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临病患问所便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临病患问所便论-原文

病者之爱恶苦乐,即病情虚实热之征。医者望色切脉而知之,不如其自言之为尤真也。

惟病明明为医者言之,则医者正可因其言,而知其病之所在以治之。乃不以病患自知之真,对症施治,反执己之偏见,强制病患,未有不误人者。

如《伤寒论》中云: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则伤寒内中风之症,未尝禁其食也。乃医者见为伤寒之症,断不许食。凡属感证,皆不许其食。甚有病已半愈,胃虚求食,而亦禁之,以至因饿而死者。

又《伤寒论》云:欲饮水者,稍稍与之。盖实火烦渴,得水则解,未尝禁冷水也。乃医家凡遇欲冷冻饮料之人,一概禁止。并有伏暑之病,得西瓜而即愈者。病患哀求欲食,亦断绝不与,至烦渴而死。如此之类,不可枚举。

盖病者之性情气体,有能受温热者,有能受寒凉者;有不受补者,有不禁攻者,各有不同。乃必强而从我意见,况医者之意见,亦各人不同,于是治病之法,无一中肯者矣。

《内经》云∶临病患问所便。盖病患之所便,即病情真实之所在。如身大热,而反欲热饮,则假热而真寒也;身寒战,而反欲寒饮,是假寒而真热也。以此类推,百不失一。而世之医者,偏欲与病患相背,何也?

惟病患有所嗜好,而与病相害者,则医者宜开导之。如其人本喜酸,或得嗽症,则酸宜忌;如病患本喜酒,得湿病,则酒宜忌之类。此则不可纵欲以益其疾。

若与病证无碍,病患之所喜,则从病患之便,即所以治其病也。此《内经》辨证之精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临病患问所便论-译文

病人的喜好和厌恶、痛苦和快乐,就是病情虚实和寒热的征兆。医生通过观察面色和切脉来了解病情,但不如病人自己说的更为真实。

只有当病人明确地向医生说明情况时,医生才能根据病人的描述,了解病情所在并进行治疗。如果不以病人自己知道的真实情况为依据,对症施治,反而固执己见,强制病人,没有不误人的。

例如《伤寒论》中说:能吃东西的是中风,不能吃东西的是中寒。那么伤寒中的中风症状,并没有禁止病人进食。但医生见到伤寒症状,就绝对不允许病人进食。凡是感冒症状,都不允许病人进食。甚至有病人已经半愈,胃虚想吃东西,也被禁止,以至于饿死。

又如《伤寒论》中说:想喝水的人,可以少量给予。因为实火烦渴,喝水可以缓解,并没有禁止喝冷水。但医生凡是遇到想喝冷饮的人,一概禁止。甚至有伏暑病,吃西瓜就能痊愈。病人哀求想吃,也坚决不给,以至于烦渴而死。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病人的性情和体质,有的能承受温热,有的能承受寒凉;有的不能承受补药,有的不能承受攻药,各有不同。但医生一定要强迫病人按照自己的意见来治疗,何况医生的意见也各不相同,于是治疗方法没有一个能对症的。

《内经》说:面对病人要问他们的喜好。因为病人的喜好,就是病情真实所在。例如身体非常热,却想喝热饮,就是假热真寒;身体寒战,却想喝冷饮,就是假寒真热。以此类推,百无一失。但世上的医生,偏偏要与病人背道而驰,为什么呢?

只有当病人的嗜好与病情相冲突时,医生才应该开导他们。例如病人本来喜欢酸味,但得了咳嗽病,就应该忌酸;病人本来喜欢喝酒,但得了湿病,就应该忌酒。这种情况下,不能纵欲加重病情。

如果与病情无关,病人喜欢的东西,就应该顺从病人的喜好,这就是治疗病情的方法。这是《内经》辨证的精髓所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临病患问所便论-注解

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与治疗,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内经:《内经》即《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内容涵盖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奠基性作用。

望色切脉: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和切脉来判断病情,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火烦渴:中医术语,指体内实火旺盛,导致口干舌燥、烦渴等症状,通常需要通过清热泻火的方法来治疗。

伏暑:中医病名,指夏季因暑热内伏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口渴、烦躁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临病患问所便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医者与病患之间关系的探讨,揭示了中医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尊重病患的主观感受,避免医者的主观偏见。文章指出,病患的自述往往比医者的观察更为真实,医者应据此进行诊断和治疗,而不是固执己见,强制病患接受不符合其实际情况的治疗方案。

文中引用了《伤寒论》和《内经》的经典论述,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例如,《伤寒论》中提到能食者为中风,不能食者为中寒,但医者不应一概而论,而应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同样,《内经》中提到‘临病患问所便’,即医者应询问病患的喜好和不适,以此作为诊断的依据。

文章还批评了一些医者在治疗过程中过于僵化,忽视了病患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些医者见病患为伤寒之症,便一概禁止其进食,甚至导致病患因饥饿而死亡。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中医的治疗原则,也忽视了病患的生命需求。

最后,文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治疗原则:医者应根据病患的嗜好和病情,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病患的嗜好与病情无碍,医者应尊重病患的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医‘以人为本’的治疗理念,强调了医者与病患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中医治疗原则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中医治疗中的一些常见误区,并提出了尊重病患、辨证施治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不仅对中医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也对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治法-临病患问所便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5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