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考试医学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考试医学论-原文

医学人命所关,故《周礼》医师之属,掌于冢宰,岁终必稽其事而制其食。

至宋神宗时,设内外医学,置教授及诸生,皆分科考察升补。

元亦仿而行之。

其考试之文,皆有程序,未知当时得人何如?

然其慎重医道之意,未尝异也。

故当时立方治病,犹有法度。

后世医者,大概皆读书不就,商贾无资,不得已而为衣食之计。

或偶涉猎肆中,剿袭医书,或托名近地时医门下。

始则欲以欺人,久之亦自以医术不过如此。

其误相仍,其害无尽,岐黄之精义几绝矣!

若欲斟酌古今考试之法,必访求世之实有师承,学问渊博,品行端方之医。

如宋之教授,令其严考诸医,取其许挂牌行道。

既行之后,亦复每月严课,或有学问荒疏,治法廖误者,小则撤牌读书,大则饬使改业。

教授以上,亦如《周礼》医师之有等。

其有学问出众,治效神妙者,候补教授。

其考试之法,分为六科。

曰针灸,曰大方,曰妇科,曰幼科兼痘科,曰眼科,曰外科。

其能诸科皆通者,曰全科。

通一二科者,曰兼科。

通一科者,曰专科。

其试题之体有三:

一曰论题,出《灵枢》、《素问》,发明经络脏腑、五运六气、寒热虚实、补泻逆从之理。

二曰解题,出《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考订药性,病变制方之法。

三曰案,自述平日治病之验否,及其所以用此方,治此病之意。

如此考察,自然言必本于圣经,治必遵乎古法,学有渊源,而师承不绝矣。

岂可听涉猎杜撰,全无根柢之人,以人命为儿戏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考试医学论-译文

医学关系到人的生命,所以《周礼》中关于医师的部分,由冢宰掌管,每年年底必须考核他们的工作并决定他们的待遇。

到了宋神宗时期,设立了内外医学,设置了教授和学生,都按科目进行考核和晋升。

元朝也模仿这种做法。

他们的考试文章都有一定的格式,不知道当时选拔的人才如何?

但他们重视医道的态度,从未改变。

所以当时开方治病,还有一定的规矩。

后世的医生,大多是因为读书不成,经商无资,不得已而从事这个行业以谋生。

有的人偶尔在书店里翻翻医书,抄袭一些内容,或者假借附近有名医生的名义。

起初是想欺骗别人,久而久之自己也认为医术不过如此。

这种错误不断重复,危害无穷,岐黄之学的精髓几乎断绝了!

如果想要参考古今的考试方法,必须寻找那些真正有师承,学问渊博,品行端正的医生。

像宋朝的教授那样,让他们严格考核医生,允许他们挂牌行医。

行医之后,还要每月严格考核,如果有学问荒疏,治疗方法错误的,轻则撤销行医资格,重则责令改行。

教授以上的职位,也像《周礼》中的医师一样有等级。

那些学问出众,治疗效果神奇的,可以候补教授。

考试的方法分为六科。

分别是针灸、大方、妇科、幼科兼痘科、眼科、外科。

能精通所有科目的,称为全科。

精通一两科的,称为兼科。

精通一科的,称为专科。

考试的题型有三种:

第一种是论题,出自《灵枢》、《素问》,阐述经络脏腑、五运六气、寒热虚实、补泻逆从的原理。

第二种是解题,出自《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考察药性,病变制方的方法。

第三种是案例,自述平时治病的经验,以及使用此方治疗此病的理由。

这样考察,自然言论必基于经典,治疗必遵循古法,学问有渊源,师承不断。

怎么能让那些只是随便涉猎,毫无根基的人,把人的生命当作儿戏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考试医学论-注解

周礼:《周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主要记载了周朝的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等,对后世的政治、文化、法律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冢宰:冢宰是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负责管理国家的行政事务。

内外医学:宋代设立的医学教育机构,分为内医学和外医学,分别培养内科和外科医生。

教授:宋代医学教育中的高级职位,负责教授医学知识和考核学生。

岐黄:岐黄是古代传说中的两位医学始祖,岐伯和黄帝,后世常用“岐黄”代指中医。

灵枢:《灵枢》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主要讲述经络、脏腑等中医理论。

素问:《素问》是《黄帝内经》的另一部分,主要讲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味、功效等。

伤寒论:《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医学经典,主要讲述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金匮要略》也是张仲景的著作,主要讲述内科杂病的诊断和治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考试医学论-评注

这段文字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和考试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医学的重视和对医生素质的严格要求。文章首先提到《周礼》中关于医师的管理制度,强调医师的职责和考核制度,说明古代社会对医学的重视程度。接着,文章提到宋代设立的“内外医学”制度,进一步体现了古代政府对医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文章还批评了后世医者的素质下降,指出许多医者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师承,导致医术不精,甚至误人性命。这种批评反映了作者对医学传承和医生素质的深切关注。作者提出,应该借鉴古代的考试制度,严格选拔和考核医者,确保他们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文章还详细描述了古代医学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分为六科:针灸、大方、妇科、幼科兼痘科、眼科、外科。这种分类体现了古代医学的多样性和专业性。考试内容包括理论、实践和案例分析,要求医者不仅要掌握经典医书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立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还提出了对后世医学教育的改进建议,强调医学传承和医生素质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对古代医学制度的回顾和对后世医学现状的批评,呼吁恢复古代医学教育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以确保医学的传承和发展。这种对医学教育的深刻思考和反思,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下-古今-考试医学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345.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