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五-原文
起玄黓掩茂正月,尽十二月,凡一年。
○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
春,正月,壬寅,诏建国公瑗出外第,可依亲贤宅。差提点官并都监。
右承奉郎、赐绯鱼袋张宗元为右宣议郎、直秘阁。宗元,枢密使俊孙也。
俊自镇江还朝,行府结局,乃乞罢机务,章四上,不许。时俊所部在建康,未有所付,俊荐本军统制、清远军节度使王德可典军,乃以德为建康府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
己亥,金主猎于拉林河。
癸卯,枢密行府奏升开长县为军,割盱眙、招信两县隶之,仍于盱眙县置榷场。
乙巳,金命伐高丽。
丁未,金主至自拉林河。
戊申,尚书省乞以岳飞狱案令刑部镂板,遍牒诸路。
有进士智浃者,汾州人,知书,通《春秋左氏传》,好直言,飞以宾客待之。飞初下吏,浃上书讼其冤,秦桧怒,并送大理;狱成,浃坐决杖,送袁州编管。
诏升安丰县为安丰军,以寿春、霍邱、六安三县隶之。
壬子,显谟阁学士、知洪州梁扬祖为尚书兵部侍郎。
金衍圣公孔璠薨,子拯袭。
二月,丁卯,金主如天开阁。
庚午,婉仪张氏薨,辍视朝二日,赠贤妃,葬城外延寿院。
初,建国公瑗之少也,育于妃所;及是吴婉仪收而并视之,与崇国公璩同处,虽一食必均焉。
甲戌,金赈熙河路。
丁丑,保庆军节度使、建国公瑗为检校少保、进封普安郡王,时年十六。
王天性忠孝,自幼育宫闱,起居饮食,未尝离膝下,帝尤所钟爱。
己卯,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赐名存中。
川陕宣谕使郑刚中,左中大夫、四川转运判官兼宣抚使参议官李观,与金大使镇国上将军、沁南节度使乌凌阿赞谟、副使奉政大夫、行台尚书吏部郎中孟某相见,置酒于百家村。
先是诏宣抚副使胡世将遣近上参议官从刚中至界首,约观商议具奏,至是刚中、观与閤门祗候、宣抚司干办公事范之宁偕至凤翔境上,赞谟等亦以檄来,言:“奉都元帅府指挥,可计会江南差来官从长相度交割,今欲自凤州分界。”先二日,之宁至宝鸡县,与赞谟议相见之地,赞谟言欲至凤州相见,之宁曰:“宣谕已过二里矣。二里在和尚原之北。”议不谐而罢。刚中檄赞谟云:“元得指挥,只是商议,仍须取旨,即无便使交割之文。交割与商议,事理不同,未审今于何处分界?”赞谟回牒云:“陕西地界,即未指挥,须先商议,即无便交割之理。何处分界,亦候相见时计议。”
至是赞谟与刚中相见,首谓“阶、成、祐、凤、商、秦六州当还上国。”刚中与论久之,赞谟曰:“阶、成、祐、凤倘未见还,当先还我商、秦二州,须以大散关为界。”刚中曰:“愿示公文当奏取旨。”赞谟出檄,云:“已差交割官矣。”刚中持不可,赞谟曰:“讲和而不退和尚原兵马,何也?”刚中曰:“割地之旨朝下,兵晚退矣。”赞谟又欲遣人于大散关立界堠,刚中、观不从,各上马去。
世将具奏曰:“臣窃观和尚原系商、秦州险地之要,并系川蜀紧要门户,若为金人所占,委有利害。前已具奏,未准回降指挥,宜检会详酌,速降处分。萨里干等前年冬领军马五万攻打和尚原,本司遣兵捍御,萨里干为见有备,不敢入险,复回长安。去年春,珠赫贝勒万众侵略商州地名洪门、芍药等处,本司遣兵击退。去年冬,萨里干欲复秦州,本司遣兵捍御,萨里干相视秦州高险,城守严备,重兵在后,不敢进攻而退。可见和尚原、秦、商州三处,金人屡欲窥伺,终不得志。正系控扼川口必守之地,若为金人所占,利害至重,望赐详酌。”辛卯,世将奉诏,令与刚中照吴玠、刘豫所管地界分画。世将乃言:“秦州元不系吴玠地分,合自秦州南以吴玠元管界至分画;商州元不系吴玠所管地分,合自商州南以吴玠元管界至分画;和尚原、方山原两处,昨自建炎四年系吴玠创立山寨,原不系刘豫所管地分界至,今来合行保守;已牒郑刚中照应分画去讫。和尚原系川蜀紧要门户,比之秦、商二州,所系利害尤重,臣已屡具论奏,请赐速降处分。”疏入,诏:“世将具两奏,不同因依。”时金人必欲得和尚原,故有是命。
丙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保顺军承宣使、镇江府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解元,升充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元,韩世忠部曲也,至是代将世忠之军,故擢之。
戊子,金皇子济安生。金主年二十四,初举子,喜甚,乃告庙,大赦。自来亡命投在江南人,见行理索,候到并行释罪;其职官、百姓、军人,并许复故。
签书枢密院何铸、知閤门事曹勋进誓表于金。
表曰:“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敝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籓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勋等见金主,首以太后为请。金主曰:“先朝业已如此,岂可辄改!”铸伏地不言,勋再三恳请,金主命归馆。是晚,馆伴耶律绍文
御射殿,放合格特奏名进士胡鼎才第二百四十八人,武举正奏名陈鄂等五人,特奏名潘璋等二人。是岁,始依在京旧制,分两日唱名,自是以为例。
戊寅,吏部侍郎魏良臣为接伴使,知閤门事蓝公佐副之。
辛巳,知盱眙县宋肇,言得泗州报,邢皇后已上仙。诏礼官讨论合行典礼。
甲申,起居舍人杨愿,请以临安府学增修为太学,从之。
己丑,为大行皇后发丧,即显肃皇后故几筵殿成服立重,不视朝。
诏升枣阳、盱眙县为军,废天长军为县,皆以便于沿边关报也。
五月,癸巳朔,金主不视朝。
金主自去年荒于酒,与群臣饮,或继以夜,宰相入谏,或饮以酒,曰:“知卿等意,明日当戒。”因复饮。
乙巳,军器临主薄沈该直秘阁、知盱眙军,措置榷场之法。商人资百千以下者,十人为保,留其货之半,赴泗州榷场博易,俟得北物,复易其半以往,大商悉拘之,以待北价之来。两边商人各处一廊,以货呈主管官,牙人往来评议,毋得相见。每交易千钱,各收五厘息钱入官。其后又置场于光州枣阳、安丰军花黡镇,而金人亦于蔡、泗、唐、邓、秦、巩、洮州、凤翔府置场,凡枣阳诸场,皆以盱眙为准。
丙午,增筑慈宁殿。
庚戌,权工部尚书莫将等议大行皇后谥曰懿节。
辛亥,权礼部侍郎施坰等请立别庙于太庙之内,从之。殿室三间,其南为霝星门,不立斋舍、神厨,以地隘故也。
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程瑀试尚书兵部侍郎。
乙卯,诏:“礼部依旧制试教官,仍先纳所业经义、诗各三首,会刑寺无过,下国子监看详,礼部覆考,然后许试,附省试院兮两场,非取士之岁,附吏部铨院,不限人数,以文理优长为合格。”
诏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赴行在奏事。
时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使还,宗弼因索亿年及张中孚与杜充、字文虚中、张孝纯、王进家属,且送前观文殿学士、东京留守孟庚、徽猷阁待制、前知陈州李正文、右迪功郎、前开封府推官毕良使还行在。正文,即正民也,避金主讳,改焉。
己未,言者论夔路有杀人祭鬼之事,请严禁之。帝谓宰执曰:“此必有大巫倡之,治巫则自止。”
辛酉,金主宴群臣于五云楼。左丞完颜勖进酒,金主起立,宰臣曰:“至尊为臣下屡起,礼未安。”金主曰:“朕屈己待臣下,亦何害?”是日,尽醉而罢。
六月,甲子,权工部尚书莫将等言:“奉诏,令待从、台谏、礼官赴尚书集议,梓宫既还,当修奉陵寝,或称攒宫。窃闻朝廷通使,见议陵寝地。兼据太史局称,今岁不宜大葬。欲遵景德故事,权行修奉攒宫,以俟定议。”从之。
戊辰,御史中丞万俟禼为攒宫按行使,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宋唐卿为副使。
戊辰,何铸还,金都元帅宗弼复求和尚、方山原地。会都统制吴璘图上形势,帝乃诏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见发国书计议,不得擅便分画。
辛未,左通议大夫、提举临安洞霄宫王庶,责授向德军节度副使,道州安置。
庶罢政,行至江州,闻再夺职之命,乃买田于敷浅原之上,徙家居焉。至是殿中侍御史胡汝明,论“庶寄居德安,诡占逃田,强市民宅。其讥讪朝政之语,形于诗篇,殆未可悉数。望重行窜逐,以慰一方士民之心而为万世臣之子戒。”故有是命。
己卯,尚书省言金使明威将军、少府少监高居安扈从皇太后一行前来,诏容州观察使、知閤门事曹勋充接伴使。初,金主既许皇太后南归,乃遣居安及内侍二人扈从,又以御前左副都点检完颜宗贤、秘书监刘陶为使。宗贤,太宗子,时封沂王。
甲申,镇西军节度使、步军都虞候、秦凤路经略使、知秦州、兼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吴璘检校少师,改充阶、秦、岷、凤四州经略使,仍以汉中田五十顷赐之。
秋,七月,癸巳,右谏议大夫罗汝楫言:“左奉议郎、签书武威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胡铨,文过饰非,益唱狂妄之说,横议纷纷,流布遐迩,若不惩艾,殆有甚焉者矣。望陛下重行窜逐,以申邦宪。”诏铨除名,新州编管。
甲午,皇太后回銮,自东平登舟,由清河至楚州境上。
回鹘遣使贡于金。
丙申,直秘阁、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兼川陕宣抚司参议官,令再任。协忠大夫、郢州防御使、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行营右护军左部同统制、知凤翔府兼管内安抚司公事、统制忠义军杨从仪,改知凤州。时将割和尚原,故有是命。
丁酉,祔懿节皇后神主于别庙。
金太傅宗弼乞致仕,不许,优诏答之,赐以金券,给人口牛马各千,驼百,羊万,仍每岁宋国进贡内给银绢二千两匹。
甲辰,按行使万俟禼等请卜攒宫于昭慈圣献皇后攒宫之西北。
己酉,命有司制常行仪仗。
自南渡,仪物草创;时以皇太后且至,将躬迎于郊,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石延庆以仪卫为请,乃命工部尚书莫将、户部侍郎张澄与内侍邵谔、董治将等先造玉辂及黄麾仗,用二千二百六十五人,从之。
是月,金北京、广宁府蝗。
八月,辛酉朔,金国都元帅宗弼复以书来求商州及和尚、方山原地。于是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亦言和尚原自绍兴四年后便系刘豫管守,不系吴玠地分,合割还金,从之。
乙丑,靖州言盗破丰山寨,军民死者甚众。帝曰:“蛮夷
但当绥抚,不可扰之。”乃诏湖北帅臣刘锜毋得生事。
丙寅,皇太后渡淮。时帝遣后弟平乐郡王韦渊往迓,遂扈从以归。
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何铸,依旧职提举江州太平观。
时御史中丞万俟禼,右谏议大夫罗汝楫,交章论铸之罪,谓:“铸,胥吏之子,无闻望。初以廖刚荐为台属,与孙近、范同缔交;逮近、同之败,自是迹不遑安,乃益合党与,倾摇国是。去春淮甸警报,日与儇薄之徒张皇敌势,以为朝廷自当迁避。岳飞反状败露,铸首董其狱,亦无一言叙陈。偶因报聘乏人,陛下置之枢庭,命之出疆,临行,使亲旧誊播,以为议狱不合,遂致远行,广坐语人,以脱此自幸。飞之负国,天下所同嫉,铸长御史,乃党恶如此,罪将安逃!”章五上;铸亦累章求去,乃有是命。
右朝散大夫宇文师瑗直显谟阁,右奉议郎张汲直秘阁,并主管万寿观,以将北行也。右宣议郎、福建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赵恬勒停。
先是宇文虚中因王伦使还附奏:“若金人来取家属,愿以没敌为言。”至是宗弼来索虚中家甚急,帝遣内侍许公彦往闽中迎之。恬,虚中子婿也,与其族谋,欲留师瑗一子为嗣,守臣显谟阁直学士程迈持不可。师瑗乃使恬以海舟夜载其属之温陵而身赴行在,迈遣通判州事二人入海邀之,言于朝,故有是命。汲先得衢州通判,旋罢之,至是复去。已而师瑗至行在,上疏恳留,秦桧不许。虚中妻安定郡夫人黎氏,请以所赐田易钱以行,乃赐黄金百两焉。
庚午,责授向德军节度使王庶卒于道州,许归葬。
辛未,权工部尚书莫将与侍从、两省官十一人,以皇太后回銮,同班上贺。诏吏部侍郎魏良臣就充馆伴使。
金复封太宗子呼鲁为王,镇陕西。
壬辰,命权工部尚书莫将,知閤门事曹勋接伴大金第二番人使。甲戌,御史中丞兼侍读万俟禼为参知政事,充大金报谢使。乙亥,荣州防御使、带御器械邢孝扬充报谢副使。
己卯,帝谓大臣曰:“比闻大金中宫颇恣,权不归其主,今所须者,无非真珠、靸靸之类,此朕所不顾而彼皆欲之,则侈靡之意可见矣。宜令有司悉与,以广其欲,侈心一开,则吾事济矣。”时金人又须白面猢狲及鹦鹉、孔雀、师子、猫儿,帝亦令搜访与之。帝曰:“敌使万里远来,所须如此,朕何忧哉!”帝又曰:“闻金皇后擅政,三省惟承后旨,其主所言,顾未必听。且后性侈靡,其珍珠装被,追集绣妇至数千人,后日更绣衣一袭,直数百缗,其风如此,岂能久耶!”
辛巳,帝奉迎皇太后于临平镇。
初,后既渡淮,帝命秦鲁国大长公主、吴国长公主迎于道。至是至临平奉迎,用黄麾半仗二千四百八十三人,普安郡王从。帝初见太后,喜极而泣。军卫欢呼,声振天地。时宰相秦桧、枢密使张俊、太傅、醴泉观使韩世忠及侍从、两省、三衙管军从帝行,皆班幄外。太后自北方闻世忠名,特召至帘前,曰:“此为韩相公邪?”慰问良久。其后饷赐无虚月。
壬午,皇太后还慈宁宫。
太后聪明有远虑,帝因夜侍慈宁,语久,冀以顺太后意。太后令帝早卧,且曰:“冬月宜早起,不然,恐妨万几。”帝不欲遽离左右,太后遂示以倦意,帝乃退。
诏扈从太后官属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白谔等十二人皆迁官。癸未,百官诣常御殿门,拜表称贺。丙戌,以皇太后还宫,遣执政官奏告天地。
戊子,帝服黄袍,乘辇,诣临平奉迎梓宫,登舟,易缌服,百官皆如之。
己丑,徽宗皇帝、显肃皇后及懿节皇后梓宫皆至行在,寓于龙德别宫,以故待漏院为之,在行宫南门之东,帝后异殿。始议奉安梓宫之礼,或请姑寓僧坊,太常少卿王赏曰:“孝子之事亲,思其居处。宣和内禅,退居龙德,今宜绵蕝仿行殿以治丧仪。”又议百官制服,赏曰:“讣告始至,已成服矣;复服之,非是。特上与执事者当服,改葬,缌而已。”梓宫既入境,则承之以椁,命有司预置衮冕,翠衣以往。及是纳椁阝中,不改敛,用安陵故事也。
是日,朝廷答金都元帅宗弼书,许以陕西地界。
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遣选锋军统制兼知凤州杨从仪、鄜延经略使兼知成州王彦、閤门祗候、宣抚司干办公事范之宁偕割陕西馀地。金人遣直秘阁、朝奉郎、知彰化军节度使事贺景仁来分画,乃割商、秦之半,存上津、丰阳、天水三邑及陇西成纪馀地,弃和尚、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于关内得兴赵原,为控扼之所。
先是左武大夫、荣州防御使邵隆,在商州几十年,披荆棘,立官府,招徠离散,各得其心,自金人渝盟之后,与敌战,虽尝暂弃其城,俄即收复,终不肯去。至是割畀金人。以隆为陕西节制司统制。隆怏怏不已,尝密遣兵为盗以劫之。秦桧怒,久之,以隆知辰州。
自议和后,川陕宣抚司及右护军分屯三边与沿流十七郡。兴州,吴璘所部,仅五万人;兴元,杨政所部,仅二万人;金州,郭浩所部,仅万人;惟兴州屯兵最多,至二万有奇。兴元府、利州鱼关各万,金州六千,洋、阆各五千有奇,西和、剑三千而赢,绵、阶三千而弱,成州、大安军二千而赢,潼川千有奇,文、龙二郡与房州之竹山皆数百。马之籍万五千,计兴州境内为七千而弱,关外四州为二千而赢,此其大概也。自诸将所屯外,凡关外沿边待敌去处,则三都统
司每春秋二仲遣兵更戍:成州四千六百三十人,照应秦州道路;凤州界九百二十五人,控扼熙、巩、秦之道路;凤州界三千八百五十人,控扼凤翔府一带道路;兴元府界千二百六十二人,洋州界千一百二十四人,并照应岐、雍一带道路;金州界一千六百人,控扼商州、永兴军一带道路;合兴州界戍卒,共万四千人。又置烽燧四路,凡一百六十二烽,早晚举火,传报平安。此其大略也。
九月,庚戍朔,帝行奠酹梓宫之礼。
壬辰,金主诏给天水郡王子、侄、婿、天水郡公子俸。
癸巳,有司具送金国礼物,常币外有金器,极精巧。帝谓宰执曰:“此上皇时所用,朕不欲飨之,交邻国以息兵养民,朕之志也。”帝又言:“徽宗、显肃之疾,皇太后躬亲伏侍。及启手足,又与渊圣呼当时御躬葬事之役者,待其毕集,然后启赞。其思虑深远如此。”
乙未,少保、镇潼军节度使、信安郡王孟忠厚为枢密使。时秦桧当为山陵使,而不欲行,故用忠厚。
金使殿前左副都点检完颜宗贤等朝辞,诏参知政事万俟禼就驿伴宴。
戊戌,诏奉慈宁宫钱二十万缗,帛二万一千匹,绵五千两,羊千有八十口,酒三十六硕。
辛丑,枢密院言:“昨降旨不得指斥大金,尚虑行移之间,或有违误,理宜饬诏中外官司常切遵守。”时金国都元帅宗弼又遣使来,言边吏以兵出塞,朝廷亦遣书报之。
壬寅,大赦天下。
乙巳,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冀国公秦桧为太师,封魏国公。
金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刘筈、奉国上将军、礼部尚书完颜宗表来;丙午,入见。
戊申,新玉辂成。
诏金国誓书藏内侍省。
参知政事王次翁充大金报谢使,德庆军节度使、提点皇城司钱愐副之。
太常少卿兼实录院检讨王赏权尚书礼部侍郎。
甲寅,奉国军承宣使、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知金州兼枢密院都统制郭浩,改金、房、开、达州经略安抚使。
中书舍人杨愿假户部尚书,左武大夫、宣州观察使、知閤门事何彦良假奉国军承宣使,贺金主正旦,器币视生辰之数,自是以为例。
先是金人求真珠、靸靸等物,秦桧以誓书不遣泛使,乃谕盱眙军令录事参军孙守信往泗州,谕守将周企令具奏达,俟遣彦良出使附行。皇太后岁遗金主之后礼物,亦以巨万计。
乙卯,懿节皇后灵驾发引,显肃皇后次之,徽宗皇帝又次之。是日,帝缌服祖奠于龙德宫,吉服还内。
冬,十月,乙丑,诏:“中外臣民,自今月丙寅后,并许用乐。”初以梓宫未还,故辍乐以待迎奉,至是太母还宫,将讲上寿之礼,故举行焉。
丙寅,权攒徽宗皇帝、显肃皇后于会稽永祐陵,懿节皇后祔陵,在昭慈圣献皇后攒宫西北五十步。周地二百二十亩并林木,为钱三千八百缗有奇。其后昭慈、永祐二攒宫,岁用祠祭钱八千四百馀缗,修缮钱五千缗,以绍兴府当输内帑钱供其费。
乙亥,翰林学士兼侍读、资善堂翊善程克俊充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丁丑,太傅、枢密使、广国公张俊,进封益国公。
戊寅,追封皇太后曾祖赠太师、惠王韦顺臣为广王,祖赠太师、德王子华为福王,父赠太师、鲁王安礼为兗王,母秦越国夫人宋氏为陈鲁国夫人。
庚辰,省镇江府沿江安抚司。
壬午,太傅、醴泉观使、福国公韩世忠,进封潭国公;太保、万寿观使、雍国公刘光世,改封扬国公。
癸未,诏车辂院复置官吏。
甲申,皇太后生辰,燕于慈宁宫,始用乐,上寿。
是月,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自河池移司利州。
旧宣抚司率居绵、阆之间,及胡世将代吴玠,就居河池,然馈饷不继,人以为病。至是已罢兵,刚中乃还居益昌以省费。既而刚中欲移屯一军,都统制杨政不从,刚中呼政语曰:“宣抚欲移军而都统制不肯,刚中虽书生,不畏死也。”声色俱厉。政即日听命。
十一月,己丑朔,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张浚,以赦恩封和国公。
癸巳,太傅、枢密使、益国公张俊为镇洮、宁武、秦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清河郡王。
初,太师秦桧与俊同主和议,约尽罢诸将,独以兵权归俊,故俊力助其谋。及诸将已罢,而俊居位岁馀,无请去之意,桧乃令殿中侍御史江邈论其罪。邈言:“俊据清河坊以应谶兆,占承天寺以为宅基,大男杨存中握兵于行在,小男田师中拥兵于上流,他日变生,祸不可测。”帝曰:“俊有复辟功,无谋反之事,皆不可言。”会枢密使孟忠厚竣事还朝,而邈又言俊之过,俊乃求去位,故有是命。
尚书户部侍郎张澄权本部尚书。
乙未,检校少保、保成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兼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存中为少保,录复土之劳也。宋故事,未有以保傅为管军者,有之自存中始。
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保顺军承宣使、镇江府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解元为保顺军节度使,录迎扈之劳也。元不及拜而卒。
己亥,诏:“太学养士,权于临安府学措置增展。”
庚子,命内侍王晋锡作崇政、垂拱二殿。
时言者请复朔日视朝之礼,而行宫止一殿,故改作焉。崇政以故射殿为之,朔望则权置帐门,以为文德、紫宸殿,校射则以为选德,策士则以为集英、垂拱;以故内诸司地为之,在皇城司北。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扬国公刘光世薨于行在,年五十四。
诏赠太师,辍视朝二日,赠银绢二千匹两,子、孙、甥、侄进官者十四人。上临奠。谥武僖。
光世蚤贵,其为大将,御军姑息,无克复志,论者以此咎之。
庚戌,少保、枢密使、信安郡王孟忠厚罢,为少傅、镇潼军节度使、判福州。忠厚使山陵还,言者引故事论列,故有是命。
甲寅,金平章政事、漆水郡王元颜昂薨,追封郓王。
辛酉,言者请复武举,诏送兵部。
庚午,礼部请太学养士权以三百人为额。
太常博士刘爃,请随宜修创禖坛,事下礼部。后筑于临安府城之东南。
壬申,金主出猎,逾旬始还宫。
癸酉,龙神卫回厢都指挥使、护国军承宣使、御前统制兼枢密院都统制李显忠为保信军节度使、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显忠戍池州,引疾求去,故有是命。显忠时年三十二。
庚辰,大理卿周三畏权尚书刑部侍郎。
甲申,金太子济安薨。济安之病也,金主与后幸佛寺焚香,流涕哀祷,曲赦五百里内罪囚。是夜薨,谥英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五-译文
从玄黓掩茂年的正月开始,到十二月结束,共一年时间。
○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绍兴十二年(金国皇统二年)
春天,正月,壬寅日,皇帝下诏让建国公赵瑗搬出皇宫,可以住在亲贤宅。并派遣提点官和都监。
右承奉郎、赐绯鱼袋的张宗元被任命为右宣议郎、直秘阁。张宗元是枢密使张俊的孙子。
张俊从镇江回到朝廷,行府的事务结束后,便请求辞去机要职务,上了四次奏章,皇帝都没有批准。当时张俊的部队驻扎在建康,还没有人接替,张俊推荐本军统制、清远军节度使王德来掌管军队,于是任命王德为建康府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
己亥日,金国皇帝在拉林河打猎。
癸卯日,枢密行府上奏请求将开长县升为军,割盱眙、招信两县归其管辖,并在盱眙县设立榷场。
乙巳日,金国下令攻打高丽。
丁未日,金国皇帝从拉林河返回。
戊申日,尚书省请求将岳飞的案件刻板印刷,分发到各路。
有一个叫智浃的进士,是汾州人,通晓《春秋左氏传》,喜欢直言,岳飞以宾客之礼对待他。岳飞刚被下狱时,智浃上书为他申冤,秦桧大怒,将智浃也送交大理寺;案件审结后,智浃被判杖刑,送到袁州编管。
皇帝下诏将安丰县升为安丰军,以寿春、霍邱、六安三县归其管辖。
壬子日,显谟阁学士、知洪州的梁扬祖被任命为尚书兵部侍郎。
金国的衍圣公孔璠去世,他的儿子孔拯继承爵位。
二月,丁卯日,金国皇帝前往天开阁。
庚午日,婉仪张氏去世,皇帝停止上朝两天,追赠她为贤妃,葬在城外的延寿院。
当初,建国公赵瑗年幼时,由张婉仪抚养;现在吴婉仪收养了他,并与崇国公赵璩一起生活,即使是一顿饭也要均分。
甲戌日,金国赈济熙河路。
丁丑日,保庆军节度使、建国公赵瑗被任命为检校少保,进封为普安郡王,当时他十六岁。
赵瑗天性忠孝,从小在宫中长大,起居饮食从未离开过皇帝身边,皇帝尤其钟爱他。
己卯日,殿前都指挥使杨沂中被赐名为存中。
川陕宣谕使郑刚中,左中大夫、四川转运判官兼宣抚使参议官李观,与金国大使镇国上将军、沁南节度使乌凌阿赞谟、副使奉政大夫、行台尚书吏部郎中孟某在百家村会面,设宴款待。
之前皇帝下诏让宣抚副使胡世将派遣高级参议官随郑刚中到边界,与李观商议并上奏,现在郑刚中、李观与閤门祗候、宣抚司干办公事范之宁一起到了凤翔边境,赞谟等人也带着檄文前来,说:“奉都元帅府的命令,可以与江南派来的官员商议交割事宜,现在想从凤州分界。”两天前,范之宁到了宝鸡县,与赞谟商议会面的地点,赞谟说想到凤州会面,范之宁说:“宣谕已经过了二里了。二里在和尚原的北边。”商议没有达成一致而作罢。郑刚中发檄文给赞谟说:“原本的命令只是商议,还需要请示皇帝,没有立即交割的文书。交割与商议,事理不同,不知道现在应该在何处划界?”赞谟回信说:“陕西的地界,还没有接到命令,需要先商议,没有立即交割的道理。何处划界,也要等到会面时再商议。”
现在赞谟与郑刚中会面,首先提出“阶、成、祐、凤、商、秦六州应当归还给金国。”郑刚中与他争论了很久,赞谟说:“阶、成、祐、凤如果还没有归还,应当先归还商、秦二州,必须以大散关为界。”郑刚中说:“希望出示公文,我会奏请皇帝旨意。”赞谟拿出檄文,说:“已经派了交割官。”郑刚中坚持不同意,赞谟说:“讲和却不撤走和尚原的兵马,为什么?”郑刚中说:“割地的旨意一旦下达,兵马晚上就会撤走。”赞谟又想派人到大散关立界碑,郑刚中、李观不同意,各自上马离开。
胡世将上奏说:“臣私下认为和尚原是商、秦州的险要之地,也是川蜀的重要门户,如果被金人占领,确实有重大利害关系。之前已经上奏,还没有接到回降的命令,应该仔细斟酌,尽快下达处分。萨里干等前年冬天率领五万兵马攻打和尚原,本司派兵抵御,萨里干见有防备,不敢冒险,退回长安。去年春天,珠赫贝勒率领万人侵略商州的洪门、芍药等地,本司派兵击退。去年冬天,萨里干想再次攻打秦州,本司派兵抵御,萨里干见秦州地势高险,城防严密,后方有重兵,不敢进攻而撤退。可见和尚原、秦州、商州三处,金人屡次想窥伺,始终未能得逞。这些地方正是控制川口的必守之地,如果被金人占领,利害关系重大,望陛下仔细斟酌。”辛卯日,胡世将接到诏令,要求他与郑刚中按照吴玠、刘豫所管辖的地界划分。胡世将于是说:“秦州原本不属于吴玠的管辖范围,应该从秦州南边以吴玠原本的管辖范围划分;商州原本不属于吴玠的管辖范围,应该从商州南边以吴玠原本的管辖范围划分;和尚原、方山原两处,自从建炎四年吴玠创立山寨以来,原本不属于刘豫的管辖范围,现在应该保守;已经发公文给郑刚中,要求他按照这些划分。和尚原是川蜀的重要门户,比秦州、商州更为重要,臣已经多次上奏,请求尽快下达处分。”奏疏呈上后,皇帝下诏:“胡世将的两份奏疏,内容不同。”当时金人一定要得到和尚原,所以有了这个命令。
丙戌日,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保顺军承宣使、镇江府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解元,被提升为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解元是韩世忠的部下,现在代替韩世忠统领军队,所以被提拔。
戊子日,金国皇子济安出生。金国皇帝二十四岁,第一次有儿子,非常高兴,于是告祭宗庙,大赦天下。所有逃亡到江南的人,现在正在追捕,等到抓到后一并赦免;官员、百姓、军人,都允许恢复原来的身份。
签书枢密院何铸、知閤门事曹勋向金国进献誓表。
誓表说:“臣赵构言:现在划定疆界,应以淮水中流为界,西边的唐州、邓州割让给金国。从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四十里外并西南全部属光化军,作为我国的沿边州城。既然蒙受恩典,允许作为藩属,世世代代的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和正旦,都会派遣使者称贺不绝。每年进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从壬戌年开始,每年春季派人送到泗州交纳。如果违背此盟,神明将惩罚我们,国家将灭亡。臣现在进献誓表,希望金国早日下达誓诏,使我国永远有所凭依。”
曹勋等人见到金国皇帝,首先请求释放太后。金国皇帝说:“先朝已经如此,岂能轻易改变!”何铸伏地不语,曹勋再三恳请,金国皇帝命令他们回馆。当晚,馆伴耶律绍文
在御射殿,公布了合格的特奏名进士胡鼎才等二百四十八人,武举正奏名陈鄂等五人,特奏名潘璋等二人。这一年,开始按照在京城的旧制度,分两天公布名单,从此成为惯例。
戊寅日,吏部侍郎魏良臣被任命为接伴使,知閤门事蓝公佐为副使。
辛巳日,知盱眙县宋肇报告说,从泗州得到消息,邢皇后已经去世。皇帝下令礼官讨论应举行的典礼。
甲申日,起居舍人杨愿请求将临安府学扩建为太学,皇帝同意了。
己丑日,为大行皇后举行丧礼,就在显肃皇后的几筵殿穿上丧服立重,皇帝不上朝。
皇帝下令将枣阳、盱眙县升为军,废除天长军为县,都是为了便于边境的关报。
五月,癸巳日,金国皇帝不上朝。
金国皇帝自从去年沉迷于酒,与群臣饮酒,有时持续到夜晚,宰相进谏,有时也被赐酒,他说:“我知道你们的意图,明天一定戒酒。”于是又继续饮酒。
乙巳日,军器临主薄沈该被任命为直秘阁、知盱眙军,负责榷场的安排。商人资产在百千以下的,十人组成一个担保,留下一半货物,前往泗州榷场交易,等到得到北方的货物,再交换另一半货物,大商人则全部扣押,等待北方的价格到来。两边的商人各自在一个廊子里,将货物交给主管官员,牙人往来评议,不得相见。每交易一千钱,各自收取五厘的利息钱上缴官府。后来又在光州枣阳、安丰军花黡镇设立榷场,而金国也在蔡、泗、唐、邓、秦、巩、洮州、凤翔府设立榷场,所有枣阳的榷场都以盱眙为标准。
丙午日,增建慈宁殿。
庚戌日,权工部尚书莫将等人讨论大行皇后的谥号为懿节。
辛亥日,权礼部侍郎施坰等人请求在太庙内建立别庙,皇帝同意了。别庙有三间殿室,南面是霝星门,不设立斋舍和神厨,因为地方狭窄。
徽猷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观程瑀被任命为试尚书兵部侍郎。
乙卯日,皇帝下令:“礼部按照旧制度考试教官,仍然先提交所学的经义、诗各三首,经过刑寺审查无过错,交给国子监详细审查,礼部再次考核,然后允许考试,附在省试院的两场考试中,如果不是取士的年份,附在吏部铨院,不限人数,以文理优长为合格。”
皇帝下令资政殿学士、提举亳州明道观郑亿年前往行在奏事。
当时签书枢密院事何铸等人出使归来,宗弼因此索要郑亿年及张中孚与杜充、字文虚中、张孝纯、王进的家属,并且送前观文殿学士、东京留守孟庚、徽猷阁待制、前知陈州李正文、右迪功郎、前开封府推官毕良使回行在。李正文,就是李正民,因为避金国皇帝的讳,改名为正文。
己未日,有人报告说夔路有杀人祭鬼的事情,请求严禁。皇帝对宰相说:“这一定有大巫在背后操纵,治理大巫自然就会停止。”
辛酉日,金国皇帝在五云楼宴请群臣。左丞完颜勖进酒,金国皇帝站起来,宰相说:“至尊为臣下屡次站起来,礼节不安。”金国皇帝说:“我屈己待臣下,又有什么害处?”这一天,大家都喝醉了才结束。
六月,甲子日,权工部尚书莫将等人说:“奉诏,令待从、台谏、礼官到尚书省集议,梓宫已经归还,应当修建陵寝,或者称为攒宫。私下听说朝廷通使,正在讨论陵寝的地点。同时根据太史局的说法,今年不适合大葬。希望遵循景德年间的旧例,暂时修建攒宫,等待最终的决定。”皇帝同意了。
戊辰日,御史中丞万俟禼被任命为攒宫按行使,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宋唐卿为副使。
戊辰日,何铸归来,金国都元帅宗弼再次要求和尚、方山原地。正好都统制吴璘画了形势图,皇帝于是下令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见发国书计议,不得擅自划分。
辛未日,左通议大夫、提举临安洞霄宫王庶被责授向德军节度副使,安置在道州。
王庶被罢免政事,走到江州,听到再次被剥夺职务的命令,于是在敷浅原上买田,迁居到那里。这时殿中侍御史胡汝明弹劾说:“王庶寄居在德安,非法占有逃田,强行购买市民的住宅。他讥讽朝政的言论,表现在诗篇中,几乎不可胜数。希望重行流放,以安慰一方士民的心,并为万世臣子的警戒。”因此有了这个命令。
己卯日,尚书省报告说金国使臣明威将军、少府少监高居安扈从皇太后一行前来,皇帝下令容州观察使、知閤门事曹勋充任接伴使。起初,金国皇帝已经同意皇太后南归,于是派遣高居安及两名内侍扈从,又派遣御前左副都点检完颜宗贤、秘书监刘陶为使。完颜宗贤是太宗之子,当时封为沂王。
甲申日,镇西军节度使、步军都虞候、秦凤路经略使、知秦州、兼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吴璘被任命为检校少师,改任阶、秦、岷、凤四州经略使,并赐予汉中田五十顷。
秋,七月,癸巳日,右谏议大夫罗汝楫说:“左奉议郎、签书武威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胡铨,文过饰非,更加宣扬狂妄的言论,横议纷纷,流传远近,如果不加以惩罚,恐怕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希望陛下重行流放,以申明国法。”皇帝下令将胡铨除名,编管到新州。
甲午日,皇太后回銮,从东平登船,由清河到楚州境内。
回鹘派遣使臣向金国进贡。
丙申日,直秘阁、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兼任川陕宣抚司参议官,命令他再次任职。协忠大夫、郢州防御使、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行营右护军左部同统制、知凤翔府兼管内安抚司公事、统制忠义军杨从仪,改任知凤州。当时将要割让和尚原,因此有了这个命令。
丁酉日,将懿节皇后的神主安放在别庙。
金国太傅宗弼请求退休,皇帝不允许,优诏答复他,赐予金券,赐予人口牛马各一千,骆驼一百,羊一万,并且每年从宋国的进贡中给予银绢二千两匹。
甲辰日,按行使万俟禼等人请求在昭慈圣献皇后攒宫的西北方卜选攒宫。
己酉日,命令有关部门制作常行仪仗。
自从南渡以来,仪仗物品都是草创;当时因为皇太后即将到来,皇帝将亲自到郊外迎接,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石延庆请求仪卫,于是命令工部尚书莫将、户部侍郎张澄与内侍邵谔、董治将等人先制作玉辂及黄麾仗,使用二千二百六十五人,皇帝同意了。
这个月,金国的北京、广宁府发生蝗灾。
八月,辛酉日,金国都元帅宗弼再次来信要求商州及和尚、方山原地。于是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也说,和尚原自绍兴四年后就由刘豫管辖,不属于吴玠的地盘,应当割让给金国,皇帝同意了。
乙丑日,靖州报告说盗贼攻破了丰山寨,军民死者甚众。皇帝说:“蛮夷
只需安抚,不可扰乱。”于是下诏湖北帅臣刘锜不得生事。
丙寅日,皇太后渡过淮河。当时皇帝派遣皇太后的弟弟平乐郡王韦渊前往迎接,随后随从太后返回。
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何铸,依旧担任提举江州太平观的职务。
当时御史中丞万俟禼和右谏议大夫罗汝楫,联合上奏弹劾何铸的罪行,称:“何铸是胥吏之子,没有名望。最初因廖刚推荐成为台属,与孙近、范同结交;等到孙近、范同败亡后,何铸的行为变得不安,更加结党营私,动摇国本。去年春天淮甸传来警报,何铸每天与轻浮之人夸大敌势,认为朝廷应当迁避。岳飞的反状败露后,何铸首先负责审理此案,却没有一句话为岳飞辩护。偶然因为出使缺乏人选,陛下将他安置在枢密院,命他出使,临行前,他让亲友散布消息,称因审理案件不合,被迫远行,公开对人说,以此庆幸逃脱。岳飞背叛国家,天下人共愤,何铸身为御史之长,却如此包庇恶人,罪责难逃!”奏章五次上呈;何铸也多次上奏请求离职,于是有了这个任命。
右朝散大夫宇文师瑗被任命为直显谟阁,右奉议郎张汲被任命为直秘阁,并主管万寿观,因为他们即将北行。右宣议郎、福建路提点刑狱司干办公事赵恬被勒令停职。
此前宇文虚中因王伦出使归来附奏:“如果金人来取家属,愿意以没敌为借口。”此时宗弼来索要宇文虚中的家属非常急迫,皇帝派遣内侍许公彦前往闽中迎接。赵恬是宇文虚中的女婿,与其族人商议,想留下宇文师瑗的一个儿子作为继承人,守臣显谟阁直学士程迈坚持不同意。宇文师瑗于是让赵恬用海船连夜将家属送到温陵,自己则前往行在,程迈派遣通判州事二人入海拦截,并向朝廷报告,因此有了这个命令。张汲先被任命为衢州通判,不久被罢免,此时再次离职。后来宇文师瑗到达行在,上疏恳求留下,秦桧不同意。宇文虚中的妻子安定郡夫人黎氏,请求用所赐的田地换取钱财以行,于是赐予黄金百两。
庚午日,责授向德军节度使王庶在道州去世,允许归葬。
辛未日,权工部尚书莫将与侍从、两省官十一人,因皇太后回銮,一同上表祝贺。诏令吏部侍郎魏良臣充任馆伴使。
金国重新封太宗之子呼鲁为王,镇守陕西。
壬辰日,任命权工部尚书莫将和知閤门事曹勋接伴大金第二番人使。甲戌日,御史中丞兼侍读万俟禼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充任大金报谢使。乙亥日,荣州防御使、带御器械邢孝扬充任报谢副使。
己卯日,皇帝对大臣说:“近来听说大金中宫颇为放纵,权力不归其主,现在他们所要求的,无非是珍珠、靸靸之类,这些都是朕所不看重的东西,但他们却都想要,可见其奢侈之心。应当命令有关部门全部给予,以满足他们的欲望,一旦奢侈之心打开,我们的事情就好办了。”当时金人还要求白面猢狲及鹦鹉、孔雀、狮子、猫儿,皇帝也命令搜寻并给予。皇帝说:“敌使万里远来,所要求的如此,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皇帝又说:“听说金皇后擅政,三省只承她的旨意,其主所说的话,未必会被听从。而且皇后性格奢侈,她的珍珠装被,召集绣妇多达数千人,每天更换一套绣衣,价值数百缗,这种风气如此,岂能长久!”
辛巳日,皇帝在临平镇奉迎皇太后。
起初,皇太后渡过淮河后,皇帝命令秦鲁国大长公主、吴国长公主在途中迎接。此时到达临平奉迎,使用黄麾半仗二千四百八十三人,普安郡王随从。皇帝初次见到太后,喜极而泣。军卫欢呼,声音震动天地。当时宰相秦桧、枢密使张俊、太傅、醴泉观使韩世忠及侍从、两省、三衙管军随从皇帝出行,都站在幄外。太后自北方听闻韩世忠的名声,特意召他到帘前,问:“这是韩相公吗?”慰问良久。之后每月的赏赐从未间断。
壬午日,皇太后回到慈宁宫。
太后聪明有远虑,皇帝因夜晚侍奉慈宁宫,谈话良久,希望顺遂太后的心意。太后命令皇帝早睡,并说:“冬天应该早起,否则可能会耽误国事。”皇帝不想立刻离开太后身边,太后于是表现出疲倦之意,皇帝才退下。
诏令随从太后的官属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白谔等十二人皆升官。癸未日,百官到常御殿门,上表祝贺。丙戌日,因皇太后回宫,派遣执政官奏告天地。
戊子日,皇帝穿上黄袍,乘坐辇车,前往临平奉迎梓宫,登船后换上缌服,百官也都如此。
己丑日,徽宗皇帝、显肃皇后及懿节皇后的梓宫都到达行在,安置在龙德别宫,以故待漏院作为临时安置地,位于行宫南门之东,皇帝和皇后分居不同殿。开始商议奉安梓宫的礼仪,有人建议暂时安置在僧坊,太常少卿王赏说:“孝子侍奉父母,思念其居处。宣和内禅时,退居龙德,现在应当仿照行殿布置丧仪。”又商议百官制服,王赏说:“讣告刚到,已经成服;再次服丧,不合适。只有皇帝和执事者应当服丧,改葬时,只需穿缌服。”梓宫入境后,用椁承装,命令有关部门预先准备衮冕、翠衣。此时将椁纳入墓中,不改敛,按照安陵的旧例进行。
当天,朝廷回复金都元帅宗弼的书信,同意以陕西为界。
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派遣选锋军统制兼知凤州杨从仪、鄜延经略使兼知成州王彦、閤门祗候、宣抚司干办公事范之宁一同割让陕西的剩余土地。金人派遣直秘阁、朝奉郎、知彰化军节度使事贺景仁来划分边界,于是割让商、秦的一半,保留上津、丰阳、天水三邑及陇西成纪的剩余土地,放弃和尚、方山原,以大散关为界。在关内得到兴赵原,作为控扼的要地。
此前左武大夫、荣州防御使邵隆,在商州几十年,披荆斩棘,建立官府,招徕离散的百姓,深得民心,自金人背盟后,与敌人作战,虽然曾暂时放弃城池,但很快又收复,始终不肯离去。此时割让给金人。任命邵隆为陕西节制司统制。邵隆心中不快,曾秘密派遣士兵扮作盗贼劫掠。秦桧大怒,后来任命邵隆为辰州知州。
自议和后,川陕宣抚司及右护军分屯三边与沿流十七郡。兴州,吴璘所部,仅有五万人;兴元,杨政所部,仅有二万人;金州,郭浩所部,仅有一万人;只有兴州屯兵最多,达到二万多人。兴元府、利州鱼关各有一万,金州有六千,洋、阆各有五千多,西和、剑有三千多,绵、阶有三千多,成州、大安军有二千多,潼川有一千多,文、龙二郡与房州的竹山各有数百。马匹登记有一万五千匹,兴州境内有七千多,关外四州有二千多,这是大致情况。除了诸将所屯兵的地方外,凡关外沿边待敌的地方,则由三都统负责。
每年春秋两季,朝廷派遣士兵轮流戍守:成州有四千六百三十人,负责照应秦州的道路;凤州界内有九百二十五人,控制熙、巩、秦三地的道路;凤州界内还有三千八百五十人,控制凤翔府一带的道路;兴元府界内有一千二百六十二人,洋州界内有一千一百二十四人,共同照应岐、雍一带的道路;金州界内有一千六百人,控制商州、永兴军一带的道路;加上兴州界内的戍卒,总计一万四千人。此外,还设置了四路烽火台,共一百六十二座,早晚点火,传递平安消息。这是大致的情况。
九月,庚戍朔日,皇帝举行了祭奠先帝灵柩的仪式。
壬辰日,金国皇帝下诏赐予天水郡王的儿子、侄子、女婿以及天水郡公子俸禄。
癸巳日,有关部门准备了送给金国的礼物,除了常规的财物外,还有极为精巧的金器。皇帝对宰相说:“这些都是先皇使用的物品,我不愿享用,用来与邻国交好,以停止战争、养育百姓,这是我的志向。”皇帝还说:“徽宗、显肃皇后生病时,皇太后亲自侍奉。等到他们去世,皇太后又与渊圣皇帝一起召集当时负责葬礼的官员,等到他们全部到齐后,才开始举行葬礼。她的思虑如此深远。”
乙未日,少保、镇潼军节度使、信安郡王孟忠厚被任命为枢密使。当时秦桧本应担任山陵使,但他不愿去,所以改任孟忠厚。
金国使者殿前左副都点检完颜宗贤等人辞行,皇帝下诏让参知政事万俟禼在驿馆设宴款待。
戊戌日,皇帝下诏赐予慈宁宫二十万缗钱、二万一千匹帛、五千两绵、一千八十只羊、三十六硕酒。
辛丑日,枢密院上奏:“之前已经下旨不得指斥金国,但仍担心在文书往来中可能有违误,因此应当再次告诫朝廷内外官员严格遵守。”当时金国都元帅宗弼又派使者前来,称边境官员派兵出塞,朝廷也回信答复。
壬寅日,皇帝宣布大赦天下。
乙巳日,少保、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冀国公秦桧被任命为太师,封为魏国公。
金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刘筈、奉国上将军、礼部尚书完颜宗表前来;丙午日,入宫觐见。
戊申日,新的玉辂制作完成。
皇帝下诏将金国的誓书收藏在内侍省。
参知政事王次翁被任命为大金报谢使,德庆军节度使、提点皇城司钱愐为副使。
太常少卿兼实录院检讨王赏被任命为权尚书礼部侍郎。
甲寅日,奉国军承宣使、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知金州兼枢密院都统制郭浩被调任为金、房、开、达州经略安抚使。
中书舍人杨愿被任命为假户部尚书,左武大夫、宣州观察使、知閤门事何彦良被任命为假奉国军承宣使,前往金国祝贺正旦,礼物的数量与生辰相同,从此成为惯例。
之前金国要求珍珠、靸靸等物品,秦桧以誓书为由不派使者,于是命令盱眙军录事参军孙守信前往泗州,告诉守将周企上奏,等待何彦良出使时一并带去。皇太后每年送给金国皇后的礼物,也价值巨万。
乙卯日,懿节皇后的灵柩出发,显肃皇后的灵柩紧随其后,徽宗皇帝的灵柩最后。当天,皇帝穿着丧服在龙德宫举行祖奠仪式,随后换上吉服回宫。
冬,十月,乙丑日,皇帝下诏:“朝廷内外的臣民,从本月丙寅日开始,可以恢复使用音乐。”之前因为先帝的灵柩尚未回宫,所以停止音乐以等待迎接,现在皇太后回宫,准备举行上寿的礼仪,因此恢复音乐。
丙寅日,徽宗皇帝和显肃皇后的灵柩暂时安放在会稽永祐陵,懿节皇后的灵柩附葬在昭慈圣献皇后陵墓西北五十步处。陵墓占地二百二十亩,包括林木,花费了三千八百多缗钱。之后昭慈、永祐两座陵墓每年用于祭祀的费用为八千四百多缗,修缮费用为五千缗,由绍兴府从内帑中拨款支付。
乙亥日,翰林学士兼侍读、资善堂翊善程克俊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丁丑日,太傅、枢密使、广国公张俊被进封为益国公。
戊寅日,追封皇太后的曾祖父赠太师、惠王韦顺臣为广王,祖父赠太师、德王子华为福王,父亲赠太师、鲁王安礼为兗王,母亲秦越国夫人宋氏为陈鲁国夫人。
庚辰日,撤销镇江府沿江安抚司。
壬午日,太傅、醴泉观使、福国公韩世忠被进封为潭国公;太保、万寿观使、雍国公刘光世被改封为扬国公。
癸未日,皇帝下诏恢复车辂院的官吏设置。
甲申日,皇太后生辰,在慈宁宫设宴,开始使用音乐,举行上寿仪式。
这个月,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从河池移驻利州。
以前的宣抚司通常驻扎在绵州、阆州之间,胡世将接替吴玠后,驻扎在河池,但由于粮饷供应不足,人们对此感到不满。现在战争已经结束,郑刚中便回到益昌以节省开支。后来郑刚中想调动一支军队,都统制杨政不同意,郑刚中对杨政说:“宣抚使想调动军队,而都统制不同意,我虽然是书生,但不怕死。”声色俱厉。杨政当天就听从了命令。
十一月,己丑朔日,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张浚因大赦被封为和国公。
癸巳日,太傅、枢密使、益国公张俊被任命为镇洮、宁武、秦宁军节度使,充醴泉观使,奉朝请,进封为清河郡王。
当初,太师秦桧与张俊共同主张和议,约定罢免所有将领,只将兵权交给张俊,因此张俊极力支持这一计划。等到所有将领被罢免后,张俊在位一年多,没有辞职的意思,秦桧便让殿中侍御史江邈弹劾他。江邈说:“张俊占据清河坊以应谶兆,占据承天寺作为宅基,他的长子杨存中在行在握有兵权,次子田师中在上游拥兵,将来若有变故,祸患不可预测。”皇帝说:“张俊有复辟的功劳,没有谋反的事,这些都不必说。”恰逢枢密使孟忠厚完成任务回朝,江邈又弹劾张俊的过错,张俊于是请求辞职,因此有了这个任命。
尚书户部侍郎张澄被任命为权本部尚书。
乙未日,检校少保、保成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兼殿前都指挥使职事杨存中被任命为少保,以表彰他收复土地的功劳。宋朝的惯例,没有以保傅身份担任管军的,杨存中是第一个。
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保顺军承宣使、镇江府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解元被任命为保顺军节度使,以表彰他迎接皇太后的功劳。解元未及接受任命就去世了。
己亥日,皇帝下诏:“太学培养士子,暂时在临安府学进行扩展。”
庚子日,命令内侍王晋锡建造崇政、垂拱二殿。
当时有人建议恢复朔日视朝的礼仪,但行宫只有一座殿,因此改建。崇政殿以原来的射殿为基础,朔望时临时设置帐门,作为文德、紫宸殿,校射时作为选德殿,策士时作为集英、垂拱殿;以原来的内诸司地为基址,位于皇城司北面。
和众辅国功臣、太保、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扬国公刘光世在行在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皇帝下诏追赠他为太师,停止朝会两天,赠送银绢二千匹两,他的儿子、孙子、外甥、侄子中有十四人被提升官职。皇帝亲自前往祭奠。谥号为武僖。
刘光世早年显贵,作为大将,他治军过于宽容,没有收复失地的志向,评论者因此责备他。
庚戌日,少保、枢密使、信安郡王孟忠厚被罢免,改任少傅、镇潼军节度使、判福州。孟忠厚从山陵返回后,有言官引用旧例弹劾他,因此有了这个任命。
甲寅日,金国的平章政事、漆水郡王元颜昂去世,追封为郓王。
辛酉日,有言官请求恢复武举,皇帝下诏将此事交给兵部处理。
庚午日,礼部请求太学暂时以三百人为限额招收学生。
太常博士刘爃请求根据情况修建禖坛,此事交给礼部处理。后来在临安府城的东南方修建了禖坛。
壬申日,金国皇帝外出打猎,过了十天才回宫。
癸酉日,龙神卫回厢都指挥使、护国军承宣使、御前统制兼枢密院都统制李显忠被任命为保信军节度使、两浙东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李显忠驻守池州,因病请求离职,因此有了这个任命。李显忠当时三十二岁。
庚辰日,大理卿周三畏暂时担任尚书刑部侍郎。
甲申日,金国太子济安去世。济安生病时,金国皇帝和皇后前往佛寺烧香,流泪哀祷,并特赦了五百里内的囚犯。当晚济安去世,谥号为英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五-注解
玄黓掩茂:玄黓是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名,掩茂则是指星光的遮蔽。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意指岁月更迭。
高宗:南宋的第二位皇帝赵构,庙号高宗。他在位期间,南宋与金国进行了多次和战,最终确立了南宋的疆域。
建国公瑗:赵瑗,宋高宗的养子,后被封为建国公,是南宋皇室的重要成员。
亲贤宅:南宋时期,皇室成员的居所,通常位于都城临安(今杭州)。
枢密使俊:指张俊,南宋初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人物,曾任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
清远军节度使王德:王德是南宋初年的将领,曾任清远军节度使,负责军事指挥。
拉林河:位于今黑龙江省,金国时期的重要河流,金主常在此狩猎。
开长县:南宋时期的县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盱眙、招信:盱眙和招信是南宋时期的县名,位于今江苏省境内。
榷场:古代边境地区设立的官方贸易市场,用于与邻国进行贸易。
高丽:指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南宋时期与金国、南宋均有外交关系。
岳飞: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后被秦桧陷害,以“莫须有”罪名处死。
秦桧:南宋初年的权臣,主张与金国议和,是岳飞冤案的主要策划者。
安丰军:南宋时期的行政区划,位于今安徽省境内。
显谟阁学士:南宋时期的文官职位,主要负责编纂史书和文献。
衍圣公孔璠:孔璠是孔子的后裔,南宋时期被封为衍圣公,负责祭祀孔子。
天开阁:金国时期的宫殿建筑,金主常在此处理政务。
婉仪张氏:南宋后宫的妃嫔,封号为婉仪。
普安郡王:赵瑗的封号,南宋时期的郡王爵位。
杨沂中:南宋将领,曾任殿前都指挥使,后改名杨存中。
川陕宣谕使:南宋时期的官职,负责川陕地区的军政事务。
和尚原: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宋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大散关:位于今陕西宝鸡,南宋与金国的边界关口。
萨里干:金国将领,曾多次率军攻打南宋的和尚原等地。
吴玠: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曾多次击败金军,保卫川陕地区。
刘豫:原为南宋将领,后投降金国,被立为伪齐皇帝。
解元:南宋将领,曾任镇江府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后升任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
济安:金国太子,其早逝对金国皇位继承和国家稳定产生了影响。
何铸:南宋官员,曾任签书枢密院,负责与金国的外交事务。
曹勋:南宋官员,曾任知閤门事,负责与金国的外交事务。
誓表:南宋与金国议和时,南宋向金国递交的正式文书,表示臣服和遵守和约。
徽猷阁待制:宋代官职,属于文官系统中的高级职位,负责皇帝的文书工作。
翰林直学士:宋代官名,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直学士是翰林院中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令、编撰史书等。
参知政事:宋代官名,相当于副宰相,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
中京副留守:宋代官名,中京是辽代的都城,副留守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副职。
承德郎:宋代官名,属于文散官,表示官员的品级。
资善堂翊善:宋代官名,资善堂是皇子的教育机构,翊善是负责皇子教育的官员。
博学宏词科: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察文学才能。
秘书省正字:宋代官名,秘书省是负责文书工作的机构,正字是其中的低级官员。
敕令所删定官:宋代官名,负责修订和删定皇帝的诏令。
太傅:古代的高级官职,通常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殿前都虞候:宋代官名,负责皇宫的警卫工作。
昭化军节度使:宋代官名,节度使是地方军事长官,昭化军是节度使的辖区。
御史中丞:宋代官名,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端明殿学士:宋代官名,端明殿是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学士是其中的高级官员。
签书枢密:宋代官名,枢密院是负责军事的机构,签书是其中的高级官员。
资政殿学士:宋代官职,属于文官系统中的高级职位,负责皇帝的顾问工作。
光禄大夫:古代官名,属于文散官,表示官员的品级。
皇太子:皇帝的儿子中被立为继承人的皇子。
少保:古代官名,三少之一,负责辅导太子,地位极高。
信安郡王:宋代封爵,郡王是王爵的一种,信安是封地。
保庆军承宣使:宋代官名,承宣使是地方军事长官,保庆军是承宣使的辖区。
太常少卿:宋代官名,太常寺是负责礼仪的机构,少卿是其中的副职。
郊社斋郎:宋代官名,负责祭祀事务。
太师:古代最高的官职之一,通常授予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官员。
贵妃:古代妃嫔的封号,地位仅次于皇后。
左朝奉郎:宋代官名,属于文散官,表示官员的品级。
通判:宋代官名,地方行政长官的副职。
御射殿:古代皇宫中用于举行射箭等活动的殿堂,常作为皇帝举行重要仪式或选拔人才的场所。
特奏名进士:宋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选拔方式,指通过特别推荐或特殊考试选拔的进士。
武举:古代选拔武官的考试制度,反映了当时对军事人才的重视。
接伴使:宋代负责接待外国使节的官员,通常由高级官员担任。
知閤门事:宋代官职,负责管理皇宫的閤门事务,属于内侍省的重要职位。
盱眙县: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宋代为重要的边防重镇。
邢皇后:宋高宗赵构的皇后,谥号显肃皇后。
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宋代太学是培养官员的重要机构。
显肃皇后:宋高宗赵构的皇后,谥号显肃皇后,死后享有极高的尊荣。
枣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枣阳市,宋代为重要的军事重镇。
天长军:宋代军制单位,位于今安徽省天长市,后因边防需要被废为县。
慈宁殿:宋代皇宫中的一座重要宫殿,常用于举行皇后的丧礼等重大仪式。
懿节:宋高宗赵构的皇后邢皇后的谥号,意为德行高尚、节操坚贞。
签书枢密院事:宋代官职,属于枢密院的高级职位,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五云楼:宋代皇宫中的一座重要建筑,常用于举行宴会和庆典。
攒宫:古代皇帝或皇后去世后,临时安放灵柩的地方,待陵寝修建完成后再正式下葬。
川陕宣抚副使:宋代官职,负责川陕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新州编管:宋代的一种刑罚,指将犯人发配到边远地区并限制其自由。
回銮:指皇帝或皇后返回京城,銮指皇帝的车驾。
昭慈圣献皇后:宋高宗赵构的皇后,谥号昭慈圣献皇后。
黄麾仗:古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队,象征着皇权的威严。
北京:金代的都城,位于今北京市。
广宁府:金代地名,位于今辽宁省北镇市。
方山原: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宋代为重要的军事要地。
靖州:宋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靖州县。
丰山寨:宋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靖州县,为重要的军事据点。
绥抚:安抚,使安定。绥,安抚;抚,抚慰。
湖北帅臣刘锜:刘锜,南宋名将,曾任湖北安抚使,负责湖北地区的军事和民政。
皇太后渡淮:皇太后指宋高宗的母亲韦太后,渡淮指她渡过淮河回到南宋。
平乐郡王韦渊:韦渊,韦太后的弟弟,封平乐郡王。
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何铸:何铸,南宋官员,曾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负责军事机要。
江州太平观: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道观名,何铸被任命为提举江州太平观,实为闲职。
御史中丞万俟禼:万俟禼,南宋官员,曾任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百官。
右谏议大夫罗汝楫:罗汝楫,南宋官员,曾任右谏议大夫,负责进谏和议论朝政。
岳飞反状败露:岳飞,南宋抗金名将,被诬陷谋反,最终被处死。
宇文虚中:宇文虚中,南宋官员,曾出使金国,后被金国扣留。
王伦:王伦,南宋官员,曾多次出使金国。
宗弼:金国将领,完颜宗弼,金太宗的儿子。
向德军节度使王庶:王庶,南宋官员,曾任向德军节度使。
权工部尚书莫将:莫将,南宋官员,曾任权工部尚书,代理工部尚书职务。
呼鲁:金太宗之子,被封为王,镇守陕西。
秦鲁国大长公主、吴国长公主:秦鲁国大长公主和吴国长公主是宋高宗的姐妹,负责迎接韦太后。
黄麾半仗:黄麾,皇帝的仪仗;半仗,指仪仗队的一半规模。
慈宁宫:南宋皇宫中的一座宫殿,韦太后居住的地方。
梓宫:皇帝的棺材,此处指宋徽宗和显肃皇后、懿节皇后的棺材。
龙德别宫:南宋皇宫中的一座宫殿,用于临时安放梓宫。
川陕宣抚副使郑刚中:郑刚中,南宋官员,曾任川陕宣抚副使,负责川陕地区的军事和民政。
商州:今陕西商洛,南宋时期的重要边陲城市。
奠酹梓宫:奠酹指祭奠时洒酒于地,梓宫指皇帝的棺材。这里指皇帝为已故的皇帝举行祭奠仪式。
烽燧:古代用于传递军情的设施,通过点燃烟火来传递信息。
枢密使:宋代的高级官职,负责军事事务。
大赦天下:皇帝颁布的赦免令,通常在全国范围内赦免罪犯或减轻刑罚。
玉辂:皇帝乘坐的豪华车辇,象征皇权。
誓书:两国之间签订的和平条约或盟约。
宣抚使:宋代负责地方军政事务的官员。
节度使:唐代至宋代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一地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刘光世:南宋初年著名将领,曾任和众辅国功臣、太保等职,封扬国公。其军事才能虽受争议,但在南宋初期的政治和军事中占有重要地位。
谥武僖:谥号是对逝者一生功过的总结,’武’字代表其在军事上的成就,’僖’字则可能指其性格温和或晚年生活。
孟忠厚:南宋官员,曾任少保、枢密使等职,封信安郡王。其政治生涯反映了南宋初期的政治斗争和官员升降。
元颜昂:金国重要政治人物,曾任平章政事,封漆水郡王。其逝世对金国政治有一定影响。
禖坛:古代祭祀求子的场所,反映了古人对生育和家族延续的重视。
李显忠:南宋将领,曾任龙神卫回厢都指挥使等职,其军事生涯体现了南宋与金国的军事对抗。
周三畏:南宋官员,曾任大理卿,后权尚书刑部侍郎,其职务变动反映了南宋司法体系的特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一百二十五-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宋绍兴十二年(金皇统二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首先,文中提到高宗赵构的养子赵瑗被封为建国公,并出居亲贤宅,这反映了南宋皇室内部的权力分配和继承问题。赵瑗作为高宗的养子,其地位的提升预示着南宋皇室对继承问题的重视。
其次,文中提到张俊自镇江还朝,请求罢免机务,但未被允许。张俊是南宋初年的重要将领,他的请求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张俊推荐王德为建康府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显示出南宋朝廷对军事指挥权的重视。
文中还提到金主在拉林河狩猎,以及金国对高丽的征伐,这些事件反映了金国的军事扩张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金国的军事行动不仅对南宋构成威胁,也对高丽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岳飞冤案是南宋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文中提到进士智浃为岳飞上书鸣冤,结果被秦桧送大理寺治罪。这一事件揭示了南宋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权臣秦桧的专权。岳飞作为抗金名将,其冤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南宋抗金事业的重大损失。
文中还提到南宋与金国的边界谈判,特别是和尚原、大散关等地的归属问题。和尚原是南宋与金国边界的重要军事要塞,南宋将领吴玠曾在此多次击败金军。金国多次试图夺取和尚原,但未能成功,显示出南宋在边界防御上的坚韧和决心。
最后,文中提到南宋与金国的和谈,南宋向金国递交誓表,表示臣服并承诺每年进贡银绢。这一和谈标志着南宋与金国之间暂时的和平,但也暴露了南宋在外交上的妥协和屈辱。南宋通过和谈暂时避免了战争,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经济和政治代价。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南宋绍兴十二年的重要历史事件,还揭示了南宋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军事防御的艰难以及外交上的妥协。通过这些事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局势。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涉及官员的任命、科举考试、封爵、外交等各个方面。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南宋朝廷的政治运作、官员的升迁贬谪、以及对外关系的处理。
首先,文中提到洪晧在金国被金主赏识,欲任命其为翰林直学士,但洪晧力辞不就,表现出他对南宋朝廷的忠诚。洪晧的儿子洪遵、洪适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被皇帝赏识并提拔,这反映了南宋朝廷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忠臣之后的优待。
其次,文中提到金国改封蜀王刘豫为曹王,这一事件反映了金国对南宋的政治策略。刘豫原是南宋的叛将,被金国立为傀儡皇帝,后又被废黜。金国改封刘豫为曹王,可能是为了缓和与南宋的关系,或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刘豫。
再次,文中提到南宋朝廷对普安郡王的重视,任命赵卫、钱周材为普安郡王府教授,这表明南宋朝廷对皇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合格的继承人。
此外,文中还提到南宋朝廷对岳飞军队的处理。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名将,但因政治斗争被陷害致死。张俊力荐田师中代掌岳飞军,皇帝对田师中的任命表现出对军队的重视,尤其是对军队的财政管理,希望通过合理的财政安排减轻百姓的负担。
最后,文中提到金国派遣刘筈持节册命南宋皇帝赵构为帝,这一事件反映了金国对南宋的政治态度。金国虽然册封赵构为帝,但实际上仍然视南宋为臣属,这表明南宋在金国面前处于弱势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政治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南宋朝廷的政治运作、官员的升迁贬谪、对外关系的处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南宋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段古文记载了南宋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涉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多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首先,文中提到宋高宗时期的科举考试和武举选拔,反映了宋代对人才的重视和选拔制度的完善。特奏名进士和武举的选拔,体现了宋代科举制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既注重文治,也不忽视武功。
其次,文中提到宋高宗对邢皇后的丧礼安排,反映了宋代皇室对礼仪的重视。邢皇后去世后,朝廷不仅为其举行了隆重的丧礼,还专门修建了显肃皇后故几筵殿,体现了宋代皇室对皇后的尊崇和对礼仪的严格遵守。
再次,文中提到宋金之间的边境贸易和外交活动,反映了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榷场的设立和边境贸易的管理,体现了南宋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注重与邻国的经济交流。金国派遣使节前来,宋高宗则派遣接伴使接待,显示了双方在外交上的互动和博弈。
此外,文中还提到宋高宗对巫术的禁止和对官员的处罚,反映了宋代政府对民间信仰和官员行为的严格管控。宋高宗认为巫术是杀人祭鬼的根源,下令严禁,显示了他对民间迷信的警惕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对官员的处罚,则体现了宋代政府对官员行为的严格要求,尤其是对那些讥讽朝政的官员,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
最后,文中提到宋高宗对陵寝修建的安排,反映了宋代皇室对陵寝的重视和对风水的讲究。宋高宗下令修建攒宫,并请太史局占卜陵寝的位置,显示了他对陵寝风水的重视和对祖先的尊崇。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南宋时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还反映了宋代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外交关系和社会风俗,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宋代政府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方面的努力。
这段文字记载了南宋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内部的复杂局势以及与金国的外交关系。首先,文中提到皇太后韦氏渡淮回朝,宋高宗派遣其弟韦渊迎接,显示了皇室内部的亲情和对太后的尊崇。然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并未因此平息,何铸因被御史中丞万俟禼和右谏议大夫罗汝楫弹劾而被贬职,反映了南宋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政治清洗。
文中还提到岳飞的反状败露,何铸被指控在岳飞案中未能尽职,进一步揭示了南宋朝廷对忠臣的迫害。岳飞作为抗金名将,被诬陷谋反而被处死,这一事件不仅是对岳飞个人的不公,也反映了南宋朝廷对金国的妥协态度。何铸的贬职和岳飞的冤案,共同构成了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黑暗。
此外,文中还提到宇文虚中的家属被金国索要,宋高宗派遣内侍前往迎接,显示了南宋与金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宇文虚中作为南宋使臣被金国扣留,其家属的命运也成为两国交涉的筹码。这一事件反映了南宋在与金国的外交中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通过妥协来维持和平。
文中还提到宋高宗对金国的奢侈行为表示不屑,认为金国的奢侈风气将导致其衰败。这一观点反映了南宋朝廷对金国的轻视,同时也透露出南宋朝廷对自身命运的担忧。尽管南宋朝廷在外交上对金国妥协,但内心对金国的敌意并未消除。
最后,文中提到皇太后回宫后,宋高宗对其极为孝顺,太后也表现出对国事的关心,提醒皇帝早起处理政务。这一细节反映了南宋皇室内部的和谐与太后的智慧。太后的聪明和远虑,不仅体现在对皇帝的关心上,也体现在她对国家大事的洞察力上。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通过记载南宋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与金国的外交关系以及皇室内部的亲情,展现了南宋时期的复杂历史背景。文中的每一个事件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同时也揭示了南宋在与金国的对抗中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南宋时期的历史脉络和政治生态。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宋代朝廷在军事、外交、礼仪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对邻国的外交策略。文中提到的‘烽燧四路’和‘春秋二仲遣兵更戍’显示了宋代对边疆防御的严密布局,通过设置烽火台和定期更替戍边士兵来确保边疆的安全。
在外交方面,文中提到皇帝与金国的交往,如‘帝谓宰执曰:“此上皇时所用,朕不欲飨之,交邻国以息兵养民,朕之志也。”’这表明皇帝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和平,减少战争,体现了宋代皇帝的外交智慧和治国理念。
文中还详细记载了朝廷对已故皇帝的祭奠仪式和对皇太后的尊崇,如‘帝行奠酹梓宫之礼’和‘皇太后生辰,燕于慈宁宫,始用乐,上寿’,这些仪式不仅体现了对先帝的尊重,也展示了皇室的礼仪文化和孝道思想。
此外,文中提到的‘大赦天下’和‘诏奉慈宁宫钱二十万缗’等措施,反映了皇帝对民生的关怀和对社会稳定的重视。通过这些措施,皇帝试图减轻民众的负担,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宋代朝廷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和外交策略,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详细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以及皇帝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策略。
本文记载了南宋初期一系列重要人物的逝世和官职变动,反映了当时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刘光世作为南宋初年的重要将领,其逝世和追赠体现了朝廷对其贡献的认可,同时也揭示了其军事生涯中的争议。孟忠厚的官职变动,以及元颜昂的逝世,都映射出南宋与金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对抗。
文中提到的武举复设和太学养士的名额限制,反映了南宋对军事和文化教育的重视。太常博士刘爃关于修创禖坛的建议,以及金主出猎和太子济安的逝世,都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皇室的生活状态。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记载不仅是对个人生平的记录,更是对南宋初期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多方面状况的反映。从艺术特色上看,文本简洁明了,直接记录了历史事件,体现了史书的纪实性。历史价值方面,这些记载为研究南宋初期的政治、军事、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总体而言,本文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记录,展现了南宋初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