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亡阴亡阳论

作者: 徐大椿(1693年—1771年),字灵胎,清代著名医学家,精通医理,著有多种医学著作,对后世中医学发展影响深远。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18世纪)。

内容简要:《医学源流论》是一部探讨医学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共2卷。书中系统梳理了中医学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医学见解。徐大椿强调“医者意也”,主张灵活运用医理,反对拘泥于古方。它是研究中医学术史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亡阴亡阳论-原文

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血。

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

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正治也。

惟汗出太甚,则阴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上。

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惟用大剂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蛎之类,冷冻饮料一碗,直达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

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

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而转机在顷刻。

当阳气之未动也,以阴药止汗。

乃阳气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蛎、黄、五味收涩之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

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其界限,则用药无误矣。

其亡阴亡阳之辨法如何?

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

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

至于寻常之正汗、热汗、邪汗、自汗,又不在二者之列。

此理知者绝少,即此汗之一端,而聚讼纷纷,毫无定见,误治甚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亡阴亡阳论-译文

经典上说:失血的人不会出汗,失汗的人会失血。

血属于阴,所以汗多就是亡阴。

因此,止汗的方法,必须使用凉心敛肺的药物来治疗。

只有汗出得太多,阴气就会耗尽,肾中的龙雷之火会随着水气上升。

如果用寒凉的药物来压制,火势会更加旺盛,只有用大量的参附,加上咸降的药物如童便、牡蛎等,冷冻饮料一碗,直接到达下焦,引导真阳下降,龙雷之火就会回到原位,汗就会停止。

这与亡阴的汗,真是大不相同。

所以亡阴和亡阳的治疗方法完全不同,而转机在顷刻之间。

当阳气还没有动时,用阴药来止汗。

当阳气已经动时,用阳药来止汗;而龙骨、牡蛎、黄、五味等收涩药物,两方都可以根据需要来使用。

医生能够在亡阴和亡阳之间分清界限,那么用药就不会出错。

如何辨别亡阴和亡阳?

亡阴的汗,身体怕热,手脚温暖,肌肉发热,汗也是热的且味道咸,口渴喜欢喝凉水,呼吸粗重,脉搏洪实,这是其表现;

亡阳的汗,身体反而怕冷,手脚冰冷,肌肉凉,汗冷且味道淡微粘,口不渴,喜欢喝热水,呼吸微弱,脉搏浮数而空,这是其表现。

至于平常的正汗、热汗、邪汗、自汗,又不在这两者之列。

这个道理知道的人很少,就汗这一点,争论纷纷,毫无定见,误治的情况很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亡阴亡阳论-注解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血: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意指失血过多会导致无汗,而过度出汗则会导致血虚。

阴:在中医理论中,阴代表体内的阴液、阴血等物质,与阳相对,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凉心敛肺之药:指具有清热、收敛作用的药物,用于治疗因热邪引起的汗出过多。

龙雷之火:中医术语,指肾中的虚火,常因肾阴不足而上升。

参附:指人参和附子,人参补气,附子温阳,常用于治疗阳气虚弱。

咸降之品:指具有咸味和降逆作用的药物,如童便、牡蛎等。

真阳:中医术语,指肾中的阳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亡阴亡阳:亡阴指阴液严重亏损,亡阳指阳气严重亏损,两者都是严重的病理状态。

龙骨、牡蛎、黄、五味:龙骨、牡蛎具有收敛固涩作用,黄指黄芪,五味指五味子,均用于收敛止汗。

脉洪实:脉象的一种,表现为脉宽大而有力,常见于热证。

脉浮数而空:脉象的一种,表现为脉浮而快,但按之无力,常见于虚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亡阴亡阳论-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古代医学文献,主要讨论了汗出过多与阴阳失衡的关系,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文中首先引用了《黄帝内经》中的经典论述,指出失血与出汗之间的相互影响,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接着,作者详细分析了汗出过多的两种不同情况:亡阴和亡阳,并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在亡阴的情况下,汗出过多导致阴液亏损,表现为身热、手足温、汗热味咸等症状。治疗时应使用凉心敛肺的药物,以清热收敛为主。而在亡阳的情况下,汗出过多导致阳气亏损,表现为身寒、手足冷、汗冷味淡等症状。治疗时应使用大剂量的参附等温阳药物,以温阳固脱为主。

文中还提到了龙骨、牡蛎、黄芪、五味子等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这些药物在亡阴和亡阳的情况下都可以酌情使用,以达到止汗的效果。作者强调,医生在治疗时必须准确区分亡阴和亡阳,才能正确用药,避免误治。

这段文字不仅体现了古代医学对阴阳理论的深刻理解,还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汗出过多时的辨证施治原则。通过对亡阴和亡阳的详细分析,作者揭示了阴阳失衡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这种辨证施治的思想,至今仍是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脉象的诊断意义,通过脉象的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虚实,这也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还体现了古代医学家对阴阳理论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通过对汗出过多的详细分析,作者展示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医学源流论-卷上-病-亡阴亡阳论》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71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