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孔子及其弟子所作,是解释《易经》的著作。它是儒家经典“十翼”之一。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
内容简要:《易传》共10篇,包括《彖传》《象传》《系辞传》等,是对《易经》卦象、卦辞和爻辞的哲学阐释。书中提出了“阴阳”“太极”“变通”等概念,系统阐述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对后世易学、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研究《易经》的重要文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小过-原文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飞鸟以凶,不可如何也。
不及其君,臣不可过也。
从或戕之,凶如何也?
弗过遇之,位不当也。
往厉必戒,终不可长也。
密云不雨,已上也。
弗遇过之,已亢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小过-译文
山上有雷,象征小过;君子因此行事过于恭敬,丧事过于哀伤,用度过于节俭。
飞鸟遭遇凶险,无可奈何。
不追随君主,臣子不可过分。
追随或杀害,凶险如何?
不过分遇到,位置不当。
前往危险必须警惕,终究不可长久。
密云不雨,已经上升。
不过分遇到,已经过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小过-注解
小过:《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象征小的过失或过度。
君子:指有德行的人,此处指应遵循道德规范的人。
行过乎恭:行为过于恭敬,意指过度谦卑。
丧过乎哀:在丧事中表现出过度的哀伤。
用过乎俭:使用物品过于节俭,意指过度节约。
飞鸟以凶:飞鸟象征不祥,预示着凶险。
不及其君:未能达到君主的期望或标准。
臣不可过也:臣子不应超越自己的本分。
从或戕之:跟随或伤害他人。
弗过遇之:不超越而遇到,意指适可而止。
位不当也:位置不适当,意指行为或位置不合适。
往厉必戒:前往危险之地必须谨慎。
密云不雨:密云聚集但不下雨,象征事态紧张但无结果。
已上也:已经上升,意指事态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弗遇过之:不遇到而超越,意指过度而不自知。
已亢也:已经过度,意指行为或状态已经超出正常范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易传-象传下-小过-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周易》中的‘小过’卦,主要探讨了在行为和情感上的适度与过度问题。通过对‘小过’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古代中国人对于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看法。
首先,‘小过’卦象征着小的过失或过度,这在古代社会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君子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包括行为上的恭敬、丧事中的哀伤以及使用物品的节俭。然而,这些行为如果过度,就会变成‘小过’,即小的过失。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中庸之道’的重视,即在任何事物上都应追求适度,避免过度或不足。
其次,文中提到的‘飞鸟以凶’和‘不及其君’等象征,进一步强调了在行为和位置上应保持适度。飞鸟象征不祥,预示着凶险,这提醒人们在行为上应谨慎,避免过度。‘不及其君’则指出臣子不应超越自己的本分,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中的等级观念和礼仪规范。
此外,‘从或戕之’和‘弗过遇之’等句子,进一步阐述了在行为和位置上应保持适度的观点。‘从或戕之’意指跟随或伤害他人,这提醒人们在行为上应谨慎,避免过度。‘弗过遇之’则指出不超越而遇到,意指适可而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中庸之道’的追求。
最后,‘密云不雨’和‘已上也’等象征,进一步强调了在行为和位置上应保持适度的观点。‘密云不雨’象征事态紧张但无结果,这提醒人们在行为上应谨慎,避免过度。‘已上也’则指出已经上升,意指事态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这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中庸之道’的重视。
综上所述,这段文字通过对‘小过’卦的解读,深入探讨了在行为和情感上的适度与过度问题,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道德行为和社会规范的看法。这种观念不仅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