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毕沅(1730年—1797年),清代史学家、官员,主持编撰《续资治通鉴》。他以博学多才著称,致力于史学研究和文献整理。
年代:编撰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续资治通鉴》共220卷,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续作,记载了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按编年体例编写,内容详实,是研究宋、元历史的重要文献。它对后世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十七-原文
起旃蒙单阏四月,尽著雍敦牂十二月,凡三年有奇。
◎延祐二年
夏,四月,戊寅朔,日有食之。
辛巳,赐进士恩荣宴于翰林院。
辛丑,赐会试下第举人七十以上,从七流官致仕,六十以上,府、州教授;馀并授山长、学正;后勿援例。
敕:“诸王分地,仍以流官为达噜噶齐,各位所辟为副达噜噶齐。”
命李孟等类集本朝条格,俟成书,闻奏颁行。
乙巳,帝如上都。
宣徽院以供尚膳,遣人猎于归德,敕以其扰民,罢之。
自特们德尔定括田之议,遣人分行各省,苛急烦扰,江西为甚。是月,赣州民蔡五九聚众作乱,远近骚动。
五月,戊申朔,改给各道廉访司银印。
复立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乙丑,秦州成纪县山移。是夜,疾风电雹,北山南移至夕河川,次日再移;平地突出士阜,高者二三丈,陷没民居。敕遣官核验赈恤。
监察御史马祖常言:“山,不动之物,今之动者,由在野有当用不用之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佞,故致然耳。”
甲戌,加授宦者中尚卿续元晖昭文馆大学士。
六月,戊戌,河决郑州。
辛丑,以济宁、益都亢旱,汰省卫士刍粟。
赣州贼蔡五九围宁都,焚四关,戕赵同知,分掠郡邑。秋,七月,乙卯,遣兵捕讨蔡五九。
甲子,江南、湖广道奉使温迪罕,言廉访使公田多取民租,宜复旧制,从之。
癸酉,命特们德尔总宣政院事。
是月,畿内大雨,漷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水,没民田庐。
八月,丙戌,官军击蔡五九,宁都围解。五九益修攻具,招集失业之民,势益张,遂陷汀州宁化县,僭称王号;遣江浙行省平章章律等率兵讨之。
己丑,帝至自上都。
乙未,台臣言:“蔡五九之变,皆由鼐智密鼎经理田粮,与郡县横加酷暴,逼抑至此;新丰一县,撤民庐千九百区,夷墓扬骨,虚张顷亩,流毒居民。请罢经理及冒括田租。”时台臣不敢斥言特们德尔建议之非,但言有司奉行不善,帝悟其弊,命罢其役。诏下,民大悦,由是五九之势渐衰。
壬寅,增国子生百员,岁贡伴读四员。
诏江浙行省印《农桑辑要》万部,颁降有司遵守劝课。
旌表贵州达噜噶齐相兀孙妻死节。
监察御史纳琳言事忤旨,帝怒叵测,中丞杨多尔济救之,一日至八九奏,曰:“臣非爱纳琳,诚不愿陛下有杀御史之名。”帝曰:“为卿宥之,可左迁昌平令。”多尔济曰:“以御史宰京邑,无不可者。但以言事而得左迁,恐后之来者用是为戒,不肯复言矣。”帝不允。后数日,帝读《贞观政要》,多尔济侍侧,帝顾谓曰:“魏征,古之遗直也,朕安得用之?”对曰:“直由太宗。太宗不听,征虽直,将焉用之!”帝笑曰:“卿意在纳琳耶?当赦之以成尔直。”有上书论朝政阙失,面触宰相,宰相怒,将取旨杀之。多尔济曰:“诏书云‘言虽不当,无罪。’今若此,何以示信天下!果诛之,臣亦负其职矣。”帝悟,释之,于是特加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以旌其直。
时位一品者,多乘间邀王爵,赠先世,或谓多尔济可援例以请,多尔济曰:“家世寒微,幸际遇至此,已惧弗称,尚敢多求乎!且我为之,何以风励侥幸者乎?”
九月,丁未,章律以括田逼死九人,敕吏部尚书王居仁等鞫之。
壬戌,蔡五九众溃,伏诛,馀党悉平。赏军士讨捕功,并官死事者子孙。
参知政事赵世延,居中书二十月,迁御史中丞,诏省臣自平章以下相率送之官,其礼前所无有。由是为权臣所忌,乃用皇太后旨,出世延为云南行省右丞。陛辞,帝特命仍还台为中丞。
冬,十月,庚辰,以淮西廉访使郭贯为中书参知政事。
乙未,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
丁酉,加授特们德尔太师。
十一月,丙午,客星变为彗,犯紫微垣,历轸至壁十五宿。辛未,以星变,赦天下,减免各路差税有差。丞相哈克繖等乞避位,帝曰:“此朕之愆,岂卿等所致!其复乃职。苟政有过差,毋惮于改。又,凡可以安百姓者,当悉言之,庶上下交修,天变可弭也。”
辽东肃政廉访使尉迟德诚上疏言事,其略曰:“劳诸王以怀其心,防出入以严宫禁,正谏官以远谗佞,崇科目以求人才,立常平以备荒年,汰僧、道以宽民力,举贤良以励忠孝,抑奢侈以厚风俗”,及拯钞法、裁冗官等事,不报。德诚寻卒。
甲戌,封武宗子和实拉为周王,出镇云南。
初,武宗立帝为太子,命以次传位于和实拉。已而丞相三宝努复劝武宗立其子,既乃以哈喇托克托言而止。至是议立太子,特们德尔欲固位取宠,乃请立皇子硕迪巴拉,又与太后幸臣实勒们谮和实拉于两宫,遂有是命。
又谮哈喇托克托为武宗旧臣,诏逮至京师。居数日,绰和尔、实勒们传两宫旨谕托克托曰:“初疑汝亲于所事,故召汝。今察汝无他,其复还镇。”托克托入谢太后曰:“臣虽被先帝知遇,而受太后及今上恩不为不深,岂敢昧所自乎!”未几,迁江西行省左丞相。
十二月,庚寅,增置平江路行用库。
癸巳,命省臣定拟封赠通例,俾高下适宜以闻。
旌表汀州宁化县民赖禄孙孝行。
蔡五九之乱,禄孙负其母,挈其妻,随众入山避之。盗至,众散走,禄孙守母不去。盗将刃其母,禄孙以身翼蔽曰:“宁杀我
徽院副使。士瞻,思明之字也。
壬子,以工部尚书王桂为中书参知政事。
癸亥,禁总摄沈明仁所佩司空印,毋移文有司。
秋,七月,乙亥,中书平章政事李孟罢。
孟以衰病,乞解政权归田里,帝不得已,从所请。复为翰林学士,入侍宴间,礼遇尤厚。
以江浙行省左丞王毅为中书平章政事。
己丑,成纪县山崩,土石溃徙,坏田稼庐舍,压死居民。
辛卯,冀宁路地震。
帝谕省臣曰:“比闻蒙古诸部困乏,往往鬻子女于民家为婢,其命有司赎之还各部。”
帝出,见卫土有敝衣者,驻马问之,对曰:“戍守边镇逾十五年,故贫耳。”帝曰:“此辈久劳于外,留守臣未尝以闻,非朕亲见,何由知之!自今有类此者,必言于朕。”因命赐之钱帛。
八月,丙申,帝至自上都。
庚申,哈克繖奏事毕,帝问曰:“卿等日所行者何事?”哈克繖对曰:“臣等第奉行诏旨而已。”帝曰:“卿等何曾奉行朕旨!虽祖宗遗训,朝廷法令,皆不遵守。夫法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自古及今,未有法不立而天下治者。使人君治法,宰相能守而勿失,则下民知所畏避,纪纲可立,风俗可厚。其或法驰民慢,怨言并兴,欲求治安,岂不难哉!”
帝在御已久,犹居东宫,而饮酒无度,监察御史马祖常上言:“天子承天继统,当极保爱。玉食之御,犹必审五味之宜;酒醴之供,可不思百拜之义!大内正衙朝贺之地,虽陛下不忘东宫之旧,窃虑起民间观听之疑。且国家百年,朝仪尚阙,诚使群臣奏对之际,御史执简,史官执笔,则虽有怀奸利乞官赏者,不敢出诸其口。乞令中书集议,或三日、二日,常出视朝,则治道昭明,生民之福也。”
九月,丙寅,右丞相哈克繖言:“故事,丞相必用蒙古勋臣;臣西域人,不厌人望。”遂恳辞相位。制以宣徽院使遥授左丞相巴达锡为中书右丞相,哈克繖仍左丞相。
壬辰,岭北地震,凡三日。
冬,十月,甲午,有事于太庙。
壬寅,遣御史大夫巴图、参知政事王桂祭陕西岳镇、名山;赈恤秦州被灾之民。
癸酉,监察御史言:“官吏丁忧起复,人情惊惑,请禁止以绝侥幸。惟朝廷耆旧特旨起复者,不在禁例。”制可。
十一月,己卯,复浚扬州运河。
壬辰,谕诸宿卫:“入直各居其次,非有旨不得上殿,阑入禁中者坐罪。大臣许从二人,它官一人,门者讥其出入。”
十二月,丁酉,复广州采金、银、珠子都提举司。
饶州路大饥,米价翔踊,总管王都中以官仓之米定其价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为须粜以下等价,民乃可得食,未报,辄于下等减价十之二,使民就粜。行省怒其专擅,都中曰:“饶去杭几二千里,比议定往还,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则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与言曰:“公为我辈减米价,公果得罪,我辈当鬻妻子以代公偿。”会行省左右司都事王克敬言于其丞相曰:“鄱阳去此甚远,比待报,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乃得免。郡岁贡金,而金户贫富不常,都中考得其实,乃更定之;包银之法,户不过二两,而州县征之加十倍,都中责之一以诏书从事。
江浙行省遣王克敬往四明监倭人互市。
先是往监者惧有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哔者。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及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耶?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
◎延祐五年
春,正月,甲戌,懿州地震。
丙子,安南来贡。
乙酉,敕:“诸王位下民在大都者,与民均役。”
丁亥,会试进士。
是月,召前中书右丞尚文为太子詹事。
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鄂啰言:“近年河决杞县小黄村口,滔滔南流,莫能御遏;陈、颍濒河膏腴之地浸没,百姓流散。今水迫汴城,远无数里,倘值霖雨水溢,仓猝何以防御!方今农隙,宜为讲究,使水归故道,达于江、淮,不惟陈、颍之民得遂其生,而汴城亦可恃以无患。”诏都水监与汴梁路分监修治。以二月兴工,至三月而毕。
以真定路总管曹伯启为司农丞,命至江浙议盐法。伯启既至,罢检校官,置六仓于浙东、西,设运盐官;输运有期,出纳有次,船户、仓吏资卖漏失者有罚。归报,著为令。
二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和宁路地震。
丁酉,秦州秦安县山崩。
戊申,建鹿顶殿于文德殿后。
辛亥,敕杭州守臣,春、秋祭淮安忠武王巴延祠。
乙卯,命中书省汰不急之役。
敕上都诸寺、权豪商贩货物并输税课。
戊午,给书西天字《维摩经》金三千两。
初,宣徽院使岁会内廷佛事之费,以斤数者,面四十万九千五百,油七万九千,酥蜜共五万馀。盖自至元三十年间,醮祠佛事之目仅百有二;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增至五百馀;至是僧徒冒利无厌,岁费滋甚,较之大德,又不知几倍矣。
三月,辛酉,尚文入见,年八十二矣。帝顾太保库春而目之曰:“此自世祖皇帝效力,洁净人也。”徐谕曰:“汝知古今,识道理,练大务,皇太子托汝善辅之,有言勿吝善教,此朕意也。”文见太子,首以念祖宗、孝两宫、养德性、辨邪正陈之,太子异其言
戊辰,廷试进士,赐呼图达勒、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
癸未,命晋王伊苏特穆尔赈辽东贪民。
给金九百两,银百五十两,书金字《藏经》。
乙酉,御史台言诸司近侍隔越中书闻奏者,请如旧制论罪,从之。
曹伯启擢南台治书侍御史,上言:“扬清激浊,属在台宪。诸被枉赴诉者,实则直之,妄则加论可也。今诉冤一切不问,岂风纪定制乎!”伯启俄去位。
夏,四月,乙亥,眈罗辅猎户成金等为寇,敕征东行省督兵捕之。
庚戌,免怀孟、河南南阳居民所输陕西盐课。时解州盐池为水所坏,命怀孟等处食陕西红盐。后以地远,改食沧盐,而仍输课陕西,民不堪命,故免之。
甲寅,以侍御史敬俨为中书参知政事。
俨初为侍御史,台臣有劾去而复职者,御史复劾之。章再上,命丞相、枢密共决之。俨曰:“如是则台事去矣。”遂即帝前奏黜之,因伏殿上,叩头请代,帝曰:“事非由汝,其复位。”至是拜参政。台臣复奏留之,俨亦陛辞,不允,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旧制,诸院及寺监得奏除其僚属,岁久多冒滥,富民或以赂进,有至大官者。俨以名爵当慎惜,会台臣亦以为言,乃奏悉追夺之,著为令。
戊午,帝如上都。
五月,丁卯,以御史中丞伊拉齐为中书右丞。
壬申,监察御史言:“比年名爵冒滥,太尉、司徒、国公,接迹于朝。昔奉诏裁罢,中外莫不欣悦;近闻礼部奉旨铸太尉、司徒、司空等印二十有六,此辈无功于国,载在史册,贻笑将来。请自今,门阀贵重、勋业昭著者,存留一二,馀并革去。”从之。
癸酉,遣官分道减杖笞以下罪。
己卯,德庆路地震。
巩昌陇西县大雨,南土山崩,压死居民;给粮赈之。
太子詹事尚文,以年老不受俸,帝慰留之,仍谕其尽言教太子。寻谢病归。
六月,辛卯,御史台言:“昔遣章律等经理江浙、江西、河南田粮,虚增粮数,流毒生民,已尝奉旨俟三年征租。今及其期,若江浙、江西当如例输之,其河南请视旧例减半征之。”
乙巳,术者赵子玉等七人伏诛。时魏王阿穆尔克以罪贬高丽,子玉言于王傅司马曹图卜台等曰:“阿穆尔克名应图谶。”于是潜谋备兵器、衣甲、旗鼓,航海往高丽取阿穆尔克至大都,俟时而发。行次利津县,事觉,诛之。
西番土寇作乱,敕甘肃省调兵捕之。
以宣政院副使张思明为西京宣慰使。岭北戍士多贫者,岁凶相挺为变。思明威惠并行,边境乃安,因条上和林运粮不便十二事。帝劳以端砚、上尊。
秋,七月,壬申,御史中丞赵简言:“皇太子春秋鼎盛,宜选耆儒敷陈道义。今李铨侍东宫说书,未谙经史,请别求硕学,分进讲读,实宗社无疆之福。”制可之。
诸王布里雅敦之叛,诸王额森、实列吉及卫士多岱、巴图坐持两端,不助官军进讨,敕流额森江西,实列吉湖广,多岱衡州,巴图潭州。
癸酉,拘魏王阿穆尔克王傅印。
壬午,罢河南行省左丞陈英等所括民田,止如旧例输税。
戊子,巩昌路宁远县山崩。
加封楚三闾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
八月,庚子,帝至自上都。
是月,伏羌县山崩;秦州成纪县暴雨,山崩,朽壤坟起,覆没畜产。
九月,癸亥,大司农迈珠进司农丞苗好谦所撰《栽桑图说》,帝命刊印千帙,散之民间。
丁卯,以中书右丞伊拉齐为中书平章政事,左丞高昉为右丞,参知政事完珠为左丞,吏部尚书雅济格为参知政事。
甲戌,以作佛事,释重囚三人,轻囚五十三人。
己卯,以江浙行省所印《大学衍义》五十部赐朝臣。
丁亥,立行宣政院于杭州,设官八员。
大同路金城县大雨雹。
先是,播州南宁长官洛么作乱,思州守臣诏谕之。冬,十月,己丑,洛么遣人以方物入贡。
癸巳,改中翊府为羽林亲军都指挥使司。
甲午,有事于太庙。
癸丑,赣州路雩都县里胥刘景周,以有司征括田新租,聚众作乱,敕免征新租,招谕之。
十一月,丁卯,用监察御史奈曼台等言,追夺建康富民王训等白身滥受宣敕;仍禁冒籍贯宿卫及巧受远方职官、不赴任求别调者,隐匿不自首者罪之。
癸未,敕增江西茶运司荼课。
初,世祖时,置榷茶都转运司于江州,总江南及两淮茶税,寻改江西。其税自二万四千锭以渐增至一十九万二千八百锭,至是又因江西茶副帕合哩鼎言,立减引增课之法,敕以二十五万锭为额,复增至十二八万九千馀锭。郡县所输,竭山谷之产,不能充其半,馀皆酷取民间,岁以为常。时转运使得以专制有司,凡五品以下官皆杖决,州县莫敢谁何。江南佥事邓文原请罢其司,俾郡县领之,不报。
十二月,辛亥,置重庆路江津、巴县屯田,省成都岁漕万二千石。
是岁,中书平章政事、商议枢密院事齐诺乞致仕,许之,仍给半俸,终其身。
齐诺退居濮上,筑先圣燕居祠堂于历山之下,聚书万卷,延名师教其乡里子弟,出私田百亩以供养之。有司以闻,赐额历山书院。家居七年而卒,年七十一,谥景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十七-译文
从旃蒙单阏四月开始,到著雍敦牂十二月结束,共计三年多。
◎延祐二年
夏季,四月,戊寅日初一,发生了日食。
辛巳日,皇帝在翰林院赐予进士恩荣宴。
辛丑日,赐予会试落第的举人,七十岁以上的,授予从七品流官并退休,六十岁以上的,授予府、州教授;其余的授予山长、学正;以后不再援引此例。
皇帝下诏:“诸王的分地,仍然以流官为达噜噶齐,各位所任命的为副达噜噶齐。”
命令李孟等人分类编纂本朝的条格,等书完成后,上奏并颁布施行。
乙巳日,皇帝前往上都。
宣徽院为了供应皇帝的膳食,派人到归德狩猎,皇帝因其扰民而下令停止。
自从特们德尔提出括田的建议后,派人分赴各省,苛刻急迫,烦扰百姓,江西尤为严重。这个月,赣州百姓蔡五九聚众作乱,远近骚动。
五月,戊申日初一,改赐各道廉访司银印。
重新设立陕西诸道行御史台。
乙丑日,秦州成纪县的山移动了。当晚,疾风、雷电、冰雹交加,北山向南移动到夕河川,次日再次移动;平地突然冒出土丘,高的有两三丈,淹没民居。皇帝下令派遣官员核实并赈济抚恤。
监察御史马祖常说:“山是不动之物,现在却移动了,是因为在野有该用而未用的贤人,在官有该说而未说的佞臣,所以导致如此。”
甲戌日,加授宦官中尚卿续元晖为昭文馆大学士。
六月,戊戌日,黄河在郑州决口。
辛丑日,因为济宁、益都大旱,削减卫士的草料和粮食。
赣州贼寇蔡五九围攻宁都,焚烧四关,杀害赵同知,分兵掠夺郡县。秋季,七月,乙卯日,派遣军队讨捕蔡五九。
甲子日,江南、湖广道奉使温迪罕上奏,说廉访使公田多收取民租,应恢复旧制,皇帝同意了。
癸酉日,命令特们德尔总管宣政院事务。
这个月,京城地区大雨,漷州、昌平、香河、宝坻等县发生水灾,淹没民田和房屋。
八月,丙戌日,官军攻击蔡五九,宁都的围困解除。蔡五九加紧修造攻城器械,招集失业的百姓,势力更加壮大,于是攻陷汀州宁化县,僭称王号;派遣江浙行省平章章律等人率兵讨伐。
己丑日,皇帝从上都返回。
乙未日,台臣上奏:“蔡五九的叛乱,都是因为鼐智密鼎管理田粮,与郡县横加酷暴,逼迫百姓至此;新丰一县,拆除民房一千九百处,夷平坟墓,虚报田亩,毒害百姓。请罢免经理及冒括田租。”当时台臣不敢直接指责特们德尔的建议有误,只是说有司执行不当,皇帝明白了其中的弊端,下令停止这项工程。诏书下达后,百姓非常高兴,蔡五九的势力逐渐衰弱。
壬寅日,增加国子学生一百名,每年贡举伴读四名。
诏令江浙行省印刷《农桑辑要》一万部,颁发给有司遵守并劝课农桑。
表彰贵州达噜噶齐相兀孙的妻子死节。
监察御史纳琳因上奏言事触怒了皇帝,皇帝大怒,中丞杨多尔济多次上奏救他,一天内上奏八九次,说:“臣并非偏爱纳琳,实在是不愿陛下有杀御史的名声。”皇帝说:“为了你,我宽恕他,可以贬为昌平令。”多尔济说:“以御史的身份担任京城的官职,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如果因为言事而被贬,恐怕后来的人会以此为戒,不再敢进言了。”皇帝没有同意。几天后,皇帝读《贞观政要》,多尔济在一旁侍候,皇帝对他说:“魏征是古代的直臣,朕怎么能用他呢?”多尔济回答说:“直臣是因为有太宗。如果太宗不听,魏征再直,又有什么用呢!”皇帝笑着说:“你的意思是在说纳琳吧?应当赦免他,以成全你的直。”有人上书议论朝政的过失,当面触怒宰相,宰相大怒,准备请旨杀他。多尔济说:“诏书说‘言虽不当,无罪。’现在如果这样,怎么向天下人示信!如果真的杀了他,臣也辜负了自己的职责。”皇帝醒悟,释放了他,于是特别加授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以表彰他的正直。
当时位居一品的人,大多趁机请求王爵,追赠先世,有人对多尔济说可以援引此例请求,多尔济说:“家世寒微,有幸遇到这样的机遇,已经担心不称职,怎么还敢多求呢!况且我这样做,怎么激励那些侥幸的人呢?”
九月,丁未日,章律因括田逼死九人,皇帝命令吏部尚书王居仁等人审讯他。
壬戌日,蔡五九的部众溃散,蔡五九被处死,其余党羽全部平定。赏赐军士讨捕的功劳,并授予死难官员的子孙官职。
参知政事赵世延,在中书省任职二十个月,升任御史中丞,皇帝诏令省臣自平章以下官员都送他到任,这种礼节前所未有。因此被权臣忌惮,于是用皇太后的旨意,外放赵世延为云南行省右丞。赵世延辞别皇帝时,皇帝特别命令他仍然回御史台担任中丞。
冬季,十月,庚辰日,任命淮西廉访使郭贯为中书参知政事。
乙未日,授予白云宗主沈明仁荣禄大夫、司空的官职。
丁酉日,加授特们德尔为太师。
十一月,丙午日,客星变为彗星,侵犯紫微垣,经过轸宿至壁宿共十五宿。辛未日,因为星变,大赦天下,减免各路差税不等。丞相哈克繖等人请求避位,皇帝说:“这是朕的过失,岂是你们造成的!你们恢复原职。如果政事有过错,不要害怕改正。另外,凡是能够安定百姓的措施,应当全部说出来,希望上下共同努力,天变可以消除。”
辽东肃政廉访使尉迟德诚上疏言事,大致说:“慰劳诸王以安抚他们的心,严格宫禁以防出入,正谏官以远离谗佞,推崇科举以求人才,设立常平仓以备荒年,削减僧、道以宽民力,举荐贤良以激励忠孝,抑制奢侈以厚风俗”,以及拯救钞法、裁减冗官等事,没有得到回复。德诚不久去世。
甲戌日,封武宗子和实拉为周王,出镇云南。
当初,武宗立皇帝为太子,命令依次传位给和实拉。后来丞相三宝努又劝武宗立自己的儿子,最终因为哈喇托克托的进言而停止。现在商议立太子,特们德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取宠,于是请求立皇子硕迪巴拉,又与太后的宠臣实勒们在两宫诬陷和实拉,于是有了这个命令。
又诬陷哈喇托克托是武宗的旧臣,皇帝下诏将他逮捕到京城。过了几天,绰和尔、实勒们传达两宫的旨意,对托克托说:“起初怀疑你亲近旧主,所以召你回来。现在查明你没有其他意图,你可以回镇守地。”托克托入宫谢太后说:“臣虽然受到先帝的知遇之恩,但受太后及今上的恩情也不浅,岂敢忘记自己的本分!”不久,升任江西行省左丞相。
十二月,庚寅日,增设平江路行用库。
癸巳日,命令省臣拟定封赠的通例,使高低适宜后上奏。
表彰汀州宁化县百姓赖禄孙的孝行。
蔡五九之乱时,赖禄孙背着母亲,带着妻子,随众人入山避难。盗贼到来,众人四散逃跑,赖禄孙守着母亲不走。盗贼要杀他的母亲,赖禄孙用身体挡住说:“宁愿杀我
徽院副使。士瞻,是思明的字。
壬子日,任命工部尚书王桂为中书参知政事。
癸亥日,禁止总摄沈明仁佩戴司空印,不得向有关部门发文。
秋季,七月,乙亥日,中书平章政事李孟被罢免。
李孟因年老多病,请求解除政权回归乡里,皇帝不得已,同意了他的请求。李孟再次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入宫侍宴,礼遇尤为优厚。
任命江浙行省左丞王毅为中书平章政事。
己丑日,成纪县发生山崩,土石崩塌移动,毁坏了农田、庄稼、房屋,压死了居民。
辛卯日,冀宁路发生地震。
皇帝对省臣说:“近来听说蒙古各部困乏,常常将子女卖给民家为婢女,命令有关部门赎回他们并归还各部。”
皇帝外出,看到有卫士穿着破旧的衣服,停下马询问,卫士回答说:“戍守边镇超过十五年,所以贫穷。”皇帝说:“这些人长期在外劳苦,留守的臣子从未报告,如果不是我亲眼所见,怎么会知道!从今以后有类似的情况,一定要告诉我。”于是命令赐给他们钱帛。
八月,丙申日,皇帝从上都返回。
庚申日,哈克繖奏事完毕,皇帝问道:“你们每天做些什么事?”哈克繖回答说:“我们只是奉行诏旨而已。”皇帝说:“你们何曾奉行我的旨意!即使是祖宗的遗训,朝廷的法令,都不遵守。法律是用来辨别上下,安定民心的,从古至今,没有法律不立而天下能治的。如果君主制定法律,宰相能够遵守而不失,那么百姓就知道畏惧和回避,纲纪可以建立,风俗可以淳厚。如果法律松弛,百姓怠慢,怨言四起,想要求得治安,岂不是很难!”
皇帝在位已久,仍然居住在东宫,饮酒无度,监察御史马祖常上言:“天子承天继统,应当极尽保爱。玉食之御,尚且要审察五味的适宜;酒醴之供,怎能不思百拜之义!大内正衙朝贺之地,虽然陛下不忘东宫之旧,我私下担心会引起民间的疑虑。况且国家百年,朝仪尚缺,如果让群臣奏对之际,御史执简,史官执笔,那么即使有怀奸利乞官赏的人,也不敢开口。请求命令中书集议,或三日、二日,常出视朝,那么治道昭明,是百姓的福气。”
九月,丙寅日,右丞相哈克繖说:“按照惯例,丞相必须用蒙古勋臣;我是西域人,不符合人们的期望。”于是恳请辞去相位。皇帝制令以宣徽院使遥授左丞相巴达锡为中书右丞相,哈克繖仍为左丞相。
壬辰日,岭北发生地震,持续了三天。
冬季,十月,甲午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壬寅日,派遣御史大夫巴图、参知政事王桂祭祀陕西的岳镇、名山;赈济抚恤秦州受灾的百姓。
癸酉日,监察御史说:“官吏丁忧起复,人情惊惑,请禁止以绝侥幸。只有朝廷耆旧特旨起复者,不在禁例。”皇帝制令同意。
十一月,己卯日,再次疏浚扬州运河。
壬辰日,皇帝谕令各宿卫:“入直各居其次,非有旨不得上殿,擅自进入禁中的要治罪。大臣允许带两人,其他官员带一人,门者要检查他们的出入。”
十二月,丁酉日,恢复广州采金、银、珠子都提举司。
饶州路发生大饥荒,米价飞涨,总管王都中以官仓的米定其价为三等,向江浙行省报告,认为必须以低价出售,百姓才能有饭吃,未得到回复,就擅自在下等米价上减价十分之二,让百姓购买。行省怒其专擅,都中说:“饶州离杭州近二千里,等议定往返,非半月不可。人七天不吃饭就会死,怎么能忍死等待呢!”百姓们相互说:“公为我们减米价,公如果得罪,我们当卖妻子以代公偿还。”正好行省左右司都事王克敬对其丞相说:“鄱阳离此甚远,等得到回复,百姓已经死了。他做的是仁事,而我们却做不仁的事吗?”都中才得以免罪。郡每年贡金,而金户贫富不常,都中考得其实,于是更定之;包银之法,户不过二两,而州县征之加十倍,都中责之一以诏书从事。
江浙行省派遣王克敬前往四明监督倭人互市。
之前去监督的人担心有意外,必定严兵自卫,如临大敌。克敬到后,全部撤去,以恩意安抚,都安然不敢喧哗。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及是从至中国,向克敬诉说,愿意回到本乡。有人担心会成为祸端,克敬说:“哪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接纳的?如果有事,我当承担责任。”事情上报,朝廷嘉奖了他。
◎延祐五年
春季,正月,甲戌日,懿州发生地震。
丙子日,安南来朝贡。
乙酉日,皇帝敕令:“诸王位下的民户在大都的,与民户均役。”
丁亥日,举行会试进士。
这个月,召前中书右丞尚文为太子詹事。
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鄂啰说:“近年黄河在杞县小黄村口决堤,滔滔南流,无法阻挡;陈、颍濒河的肥沃土地被淹没,百姓流散。现在水逼近汴城,远不过数里,如果遇到霖雨水溢,仓猝之间如何防御!现在正值农闲,应该研究对策,使水归故道,流入江、淮,不仅陈、颍的百姓得以生存,汴城也可以无患。”皇帝诏令都水监与汴梁路分监修治。二月开工,到三月完工。
任命真定路总管曹伯启为司农丞,命令他到江浙商议盐法。伯启到后,罢免检校官,在浙东、西设置六仓,设立运盐官;输运有期限,出纳有次序,船户、仓吏资卖漏失者有罚。归报,著为令。
二月,癸巳朔日,发生日食。
和宁路发生地震。
丁酉日,秦州秦安县发生山崩。
戊申日,在文德殿后建鹿顶殿。
辛亥日,敕令杭州守臣,春、秋祭祀淮安忠武王巴延祠。
乙卯日,命令中书省淘汰不急的劳役。
敕令上都各寺、权豪商贩货物并纳税。
戊午日,赐给西天字《维摩经》金三千两。
起初,宣徽院使每年统计内廷佛事的费用,以斤数计,面四十万九千五百,油七万九千,酥蜜共五万馀。自至元三十年间,醮祠佛事的项目仅一百零二项;大德七年,再立功德使司,增至五百馀项;到这时僧徒贪利无厌,每年的费用更加严重,较之大德年间,又不知多了几倍。
三月,辛酉日,尚文入见,年八十二岁。皇帝看着太保库春说:“这是自世祖皇帝效力,洁净的人。”慢慢地说:“你知古今,识道理,练大务,皇太子托你好好辅佐,有言勿吝善教,这是我的意思。”尚文见太子,首先以念祖宗、孝两宫、养德性、辨邪正陈述,太子对他的话感到惊讶。
戊辰日,朝廷举行进士考试,赐予呼图达勒、霍希贤等五十人及第、出身。
癸未日,命令晋王伊苏特穆尔赈济辽东的贫民。
赐予金九百两,银一百五十两,书写金字《藏经》。
乙酉日,御史台建议,各司近侍越过中书省上奏的,应按照旧制定罪,皇帝同意了。
曹伯启被提拔为南台治书侍御史,上奏说:“扬清激浊,是台宪的职责。那些被冤枉来申诉的人,如果属实就应平反,如果是虚假的就应加以论处。现在对申诉冤情的人一概不问,这难道是风纪的定制吗!”曹伯启不久离职。
夏季,四月,乙亥日,眈罗辅的猎户成金等人作乱,命令征东行省督兵抓捕他们。
庚戌日,免除怀孟、河南南阳居民向陕西缴纳的盐税。当时解州盐池被水冲坏,命令怀孟等地食用陕西的红盐。后来因为距离太远,改食沧盐,但仍需向陕西缴纳盐税,百姓不堪重负,因此免除。
甲寅日,任命侍御史敬俨为中书参知政事。
敬俨最初担任侍御史时,有台臣被弹劾去职后又复职,御史再次弹劾他。奏章再次上呈,命令丞相、枢密共同决定。敬俨说:“如果这样,台事就完了。”于是立即在皇帝面前奏请罢黜他,并伏在殿上叩头请求代替,皇帝说:“事情不是由你引起的,你复位吧。”至此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台臣再次上奏挽留他,敬俨也向皇帝辞别,皇帝不允,赐予《大学衍义》和他所佩戴的犀带。旧制,各院及寺监可以奏请任命其僚属,时间久了多有冒滥,富户有时通过贿赂进入,甚至有做到大官的。敬俨认为名爵应当谨慎珍惜,正好台臣也提出此事,于是上奏全部追夺这些人的官职,并定为法令。
戊午日,皇帝前往上都。
五月,丁卯日,任命御史中丞伊拉齐为中书右丞。
壬申日,监察御史上奏说:“近年来名爵冒滥,太尉、司徒、国公等爵位在朝廷中接连出现。以前曾奉诏裁撤,朝廷内外无不欢欣;最近听说礼部奉旨铸造太尉、司徒、司空等印二十六枚,这些人对国家没有功劳,载入史册,将来会贻笑大方。请从今以后,门阀贵重、勋业昭著者,保留一两个,其余全部革除。”皇帝同意了。
癸酉日,派遣官员分道减免杖笞以下的刑罚。
己卯日,德庆路发生地震。
巩昌陇西县下大雨,南土山崩塌,压死居民;赐予粮食赈济。
太子詹事尚文,因年老不接受俸禄,皇帝慰留他,并命令他尽力教导太子。不久因病辞归。
六月,辛卯日,御史台上奏说:“以前派遣章律等人管理江浙、江西、河南的田粮,虚增粮数,毒害百姓,曾奉旨等待三年后再征租。现在到期了,江浙、江西应按例缴纳,河南请按旧例减半征收。”
乙巳日,术士赵子玉等七人被处死。当时魏王阿穆尔克因罪被贬至高丽,赵子玉对王傅司马曹图卜台等人说:“阿穆尔克的名字应验了图谶。”于是暗中准备兵器、衣甲、旗鼓,航海前往高丽接阿穆尔克到大都,等待时机发动。行至利津县时,事情败露,被处死。
西番土寇作乱,命令甘肃省调兵抓捕。
任命宣政院副使张思明为西京宣慰使。岭北的戍卒大多贫困,年景不好时相继叛乱。张思明威惠并行,边境才得以安定,于是上奏和林运粮不便的十二件事。皇帝赐予他端砚和上等酒。
秋季,七月,壬申日,御史中丞赵简上奏说:“皇太子正值壮年,应选择老儒讲解道义。现在李铨在东宫讲书,不熟悉经史,请另求博学之士,分进讲读,实为宗社无疆之福。”皇帝同意了。
诸王布里雅敦叛乱,诸王额森、实列吉及卫士多岱、巴图持观望态度,不协助官军进讨,命令将额森流放江西,实列吉流放湖广,多岱流放衡州,巴图流放潭州。
癸酉日,没收魏王阿穆尔克的王傅印。
壬午日,停止河南行省左丞陈英等人所征收的民田,只按旧例缴税。
戊子日,巩昌路宁远县山崩。
加封楚国三闾大夫屈原为忠节清烈公。
八月,庚子日,皇帝从上都返回。
这个月,伏羌县山崩;秦州成纪县暴雨,山崩,朽土堆积,掩埋了牲畜。
九月,癸亥日,大司农迈珠进献司农丞苗好谦所撰写的《栽桑图说》,皇帝命令刊印一千册,散发给民间。
丁卯日,任命中书右丞伊拉齐为中书平章政事,左丞高昉为右丞,参知政事完珠为左丞,吏部尚书雅济格为参知政事。
甲戌日,因作佛事,释放重囚三人,轻囚五十三人。
己卯日,将江浙行省所印的《大学衍义》五十部赐予朝臣。
丁亥日,在杭州设立行宣政院,设官八员。
大同路金城县下大雨雹。
此前,播州南宁长官洛么作乱,思州守臣劝谕他。冬季,十月,己丑日,洛么派人进贡方物。
癸巳日,改中翊府为羽林亲军都指挥使司。
甲午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癸丑日,赣州路雩都县里胥刘景周因官府征收新租,聚众作乱,命令免征新租,招谕他们。
十一月,丁卯日,采纳监察御史奈曼台等人的建议,追夺建康富民王训等人滥受的宣敕;并禁止冒籍贯宿卫及巧受远方职官、不赴任求别调者,隐匿不自首者治罪。
癸未日,命令增加江西茶运司的茶税。
起初,世祖时在江州设立榷茶都转运司,总管江南及两淮的茶税,不久改为江西。茶税从二万四千锭逐渐增加到十九万二千八百锭,至此又因江西茶副帕合哩鼎的建议,实行减引增税的办法,命令以二十五万锭为定额,又增加到二十八万九千余锭。郡县所缴纳的,竭尽山谷的产出,仍不能达到一半,其余都残酷地向民间索取,每年如此。当时转运使可以专制有司,凡五品以下官员都可以杖决,州县无人敢过问。江南佥事邓文原请求撤销该司,由郡县管理,未获答复。
十二月,辛亥日,设立重庆路江津、巴县屯田,节省成都每年漕运一万二千石。
这一年,中书平章政事、商议枢密院事齐诺请求退休,皇帝同意,仍给予半俸,终身不变。
齐诺退居濮上,在历山下修建先圣燕居祠堂,聚集万卷书籍,聘请名师教导乡里子弟,拿出私田百亩供养他们。有司上报,赐额历山书院。家居七年后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谥号景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十七-注解
旃蒙单阏: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
著雍敦牂:古代纪年法中的一种,用于表示年份。
延祐二年:元朝年号,指公元1315年。
达噜噶齐:元朝官职,负责管理诸王分地的地方行政事务。
特们德尔:元朝官员,曾任中书右丞相,因贪虐被罢免。
蔡五九:元朝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曾聚众作乱。
廉访司:元朝监察机构,负责地方行政的监察。
宣政院:元朝中央机构,负责宗教事务。
国子生:元朝国子监的学生,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农桑辑要:元朝时期的农业技术书籍,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白云宗:元朝时期的道教宗派,沈明仁为其宗主。
紫微垣: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和实拉:元朝武宗之子,被封为周王。
哈喇托克托:元朝武宗时期的旧臣,曾因谗言被召至京师。
禄孙含唾喣之:禄孙用口含唾液来湿润母亲的嘴唇,以缓解她的口渴。这一行为体现了极深的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的典范。
旌表:古代朝廷对忠孝节义等行为给予的表彰,通常通过立碑、赐匾等方式进行,以鼓励社会风气。
刑曹:古代官署名,主要负责司法事务,包括审理案件、执行刑罚等。
彗灭:彗星消失。在古代,彗星的出现和消失常被视为天象变化,与人事吉凶有关。
殷比干、唐狄仁杰祠:比干是商朝末年的忠臣,因直谏而被纣王杀害;狄仁杰是唐朝著名的清官和侦探。建立祠堂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忠义和清廉。
郭守敬:元代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水利工程专家,对历法改革和水利建设有重大贡献。
太史令: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天文历法的观测和记录。
水利之学: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学科,对于农业灌溉、防洪抗旱等有重要作用。
廉访使:古代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和政绩。
儒学提举司:古代官署,负责管理和推广儒学教育。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
五台灵鹫寺:位于中国山西省五台山的著名佛教寺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硕迪巴拉:蒙古贵族,皇太子的弟弟,因谦让太子之位而闻名。
金宝:古代皇太子或皇帝授予的重要信物,象征权力和地位。
开府:指皇太子设立自己的府邸和官署,开始独立处理政务。
监察御史: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行为。
马祖常:元朝官员,曾任监察御史,以直言进谏著称。
成王:周成王,周武王的儿子,周公旦辅佐其治国。
太公:姜子牙,周朝开国功臣,被封为齐国的始祖。
周公:周公旦,周武王的弟弟,辅佐成王治国。
召公:召公奭,周朝的重要大臣,辅佐成王。
伯禽:周公旦的儿子,封于鲁国。
唐叔:周武王的弟弟,封于唐国。
宫寮:皇太子或皇帝的侍从官员,负责辅佐和侍奉。
程钜夫:元朝翰林学士承旨,以忠诚和学识著称。
光禄大夫:古代高级文官衔,通常授予有功勋的官员。
赵孟頫:元朝著名书法家、画家,曾任翰林学士承旨。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被誉为“东坡居士”。
必兰纳识里:元朝时期的西僧,负责翻译佛教经典。
仁宗圣文钦孝皇帝:元仁宗,元朝第五位皇帝,年号延祐。
托克托:元朝宗室,曾驻守云南,因扰害军民被撤换。
昂辉:元朝官员,接替托克托驻守云南。
鄂勒哲:元朝官员,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
冀宁路:元朝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山西省。
义仓:古代为备荒而设立的粮仓,用于赈济灾民。
杨多尔济:元朝官员,曾任中丞,以正直著称。
张弼:元朝富民,因杀人被关押,后因特们德尔的干预被释放。
贺胜:元朝官员,曾任留守,因拒绝特们德尔的干预而闻名。
阿哈玛特:元朝官员,以贪腐著称。
僧格:元朝官员,以贪腐著称。
徽院副使:元朝官职名,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士瞻:人名,字思明。
工部尚书:古代官职名,负责工程、建筑等事务。
中书参知政事:元朝官职名,相当于副宰相,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总摄:元朝官职名,负责管理宗教事务。
司空:古代官职名,负责工程、水利等事务。
翰林学士:古代官职名,负责起草诏书、编纂史书等。
江浙行省左丞:元朝官职名,负责江浙地区的行政事务。
中书平章政事:元朝官职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成纪县: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蒙古诸部:指元朝时期蒙古族的各个部落。
上都:元朝的陪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
哈克繖:人名,元朝官员。
右丞相:元朝官职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宣徽院使:元朝官职名,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岭北:元朝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官员、弹劾不法行为。
参知政事:元朝官职名,相当于副宰相,协助宰相处理政务。
丁忧:古代官员因父母去世而辞官守孝。
扬州运河:古代运河,连接扬州和长江。
广州采金、银、珠子都提举司:元朝官职名,负责管理广州地区的金银珠宝开采事务。
饶州路:元朝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西省。
江浙行省:元朝行政区划名,负责管理江浙地区的行政事务。
四明:古代地名,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
延祐五年:元朝年号,公元1318年。
懿州:元朝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辽宁省。
安南:古代国名,位于今越南北部。
会试: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选拔进士。
太子詹事:古代官职名,负责辅导太子。
河北、河南道廉访副使:元朝官职名,负责监察河北、河南地区的官员。
都水监: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水利事务。
汴梁路:元朝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
真定路:元朝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
司农丞: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农业事务。
和宁路:元朝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
秦州:古代地名,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
文德殿:元朝宫殿名,位于大都(今北京)。
淮安忠武王巴延:元朝名将巴延,封淮安忠武王。
西天字《维摩经》: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的梵文版本。
至元:元朝年号,公元1264年至1294年。
大德:元朝年号,公元1297年至1307年。
功德使司:元朝官职名,负责管理佛教事务。
尚文:人名,元朝官员。
太保:古代官职名,负责辅导皇帝。
库春:人名,元朝官员。
世祖皇帝: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十七-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延祐二年(1315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首先,文中提到的‘括田之议’和‘蔡五九之乱’揭示了元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赋税苛重的问题。特们德尔提出的括田政策,虽然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由于执行过程中的苛急烦扰,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蔡五九领导的农民起义。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也暴露了元朝政府在地方治理上的失策。
其次,文中提到的‘廉访司’和‘宣政院’等机构,反映了元朝中央集权体制下的监察和宗教管理体系。廉访司作为地方监察机构,本应起到监督地方官员、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却出现了‘公田多取民租’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宣政院则负责管理宗教事务,体现了元朝政府对宗教的控制和利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国子生’和‘农桑辑要’等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国子监作为元朝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官僚人才,而《农桑辑要》的颁布则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最后,文中提到的‘和实拉’和‘哈喇托克托’等人物,反映了元朝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特们德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谗言陷害和实拉,导致和实拉被贬至云南。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元朝宫廷政治的黑暗,也反映了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分裂。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记载,展现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腐败。无论是土地兼并、农民起义,还是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都反映了元朝统治的危机。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教训。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延祐年间的一系列政治、社会和文化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首先,文中提到的禄孙含唾喣母的故事,不仅展示了个人孝道,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和推崇。这种孝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之一。
其次,文中提到的朝廷对吏治的严格要求和对刑狱的审慎态度,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法治的重视。谢让尚书对刑狱的宽严有度的看法,显示了对司法公正和人权的考虑,这在古代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再次,文中提到的郭守敬的逝世,是对一位伟大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缅怀。郭守敬在历法、天文和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不仅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他的水利工程,如决金口、复三白渠等,极大地改善了当时的水利条件,促进了农业和经济的发展。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对儒学教育的推广和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如建立殷比干和唐狄仁杰的祠堂,这些举措不仅弘扬了传统文化,也强化了社会的道德和法制观念。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以及传统文化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段文字记载了元朝仁宗时期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动,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官员的忠诚与贪腐、以及皇帝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首先,文中提到皇太子的确立过程,硕迪巴拉谦让太子之位,体现了蒙古贵族内部的谦让美德。监察御史马祖常的建议则反映了元朝朝廷对太子教育的重视,强调通过招揽贤才来培养太子的德行和能力。这种对太子教育的重视,与古代中国“太子乃国之根本”的理念一脉相承。
其次,文中提到程钜夫和赵孟頫两位重要官员。程钜夫因病请求退休,但皇帝因其忠诚和功勋而挽留,并给予优厚待遇,体现了皇帝对老臣的关怀和尊重。赵孟頫则因其博学多才、书画绝伦而受到皇帝的特别器重,甚至被比作李白和苏轼,显示了元朝皇帝对文化艺术的推崇。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仁宗皇帝对民生问题的关注。面对百姓饥荒,皇帝反思政事是否有过失,并下令减免租税、赈济灾民,体现了仁宗作为一位明君的仁政思想。这种对民生的关注,与儒家“民为邦本”的理念相契合。
然而,文中也揭露了朝廷内部的贪腐问题。特们德尔的贪虐行为引起了朝野的愤慨,御史杨多尔济等人勇敢揭露其罪行,展现了元朝官员中的正直之士。尽管特们德尔最终逃脱了严厉的惩罚,但这一事件反映了元朝后期官场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的激烈。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朝仁宗时期的政治动态,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既有对忠诚、谦让、仁政等传统美德的颂扬,也有对贪腐、权力斗争的揭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延祐年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自然灾害等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文中提到了多位官员的任免和调动,如王桂被任命为中书参知政事,李孟因衰病辞去中书平章政事等。这些人事变动反映了元朝政治体系的运作方式,以及皇帝对官员的信任和依赖。
其次,文中还记载了多次自然灾害,如山崩、地震等。这些灾害对百姓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如成纪县山崩导致田稼庐舍被毁,居民被压死。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揭示了元朝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不足。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皇帝对蒙古诸部困乏的关注,以及他对卫土贫困的同情和赏赐。这些细节体现了皇帝对民生的关心,以及他对边疆士兵的重视。
在政治方面,皇帝对哈克繖的批评反映了他对官员执行力的不满,以及对法律和纪律的重视。他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官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监察御史马祖常对皇帝饮酒无度的劝谏,以及他对朝仪缺失的担忧。这些内容反映了元朝朝廷内部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官员对皇帝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记载一系列具体事件,展现了元朝延祐年间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