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表-卷五-原文
◎三公表
(表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表-卷五-译文
◎三公表
(表格内容省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表-卷五-注解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的最高官职,通常指太师、太傅、太保,或司徒、司马、司空。三公是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重要官员,象征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表-卷五-评注
《三公表》作为古代文献的一部分,其内容虽未详述,但从标题可以推测,这是一份关于三公的奏表或记录。三公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他们的职责不仅是辅佐皇帝,更是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
从文化内涵来看,三公的设置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政治平衡和权力制衡的深刻理解。太师、太傅、太保分别负责教育、辅政和军事,这种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制度设计,反映了古代政治智慧的高度成熟。
艺术特色方面,虽然《三公表》的具体内容不详,但可以推测其文风庄重、严谨,符合古代奏表的文体要求。古代奏表通常采用骈文或散文形式,语言精炼,逻辑严密,旨在清晰表达政治意图和建议。
历史价值上,《三公表》作为记录三公活动的文献,对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官制演变以及历史事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这类文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政治运作的细节,以及三公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作用。
总的来说,《三公表》不仅是一份历史文献,更是古代政治文化和制度文明的重要见证。通过对它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