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岱(1597年—1689年),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以散文和小品文著称,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年代:成书于明末清初(17世纪)。
内容简要:《夜航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笔记著作,共20卷,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民俗等各个方面。书中以简洁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大量的知识和趣闻,既有趣味性又具知识性,被誉为“明末清初的百科全书”,是研究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官制(2)-原文
品级
△正从一品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左右都督。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
△正从二品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圣公。
从二品:布政使,都指挥同知。
△正从三品
正三品: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从四品
正四品: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少卿,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
从四品: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
△正从五品
正五品:华盖、谨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东阁、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司卿,光禄寺少卿,六部郎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京府治中,宗人府经历,上林苑监正,按察司佥事,府同知,王府长史,仪卫,正千户,宣抚司同知。
从五品: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少卿,部员外郎,五府经历,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卫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宣抚司副使,安抚使安抚。
△正六品
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读,侍讲,司业,太常寺丞,尚宝司丞,太仆寺,行太仆寺丞,主事,太医院判,都察院经历,京县知县,府通判,上林苑监副,钦天监副,五官正,兵马指挥,留守司、都司经历,断事,百户,典仗,审理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司副招讨,宣抚佥事,安抚同知,善世正。
从六品: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寺丞、署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理问,盐运司判官,州同知,盐课司提举,市舶司、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
都给事中,监察御史,编修,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都事,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博士、典簿,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按察司经历,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审理,安抚司佥事,蛮夷长官。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署丞,詹事府、太仆寺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官,盐课司副提举,布政司都事,副理问,盐运司、卫、宣慰、招讨司经历,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
国子监丞,五经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知事,京主簿,保章正,御医,协律郎,典牧所提领,营缮所副,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卫知事,府经历,县丞,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宝、典簿、奉祀、良医、典膳正、纪善,讲经,至灵元符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清纪郎翰林院典籍,国子监助教、典簿、博士,光禄录事、监事,鸿胪寺主簿,京府、运司知事,挈壶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典宝、良医副,宣慰司经历,神乐观知观,崇真宫副灵官,左右觉义,玄义。
△正九品
校书,侍书,国子监学正,部检校,鸿胪寺署丞,五官监候、司历,营缮所丞,典牧所、会同馆、文思院丞、承运、宝钞广运、广积、赃罚、十字库,颜料、皮作、鞍辔、宝源局、织染所、京府织染局大使,龙江宝钞副提举,府知事,县主簿,长史司主簿、典仪正、典乐,牧监正,茶马大使,赞礼郎,奉銮、宣抚、安抚知事。
从九品:侍诏,司谏,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录事,司务,学录,典籍,鸣赞,序班,司晨,漏刻博士,司牧大使,牧监副,圉长,太医院、提举司、盐课司、州所吏目,军储、御马、都督府、门仓、军器局大使,承运、宝钞广运、广积、赃罚、十字库副使,典牧所、会同馆、文思院副使,广盈、太仓银库、太仆寺、京府库、都税、宣课、柴炭司大使,颜料、皮作、鞍辔、宝源局、织染局、京府织染局副使,草场大使,孔、颜、孟子孙教授,按察司检校,府、宣抚司照磨,典仪,副教授,伴读,都司、运司、府、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库司、府仓、杂造、织染司、税库司大使,司狱,巡检,茶马副使,正术,正科,都纲,都纪,太常寺同乐,教坊司韶舞,司乐。
△未入流
孔目,国子监掌馔,学正,教谕,训导,兵马、断事、长官司吏目,司牲、司牧副使,府检校,县典史,军器局、柴炭司副使,递运所大使,驿丞,河泊所闸坝官,关大使,牧监,录事,郡长,提控,案牍,都督府、御马、军储、门仓副使,广盈库、都课、都税、税课司副使,茶盐课司使,府州县卫所仓场大使、副使,盐运司、府卫提举,司所州县库大使、副使,司府州军器、织染、杂造局副使,宣德仓、司竹、铁冶、河州、辽阳、青州府、乐安税课司大使,茶运批验所、巾帽针工局、庆远裕民司大使、副使,司库副使,盐仓、税课、钞纸、印钞、铸印、抽分竹木、惠民金银场、惠民局、水银朱砂场局、生药库、长史司仓、库大使、副使,县杂造局副使,典术,典科,训术,训科。
副都纲,都纪,僧正,道正,僧会,道会。
仕途
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取士。唐始缙绅必由科目,始重资格。汉二千石满三载,任同产子一人为郎。秦始试吏入仕,汉丙吉、龚胜是也。始纳粟拜爵,始皇因旱蝗,汉武帝之。至灵帝时,富者先入钱,贫者赴官倍输。
尧始考功。魏崔亮始限年。汉制久任如古。晋宋始制守宰六期为满。
汉左雄始孝廉核年满四十察举。宋叙官阀,有官年、实年。
后周始制举主连坐。
汉顺帝制,选用不得互官,谓姻家乡里人不交互为官。今隔选。唐太宗制,大功不得连职。今回避。唐高宗始给告身,即给札。唐武后始设门籍。籍,朝参奏事,待诏官出入,每月一易之。伊尹始致仕。
汉制,二千石吏予告、赐告。唐制,致仕五品以上表,六品以下转奏。
唐太宗许子弟十九以下父兄随任。宋太祖诏群臣父母迎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官制(2)-译文
品级
△正从一品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左右都督。
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
△正从二品
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圣公。
从二品:布政使,都指挥同知。
△正从三品
正三品: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
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
△正从四品
正四品:佥都御史,通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少卿,少詹事,鸿胪寺卿,京府丞,按察司副使,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知府,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
从四品:国子监祭酒,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
△正从五品
正五品:华盖、谨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东阁、春坊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庶子,通政司参议,大理寺丞,尚宝司卿,光禄寺少卿,六部郎中,钦天监正,太医院使,京府治中,宗人府经历,上林苑监正,按察司佥事,府同知,王府长史,仪卫,正千户,宣抚司同知。
从五品:侍读侍讲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少卿,部员外郎,五府经历,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卫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宣抚司副使,安抚使安抚。
△正六品
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读,侍讲,司业,太常寺丞,尚宝司丞,太仆寺,行太仆寺丞,主事,太医院判,都察院经历,京县知县,府通判,上林苑监副,钦天监副,五官正,兵马指挥,留守司、都司经历,断事,百户,典仗,审理正,神乐观提点,长官司副招讨,宣抚佥事,安抚同知,善世正。
从六品:赞善,司直郎,修撰,光禄寺丞、署正,鸿胪寺丞,大理寺副,京府推官,布政司经历、理问,盐运司判官,州同知,盐课司提举,市舶司、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
都给事中,监察御史,编修,大理寺评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都事,通政司经历,太常寺博士、典簿,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京县丞,府推官,知县,按察司经历,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审理,安抚司佥事,蛮夷长官。
从七品:翰林院检讨,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署丞,詹事府、太仆寺主簿,京府经历,灵台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官,盐课司副提举,布政司都事,副理问,盐运司、卫、宣慰、招讨司经历,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
国子监丞,五经博士,行人,部照磨,通政司知事,京主簿,保章正,御医,协律郎,典牧所提领,营缮所副,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卫知事,府经历,县丞,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宣慰都事,王府典宝、典簿、奉祀、良医、典膳正、纪善,讲经,至灵元符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清纪郎翰林院典籍,国子监助教、典簿、博士,光禄录事、监事,鸿胪寺主簿,京府、运司知事,挈壶正,祠祭署祀丞,布政司照磨,王府典膳、奉祀、典宝、良医副,宣慰司经历,神乐观知观,崇真宫副灵官,左右觉义,玄义。
△正九品
校书,侍书,国子监学正,部检校,鸿胪寺署丞,五官监候、司历,营缮所丞,典牧所、会同馆、文思院丞、承运、宝钞广运、广积、赃罚、十字库,颜料、皮作、鞍辔、宝源局、织染所、京府织染局大使,龙江宝钞副提举,府知事,县主簿,长史司主簿、典仪正、典乐,牧监正,茶马大使,赞礼郎,奉銮、宣抚、安抚知事。
从九品:侍诏,司谏,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录事,司务,学录,典籍,鸣赞,序班,司晨,漏刻博士,司牧大使,牧监副,圉长,太医院、提举司、盐课司、州所吏目,军储、御马、都督府、门仓、军器局大使,承运、宝钞广运、广积、赃罚、十字库副使,典牧所、会同馆、文思院副使,广盈、太仓银库、太仆寺、京府库、都税、宣课、柴炭司大使,颜料、皮作、鞍辔、宝源局、织染局、京府织染局副使,草场大使,孔、颜、孟子孙教授,按察司检校,府、宣抚司照磨,典仪,副教授,伴读,都司、运司、府、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库司、府仓、杂造、织染司、税库司大使,司狱,巡检,茶马副使,正术,正科,都纲,都纪,太常寺同乐,教坊司韶舞,司乐。
△未入流
孔目,国子监掌馔,学正,教谕,训导,兵马、断事、长官司吏目,司牲、司牧副使,府检校,县典史,军器局、柴炭司副使,递运所大使,驿丞,河泊所闸坝官,关大使,牧监,录事,郡长,提控,案牍,都督府、御马、军储、门仓副使,广盈库、都课、都税、税课司副使,茶盐课司使,府州县卫所仓场大使、副使,盐运司、府卫提举,司所州县库大使、副使,司府州军器、织染、杂造局副使,宣德仓、司竹、铁冶、河州、辽阳、青州府、乐安税课司大使,茶运批验所、巾帽针工局、庆远裕民司大使、副使,司库副使,盐仓、税课、钞纸、印钞、铸印、抽分竹木、惠民金银场、惠民局、水银朱砂场局、生药库、长史司仓、库大使、副使,县杂造局副使,典术,典科,训术,训科。
副都纲、都纪、僧正、道正、僧会、道会。
仕途
隋炀帝开始设立进士科选拔人才。唐朝开始,官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开始重视资格。汉朝时,二千石官员任职满三年,可以任命一个同产子为郎官。秦朝开始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汉朝的丙吉、龚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入仕的。开始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秦始皇因为旱灾和蝗灾,汉武帝也实行过。到了汉灵帝时,富人先交钱,穷人则要加倍缴纳。
尧开始考核官员的功绩。魏朝的崔亮开始限制官员的年龄。汉朝的制度是官员长期任职,如同古代一样。晋朝和宋朝开始规定地方官员任职六期为满。
汉朝的左雄开始对孝廉进行年龄审核,满四十岁才能被推荐。宋朝的官员叙官阀,有官年、实年之分。
后周开始实行举主连坐制度。
汉顺帝规定,选用官员时不得互相推荐,即姻亲和同乡不能互相推荐为官。现在称为隔选。唐太宗规定,有大功的人不能连续任职。现在称为回避。唐高宗开始给官员发放告身,即给札。唐武后开始设立门籍。门籍是官员朝参奏事、待诏官出入的凭证,每月更换一次。伊尹开始实行致仕制度。
汉朝规定,二千石官员可以申请告假或赐假。唐朝规定,五品以上官员致仕要上表,六品以下官员则转奏。
唐太宗允许十九岁以下的子弟随父兄任职。宋太祖下诏让群臣的父母来迎接和供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官制(2)-注解
太师: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位极人臣,通常为皇帝的老师或顾问。
太傅: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教导太子或皇帝。
太保:古代官名,三公之一,主要负责保护皇帝的安全。
宗人令:古代官名,负责管理皇族事务。
左右宗正:古代官名,负责皇族事务的副职。
左右宗人:古代官名,协助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左右都督: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高级官员。
少师:古代官名,太师的副职。
少傅:古代官名,太傅的副职。
少保:古代官名,太保的副职。
太子太师:古代官名,太子的老师。
太子太傅:古代官名,太子的教导者。
太子太保:古代官名,太子的保护者。
都督同知:古代官名,都督的副职。
太子少师:古代官名,太子太师的副职。
太子少傅:古代官名,太子太傅的副职。
太子少保:古代官名,太子太保的副职。
尚书:古代官名,六部之首,负责国家政务。
都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
都督佥事:古代官名,都督的副职。
正留守:古代官名,负责留守京城的官员。
都指挥使: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高级官员。
袭封衍圣公:古代爵位,孔子后裔的封号。
布政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都指挥同知:古代官名,都指挥使的副职。
太子宾客:古代官名,太子的顾问。
侍郎:古代官名,尚书的副职。
副都御史:古代官名,都御史的副职。
通政使:古代官名,负责传达政令。
大理寺卿: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太常寺卿:古代官名,负责祭祀礼仪。
詹事:古代官名,负责太子事务。
府尹: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按察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司法事务。
副留守:古代官名,正留守的副职。
都指挥佥事:古代官名,都指挥使的副职。
指挥使: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光禄寺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膳食。
太仆寺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马匹管理。
行太仆寺卿:古代官名,太仆寺卿的副职。
苑马寺卿:古代官名,负责皇家马场管理。
参政:古代官名,参与政事的官员。
都转运盐使:古代官名,负责盐务管理。
留守司指挥同知:古代官名,留守司的副职。
宣慰使:古代官名,负责安抚边疆民族。
佥都御史:古代官名,都御史的副职。
通政:古代官名,负责传达政令的官员。
大理寺少卿:古代官名,大理寺卿的副职。
太常寺少卿:古代官名,太常寺卿的副职。
太仆少卿:古代官名,太仆寺卿的副职。
少詹事:古代官名,詹事的副职。
鸿胪寺卿: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京府丞:古代官名,京府的副职。
按察司副使:古代官名,按察使的副职。
行太仆寺少卿:古代官名,行太仆寺卿的副职。
苑马寺少卿:古代官名,苑马寺卿的副职。
知府: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卫指挥佥事:古代官名,卫指挥使的副职。
宣慰司同知:古代官名,宣慰使的副职。
国子监祭酒:古代官名,负责国家最高学府的管理。
布政司参议:古代官名,布政使的副职。
盐运司同知:古代官名,盐运使的副职。
宣慰司副使:古代官名,宣慰使的副职。
宣抚司宣抚:古代官名,负责安抚边疆民族。
华盖殿大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谨身殿大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武英殿大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文渊阁大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东阁大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春坊大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翰林院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庶子:古代官名,负责太子事务的官员。
通政司参议:古代官名,通政使的副职。
大理寺丞:古代官名,大理寺卿的副职。
尚宝司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珍宝管理。
光禄寺少卿:古代官名,光禄寺卿的副职。
六部郎中:古代官名,六部的副职。
钦天监正: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太医院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医疗。
京府治中:古代官名,京府的副职。
宗人府经历:古代官名,宗人府的副职。
上林苑监正:古代官名,负责皇家园林管理。
按察司佥事:古代官名,按察使的副职。
府同知:古代官名,知府的副职。
王府长史:古代官名,王府的副职。
仪卫: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正千户: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宣抚司同知:古代官名,宣抚使的副职。
侍读侍讲学士: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谕德:古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
洗马:古代官名,负责太子事务的官员。
尚宝少卿:古代官名,尚宝司卿的副职。
鸿胪少卿:古代官名,鸿胪寺卿的副职。
部员外郎:古代官名,六部的副职。
五府经历:古代官名,五府的副职。
知州: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盐运司副使:古代官名,盐运使的副职。
盐课提举:古代官名,负责盐务管理。
卫镇抚: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副千户:古代官名,正千户的副职。
副招讨: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宣抚司副使:古代官名,宣抚使的副职。
安抚使安抚:古代官名,负责安抚边疆民族。
大理寺正:古代官名,大理寺卿的副职。
詹事丞:古代官名,詹事的副职。
中允:古代官名,负责太子事务的官员。
侍读: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侍讲: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司业:古代官名,负责国家最高学府的管理。
太常寺丞:古代官名,太常寺卿的副职。
尚宝司丞:古代官名,尚宝司卿的副职。
太仆寺丞:古代官名,太仆寺卿的副职。
行太仆寺丞:古代官名,行太仆寺卿的副职。
主事:古代官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太医院判:古代官名,太医院使的副职。
都察院经历:古代官名,都察院的副职。
京县知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府通判:古代官名,知府的副职。
上林苑监副:古代官名,上林苑监正的副职。
钦天监副:古代官名,钦天监正的副职。
五官正: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兵马指挥: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留守司经历:古代官名,留守司的副职。
都司经历:古代官名,都司的副职。
断事: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百户: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典仗: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审理正: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神乐观提点:古代官名,负责宗教事务。
长官司副招讨:古代官名,负责军事指挥的官员。
宣抚佥事:古代官名,宣抚使的副职。
安抚同知:古代官名,安抚使的副职。
善世正:古代官名,负责宗教事务。
赞善:古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
司直郎: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修撰: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光禄寺丞:古代官名,光禄寺卿的副职。
署正:古代官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鸿胪寺丞:古代官名,鸿胪寺卿的副职。
大理寺副:古代官名,大理寺卿的副职。
京府推官:古代官名,京府的副职。
布政司经历:古代官名,布政使的副职。
理问: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盐运司判官:古代官名,盐运使的副职。
州同知:古代官名,知州的副职。
盐课司提举:古代官名,负责盐务管理。
市舶司副提举:古代官名,负责对外贸易。
河梁副提举:古代官名,负责水利工程。
安抚司副使:古代官名,安抚使的副职。
都给事中: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
监察御史: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
编修: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大理寺评事:古代官名,大理寺卿的副职。
行人司正: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五府都事:古代官名,五府的副职。
都察院都事:古代官名,都察院的副职。
通政司经历:古代官名,通政使的副职。
太常寺博士:古代官名,太常寺卿的副职。
典簿:古代官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兵马副指挥:古代官名,兵马指挥的副职。
营膳司所正: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膳食。
京县丞:古代官名,京县的副职。
府推官:古代官名,知府的副职。
知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按察司经历:古代官名,按察使的副职。
留守司都事:古代官名,留守司的副职。
都司都事:古代官名,都司的副职。
副断事:古代官名,断事的副职。
审理: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安抚司佥事:古代官名,安抚使的副职。
蛮夷长官:古代官名,负责管理边疆民族。
翰林院检讨: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左右给事中: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
中书舍人: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行人司副:古代官名,行人司正的副职。
光禄寺典簿:古代官名,光禄寺卿的副职。
署丞:古代官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詹事府主簿:古代官名,詹事的副职。
太仆寺主簿:古代官名,太仆寺卿的副职。
京府经历:古代官名,京府的副职。
灵台郎: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祠祭署奉祀:古代官名,负责祭祀礼仪。
州判官:古代官名,知州的副职。
盐课司副提举:古代官名,盐课司提举的副职。
布政司都事:古代官名,布政使的副职。
副理问:古代官名,理问的副职。
盐运司经历:古代官名,盐运使的副职。
卫经历:古代官名,卫指挥使的副职。
宣慰司经历:古代官名,宣慰使的副职。
招讨司经历:古代官名,招讨使的副职。
蛮夷副长官:古代官名,蛮夷长官的副职。
国子监丞:古代官名,国子监祭酒的副职。
五经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行人: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部照磨: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通政司知事:古代官名,通政使的副职。
京主簿:古代官名,京府的副职。
保章正: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御医:古代官名,负责宫廷医疗。
协律郎: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
典牧所提领:古代官名,负责皇家马场管理。
营缮所副:古代官名,营缮所的副职。
大通关宝钞提举:古代官名,负责货币管理。
龙江司提举:古代官名,负责水利工程。
卫知事:古代官名,卫指挥使的副职。
府经历:古代官名,知府的副职。
县丞:古代官名,知县的副职。
煎盐司提举:古代官名,负责盐务管理。
按察司知事:古代官名,按察使的副职。
宣慰都事:古代官名,宣慰使的副职。
王府典宝:古代官名,王府的副职。
奉祀:古代官名,负责祭祀礼仪。
良医:古代官名,负责宫廷医疗。
典膳正:古代官名,负责宫廷膳食。
纪善:古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
讲经: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至灵元符崇真宫灵官:古代官名,负责宗教事务。
清纪郎: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翰林院典籍: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国子监助教:古代官名,国子监祭酒的副职。
博士: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光禄录事:古代官名,光禄寺卿的副职。
监事:古代官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鸿胪寺主簿:古代官名,鸿胪寺卿的副职。
京府知事:古代官名,京府的副职。
运司知事:古代官名,运司的副职。
挈壶正: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祠祭署祀丞:古代官名,祠祭署奉祀的副职。
布政司照磨:古代官名,布政使的副职。
王府典膳:古代官名,王府的副职。
典宝:古代官名,王府的副职。
良医副:古代官名,良医的副职。
神乐观知观:古代官名,负责宗教事务。
崇真宫副灵官:古代官名,崇真宫灵官的副职。
左右觉义:古代官名,负责宗教事务。
玄义:古代官名,负责宗教事务。
校书: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侍书: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国子监学正:古代官名,国子监祭酒的副职。
部检校: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鸿胪寺署丞:古代官名,鸿胪寺卿的副职。
五官监候: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司历: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营缮所丞:古代官名,营缮所的副职。
典牧所丞:古代官名,典牧所的副职。
会同馆丞:古代官名,会同馆的副职。
文思院丞:古代官名,文思院的副职。
承运丞:古代官名,承运的副职。
宝钞广运丞:古代官名,宝钞广运的副职。
广积丞:古代官名,广积的副职。
赃罚丞:古代官名,赃罚的副职。
十字库丞:古代官名,十字库的副职。
颜料丞:古代官名,颜料的副职。
皮作丞:古代官名,皮作的副职。
鞍辔丞:古代官名,鞍辔的副职。
宝源局丞:古代官名,宝源局的副职。
织染所丞:古代官名,织染所的副职。
京府织染局大使:古代官名,京府织染局的副职。
龙江宝钞副提举:古代官名,龙江宝钞提举的副职。
府知事:古代官名,知府的副职。
县主簿:古代官名,知县的副职。
长史司主簿:古代官名,长史司的副职。
典仪正: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典乐: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
牧监正:古代官名,负责皇家马场管理。
茶马大使:古代官名,负责茶马贸易。
赞礼郎: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奉銮: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宣抚知事:古代官名,宣抚使的副职。
安抚知事:古代官名,安抚使的副职。
侍诏: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司谏:古代官名,负责监察百官。
通事舍人: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正字: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詹事府录事:古代官名,詹事的副职。
司务:古代官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学录:古代官名,负责国家最高学府的管理。
典籍: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鸣赞: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序班: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司晨: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漏刻博士: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司牧大使:古代官名,负责皇家马场管理。
牧监副:古代官名,牧监正的副职。
圉长:古代官名,负责皇家马场管理。
太医院提举司:古代官名,太医院使的副职。
盐课司吏目:古代官名,盐课司提举的副职。
州所吏目:古代官名,知州的副职。
军储大使:古代官名,负责军事储备。
御马大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马匹管理。
都督府大使:古代官名,都督的副职。
门仓大使:古代官名,负责宫廷仓库管理。
军器局大使:古代官名,负责军事器械管理。
承运副使:古代官名,承运的副职。
宝钞广运副使:古代官名,宝钞广运的副职。
广积副使:古代官名,广积的副职。
赃罚副使:古代官名,赃罚的副职。
十字库副使:古代官名,十字库的副职。
典牧所副使:古代官名,典牧所的副职。
会同馆副使:古代官名,会同馆的副职。
文思院副使:古代官名,文思院的副职。
广盈库副使:古代官名,广盈库的副职。
太仓银库副使:古代官名,太仓银库的副职。
太仆寺副使:古代官名,太仆寺卿的副职。
京府库副使:古代官名,京府库的副职。
都税副使:古代官名,都税的副职。
宣课副使:古代官名,宣课的副职。
柴炭司副使:古代官名,柴炭司的副职。
颜料副使:古代官名,颜料的副职。
皮作副使:古代官名,皮作的副职。
鞍辔副使:古代官名,鞍辔的副职。
宝源局副使:古代官名,宝源局的副职。
织染局副使:古代官名,织染局的副职。
京府织染局副使:古代官名,京府织染局的副职。
草场大使:古代官名,负责皇家草场管理。
孔、颜、孟子孙教授: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按察司检校:古代官名,按察使的副职。
府照磨:古代官名,知府的副职。
宣抚司照磨:古代官名,宣抚使的副职。
典仪:古代官名,负责宫廷礼仪。
副教授: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伴读:古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
都司学教授:古代官名,都司的副职。
运司学教授:古代官名,运司的副职。
府学教授:古代官名,知府的副职。
京卫学教授:古代官名,京卫的副职。
宣抚司学教授:古代官名,宣抚使的副职。
宣慰司学教授:古代官名,宣慰使的副职。
司库司大使:古代官名,司库司的副职。
府仓大使:古代官名,府仓的副职。
杂造大使:古代官名,杂造的副职。
织染司大使:古代官名,织染司的副职。
税库司大使:古代官名,税库司的副职。
司狱:古代官名,负责司法事务。
巡检:古代官名,负责地方治安。
茶马副使:古代官名,茶马大使的副职。
正术: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正科: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都纲:古代官名,负责宗教事务。
都纪:道教宫观中的高级道职,负责协助道正管理宫观事务。
太常寺同乐: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
教坊司韶舞: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
司乐:古代官名,负责音乐事务。
孔目: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国子监掌馔:古代官名,国子监祭酒的副职。
学正:古代官名,负责国家最高学府的管理。
教谕:古代官名,负责教授儒家经典。
训导:古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
兵马吏目:古代官名,兵马指挥的副职。
断事吏目:古代官名,断事的副职。
长官司吏目:古代官名,长官司的副职。
司牲副使:古代官名,司牲的副职。
司牧副使:古代官名,司牧的副职。
府检校:古代官名,知府的副职。
县典史:古代官名,知县的副职。
军器局副使:古代官名,军器局的副职。
递运所大使:古代官名,递运所的副职。
驿丞:古代官名,负责驿站管理。
河泊所闸坝官:古代官名,负责水利工程。
关大使:古代官名,负责关隘管理。
牧监:古代官名,负责皇家马场管理。
录事: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郡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提控:古代官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案牍:古代官名,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审核。
都督府副使:古代官名,都督的副职。
御马副使:古代官名,御马的副职。
军储副使:古代官名,军储的副职。
门仓副使:古代官名,门仓的副职。
都课副使:古代官名,都课的副职。
税课司副使:古代官名,税课司的副职。
茶盐课司使:古代官名,负责茶盐贸易。
府州县卫所仓场大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仓库管理。
副使:古代官名,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员。
盐运司提举:古代官名,盐运使的副职。
府卫提举:古代官名,府卫的副职。
司所州县库大使:古代官名,负责地方仓库管理。
司府州军器副使:古代官名,司府州军器的副职。
织染副使:古代官名,织染的副职。
杂造局副使:古代官名,杂造局的副职。
宣德仓大使:古代官名,宣德仓的副职。
司竹大使:古代官名,司竹的副职。
铁冶大使:古代官名,铁冶的副职。
河州大使:古代官名,河州的副职。
辽阳大使:古代官名,辽阳的副职。
青州府大使:古代官名,青州府的副职。
乐安税课司大使:古代官名,乐安税课司的副职。
茶运批验所大使:古代官名,茶运批验所的副职。
巾帽针工局大使:古代官名,巾帽针工局的副职。
庆远裕民司大使:古代官名,庆远裕民司的副职。
司库副使:古代官名,司库的副职。
盐仓副使:古代官名,盐仓的副职。
税课副使:古代官名,税课的副职。
钞纸副使:古代官名,钞纸的副职。
印钞副使:古代官名,印钞的副职。
铸印副使:古代官名,铸印的副职。
抽分竹木副使:古代官名,抽分竹木的副职。
惠民金银场副使:古代官名,惠民金银场的副职。
惠民局副使:古代官名,惠民局的副职。
水银朱砂场局副使:古代官名,水银朱砂场局的副职。
生药库副使:古代官名,生药库的副职。
长史司仓副使:古代官名,长史司仓的副职。
库副使:古代官名,库的副职。
县杂造局副使:古代官名,县杂造局的副职。
典术: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典科:古代官名,负责天文历法。
训术:古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
训科:古代官名,负责教导太子。
副都纲:佛教寺院中的高级僧职,负责协助都纲管理寺院事务。
僧正:佛教寺院中的高级僧职,负责管理僧众和寺院事务。
道正:道教宫观中的高级道职,负责管理道士和宫观事务。
僧会:佛教寺院中的僧职,负责协助僧正管理寺院事务。
道会:道教宫观中的道职,负责协助道正管理宫观事务。
进士科:隋唐时期设立的科举考试科目,选拔文官的主要途径。
缙绅:古代指有官职或有功名的士人。
资格:指官员的资历和条件,唐代开始重视官员的资格。
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相当于郡守级别。
郎:汉代官名,负责宫廷侍卫和文书工作。
试吏:秦代开始实行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纳粟拜爵:秦代和汉代通过缴纳粮食或钱财来获得爵位的制度。
考功:尧舜时期开始实行的考核官员政绩的制度。
限年:北魏崔亮开始实行的限制官员任职年龄的制度。
守宰:晋宋时期的地方官员,任期六年为满。
孝廉: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注重孝行和廉洁。
官年:宋代官员的任职年限。
实年:宋代官员的实际年龄。
举主连坐:后周时期开始实行的推荐官员的连带责任制度。
互官:汉代顺帝时期实行的官员不得在姻亲或同乡之间互相任职的制度。
大功:唐代官员的功绩等级,大功者不得连任同一职位。
告身:唐代官员的任命文书。
门籍:唐代官员的出入宫门的凭证。
致仕:古代官员退休的制度。
予告:汉代官员因病或其他原因请假。
赐告:汉代皇帝赐予官员的假期。
迎养:宋代官员将父母接到任所赡养的制度。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夜航船-选举部-官制(2)-评注
这段文本详细列举了中国古代官制中的品级和对应的官职,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僚体系的复杂性和严密性。从正一品到未入流,官职的设置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个层面,体现了古代中国政府对国家事务的全面掌控。
文本中的官职名称多与儒家经典、天文历法、军事指挥、地方行政、宗教事务等相关,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复杂结构。例如,太师、太傅、太保等官职体现了儒家思想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而钦天监正、五官正等官职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文历法的重视。
此外,文本中的官职设置还体现了古代中国政府对边疆民族的管理和安抚。例如,宣慰使、宣抚使等官职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国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对民族关系的处理。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是对古代中国官制的详细记录,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的深刻反映。通过对这些官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和任命的制度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变化。从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到汉代的孝廉选拔,再到秦代的试吏制度,这些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员选拔的重视,也反映了不同朝代对官员资格、年龄、功绩等方面的不同要求。
文本中提到的‘进士科’、‘缙绅’、‘资格’等关键词,揭示了唐代开始重视官员的学识和资历,这与唐代文化的繁荣和科举制度的完善密切相关。而‘纳粟拜爵’则反映了秦代和汉代通过经济手段选拔官员的特殊方式,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考功’、‘限年’、‘守宰’等制度,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官员的考核、任期和年龄进行了明确规定,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官员管理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特别是‘举主连坐’制度,强调了推荐官员的连带责任,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助于防止官员选拔中的腐败现象。
最后,文本中提到的‘致仕’、‘予告’、‘赐告’等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官员退休和请假的管理方式。特别是宋代的‘迎养’制度,体现了宋代对官员家庭生活的关怀,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古代中国官员选拔和任命的制度演变,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变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