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九-原文
◎世祖六
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朔,克潭州,宋安抚使李芾尽室自焚死。
阿里海牙分遣官属招徕未附者,旬日间,湖南州郡相继悉降,得府一、州六、军二、县四十,户五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二,口百五十三万七千七百四十。
伯颜军次嘉兴府,安抚刘汉杰以城降。
董文炳军次乍浦,宋统制官刘英以本军降。
辛未,董文炳军至海盐,知县事王与贤及澉浦镇统制胡全、福建路马步军总沈世隆皆降。
壬申,改都统领司为通政院,以兀良合带等领之。
立回易库于诸路,凡十有一,掌市易币帛诸物。
敕大都路总管府和顾和买,权豪与民均输。
癸酉,宋相陈宜中遣军器监刘庭瑞赍宋主称藩表章,诣军前禀议,又致宜中等书于伯颜,伯颜以书答之。
乙亥,诏谕四川制置使赵定应来朝。
徙大都等路猎户戍大洪山之东,符宝郎董文忠请贫病者勿徙,从之。
宋复遣监察御史刘岊赍宋主称藩表至军前,且致书伯颜,为宗社生灵请命。
丙子,赏合儿鲁带所部将士征建都功银钞锦衣。
丁丑,宋遣都统洪模赍陈宜中、吴坚等书,请俟宗长福王至,同诣军前。
戊寅,伯颜以军出嘉兴府,留万户忽都虎、千户王秃林察戍之。
刘汉杰仍为其府安抚使。
辛巳,命云南行省给建都屯军弓矢。
军次崇德县,宋遣侍郎刘庭瑞、都统洪模来迓。
行都元帅府宋都带言:“江西隆兴、建昌、抚州等郡虽附,而闽、广诸州尚阻兵,乞增兵进讨。”
敕以襄汉军四千俾将之。
壬午,军次长安镇,董文炳以兵来会。
宋陈宜中、吴坚等违约不至。
癸未,军次临平镇。
甲申,次皋亭山,阿剌罕以兵来会。
宋主遣其保康军承宣使尹甫、和州防御使吉甫等,赍传国玉玺及降表诣军前。
其辞曰:“大宋国主鳷,谨百拜奉表于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昨尝遣侍郎柳岳、正言洪雷震捧表驰诣阙庭,敬伸卑悃,伏计已彻圣听。
臣眇焉幼冲,遭家多难,权奸似道,背盟误国,臣不及知,至于兴师问罪,宗社阽危,生灵可念。
臣与太皇日夕忧惧,非不欲迁辟以求两全,实以百万生民之命寄臣之身,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
惟是世传之镇宝,不敢爱惜,谨奉太皇命戒,痛自贬损,削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北、二广、四川见在州郡,谨悉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
欲望圣慈垂哀,祖母太后耄及,卧病数载,臣茕茕在疚,情有足矜,不忍臣祖宗三百年宗社遽至殒绝,曲赐裁处,特与存全,大元皇帝再生之德,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臣无任感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伯颜既受降表、玉玺,复遣囊加带以赵尹甫、贾余庆等还临安,召宰相出议降事。
乙酉,师次临安北十五里,囊加带、洪模以总管殷俊来报,宋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挟益、广二王出嘉会门,渡浙江遁去,惟太皇太后、嗣君在宫。
伯颜亟使谕阿剌罕、董文炳、范文虎率诸军先据守钱塘口,以劲兵五千人追陈宜中等,过浙江不及而还。
丙戌,伯颜下令禁军士入城,违者以军法从事。
遣吕文焕赍黄榜安谕临安中外军民,俾按堵如故。
时宋三司卫兵白昼杀人,张世杰部曲尤横闾里,小民乘时剽杀。
令下,民大悦。
伯颜又遣宣抚程鹏飞,计议孙鼎亨、囊加带、洪君祥入宫,安谕太皇谢氏。
丁亥,云南行省赛典赤,以改定云南诸路名号来上。
又言云南贸易与中州不同,钞法实所未谙,莫若以交会、〈贝八〉子公私通行,庶为民便。
并从之。
戊子,中书省臣言:“王孝忠等以罪命往八答山采宝玉自效,道经沙州,值火忽叛,孝忠等自拔来归,令于瓜、沙等处屯田。”
从之。
大名路达鲁花赤小钤部坐奸赃伏诛,没其家。
宋主祖母谢氏遣其丞相吴坚、文天祥,枢密谢堂,安抚贾余庆,中贵邓惟善来见伯颜于明因寺。
伯颜顾文天祥举动不常,疑有异志,遂令万户忙古带、宣抚唆都羁留军中。
且以其降表不称臣,仍书宋号,遣程鹏飞、洪君祥偕来使贾余庆复往易之。
己丑,军次湖州市。
遣千户囊加带、省掾王祐,赍传国玉玺赴阙。
敕高丽国以有官子弟为质。
中书省臣言:“赋民旧籍已有定额,至元七年新括协济合并户,为数凡二十万五千一百八十。”
敕减今岁丝赋之半。
庚寅,伯颜建大将旗鼓,率左右翼万户巡临安城,观潮浙江,于是宋宗室大臣以次来见,暮还湖州市。
辛卯,张弘范、孟祺、程鹏飞赍所易宋主称臣降表至军前。
甲午,复蓟州平谷县。
立随路都转运司,仍诏谕诸处管民官,以瓮吉剌带丑汉所部军五百戍哈答城,不吉带所部军六百移戍建都,其兀儿秃、唐忽军前在建都者,并遣还翼。
穿济州漕渠。
以真定总管昔班为中书右丞。
二月丁酉,诏刘颉、程德辉招淮西制置使夏贵。
己亥,克临江军。
庚子,宋主鳷率文武百僚诣祥曦殿,望阙上表,乞为藩辅;遣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余庆、枢密使谢堂、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家铉翁、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刘岊奉表以闻。
宋主祖母太皇太后亦奉表及笺。
是日,宋文武百司出临安府,诣行中书省,各以其职来见。
行省承制以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都督忙古带、范文虎入城视事。
辛丑,伯颜令张惠、阿剌罕、董文炳、左右司官石天麟、杨晦等入城,取军民钱谷之数,阅实仓库,收百官诰命符印,悉罢宋官府,散免侍卫禁军。
宋主鳷遣其右丞相贾余庆等充祈请使,诣阙请命,右丞相命吴坚、文天祥同行。
行中书省
右丞相伯颜等,以宋主鳷举国内附,具表称贺,两浙路得府八、州六、军一、县八十一,户二百九十八万三千六百七十二,口五百六十九万二千六百五十。
丁未,诏谕临安新附府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人等曰:
间者行中书省右丞相伯颜遣使来奏,宋母后、幼主暨诸大臣百官,已于正月十八日赍玺绶奉表降附。
朕惟自古降王必有朝觐之礼,已遣使特往迎致。
尔等各守职业,其勿妄生疑畏。
凡归附前犯罪,悉从原免;公私逋欠,不得征理。
应抗拒王师及逃亡啸聚者,并赦其罪。
百官有司、诸王邸第、三学、寺、监、秘省、史馆及禁卫诸司,各宜安居。
所在山林河泊,除巨木花果外,余物权免征税。
秘书省图书,太常寺祭器、乐器、法服、乐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册,凡典故文字,并户口版籍,尽仰收拾。
前代圣贤之后,高尚儒、医、僧、道、卜筮,通晓天文历数,并山林隐逸名士,仰所在官司,具以名闻。
名山大川,寺观庙宇,并前代名人遗迹,不许拆毁。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之人,量加赡给。
伯颜就遣宋内侍王野入宫,收宋国衮冕、圭璧、符玺及宫中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簿、麾仗等物。
戊申,立浙东西宣慰司于临安,以户部尚书麦归、秘书监焦友直为宣慰使,吏部侍郎杨居宽同知宣慰司事,并兼知临安府事。
乙卯,诏谕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及所辖州军县镇官吏军民。
丁巳,命焦友直括宋秘书省禁书图籍。
戊午,祀先农东郊。
淮西制置夏贵以淮西诸郡来降,唯镇巢军复叛,贵遣使招之,守将洪福杀其使,贵亲至城下,福始降,阿术斩之军中。
淮西路得府二、州六、军四、县三十四,户五十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七,口一百二万一千三百四十九。
庚申,召伯颜偕宋君臣入朝。
辛酉,车驾幸上都。
设资戒大会于顺德府开元寺。
伯颜遣不伯、周青招泉州蒲寿庚、寿晟兄弟。
甲子,董文炳、唆都发宋随朝文士刘褒然及三学诸生赴京师,太学生徐应镳父子四人同赴井死。
帝既平宋,召宋诸将问曰:“尔等何降之易耶?”
对曰:“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柄,每优礼文士,而独轻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
帝命董文忠答之曰:“借使似道实轻汝曹,特似道一人之过耳,且汝主何负焉?正如所言,则似道之轻汝也固宜。”
三月丁卯,命枢密副使张易兼知秘书监事。
伯颜入临安,遣郎中孟祺籍宋太庙四祖殿,景灵宫礼乐器、册宝暨郊天仪仗,及秘书省、国子监、国史院、学士院、太常寺图书祭器乐器等物。
戊辰,括江南已附州郡军器。
甲戌,阿术遣使报庐州夏贵已降,文天祥自镇江遁去,追之弗获。
荆湖南路行中书省言:“潭州既定,湖南州郡降者相继,即分命诸将镇守其地。”
从之。
宋福王与芮自浙东至伯颜军中。
以独松关守将张濡尝杀奉使廉希贤,斩之,籍其家。
乙亥,伯颜等发临安。
丁丑,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诣宋主宫,趣宋主鳷同太后入觐。
郎中孟祺奉诏宣读,至“免系颈牵羊”之语,太后全氏闻之泣,谓宋主鳷曰:“荷天子圣慈活汝,当望阙拜谢。”
宋主鳷拜毕,子母皆肩舆出宫,唯太皇太后谢氏以疾留。
戊寅,敕诸路儒户通文学者三千八百九十,并免其徭役,其富实以儒户避役者为民,贫乏者五百户,隶太常寺。
敕淮西庐州置总管万户府,以中书右丞、河南等路宣慰使合剌合孙、襄阳管军万户邸浃并行府事。
庚辰,囊加带以宋玉玺来上。
乙酉,赣、吉、袁、南安四郡内附。
庚寅,赐郡王瓜都银印。
敕上都和顾和买并依大都例。
以中书右丞昔班为户部尚书。
闰月丙申,置宣慰司于济宁路,掌印造交钞,供给江南军储。
以前西夏中兴签行中书省事暗都剌即思、大都路总管张守智并为宣慰使。
东川行枢密院总帅汪惟正略地涪州,克山寨溪洞凡二十有三所。
丁酉,诏湖广阿里海牙、忽都帖木儿赴阙,令脱拨忽鲁秃花、崔斌并留后鄂州。
辛亥,命副枢张易遣宋降臣吴坚、夏贵等赴上都。
戊午,淮西万户府招降方山等六寨。
甲子,禁西番僧持军器。
以中书省左右司郎中郝祯参知政事。
夏四月乙丑朔,阿术以宋高邮、宝应尝馈饷扬州,遣蒙古军将苫彻及史弼等守之,别遣都元帅孛鲁欢等攻泰州之新城。
丁卯,赐诸王都鲁金印。
戊辰,以河南兵事未息,开元路民饥,并弛正月五月屠杀之禁。
庚午,敕南商贸易京师者毋禁。
辛未,行江西都元帅宋都带以应诏儒生医卜士郑梦得等六人进,敕隶秘书监。
丙子,省东川行枢密院及成都经略司,以其事入西川行院。
复石人山寨居民于信阳军。
免大都医户至元十二年丝银。
己卯,以侍卫亲军征戍岁久,放令还家,期六月,各归其军。
庚辰,以水达达分地岁输皮革,自今并入上都。
壬午,召嗣汉天师张宗演赴阙。
乙酉,召昭文馆大学士姚枢、翰林学士王磐、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公履赴上都。
庚寅,修太庙。
以北京行中书省廉希宪为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于荆南府。
五月乙未朔,伯颜以宋主鳷至上都,制授鳷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
以平宋,遣官告天地、祖宗于上都之近郊。
遣使代祀岳渎。
己亥,伯颜请罢两浙宣慰司,以忙古带、范文虎仍行两浙大都督府事,从之。
庚子,定度量。
壬寅,宋三学生四十六人至京师。
癸卯,复沂、莒、胶、密、宁海五州所括
民为防城军者为民,免其租徭二年。
乙巳,赐伯颜所部有功将校银二万四千六百两。
阿术遣总管陈杰攻拔泰州之新城,遣万户乌马儿守之,以逼泰州。
丁未,宋扬州都统姜才攻湾头堡,阿里别击走之,杀其步骑四百人,右卫亲军千户董士元战死。
戊申,宋冯都统等自真州率兵二千、战船百艘袭瓜洲,阿术遣万户昔里罕、阿塔赤等出战,大败之,追至珠金沙,得船七十七艘,冯都统等赴水死。
改博州为东昌路。
己酉,括猎户、鹰坊户为兵。
乙卯,靖州张州判及李信、李发焚其城,退保飞山新城,行中书省发兵攻杀之,徙其党及家属于大都。
宋江西制置黄万石率其军来附,敕令入觐。
辛酉,安西王相府请颁诏招合州张珏,不从。
癸亥,升异样局为总管府,秩三品。
六月甲子朔,敕新附三卫兵之老弱者,放还其家。
己巳,以孔子五十三世孙曲阜县尹孔治兼权主祀事。
命东征元帅府选襄阳生券军五百,充侍卫军。
置行户部于大名府,掌印造交钞,通江南贸易。
庚午,敕西京僧、道、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有室家者,与民一体输赋。
辛未,命阿里海牙出征广西,请益兵,选军三万俾将之。
壬申,罢两浙大都督府,立行尚书省于鄂州、临安。
设诸路宣慰司,以行省官为之,并带相衔,其立行省者,不立宣慰司。
甲戌,以《大明历》浸差,命太子赞善王恂与江南日官置局更造新历,以枢密副使张易董其事。
易、恂奏:“今之历家,徒知历术,罕明历理,宜得耆儒如许衡者商订。”
诏衡赴京师。
宋扬州姜才夜率步骑数千趋丁村堡,守将史弼、苫彻出战,斩首百余级,获马四十匹。
诘旦,阿里、都督陈岩以湾头堡兵邀其后,伯颜察儿踵至,所将皆阿术麾下兵,姜才军遥望旗帜,亟走,遂大破之,获米五千余石。
阿术又以宋人高邮水路不通,必由陆路馈运,千户也先忽都以千骑邀之,数日米运果来,杀负米卒数千,获米三千石。
戊寅,诏作《平金》、《平宋录》,及诸国臣服传记,仍命平章军国重事耶律铸监修国史。
戊子,枢密院上言:“陈宜中、张世杰聚兵福建以攻我师,江西都元帅宋都带求援。”
命以安庆、蕲、黄等郡宿兵,付宋都带将之。
己丑,宋都带言福建魏天祐、游义荣弃家来附,以天祐为管军总管兼知邵武军事,义荣遥授建宁路同知,充管军千户。
壬辰,下诏招谕宋扬州制置李庭芝以次军官,及通、泰、真、滁、高邮大小官员。
又诏谕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使降。
李庭芝留朱焕守扬州,与姜才率步骑五千东走,阿术亲率百余骑驰去,督右丞阿里、万户刘国杰分道追及泰州西,杀步卒千人,庭芝等仅得入,遂筑长围堑而守之,阿术独当东南面,断其走路。
以户部尚书张澍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于北京。
秋七月乙未,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孟祺,以亡宋金玉宝及牌印来上,命太府监收之。
丙申,淮安、宝应民流寓邳州者万余口,听还其家。
丁酉,宋涪州观察杨立子嗣荣,请降诏招谕其父,从之。
戊戌,升阆州为保宁府。
敕山丹城直隶省部,以达鲁花赤行者仍领之。
壬寅,以李庭出征,赏其部将李承庆等钞、马、衣服、甲仗有差。
乙巳,朱焕以扬州降。
丁未,诏谕广西路静江府等大小州城官吏使降。
甲寅,赐诸王孛罗印。
以杨村至浮鸡泊漕渠洄远,改从孙家务。
乙卯,宋泰州守将孙良臣与李庭芝帐下卒刘发、郑俊开北门以降,执李庭芝、姜才,系扬州狱。
丙辰,阿术以总管乌马儿等守泰州,其通、滁、高邮等处相继来附。
淮东路得州十六、县三十三,户五十四万二千六百二十四,口一百八万三千二百一十七。
遣使持香币祠岳渎后土。
以中书右丞阿里海牙为平章政事,签书枢密院事、淮东行枢密院别乞里迷失为中书右丞,参知政事董文炳为中书左丞,淮东左副都元帅塔出、两浙大都督范文虎、江东江西大都督知江州吕师夔、淮东淮西左副都元帅陈岩并参知政事。
八月己巳,穿武清蒙村漕渠。
敕汉军都元帅阔阔带、李庭将侍卫军二千人西征。
升漷阴县为漷州。
乙亥,斩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都统姜才于扬州市。
庚辰,罢襄阳统军司。
车驾至自上都。
遣太常卿脱忽思以铜爵一、豆二,献于太庙。
以四万户总管奥鲁赤参知政事。
九月壬辰朔,命国师益怜真作佛事于太庙。
己亥,享于太庙,常馔外,益野豕、鹿、羊、蒲萄酒。
庚子,命姚枢、王磐选宋三学生之有实学者留京师,余听还家。
辛丑,遣庐州屯田军四千,转漕重庆。
癸卯,以平宋赦天下。
乙巳,高丽国王王愖上参议中赞金方庆功,授虎符。
丙午,敕常德府岁贡包茅。
丁未,谕西川行枢密院移檄重庆,俾内附。
命有司隳沿淮城垒。
辛亥,太白犯南斗。
甲寅,太白入南斗。
乙卯,以吐番合答城为宁远府。
辛酉,召宋宗臣鄂州教授赵与票赴阙。
设资戒会于京师。
阿术入觐。
江淮及浙东西、湖南北等路,得府三十七、州一百二十八、关一、监一、县七百三十三,户九百三十七万四百七十二,口千九百七十二万一千一十五。
冬十月甲子,以陈岩拔新城、丁村功,赐金五十两,部将刘忠等赐银有差。
乙亥,赐皇子北平王出征军士贫乏者羊马币帛有差。
申明以良为娼之禁。
丁亥,两浙宣抚使焦友直以临安经籍、图画、阴阳秘书来上。
戊子,淮西安抚使夏贵请入觐,乞令其孙贻孙权领宣抚司事,从之。
以淮东左副都
元帅阿里为平章政事,河南等路宣慰使合剌合孙为中书右丞,兵部尚书王仪、吏部尚书兼临安府安抚使杨镇、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迷里忽辛并参知政事。参知政事陈岩行中书省事于淮东。
十一月癸巳,安西王所部军克万州。丙午,赐阿术所部有功将士二百三十九人各银二百五十两。西川行院忽敦言:“所部军士久围重庆,逃亡者众,乞益军一万,并降诏招诱逋民之在大良平者。”并从之。壬子,赐龙答温军有功及死事者银钞有差。癸丑,并省内外诸司。丁卯,太阴犯填星。庚申,敕管民及理财之官由中书铨调,军官由枢密院定议。隳襄汉、荆湖诸城。南平招抚使兼知峡州事赵真,请降诏招谕夔州安抚张起岩,从之。高丽国王王愖遣其臣判秘书寺朱悦,来告更名睶。
十二月辛酉朔,荧惑掩钩钤。以十四年历日赐高丽。丁卯,改云南萝葡甸为元江府路。辛未,赐塔海所部战士及死事者银钞有差。赐忽不来等战功十九人银千二百两。壬申,李思敬告运使姜毅所言悖妄,指毅妻子为证。帝曰:“妻子岂证者耶?”诏勿问。乙亥,定江南所设官府。辛巳,以军士围守崇庆劳苦,赐钞六千锭。庚寅,诏谕浙东西、江东西、淮东西、湖南北府州军县官吏军民:“昔以万户、千户渔夺其民,致令逃散,今悉以人民归之元籍州县。凡管军将校及宋官吏,有以势力夺民田庐产业者,俾各归其主,无主则以给附近人民之无生产者。其田租商税、茶盐酒醋、金银铁冶、竹货湖泊课程,从实办之。凡故宋繁冗科差、圣节上供、经总制钱等百有余件,悉除免之。”伯颜言:“张惠守宋府库,不俟命擅启管钥。”诏阿术诘其事,仍谕江之东西、浙之东西、淮之东西官吏等,检核新旧钱谷。除浙西、浙东、江西、江东、湖北五道宣慰使。升江陵为上路,瑞安府仍为温州,陇州为散府,蓟州复置丰闰县,升临洮渭源堡为县。赐诸王金、银、币、帛如岁例。赐诸王乃蛮带等羊马价。赏阿术等战功,及赐降臣吴坚、夏贵等银、钞、币、帛各有差,赐伯颜、阿术等青鼠、银鼠、黄犭由只孙衣,余功臣赐豹裘、獐裘及皮衣帽各有差。是岁,东平、济南、泰安、德州、涟海、清河、平滦、西京西三州以水旱缺食,赈军民站户米二十二万五千五百六十石,粟四万七千七百十二石,钞四千二百八十二锭有奇。平阳路旱,济宁路及高丽渖州水,并免今年田租。断死罪三十四人。
十四年春正月癸巳,行都元帅府军次广东,知循州刘兴以城降。丙申,以江南平,百姓疲于供军,免诸路今岁所纳丝银。赐嗣汉天师张宗演道灵应冲和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戊戌,高丽金方庆等为乱,命高丽王治之,仍命忻都、洪茶丘饬兵御备。癸卯,复立诸道提刑按察司。甲辰,命阿术选锐军万人赴阙。丁未,知梅州钱荣之以城降。戊申,赐三卫军士之贫乏者八千三百五十二人各钞二锭、币十匹。己酉,赐耶律铸钞千锭。甲寅,敕宋福王赵与芮家赀之在杭、越者,有司辇至京师,付其家。丙辰,立建都、罗罗斯四路,守戍乌木等处,并置官属。己未,以白玉碧玉水晶爵六,献于太庙。括上都、隆兴、北京、西京四路猎户二千为兵。置江淮等路都转运盐使司,及江淮榷茶都转运使司。命嗣汉天师张宗演修周天醮于长春宫,宗演还江南,以其弟子张留孙留京师。
二月辛酉,命征东都元帅洪茶丘将兵二千赴上都。壬戌,瑞州安抚姚文龙率张文显来降,其家属为宋人所害,赐文龙、文显等钞有差。癸亥,彗星出东北,长四尺余。甲子,遣使代祀岳渎后土。丙寅,改安西王傅铜印为银印。立永昌路山丹城等驿,仍给钞千锭为本,俾取息以给驿传之须。诸王只必铁木儿言:“永昌路驿百二十户,疲于供给,质妻孥以应役。”诏赐钞百八十锭赎还之。丁卯,荆湖北道宣慰使塔海拔归州山寨四十七所。戊辰,祀先农东郊。甲戌,西川行院不花率众数万至重庆,营浮屠关,造梯冲将攻之,其夜都统赵安以城降。张珏舣船江中,与其妻妾顺流走涪州,元帅张德润以舟师邀之,珏遂降。车驾幸上都。辛巳,命北京选福住所统军三百赴上都。壬午,隳吉、抚二州城,隆兴滨西江,姑存之。仍选汀州军马守御瑞金县。丙戌,连州守过元龙已降复叛,塔海将兵讨之,元龙弃城遁。丁亥,知南恩州陈尧道、佥判林叔虎以城降。诏以僧亢吉益、怜真加加瓦并为江南总摄,掌释教,除僧租赋,禁扰寺宇者。以大司农、御史大夫、宣慰使兼领侍仪司事孛罗为枢密副使,兼宣徽使,领侍仪司事。
三月庚寅朔,以冬无雨雪,春泽未继,遣使问便民之事于翰林国史院,耶律铸、姚枢、王磐、窦默等对曰:“足食之道,唯节浮费,靡谷之多,无逾醪醴曲糵。况自周、汉以来,尝有明禁。祈赛神社,费亦不赀,宜一切禁止。”从之。辛卯,湖广行中书省言:“广西二十四郡并已内附,议复行中书省于潭州,置广南西路宣抚司于静江。”诏郑鼎所将侍卫军万人还京师,崔斌、阿里海牙同驻静江,忽都铁木儿、郑鼎同驻鄂汉,贾居贞、脱博忽鲁秃花同驻潭州。癸巳,以行都水监兼行漕运司事。甲午,以郑鼎所部军士抚定静江之劳,命还家少休,期六月赴上都。乙未,福建漳、泉二郡蒲寿庚、印德傅、李珏、李公度皆以城降。丁酉,括马三万二千二百六匹,孕驹者还其主。壬
孟瀯同起兵,行中书发兵攻之,杀孟瀯,天祥仅以身免。
诏以其妻孥赴京师。
右副都元帅张德润上涪州功,赐钞千锭。
乙未,凡伪造宝钞,同情者并处死,分用者减死杖之,具为令。
庚子,命中书省檄谕中外,江南既平,宋宜曰亡宋,行在宜曰杭州。
以吏部尚书别都鲁丁参知政事。
十二月丙辰,置中滦、唐村、淇门驿。
丁卯,以大都物价翔踊,发官廪万石,赈粜贫民。
庚午,梁山军袁世安以其城及金石城军民来降。
壬申,潭州行省复祁阳县。斩首贼罗飞,余党悉平。
乙亥,都元帅杨文安攻咸淳府,克之。
以十五年历日赐高丽国。
以参议中书省事耿仁参知政事。
冠州及永年县水,免今年田租。
导任河,复民田三千余顷。
赐诸王金、银、币、帛等物如岁例。
赐诸王也不干、燕帖木儿等五百二十九人羊马价,钞八千四百五十二锭。
赏拜答儿等千三百五十五人战功,金百两、银万五千一百两、钞百三十锭及纳失失、金素币帛、貂鼠豹裘、衣帽有差。
是岁,赈东平、济南等郡饥民,米二万一千六百十七石、粟二万八千六百十三石、钞万一百十二锭。
断死罪三十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九-译文
世祖六
十三年春正月丁卯朔,攻下潭州,宋朝的安抚使李芾全家自焚而死。
阿里海牙分派官员去招降那些还未归附的人,十天之内,湖南的州郡相继全部投降,获得一个府、六个州、两个军、四十个县,五十六万一千一百一十二户,一百五十三万七千七百四十口人。
伯颜的军队驻扎在嘉兴府,安抚使刘汉杰献城投降。
董文炳的军队驻扎在乍浦,宋朝的统制官刘英率领本军投降。
辛未日,董文炳的军队到达海盐,知县王与贤及澉浦镇统制胡全、福建路马步军总沈世隆都投降了。
壬申日,将都统领司改为通政院,由兀良合带等人领导。
在各路设立回易库,共十一处,负责市场交易中的货币和布帛等物品。
命令大都路总管府进行和买,权贵与百姓均摊负担。
癸酉日,宋朝宰相陈宜中派遣军器监刘庭瑞带着宋朝皇帝称臣的表章,到军前禀报商议,又送信给伯颜,伯颜回信答复。
乙亥日,诏令四川制置使赵定应来朝见。
将大都等路的猎户迁到大洪山以东戍守,符宝郎董文忠请求不要让贫病的人迁徙,皇帝同意了。
宋朝再次派遣监察御史刘岊带着宋朝皇帝称臣的表章到军前,并且送信给伯颜,为宗社和百姓请命。
丙子日,赏赐合儿鲁带所部将士征讨建都的功劳,赐予银钞和锦衣。
丁丑日,宋朝派遣都统洪模带着陈宜中、吴坚等人的书信,请求等宗长福王到来后,一同到军前。
戊寅日,伯颜率领军队离开嘉兴府,留下万户忽都虎、千户王秃林察戍守。
刘汉杰仍然担任该府的安抚使。
辛巳日,命令云南行省给建都的屯军提供弓箭。
军队驻扎在崇德县,宋朝派遣侍郎刘庭瑞、都统洪模前来迎接。
行都元帅府宋都带说:“江西的隆兴、建昌、抚州等郡虽然已经归附,但福建、广东等州还在抵抗,请求增兵进讨。”
皇帝命令将襄汉军四千人派去增援。
壬午日,军队驻扎在长安镇,董文炳率兵前来会合。
宋朝的陈宜中、吴坚等人违约没有到来。
癸未日,军队驻扎在临平镇。
甲申日,驻扎在皋亭山,阿剌罕率兵前来会合。
宋朝皇帝派遣保康军承宣使尹甫、和州防御使吉甫等人,带着传国玉玺和降表到军前。
降表的内容是:“大宋国主鳷,谨百拜奉表于大元仁明神武皇帝陛下:臣曾经派遣侍郎柳岳、正言洪雷震带着表章驰赴朝廷,表达臣的卑微心意,想必已经传到圣听。
臣年幼无知,遭遇家国多难,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臣未能及时察觉,以至于兴师问罪,宗社危在旦夕,百姓可念。
臣与太皇太后日夜忧惧,并非不想迁都以求两全,实在是将百万百姓的性命寄托在臣身上,如今天命已归,臣将何去何从?
唯有世传的镇国之宝,不敢吝惜,谨奉太皇太后的命令,痛自贬损,削去帝号,将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北、二广、四川现有的州郡,全部奉上圣朝,为宗社和百姓祈哀请命。
希望圣上垂怜,祖母太后年迈,卧病多年,臣孤苦无依,情有可悯,不忍心让臣祖宗三百年的宗社就此灭亡,恳请圣上裁处,特予保全,大元皇帝再生之德,赵氏子孙世世代代感激不尽,不敢忘记。
臣无比感激圣恩,激切惶恐之至。”
伯颜接受了降表和玉玺,又派遣囊加带带着赵尹甫、贾余庆等人返回临安,召见宰相商议投降事宜。
乙酉日,军队驻扎在临安北十五里处,囊加带、洪模带着总管殷俊来报告,宋朝的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人挟持益王、广王从嘉会门出逃,渡过浙江逃走,只有太皇太后和嗣君留在宫中。
伯颜急忙命令阿剌罕、董文炳、范文虎率领各军先占据钱塘口,派五千精兵追击陈宜中等人,渡过浙江后未能追上而返回。
丙戌日,伯颜下令禁止士兵入城,违者以军法处置。
派遣吕文焕带着黄榜安抚临安城内外军民,让他们照常生活。
当时宋朝的三司卫兵白天杀人,张世杰的部下尤其横行乡里,百姓乘机抢劫杀人。
命令下达后,百姓非常高兴。
伯颜又派遣宣抚程鹏飞,计议孙鼎亨、囊加带、洪君祥入宫,安抚太皇太后谢氏。
丁亥日,云南行省赛典赤上报改定云南各路名号。
又说云南的贸易与中原不同,钞法实在不熟悉,不如用交会、贝子等货币公私通行,或许对百姓更方便。
皇帝同意了。
戊子日,中书省大臣说:“王孝忠等人因罪被命令前往八答山采宝玉以自效,途经沙州时,遇到火忽叛乱,孝忠等人自行脱身归来,命令他们在瓜、沙等地屯田。”
皇帝同意了。
大名路达鲁花赤小钤部因贪污受贿被处死,家产被没收。
宋朝皇帝的祖母谢氏派遣丞相吴坚、文天祥,枢密谢堂,安抚贾余庆,中贵邓惟善到明因寺见伯颜。
伯颜看到文天祥举动异常,怀疑他有异心,于是命令万户忙古带、宣抚唆都将他羁留在军中。
并且因为降表中没有称臣,仍然使用宋朝的国号,派遣程鹏飞、洪君祥与来使贾余庆一同回去修改。
己丑日,军队驻扎在湖州市。
派遣千户囊加带、省掾王祐,带着传国玉玺前往朝廷。
命令高丽国派遣有官职的子弟作为人质。
中书省大臣说:“赋税户籍已有定额,至元七年新括协济合并户,共二十万五千一百八十户。”
皇帝命令今年丝赋减半。
庚寅日,伯颜树立大将旗鼓,率领左右翼万户巡视临安城,观潮于浙江,宋朝的宗室大臣依次来见,傍晚返回湖州市。
辛卯日,张弘范、孟祺、程鹏飞带着修改后的宋朝皇帝称臣的降表来到军前。
甲午日,恢复蓟州平谷县。
设立随路都转运司,并诏令各处管民官,将瓮吉剌带丑汉所部五百人戍守哈答城,不吉带所部六百人移戍建都,兀儿秃、唐忽的军队在建都的,一并遣回翼。
开凿济州漕渠。
任命真定总管昔班为中书右丞。
二月丁酉日,诏令刘颉、程德辉招降淮西制置使夏贵。
己亥日,攻下临江军。
庚子日,宋朝皇帝鳷率领文武百官到祥曦殿,向朝廷上表,请求成为藩属;派遣右丞相兼枢密使贾余庆、枢密使谢堂、端明殿学士签枢密院事家铉翁、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刘岊奉表上奏。
宋朝皇帝的祖母太皇太后也奉上表及笺。
当天,宋朝的文武百官离开临安府,前往行中书省,各自按照职位前来拜见。
行省按照制度将临安设为两浙大都督府,都督忙古带、范文虎入城视事。
辛丑日,伯颜命令张惠、阿剌罕、董文炳、左右司官石天麟、杨晦等人入城,查取军民钱粮的数目,核实仓库,收缴百官的诰命符印,全部废除宋朝的官府,解散侍卫禁军。
宋朝皇帝鳷派遣右丞相贾余庆等人作为祈请使,前往朝廷请命,右丞相命令吴坚、文天祥同行。
行中书省
右丞相伯颜等人,因为宋主鳷带领全国归附,上表祝贺,两浙路得到了八府、六州、一军、八十一县,共有二百九十八万三千六百七十二户,五百六十九万二千六百五十口人。
丁未日,皇帝下诏谕临安新归附的府、州、司、县官吏、士民、军卒等人说:
最近行中书省右丞相伯颜派遣使者来奏报,宋母后、幼主以及各位大臣百官,已经在正月十八日带着玺绶奉表投降归附。
朕认为自古以来投降的君王必有朝觐的礼节,已经派遣使者特地去迎接。
你们各自守好自己的职业,不要妄生疑虑和畏惧。
凡是归附前所犯的罪行,全部予以赦免;公私债务,不得追究。
凡是抗拒王师以及逃亡啸聚的人,一并赦免其罪。
百官有司、诸王邸第、三学、寺、监、秘省、史馆及禁卫诸司,各自应当安居。
所在的山林河泊,除了巨木和花果外,其余的物品暂时免除征税。
秘书省的图书,太常寺的祭器、乐器、法服、乐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册,凡是典故文字,以及户口版籍,全部要收拾好。
前代圣贤的后代,高尚的儒、医、僧、道、卜筮,通晓天文历数的人,以及山林隐逸的名士,仰仗所在的地方官府,全部上报名字。
名山大川,寺观庙宇,以及前代名人的遗迹,不许拆毁。
鳏寡孤独不能自存的人,酌情给予赡养。
伯颜随即派遣宋内侍王野入宫,收取宋国的衮冕、圭璧、符玺以及宫中的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簿、麾仗等物品。
戊申日,在临安设立浙东西宣慰司,任命户部尚书麦归、秘书监焦友直为宣慰使,吏部侍郎杨居宽同知宣慰司事,并兼任临安府事。
乙卯日,皇帝下诏谕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及所辖的州、军、县、镇官吏军民。
丁巳日,命令焦友直搜括宋秘书省的禁书图籍。
戊午日,在东郊祭祀先农。
淮西制置使夏贵带领淮西诸郡来投降,只有镇巢军再次反叛,夏贵派遣使者招降,守将洪福杀了使者,夏贵亲自到城下,洪福才投降,阿术在军中斩了他。
淮西路得到了二府、六州、四军、三十四县,共有五十一万三千八百二十七户,一百零二万一千三百四十九口人。
庚申日,召伯颜带领宋君臣入朝。
辛酉日,皇帝车驾前往上都。
在顺德府开元寺设立资戒大会。
伯颜派遣不伯、周青招降泉州蒲寿庚、寿晟兄弟。
甲子日,董文炳、唆都带领宋随朝文士刘褒然及三学诸生前往京师,太学生徐应镳父子四人一同投井而死。
皇帝平定宋国后,召见宋诸将问道:“你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投降了?”
他们回答说:“宋国有强臣贾似道擅权,常常优待文士,而轻视武官。我们长久以来积怨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降。”
皇帝命令董文忠回答说:“即使贾似道确实轻视你们,那也只是他一个人的过错,况且你们的君主有什么过错呢?正如你们所说,贾似道轻视你们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月丁卯日,任命枢密副使张易兼任秘书监事。
伯颜进入临安,派遣郎中孟祺登记宋太庙四祖殿,景灵宫的礼乐器、册宝以及郊天仪仗,以及秘书省、国子监、国史院、学士院、太常寺的图书祭器乐器等物品。
戊辰日,搜括江南已归附的州郡的军器。
甲戌日,阿术派遣使者报告庐州夏贵已经投降,文天祥从镇江逃走,追捕未果。
荆湖南路行中书省说:“潭州已经平定,湖南州郡投降的人相继而来,立即分派诸将镇守其地。”
皇帝同意了。
宋福王与芮从浙东来到伯颜军中。
因为独松关守将张濡曾经杀害奉使廉希贤,斩了他,并没收其家产。
乙亥日,伯颜等人从临安出发。
丁丑日,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前往宋主宫,催促宋主鳷同太后入朝觐见。
郎中孟祺奉诏宣读,读到“免系颈牵羊”的话时,太后全氏听后哭泣,对宋主鳷说:“承蒙天子圣慈活你,应当向朝廷拜谢。”
宋主鳷拜谢完毕,母子都乘肩舆出宫,只有太皇太后谢氏因病留下。
戊寅日,敕令各路通晓文学的儒户三千八百九十人,全部免除徭役,那些富裕的以儒户身份逃避徭役的人改为民户,贫乏的五百户,隶属太常寺。
敕令淮西庐州设立总管万户府,任命中书右丞、河南等路宣慰使合剌合孙、襄阳管军万户邸浃并行府事。
庚辰日,囊加带带着宋玉玺前来上呈。
乙酉日,赣、吉、袁、南安四郡归附。
庚寅日,赐予郡王瓜都银印。
敕令上都的和顾和买依照大都的惯例。
任命中书右丞昔班为户部尚书。
闰月丙申日,在济宁路设立宣慰司,掌管印造交钞,供给江南军储。
任命前西夏中兴签行中书省事暗都剌即思、大都路总管张守智为宣慰使。
东川行枢密院总帅汪惟正攻占涪州,攻克山寨溪洞共二十三所。
丁酉日,诏令湖广阿里海牙、忽都帖木儿前往朝廷,命令脱拨忽鲁秃花、崔斌留在鄂州。
辛亥日,命令副枢张易派遣宋降臣吴坚、夏贵等人前往上都。
戊午日,淮西万户府招降方山等六寨。
甲子日,禁止西番僧人持有军器。
任命中书省左右司郎中郝祯为参知政事。
夏四月乙丑日,阿术因为宋高邮、宝应曾经馈饷扬州,派遣蒙古军将苫彻及史弼等人守之,另派遣都元帅孛鲁欢等人攻打泰州的新城。
丁卯日,赐予诸王都鲁金印。
戊辰日,因为河南兵事未息,开元路百姓饥荒,一并放宽正月五月的屠杀禁令。
庚午日,敕令南商贸易京师的人不要禁止。
辛未日,行江西都元帅宋都带带领应诏的儒生医卜士郑梦得等六人进京,敕令隶属秘书监。
丙子日,撤销东川行枢密院及成都经略司,将其事务并入西川行院。
恢复石人山寨的居民于信阳军。
免除大都医户至元十二年的丝银。
己卯日,因为侍卫亲军征戍时间已久,放他们回家,期限为六月,各自归队。
庚辰日,因为水达达分地每年输送皮革,从今以后并入上都。
壬午日,召嗣汉天师张宗演前往朝廷。
乙酉日,召昭文馆大学士姚枢、翰林学士王磐、翰林侍讲学士徒单公履前往上都。
庚寅日,修建太庙。
任命北京行中书省廉希宪为中书右丞,行中书省事于荆南府。
五月乙未日,伯颜带领宋主鳷到达上都,制授鳷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封瀛国公。
因为平定宋国,派遣官员在上都的近郊告祭天地、祖宗。
派遣使者代祀岳渎。
己亥日,伯颜请求撤销两浙宣慰司,任命忙古带、范文虎继续行两浙大都督府事,皇帝同意了。
庚子日,制定度量。
壬寅日,宋三学生四十六人到达京师。
癸卯日,恢复沂、莒、胶、密、宁海五州所括
那些被征召为防城军的百姓,免除他们两年的租税和徭役。
乙巳日,赏赐伯颜部下有功的将校二万四千六百两银子。
阿术派遣总管陈杰攻占了泰州的新城,并派遣万户乌马儿驻守,以逼近泰州。
丁未日,宋扬州都统姜才进攻湾头堡,阿里别将其击退,杀死了四百名步兵和骑兵,右卫亲军千户董士元战死。
戊申日,宋冯都统等人从真州率领两千士兵和一百艘战船袭击瓜洲,阿术派遣万户昔里罕、阿塔赤等人出战,大败宋军,追击至珠金沙,缴获七十七艘船,冯都统等人投水而死。
将博州改为东昌路。
己酉日,征召猎户和鹰坊户为兵。
乙卯日,靖州的张州判和李信、李发焚烧了城池,退守飞山新城,行中书省派兵攻杀他们,并将他们的党羽和家属迁往大都。
宋江西制置使黄万石率领他的军队前来归附,皇帝下令让他入朝觐见。
辛酉日,安西王相府请求颁布诏书招降合州的张珏,但未被采纳。
癸亥日,将异样局升为总管府,级别为三品。
六月初一,皇帝下令将新归附的三卫兵中老弱的人放回家。
己巳日,任命孔子五十三世孙曲阜县尹孔治兼任主祀事。
命令东征元帅府挑选襄阳生券军五百人,充任侍卫军。
在大名府设立行户部,负责印造交钞,促进江南贸易。
庚午日,皇帝下令西京的僧侣、道士、也里可温、答失蛮等有家室的人,与百姓一样缴纳赋税。
辛未日,命令阿里海牙出征广西,请求增兵,挑选三万军队让他率领。
壬申日,撤销两浙大都督府,在鄂州和临安设立行尚书省。
设立诸路宣慰司,由行省官员兼任,并带有相衔,设立行省的地方不设立宣慰司。
甲戌日,因为《大明历》有误差,命令太子赞善王恂与江南的日官设立机构重新制定新历法,由枢密副使张易负责此事。
张易、王恂上奏:“现在的历法家,只知道历法技术,很少明白历法原理,应该请像许衡这样的老儒来商讨修订。”
皇帝下诏让许衡前往京师。
宋扬州的姜才夜间率领数千步兵和骑兵前往丁村堡,守将史弼、苫彻出战,斩首百余级,缴获四十匹马。
第二天早晨,阿里、都督陈岩率领湾头堡的军队从后方拦截,伯颜察儿随后赶到,所率领的都是阿术的部下,姜才的军队远远看到旗帜,急忙撤退,结果大败,缴获五千余石米。
阿术又因为宋军在高邮的水路不通,必定从陆路运输粮草,千户也先忽都率领一千骑兵拦截,几天后果然有米运来,杀死了数千名运米的士兵,缴获三千石米。
戊寅日,皇帝下令编写《平金》、《平宋录》以及各国臣服的传记,并命令平章军国重事耶律铸监修国史。
戊子日,枢密院上奏:“陈宜中、张世杰在福建聚集军队进攻我军,江西都元帅宋都带请求增援。”
皇帝下令将安庆、蕲、黄等郡的驻军交给宋都带率领。
己丑日,宋都带报告福建的魏天祐、游义荣放弃家业前来归附,任命魏天祐为管军总管兼知邵武军事,游义荣遥授建宁路同知,充任管军千户。
壬辰日,皇帝下诏招降宋扬州制置使李庭芝及其下属军官,以及通、泰、真、滁、高邮的大小官员。
又下诏招降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人。
李庭芝留下朱焕守扬州,与姜才率领五千步兵和骑兵向东撤退,阿术亲自率领百余骑兵追击,督右丞阿里、万户刘国杰分道追击至泰州西,杀死一千名步兵,李庭芝等人勉强进入泰州,随后修筑长围堑防守,阿术独自防守东南面,切断了他们的退路。
任命户部尚书张澍为参知政事,行中书省事于北京。
秋七月初五,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孟祺将亡宋的金玉宝器和牌印献上,皇帝命令太府监收下。
初六,淮安、宝应流亡到邳州的万余百姓,允许他们回家。
初七,宋涪州观察使杨立的儿子嗣荣请求下诏招降他的父亲,皇帝同意了。
初八,将阆州升为保宁府。
皇帝下令山丹城直属省部,由达鲁花赤继续管理。
十二日,因为李庭出征,赏赐他的部将李承庆等人钞、马、衣服、甲仗不等。
十五日,朱焕献扬州投降。
十七日,皇帝下诏招降广西路静江府等大小州城的官吏。
二十四日,赐予诸王孛罗印。
因为杨村至浮鸡泊的漕渠迂回遥远,改从孙家务。
二十五日,宋泰州守将孙良臣与李庭芝的部下刘发、郑俊打开北门投降,逮捕了李庭芝和姜才,关押在扬州监狱。
二十六日,阿术派遣总管乌马儿等人驻守泰州,通、滁、高邮等地相继归附。
淮东路获得十六个州、三十三个县,五十四万二千六百二十四户,一百零八万三千二百一十七口人。
派遣使者持香币祭祀岳渎后土。
任命中书右丞阿里海牙为平章政事,签书枢密院事、淮东行枢密院别乞里迷失为中书右丞,参知政事董文炳为中书左丞,淮东左副都元帅塔出、两浙大都督范文虎、江东江西大都督知江州吕师夔、淮东淮西左副都元帅陈岩并参知政事。
八月初九,开凿武清蒙村的漕渠。
皇帝下令汉军都元帅阔阔带、李庭率领二千侍卫军西征。
将漷阴县升为漷州。
十五日,在扬州市斩杀了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都统姜才。
二十日,撤销襄阳统军司。
皇帝从上都返回。
派遣太常卿脱忽思以一铜爵、二豆献于太庙。
任命四万户总管奥鲁赤为参知政事。
九月初一,命令国师益怜真在太庙举行佛事。
初八,在太庙举行祭祀,除了常规的祭品外,还增加了野猪、鹿、羊和葡萄酒。
初九,命令姚枢、王磐挑选宋三学生中有真才实学的人留在京师,其余的人允许回家。
初十,派遣庐州屯田军四千人,转运粮草到重庆。
十二日,因为平定宋朝,大赦天下。
十四日,高丽国王王愖上奏参议中赞金方庆的功劳,授予他虎符。
十五日,皇帝下令常德府每年进贡包茅。
十六日,命令西川行枢密院向重庆发布檄文,使其归附。
命令有关部门摧毁沿淮的城垒。
二十日,太白星侵犯南斗星。
二十三日,太白星进入南斗星。
二十四日,将吐番的合答城设为宁远府。
三十日,召宋宗臣鄂州教授赵与票入朝。
在京师设立资戒会。
阿术入朝觐见。
江淮及浙东西、湖南北等路,获得三十七个府、一百二十八个州、一个关、一个监、七百三十三个县,九百三十七万四百七十二户,一千九百七十二万一千零一十五口人。
冬十月初一,因为陈岩攻占新城、丁村的功劳,赏赐他五十两金子,部将刘忠等人赏赐银子不等。
十二日,赏赐皇子北平王出征的贫乏军士羊马币帛不等。
重申禁止将良民变为娼妓。
二十四日,两浙宣抚使焦友直将临安的经籍、图画、阴阳秘书献上。
二十五日,淮西安抚使夏贵请求入朝觐见,请求让他的孙子贻孙权代理宣抚司事务,皇帝同意了。
任命淮东左副都
元帅阿里被任命为平章政事,河南等路的宣慰使合剌合孙被任命为中书右丞,兵部尚书王仪、吏部尚书兼临安府安抚使杨镇、河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迷里忽辛都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陈岩在淮东行中书省事。
十一月癸巳日,安西王的部队攻占了万州。丙午日,赐予阿术部队有功的将士二百三十九人每人二百五十两银子。西川行院的忽敦说:“我们的部队长期围困重庆,逃兵很多,请求增派一万军队,并下诏招抚逃到大良平的百姓。”皇帝同意了。壬子日,赐予龙答温部队有功和阵亡的将士不同数量的银钞。癸丑日,合并和裁减内外各司。丁卯日,月亮侵犯土星。庚申日,命令管理民政和财政的官员由中书省选拔,军官由枢密院决定。摧毁了襄汉、荆湖等地的城池。南平招抚使兼知峡州事的赵真,请求下诏招抚夔州安抚张起岩,皇帝同意了。高丽国王王愖派他的臣子判秘书寺朱悦来报告改名睶。
十二月辛酉日,火星掩蔽了钩钤星。赐予高丽十四年的历书。丁卯日,将云南萝葡甸改为元江府路。辛未日,赐予塔海部队的战士和阵亡者不同数量的银钞。赐予忽不来等十九人战功银一千二百两。壬申日,李思敬告发运使姜毅的言论荒谬,指姜毅的妻子为证人。皇帝说:“妻子怎么能作证呢?”下诏不予追究。乙亥日,确定江南设立的官府。辛巳日,因为军士围守崇庆辛苦,赐予六千锭钞。庚寅日,下诏谕浙东西、江东西、淮东西、湖南北府州军县的官吏军民:“过去万户、千户掠夺百姓,导致百姓逃散,现在将百姓归还原籍州县。凡是管军的将校和宋朝的官吏,有以势力夺取百姓田宅产业的,让他们各自归还给原主,没有原主的则给予附近没有产业的百姓。田租商税、茶盐酒醋、金银铁冶、竹货湖泊的税收,按实际情况办理。凡是宋朝繁重的科差、圣节上供、经总制钱等一百多项,全部免除。”伯颜说:“张惠看守宋朝的府库,不等命令擅自开启钥匙。”下诏阿术调查此事,并谕江东西、浙东西、淮东西的官吏等,检查新旧钱谷。除浙西、浙东、江西、江东、湖北五道宣慰使。升江陵为上路,瑞安府仍为温州,陇州为散府,蓟州复置丰闰县,升临洮渭源堡为县。赐予诸王金、银、币、帛如每年的惯例。赐予诸王乃蛮带等羊马价。赏赐阿术等战功,并赐予降臣吴坚、夏贵等银、钞、币、帛各有不同,赐予伯颜、阿术等青鼠、银鼠、黄犭由只孙衣,其余功臣赐予豹裘、獐裘及皮衣帽各有不同。这一年,东平、济南、泰安、德州、涟海、清河、平滦、西京西三州因水旱缺粮,赈济军民站户米二十二万五千五百六十石,粟四万七千七百十二石,钞四千二百八十二锭有余。平阳路旱,济宁路及高丽渖州水,并免除今年的田租。判处死刑三十四人。
十四年春正月癸巳日,行都元帅府的军队到达广东,知循州刘兴以城投降。丙申日,因为江南平定,百姓因供应军队而疲惫,免除各路今年应纳的丝银。赐予嗣汉天师张宗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统领江南各路的道教。戊戌日,高丽金方庆等叛乱,命令高丽王处理,并命令忻都、洪茶丘整顿军队防备。癸卯日,重新设立各道提刑按察司。甲辰日,命令阿术选拔精锐军队一万人赴京。丁未日,知梅州钱荣之以城投降。戊申日,赐予三卫军士中贫困的八千三百五十二人每人钞二锭、币十匹。己酉日,赐予耶律铸钞一千锭。甲寅日,命令宋朝福王赵与芮在杭州、越州的财产,由官府运到京师,交给他的家人。丙辰日,设立建都、罗罗斯四路,守戍乌木等处,并设置官属。己未日,以白玉碧玉水晶爵六只,献于太庙。征召上都、隆兴、北京、西京四路的猎户二千人为兵。设立江淮等路都转运盐使司,及江淮榷茶都转运使司。命令嗣汉天师张宗演在长春宫修周天醮,宗演回江南,留下他的弟子张留孙在京师。
二月辛酉日,命令征东都元帅洪茶丘率兵二千赴上都。壬戌日,瑞州安抚姚文龙率张文显来投降,他们的家属被宋人杀害,赐予文龙、文显等不同数量的钞。癸亥日,彗星出现在东北,长四尺多。甲子日,派遣使者代祀岳渎后土。丙寅日,将安西王傅的铜印改为银印。设立永昌路山丹城等驿,并赐予钞一千锭作为本钱,以利息供给驿传的需要。诸王只必铁木儿说:“永昌路驿一百二十户,因供给而疲惫,抵押妻子儿女以应役。”下诏赐予钞一百八十锭赎回他们。丁卯日,荆湖北道宣慰使塔海拔归州山寨四十七所。戊辰日,在东郊祭祀先农。甲戌日,西川行院不花率众数万至重庆,在浮屠关扎营,制造梯冲准备攻城,当夜都统赵安以城投降。张珏将船停在江中,与他的妻妾顺流逃往涪州,元帅张德润以舟师拦截,张珏于是投降。皇帝前往上都。辛巳日,命令北京选拔福住所统军三百人赴上都。壬午日,摧毁吉、抚二州城,隆兴靠近西江,暂时保留。仍选拔汀州军马守御瑞金县。丙戌日,连州守过元龙已投降又反叛,塔海率兵讨伐,元龙弃城逃跑。丁亥日,知南恩州陈尧道、佥判林叔虎以城投降。下诏以僧亢吉益、怜真加加瓦为江南总摄,掌管释教,免除僧人的租赋,禁止骚扰寺庙。以大司农、御史大夫、宣慰使兼领侍仪司事的孛罗为枢密副使,兼宣徽使,领侍仪司事。
三月庚寅日,因为冬天没有雨雪,春天雨水不足,派遣使者向翰林国史院询问便民之事,耶律铸、姚枢、王磐、窦默等回答说:“充足粮食的方法,只有节约不必要的开支,浪费粮食最多的莫过于酒和曲糵。况且自周、汉以来,曾有明确的禁令。祭祀神社,费用也不小,应该全部禁止。”皇帝同意了。辛卯日,湖广行中书省说:“广西二十四郡都已归附,建议在潭州重新设立行中书省,在静江设立广南西路宣抚司。”下诏郑鼎所率领的侍卫军一万人回京师,崔斌、阿里海牙同驻静江,忽都铁木儿、郑鼎同驻鄂汉,贾居贞、脱博忽鲁秃花同驻潭州。癸巳日,以行都水监兼行漕运司事。甲午日,因为郑鼎所部军士抚定静江的功劳,命令他们回家稍作休息,六月赴上都。乙未日,福建漳、泉二郡的蒲寿庚、印德傅、李珏、李公度都以城投降。丁酉日,征召马三万二千二百六匹,怀孕的母马归还给主人。壬
孟瀯一同起兵,行中书发兵攻打他们,杀了孟瀯,天祥仅以身免。
诏令将他的妻子和子女送到京师。
右副都元帅张德润上报涪州的功绩,赐予千锭钞。
乙未年,凡是伪造宝钞的,同情者一并处死,分用者减死罪杖责,成为法令。
庚子年,命令中书省发布檄文告知中外,江南已经平定,宋朝应称为亡宋,行在应称为杭州。
任命吏部尚书别都鲁丁为参知政事。
十二月丙辰日,设置中滦、唐村、淇门驿站。
丁卯日,因为大都物价飞涨,发放官仓万石粮食,赈济贫民。
庚午日,梁山军袁世安带领他的城池及金石城军民来投降。
壬申日,潭州行省收复祁阳县。斩首贼寇罗飞,余党全部平定。
乙亥日,都元帅杨文安攻打咸淳府,攻克了它。
将十五年的历日赐予高丽国。
任命参议中书省事耿仁为参知政事。
冠州及永年县发生水灾,免除今年的田租。
疏导任河,恢复民田三千余顷。
按照每年的惯例赐予诸王金、银、币、帛等物品。
赐予诸王也不干、燕帖木儿等五百二十九人羊马价,钞八千四百五十二锭。
赏赐拜答儿等一千三百五十五人战功,金百两、银万五千一百两、钞百三十锭及纳失失、金素币帛、貂鼠豹裘、衣帽不等。
这一年,赈济东平、济南等郡的饥民,发放米二万一千六百十七石、粟二万八千六百十三石、钞万一百十二锭。
判处死罪三十二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九-注解
潭州:古代地名,今湖南省长沙市,宋代为重要的行政和军事中心。
李芾:宋代官员,任安抚使,在元军攻陷潭州时自焚殉国。
阿里海牙:元朝平章政事,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伯颜:元朝著名将领,曾参与灭宋战争,功勋卓著。
董文炳:元朝参知政事,负责行政事务。
陈宜中:南宋宰相,负责与元朝的谈判和投降事宜。
赵定应:南宋四川制置使,被元朝诏谕来朝。
文天祥:南宋末年著名抗元将领和诗人。
谢氏:南宋太皇太后,宋主的祖母,参与投降事宜。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宋主鳷:指南宋末代皇帝赵昺,宋亡后被元朝封为瀛国公。
玺绶:古代帝王的印玺和绶带,象征皇权。
朝觐之礼:古代诸侯或外国使节朝见天子的礼仪。
秘书省:古代掌管图书典籍的机构。
太常寺:古代掌管祭祀礼乐的机构。
卤簿: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队。
宗正谱牒:皇族宗室的族谱和世系记录。
天文地理图册:古代关于天文和地理的图书和地图。
贾似道:南宋末年权臣,掌握朝政大权。
廉希贤:元朝官员,曾奉命出使南宋。
张宗演:元朝道士,嗣汉天师。
姚枢:元朝著名学者,曾任昭文馆大学士。
王磐:元朝著名学者,曾任翰林学士。
徒单公履:元朝著名学者,曾任翰林侍讲学士。
阿术:元朝将领,伯颜的部下,参与多次重要战役。
姜才:宋朝将领,扬州都统,曾多次与元军交战。
阿里别:元朝将领,参与对宋战争。
董士元:元朝右卫亲军千户,战死于与宋军的战斗中。
冯都统:宋朝将领,真州都统,曾率兵袭击元军。
昔里罕、阿塔赤:元朝万户,参与对宋战争。
博州:古代地名,今山东聊城一带。
东昌路:元朝行政区划,今山东聊城一带。
靖州:古代地名,今湖南靖州一带。
飞山新城:古代地名,今湖南靖州一带。
黄万石:宋朝江西制置使,后投降元朝。
张珏:宋朝将领,合州守将。
异样局:元朝官署,负责特殊事务。
孔子五十三世孙:指孔子的后代,曲阜县尹孔治。
襄阳生券军:元朝军队,由襄阳地区的士兵组成。
大名府:古代地名,今河北大名一带。
交钞:元朝纸币,用于贸易和流通。
西京:古代地名,今山西大同一带。
也里可温、答失蛮:元朝时期的宗教人士,分别指基督教徒和穆斯林。
两浙大都督府:元朝在浙江地区的军事机构。
行尚书省:元朝在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
鄂州、临安:古代地名,今湖北武汉和浙江杭州一带。
宣慰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地方行政和安抚事务。
《大明历》:元朝时期的历法,后因误差较大而被修订。
王恂:元朝太子赞善,参与修订历法。
许衡:元朝著名学者,参与历法修订。
史弼、苫彻:元朝将领,参与对宋战争。
伯颜察儿:元朝将领,伯颜的部下。
高邮:古代地名,今江苏高邮一带。
也先忽都:元朝千户,参与对宋战争。
《平金》、《平宋录》:元朝官方编纂的历史记录,记载平定金朝和宋朝的经过。
耶律铸:元朝平章军国重事,负责监修国史。
陈宜中、张世杰:宋朝将领,曾聚兵福建抵抗元军。
宋都带:元朝江西都元帅,负责指挥对宋战争。
魏天祐、游义荣:宋朝将领,后投降元朝。
李庭芝:宋朝淮东制置使,后投降元朝。
朱焕:宋朝将领,扬州守将,后投降元朝。
张澍:元朝户部尚书,参知政事。
孟祺:元朝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负责接收宋朝的金玉宝及牌印。
杨立子嗣荣:宋朝涪州观察使杨立的儿子,后投降元朝。
阆州:古代地名,今四川阆中一带。
保宁府:元朝行政区划,今四川阆中一带。
山丹城:古代地名,今甘肃山丹一带。
达鲁花赤: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李承庆:元朝将领,李庭的部下。
孙良臣:宋朝泰州守将,后投降元朝。
刘发、郑俊:宋朝将领,李庭芝的部下,后投降元朝。
乌马儿:元朝总管,负责守备泰州。
岳渎后土:古代祭祀山川大地的仪式。
别乞里迷失:元朝签书枢密院事,负责军事事务。
塔出:人名,参知政事,负责江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范文虎:元朝两浙大都督,负责军事事务。
吕师夔:元朝江东江西大都督,负责军事事务。
陈岩:人名,宣抚官员。
阔阔带:元朝汉军都元帅,负责军事事务。
漷阴县:古代地名,今北京通州一带。
漷州:元朝行政区划,今北京通州一带。
脱忽思:元朝太常卿,负责祭祀事务。
奥鲁赤:人名,湖北道的宣慰使。
益怜真:元朝国师,负责佛教事务。
姚枢、王磐:元朝官员,负责选拔宋朝学生。
金方庆:高丽国参议中赞,因功授虎符。
常德府: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南省常德市。
包茅:古代祭祀用品,用于祭祀山川。
西川行枢密院:元朝在四川地区的军事机构。
重庆:古代地名,今重庆一带。
太白犯南斗:古代天象,指金星与南斗星相冲。
吐番合答城:古代地名,今西藏一带。
宁远府:元朝行政区划,今西藏一带。
赵与票:宋朝宗臣,鄂州教授,后被召入元朝。
资戒会:元朝佛教仪式,用于祈福和忏悔。
江淮及浙东西、湖南北等路:元朝行政区划,涵盖今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刘忠:元朝将领,陈岩的部下。
北平王:指元朝的亲王,封地在北平。
焦友直:元朝两浙宣抚使,负责接收宋朝的经籍、图画和阴阳秘书。
夏贵:宋朝淮西安抚使,后投降元朝。
贻孙权:夏贵的孙子,负责宣抚司事务。
平章政事: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宰相,负责国家政务。
宣慰使:元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安抚和管理边疆地区。
中书右丞:元代中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中书令处理政务。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相当于副宰相。
行中书省事: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政务的管理。
安西王:元代封爵名,指被封为安西王的宗室成员。
西川行院: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四川地区的政务。
太阴犯填星:古代天文学术语,指月亮与土星相冲,古人认为这是不吉的天象。
枢密院: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军事事务。
招抚使:元代官职名,负责招降和安抚叛乱地区。
荧惑掩钩钤:古代天文学术语,指火星(荧惑)与钩钤星相掩,古人认为这是不吉的天象。
万户、千户:元代军事编制单位,万户统领一千户,千户统领一百户。
提刑按察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地方司法和监察事务。
太庙:指皇帝的祖庙。
周天醮:道教仪式,用于祈福禳灾。
先农:古代祭祀农业神祇的仪式。
总摄:元代官职名,负责管理佛教事务。
侍仪司:元代礼仪机构,负责朝廷礼仪事务。
寅:地支的第三位,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广东肇庆府: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东省肇庆市。
新封等州:指新近归附的州郡。
癸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寿昌府: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张之纲:人名,寿昌府的官员,因从叛被处死。
弃市:古代的一种刑罚,指在市场上公开处决犯人。
乙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金银符:古代官员佩戴的象征身份和权力的符牌,通常由金银制成。
色组:指用不同颜色的丝带或绳索。
亵渎:指对神圣或庄严事物的不敬行为。
庚戌: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建宁府: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福建省建瓯市。
郭缵:人名,建宁府的通判,因投降而受到封赏。
黄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
史胜:人名,黄州的归附官员。
入觐:指官员进京朝见皇帝。
战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
签书:古代官职名,负责文书起草和签署。
东西川行枢密院事:古代官职名,负责军事和行政事务。
昝顺:人名,签书东西川行枢密院事的官员。
隆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赵孟烯:人名,隆州同知,负责招降南平军。
南平军:古代军事单位,负责镇守边疆。
都掌蛮: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贵州一带。
罗计蛮: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贵州一带。
凤凰、中垅、罗韦、高崖: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贵州一带。
田、杨二家:指田氏和杨氏两个家族,均为当地豪族。
豕鹅夷民: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四川、贵州一带。
纳款:指归顺、投降。
宝应军:古代军事单位,负责镇守边疆。
施福:人名,宝应军的士兵,因杀守将投降而受到封赏。
淮东都元帅府:古代军事机构,负责淮东地区的军事事务。
千户: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一千户的军民。
金符:古代官员佩戴的象征身份和权力的符牌,通常由黄金制成。
汪惟正:人名,东川的官员,奉命移镇巩昌。
巩昌: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甘肃省陇西县。
行中书省: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闽浙:指福建和浙江两省。
温、处、台、福、泉、汀、漳、剑、建宁、邵武、兴化: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浙江一带。
潭州行省:潭州行省是元代在湖南地区设立的行政机构。
广南西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庆远、郁林、昭、贺、藤、梧、融、宾、柳、象、邕、廉、容、贵、浔:古代地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襄阳府: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襄阳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
浙西道宣慰使:古代官职名,负责浙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阿塔海:人名,平章政事,负责江淮地区的行政事务。
郡王:古代爵位名,仅次于亲王。
合答:人名,郡王,负责北京地区的行政事务。
夏四月:指农历四月。
甲子: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宋特磨道: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农士贵:人名,宋特磨道的将军。
安平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李惟屏:人名,安平州的知州。
来安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岑从毅:人名,来安州的知州。
溪洞:指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
省各路转运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地方财政和物资转运。
总管府: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盐转运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盐务管理。
榷场:古代官方设立的贸易市场。
碉门、黎州: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吐蕃: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位于今西藏自治区。
丙子: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安抚: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治安和安抚事务。
赵与可:人名,安抚官员。
宣抚: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
丙戌: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铜钱:古代货币,由铜铸造而成。
均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
南漳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南漳县。
五月:指农历五月。
癸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大都:古代地名,指元朝的首都,位于今北京市。
酒禁:指禁止酿酒和饮酒的法令。
籍其家赀:指没收犯人的家产。
散之贫民:指将没收的家产分发给贫民。
辛丑: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合剌合孙:人名,千户,死于浑都海之战。
浑都海之战:古代战役名,发生在浑都海地区。
忽都带儿:人名,合剌合孙的儿子,继承其父的职位。
广南西路宣抚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广南西路地区的行政事务。
广西钦、横二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安抚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和安抚事务。
劝农事:指鼓励农业生产的事务。
敕:指皇帝发布的命令。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归附官:指归顺的官员。
三品以上:指官员的品级,三品为高级官员。
质子:指作为人质的官员子弟。
入侍:指进入宫廷侍奉皇帝。
西番:指西部边疆的少数民族。
阿立丁宁占:人名,西番的部落首领。
三十一族:指三十一个部落。
户:指家庭或户籍单位。
融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谭昌谋:人名,融州的安抚使,因谋反被处死。
伏诛:指被处死。
辛亥: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河南、山东: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南省和山东省。
水旱:指水灾和旱灾。
河泊课:指对河泊税收的征收。
听民自渔:指允许百姓自由捕鱼。
乙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蒙古、汉军:指蒙古族和汉族的军队。
宿卫:指宫廷的护卫。
思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贵州省境内。
田景贤:人名,思州的安抚使。
泸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泸州市。
西南番蛮:指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阿永:人名,西南番蛮的首领。
筠连、腾串:古代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境内。
蛮夷:指少数民族。
真人:指道教中的高级道士。
李德和:人名,真人,负责祭祀济渎。
济渎:指济水,古代四渎之一。
六月:指农历六月。
丙寅: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涪州:涪州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州,位于今重庆市涪陵区。
阳立:人名,涪州的安抚使。
嗣荣:人名,阳立的儿子。
夔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
管军总管: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军队。
虎符:古代官员佩戴的象征身份和权力的符牌,通常刻有虎形图案。
钞:古代货币,由纸币制成。
壬寅: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征广:指征讨广南地区的战役。
丁丑: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尚膳院:古代宫廷机构,负责皇帝的饮食。
秩三品:指官员的品级,三品为高级官员。
提点尚食、尚药局:古代宫廷机构,负责皇帝的饮食和药物。
忽林失:人名,尚膳使,负责尚膳院的事务。
庚辰: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甲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荆湖北道: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黑的:人名,荆湖北道的宣慰使。
谍者:指间谍。
夔府: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
荆南: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塔海:人名,湖北宣慰使。
丁亥: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崇明沙:古代地名,位于今上海市崇明区。
崇明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上海市崇明区。
行省参政:古代官职名,负责行省的行政事务。
行江东道宣慰使:古代官职名,负责江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阿剌罕:人名,行省参政,负责江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中书左丞:古代官职名,负责中书省的行政事务。
湖北道宣慰使:古代官职名,负责湖北地区的行政事务。
秋七月:指农历七月。
戊子朔:指农历七月初一。
大名、济宁: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河北省和山东省。
印钞局:古代机构,负责印制纸币。
壬辰: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犯盗者:指盗窃犯。
符宝郎:古代官职名,负责保管皇帝的符印。
董文忠:人名,符宝郎。
强窃:指抢劫和盗窃。
赃:指盗窃所得的财物。
丁酉: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佩符使臣:指佩戴符牌的官员。
军情急速:指紧急的军事情况。
乘传:指乘坐驿站的马车。
戊戌: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羊马群:指放牧的羊群和马群。
北口: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京畿:指首都及其周边地区。
禾:指庄稼。
诸王:诸王是指元朝皇帝的亲属和封王,享有一定的特权和封地。
昔里吉:人名,诸王之一。
阿力麻里:古代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械系:指用枷锁束缚。
右丞相: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政务。
安童:人名,右丞相。
海都:人名,元朝的亲王,封地在海都。
东道诸王:指东部地区的亲王。
西道诸王:指西部地区的亲王。
和林城:古代地名,位于今蒙古国境内。
右丞相伯颜:人名,右丞相,负责国家政务。
忽鲁带:人名,诸王之一。
行御史台:古代行政机构,负责监察事务。
扬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
都元帅: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军队。
相威:人名,都元帅,负责行御史台的事务。
御史大夫:古代官职名,负责监察事务。
八道提刑按察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地方司法和监察事务。
戊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东川都元帅:古代官职名,负责东川地区的军事事务。
张德润:人名,东川都元帅。
程聪、程广:人名,涪州的安抚使。
江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江西省。
麦术丁:人名,参知政事,负责江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淮东宣慰使:古代官职名,负责淮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彻里帖木儿:人名,淮东宣慰使。
江东宣慰使:古代官职名,负责江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张荣实:人名,江东宣慰使。
江西宣慰使:古代官职名,负责江西地区的行政事务。
李恒:人名,江西宣慰使。
招讨使:古代官职名,负责招降和讨伐事务。
也的迷失:人名,招讨使。
万户: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一万户的军民。
昔里门:人名,万户。
荆湖路宣抚使:古代官职名,负责荆湖地区的行政事务。
程鹏飞:人名,荆湖路宣抚使。
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古代官职名,负责闽广地区的军事事务。
蒲寿庚:人名,闽广大都督兵马招讨使。
壬子: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榷大都商税:指对大都地区的商业税收进行征收。
丁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湖北宣慰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湖北地区的行政事务。
司空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寿昌、黄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平宋将帅:指平定宋朝的将领。
简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简阳市。
广西: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死事者:指在战争中阵亡的将士。
银钞:指银两和纸币。
回水窝: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渊圣广源王:古代封号,指被封为广源王的皇室成员。
善佑:指神灵的庇佑。
常山: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灵济昭应王:古代封号,指被封为昭应王的皇室成员。
广惠:指广泛的恩惠。
安丘: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安丘市。
雹泉:古代地名,位于今山东省安丘市。
灵霈侯:古代封号,指被封为灵霈侯的皇室成员。
灵霈公:古代封号,指被封为灵霈公的皇室成员。
吕文焕:人名,参知政事,负责江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八月:指农历八月。
戊午朔:指农历八月初一。
不花:人名,行院西川的官员。
行院西川:古代行政机构,负责西川地区的行政事务。
丁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成都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
仓收羡余:指仓库中多余的粮食。
按察司:古代行政机构,负责地方司法和监察事务。
辛未: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鲁希文:人名,常德府的总管。
李三俊:人名,常德府的官员。
结构为乱:指结党谋反。
车驾:指皇帝的车队。
畋:指打猎。
上都:古代地名,指元朝的首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
九月:指农历九月。
壬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镔铁海青圆符:古代符牌,由镔铁制成,刻有海青图案。
丙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广南东路: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广东省。
广、连、韶、德庆、惠、潮、南雄、英德:古代地名,位于今广东省。
内附:指归顺、投降。
甲辰: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福建行省:古代行政机构,负责福建地区的行政事务。
宋二王:指宋朝的两位亲王。
都督:古代官职名,负责统领军队。
忙兀带:人名,都督。
高兴:人名,招讨使。
昂吉儿:人名,将领。
忻都:人名,将领。
唐兀带:人名,将领。
司空山寨: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张德兴:人名,司空山寨的首领。
福建路宣慰使:古代官职名,负责福建地区的行政事务。
行征南都元帅:古代官职名,负责征讨南方的军事事务。
唆都:人名,福建路宣慰使。
百家奴:人名,招讨使。
丁广:人名,招讨使。
建宁: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福建省建瓯市。
崇安:古代地名,位于今福建省武夷山市。
南剑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福建省南平市。
冬十月:指农历十月。
丙辰朔:指农历十月初一。
日有食之:指发生日食。
己未: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庚申: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太原坪:古代地名,位于今重庆市奉节县。
辛酉: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盖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辽宁省盖州市。
猎禁:指禁止打猎的法令。
乙亥: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宋张世杰、文天祥:人名,宋朝的将领。
隆兴: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西省南昌市。
无籍军:指没有正式编制的军队。
剽掠:指抢劫和掠夺。
关渡:指关隘和渡口。
己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郭晓、魏象祖:人名,降臣。
币帛:指货币和丝绸。
壬午: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播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贵州省遵义市。
杨邦宪:人名,播州的安抚使。
玺书:指皇帝颁发的诏书。
忽都帖木儿:人名,行省参政。
脱博忽鲁秃花:人名,行省参政。
崔斌:人名,行省参政。
鄂州:古代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武汉市。
张鼎:人名,鄂州总管府的达鲁花赤。
贾居贞:人名,湖北道宣慰使。
十一月:指农历十一月。
戊子:干支纪日法中的一天,用于纪日。
宋文天祥:人名,宋朝的将领。
赵:人名,宋文天祥的部下。
孟瀯:孟瀯是南宋末年的一位将领,与文天祥一同起兵抗元。
行中书:行中书是元代的一种行政机构,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宝钞:宝钞是元代发行的纸币,用于流通和交易。
行在:行在是指皇帝在外时的临时居所,此处指杭州。
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是古代中国中央政府中负责官员任免的部门长官。
中滦、唐村、淇门驿:这些是元代设置的驿站,用于传递官方文书和提供交通便利。
官廪:官廪是政府储存粮食的仓库。
梁山军:梁山军是南宋末年的一支抗元军队。
咸淳府:咸淳府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府,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高丽国:高丽国是古代朝鲜半岛上的一个国家,与元朝有密切的外交关系。
冠州及永年县:冠州和永年县是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名,分别位于今山东省和河北省。
任河:任河是古代中国的一条河流,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纳失失:纳失失是元代的一种贵重织物,常用于赏赐和礼仪场合。
金素币帛:金素币帛是元代的一种贵重织物,用于赏赐和礼仪场合。
貂鼠豹裘:貂鼠豹裘是用貂鼠和豹皮制成的贵重衣物,象征地位和财富。
东平、济南:东平和济南是古代中国的两个郡,分别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本纪-卷九-评注
这段古文详细记录了元朝对南宋的征服过程,特别是元军在湖南、浙江等地的军事行动和南宋朝廷的投降过程。文中提到的潭州之战、临安的投降等事件,都是宋元交替时期的重要历史节点。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战争的残酷和南宋朝廷的无奈。
文中提到的李芾自焚殉国,反映了南宋官员在国破家亡时的忠诚与悲壮。而陈宜中、文天祥等人则代表了南宋朝廷在最后时刻的挣扎与无奈。文天祥作为南宋的抗元英雄,其被俘和随后的不屈不挠,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元朝将领伯颜、董文炳等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仅成功征服了南宋,还在战后对南宋的治理和安抚中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例如,伯颜在临安投降后,迅速采取措施稳定局势,禁止军士入城,派遣官员安抚民众,这些举措有效地防止了战后的混乱。
文中还提到了元朝对南宋的治理措施,如设立通政院、回易库等机构,以及对南宋官员的安置和对民众的安抚。这些措施不仅体现了元朝对南宋的统治策略,也反映了元朝在征服南宋后,如何通过政治手段巩固自己的统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宋元交替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残酷性。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元交替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元朝灭宋后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措施,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对南宋遗民的政策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首先,元朝对南宋的降附采取了宽容的政策,赦免了归附前的罪行,并保护了南宋的文化遗产,如图书、祭器、乐器等,显示了元朝统治者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其次,元朝对南宋的官员和士人采取了安抚和利用的策略,如召见南宋的官员和士人,免除儒户的徭役,显示了元朝统治者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同时,元朝也对南宋的军事力量进行了整编和利用,如设立宣慰司,派遣南宋降将镇守各地,显示了元朝统治者对军事力量的重视和对南宋降将的信任。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对宗教和民间信仰的态度,如保护寺观庙宇,召见道士和僧人,显示了元朝统治者对宗教和民间信仰的宽容和尊重。同时,元朝也对南宋的经济和文化进行了整合和利用,如括江南州郡的军器,保护秘书省的图书,显示了元朝统治者对经济和文化资源的重视。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朝灭宋后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措施,也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对南宋遗民的政策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对这段文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初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以及元朝统治者对南宋遗民的政策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在灭宋战争中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和行政措施,展现了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复杂局势和多方面的应对策略。
首先,文中提到元朝对宋朝的军事行动,如伯颜、阿术等将领的多次战役,显示了元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和对宋朝的步步紧逼。特别是阿术派遣陈杰攻拔泰州新城,以及姜才、冯都统等宋朝将领的反击,反映了宋元战争的激烈程度。
其次,文中还提到元朝在占领地区的行政措施,如改博州为东昌路、括猎户、鹰坊户为兵等,显示了元朝在占领地区迅速建立统治秩序的能力。这些措施不仅巩固了元朝的统治,也为后续的军事行动提供了支持。
此外,文中还提到元朝对宋朝官员的招降政策,如黄万石、魏天祐、游义荣等人的投降,显示了元朝在战争中的灵活策略。通过招降宋朝官员,元朝不仅削弱了宋朝的抵抗力量,还获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最后,文中还提到元朝在文化方面的措施,如修订《大明历》、接收宋朝的经籍、图画等,显示了元朝在统一中国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巩固元朝的统治,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在灭宋战争中的军事行动和行政措施,还反映了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复杂局势和多方面的应对策略。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这段文字记载了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元代初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
首先,文中提到了一系列官员的任命和调动,如元帅阿里为平章政事、河南等路宣慰使合剌合孙为中书右丞等,这些任命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地方行政和军事的高度重视。通过这些任命,元朝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确保了政权的稳定。
其次,文中记载了多次军事行动和赏赐活动,如安西王所部军克万州、赐阿术所部有功将士银两等。这些军事行动显示了元朝在统一全国过程中的军事扩张和征服,同时也通过赏赐将士来激励士气,巩固军队的忠诚。
再次,文中提到了一些宗教和祭祀活动,如赐嗣汉天师张宗演道灵应冲和真人、命嗣汉天师张宗演修周天醮于长春宫等。这些活动反映了元代政府对宗教的重视,尤其是对道教的扶持,通过宗教活动来巩固政权的合法性。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天象记录,如太阴犯填星、荧惑掩钩钤等。这些天象记录不仅是古代天文学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重视,认为天象与人事密切相关,常用来预测吉凶。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社会救济措施,如赈济因水旱缺食的军民站户、免除田租等。这些措施显示了元代政府对民生的关注,通过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来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代初期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还反映了元代政府的治国策略和社会状况。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初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和边疆地区的归附情况。文中提到的地名、官职、人名等,均为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文化背景来看,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帝国,文中提到的‘都掌蛮’、‘罗计蛮’、‘豕鹅夷民’等少数民族的归附,反映了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民族融合的进程。
从历史意义来看,文中记载的‘金银符’、‘虎符’等符牌的使用,体现了元朝对官员身份和权力的严格管理。同时,‘酒禁’、‘猎禁’等法令的实施,反映了元朝对社会的严格控制和秩序维护。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语言朴实无华,符合史书的写作风格。通过具体的事件和人物,展现了元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体而言,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为我们了解元朝的政治制度、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的历史进程和社会结构。
这段文字记载了元代初年的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事件,反映了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首先,文中提到孟瀯与文天祥一同起兵抗元,最终孟瀯被杀,文天祥仅以身免。这一事件体现了南宋末年抗元斗争的激烈和残酷,同时也展示了元朝在平定江南过程中的军事策略和手段。
其次,文中提到元朝政府对伪造宝钞的严厉惩罚,以及对江南地区的行政调整,如将宋称为亡宋,杭州称为行在。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在巩固政权、维护经济秩序和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努力。
此外,文中还记载了元朝政府对地方官员的赏赐和对灾民的赈济,如赐钞千锭、发官廪万石赈粜贫民等。这些措施体现了元朝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政策。
最后,文中提到元朝政府对高丽国的赏赐和对诸王的赏赐,如赐十五年历日、赐羊马价等。这些措施反映了元朝在对外关系和对内统治中的礼仪和赏赐制度,展示了元朝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的统治特点。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元代初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还反映了元朝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初年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元朝政府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策略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