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四十一-原文
◎顺帝四
三年春正月丙子,中书左丞许有壬辞职。丁丑,享于太庙。乙酉,中书平章政事纳麟辞职。庚寅,沙汰怯薛丹名数。
二月戊戌,祭社稷。甲辰,太阴犯井宿,填星犯牛宿,荧惑犯罗堰。丁未,立四川省检校官。辽阳吾者野人叛。乙卯,太阴犯氐宿。是月,汴梁路新郑、密二县地震。宝庆路饥,判官文殊奴以所受敕牒贷官粮万石赈之。秦州成纪县,巩昌府宁远、伏羌县山崩,水涌,溺死人无算。
三月壬申,造鹿顶殿。监察御史成遵等言:“可用终场下第举人充学正、山长,国学生会试不中者,与终场举人同。”戊寅,诏:“作新风宪。在内之官有不法者,监察御史劾之;在外之官有不法者,行台监察御史劾之。岁以八月终出巡,次年四月中还司。”壬午,太阴犯氐宿。是月,诏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侍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
夏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乙巳,享于太庙。是月,两都桑果叶皆生黄色龙文。车驾时巡上都。
五月,河决白茅口。六月壬子,命经筵官月进讲者三。是月,回回剌里五百余人渡河寇掠解、吉、隰等州。中书户部以国用不足,请撙节浮费。
秋七月丁卯,享于太庙。戊辰,修大都城。戊寅,立永昌等处宣慰司。庚辰,太白犯右执法。是月,兴国路大旱,河南自四月至是月霖雨不止。户部复言撙节钱粮。
八月甲午朔,晋宁路临汾县献嘉禾,一茎有八穗者。命朵思麻同知宣慰司事锁儿哈等讨四川上蓬琐吃贼。戊戌,祭社稷。山东有贼焚掠兖州。是月,车驾还自上都。九月甲子,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巩卜班擒道州、贺州徭贼首唐大二、蒋仁五至京,诛之。其党蒋丙,自号顺天王,攻破连、桂二州。甲申,修理太庙,遣官告祭,奉迁神主于后殿。
冬十月乙未,增立巡防捕盗所于永昌。丁酉,告祭太庙,奉安神主。戊戌,帝将祀南郊,告祭太庙。至宁宗室,问曰:“朕,宁宗兄也,当拜否?”太常博士刘闻对曰:“宁宗虽弟,其为帝时,陛下为之臣。春秋时,鲁闵公弟也,僖公兄也,闵公先为君,宗庙之祭,未闻僖公不拜。陛下当拜。”帝乃拜。丁未,月食。己酉,帝亲祀上帝于南郊,以太祖配。癸丑,命佥枢密院事韩元善为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参议买木丁同知宣徽院事。己未,以郊祀礼成,诏大赦天下,文官普减一资,武官升散官一等,蠲民间田租五分,赐高年帛。以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巩卜班为宣徽院使,行枢密院知院剌剌为翰林学士承旨。
十一月辛未,享于太庙。
十二月丙申,诏写金字《藏经》。丁未,以别儿怯不花为中书左丞相。是月,胶州及属邑高密地震。河南等处民饥,赈粜麦十万石。是岁,诏立常平仓,罢民间食盐。征遗逸脱因、伯颜、张瑾、杜本,本辞不至。
四年春正月辛未,享于太庙。辛巳,诏:“定守令黜陟之法,六事备者升一等,四事备者减一资,三事备者平迁,六事俱不备者降一等。”庚寅,河决曹州,雇夫万五千八百修筑之。是月,河又决汴梁。
二月戊戌,祭社稷。辛丑,四川行省立惠民药局。是月,中书右丞太平升平章政事。
闰月辛酉朔,永平、澧州等路饥,赈之。乙亥,月食。三月丁酉,复立武功县。壬寅,特授八秃麻朵儿只征东行省左丞相,嗣高丽国王。癸丑,以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纳麟为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姚庸为中书左丞。
夏四月丁亥,复立广样局。是月,车驾时巡上都。
五月乙未,右丞相脱脱辞职,不许;甲辰,许之,以阿鲁图为中书右丞相。乙巳,封脱脱为郑王,食邑安丰,赐金印及海青、文豹等物,俱辞不受。是月,大霖雨,黄河溢,平地水二丈,决白茅堤、金堤,曹、濮、济、兖皆被灾。六月戊辰,巩昌陇西县饥,每户贷常平仓粟三斗,俟年丰还官。己巳,赐脱脱松江田,为立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
秋七月戊子朔,温州飓风大作,海水溢,地震。益都濒海盐徒郭火你赤作乱。己丑,享于太庙。是月,滦河水溢。
八月戊午,祭社稷。丁卯,山东霖雨,民饥相食,赈之。丙戌,赐脱脱金十锭、银五十锭、钞万锭、币帛二百匹,辞不受。是月,陕西行省立惠民药局。莒州蒙阴县地震。郭火你赤上太行,由陵川入壶关,至广平,杀兵马指挥,复还益都。车驾还自上都。九月丁亥朔,日有食之。丙午,命太平提调都水监。辛亥,以南台治书侍御史秦从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提调海运。癸丑,命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知经筵事,右丞达识帖睦迩提调宣文阁、知经筵事。
冬十月乙酉,议修黄河、淮河堤堰。
十一月丁亥朔,以各郡县民饥,不许抑配食盐。复令民入粟补官,以备赈济。戊子,禁内外官民宴会不得用珠花。己亥,保定路饥,以钞八万锭、粮万石赈之。戊申,河南民饥,禁酒。
十二月己未,四川廉访司建言:“广元等五路,广安等三府,永宁等两宣抚司,请依内郡设置推官一员。”从之。壬戌,太阴犯外屏。癸亥,汉阳地震。戊寅,徭贼寇靖州。
是月,东平地震。禁淫祠。赈东昌、济南、般阳、庆元、抚州饥民。是岁,徭贼寇浔州,同知府事保童率民兵击走之。
五年春正月辛卯,享于太庙。是月,
蓟州地震。
二月戊午,祭社稷。
三月辛卯,帝亲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普颜不花、张士坚进士及第,其余赐出身有差。是月,以陈思谦参议中书省事。先是,思谦建言:“所在盗起,盖由岁饥民贫,宜大发仓廪赈之,以收人心,仍分布重兵镇抚中夏。”不听。大都、永平、巩昌、兴国、安陆等处并桃温万户府各翼人民饥,赈之。
夏四月丁卯,大都流民,官给路粮,遣其还乡。是月,汴梁、济南、邠州、瑞州等处民饥,赈之。募富户出米五十石以上者,旌以义士之号。车驾时巡上都。
五月己丑,诏以军士所掠云南子女一千一百人放还乡里,仍给其行粮,不愿归者听。丁未,河间转运司灶户被水灾,诏权免余盐二万引,候年丰补还官。六月,庐州张顺兴出米五百余石赈饥,旌其门。
秋七月丁亥,河决济阴。己丑,享于太庙。丙午,命也先帖木儿、铁木儿塔识并为御史大夫。诏作新风纪。
八月戊午,祭社稷。是月,车驾还自上都。九月辛巳朔,日有食之。戊戌,开酒禁。辛丑,以中书右丞达识帖睦迩为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参知政事搠思监为右丞,资政院使朵儿直班为中书参知政事。是月,革罢奥鲁。
冬十月壬子,以中书平章政事太平为御史大夫。乙卯,享于太庙。辛酉,命奉使宣抚巡行天下,诏曰:
朕自践祚以来,至今十有余年,托身亿兆之上,端居九重之中,耳目所及,岂能周知?故虽夙夜忧勤,觊安黎庶,而和气未臻,灾眚时作,声教未洽,风俗未淳,吏弊未祛,民瘼滋甚。岂承宣之寄,纠劾之司,奉行有所未至欤?若稽先朝成宪,遣官分道奉使宣抚,布朕德意,询民疾苦,疏涤冤滞,蠲除烦苛。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职申请,五品以下就便处决。民间一切兴利除害之事,悉听举行。
命江西行省左丞忽都不丁、吏部尚书何执礼巡两浙江东道,前云南行省右丞散散、将作院使王士弘巡江西福建道,大都路达鲁花赤拔实、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秦从德巡江南湖广道,吏部尚书定僧、宣政佥院魏景道巡河南江北道,资政院使蛮子、兵部尚书李献巡燕南山东道,兵部尚书不花、枢密院判官靳义巡河东陕西道,宣政院同知伯家奴、宣徽佥院王也速迭儿巡山北辽东道,荆湖北道宣慰使阿乞剌、两淮运使杜德远巡云南省,上都留守阿牙赤、陕西行省左丞王绅巡甘肃永昌道,大都留守答尔麻失里、河南行省参知政事王守诚巡四川省,前西台中丞定定、集贤侍讲学士苏天爵巡京畿道,平江路达鲁花赤左答纳失里、都水监贾惟贞巡海北海南广东道。黄河泛溢。辛未,辽、金、宋三史成,右丞相阿鲁图进之,帝曰:“史既成书,前人善者,朕当取以为法,恶者取以为戒,然岂止激劝为君者,为臣者亦当知之。卿等其体朕心,以前代善恶为勉。”己卯,监察御史不答失里请罢造作不急之务。是月,以吕思诚为中书参知政事。
十一月甲午,《至正条格》成。奉元路陈望叔伪称燕帖古思太子,伏诛。
十二月丁巳,诏定荐举守令法。是岁,宣徽院使笃怜铁穆迩知枢密院事,冯思温为御史中丞。
六年春二月庚戌朔,日有食之。辛未,兴国雨雹,大者如马首。是月,山东地震,七日乃止。
三月辛未,盗扼李开务之闸河,劫商旅船。两淮运使宋文瓒言:“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者五百万石。今骑贼不过四十人,劫船三百艘而莫能捕,恐运道阻塞,乞选能臣率壮勇千骑捕之。”不听。戊申,京畿盗起,范阳县请增设县尉及巡警兵,从之。山东盗起,诏中书参知政事锁南班至东平镇遏。八番龙宜进马。
夏四月壬子,辽阳为捕海东青烦扰,吾者野人及水达达皆叛。癸丑,以长吉为皇太子宫傅官。颁《至正条格》于天下。甲寅,以中书参知政事吕思诚为左丞。乙卯,享于太庙。丁卯,车驾时巡上都。发米二十万石赈粜贫民。万户买住等讨吾者野人遇害,诏恤其家。以中书左丞吕思诚知经筵事。命左右二司、六部吏属于午后讲习经史。
五月壬午,陕西饥,禁酒。象州盗起。江西田赋提举司扰民,罢之。丁亥,盗窃太庙神主。遣火儿忽答讨吾者野人。丁酉,以黄河决,立河南山东都水监。六月己酉,汀州连城县民罗天麟、陈积万叛,陷长汀县,福建元帅府经历真宝、万户廉和尚等讨之。丁巳,诏以云南贼死可伐盗据一方,侵夺路甸,命亦秃浑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讨之。
秋七月己卯,享于太庙。丙戌,以辽阳吾者野人等未靖,命太保伯撒里为辽阳行省左丞相镇之。丁亥,降诏招谕死可伐。散毛洞蛮覃全在叛,招降之,以为散毛誓厓等处军民宣抚使,置官属,给宣敕、虎符,设立驿铺。癸巳,诏选怯薛官为路、府、县达鲁花赤。丙申,以朵儿直班为中书右丞,答儿麻为参知政事。壬寅,以御史大夫亦怜真班等知经筵事。甲辰,京畿奉使宣抚定定奏言御史撒八儿等罪,杖黜之。时诸道奉使,皆与台宪互相掩蔽,惟定定与湖广道拔实纠举无避。
八月丙午,命江浙行省右丞忽都不花、江西行省右丞秃鲁统军合讨罗天麟。戊申,祭社稷。是月,车驾还自上都。九月乙酉,克复长汀。戊子,邵武地震,有声如鼓,至夜复鸣。
冬十月,思、靖徭寇犯武冈,诏湖广省臣及湖南宣慰元帅完者帖木儿讨之,俘斩数百级,徭贼败走。
闰月乙亥,诏赦天下,免
差税三分,水旱之地全免。
靖州徭贼吴天保陷黔阳。
癸未,汀州贼徒罗德用杀首贼罗天麟、陈积万,以首级送官,余党悉平。
十二月丁丑,省臣改拟明宗母寿章皇后徽号曰庄献嗣圣皇后。
己卯,改立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开设屯田,驻军马。
甲申,诏复立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财用规运总管府,凡贷民间钱二十六万余锭。
辛卯,有司以赏赉泛滥,奏请恩赐必先经省、台、院定拟。
甲午,设立海剌秃屯田二处。
诏:“犯赃罪之人,常选不用。”
复立八百宣慰司,以土官韩部袭其父爵。
辛丑,以吉剌班为太尉,开府,置僚属。
壬寅,山东、河南盗起,遣左、右阿速卫指挥不儿国等讨之。
是岁,黄河决。
尚书李絅请躬祀郊庙,近正人,远邪佞,以崇阳抑阴,不听。
七年春正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大寒而风,朝官仆者数人。
己酉,享于太庙。
壬子,命中书左丞相别儿怯不花为右丞相,寻辞职。
丁巳,复立东路都蒙古军都元帅府。
庚申,云南老丫等蛮来降,立老丫耿冻路军民总管府。
丙寅,以广西宣慰使章伯颜讨徭、獠有功,升湖广行省左丞。
诏以怯薛丹支给浩繁,除累朝定额外,悉罢之。
二月甲戌朔,兴圣宫作佛事,赐钞二千锭。
己卯,山东地震,坏城郭,棣州有声如雷。
河南、山东盗蔓延济宁、滕、邳、徐州等处。
庚辰,以中书参知政事锁南班为中书右丞,道童为中书参知政事。
丙戌,以宦者伯帖木儿为司徒。
是月,徭贼吴天保寇沅州。
以阿吉剌为知枢密院事,整治军务。
三月甲辰,中书省臣言:“世祖之朝,省、台、院奏事,给事中专掌之,以授国史纂修。近年废弛,恐万世之后,一代成功无从稽考,乞复旧制。”从之。
乙巳,遣使铨选云南官员。
修光天殿。
庚戌,试国子监,会食弟子员,选补路府及各卫学正。
戊午,诏编《六条政类》。
庚申,监察御史王士点劾集贤大学士吴直方躐进官阶,夺其宣命,乙丑,云南王孛罗来献死可伐之捷。
壬申,遣使修上都大乾元寺。
命有司定吊赙诸王、公主、驸马礼仪之数。
夏四月乙亥,命江浙省臣讲究役法。
己卯,享于太庙。
辛巳,遣达本、贺方使于占城。
以通政院使朵郎吉儿为辽阳行省参知政事,讨吾者野人。
己丑,发米二十万石赈粜贫民。
以翰林学士承旨定住为中书右丞。
庚寅,复命别儿怯不花为中书右丞相。
以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为左丞相。
临清、广平、滦河等处盗起,遣兵捕之。
通州盗起,监察御史言:“通州密迩京城,而盗贼蜂起,宜增兵讨之,以杜其源。”不听。
是月,河东大旱,民多饥死,遣使赈之。
车驾时巡上都。
五月庚戌,徭贼吴天保陷武冈路,诏遣湖广行省右丞沙班统军讨之。
乙丑,右丞相别儿怯不花,以调燮失宜、灾异迭见罢,诏以太保就第。
是月,临淄地震,七日乃止。
六月,诏免太师马札儿台官,安置西宁州,其子脱脱请与父俱行。
以御史大夫太平为中书平章政事。
彰德路大饥,民相食。
秋七月甲寅,召隐士完者图、执礼哈琅为翰林待制,张枢、董立为翰林修撰,李孝先为著作郎。
张枢不至。
丙辰,太阴犯垒壁阵。
丁巳,以江南行台大夫纳麟为御史大夫。
是月,徭贼吴天保复寇沅州,陷溆浦、辰溪县,所在焚掠无遗。
徙马札儿台于甘肃,以别儿怯不花之谮也。
九月癸卯,八怜内哈剌那海、秃鲁和伯贼起,断岭北驿道。
甲辰,辽阳霜早伤禾,赈济驿户。
戊申,车驾还自上都。
癸丑,上都斡耳朵成,用钞九千余锭。
甲寅,诏举才能学业之人,以备侍卫。
丁巳,中书左丞相铁木儿塔识薨。
辛西,以御史大夫朵儿只为中书左丞相。
甲子,集庆路盗起,镇南王孛罗不花讨平之。
丁卯,徭寇吴天保复陷武冈,延及宝庆,杀湖广行省右丞沙班于军中。
冬十月辛未,享于太庙。
丁丑,诏:“左右丞相、平章、枢密知院、御史大夫,得赐玉押字印,余官不与。”
庚辰,诏建木华黎、伯颜祠堂于东平。
丙戌,亦怜只答儿反,遣兵讨之。
辛卯,开东华射圃。
戊戌,西番盗起,凡二百余所,陷哈剌火州,劫供御蒲萄酒,杀使臣。
是月,徭贼吴天保复寇沅州,州兵击走之。
十一月辛丑,监察御史曲曲,以宦者陇普凭藉宠幸,骤升荣禄大夫,追封三代,田宅逾制,上疏劾之。
甲辰,沿江盗起,剽掠无忌,有司莫能禁。
两淮运使宋文瓒上言:“江阴、通泰,江海之门户,而镇江、真州次之,国初设万户府以镇其地。今戍将非人,致使贼舰往来无常。集庆花山劫贼才三十六人,官军万数,不能进讨,反为所败,后竟假手盐徒,虽能成功,岂不贻笑!宜亟选智勇,以任兵柄,以图后功。不然,东南五省租税之地,恐非国家之有。”不听。
拨山东地土十六万二千余顷属大承天护圣寺。
乙巳,中书户部言:“各处水旱,田禾不收,湖广、云南盗贼蜂起,兵费不给,而各位怯薛冗食甚多,乞赐分柬。”帝牵于众请,令三年后减之。
庚戌,太阴犯天廪。
怀庆路饥。
徭贼吴天保复陷武冈,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苟尔领兵讨之。
以河决,命工部尚书迷儿马哈谟行视金堤。
甲寅,徭贼吴天保陷靖州,命威顺王宽彻不花、镇南王孛罗不花及湖广、江西二省以兵讨之。
丁巳,命中书平章政事太平为左丞相,辞,不允。
戊午,命河南、山东都府发兵讨湖广洞蛮。
己未,以中书省平章政事韩嘉讷为陕西行台御史大夫。
北荒旱缺食,遣使赈济驿户。
丁卯,海北、湖南徭贼窃发,两月余,有司不以闻,诏罪之,并降散官一等。
是月,马札儿台薨,召脱脱还京师。
十二月庚午,以中书左丞相朵儿只为右丞相,平章政事太平为左丞相,诏天下。
丙子,以连年水旱,民多失业,选台阁名臣二十六人出为郡守县令,仍许民间利害实封呈省。
壬午,晋宁、东昌、东平、恩州、高唐等处民饥,赈钞十四万锭、米六万石。
丙戌,中书省臣建议,以河南盗贼出入无常,宜分拨达达军与杨州旧军于河南水陆关隘戍守,东至徐、邳,北至夹马营,遇贼掩捕,从之。
是月,陕西行御史台臣劾奏,别儿怯不花乃逆臣之亲子,不可居太保之职,不从。
是岁,置中书议事平章四人。
隆福宫三皇后弘吉剌氏木纳失里薨。
八年春正月戊戌朔,命也先帖木儿知枢密院事。
丁未,享于太庙。
辛亥,黄河决,迁济宁路于济州。
诏:“各官府谙练事务之人,毋得迁调。”
诏翰林国史院纂修后妃、功臣列传,学士承旨张起岩、学士杨宗瑞、侍讲学士黄溍为总裁官,左丞相太平、左丞吕思诚领其事。
甲子,木怜等处大雪,羊马冻死,赈之。
是月,诏给铜虎符,以宫尉完者不花、贵赤卫副指挥使寿山监湖广军。
命湖广行省右丞秃赤、湖南宣慰都元帅完者帖木儿讨莫磐洞诸蛮,斩首数百级,其余二十余洞,缚其洞首杨鹿五赴京师。
二月癸酉,御史大夫纳麟加太尉致仕。
乙亥,以北边沙土苦寒,罢海剌秃屯田。
丙子,命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习读畏吾儿文字。
庚辰,太阴犯轩辕。
癸未,太阴犯平道。
甲申,命星吉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壬辰,太平言:“孛答、乃秃、忙兀三处屯田,世祖朝以行营旧站拨属虎贲司,后为豪有力者所夺,遂失其利,今宜仍前拨还。”从之。
是月,以前奉使宣抚贾惟贞称职,特授永平路总管。
会岁饥,惟贞请降钞四万余锭赈之。
诏济宁郓城立行都水监,以贾鲁为都水。
三月丁酉,诏以束帛旌郡县守令之廉勤者。
辽东锁火奴反,诈称大金子孙,水达达路脱脱禾孙唐兀火鲁火孙讨擒之。
壬寅,土番盗起,有司请不拘资级,委官讨之。
福建盗起,地远,难于讨捕,诏汀、漳二州立分元帅府辖之。
癸卯,帝亲试进士七十有八人,赐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余出身有差。
己酉,湖广行省遣使献石壁洞蛮捷。
丙辰,太阴犯建星。
己未,遣使诣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铨福建、番、广蛮夷等处官员选。
辛酉,辽阳兀颜拨鲁欢妄称大金子孙,受玉帝符文,作乱,官军讨斩之。
壬戌,《六条政类》书成。
京畿民饥。
徽州路达鲁花赤哈剌不花以政绩闻,诏赐金帛旌之。
是月,徭贼吴天保复寇沅州。
夏四月辛未,河间等路以连年河决,水旱相仍,户口消耗,乞减盐额,诏从之。
乙亥,帝幸国子学,赐衍圣公银印,升秩从二品。
定弟子员出身及奔丧、省亲等法。
诏:“守令选立社长,专一劝课农桑。”
诏:“京官三品以上,岁举守令一人,守令到任三月,亦举一人自代。其玉典赤、拱卫百户,不得授县达鲁花赤,止授佐贰,久著廉能则用之。”
平江、松江水灾,给海运粮十万石赈之。
丁丑,辽阳董哈剌作乱,镇抚钦察讨擒之。
己卯,海宁州沐阳县等处盗起,遣翰林学士秃坚不花讨之。
是月,享于太庙。
车驾时巡上都。
命脱脱为太傅。
湖广章伯颜引兵捕土寇莫万五、蛮雷等,已而广西峒贼乘隙入寇,伯颜退走。
五月丁酉朔,大霖雨,京城崩。
庚子,广西山崩,水涌,漓江溢,平地水深二丈余,屋宇、人畜漂没。
壬子,宝庆大水。
丁巳,四川旱,饥,禁酒。
六月丙寅朔,升徐州为总管府,以邳、宿、滕、峄四州隶之。
丙戌,立司天台于上都。
是月,山东大水,民饥,赈之。
秋七月丙申朔,日有食之。
辛丑,复立五道河屯田。
乙巳,享于太庙。
旌表大都节妇巩氏门。
戊申,西北边军民饥,遣使赈之。
壬子,量移窜徙官于近地安置,死者听归葬。
乙卯,遣使祭曲阜孔子庙。
江州路总管刘恒有政绩,升授山东宣慰使。
丙辰,以阿剌不花为大司徒。
八月丙子,太阴犯垒壁阵。
己卯,山东雨雹。
是月,车驾还自上都。
九月己未,太阴犯灵台。
冬十月丁亥,广西蛮掠道州。
十一月辛亥,徭贼吴天保率众六万掠全州。
是岁,诏赐高年帛,设分元帅府于沂州,以买列的为元帅,备山东寇。
台州方国珍为乱,聚众海上,命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讨之。
监察御史张桢劾太尉阿乞剌欺罔之罪,又言:“明里董阿、也里牙、月鲁不花,皆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颜贼杀宗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稽之古法,当伏门诛,而其子、兄弟尚仕于朝,宜急诛窜。别儿怯不花阿附权奸,亦宜远贬。今灾异迭见,盗贼蜂起,海寇敢于要君,阃帅敢于玩寇,若不振举,恐有唐末藩镇噬脐之祸。”不听。
监察御史李泌言:“世祖誓不与高丽共事,陛下践世祖之位,何忍忘世祖之言,乃以高丽奇氏亦位皇后。今灾异屡起,河决地震,盗贼滋蔓,皆阴盛阳微之象,乞仍降为妃,庶几三辰奠位,灾异可息。”不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四十一-译文
顺帝四年
三年春正月丙子日,中书左丞许有壬辞职。丁丑日,皇帝在太庙举行祭祀。乙酉日,中书平章政事纳麟辞职。庚寅日,清理怯薛丹的名册。
二月戊戌日,祭祀社稷。甲辰日,月亮侵犯井宿,土星侵犯牛宿,火星侵犯罗堰。丁未日,设立四川省检校官。辽阳的吾者野人叛乱。乙卯日,月亮侵犯氐宿。这个月,汴梁路的新郑、密二县发生地震。宝庆路发生饥荒,判官文殊奴用所收到的敕令借出官粮一万石赈济灾民。秦州成纪县,巩昌府的宁远、伏羌县发生山崩,洪水涌出,淹死无数人。
三月壬申日,建造鹿顶殿。监察御史成遵等人上奏:“可以用终场下第的举人充任学正、山长,国学生会试不中者,与终场举人同等待遇。”戊寅日,皇帝下诏:“建立新的风宪制度。在京官员有不法行为的,由监察御史弹劾;在外官员有不法行为的,由行台监察御史弹劾。每年八月末出巡,次年四月中旬回司。”壬午日,月亮侵犯氐宿。这个月,皇帝下诏修撰辽、金、宋三史,任命中书右丞相脱脱为都总裁官,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中书右丞太平、御史中丞张起岩、翰林学士欧阳玄、侍御史吕思诚、翰林侍讲学士揭傒斯为总裁官。
夏四月丙申日初一,发生日食。乙巳日,皇帝在太庙举行祭祀。这个月,两都的桑果叶上都出现了黄色的龙纹。皇帝巡幸上都。
五月,黄河在白茅口决口。六月壬子日,命令经筵官每月进讲三次。这个月,回回剌里五百余人渡过黄河,劫掠解、吉、隰等州。中书户部因国家财政不足,请求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秋七月丁卯日,皇帝在太庙举行祭祀。戊辰日,修建大都城。戊寅日,设立永昌等处宣慰司。庚辰日,金星侵犯右执法。这个月,兴国路大旱,河南从四月到这个月一直下大雨不止。户部再次请求节省钱粮。
八月甲午日初一,晋宁路临汾县献上嘉禾,一茎有八穗。命令朵思麻同知宣慰司事锁儿哈等人讨伐四川上蓬的琐吃贼。戊戌日,祭祀社稷。山东有贼寇焚烧劫掠兖州。这个月,皇帝从上都返回。九月甲子日,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巩卜班擒获道州、贺州的徭贼首领唐大二、蒋仁五到京城,处死。他们的同党蒋丙,自号顺天王,攻破连、桂二州。甲申日,修理太庙,派遣官员告祭,将神主迁到后殿。
冬十月乙未日,在永昌增设巡防捕盗所。丁酉日,告祭太庙,安置神主。戊戌日,皇帝准备在南郊祭祀,告祭太庙。到了宁宗室,皇帝问:“朕是宁宗的兄长,应该拜吗?”太常博士刘闻回答说:“宁宗虽然是弟弟,但他为帝时,陛下是他的臣子。春秋时,鲁闵公是弟弟,僖公是兄长,闵公先为君,宗庙祭祀时,没听说僖公不拜。陛下应当拜。”皇帝于是拜祭。丁未日,发生月食。己酉日,皇帝亲自在南郊祭祀上帝,以太祖配享。癸丑日,任命佥枢密院事韩元善为中书参知政事,中书参议买木丁为同知宣徽院事。己未日,因郊祀礼成,下诏大赦天下,文官普遍减一资,武官升散官一等,免除民间田租五分,赐给高年者帛。任命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巩卜班为宣徽院使,行枢密院知院剌剌为翰林学士承旨。
十一月辛未日,皇帝在太庙举行祭祀。
十二月丙申日,下诏书写金字《藏经》。丁未日,任命别儿怯不花为中书左丞相。这个月,胶州及属邑高密发生地震。河南等地百姓饥荒,赈济卖出麦子十万石。这一年,下诏设立常平仓,废除民间食盐。征召遗逸脱因、伯颜、张瑾、杜本,杜本推辞不来。
四年春正月辛未日,皇帝在太庙举行祭祀。辛巳日,下诏:“制定守令升降的办法,六事具备者升一等,四事具备者减一资,三事具备者平迁,六事都不具备者降一等。”庚寅日,黄河在曹州决口,雇佣一万五千八百人修筑。这个月,黄河又在汴梁决口。
二月戊戌日,祭祀社稷。辛丑日,四川行省设立惠民药局。这个月,中书右丞太平升任平章政事。
闰月辛酉日初一,永平、澧州等路发生饥荒,赈济灾民。乙亥日,发生月食。三月丁酉日,重新设立武功县。壬寅日,特授八秃麻朵儿只为征东行省左丞相,继承高丽国王位。癸丑日,任命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纳麟为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姚庸为中书左丞。
夏四月丁亥日,重新设立广样局。这个月,皇帝巡幸上都。
五月乙未日,右丞相脱脱辞职,皇帝不允许;甲辰日,皇帝允许,任命阿鲁图为中书右丞相。乙巳日,封脱脱为郑王,食邑安丰,赐予金印及海青、文豹等物,脱脱都推辞不受。这个月,大雨连绵,黄河泛滥,平地水深二丈,白茅堤、金堤决口,曹、濮、济、兖等地都受灾。六月戊辰日,巩昌陇西县发生饥荒,每户借出常平仓粟三斗,等年景丰收时归还官府。己巳日,赐予脱脱松江田,设立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
秋七月戊子日初一,温州飓风大作,海水泛滥,发生地震。益都濒海的盐徒郭火你赤作乱。己丑日,皇帝在太庙举行祭祀。这个月,滦河泛滥。
八月戊午日,祭祀社稷。丁卯日,山东大雨连绵,百姓饥荒到人吃人的地步,赈济灾民。丙戌日,赐予脱脱金十锭、银五十锭、钞万锭、币帛二百匹,脱脱推辞不受。这个月,陕西行省设立惠民药局。莒州蒙阴县发生地震。郭火你赤上太行山,由陵川进入壶关,到达广平,杀死兵马指挥,又返回益都。皇帝从上都返回。九月丁亥日初一,发生日食。丙午日,命令太平提调都水监。辛亥日,任命南台治书侍御史秦从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提调海运。癸丑日,任命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知经筵事,右丞达识帖睦迩提调宣文阁、知经筵事。
冬十月乙酉日,商议修建黄河、淮河堤堰。
十一月丁亥日初一,因各郡县百姓饥荒,不允许强制配给食盐。再次命令百姓交纳粮食补官,以备赈济。戊子日,禁止内外官员和百姓在宴会上使用珠花。己亥日,保定路发生饥荒,用钞八万锭、粮万石赈济灾民。戊申日,河南百姓饥荒,禁止饮酒。
十二月己未日,四川廉访司建议:“广元等五路,广安等三府,永宁等两宣抚司,请依照内郡设置推官一员。”皇帝同意。壬戌日,月亮侵犯外屏。癸亥日,汉阳发生地震。戊寅日,徭贼侵犯靖州。
这个月,东平发生地震。禁止淫祠。赈济东昌、济南、般阳、庆元、抚州的饥民。这一年,徭贼侵犯浔州,同知府事保童率领民兵击退他们。
五年春正月辛卯日,皇帝在太庙举行祭祀。这个月,
蓟州发生了地震。
二月戊午日,皇帝祭祀社稷。
三月辛卯日,皇帝亲自考试了七十八名进士,赐予普颜不花、张士坚进士及第,其余的人根据表现赐予不同的出身。这个月,任命陈思谦为中书省参议。在此之前,陈思谦建议:“各地盗贼兴起,是因为年景不好,百姓贫困,应该大量发放粮食赈济,以收拢人心,同时分布重兵镇抚中原。”皇帝没有采纳。大都、永平、巩昌、兴国、安陆等地以及桃温万户府的各翼人民都遭受饥荒,朝廷进行了赈济。
夏四月丁卯日,大都的流民,官府发放路粮,遣送他们回乡。这个月,汴梁、济南、邠州、瑞州等地百姓遭受饥荒,朝廷进行了赈济。招募富户出米五十石以上的,赐予“义士”称号。皇帝巡视上都。
五月己丑日,皇帝下诏将士兵掠夺的云南子女一千一百人放还乡里,并发放行粮,不愿回乡的听其自便。丁未日,河间转运司的灶户遭受水灾,皇帝下诏暂时免除余盐二万引,等到年景丰收时再补还官府。六月,庐州的张顺兴出米五百余石赈济饥民,朝廷赐予他门匾以示表彰。
秋七月丁亥日,黄河在济阴决口。己丑日,皇帝在太庙祭祀。丙午日,任命也先帖木儿、铁木儿塔识为御史大夫。皇帝下诏制定新的风纪。
八月戊午日,皇帝祭祀社稷。这个月,皇帝从上都返回。九月辛巳日,发生日食。戊戌日,解除酒禁。辛丑日,任命中书右丞达识帖睦迩为翰林学士承旨,中书参知政事搠思监为右丞,资政院使朵儿直班为中书参知政事。这个月,革除奥鲁制度。
冬十月壬子日,任命中书平章政事太平为御史大夫。乙卯日,皇帝在太庙祭祀。辛酉日,皇帝命令奉使宣抚巡行天下,诏书说:
自从我登基以来,至今已有十多年,身居亿兆人民之上,端坐九重深宫之中,耳目所及,怎能完全了解天下事?因此虽然日夜忧劳,希望百姓安宁,但和气未至,灾害频发,教化未达,风俗未淳,吏治未清,民困愈深。难道是承宣之责,纠劾之司,执行有所不足吗?依照先朝成例,派遣官员分道奉使宣抚,传达我的德意,询问百姓疾苦,清理冤滞,免除烦苛。体察官吏的贤能与否,明加升降,有罪的,四品以上停职申请,五品以下就地处置。民间一切兴利除害之事,悉听举行。
命令江西行省左丞忽都不丁、吏部尚书何执礼巡行两浙江东道,前云南行省右丞散散、将作院使王士弘巡行江西福建道,大都路达鲁花赤拔实、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秦从德巡行江南湖广道,吏部尚书定僧、宣政佥院魏景道巡行河南江北道,资政院使蛮子、兵部尚书李献巡行燕南山东道,兵部尚书不花、枢密院判官靳义巡行河东陕西道,宣政院同知伯家奴、宣徽佥院王也速迭儿巡行山北辽东道,荆湖北道宣慰使阿乞剌、两淮运使杜德远巡行云南省,上都留守阿牙赤、陕西行省左丞王绅巡行甘肃永昌道,大都留守答尔麻失里、河南行省参知政事王守诚巡行四川省,前西台中丞定定、集贤侍讲学士苏天爵巡行京畿道,平江路达鲁花赤左答纳失里、都水监贾惟贞巡行海北海南广东道。黄河泛滥。辛未日,辽、金、宋三史完成,右丞相阿鲁图进献,皇帝说:“史书已成,前人的善行,我当取以为法,恶行取以为戒,然而岂止是激励劝勉为君者,为臣者也应当知道。你们要体察我的心意,以前代的善恶为勉励。”己卯日,监察御史不答失里请求停止不急之务的造作。这个月,任命吕思诚为中书参知政事。
十一月甲午日,《至正条格》完成。奉元路的陈望叔伪称燕帖古思太子,被处死。
十二月丁巳日,皇帝下诏制定荐举守令的法令。这一年,宣徽院使笃怜铁穆迩知枢密院事,冯思温为御史中丞。
六年春二月庚戌日,发生日食。辛未日,兴国下冰雹,大的像马头。这个月,山东发生地震,七天才停止。
三月辛未日,盗贼扼守李开务的闸河,抢劫商旅船只。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凿会通河一千多里,每年运米到京城的达五百万石。现在骑贼不过四十人,抢劫船只三百艘却无法抓捕,恐怕运道阻塞,请求选派能臣率领壮勇千骑抓捕。”皇帝没有采纳。戊申日,京畿盗贼兴起,范阳县请求增设县尉及巡警兵,皇帝同意。山东盗贼兴起,皇帝下诏中书参知政事锁南班到东平镇遏。八番的龙宜进献马匹。
夏四月壬子日,辽阳为捕捉海东青而烦扰,吾者野人及水达达都反叛。癸丑日,任命长吉为皇太子宫傅官。颁布《至正条格》于天下。甲寅日,任命中书参知政事吕思诚为左丞。乙卯日,皇帝在太庙祭祀。丁卯日,皇帝巡视上都。发放二十万石米赈济贫民。万户买住等讨伐吾者野人遇害,皇帝下诏抚恤其家。任命中书左丞吕思诚知经筵事。命令左右二司、六部吏属在午后讲习经史。
五月壬午日,陕西饥荒,禁止饮酒。象州盗贼兴起。江西田赋提举司扰民,被罢免。丁亥日,盗贼盗窃太庙神主。派遣火儿忽答讨伐吾者野人。丁酉日,因黄河决口,设立河南山东都水监。六月己酉日,汀州连城县的罗天麟、陈积万反叛,攻陷长汀县,福建元帅府经历真宝、万户廉和尚等讨伐他们。丁巳日,皇帝下诏因云南贼死可伐盗据一方,侵夺路甸,任命亦秃浑为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讨伐他。
秋七月己卯日,皇帝在太庙祭祀。丙戌日,因辽阳的吾者野人等未平定,任命太保伯撒里为辽阳行省左丞相镇守。丁亥日,皇帝下诏招降死可伐。散毛洞的蛮族覃全在反叛,招降他,任命为散毛誓厓等处军民宣抚使,设置官属,赐予宣敕、虎符,设立驿铺。癸巳日,皇帝下诏选怯薛官为路、府、县的达鲁花赤。丙申日,任命朵儿直班为中书右丞,答儿麻为参知政事。壬寅日,任命御史大夫亦怜真班等知经筵事。甲辰日,京畿奉使宣抚定定奏报御史撒八儿等罪行,杖责并罢黜他们。当时各道奉使,都与台宪互相包庇,只有定定与湖广道的拔实纠举无避。
八月丙午日,命令江浙行省右丞忽都不花、江西行省右丞秃鲁统军合讨罗天麟。戊申日,皇帝祭祀社稷。这个月,皇帝从上都返回。九月乙酉日,收复长汀。戊子日,邵武发生地震,声音如鼓,到夜晚又响。
冬十月,思、靖的徭寇侵犯武冈,皇帝下诏湖广省臣及湖南宣慰元帅完者帖木儿讨伐他们,俘斩数百人,徭贼败走。
闰月乙亥日,皇帝下诏赦免天下,免除
税收分为三部分,水旱灾害的地区完全免除税收。
靖州的徭族叛贼吴天保攻陷了黔阳。
癸未日,汀州的叛贼罗德用杀死了首领罗天麟和陈积万,将他们的首级送到官府,其余的叛党全部被平定。
十二月丁丑日,省臣重新拟定了明宗母亲寿章皇后的徽号,称为庄献嗣圣皇后。
己卯日,改立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开设屯田,驻扎军队。
甲申日,诏令重新设立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财用规运总管府,共借贷民间钱二十六万余锭。
辛卯日,有关部门因为赏赐泛滥,上奏请求恩赐必须先经过省、台、院拟定。
甲午日,设立了两处海剌秃屯田。
诏令:“犯有贪污罪的人,不得被选任官职。”
重新设立八百宣慰司,由土官韩部继承他父亲的爵位。
辛丑日,任命吉剌班为太尉,开设府署,设置僚属。
壬寅日,山东、河南的盗贼兴起,派遣左、右阿速卫指挥不儿国等人讨伐他们。
这一年,黄河决堤。
尚书李絅请求亲自祭祀郊庙,亲近正直的人,远离奸佞之人,以崇尚阳气抑制阴气,但未被采纳。
七年春正月甲辰日,发生了日食。
天气极其寒冷且刮大风,朝中有数名官员倒下。
己酉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壬子日,任命中书左丞相别儿怯不花为右丞相,不久后他辞职。
丁巳日,重新设立东路都蒙古军都元帅府。
庚申日,云南的老丫等蛮族前来投降,设立了老丫耿冻路军民总管府。
丙寅日,因为广西宣慰使章伯颜讨伐徭族、獠族有功,升任湖广行省左丞。
诏令因为怯薛丹的支出过于庞大,除了历朝的定额外,全部取消。
二月甲戌日,兴圣宫举行佛事,赐予二千锭钞。
己卯日,山东发生地震,毁坏了城墙,棣州有雷声般的巨响。
河南、山东的盗贼蔓延到济宁、滕州、邳州、徐州等地。
庚辰日,任命中书参知政事锁南班为中书右丞,道童为中书参知政事。
丙戌日,任命宦官伯帖木儿为司徒。
这个月,徭族叛贼吴天保侵犯沅州。
任命阿吉剌为知枢密院事,整治军务。
三月甲辰日,中书省臣上奏:“世祖在位时,省、台、院的奏事由给事中专管,以便编纂国史。近年来这一制度废弛,恐怕万世之后,一代的功绩无从考证,请求恢复旧制。”皇帝同意了。
乙巳日,派遣使者选拔云南的官员。
修建光天殿。
庚戌日,在国子监举行考试,召集弟子员一起用餐,选拔补充路府及各卫的学正。
戊午日,诏令编纂《六条政类》。
庚申日,监察御史王士点弹劾集贤大学士吴直方越级晋升官阶,剥夺了他的宣命。乙丑日,云南王孛罗前来献上死可伐的捷报。
壬申日,派遣使者修建上都的大乾元寺。
命令有关部门制定吊唁诸王、公主、驸马的礼仪规格。
夏四月乙亥日,命令江浙省臣研究役法。
己卯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辛巳日,派遣达本、贺方出使占城。
任命通政院使朵郎吉儿为辽阳行省参知政事,讨伐吾者野人。
己丑日,发放二十万石米赈济贫民。
任命翰林学士承旨定住为中书右丞。
庚寅日,再次任命别儿怯不花为中书右丞相。
任命中书平章政事铁木儿塔识为左丞相。
临清、广平、滦河等地盗贼兴起,派遣军队抓捕他们。
通州盗贼兴起,监察御史上奏:“通州靠近京城,盗贼蜂起,应增加兵力讨伐,以杜绝其根源。”但未被采纳。
这个月,河东大旱,许多百姓饿死,派遣使者赈济他们。
皇帝巡视上都。
五月庚戌日,徭族叛贼吴天保攻陷武冈路,诏令派遣湖广行省右丞沙班统军讨伐。
乙丑日,右丞相别儿怯不花因为调和不力、灾异频发被罢免,诏令以太保的身份回家。
这个月,临淄发生地震,七天后才停止。
六月,诏令免除太师马札儿台的官职,安置在西宁州,他的儿子脱脱请求与父亲一同前往。
任命御史大夫太平为中书平章政事。
彰德路发生大饥荒,百姓互相残食。
秋七月甲寅日,召隐士完者图、执礼哈琅为翰林待制,张枢、董立为翰林修撰,李孝先为著作郎。
张枢没有到任。
丙辰日,月亮侵犯垒壁阵。
丁巳日,任命江南行台大夫纳麟为御史大夫。
这个月,徭族叛贼吴天保再次侵犯沅州,攻陷溆浦、辰溪县,所到之处焚烧掠夺一空。
将马札儿台迁往甘肃,是因为别儿怯不花的谗言。
九月癸卯日,八怜内的哈剌那海、秃鲁和伯叛贼兴起,切断了岭北的驿道。
甲辰日,辽阳霜冻早至,损害了庄稼,赈济驿户。
戊申日,皇帝从上都返回。
癸丑日,上都的斡耳朵建成,花费了九千余锭钞。
甲寅日,诏令举荐有才能和学业的人,以备侍卫之选。
丁巳日,中书左丞相铁木儿塔识去世。
辛西日,任命御史大夫朵儿只为中书左丞相。
甲子日,集庆路盗贼兴起,镇南王孛罗不花讨伐平定了他们。
丁卯日,徭族叛贼吴天保再次攻陷武冈,蔓延到宝庆,杀死了湖广行省右丞沙班于军中。
冬十月辛未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丁丑日,诏令:“左右丞相、平章、枢密知院、御史大夫,可以赐予玉押字印,其他官员不予。”
庚辰日,诏令在东平建立木华黎、伯颜的祠堂。
丙戌日,亦怜只答儿反叛,派遣军队讨伐。
辛卯日,开设东华射圃。
戊戌日,西番盗贼兴起,共有二百多处,攻陷了哈剌火州,劫掠了供御的葡萄酒,杀死了使臣。
这个月,徭族叛贼吴天保再次侵犯沅州,州兵将其击退。
十一月辛丑日,监察御史曲曲因为宦官陇普凭借宠幸,迅速升为荣禄大夫,追封三代,田宅超过规定,上疏弹劾他。
甲辰日,沿江盗贼兴起,肆意抢劫,有关部门无法禁止。
两淮运使宋文瓒上奏:“江阴、通泰是江海的门户,而镇江、真州次之,建国初期设立万户府以镇守这些地方。如今戍守的将领不称职,导致贼船往来无常。集庆花山的劫贼只有三十六人,官军有万人,却无法进讨,反而被击败,最后竟借助盐徒之手,虽然成功,岂不贻笑大方!应尽快选拔智勇之人,掌握兵权,以图后功。否则,东南五省的租税之地,恐怕不再属于国家。”但未被采纳。
拨出山东土地十六万二千余顷归属大承天护圣寺。
乙巳日,中书户部上奏:“各地水旱灾害,庄稼不收,湖广、云南盗贼蜂起,军费不足,而各位怯薛的冗员过多,请求分柬。”皇帝被众人的请求所牵制,下令三年后减少。
庚戌日,月亮侵犯天廪。
怀庆路发生饥荒。
徭族叛贼吴天保再次攻陷武冈,命令湖广行省平章政事苟尔领兵讨伐。
因为黄河决堤,命令工部尚书迷儿马哈谟巡视金堤。
甲寅日,徭族叛贼吴天保攻陷靖州,命令威顺王宽彻不花、镇南王孛罗不花及湖广、江西两省出兵讨伐。
丁巳日,任命中书平章政事太平为左丞相,他推辞,但未被允许。
戊午日,命令河南、山东都府出兵讨伐湖广的洞蛮。
己未日,任命中书省平章政事韩嘉讷为陕西行台御史大夫。
北方荒旱,粮食短缺,派遣使者赈济驿站的居民。
丁卯日,海北、湖南的徭族贼寇暗中发动叛乱,持续了两个多月,有关部门没有上报,皇帝下诏责备他们,并将他们的散官降了一级。
这个月,马札儿台去世,召脱脱回京师。
十二月庚午日,任命中书左丞相朵儿只为右丞相,平章政事太平为左丞相,诏告天下。
丙子日,因为连年水旱灾害,百姓大多失业,选拔二十六位台阁名臣出任郡守县令,并允许民间将利害之事密封呈报给省府。
壬午日,晋宁、东昌、东平、恩州、高唐等地的百姓饥荒,赈济钞十四万锭、米六万石。
丙戌日,中书省大臣建议,由于河南盗贼出没无常,应该分派达达军和杨州旧军驻守河南的水陆关隘,东至徐州、邳州,北至夹马营,遇到贼寇就进行抓捕,皇帝同意了。
这个月,陕西行御史台大臣弹劾,别儿怯不花是逆臣的亲儿子,不能担任太保的职务,皇帝没有听从。
这一年,设置了四位中书议事平章。
隆福宫的三皇后弘吉剌氏木纳失里去世。
八年春正月戊戌日初一,任命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
丁未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辛亥日,黄河决堤,将济宁路迁到济州。
皇帝下诏:“各官府中熟悉事务的人,不得调动。”
下诏翰林国史院编纂后妃、功臣的列传,学士承旨张起岩、学士杨宗瑞、侍讲学士黄溍为总裁官,左丞相太平、左丞吕思诚负责此事。
甲子日,木怜等地大雪,羊马冻死,进行赈济。
这个月,下诏赐予铜虎符,任命宫尉完者不花、贵赤卫副指挥使寿山监湖广军。
命令湖广行省右丞秃赤、湖南宣慰都元帅完者帖木儿讨伐莫磐洞的蛮族,斩首数百级,其余二十多个洞,绑缚其洞首杨鹿五送到京师。
二月癸酉日,御史大夫纳麟加太尉致仕。
乙亥日,因为北边沙土苦寒,停止海剌秃的屯田。
丙子日,命令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学习畏吾儿文字。
庚辰日,太阴星侵犯轩辕星。
癸未日,太阴星侵犯平道星。
甲申日,任命星吉为江南行台御史大夫。
壬辰日,太平上奏:“孛答、乃秃、忙兀三处屯田,世祖朝时以行营旧站拨属虎贲司,后来被豪强夺走,失去了利益,现在应该按以前的方式拨还。”皇帝同意了。
这个月,因为前奉使宣抚贾惟贞称职,特别任命他为永平路总管。
遇到饥荒,贾惟贞请求发放四万余锭钞赈济。
下诏在济宁郓城设立行都水监,任命贾鲁为都水。
三月丁酉日,下诏用束帛表彰郡县守令中廉洁勤勉的人。
辽东的锁火奴反叛,自称是大金的后代,水达达路的脱脱禾孙唐兀火鲁火孙讨伐并擒获了他。
壬寅日,土番盗贼兴起,有关部门请求不拘资历,委派官员讨伐。
福建盗贼兴起,地方偏远,难以讨捕,下诏在汀州、漳州设立分元帅府管辖。
癸卯日,皇帝亲自考试七十八名进士,赐予阿鲁辉帖木儿、王宗哲进士及第,其余人分别授予不同的出身。
己酉日,湖广行省派遣使者献上石壁洞蛮的捷报。
丙辰日,太阴星侵犯建星。
己未日,派遣使者到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等地选拔福建、番、广蛮夷等处的官员。
辛酉日,辽阳的兀颜拨鲁欢妄称是大金的后代,接受玉帝的符文作乱,官军讨伐并斩杀了他。
壬戌日,《六条政类》书成。
京畿地区百姓饥荒。
徽州路的达鲁花赤哈剌不花因政绩显著,下诏赐予金帛表彰。
这个月,徭族贼寇吴天保再次侵犯沅州。
夏四月辛未日,河间等路因为连年黄河决堤,水旱灾害接连不断,户口减少,请求减少盐税,皇帝同意了。
乙亥日,皇帝到国子学,赐予衍圣公银印,升秩为从二品。
制定了弟子员出身及奔丧、省亲等法规。
下诏:“守令选立社长,专门负责劝课农桑。”
下诏:“京官三品以上,每年推荐一名守令,守令到任三个月后,也要推荐一人代替自己。玉典赤、拱卫百户,不得授予县达鲁花赤,只能授予佐贰,长期表现廉洁能干的则任用。”
平江、松江发生水灾,发放海运粮十万石赈济。
丁丑日,辽阳的董哈剌作乱,镇抚钦察讨伐并擒获了他。
己卯日,海宁州沐阳县等地盗贼兴起,派遣翰林学士秃坚不花讨伐。
这个月,在太庙举行祭祀。
皇帝巡视上都。
任命脱脱为太傅。
湖广的章伯颜率兵抓捕土寇莫万五、蛮雷等,后来广西的峒贼乘机入侵,章伯颜退走。
五月丁酉日初一,大暴雨,京城崩塌。
庚子日,广西山崩,水涌出,漓江泛滥,平地水深二丈多,房屋、人畜被冲走。
壬子日,宝庆发生大水。
丁巳日,四川干旱,饥荒,禁止酿酒。
六月丙寅日初一,升徐州为总管府,将邳州、宿州、滕州、峄州隶属其下。
丙戌日,在上都设立司天台。
这个月,山东发生大水,百姓饥荒,进行赈济。
秋七月丙申日初一,日食。
辛丑日,重新设立五道河屯田。
乙巳日,在太庙举行祭祀。
表彰大都的节妇巩氏门。
戊申日,西北边境军民饥荒,派遣使者赈济。
壬子日,将流放的官员迁到近地安置,死者允许归葬。
乙卯日,派遣使者祭祀曲阜孔子庙。
江州路总管刘恒有政绩,升任山东宣慰使。
丙辰日,任命阿剌不花为大司徒。
八月丙子日,太阴星侵犯垒壁阵。
己卯日,山东下冰雹。
这个月,皇帝从上都返回。
九月己未日,太阴星侵犯灵台。
冬十月丁亥日,广西蛮族掠夺道州。
十一月辛亥日,徭族贼寇吴天保率领六万人掠夺全州。
这一年,下诏赐予高龄老人帛,在沂州设立分元帅府,任命买列的为元帅,防备山东的盗寇。
台州的方国珍作乱,聚集众人在海上,命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讨伐。
监察御史张桢弹劾太尉阿乞剌欺罔之罪,又说:“明里董阿、也里牙、月鲁不花,都是陛下不共戴天的仇人,伯颜杀害宗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按照古法,应当诛杀全家,而他们的子、兄弟还在朝中任职,应该立即诛杀或流放。别儿怯不花阿附权奸,也应该远贬。现在灾异频繁出现,盗贼蜂起,海寇敢于要挟君主,阃帅敢于玩忽职守,如果不振作起来,恐怕会有唐末藩镇噬脐之祸。”皇帝没有听从。
监察御史李泌说:“世祖发誓不与高丽共事,陛下继承世祖之位,怎能忘记世祖的话,竟然让高丽奇氏也位居皇后。现在灾异屡次出现,黄河决堤、地震,盗贼滋蔓,都是阴盛阳微的象征,请求将她降为妃,或许三辰能够安定,灾异可以平息。”皇帝没有听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四十一-注解
太庙: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象征皇权的神圣性。
怯薛丹:元朝时期的一种官职,负责皇帝的侍卫工作。
社稷:古代帝王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象征国家的根本。
太阴:古代天文学中指月亮。
井宿、牛宿、氐宿: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属于二十八宿之一。
填星:古代天文学中指土星。
荧惑:古代天文学中指火星。
罗堰: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
终场下第举人:指在科举考试中未能通过最后一场考试的举人。
学正、山长:学正是古代学校的教育官员,山长则是书院的负责人。
国学生: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
风宪:古代指监察官员的职责和权力。
行台:古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监察地方官员。
辽、金、宋三史:指元朝时期编纂的《辽史》、《金史》和《宋史》。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
桑果叶皆生黄色龙文:指桑树和果树的叶子上出现了黄色的龙形花纹,被视为祥瑞之兆。
河决白茅口:指黄河在白茅口决堤。
经筵官:古代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的官员。
回回剌里:指元朝时期的回族人。
撙节浮费:指节约不必要的开支。
嘉禾:指生长异常茂盛的禾苗,被视为祥瑞之兆。
宣慰司: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安抚和管理边疆地区。
太白:古代天文学中指金星。
右执法: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
霖雨:指连绵不断的雨水。
蠲民间田租五分:指减免民间田租的五分之一。
金字《藏经》:指用金粉书写的佛教经典。
常平仓:古代用于储存粮食以备灾荒的仓库。
惠民药局:古代为平民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
武功县: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省。
征东行省: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东北地区。
广样局:元朝时期的官署,负责管理纺织业。
郑王:元朝时期的封号,封给有功的贵族或官员。
海青、文豹:指珍贵的动物,常作为赏赐之物。
松江等处稻田提领所:元朝时期管理稻田的机构。
飓风:指强烈的热带风暴。
滦河:位于今河北省的河流。
太行:指太行山,位于今山西、河北、河南交界处。
陵川、壶关、广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西省和河北省。
都水监:古代负责管理水利工程的机构。
宣文阁:元朝时期的官署,负责管理文书和典籍。
黄河、淮河堤堰:指黄河和淮河的堤坝。
抑配食盐:指强制分配食盐给民众。
入粟补官:指通过捐献粮食来获得官职。
珠花:指用珍珠装饰的花朵,常用于宴会装饰。
廉访司:元朝时期的地方监察机构。
推官: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司法官员。
外屏: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名称。
靖州: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
东平: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
淫祠:指不合礼制的祭祀场所。
浔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进士: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考生,是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中书省:古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处理政务。
赈:救济,特指政府或富户对灾民、贫民的物质援助。
御史大夫:古代监察机构的首长,负责监察百官、纠察不法。
奉使宣抚:古代皇帝派遣官员到各地巡视,了解民情、安抚百姓。
至正条格:元朝时期的一部法典,规范了当时的法律和行政制度。
达鲁花赤: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怯薛:元朝时期的宫廷侍卫,负责保卫皇帝和皇宫的安全。
差税三分:指税收制度中的一种分配方式,将税收分为三部分,可能用于不同的用途,如国家财政、地方开支等。
水旱之地全免:指在遭受水灾或旱灾的地区,政府免除当地的税收,以减轻灾民的负担。
靖州徭贼吴天保:靖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徭贼指的是反抗朝廷的农民起义军,吴天保是起义军的首领。
黔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境内。
汀州贼徒罗德用:汀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名,贼徒指的是反抗朝廷的农民起义军,罗德用是起义军的首领。
罗天麟、陈积万:罗天麟和陈积万是汀州起义军的首领,后被杀。
明宗母寿章皇后:明宗是元朝的一位皇帝,寿章皇后是他的母亲,徽号是皇帝赐予的尊号。
庄献嗣圣皇后:是寿章皇后的徽号,表示其尊贵地位。
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和军事机构,负责山东地区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财用规运总管府:元朝时期的一个财政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寺庙的财务和物资调配。
八百宣慰司:元朝时期的地方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太尉:古代中国的高级军事官职,负责军事指挥。
阿速卫:元朝时期的一支精锐部队,负责保卫京城和皇帝的安全。
黄河决:指黄河堤坝决口,导致洪水泛滥,通常造成严重的灾害。
郊庙:古代中国皇帝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场所。
光天殿:元朝时期的一座宫殿,用于举行重要的政治和宗教仪式。
六条政类:元代的一部重要政书,总结了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治国经验。
集贤大学士:元朝时期的高级文官职位,负责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上都大乾元寺:元朝时期的一座重要寺庙,位于上都(今内蒙古境内)。
占城: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国家,位于今越南南部。
吾者野人:指元朝时期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临清、广平、滦河:古代中国的地名,分别位于今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
彰德路:元朝时期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完者图、执礼哈琅:元朝时期的隐士,被召入朝廷任职。
木华黎、伯颜:元朝时期的两位重要将领,木华黎是成吉思汗的功臣,伯颜是元朝的名将。
东华射圃:元朝时期的一个射箭训练场,位于京城内。
哈剌火州:元朝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新疆境内。
江阴、通泰:古代中国的地名,分别位于今江苏省和浙江省。
万户府:元朝时期的地方军事机构,负责管理一定数量的军队。
大承天护圣寺:元朝时期的一座重要寺庙,位于京城内。
金堤:指黄河的堤防,金堤是黄河堤防的一部分。
威顺王宽彻不花:元朝时期的一位王爵,负责军事指挥。
镇南王孛罗不花:元朝时期的一位王爵,负责军事指挥。
湖广洞蛮:指元朝时期湖南、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
陕西行台御史大夫:元朝时期的地方监察官员,负责陕西地区的监察事务。
赈济:指政府或有权势的人向受灾或贫困的民众提供粮食、衣物等生活必需品,以缓解其困境。
徭贼:指古代因徭役过重或生活困苦而被迫起义的农民。
散官:古代官员的一种,通常指没有实际职务的官员,多用于安置退休或降职的官员。
马札儿台:元代官员,曾任中书省平章政事,是元朝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脱脱:元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曾任中书省右丞相,主持编纂《宋史》、《辽史》、《金史》。
中书左丞相:元代中书省的最高官职之一,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
平章政事:元代中书省的重要官职,负责处理国家日常政务。
台阁名臣:指在中央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通常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声望。
达达军:元代的一支重要军队,主要由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组成,负责边疆防御和军事征讨。
太保:古代三公之一,地位仅次于太师,通常为皇帝的重要顾问。
隆福宫:元代皇宫的一部分,通常为皇后或皇太后的居所。
枢密院:元代掌管军事的最高机构,负责全国军事事务。
铜虎符: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通常由皇帝授予将领,象征军事指挥权。
畏吾儿文字:指回鹘文,元代畏吾儿(维吾尔)族使用的文字,常用于官方文书和宗教经典。
太阴犯轩辕: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运行到轩辕星座附近,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衍圣公:孔子后裔的封号,象征儒家文化的传承。
社长:元代乡村基层组织“社”的负责人,负责管理农业生产和税收。
司天台: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机构,负责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
曲阜孔子庙:位于山东曲阜,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象征儒家文化的中心。
高丽奇氏:指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皇后奇氏,原为高丽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四十一-评注
《顺帝四》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元顺帝在位期间的政治、经济、天文、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事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首先,文中提到的‘中书左丞许有壬辞职’、‘中书平章政事纳麟辞职’等事件,反映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动荡。这些事件不仅揭示了元朝末年官僚体系的腐败和混乱,也为后世研究元朝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天文现象,如‘太阴犯井宿’、‘填星犯牛宿’、‘荧惑犯罗堰’等,这些天文现象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古人对天象的重视。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密切相关,因此这些天文现象的记录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社会事件相联系,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多次自然灾害,如‘汴梁路新郑、密二县地震’、‘宝庆路饥’、‘秦州成纪县,巩昌府宁远、伏羌县山崩’等。这些自然灾害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脆弱性,也揭示了元朝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的无力。这些记录为后世研究古代自然灾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如‘诏修辽、金、宋三史’、‘定守令黜陟之法’等。这些改革和建设反映了元朝政府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努力,尽管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但这些改革和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宗教和文化活动,如‘诏写金字《藏经》’、‘禁淫祠’等。这些活动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宗教和文化的重视,尽管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但这些活动仍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顺帝四》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顺帝在位期间的重要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记录为后世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至正年间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府的应对措施。首先,文中提到的地震、饥荒、盗贼等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揭示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政府通过赈灾、放还被掠子女、免除盐税等措施,试图缓解民困,但效果有限,反映了当时政府的治理能力不足。
其次,文中提到的科举考试、官员任命、法典颁布等政治事件,展示了元朝政府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的努力。特别是《至正条格》的颁布,体现了元朝政府对法律制度的重视,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来规范社会秩序。然而,文中也提到了一些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如奉使宣抚与台宪互相掩蔽,反映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
再次,文中提到的军事行动,如讨伐盗贼、镇压叛乱等,反映了元朝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努力。然而,这些军事行动往往效果不佳,如盗贼劫船、云南贼死可伐盗据一方等事件,表明元朝政府在军事上的软弱无力。
最后,文中提到的祭祀活动,如祭社稷、享太庙等,反映了元朝政府对传统礼制的重视。这些祭祀活动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政治象征,体现了皇帝对天地祖先的敬畏和对国家根本的维护。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事件的记载,展示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政府的应对措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政府的治理困境。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末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朝廷的应对措施。首先,文中提到了税收制度的调整,特别是在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政府采取了免税政策,以减轻灾民的负担。这体现了元朝政府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对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农民起义军的活动,如靖州的吴天保、汀州的罗德用等。这些起义军的出现,反映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民众对朝廷的不满。朝廷对这些起义军的镇压,显示了元朝政府在维护统治秩序方面的努力,但也暴露了其统治基础的脆弱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朝廷对地方行政和军事机构的调整,如设立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复立八百宣慰司等。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政府试图通过加强地方行政和军事力量来维护统治秩序。然而,这些措施并未能有效遏制社会的动荡,反而加剧了地方势力的割据。
文中还提到了朝廷对宗教事务的重视,如复立大护国仁王寺昭应宫财用规运总管府、修建上都大乾元寺等。这些举措反映了元朝政府对宗教的支持,试图通过宗教来巩固统治。然而,宗教事务的过度干预也导致了财政负担的加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朝廷对官员的任免和赏罚,如任命吉剌班为太尉、罢免右丞相别儿怯不花等。这些举措反映了元朝政府在官员管理方面的努力,但也暴露了官员任免中的腐败和权力斗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的记载,展现了元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朝廷的应对措施。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局面,也为后世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这段文字记录了元代中后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政府的应对措施。首先,文中提到北荒旱灾导致饥荒,政府派遣使者赈济灾民,体现了元代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然而,海北、湖南的徭贼起义持续两月有余,地方官员却未及时上报,最终被朝廷问责,这反映了元代地方治理的腐败和效率低下。
文中还提到马札儿台的去世和脱脱的召回,这两位都是元代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他们的更替标志着朝廷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脱脱作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其召回可能意味着朝廷希望借助他的才能稳定政局。
此外,文中多次提到黄河决口、水旱灾害以及盗贼四起,这些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反映了元代中后期社会的脆弱性。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赈灾措施,如发放粮食和钱钞,但这些措施显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军事方面,文中提到达达军的调动和河南地区的盗贼问题,反映了元代边疆防御的紧张局势。达达军作为元代的重要军事力量,其调动显示了朝廷对河南地区局势的重视。然而,盗贼的频繁出现也暴露了元代地方治安的薄弱。
文中还提到元顺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官员的失职,如监察御史张桢对太尉阿乞剌的弹劾,以及李泌对高丽奇氏皇后地位的质疑。这些事件反映了元代末年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代中后期的历史事件,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问题,如自然灾害、地方治理的腐败、边疆防御的紧张以及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这些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衰落和灭亡。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