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

作者: 欧阳询(557年—641年),唐代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他是初唐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年代:编撰于唐代初年(7世纪初)。

内容简要:《艺文类聚》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类书,共100卷,分为46部,727子目。书中按主题分类辑录了先秦至唐代的文献资料,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是研究唐代以前文化的重要工具书,对后世类书的编撰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原文

衣冠 貂蝉 玦珮 巾帽 衣裳袍 裙襦 裘 带

◇衣冠

《墨子》曰:昔齐桓公,高冠博带,以治其国,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

《庄子》曰:曾子居卫,正冠而缨绝,敛襟而肘见。

《楚辞》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青云之崔嵬。

《汉书》曰:终军上书,请受大冠长缨,以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乃使越王,越王请举国内属。

又曰:秦狱法吏,冠柱后惠文冠,及张敞弟武为梁相,敞遣使送之曰:何以治梁,武曰:驭黠马,利其冲[《初学记》二十六,《太平御览》六百八十五作衔。]策,当以柱后惠文蝉[御览作弹。]治之尔,[惠,蝉也,冠细如蝉翅,今御史冠。]

刘向别录曰:鹖冠子常居深山,以鹖为冠,故号鹖冠子。

《汉武内传》曰:上元夫人,戴九星灵芝夜光之冠。

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珰饰首,前摇貂尾,秦灭赵,以其君冠赐近臣,建武时,匈奴内属,世祖赐南单于常侍惠文冠。

《东观汉记》曰:杨赐患罢,居无何,拜太常,诏赐所服冠帻绶带。

又曰:武冠俗谓之大冠。

【诗】晋陆机赠潘正叔诗曰:过蒙时来运,与尔游承华,执笏崇贤内,振缨曾城阿。

晋郭璞诗曰:杞梓生南荆,奇才应世出,擢颖盖汉阳,鸿声骇皇室,遂应四科运,朱衣耀玉质。

【表】魏武帝让还司空印绶表曰:臣文非师尹之佐,武非折冲之任,遭天之幸,干窃重授,内踵伯禽司空之职,外承吕尚膺扬之事,斗筲处之,民其瞻观,水土不平,奸宄未静,臣常媿辱,忧为国累,臣无智勇,以助万一,夙夜惭惧,若集冰火,未知何地,可以陨越。

梁江淹为齐王谢冕旒诸法服表曰:轩冕云跸,既非常之饰,宫悬玉戚,乃配天之礼,昔大启营丘,未脩树羽之赏,光宅曲阜,始兼龙旂之贵,况臣道狭庆隆,身薄器尊,粉绣争晖,藻火竞曜。

【启】梁陆倕为息缵谢敕赐朝服启曰:玄冕素带,出自禁财,朱绂青緺,降於皇府,辉烛邻党,震耀街衢,姻族移听,朋侪改瞩,非臣璅弱,所能陈报。

◇貂蝉

应劭《汉官仪》曰:侍中左蝉右貂,金取坚刚,百陶不耗,蝉居高食絜,目在腋下,豹内劲悍而外温润。

【赋】隋江总华貂赋曰:领军新安殿下,以副貂乘锡,仰铭恩泽,谨题小赋,贵丰貂於挹娄,饰惠文而见求,标侍臣之密设,曜毛彩之温柔,拜文〈媲”女改木”〉而影度,陪武帐而香浮,随玉珩之近远,共金珰之去留,仰太山之千仞,开谷中之鄙吝,撤君子之宝饰,荣小人之蓬鬓,蔑置醴之殊私,夸赐田之薄润,顾朽拙之微躬,早游艺而不工,逢河间之好古,自隗始而恩隆,谅维鹈之有媿,庶怀音而克终。

【启】梁元帝谢东宫赉貂蝉启曰:挹娄之毳,曲降鸿恩,丽水之珍,复蒙殊奖,东平紫貂之赐,非闻暖嵒,中山黄金之赐,岂曰附蝉,坐变仲宣之容,增晖允南之貌。

◇玦珮

《世本》曰:舜时,西王母献白环及玦。

《楚辞》曰:损[《初学记》二十六作捐。]余玦兮江中,遗予珮兮澧浦。

又曰:虚[《太平御览》六百九十二作云。]衣兮披披,玉珮兮陆离。

《孔丛子》曰: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珮,妇人舍珠玉。

《说苑》曰:经侯过魏太子,左带玉具剑,右带环珮,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太子不视。又不问,经侯曰:魏国亦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之,此魏之宝也,经侯解剑珮委之,趋而出,上车去,太子使骑操剑珮与侯曰: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也。

《典略》曰:孔子返卫,卫夫人南子,使人谓之曰:四方君子之来者,必见寡小君,孔子不得已见之,夫人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之声璆然。

晋公卿礼秩曰:特进珮水苍玉,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皆佩水苍玉。

【赋】魏文帝玉玦赋曰:有昆山之妙璞,产曾城之峻崖,嗽丹水之炎波,荫瑶树之玄枝,包黄中之纯气,抱虚静而无为,应九德之淑懿,体五材之表仪。

【铭】后汉崔瑗遗葛龚珮铭曰:禹汤罪己,仲尼多诲,盘盂有铭,几杖有诫,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君子妄怒,厥亦生灾,晋厉好虐,栾书作乱,荀瑶峻戾,韩魏致难,慷恺愤激,动肠伤气,久生百疾,历年不遂,俯览斯珮,柔韦是贵。

【启】梁简文帝谢敕赐玉珮启曰:昉田丽彩,槐水镂文,饰以金阙之珠,制以鲁班之巧,故以裾端照色,影外生光,恩发内府,猥垂霑赐,臣方温谢德,比振惭声。

【书】魏文帝与锺繇书曰:南阳宋惠叔,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笑与抃会,当自白书,恐传言未审,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时从容喻鄙旨,乃不忽遗,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猥以蒙鄙之姿,得观希世之宝,不烦一介之使,不损连城之价,既有秦昭章台之观,而无蔺生诡夺之诳,嘉贶益腆,敢不钦承。

◇巾帽

《魏略》曰:夫馀国以金银饰帽。

又曰:管宁在家,恒著皂帽。

又曰:裴潜为代郡太守,抚之以静,单于脱帽稽颡。

郭林宗别传曰:林宗常行陈梁之间,遇雨,故其巾一角霑而折,二国学士著巾,莫不折其角,云作林宗巾,其见仪则如此。

《语林》曰:诸葛武侯与宣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皆随其

进止,宣皇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

沈约《宋书》曰:陶潜在家,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酒毕,复还著之。

【启】陈周弘正谢敕赉乌纱帽等启曰:虽复魏宣二端,岂能比今兹赐,广微四缝,未足方其华饰,既受非望之恩,方贻匪服之诮。

◇衣裳

《毛诗》曰:掺掺女手,可以缝裳。

《楚辞》曰: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

《汉书》曰:邓通以擢船为黄头郎,[施其黄髦於舡头,因以其名其郎曰黄头也。]文帝梦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推之,顾见其衣后穿,觉而以梦中阴自求推者郎,见邓通衣,其后穿,是梦中所见,因而甚见幸。

魏书曰:文帝诏与朝臣云,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难晓也,夫珍玩必中国,总[全三国文六总上有夏则缣三字。]绡繐,其白如雪,罗纨绮縠,未闻衣布服葛也。

又曰:甄皇后生,每寝,家中人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

《魏志》曰:文帝欲徙冀州一十万户实河内,侍中辛毗谏,帝怒,起入内,毗随而引帝裾,帝奋衣不回,良久,帝乃出曰:怪卿持我何太急。

《吴书》曰:顾悌每得父书,洒扫正衣服拜跪。

王隐《晋书》曰:董威辇,每得残碎缯,辄结以为衣,号曰百结。

【诗】魏曹毗夜听捣衣诗曰:寒兴御纨素,佳人治衣襟,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碪,清风流繁节,回飚洒微吟,嗟此嘉运速,悼彼幽滞心,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音。

宋谢惠连捣衣诗曰:衡纪无淹度,晷运倏如催,白露滋园菊,秋风落庭槐,肃肃莎鸡羽,冽冽寒覅啼,夕阴结空幕,宵月皓空闺,美人戒裳服,端饰相招携,簪玉出北房,鸣金步南阶,檐高碪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发两袖,轻汙染双题。

梁柳惲捣衣诗曰:孤衾引思绪,独枕怅忧端,深庭秋草绿,高门白露寒,思君起清夜,促柱奏幽兰,不怨飞蓬苦,徒伤蕙草残,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蓬飞,鹤鸣劳永叹,采绿伤时暮,念君方远游,贱妾理纨素,秋风吹渌潭,明月悬高树,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碪鸣,瑶华随步响,幽兰逐袂生。

梁刘孝威赋得香出衣诗曰:香出衣,步近气逾飞,博山登高用邺锦,含情动靥比洛妃,香缨麝带逢金缕,琼花玉胜缀珠徽,苏合故年微恨歇,都梁路远恐非新,犹贤汉君芳十里,尚笑荀令止三旬。

周庾信夜听捣衣诗曰:秋夜捣衣声,飞度长门城,今夜长门月,应如昼日明,小鬟宜粟缜,圆要韵织成,秋碪调急节,乱杵变新声,石燥砧逾响,桐虚杵绝鸣,鸣石出华阴,虚桐采凤林,北堂细腰杵,南市女郎砧,并结连支缕,双穿长命针,倡楼惊别怨,征客动愁心。

又曰: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锦石平砧面,莲房接杵腰,急节迎秋韵,新声入手调,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

梁费昶华光省中夜听城外捣衣诗曰:阖闾下重关,丹墀吐明月,秋气城中冷,秋砧城外发,浮声绕雀台,飘响度龙阙,宛转何藏摧,当从上路来,藏摧方未已,定自乘轩里,乘轩尽世家,佳丽似朝霞,员珰耳上照,方绣领间斜,衣燻百和屑,鬓插九枝花,昨暮庭槐落,今朝罗绮薄,拂席卷鸳鸯,开缊舒龟鹄,金波正容与,玉步依砧杵,红袖往还萦,素腕参差举,徒闻不得见,独夜空愁伫。

梁王僧孺咏捣衣诗曰:足伤金管遽,多怆缇光促,露团池上紫,风飘庭里绿,散度广陵音,[参鹿憾,○明本作测。]写渔阳曲,别鹄悲不已,离鸾断还续,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启】梁庾肩吾谢东宫赉内人春衣启曰:阶边细草,犹推綟叶之光,户前桃树,反讶蓝花之色,遂得裾飞合燕,领斗分鸾,试顾采薪,皆成留客。

◇袍

《史记》曰:秦相范睢,与魏人须贾有隙,及贾使秦,睢自称张禄先生,往诣贾。贾见其寒,取一綈袍以赐之,及睢数贾罪,曰:尔得不死者,以綈袍恋恋,有故人之意也。

《汉武内传》曰:上元夫人降武帝,服赤霜袍,云采乱色,非锦非绣,不可得名。

袁山松《后汉书》曰:灵帝欲羊续为太尉,时拜三公者,输东园礼钱千万,令中使督之,续乃坐使者於单席,举缊袍以示之,臣之所资,唯斯而已,故不登公位。

【赋】隋江总山水纳袍赋曰:皇储监国馀辰,劳谦终宴,有令以纳袍降赐,何以奉扬恩德,因题此赋,滥时来之宠沐,振长缨以祗肃,奉性与之文章,侍相娱之丝竹,解女萝之山带,佩流霞之羽服,裁缝则万壑萦体,针缕则千岩映目,图岛屿之削成,写沦涟之径复,埒符采於雕焕,并芬芳於兰菊,悯四选之徂迁,轸百虑之回邅,霜飞空而浸雾,雁照月而猜弦,听风锺之易近,对冰霤之疏悬,若董衣之百结,同卫服之十年,嗟班鬓之已飒,愧冶袖之为妍,谢衔珠之有报,荷坠屦之无捐。

【笺】晋刘谧之与天公笺曰:体战身噤,脱衣冻坐,赖公借袍,南越送火。

【启】陈周弘正谢东宫赐縠袍启曰:或俦名丽辞,等质轻雾,或色华少海,用宝丛台,或粲彼三英,缝兹五緎,品颁岁袭,绿夺春耕,蒿席可充,缊袍易足。

◇裙襦

《汉书》曰:班伯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时上方向文学,郑宽中张禹等,朝夕入说尚书《论语》:於金华殿中,诏伯受焉,数年,金华之业绝,班出与王许子弟为群,在於绮纨襦袴之中,非其好也。

《东观汉记》曰:

梁鸿乡皇[东观汉记作里。]孟氏女,容貌丑而有节操,多求之,不肯,父母问其所欲,曰:得贤婿如梁鸿者,鸿闻之,乃求之,女布襦裾,鸿曰:此真梁鸿妻也。

《汉书》曰:廉范为蜀郡太守,百姓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昔日无襦今五袴。

【启】梁沈约谢齐竟陵王赉母赫国云气黄绫裙襦启曰:窃以积丝成采,散茧腾花,巧擅易水之间,价贵丛台之下,民受禄为养,霑荷弥深,圣恩曲渐,自叶流根,複袖缊裾,岂伊恒饰,荣新之宠,固难轻报。

梁任孝恭谢裙襦启曰:加以庭阙桑麻,室空机杼,床无暖席,桁靡悬衣,值蓬卷北郊,雁飞南浦,雪闇河阴,冰生海岸,而绳带屡尽,苦风霜之切,弊履恒穿,践泥沙之冻,自怜袖短,虽内手而犹寒,每恨衣轻,徒敛襟而弥怆。

◇裘

《墨子》曰:江河之水,非一水之源,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

《战国策》曰:苏秦说秦王书,十二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

又曰:齐襄王立,田单相之,过鲁,有老人涉淄而寒,出而不行,坐沙中,单见其寒,解裘而衣之,襄王曰:田单之惠施,欲以取我国乎,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对曰:王不如因赏,下令曰:寡人忧人之寒,单解裘而衣之,称寡人之意焉。

《说苑》曰: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也,廊庙之榱,非一木之枝也,王法非一士之知也。

晋咸宁《起居注》曰:大医司马程据,上雉头裘一领,诏据,此裘非常衣服,消费功用,其於殿前烧之,敕外内有造异服,依礼治罪。

《十洲记》曰:汉武帝天汉三年,西国王献吉光毛裘,裘色黄,盖神马之类,入水经日不沉,入火不燋,帝厚谢使者。

《东观汉记》曰:东平王苍来朝,章帝以王触寒涉道,赐王乘舆貂裘。

【启】齐王融谢敕赐御裘等启曰:云衣降授,仙裾曲委,荣振素里,泽骇蓬心,昔汉帝解裘,不独前宠,曹王褫带,复降今恩。

又谢竟陵王赐纳裘启曰:降饰自尊,垂荣及贱,玄玉不纯,曾波夺采,南陆方永,北风日壮,无衣无褐,发念圣衷,而挟纊之问每流,解裘之赐偏委。

梁简文帝谢东宫赐裘启曰:物华雉毳,名高燕羽,才惭齐相,愧白狐之饰,德谢汉蕃,均黑貂之赐,地卷朔风,庭流花雪,故以裾生惠气,袖起阳春。

◇带

《穆天子传》曰:天子征至赤乌之人,赤乌氏先,出自宗周,乃赐贝带五十具。

《战国策》曰:鲁仲连谓田单曰:将军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二字原脱,据冯校本补。]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狄也。

《史记》曰:帝遗匈奴黄金饰贝带一具。

《魏略》曰:疏勒王献大秦赤石带一枚。

《吴书》曰:陆逊破曹休,帝脱御金带以赐逊。又亲以带之。

《吴录》曰:钩落者,革带也,世名为钩落带。

【启】梁刘孝仪谢晋安王赐银装丝带启曰:雕镂新奇,织制精絜,越中玉女,不得关思,上方名匠,莫能议巧,人情骇观,如见买臣之绶,望貌移姿,似逢子训之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译文

衣冠、貂蝉、玦珮、巾帽、衣裳袍、裙襦、裘、带

◇衣冠

《墨子》说:从前齐桓公,戴着高冠,系着宽大的带子,治理他的国家;楚庄王戴着鲜艳的冠,系着组缨,穿着绛色的衣服和宽大的袍子,治理他的国家。

《庄子》说:曾子住在卫国,整理冠带时,冠带断了,整理衣襟时,肘部露了出来。

《楚辞》说:我从小就喜欢这种奇特的服饰,年纪大了也没有改变,带着长剑,冠上青云。

《汉书》说:终军上书,请求接受大冠和长缨,用来羁押南越王并带到朝廷,于是派越王,越王请求将整个国家归属。

又说:秦朝的狱吏,戴着柱后惠文冠,张敞的弟弟张武担任梁相,张敞派人送他时说:如何治理梁?张武说:驾驭狡猾的马,利用它的冲劲,应该用柱后惠文冠来治理它,惠文冠细如蝉翅,现在御史戴的冠。

刘向的《别录》说:鹖冠子常住在深山中,用鹖鸟的羽毛做冠,所以叫鹖冠子。

《汉武内传》说:上元夫人戴着九星灵芝夜光冠。

胡广说:赵武灵王效仿胡服,用珰装饰头部,前面挂着貂尾,秦灭赵后,将赵王的冠赐给近臣,建武时,匈奴归属,世祖赐给南单于常侍惠文冠。

《东观汉记》说:杨赐患病,不久被任命为太常,诏赐他所戴的冠、帻、绶带。

又说:武冠俗称大冠。

【诗】晋陆机赠潘正叔诗说:蒙受时运,与你一起游承华,执笏在崇贤内,振缨在曾城阿。

晋郭璞诗说:杞梓生长在南荆,奇才应世而出,擢颖盖汉阳,鸿声惊动皇室,遂应四科运,朱衣耀玉质。

【表】魏武帝让还司空印绶表说:我文不是师尹的辅佐,武不是折冲的职责,蒙受天幸,干窃重授,内踵伯禽司空的职位,外承吕尚膺扬的事情,斗筲处之,民其瞻观,水土不平,奸宄未静,我常感到惭愧,忧为国累,我没有智勇,以助万一,夙夜惭惧,若集冰火,不知何地,可以陨越。

梁江淹为齐王谢冕旒诸法服表说:轩冕云跸,既非常之饰,宫悬玉戚,乃配天之礼,昔大启营丘,未修树羽之赏,光宅曲阜,始兼龙旂之贵,况臣道狭庆隆,身薄器尊,粉绣争晖,藻火竞曜。

【启】梁陆倕为息缵谢敕赐朝服启说:玄冕素带,出自禁财,朱绂青緺,降于皇府,辉烛邻党,震耀街衢,姻族移听,朋侪改瞩,非臣璅弱,所能陈报。

◇貂蝉

应劭《汉官仪》说:侍中左蝉右貂,金取坚刚,百陶不耗,蝉居高食絜,目在腋下,豹内劲悍而外温润。

【赋】隋江总华貂赋说:领军新安殿下,以副貂乘锡,仰铭恩泽,谨题小赋,贵丰貂于挹娄,饰惠文而见求,标侍臣之密设,曜毛彩之温柔,拜文〈媲”女改木”〉而影度,陪武帐而香浮,随玉珩之近远,共金珰之去留,仰太山之千仞,开谷中之鄙吝,撤君子之宝饰,荣小人之蓬鬓,蔑置醴之殊私,夸赐田之薄润,顾朽拙之微躬,早游艺而不工,逢河间之好古,自隗始而恩隆,谅维鹈之有媿,庶怀音而克终。

【启】梁元帝谢东宫赉貂蝉启说:挹娄之毳,曲降鸿恩,丽水之珍,复蒙殊奖,东平紫貂之赐,非闻暖嵒,中山黄金之赐,岂曰附蝉,坐变仲宣之容,增晖允南之貌。

◇玦珮

《世本》说:舜时,西王母献白环及玦。

《楚辞》说:损[《初学记》二十六作捐。]余玦兮江中,遗予珮兮澧浦。

又说:虚[《太平御览》六百九十二作云。]衣兮披披,玉珮兮陆离。

《孔丛子》说:子产死,郑人丈夫舍玦珮,妇人舍珠玉。

《说苑》说:经侯过魏太子,左带玉具剑,右带环珮,左光照右,右光照左,太子不视。又不问,经侯说:魏国亦有宝乎,太子说:主信臣忠,百姓戴之,此魏之宝也,经侯解剑珮委之,趋而出,上车去,太子使骑操剑珮与侯说:此寒不可衣,饥不可食,无遗我贼也。

《典略》说:孔子返卫,卫夫人南子,使人谓之曰:四方君子之来者,必见寡小君,孔子不得已见之,夫人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之声璆然。

晋公卿礼秩说:特进珮水苍玉,尚书令仆射中书监令,皆佩水苍玉。

【赋】魏文帝玉玦赋说:有昆山之妙璞,产曾城之峻崖,嗽丹水之炎波,荫瑶树之玄枝,包黄中之纯气,抱虚静而无为,应九德之淑懿,体五材之表仪。

【铭】后汉崔瑗遗葛龚珮铭说:禹汤罪己,仲尼多诲,盘盂有铭,几杖有诫,天为刚德,犹不干时,君子妄怒,厥亦生灾,晋厉好虐,栾书作乱,荀瑶峻戾,韩魏致难,慷恺愤激,动肠伤气,久生百疾,历年不遂,俯览斯珮,柔韦是贵。

【启】梁简文帝谢敕赐玉珮启说:昉田丽彩,槐水镂文,饰以金阙之珠,制以鲁班之巧,故以裾端照色,影外生光,恩发内府,猥垂霑赐,臣方温谢德,比振惭声。

【书】魏文帝与锺繇书说:南阳宋惠叔,称君侯昔有美玦,闻之惊喜,笑与抃会,当自白书,恐传言未审,是以令舍弟子建,因荀仲茂,时从容喻鄙旨,乃不忽遗,邺骑既到,宝玦初至,捧匣跪发,五内震骇,绳穷匣开,烂然满目,猥以蒙鄙之姿,得观希世之宝,不烦一介之使,不损连城之价,既有秦昭章台之观,而无蔺生诡夺之诳,嘉贶益腆,敢不钦承。

◇巾帽

《魏略》说:夫馀国用金银装饰帽子。

又说:管宁在家,常戴黑色帽子。

又说:裴潜担任代郡太守,以静安抚,单于脱帽稽颡。

郭林宗别传说:林宗常行陈梁之间,遇雨,故其巾一角沾湿而折,二国学士戴巾,无不折其角,称为林宗巾,其见仪则如此。

《语林》说:诸葛武侯与宣皇,在渭滨,将战,宣皇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乘素舆,葛巾毛扇,指挥三军,皆随其

进止,宣皇听说后感叹道:可以说是名士了。

沈约《宋书》说:陶潜在家时,郡将侯潜来访,正好他的酒熟了,陶潜取下头上的葛巾来过滤酒,过滤完后,又戴回头上。

【启】陈周弘正谢敕赉乌纱帽等启说:虽然魏宣二端,怎能比得上这次的赏赐,广微四缝,也不足以比拟其华丽装饰,既然接受了非分的恩赐,自然会招致不合身份的讥讽。

◇衣裳

《毛诗》说:纤细的女子的手,可以缝制衣裳。

《楚辞》说:用芰荷制作衣服,用芙蓉制作裙子。

《汉书》说:邓通因为划船被称为黄头郎,[将黄发放在船头,因此称他为黄头郎。]文帝梦见自己无法上天,有一个黄头郎推他,回头看见他的衣服后面有洞,醒来后暗中寻找梦中推他的郎官,见到邓通的衣服后面有洞,正是梦中所见,因此非常宠幸他。

魏书说:文帝诏告朝臣说,三代长者知道被服,五代长者知道饮食,这说明被服和饮食难以理解,珍贵的玩物必定来自中国,总[全三国文六总上有夏则缣三字。]绡繐,洁白如雪,罗纨绮縠,从未听说过穿布衣葛服。

又说:甄皇后出生时,每次睡觉,家中人仿佛看见有人拿着玉衣覆盖在她身上。

《魏志》说:文帝想要迁徙冀州十万户充实河内,侍中辛毗劝谏,文帝大怒,起身进入内室,辛毗拉着文帝的衣襟跟随,文帝奋力挣脱不回头,良久,文帝才出来说:奇怪你为何如此急切地拉住我。

《吴书》说:顾悌每次收到父亲的信,都会洒扫整理衣服跪拜。

王隐《晋书》说:董威辇每次得到残碎的丝绸,就将其缝制成衣服,称为百结衣。

【诗】魏曹毗夜听捣衣诗说:寒夜中御用纨素,佳人整理衣襟,冬夜清冷漫长,皓月照亮堂阴,纤细的手叠起轻薄的素布,清脆的杵声敲击着石砧,清风吹拂着繁密的节拍,回旋的风洒下微弱的吟唱,感叹这美好的时光流逝,悼念那幽暗停滞的心情,这两件事触动了我,不仅仅是声音和音调。

宋谢惠连捣衣诗说:时间流逝无休止,光阴如催,白露滋润园中的菊花,秋风吹落庭院的槐叶,莎鸡的羽毛肃肃作响,寒蝉的啼鸣冽冽,夜晚的阴云凝结在空幕上,宵月照亮空闺,美人整理衣裳,端庄的装饰相互招引,簪玉从北房出来,鸣金步向南阶,檐高砧声响起,楹长杵声哀怨,微弱的芳香从两袖中散发,轻轻的污渍染上双题。

梁柳惲捣衣诗说:孤衾引发思绪,独枕怅然忧端,深庭中秋草绿意盎然,高门白露寒冷,思念君起于清夜,急促的琴柱奏出幽兰的曲调,不怨飞蓬的苦楚,只伤蕙草的凋零,行役滞留在风波中,游人淹留不归,亭皋木叶落下,陇首秋蓬飞扬,鹤鸣声长久叹息,采绿伤时暮,思念君方远游,贱妾整理纨素,秋风吹拂渌潭,明月悬挂在高树上,轩高夕杵声散去,气爽夜砧声鸣响,瑶华随着脚步响起,幽兰随着衣袖飘生。

梁刘孝威赋得香出衣诗说:香气从衣服中散发,走近时气味更加飞扬,博山登高用邺锦,含情动靥比洛妃,香缨麝带逢金缕,琼花玉胜缀珠徽,苏合故年微恨歇,都梁路远恐非新,犹贤汉君芳十里,尚笑荀令止三旬。

周庾信夜听捣衣诗说:秋夜捣衣声,飞过长门城,今夜长门月,应如白昼明亮,小鬟宜粟缜,圆要韵织成,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石燥砧声更响,桐虚杵声绝鸣,鸣石出华阴,虚桐采凤林,北堂细腰杵,南市女郎砧,并结连支缕,双穿长命针,倡楼惊别怨,征客动愁心。

又说:捣衣明月下,静夜秋风飘,锦石平砧面,莲房接杵腰,急节迎秋韵,新声入手调,寒衣须及早,将寄霍嫖姚。

梁费昶华光省中夜听城外捣衣诗说:阖闾下重关,丹墀吐明月,秋气城中冷,秋砧城外发,浮声绕雀台,飘响度龙阙,宛转何藏摧,当从上路来,藏摧方未已,定自乘轩里,乘轩尽世家,佳丽似朝霞,员珰耳上照,方绣领间斜,衣燻百和屑,鬓插九枝花,昨暮庭槐落,今朝罗绮薄,拂席卷鸳鸯,开缊舒龟鹄,金波正容与,玉步依砧杵,红袖往还萦,素腕参差举,徒闻不得见,独夜空愁伫。

梁王僧孺咏捣衣诗说:足伤金管遽,多怆缇光促,露团池上紫,风飘庭里绿,散度广陵音,[参鹿憾,○明本作测。]写渔阳曲,别鹄悲不已,离鸾断还续,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启】梁庾肩吾谢东宫赉内人春衣启说:阶边细草,犹推綟叶之光,户前桃树,反讶蓝花之色,遂得裾飞合燕,领斗分鸾,试顾采薪,皆成留客。

◇袍

《史记》说:秦相范睢,与魏人须贾有仇,等到须贾出使秦国,范睢自称张禄先生,前去拜访须贾。须贾见他寒冷,取出一件綈袍赐给他,等到范睢数落须贾的罪过,说:你能不死,是因为这件綈袍的恋恋不舍,有故人的情意。

《汉武内传》说:上元夫人降临武帝,穿着赤霜袍,云彩斑斓,非锦非绣,无法命名。

袁山松《后汉书》说:灵帝想要羊续担任太尉,当时拜三公的人,要交纳东园礼钱千万,命令中使监督,羊续于是让使者坐在单席上,举起缊袍给他看,说:我所拥有的,只有这些而已,因此没有登上公位。

【赋】隋江总山水纳袍赋说:皇储监国馀辰,劳谦终宴,有令以纳袍降赐,何以奉扬恩德,因题此赋,滥时来之宠沐,振长缨以祗肃,奉性与之文章,侍相娱之丝竹,解女萝之山带,佩流霞之羽服,裁缝则万壑萦体,针缕则千岩映目,图岛屿之削成,写沦涟之径复,埒符采於雕焕,并芬芳於兰菊,悯四选之徂迁,轸百虑之回邅,霜飞空而浸雾,雁照月而猜弦,听风锺之易近,对冰霤之疏悬,若董衣之百结,同卫服之十年,嗟班鬓之已飒,愧冶袖之为妍,谢衔珠之有报,荷坠屦之无捐。

【笺】晋刘谧之与天公笺说:身体颤抖,脱衣冻坐,赖公借袍,南越送火。

【启】陈周弘正谢东宫赐縠袍启说:或俦名丽辞,等质轻雾,或色华少海,用宝丛台,或粲彼三英,缝兹五緎,品颁岁袭,绿夺春耕,蒿席可充,缊袍易足。

◇裙襦

《汉书》说:班伯容貌非常美丽,诵说有法,当时皇帝崇尚文学,郑宽中张禹等人,早晚入宫讲解《尚书》《论语》:在金华殿中,诏令班伯接受,几年后,金华之业断绝,班伯出来与王许子弟为群,在绮纨襦袴之中,不是他的喜好。

《东观汉记》说:

梁鸿的家乡有个叫孟氏的女子,虽然容貌丑陋但品行端正,很多人追求她,她都不答应。父母问她想要什么样的丈夫,她说:“希望能找到一个像梁鸿那样的贤婿。”梁鸿听说后,便去追求她。女子穿着布衣,梁鸿说:“这真是梁鸿的妻子啊。”

《汉书》记载:廉范担任蜀郡太守时,百姓为他唱歌道:“廉叔度,来得太晚了,以前没有衣服穿,现在有五条裤子。”

【启】梁朝的沈约在谢齐竟陵王赐予母亲赫国云气黄绫裙襦的启文中说:“我认为积丝成彩,散茧腾花,技艺高超在易水之间,价值贵重在丛台之下。百姓受禄为养,感激之情深厚,圣恩渐次施予,自叶流根,衣袖和裙裾的装饰,岂是平常之物,荣宠之新,实在难以轻易回报。”

梁朝的任孝恭在谢裙襦的启文中说:“加上庭院里桑麻稀疏,家中机杼空置,床上没有暖席,衣架上没有悬挂的衣服,正值蓬草在北郊卷起,大雁飞向南浦,河阴被雪覆盖,海岸结冰,而绳带屡次断裂,苦于风霜的侵袭,破旧的鞋子常常穿破,踏在冰冻的泥沙上,自怜袖子短,即使把手放在袖子里还是觉得冷,每每怨恨衣服单薄,只能收紧衣襟而更加悲伤。”

◇裘

《墨子》说:“江河的水,不是来自一个源头;价值千金的裘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白色皮毛。”

《战国策》记载:苏秦向秦王上书,十二次上书都没有成功,黑貂皮裘也穿破了。

又记载:齐襄王即位,田单担任相国,经过鲁国时,有个老人涉水过淄河感到寒冷,出来后无法行走,坐在沙地上。田单见他寒冷,便脱下自己的裘衣给他穿上。襄王说:“田单的恩惠,是想夺取我的国家吗?”有个叫贯珠的人,襄王叫他来询问,贯珠回答说:“大王不如趁机赏赐他,下令说:‘我担心百姓的寒冷,田单脱下裘衣给他们穿,这正合我的心意。’”

《说苑》说:“价值千金的裘衣,不是一只狐狸的皮;廊庙的椽子,不是一棵树的枝;王法不是一个人的智慧。”

晋咸宁《起居注》记载:大医司马程据,献上一件雉头裘,皇帝下诏说:“这件裘衣不是平常的衣服,耗费太多,命令在殿前烧掉,并下令内外有制作奇异服饰的,依照礼法治罪。”

《十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三年,西国王献上一件吉光毛裘,裘衣颜色黄,似乎是神马一类的东西,入水一整天不沉,入火不焦,皇帝厚谢了使者。

《东观汉记》记载:东平王苍来朝见,章帝因为王触寒涉道,赐给他乘舆和貂裘。

【启】齐朝的王融在谢敕赐御裘等启文中说:“云衣降授,仙裾曲委,荣振素里,泽骇蓬心,昔汉帝解裘,不独前宠,曹王褫带,复降今恩。”

又在谢竟陵王赐纳裘的启文中说:“降饰自尊,垂荣及贱,玄玉不纯,曾波夺采,南陆方永,北风日壮,无衣无褐,发念圣衷,而挟纊之问每流,解裘之赐偏委。”

梁简文帝在谢东宫赐裘的启文中说:“物华雉毳,名高燕羽,才惭齐相,愧白狐之饰,德谢汉蕃,均黑貂之赐,地卷朔风,庭流花雪,故以裾生惠气,袖起阳春。”

◇带

《穆天子传》记载:天子征讨赤乌之人,赤乌氏先出自宗周,于是赐给贝带五十具。

《战国策》记载:鲁仲连对田单说:“将军东有夜邑的俸禄,西有淄上的娱乐,黄金横带,驰骋在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能战胜狄人。”

《史记》记载:皇帝赐给匈奴一具黄金装饰的贝带。

《魏略》记载:疏勒王献上一枚大秦的赤石带。

《吴书》记载:陆逊打败曹休,皇帝脱下御用金带赐给陆逊,并亲自为他系上。

《吴录》记载:钩落是一种革带,世人称之为钩落带。

【启】梁朝的刘孝仪在谢晋安王赐银装丝带的启文中说:“雕镂新奇,织制精絜,越中玉女,不得关思,上方名匠,莫能议巧,人情骇观,如见买臣之绶,望貌移姿,似逢子训之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注解

衣冠:衣冠在古代中国不仅指服饰,还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衣冠制度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阶层的人穿戴不同的衣冠,以显示其社会地位。

貂蝉:貂蝉原指古代官员帽上的装饰,后来也指代美女。在古代,貂蝉是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通常只有高级官员才能佩戴。

玦珮:玦珮是古代的一种玉器,常作为佩饰使用。在古代,玦珮不仅是装饰品,还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常用于礼仪场合。

巾帽:巾帽是古代男子常用的头饰,不同样式的巾帽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巾帽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葛巾漉酒:陶潜用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表现出其不拘小节、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

乌纱帽:古代官员常戴的帽子,象征着官位和身份。

黄头郎:邓通的别称,因其黄发而得名,后因文帝的梦境而受到宠幸。

玉衣:古代贵族或皇室成员穿着的华丽服饰,象征高贵和神圣。

裾:衣襟,古代官员的服饰部分,辛毗拉文帝的裾以示坚持谏言。

百结衣:董威辇用碎布拼接而成的衣服,象征其简朴的生活方式。

捣衣:古代妇女在秋夜为远行的亲人准备冬衣时敲打衣物的活动,常与思乡、离别的情感相联系。

霍嫖姚:指霍去病,汉代名将,此处借指远行的将士。

綈袍:粗布制成的袍子,范睢因须贾赠予的綈袍而饶恕其罪,表现出故人之情。

赤霜袍:上元夫人所穿的华丽袍服,象征神仙的服饰。

缊袍:用旧絮填充的袍子,羊续以此展示其清廉。

纳袍:江总所赋的山水纳袍,象征皇恩与文人的高雅情趣。

梁鸿:东汉时期的隐士,以清贫和节操著称。

孟氏女:梁鸿的妻子,因容貌不佳但有高尚节操而闻名。

襦裾:古代的一种服饰,襦为上衣,裾为下裳。

廉范:东汉时期的官员,以清廉著称。

襦:古代的一种短上衣。

袴:古代的一种裤子。

谢齐竟陵王赉母赫国云气黄绫裙襦启:沈约向齐竟陵王表示感谢的文书,提及黄绫裙襦。

墨子: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

苏秦: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以游说各国著称。

田单: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以火牛阵破燕军闻名。

说苑:西汉刘向编撰的一部杂家著作,内容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

十洲记:古代地理著作,记载了神话中的十洲。

东观汉记:东汉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东汉的历史。

齐王融:南朝齐的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梁简文帝:南朝梁的皇帝,以文学和书法闻名。

穆天子传:古代的一部神话传说,记载了周穆王的西游。

鲁仲连:战国时期的辩士,以机智和辩才著称。

史记:西汉司马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魏略:三国时期魏国的一部史书,记载了魏国的历史。

吴书:三国时期吴国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吴国的历史。

吴录:三国时期吴国的一部史书,记载了吴国的历史。

梁刘孝仪:南朝梁的文学家,以文才著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评注

本文通过对古代服饰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衣冠、貂蝉、玦珮、巾帽等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更是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的象征。这些服饰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衣冠制度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阶层的人穿戴不同的衣冠,以显示其社会地位。例如,齐桓公和楚庄王通过穿戴高冠博带和鲜冠组缨来显示其统治地位和权威。这种服饰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

貂蝉作为古代官员帽上的装饰,象征着官员的身份和地位。在古代,只有高级官员才能佩戴貂蝉,这种装饰不仅显示了官员的权威,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貂蝉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也被用来指代美女,显示了其在文化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玦珮作为古代的一种玉器,常作为佩饰使用。在古代,玦珮不仅是装饰品,还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常用于礼仪场合。例如,舜时西王母献白环及玦,显示了玦珮在古代礼仪中的重要性。玦珮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

巾帽是古代男子常用的头饰,不同样式的巾帽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地位。例如,管宁在家常著皂帽,显示了其隐士的身份和地位。巾帽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身份和地位的标志。通过不同样式的巾帽,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本文通过对古代服饰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这些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更是身份、地位和文化修养的象征。通过对这些服饰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以及这些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展现了古代服饰文化的丰富内涵。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还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例如,陶潜用葛巾漉酒,表现出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邓通因黄头郎的身份和文帝的梦境而受到宠幸,反映了古代人对梦境和命运的迷信;辛毗拉文帝的裾,展示了忠臣的坚持和勇气。

捣衣诗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题材,通过描写妇女在秋夜为远行亲人准备冬衣的场景,表达了深切的思乡和离别之情。谢惠连、柳惲等人的捣衣诗,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凄凉景象,还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妇女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这些诗作在艺术上具有高度的抒情性和画面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情感的细腻把握。

范睢与须贾的故事,通过一件綈袍展现了故人之情的深厚。范睢因须贾的赠袍而饶恕其罪,表现出宽容和感恩的美德。这一故事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在文学和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

江总的《山水纳袍赋》通过对纳袍的描写,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和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赋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万壑萦体’、‘千岩映目’,展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和对自然的赞美。这种将服饰与自然相结合的手法,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美的独特追求。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服饰这一载体,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情感和道德观念。服饰不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内在情感和文化认同的体现。通过对这些典故和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文献记载,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服饰、节操、清廉等价值观的重视。梁鸿与孟氏女的故事体现了古代对婚姻中品德重于外貌的观念,孟氏女虽容貌不佳,但因节操高尚而被梁鸿所追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内在美的推崇。

廉范的故事则通过百姓的歌谣,展现了清廉官员在民间的影响力。廉范的清廉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上,更体现在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际行动中,这种清廉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后世官员的楷模。

墨子、苏秦、田单等人的故事则通过不同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古代社会对智慧、勇气和仁爱的推崇。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苏秦的纵横捭阖、田单的仁爱之举,都是古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

《说苑》、《十洲记》、《东观汉记》等文献的引用,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人物,传递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齐王融、梁简文帝等人的谢启,则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君主赏赐的感激之情。这些谢启不仅展现了古代文人的文学才华,还通过具体的服饰描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服饰的重视和服饰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多个历史典故和文献记载,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节操、清廉、智慧、勇气、仁爱等价值观的重视,同时也通过具体的服饰描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服饰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深刻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艺文类聚-卷六十七-衣冠部》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6967.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