对王勃才华的认可,也象征着文人与神灵之间的某种神秘联系。

文中还通过宇文钧的遭遇,反映了唐代官场的险恶与文人的无奈。宇文钧因直言进谏被贬至海岛,其《迁客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命运的无奈。王勃与宇文钧的对话,展现了文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对理想的执着。

故事的高潮在于王勃被蓬莱仙女吴彩鸾召见的情节。这一情节充满了神话色彩,象征着王勃的才华得到了仙界的认可。王勃最终选择随仙女前往蓬莱,成为神仙,这一结局不仅是对王勃才华的肯定,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语言优美,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神话与现实的交织。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王勃的才华、神灵的显灵、文人的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与对理想的追求。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社会地位与命运,也体现了古代人对神灵的信仰与对仙境的向往。通过王勃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如何面对命运的挑战与神灵的指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醒世恒言-卷四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905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