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肾藏精论-原文
精藏于肾,人尽知之。
至精何以生,何以藏,何以出?则人不知也。
夫精,即肾中之脂膏也。
有长存者,有日生者。
肾中有藏精之处,充满不缺,如井中之水,日夜充盈,此长存者也。
其欲动交媾所出之精,及有病而滑脱之精,乃日生者也。
其精施去施生,不去亦不生,犹井中之水,日日汲之,不见其亏;终年不汲,不见其溢。
《易》云: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其理然也。
曰:然则纵欲可无害乎?
曰:是又不然。
盖天下之理,总归自然。
有肾气盛者,多欲无伤;肾气衰者,自当节养。
《左传》云∶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
若纵欲不节,如浅狭之井,汲之无度,则枯竭矣。
曰:然则强壮之人而绝欲,则何如?
曰:此亦无咎无誉,惟肾气略坚实耳。
但必浮火不动,阴阳相守则可耳。
若浮火日动而强制之,则反有害。
盖精因火动而离其位,则必有头眩、目赤、身痒、腰疼、遗泄、偏坠等症,其者或发痈疽,此强制之害也。
故精之为物,欲动则生,不动则不生。
能自然不动则有益,强制则有害,过用则衰竭。
任其自然,而无所勉强,则保精之法也。
老子云: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肾藏精论-译文
精藏于肾,这是人们都知道的。
但精是如何产生、如何储存、如何释放的,人们却不知道。
精,就是肾中的脂膏。
有长期存在的精,也有每天生成的精。
肾中有储存精的地方,充满不缺,就像井中的水,日夜充盈,这是长期存在的精。
那些因欲望冲动而交媾所出的精,以及因病而滑脱的精,是每天生成的精。
精的施放和生成,不去施放也不会生成,就像井中的水,每天汲取,不见其减少;终年不汲取,也不见其溢出。
《易经》说:井道不可不革新,所以接受革新,这个道理就是这样。
问:那么纵欲可以无害吗?
答:这又不然。
因为天下的道理,总归是自然的。
肾气旺盛的人,多欲无伤;肾气衰弱的人,自然应当节制保养。
《左传》说:女人不可接近吗?回答说:要节制。
如果纵欲不节制,就像浅狭的井,无度地汲取,就会枯竭。
问:那么强壮的人如果绝欲,会怎样?
答:这也没有过错也没有赞誉,只是肾气稍微坚实一些。
但必须浮火不动,阴阳相守才可以。
如果浮火每天动而强制压制,反而有害。
因为精因火动而离开其位,必然会有头眩、目赤、身痒、腰疼、遗泄、偏坠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发痈疽,这是强制压制的害处。
所以精这种东西,欲望冲动就会生成,不动就不会生成。
能自然不动就有益,强制压制则有害,过度使用则会衰竭。
任其自然,而无所勉强,就是保精的方法。
老子说: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就是长生的诀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肾藏精论-注解
精:在中医理论中,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主要指肾精,是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基础。
肾:中医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纳气,与生殖、生长发育、水液代谢等功能密切相关。
脂膏:比喻肾中的精华物质,即肾精,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井中之水:比喻肾精的充盈和流动,如同井水一样,日夜充盈,取之不尽。
易:指《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主要讲述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革:在《易经》中,革卦象征着变革和更新,此处引用以说明肾精的更新和变化。
肾气:中医术语,指肾脏的功能活动,包括肾精、肾阳、肾阴等。
左传: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
浮火:中医术语,指虚火上炎,常表现为头眩、目赤、身痒等症状。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
老子: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道法自然”。
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宇宙万物应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经络脏腑-肾藏精论-评注
本文通过对肾精的论述,深入探讨了中医理论中的精、肾、阴阳等核心概念。文章以井水为喻,形象地描述了肾精的充盈与流动,强调了肾精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文中引用《易经》和《左传》的经典语句,进一步阐述了肾精的变化规律和保养方法。通过对肾气盛衰的分析,提出了节制欲望、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
文章还指出了强制节欲可能带来的危害,如浮火上炎、头眩目赤等症状,强调了顺应自然、不强求的重要性。最后,引用老子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作为总结,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道在养生中的核心地位。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通过引用经典文献,文章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展示了中医理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运用了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使抽象的中医理论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同时,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不仅是对中医理论的深入阐释,也是对古代养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对肾精的论述,文章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养生经验和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