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四-原文
◎五行二
○水不润下
元统元年五月,汴梁阳武县河溢害稼。
六月,京畿大霖雨,水平地丈余。
泾河溢,关中水灾。
黄河大溢,河南水灾。
泉州霖雨,溪水暴涨,漂民居数百家。
七月,潮州大水。
二年正月,东平须城县、济宁济州、曹州济阴县水灾。
二月,滦河、漆河溢,永平路属县皆水。
瑞州路水。
三月,山东霖雨,水涌。
四月,东平、益都水。
五月,镇江路水,宣德府大水。
六月,淮河涨,漂山阳县境内民畜房舍。
九月,吉安路水。
至元元年,河决汴梁封丘县。
二年五月,南阳邓州大水。
六月,泾水溢。
八月,大都至通州霖雨,大水。
三年二月,绍兴大水。
五月,广西贺州大水害稼。
六月,卫辉淫雨至七月,丹、沁二河泛涨,与城西御河通流,平地深二丈余,漂没人民房舍田禾甚众,民皆栖于树木,郡守僧家奴以舟载饭食之,移老弱居城头,日给粮饷,月余水方退。
汴梁兰阳、尉氏二县,归德府皆河水泛溢。
黄州及衢州常山县皆大水。
四年五月,吉安永丰县大水。
六月,邵武大水,城市皆洪流,漂沿溪民居殆尽。
五年六月庚戌,汀州路长汀县大水,平地深三丈许,损民居八百家,坏民田二百顷,溺死者八千余人。
七月,沂州沂、沭二河暴涨,决堤防,害田稼。
邵武光泽县大水。
常州宜兴县山水出,势高一丈,坏民居。
六年二月,京畿五州十一县及福州路福宁州大水。
五月甲子,庆元奉化州山崩,水涌出平地,溺死人甚众。
六月,衢州西安、龙游二县大水。
庚戌,处州松阳、龙泉二县积雨,水涨入城中,深丈余,溺死五百余人;遂昌县尤甚,平地三丈余。
桃源乡山崩,压溺民居五十三家,死者三百六十余人。
七月壬子,延平南平县淫雨,水泛涨,溺死百余人,损民居三百余家,坏民田二顷七十余亩。
乙卯,奉元路盩啡县河水溢,漂溺居民。
八月甲午,卫辉大水,漂民居一千余家。
十月,河南府宜阳县大水,漂民居,溺死者众。
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大水,扬州路崇明、通、泰等州海潮涌溢,溺死一千六百余人。
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大水害稼。
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水暴涨,冲东西二关,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没上下民居千余家,溺死者无算。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溺死者无算。
五月,黄河决白茅口。
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大水。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
六月,河南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数百家。
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
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
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衢州西安县大水。
温州飓风大作,海水溢,漂民居,溺死者甚众。
五年七月,河决济阴,漂官民亭舍殆尽。
十月,黄河泛溢。
七年五月,黄州大水。
八月壬午,杭州、上海浦中午潮退而复至。
八年正月辛亥,河决,陷济宁路。
四月,平江、松江大水。
五月庚子,广西山崩水涌,漓江溢,平地水深二丈余,屋宇人畜漂没。
壬子,宝庆大水。
乙卯,钱塘江潮比之八月中高数丈余,沿江民皆迁居以避之。
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没六十余里,死者一千五百人。
是月,胶州大水。
七月,高密县大水。
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大水。
夏秋,蕲州大水伤稼。
十年五月,龙兴瑞州大水。
六月乙未,霍州灵石县雨水暴涨,决堤堰,漂民居甚众。
七月,汾州平遥县汾水溢,静江荔浦县大水害稼。
十一年夏,龙兴南昌、新建二县大水。
安庆桐城县雨水泛涨,花崖、龙源二山崩,冲决县东大河,漂民居四百余家。
七月,冀宁路平晋、文水二县大水,汾河泛溢东西两岸,漂没田禾数百顷。
河决归德府永城县,坏黄陵冈岸。
静江路大水,决南北二陡渠。
十二年六月,中兴路松滋县骤雨,水暴涨,漂民居千余家,溺死七百人。
七月,衢州西安县大水。
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大水。
七月丁卯,泉州海水日三潮。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大雨,伊、洛水溢,漂没民居,溺死三百余人。
秋,蓟州大水。
十五年六月,荆州大水。
十六年,河决郑州河阴县,官署民居尽废,遂成中流。
山东大水。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广平郡邑皆水。
秋,蓟州四县皆大水。
十八年秋,京师及蓟州、广东惠州、广西四县、贺州皆大水。
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河决。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水。
七月,河决东平寿张县,圮城墙,漂屋庐,人溺死甚众。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溢而黄。
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水。
七月,益都路寿光县、胶州高密县水。
二十五年秋,蓟州大水。
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河决小流口,达于清河,坏民居,伤禾稼。
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东明、曹、濮,下及济宁,皆被其害。
六月,河南府大霖雨,篽水溢,深四丈许,漂东关居民数百家。
秋七月,汾州介休县汾水溢。
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大水害稼。
八月,棣州大清河决,滨、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无遗。
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泛溢,漂没田禾民居百有余里,德州齐河县境七十里亦如之
至正二十年十一月,汴梁原武、荥泽二县黄河清三日。
二十一年十一月,河南孟津县至绛州垣曲县二百里河清七日,新安县亦如之。
十二月,冀宁路石州河水清,至明年春冰泮,始如故。
二十四年夏,卫辉路黄河清。
至正六年九月,彰德雨雪,结冻如琉璃。
七年八月,卫辉陨霜杀稼。
九年三月,温州大雪。
十年春,彰德大寒,近清明节,雨雪三尺,民多冻馁而死。
十一年三月,汴梁路钧州大雷雨雪,密县平地雪深三尺余。
十三年秋,邵武光泽县陨霜杀稼。
二十三年三月,东平路须城、东河、阳谷三县陨霜杀桑,废蚕事。
八月,钧州密县陨霜杀菽。
二十七年三月,彰德大雪,寒甚于冬,民多冻死。
五月辛巳,大同陨霜杀麦。
秋,冀宁路徐沟、介休二县雨雪。
十二月,奉元路咸宁县井水冰。
二十八年四月,奉元陨霜杀菽。
元统元年三月戊子,绍兴萧山县大风雨雹,拔木仆屋,杀麻麦,毙伤人民。
二年二月甲子,塞北东凉亭雨雹。
至元元年七月,西和州、徽州雨雹。
二年八月甲戌朔,高邮宝应县大雨雹。
是时,淮、浙皆旱,唯本县濒河,田禾可刈,悉为雹所害,凡田之旱者无一雹及之。
四年四月癸巳,清州八里塘雨雹,大过于拳,其状有如龟者,有如小儿形者,有如狮象者,有如环玦者,或橢如卵,或圆如弹,玲珑有窍,色白而坚,长老云:“大者固常见之,未有奇状若是也。”
至正二年五月,东平路东阿县雨雹,大者如马首。
三年六月,东平阳谷县雨雹。
六年二月辛未,兴国路雨雹,大如马首,小者如鸡子,毙禽畜甚众。
五月辛卯,绛州雨雹,大者二尺余。
八年四月庚辰,钧州密县雨雹,大如鸡子,伤麦禾。
龙兴奉新县大雨雹,伤禾折木。
八月己卯,益都临淄县雨雹,大如杯盂,野无青草,赤地如赭。
九年二月,龙兴大雨雹。
十年五月,汾州平遥县雨雹。
十一年四月乙巳,彰德雨雹,大者如斧,时麦熟将刈,顷刻亡失,田畴坚如筑场,无稭粒遗留者,地广三十里,长百有余里,树木皆如斧所劈,伤行人、毙禽畜甚众。
五月癸丑,文水县雨雹。
十三年四月,益都高苑县雨雹,伤麦禾及桑。
十四年六月,蓟州雨雹。
十七年四月,济南大风雨雹。
十九年四月,莒州蒙阴县雨雹。
五月,通州及益都临朐县雨雹害稼。
二十年五月,蓟州遵化县雨雹终日。
二十一年五月,东平雨雹害稼。
二十二年八月,南雄雨雹如桃李实。
二十三年五月,鄜州宜君县雨雹,大如鸡子,损豆麦。
七月,京师及隰州永和县大雨雹害稼。
二十五年五月,东昌聊城县雨雹,大如拳,小者如鸡子,二麦不登。
二十六年六月,汾州平遥县雨雹。
二十七年二月乙丑,永州城中昼晦,鸡栖于埘,人举灯而食,既而大雨雹,逾时方明。
五月,益都大雷雨雹。
七月,冀宁徐沟县大风雨雹,拔木害稼。
二十八年六月,庆阳府雨雹,大如盂,小者如弹丸,平地厚尺余,杀苗稼,毙禽兽。
至正三年秋,兴国路永兴县雷,击死粮房贴书尹章于县治。
时方大旱,有朱书在其背云:“有旱却言无旱,无灾却道有灾,未庸歼厥渠魁,且击庭前小吏。”
七年五月庚戌,台州路黄岩州海滨无云而雷。
冬,卫辉路天鼓鸣。
十年六月戊申,广西临桂县无云而雷,震死邑民廖黄达。
十二月庚子,汾州孝义县雷雨。
十一年十二月,台州大雨震电。
十二年三月丙午,宁国路无云而雷。
十三年十二月庚戌,京师无云而雷,少顷有火坠于东南。
怀庆路河内县及河南府天鼓鸣于西北。
是日怀庆之修武、潞州之襄垣县皆无云而雷,声震天地。
是月,汾州雷雨。
十四年十二月,孝义县雷雨。
十九年十二月,台州大雷电。
二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温州乐清县雷。
二十七年正月乙未夜,晋宁路绛州天鼓鸣空中,如闻战斗之声。
十月,奉元路雷电。
至正二十五年六月戊申,京师大雨,有鱼随雨而落,长尺许,人取而食之。
至元五年六月庚戌,汀州长汀县山蛟出,大雨骤至,平地涌水,深三丈余,漂没民居八百余家,坏田二百余顷。
至正十七年六月癸酉,温州有龙斗于乐清江中,飓风大作,所至有光如球,死者万余人。
八月癸丑,祥符县西北有青白二龙见,若相斗之势,良久而散。
二十三年正月甲辰,广西贵州江中有物登岸,蛇首四足而青色,长四尺许,军民聚观而杀之。
二十四年六月,保德州有黄龙见于咸宁井中。
二十七年六月丁巳,皇太子寝殿新甃井成,有龙自井而出,光焰烁人,宫人震慑仆地。
又宫墙外长庆寺所掌成宗斡耳朵内大槐树,有龙缠绕其上,良久飞去,树皮皆剥。
七月,益都临朐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二十八年十一月,大同路怀仁县河岸崩,有蛇大小相绾结,可载数车。
至正三年秋,建宁浦城县民家豕生豚,二尾八足。
十五年,镇江民家豕生豚如象形。
二十四年正月,保德州民家豕生豚,一首二身八蹄二尾。
至元元年正月,广西师宗州軿生妻适和,一产三男。
汴梁祥符县市中一乞丐妇人,忽生髭须。
至正九年四月,枣阳民张氏妇生男,甫及周岁,长四尺许,容貌异常,皤腹拥肿,见人辄嬉笑,如世俗所画布袋和尚云。
二十三年五月,霸州民王马驹妻赵氏,一产三男。
六月,毫家务李闰妻张氏,一产三男。
至正元年四月戊寅,彰德有赤风自西北来,忽变为黑,昼晦如夜。
十三年冬,袁州路每日暮,有黑气
环绕郡城。
十七年正月己丑,杭州降黑雨,河池水皆黑。
二十八年七月乙亥,京师黑雾,昏暝不辨人物,自旦近午始消,如是者旬有五日。
火不炎上
元统元年六月甲申,杭州火。
至正元年四月辛卯,台州火。
乙未,杭州火,燔官舍民居公廨寺观,凡一万五千七百余间,死者七十有四人。
二年四月,杭州又火。
六年八月己巳,延平路火,燔官舍民居八百余区,死者五人。
十年,兴国路自春及夏,城中火灾不绝,日数十起。
二十年,惠州路城中火灾屡见。
二十三年正月乙卯夜,广西贵州火,同知州事韩帖木不花、判官高万章及家人九口俱死焉,居民死者三百余人,牛五十头,马九匹,公署、仓库、案牍焚烧皆尽。
二十八年二月癸卯,京师武器库灾。
己巳,陕西有飞火自华山下,流入张良弼营中,焚兵库器仗。
六月甲寅,大都大圣寿万安寺灾。
是日未时,雷雨中有火自空而下,其殿脊东鳌鱼口火焰出,佛身上亦火起。
帝闻之泣下,亟命百官救护,唯东西二影堂神主及宝玩器物得免,余皆焚毁。
此寺旧名白塔,自世祖以来,为百官习仪之所,其殿陛阑楯一如内庭之制。
成宗时,置世祖影堂于殿之西,裕宗影堂于殿之东,月遣大臣致祭。
至元六年冬,京师无雪。
至正八年九月,奉元路桃杏花。
十四年八月,冀宁路榆次县桃李花。
十五年十一月,汾州介休县桃杏花。
十七年十一月,汾州桃杏花。
至正十一年十月,衢州东北雨米如黍。
十一月,建宁浦城县雨黑子如稗实;邵武大雨震电,雨黑黍如芦穄,信州雨黑黍;鄱阳县雨菽豆。
郡邑多有,民皆取而食之。
十六年六月,彰德路苇叶顺次倚叠而生,自编成若旗帜,上尖叶聚粘如枪,民谣云:“苇生成旗,民皆流离;苇生成枪,杀伐遭殃。”
又有黍自生成文,红稭黑字,其上节云“天下太平”,其下节云“天下刀兵”。
十八年,处州山谷中小竹结实如小麦,饥民采食之。
二十一年,明州象山县竹穗生实如小米,可食。
至正十一年,广西庆远府有异禽双飞,见于述昆乡,飞鸟千百随之,盖凤凰云。
其一飞去,其一留止者,为僮人射死,首长尺许,毛羽五色,有藏之以献于帅府者,久而其色鲜明如生云。
五月,兴国有大鸟百余,飞至郡西白朗山颠,状如人立,去而复至者数次。
十九年,京师鸱鸮夜鸣达旦,连月乃止,有杜鹃啼于城中,居庸关亦如之。
二十七年三月丁丑朔,莱州招远县大社里黑风大起,有大鸟自南飞至,其色苍白,展翅如席,状类鹤,俄顷飞去,遗下粟、黍、稻、麦、黄黑豆、荞麦于张家屋上,约数升许,是岁大稔。
元统二年正月庚寅朔,河南省雨血。
是日众官晨集,忽闻燔柴烟气,既而黑雾四塞,咫尺不辨,腥秽逼人,逾时方息。
及行礼毕,日过午,骤雨随至,沾洒垩墙及裳衣皆赤。
至元四年四月辛未,京师雨红沙,昼晦。
至正五年四月,镇江丹阳县雨红雾,草木叶及行人裳衣皆濡成红色。
十三年三月丙戌,彰德路西南,有火自天而下,如在城外,觅之无有。
十二月庚戌,潞州襄垣县有火坠于东南。
十四年,卫辉路有天光见于西方。
十二月辛卯,绛州有红气,起自北方,蔽天几半,移时方散。
十五年春,蓟州雨血。
十八年三月辛丑夜,大同路有黑气蔽于西方,声如雷然。
俄顷,有云如火,交射中天,遍地俱见火光,以物触地,辄有火起,至夜半,空中如有兵戈相击之声。
二十一年七月己巳,冀宁路忻州西北,有赤气蔽空如血,逾时方散。
八月壬午,棣州夜半有赤气亘天,起西北至于东北。
癸未,彰德西北,夜有红气亘天,至明方息。
乙酉,大同路北方,夜有赤气蔽天,直过天庭,自东而西,移时方散,如是者三。
十月癸巳昧爽,绛州有红气见于北方,如火。
二十三年三月壬戌,大同路夜有赤气亘天,中侵北斗。
六月丁巳,绛州日暮有红光见于北方,如火,中有黑气相杂,又有白虹二,直冲北斗,逾时方散。
庚申,晋宁路北方,日暮天赤,中有白气如虹者三,一贯北斗,一贯北极,一贯天潢,至夜分方灭。
八月丙辰,忻州东北,夜有赤气亘天,中有白色如蛇形,徐徐而行,逾时方散。
十月丙申朔,大名路向青、齐一方,有赤气照耀千里。
二十四年九月癸酉,冀宁平晋县西北方,至夜天红半壁,有顷,从东而散。
二十八年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宁寺塔忽变红色,自顶至踵,表里透彻,如煅铁初出于炉,顶上有光焰迸发,自二更至五更乃止。
癸卯、甲辰,亦如之。
先是,河北有童谣云:“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
七月癸酉,京师赤气满天,如火照人,自寅至辰,气焰方息。
至元元年十二月,芝草生于荆门州当阳县覆船山,一本五干,高尺有二寸,一本二干,高五寸有半,干皆两岐;二本相依附,扶疏瑰奇,如珊瑚枝,其高者结为华盖庆云之状。
五年秋,芝草生于中书工部之屋梁,一本七干。
木不曲直
至元五年十一月癸酉,瑞州路新昌州雨木冰,至明年二月壬寅冰始解。
至正四年正月,汴梁路郑州尉氏、洧川、河阴三县及龙兴靖安县雨木冰。
十一月,东平雨木冰。
十二年九月壬午,冀宁保德州雨木冰。
十四年冬,龙兴雨木冰。
二十五年二月辛亥,汴梁雨木冰,状如楼阁、人物、冠带、鸟兽、花卉,百态具备,羽幢珠葆,弥望不绝,凡五日始解。
至正三年夏,上都
大都桑果叶,皆有黄色龙文。
九年秋,奉元桃杏实。
十二年五月,汴梁祥符县椿树结实如木瓜。
十六年七月,彰德李树结实如小黄瓜。
民谣云:“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二十一年,明州松树结实,其大有盈尺者。
八月,汴梁祥符县邑中树木,一夕皆有湿泥涂之。
至元二年五月乙卯,南阳邓州大霖雨,自是日至于六月甲申乃止。
三年六月,卫辉路淫雨。
至正二年秋,彰德路霖雨。
三年四月至七月,汴梁路荥泽县,钧州新郑、密县霖雨害稼。
四年夏,汴梁兰阳县,许州长葛、郾城、襄城,睢州,归德府亳州之鹿邑,济宁之虞城淫雨害蚕麦,禾皆不登。
八月,益都霖雨,饥民有相食者。
五年夏秋,汴梁祥符、尉氏、洧川,郑州、钧州、亳州久雨害稼,二麦禾豆俱不登。
河间路淫雨,妨害盐课。
八年五月,京师大霖雨,都城崩圮。
钧州新郑县淫雨害麦。
九年七月,高唐州大霖雨,坏官署民居。
归德府淫雨浃十旬。
十年二月,彰德路大雨害麦。
二十年七月,益都高苑县、陕州黾池县大雨害稼。
二十三年七月,怀庆路河内、修武、武陟三县及孟州淫雨害稼。
二十四年秋,密州安丘县大雨。
二十五年秋,密州安丘县,潞州,汴梁许州及钧州之密县淫雨害稼。
二十七年秋,彰德路淫雨。
至正六年八月,龙兴进贤县甘露降。
二十年十月,国子学大成殿松柏树有甘露降其上。
至正十年春,丽正门楼斗栱内,有人伏其中,不知何自而至,远近聚观之。
门尉以白留守,达于都堂,上闻,有旨令取付法司鞫问。
但云蓟州人,问其姓名,诘其所从来,皆惘若无知,唯妄言祸福而已,乃以不应之罪笞之,忽不知所在。
至正二十年八月,庆阳,延安,宁、安等州野鼠食稼,初由鹑卵化生,既成牝牡,生育日滋,百亩之田,一夕俱尽。
二十六年,泗州濒淮两岸,有灰黑色鼠,暮夜出穴,成群覆地食禾。
金不从革
至正十年正月甲戌,棣州白昼空中有声自西北而来,距州二十里陨于地,化为石,其色黑,微有金星散布其上。
有司以进,遂藏之司天监。
十一月冬至夜,陕西耀州有星坠于西原,光耀烛地,声如雷鸣者三,化为石,形如斧,一面如铁,一面如锡,削之有屑,击之有声。
十六年冬十一月,大名路大名县有星如火,自东南流,尾如曳篲,坠入于地,化为石,青黑光莹,状如狗头,其断处类新割者。
有司以进,太史验视云“天狗也”,命藏于库。
十九年四月己丑,建宁路瓯宁县有星坠于营山前,其声如雷,化为石。
二十三年六月庚戌,益都临朐县龙山有星坠入于地,掘之深五尺,得石如砖,褐色,上有星如银,破碎不完。
至正九年,龙兴靖安县山石迸裂,涌水,人多死者。
十年三月,庆元奉化州南山石突开,其碎而大者,有山川人物禽鸟草木之文。
二十七年六月丁卯,沂州东苍山有巨石,大如屋,崩裂坠地,声震如雷。
七月丙戌,广西灵川县临江石崖崩。
元统元年夏,绍兴旱,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
淮东、淮西皆旱。
二年三月,湖广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
四月,河南旱,自是月不雨至于八月。
秋,南康旱。
至元元年夏,河南及邵武大旱。
二年,蕲州、黄州、浙东衢州、婺州、绍兴、江东信州、江西瑞州等路及陕西皆旱。
是年四月,黄州黄冈县周氏妇产一男即死,狗头人身,咸以为旱魃云。
六年夏,广东南雄路旱,自二月不雨至于五月,种不入土。
至正二年,彰德、大同二郡及冀宁平晋、榆次、徐沟县,汾州孝义县,忻州皆大旱,自春至秋不雨,人有相食者。
秋,卫辉大旱。
三年秋,兴国大旱。
四年,福州大旱,自三月不雨至于八月。
兴化、邵武、镇江及湖南之桂阳皆旱。
五年,曹州禹城县大旱。
夏,胶州高密县旱。
六年,镇江及庆元奉化州旱。
七年,怀庆、卫辉、河东及凤翔之岐山、汴梁之祥符、河南之孟津皆大旱。
八年三月,益都临淄县大旱。
五月,四川旱。
十年夏秋,彰德旱。
十一年,镇江旱。
十二年,蕲州、黄州大旱,人相食。
浙东绍兴旱。
台州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
十三年,蕲州、黄州及浙东庆元、衢州、婺州,江东饶州,江西龙兴、瑞州、建昌、吉安,广东南雄,湖南永州、桂阳皆大旱。
十四年,怀庆河内县、孟州,汴梁祥符县,福建泉州,湖南永州、宝庆,广西梧州皆大旱。
祥符旱魃再见,泉州种不入土,人相食。
十五年,卫辉大旱。
十六年,婺州、处州皆大旱。
十八年春,蓟州旱。
莒州、滨州、般阳淄川县、霍州、鄜州、凤翔岐山县春夏皆大旱。
莒州家人自相食,岐山人相食。
十九年,晋宁、凤翔,广西梧州、象州皆大旱。
二十年,通州旱。
汾州介休县自四月至秋不雨。
广西宾州大旱,自闰五月不雨至于八月。
二十二年,河南洛阳、孟津、偃师三县大旱,人相食。
二十三年,山东济南、广西贺州皆大旱。
至元五年八月,京师童谣云:“白雁望南飞,马札望北跳。”
至正五年,淮、楚间童谣云:“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
十年,河南、北童谣云:“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十五年,京师童谣云:“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
此皆诗妖也。
至元三年,郡邑皆相传朝廷欲括童男女,于是市井乡里竞相嫁娶,仓卒成言,贫富长幼多不得其宜者,此民讹也。
至正十年
彰德境内狼狈为害,夜如人形,入人家哭,就人怀抱中取小儿食之。
二十三年正月,福州连江县有虎入于县治。
二十四年七月,福州白昼获虎于城西。
至元二年七月,黄州蝗。
三年六月,怀庆、温州、汴梁阳武县蝗。
五年七月,胶州即墨县蝗。
至正四年,归德府永城县及亳州蝗。
十七年,东昌茌平县蝗。
十八年夏,蓟州、辽州、濰州昌邑县、胶州高密县蝗。
秋,大都、广平、顺德及濰州之北海、莒州之蒙阴、汴梁之陈留、归德之永城皆蝗。
顺德九县民食蝗,广平人相食。
十九年,大都霸州、通州,真定,彰德,怀庆,东昌,卫辉,河间之临邑,东平之须城、东阿、阳谷三县,山东益都、临淄二县,濰州、胶州、博兴州,大同、冀宁二郡,文水、榆次、寿阳、徐沟四县,沂、汾二州,及孝义、平遥、介休三县,晋宁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霍州赵城、灵石二县,隰之永和,沁之武乡,辽之榆社、奉元,及汴梁之祥符、原武、鄢陵、扶沟、杞、尉氏、洧川七县,郑之荥阳、汜水,许之长葛、郾城、襄城、临颍,钧之新郑、密县,皆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盈。
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干而积之。
又罄,则人相食。
七月,淮安清河县飞蝗蔽天,自西北来,凡经七日,禾稼俱尽。
二十年,益都临朐、寿光二县,凤翔岐山县蝗。
二十一年六月,河南巩县蝗,食稼俱尽。
七月,卫辉及汴梁荥泽县、郑州蝗。
二十二年秋,卫辉及汴梁开封、扶沟、洧川三县,许州及钧之新郑、密二县蝗。
二十五年,凤翔岐山县蝗。
元统二年六月,彰德雨白毛,俗呼云“老君髯”。
民谣曰:“天雨氂,事不齐。”
至元三年三月,彰德雨毛,如线而绿,俗呼云“菩萨线”。
民谣云:“天雨线,民起怨,中原地,事必变。”
六年七月,延安路鄜州雨白毛,如马鬃,所属邑亦如之。
至正十三年四月,冀宁榆次县雨白毛,如马鬃。
七月,泉州路雨白丝。
十八年五月,益都雨白氂。
十九年三月,兴化路连日雨氂。
二十五年五月甲子,京师雨氂,长尺许,如马鬃。
二十七年五月,益都雨白氂。
至元四年八月丁丑,京师白虹亘天。
至正二十二年,京师有白气如小索,起危宿,长五百丈,扫太微。
二十四年六月癸卯,冀宁路保德州三星昼见,有白气横突其中。
二十六年三月丁亥,白虹五道亘天,其第三道贯日。
又气横贯东南,良久乃灭。
二十七年五月,大名路有白气二道。
二十八年闰七月乙丑,冀宁文水县有白虹贯日,自东北直绕西南,云影中似日非日,如镜者三,色青白,逾时方没。
稼穑不成
元统元年夏,两淮大饥。
二年春,淮西饥。
七月,池州饥。
十一月,济南、莱芜县饥。
至元元年春,益者路沂水、日照、蒙阴、莒四县及龙兴路饥。
夏,京师饥。
是岁,沅州、道州、宝庆及邵武、建宁饥。
二年,顺州及淮西安丰,浙西松江,浙东台州,江西江、抚、袁、瑞,湖北沅州卢阳县饥。
三年,大都及济南、蕲州、杭州、平江、绍兴、溧阳、瑞州、临江饥。
五年,上都开平县、桓州,兴和宝昌州,濮州之鄄城,冀宁之交城,益都之胶、密、莒、濰四州,辽东沈阳路,湖南衡州,江西袁州,八番顺元等处皆饥。
六年,顺德之邢台,济南之历城,大名之元城,德州之清平,泰安之奉符、长清,淮安之山阳等县,归德邳州,益都、般阳、处州、婺州四郡皆饥。
至正元年春,京畿州县、真定、河间、济南及湖南饥。
夏,彰德及温州饥。
二年,保德州大饥。
三年,卫辉、冀宁、忻州大饥,人相食。
四年,霸州大饥,人相食。
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皆大饥。
冬,保定、河南饥。
五年春,东平路须城、东阿、阳谷三县及徐州大饥,人相食。
夏,济南、汴梁、河南、邠州、瑞州、温州、邵武饥。
六年五月,陕西饥。
七年,彰德、怀庆、东平、东昌、晋宁等处饥。
九年春,胶州大饥,人相食。
钧州新郑、密县饥。
十四年春,浙东台州,江东饶,闽海福州、邵武、汀州,江西龙兴、建昌、吉安、临江,广西静江等郡皆大饥,人相食。
十七年,河南大饥。
十八年春,莒州蒙阴县大饥,斗米金一斤。
冬,京师大饥,人相食,彰德、山东亦如之。
十九年正月至五月,京师大饥,银一锭得米仅八斗,死者无算。
通州民刘五杀其子而食之。
保定路莩死盈道,军士掠孱弱以为食。
济南及益都之高苑,莒之蒙阴,河南之孟津、新安、黾池等县皆大饥,人相食。
二十一年,霸州饥,民多莩死。
至正四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大疫。
五年春夏,济南大疫。
十二年正月,冀宁保德州大疫。
夏,龙兴大疫。
十三年,黄州、饶州大疫。
十二月,大同路大疫。
十六年春,河南大疫。
十七年六月,莒州蒙阴县大疫。
十八年夏,汾州大疫。
十九年春夏,鄜州并原县,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及广东南雄路大疫。
二十年夏,绍兴山阴、会稽二县大疫。
二十二年,又大疫。
至正元年七月,广西雷州飓风大作,涌潮水,拔木害稼。
二年十月,海州飓风作,海水涨,溺死人民。
十三年五月乙丑,浔州飓风大作,坏官舍民居,屋瓦门扉皆飘扬七里之外。
十四年七月甲子,潞州襄垣县大风拔木偃禾。
二十一年正月癸酉,石州大风拔木,六畜皆鸣,人持枪矛,忽生火焰,抹之即无,摇之即有。
年,台州路黄岩州海溢,飓风拔木,禾尽偃。
二十七年三月庚子,京师有大风,起自西北,飞砂扬砾,昏尘蔽天,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夜不止,如是者连日。
自后,每日寅时风起,万窍争鸣,戌时方息,至五月癸未乃止。
至正三年六月,梧州青虫食稼。
十年七月,同州虫食稼,郡守石亨祖祷于玄妙观,寒雨三日,虫尽死。
十九年五月,济南章丘、邹平二县蝻,五谷不登。
二十二年春,卫辉路螟。
六月,莱州胶水县虸蚄生。
七月,掖县虸蚄生,害稼。
二十三年六月,宁海文登县虸蚄生。
七月,莱州招远、莱阳二县及登州、宁海州虸蚄生。
至正九年三月,陈州杨家庄上牛生黄犊,火光满室,麻顶绿角,间生绿毛,不食乳,二日而死。
十年秋,襄阳车城民家牛生犊,五足,前三后二。
十六年春,汴梁祥符县牛生犊,双首,不及二日死。
二十八年五月,东昌聊城县钱镇抚家牛生黄犊,六足,前二后四。
至元五年二月,信州雨土。
至正三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风霾尽晦。
二十六年四月乙丑,奉元路黄雾四塞。
元统元年八月,巩昌、徽州山崩。
九月庚申,秦州山崩。
十月丙寅,凤州山崩。
十一月丙申,巩昌成纪县地裂山崩。
癸卯,安庆灊山县地震。
辛亥,秦州地裂山崩。
十二月,饶州德兴县,余干、乐平二州地震。
二年五月,信州地震。
八月辛未,京师地震。
鸡鸣山崩,陷为池,方百里,人死者众。
至元元年十一月壬寅,兴国路地震。
十二月丙子,安庆路地震,所属宿松、太湖、灊山三县同时俱震。
庐州、蕲州、黄州亦如之。
是月,饶州亦地震。
二年正月乙丑,宿松地震。
五月壬申,秦州山崩。
三年八月辛巳夜,京师地震。
壬午,又大震,损太庙神主;西湖寺神御殿壁仆,祭器皆坏。
顺州、龙庆州及怀来县皆以辛巳夜地震,坏官民房舍,伤人及畜牧。
宣德府亦如之,遂改为顺宁云。
四年春,保安州及瑞州路新昌州地震。
六月,信州路灵山裂。
七月己酉,保安州地大震。
丙辰,巩昌府山崩。
八月丙子,京师地震,日凡二三,至乙酉乃止。
密州安丘县地震。
六年六月己亥,秦州成纪县山崩地裂。
至正元年二月,汴梁路地震。
二年四月辛丑,冀宁路平晋县地震,声如雷鸣,裂地尺余,民居皆倾仆。
七月,惠州雨水,罗浮山崩,凡二十七处,坏民居,塞田涧。
十二月己酉,京师地震。
三年二月,钧州新郑、密县地震。
六月乙巳,秦州秦安县南坡崩裂,压死人畜。
七月戊辰,巩昌山崩,人畜死者众。
十二月,胶州及属邑高密地震。
四年八月,莒州蒙阴县地震。
十二月,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及汉阳地震。
五年春,蓟州地震,所领四县及东平汶上县亦如之。
十二月乙丑,镇江地震。
六年二月,益都路益都、昌乐、寿光三县,濰州北海县、胶州即墨县地震。
三月,高苑县地震,坏民居。
六月,广州增城县罗浮山崩,水涌溢,溺死百余人。
九月戊午,邵武地震。
翌日,地中有声如鼓,夜复如之。
七年二月,益都临淄、临朐,濰州之昌邑、胶州之高密、济南之棣州地震。
三月,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地震,河水动摇。
五月,临淄地又震,七日乃止。
河东地坼泉涌,崩城陷屋,伤人民。
十一月,镇江丹阳县地震。
九年六月,台州地震。
七月庚寅,泉州大风雨。
永春县南象山崩,压死者甚众。
十年,冀宁徐沟县地震。
五月甲子,龙兴宁州大雨,山崩数十处。
丙寅,瑞州上高县蒙山崩。
十月乙酉,泉州安溪县侯山鸣。
十一年四月,冀宁路汾、忻二州,文水、平晋、榆次、寿阳四县,晋宁辽州之榆社,怀庆河内、修武二县及孟州皆地震,声如雷霆,圮房屋,压死者甚众。
八月丁丑,中兴路公安、松滋、枝江三县,峡、荆门二州地震。
十二年二月丙戌,霍州灵石县地震。
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迹者。
会州公廨墙圮,得弩五百余张,长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开挽。
十月丙午,霍州赵城县霍山崩,涌石数里,前三日,山鸣如雷,禽兽惊散。
十三年三月,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地震。
七月,汾州白彪山坼。
十四年四月,汾州介休县地震,泉涌。
七月,孝义县地震。
十一月,宁国路地震,所领宁国、旌德二县亦如之。
淮安路海州地震。
十二月己酉,绍兴地震。
十五年四月,宁国敬亭、麻姑、华阳诸山崩。
六月丁丑,冀宁保德州地震。
十六年春,蓟州地震,凡十日,所领四县亦如之。
六月,雷州地大震。
十七年十月,静江路东门地陷,城东石山崩。
十二月丁酉,庆元路象山县鹅鼻山崩,有声如雷。
十八年二月乙亥,冀宁临州地震。
五月,益都地震。
十九年正月甲午,庆元地震。
二十年二月,延平顺昌县地震。
二十二年三月,南雄路地震。
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巳,台州地震。
二十五年十月壬申,兴化路地震,有声如雷。
二十六年三月,海州地震如雷,赣榆县吴山崩。
六月,汾州介休县地震。
绍兴山阴县卧龙山裂。
七月辛亥,冀宁路徐沟县,石、忻、临三州,汾之孝义、平遥二县同日地震,有压死者。
丙辰,泉州同安县大雷雨,三秀山崩。
是月,河南府巩县大霖雨,地震山崩。
十一月辛丑,华州蒲城县洛岸崩,壅水,绝流三日。
十二月庚午,华州之蒲城县洛水和顺崖崩,其崖戴石,有岩穴可居,是日压死辟乱者七十余人。
二十七年五月,山东地震。
六月,沂州山石崩裂,有声如雷。
七月丙戌,静江灵川县大藏山石崖崩。
十月丙辰,福州雷雨,地震。
十二月庚午,又震,有声如雷。
二十八年六月,冀宁文水、徐沟二县,汾州孝义、介休二县,临州、保德州,隰之石楼县及陕西皆地震。
十月辛巳,陕西地又震。
至元四年五月,彰德临彰县麦秀两岐,有三穗者。
至正元年,延平顺昌县嘉禾生,一茎五穗。
冀宁太原县有嘉禾,异亩同颖。
三年八月,晋宁临汾县嘉禾生,有五穗至八穗者。
十年,彰德路谷麦双穗。
十六年,大同路秦城乡嘉禾生,一茎二穗五穗,有九穗者,有异茎而同穗者。
二十六年五月,洛阳县康家庄有瑞麦,一茎四穗双穗三穗者甚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四-译文
◎五行二
○水不润下
元统元年五月,汴梁阳武县的河水泛滥,损害了庄稼。
六月,京畿地区下大雨,水淹到地面一丈多深。
泾河泛滥,关中地区发生水灾。
黄河大泛滥,河南地区发生水灾。
泉州下大雨,溪水暴涨,冲走了数百户民居。
七月,潮州发生大水灾。
二年正月,东平须城县、济宁济州、曹州济阴县发生水灾。
二月,滦河、漆河泛滥,永平路所属的县都发生了水灾。
瑞州路发生水灾。
三月,山东下大雨,水涌出地面。
四月,东平、益都发生水灾。
五月,镇江路发生水灾,宣德府发生大水灾。
六月,淮河涨水,冲走了山阳县境内的民居和牲畜。
九月,吉安路发生水灾。
至元元年,黄河在汴梁封丘县决口。
二年五月,南阳邓州发生大水灾。
六月,泾水泛滥。
八月,大都至通州下大雨,发生大水灾。
三年二月,绍兴发生大水灾。
五月,广西贺州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六月,卫辉地区连续下雨到七月,丹、沁两条河泛滥,与城西的御河汇流,平地水深两丈多,冲走了许多民居和庄稼,百姓都爬到树上避难,郡守僧家奴用船载着食物救济他们,把老弱病残移到城头,每天提供粮食,一个多月后水才退去。
汴梁兰阳、尉氏两县,归德府都发生了河水泛滥。
黄州和衢州常山县都发生了大水灾。
四年五月,吉安永丰县发生大水灾。
六月,邵武发生大水灾,城市被洪水淹没,沿溪的民居几乎全被冲走。
五年六月庚戌,汀州路长汀县发生大水灾,平地水深三丈多,损坏了八百户民居,毁坏了二百顷农田,淹死了八千多人。
七月,沂州沂、沭两条河暴涨,冲垮了堤防,损害了庄稼。
邵武光泽县发生大水灾。
常州宜兴县山洪暴发,水势高达一丈,冲坏了民居。
六年二月,京畿五州十一县及福州路福宁州发生大水灾。
五月甲子,庆元奉化州山崩,水涌出地面,淹死了很多人。
六月,衢州西安、龙游两县发生大水灾。
庚戌,处州松阳、龙泉两县连续下雨,水涨入城中,水深一丈多,淹死了五百多人;遂昌县尤其严重,平地水深三丈多。
桃源乡山崩,压垮了五十三户民居,淹死了三百六十多人。
七月壬子,延平南平县连续下雨,水泛滥,淹死了一百多人,损坏了三百多户民居,毁坏了二顷七十多亩农田。
乙卯,奉元路盩啡县河水泛滥,冲走了居民。
八月甲午,卫辉发生大水灾,冲走了一千多户民居。
十月,河南府宜阳县发生大水灾,冲走了民居,淹死了很多人。
至正元年,汴梁钧州发生大水灾,扬州路崇明、通、泰等州海潮涌溢,淹死了一千六百多人。
二年四月,睢州仪封县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六月癸丑夜,济南山洪暴发,冲垮了东西二关,流入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卧龙山水汇入大清河,冲走了上下千余户民居,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三年二月,巩昌宁远、伏羌、成纪三县山崩水涌,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五月,黄河在白茅口决口。
七月,汴梁中牟、扶沟、尉氏、洧川四县,郑州荥阳、汜水、河阴三县发生大水灾。
四年五月,霸州发生大水灾。
六月,河南巩县下大雨,伊、洛河泛滥,冲走了数百户民居。
济宁路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留、临颍等县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人们互相吃人。
七月,滦河泛滥,水涌出地面一丈多,永平路的庄稼和房屋被冲走很多。
东平路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衢州西安县发生大水灾。
温州飓风大作,海水涌溢,冲走了民居,淹死了很多人。
五年七月,黄河在济阴决口,冲走了官民房屋几乎全部。
十月,黄河泛滥。
七年五月,黄州发生大水灾。
八月壬午,杭州、上海浦中午潮退后又涌来。
八年正月辛亥,黄河决口,淹没了济宁路。
四月,平江、松江发生大水灾。
五月庚子,广西山崩水涌,漓江泛滥,平地水深两丈多,房屋和人畜被冲走。
壬子,宝庆发生大水灾。
乙卯,钱塘江潮比八月中高出数丈,沿江的居民都迁居避灾。
六月己丑,中兴路松滋县突然下大雨,水暴涨,平地水深一丈五尺多,冲走了六十多里,淹死了一千五百人。
这个月,胶州发生大水灾。
七月,高密县发生大水灾。
九年七月,中兴路公安、石首、潜江、监利等县及沔阳府发生大水灾。
夏秋,蕲州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十年五月,龙兴瑞州发生大水灾。
六月乙未,霍州灵石县雨水暴涨,冲垮了堤堰,冲走了很多民居。
七月,汾州平遥县汾水泛滥,静江荔浦县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十一年夏,龙兴南昌、新建两县发生大水灾。
安庆桐城县雨水泛滥,花崖、龙源两座山崩塌,冲垮了县东的大河,冲走了四百多户民居。
七月,冀宁路平晋、文水两县发生大水灾,汾河泛滥东西两岸,冲走了数百顷农田。
黄河在归德府永城县决口,冲垮了黄陵冈岸。
静江路发生大水灾,冲垮了南北两条陡渠。
十二年六月,中兴路松滋县突然下大雨,水暴涨,冲走了一千多户民居,淹死了七百人。
七月,衢州西安县发生大水灾。
十三年夏,蓟州丰润、玉田、遵化、平谷四县发生大水灾。
七月丁卯,泉州海水一天三次涨潮。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巩县下大雨,伊、洛河泛滥,冲走了民居,淹死了三百多人。
秋天,蓟州发生大水灾。
十五年六月,荆州发生大水灾。
十六年,黄河在郑州河阴县决口,官署和民居全部被毁,变成了中流。
山东发生大水灾。
十七年六月,暑天下雨,漳河泛滥,广平郡邑都发生了水灾。
秋天,蓟州四县都发生了大水灾。
十八年秋天,京师及蓟州、广东惠州、广西四县、贺州都发生了大水灾。
十九年九月,济州任城县黄河决口。
二十年七月,通州发生大水灾。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泽县发生大水灾。
二十三年,孟州济源、温县发生水灾。
七月,黄河在东平寿张县决口,冲垮了城墙,冲走了房屋,淹死了很多人。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县井水涌出且变黄。
怀庆路孟州、河内、武陟县发生水灾。
七月,益都路寿光县、胶州高密县发生水灾。
二十五年秋天,蓟州发生大水灾。
东平须城、东阿、平阴三县黄河在小流口决口,流入清河,冲坏了民居,损害了庄稼。
二十六年二月,黄河向北改道,上自东明、曹、濮,下至济宁,都受到了灾害。
六月,河南府下大雨,篽水泛滥,水深四丈多,冲走了东关数百户民居。
秋天七月,汾州介休县汾水泛滥。
蓟州四县、卫辉、汴梁钧州发生大水灾,损害了庄稼。
八月,棣州大清河决口,滨、棣两州的交界处,民居全部被冲走。
济宁路肥城县西黄水泛滥,冲走了百余里的农田和民居,德州齐河县境内七十里也是如此。
至正二十年十一月,汴梁原武、荥泽两县的黄河水清澈了三天。
二十一年十一月,河南孟津县到绛州垣曲县二百里的黄河水清澈了七天,新安县也是如此。
十二月,冀宁路石州的河水清澈,直到第二年春天冰融化后,才恢复原状。
二十四年夏天,卫辉路的黄河水清澈。
至正六年九月,彰德下雪,结冰像琉璃一样。
七年八月,卫辉下霜,冻死了庄稼。
九年三月,温州下大雪。
十年春天,彰德非常寒冷,接近清明节时,下了三尺深的雪,很多百姓冻饿而死。
十一年三月,汴梁路钧州下大雷雨和雪,密县平地上的雪深达三尺多。
十三年秋天,邵武光泽县下霜,冻死了庄稼。
二十三年三月,东平路须城、东河、阳谷三县下霜,冻死了桑树,导致蚕事无法进行。
八月,钧州密县下霜,冻死了豆类作物。
二十七年三月,彰德下大雪,寒冷程度超过冬天,很多百姓冻死。
五月辛巳日,大同下霜,冻死了麦子。
秋天,冀宁路徐沟、介休两县下雪。
十二月,奉元路咸宁县的井水结冰。
二十八年四月,奉元下霜,冻死了豆类作物。
元统元年三月戊子日,绍兴萧山县刮大风下冰雹,拔起树木,掀翻房屋,冻死了麻和麦子,还伤及了百姓。
二年二月甲子日,塞北东凉亭下冰雹。
至元元年七月,西和州、徽州下冰雹。
二年八月甲戌日,高邮宝应县下大雨和冰雹。
当时,淮河、浙江一带都干旱,只有这个县靠近河流,田里的庄稼可以收割,但都被冰雹毁坏了,凡是干旱的田地却没有一颗冰雹落下。
四年四月癸巳日,清州八里塘下冰雹,冰雹比拳头还大,形状有的像乌龟,有的像小孩,有的像狮子或大象,有的像环或玉玦,有的像鸡蛋,有的像弹丸,玲珑剔透,颜色白而坚硬,老人们说:“大的冰雹常见,但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形状。”
至正二年五月,东平路东阿县下冰雹,大的像马头一样。
三年六月,东平阳谷县下冰雹。
六年二月辛未日,兴国路下冰雹,大的像马头,小的像鸡蛋,冻死了很多家禽和牲畜。
五月辛卯日,绛州下冰雹,大的有二尺多。
八年四月庚辰日,钧州密县下冰雹,大的像鸡蛋,冻坏了麦子和庄稼。
龙兴奉新县下大雨和冰雹,冻坏了庄稼,折断了树木。
八月己卯日,益都临淄县下冰雹,大的像杯子和碗,田野里没有青草,土地像赭石一样红。
九年二月,龙兴下大雨和冰雹。
十年五月,汾州平遥县下冰雹。
十一年四月乙巳日,彰德下冰雹,大的像斧头,当时麦子成熟即将收割,顷刻间全部损失,田地坚硬得像打谷场,没有留下一粒麦子,受灾范围广达三十里,长一百多里,树木都被像斧头劈开一样,伤及行人,冻死了很多家禽和牲畜。
五月癸丑日,文水县下冰雹。
十三年四月,益都高苑县下冰雹,冻坏了麦子、庄稼和桑树。
十四年六月,蓟州下冰雹。
十七年四月,济南刮大风下冰雹。
十九年四月,莒州蒙阴县下冰雹。
五月,通州和益都临朐县下冰雹,冻坏了庄稼。
二十年五月,蓟州遵化县下了一整天的冰雹。
二十一年五月,东平下冰雹,冻坏了庄稼。
二十二年八月,南雄下冰雹,像桃子和李子一样大。
二十三年五月,鄜州宜君县下冰雹,大的像鸡蛋,冻坏了豆子和麦子。
七月,京师和隰州永和县下大雨和冰雹,冻坏了庄稼。
二十五年五月,东昌聊城县下冰雹,大的像拳头,小的像鸡蛋,导致二麦无法收获。
二十六年六月,汾州平遥县下冰雹。
二十七年二月乙丑日,永州城中白天变得昏暗,鸡都躲进窝里,人们点灯吃饭,接着下大雨和冰雹,过了很久才天亮。
五月,益都下大雷雨和冰雹。
七月,冀宁徐沟县刮大风下冰雹,拔起树木,冻坏了庄稼。
二十八年六月,庆阳府下冰雹,大的像碗,小的像弹丸,平地积雪厚达一尺多,冻死了庄稼和家禽野兽。
至正三年秋天,兴国路永兴县打雷,击死了县衙里的粮房贴书尹章。
当时正值大旱,尹章背上有一行红字写道:“有旱却说无旱,无灾却道有灾,未及消灭罪魁祸首,先击毙了庭前的小吏。”
七年五月庚戌日,台州路黄岩州海边无云却打雷。
冬天,卫辉路天鼓鸣响。
十年六月戊申日,广西临桂县无云却打雷,震死了当地百姓廖黄达。
十二月庚子日,汾州孝义县下雷雨。
十一年十二月,台州下大雨并打雷闪电。
十二年三月丙午日,宁国路无云却打雷。
十三年十二月庚戌日,京师无云却打雷,不久有火球从东南方向坠落。
怀庆路河内县和河南府天鼓在西北方向鸣响。
当天,怀庆的修武、潞州的襄垣县都无云却打雷,声音震动天地。
这个月,汾州下雷雨。
十四年十二月,孝义县下雷雨。
十九年十二月,台州打大雷闪电。
二十一年十一月戊申日,温州乐清县打雷。
二十七年正月乙未日夜晚,晋宁路绛州天鼓在空中鸣响,像是战斗的声音。
十月,奉元路打雷闪电。
至正二十五年六月戊申日,京师下大雨,有鱼随着雨水落下,长约一尺,人们捡来吃。
至元五年六月庚戌日,汀州长汀县山中出现蛟龙,大雨突然降临,平地涌出三丈多深的水,冲毁了八百多户民居,毁坏了二百多顷田地。
至正十七年六月癸酉日,温州有龙在乐清江中争斗,飓风大作,所到之处有光球,导致一万多人死亡。
八月癸丑日,祥符县西北出现青白两条龙,像是要争斗的样子,过了很久才散去。
二十三年正月甲辰日,广西贵州江中有东西上岸,蛇头四足,青色,长约四尺,军民围观后将其杀死。
二十四年六月,保德州有黄龙出现在咸宁井中。
二十七年六月丁巳日,皇太子寝殿新挖的井完工,有龙从井中飞出,光芒耀眼,宫人们吓得倒地。
宫墙外的长庆寺掌管成宗斡耳朵内的大槐树上,有龙缠绕其上,过了很久才飞走,树皮都被剥掉了。
七月,益都临朐县有龙出现在龙山,千斤重的巨石浮空而起。
二十八年十一月,大同路怀仁县河岸崩塌,有蛇大小相缠,可以装满几辆车。
至正三年秋天,建宁浦城县百姓家的猪生下一只小猪,有两条尾巴和八条腿。
十五年,镇江百姓家的猪生下一只像象形的小猪。
二十四年正月,保德州百姓家的猪生下一只小猪,有一个头、两个身体、八条腿和两条尾巴。
至元元年正月,广西师宗州軿生的妻子适和,一胎生下三个男孩。
汴梁祥符县市中的一个乞丐妇人,突然长出了胡须。
至正九年四月,枣阳百姓张氏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刚满一岁,身高四尺,容貌异常,肚子鼓胀,见到人就笑,像世俗所画的布袋和尚一样。
二十三年五月,霸州百姓王马驹的妻子赵氏,一胎生下三个男孩。
六月,毫家务李闰的妻子张氏,一胎生下三个男孩。
至正元年四月戊寅日,彰德有红色的风从西北方向吹来,突然变成黑色,白天变得像夜晚一样昏暗。
十三年冬天,袁州路每天傍晚,有黑气
环绕着郡城。
十七年正月己丑日,杭州下起了黑色的雨,河池的水都变成了黑色。
二十八年七月乙亥日,京城出现了黑雾,昏暗得无法分辨人物,从早晨到接近中午才消散,这种情况持续了十五天。
火不向上燃烧
元统元年六月甲申日,杭州发生了火灾。
至正元年四月辛卯日,台州发生了火灾。
乙未日,杭州发生了火灾,烧毁了官舍、民居、公廨、寺观,共一万五千七百多间,死亡七十四人。
二年四月,杭州又发生了火灾。
六年八月己巳日,延平路发生了火灾,烧毁了官舍、民居八百多间,死亡五人。
十年,兴国路从春天到夏天,城中火灾不断,每天发生数十起。
二十年,惠州路城中火灾屡次发生。
二十三年正月乙卯夜,广西贵州发生了火灾,同知州事韩帖木不花、判官高万章及家人九口都死了,居民死亡三百多人,牛五十头,马九匹,公署、仓库、案牍全部烧毁。
二十八年二月癸卯日,京师的武器库发生了火灾。
己巳日,陕西有飞火从华山下流出,流入张良弼的军营中,烧毁了兵器库的器仗。
六月甲寅日,大都的大圣寿万安寺发生了火灾。
当天未时,雷雨中有火从空中降下,寺庙殿脊东鳌鱼口喷出火焰,佛像身上也起了火。
皇帝听说后流泪,立即命令百官救护,只有东西二影堂的神主和宝玩器物得以幸免,其余都被烧毁。
这座寺庙原名白塔,自世祖以来,是百官习仪的地方,其殿陛阑楯的规格与内庭相同。
成宗时,在殿的西边设置了世祖的影堂,东边设置了裕宗的影堂,每月派遣大臣致祭。
至元六年冬天,京师没有下雪。
至正八年九月,奉元路的桃树和杏树开花了。
十四年八月,冀宁路榆次县的桃树和李树开花了。
十五年十一月,汾州介休县的桃树和杏树开花了。
十七年十一月,汾州的桃树和杏树开花了。
至正十一年十月,衢州东北下起了像黍米一样的雨。
十一月,建宁浦城县下起了像稗实一样的黑子;邵武下起了大雨和雷电,下起了像芦穄一样的黑黍;信州下起了黑黍;鄱阳县下起了菽豆。
郡邑中多有这种情况,百姓都捡来吃。
十六年六月,彰德路的苇叶依次倚叠生长,自然编成旗帜的形状,上尖的叶子聚粘如枪,民谣说:“苇生成旗,民皆流离;苇生成枪,杀伐遭殃。”
又有黍自然生成文字,红色的稭秆上有黑色的字,上节写着“天下太平”,下节写着“天下刀兵”。
十八年,处州山谷中的小竹结出了像小麦一样的果实,饥民采摘食用。
二十一年,明州象山县的竹穗结出了像小米一样的果实,可以食用。
至正十一年,广西庆远府有两只异禽双飞,出现在述昆乡,千百只飞鸟跟随,据说是凤凰。
其中一只飞走了,另一只停留的,被僮人射死,首长尺许,羽毛五色,有人将其收藏献给帅府,时间久了颜色依然鲜明如生。
五月,兴国有一百多只大鸟,飞到郡西的白朗山顶,形状像人站立,飞去又回来数次。
十九年,京师的鸱鸮夜晚鸣叫到天亮,连续数月才停止,城中有杜鹃啼叫,居庸关也是如此。
二十七年三月丁丑朔日,莱州招远县大社里刮起了黑风,有一只大鸟从南飞来,颜色苍白,展翅如席,形状像鹤,片刻后飞走,遗留下粟、黍、稻、麦、黄黑豆、荞麦在张家的屋顶上,约有数升,这一年大丰收。
元统二年正月庚寅朔日,河南省下起了血雨。
当天众官早晨聚集,忽然闻到燔柴的烟气,接着黑雾四塞,咫尺之间无法分辨,腥秽逼人,过了一段时间才消散。
等到行礼完毕,日过午时,骤雨随之而来,沾洒在垩墙和衣裳上都变成了红色。
至元四年四月辛未日,京师下起了红沙,白天昏暗。
至正五年四月,镇江丹阳县下起了红雾,草木叶和行人的衣裳都被染成红色。
十三年三月丙戌日,彰德路西南,有火从天上降下,好像在城外,寻找却找不到。
十二月庚戌日,潞州襄垣县有火坠落在东南方。
十四年,卫辉路西方出现了天光。
十二月辛卯日,绛州有红气从北方升起,遮蔽了半边天,过了一段时间才消散。
十五年春天,蓟州下起了血雨。
十八年三月辛丑夜,大同路西方有黑气遮蔽,声音如雷。
片刻后,有云如火,交射中天,遍地都看到火光,用物体触地,就会有火起,到半夜,空中如有兵戈相击的声音。
二十一年七月己巳日,冀宁路忻州西北,有赤气遮蔽天空如血,过了一段时间才消散。
八月壬午日,棣州半夜有赤气横亘天空,从西北到东北。
癸未日,彰德西北,夜晚有红气横亘天空,到天亮才消散。
乙酉日,大同路北方,夜晚有赤气遮蔽天空,直过天庭,从东到西,过了一段时间才消散,这种情况发生了三次。
十月癸巳日黎明,绛州北方出现了红气,像火一样。
二十三年三月壬戌日,大同路夜晚有赤气横亘天空,侵入北斗。
六月丁巳日,绛州日暮时北方出现了红光,像火一样,中间夹杂着黑气,还有两条白虹,直冲北斗,过了一段时间才消散。
庚申日,晋宁路北方,日暮时天空赤红,中间有三条白气如虹,一条贯穿北斗,一条贯穿北极,一条贯穿天潢,到半夜才消失。
八月丙辰日,忻州东北,夜晚有赤气横亘天空,中间有白色如蛇形,徐徐而行,过了一段时间才消散。
十月丙申朔日,大名路向青、齐一方,有赤气照耀千里。
二十四年九月癸酉日,冀宁平晋县西北方,到夜晚天空半边红,片刻后从东方消散。
二十八年六月壬寅日,彰德路天宁寺塔突然变红,从顶到脚,表里透彻,像刚出炉的煅铁,顶上有光焰迸发,从二更到五更才停止。
癸卯日、甲辰日,也是如此。
之前,河北有童谣说:“塔儿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儿红,朱衣人作主人公。”
七月癸酉日,京师赤气满天,像火一样照人,从寅时到辰时,气焰才消散。
至元元年十二月,荆门州当阳县覆船山长出了芝草,一株五干,高一尺二寸,一株二干,高五寸半,干都分两枝;两株相互依附,扶疏瑰奇,像珊瑚枝,高的结成了华盖庆云的形状。
五年秋天,中书工部的屋梁上长出了芝草,一株七干。
木不弯曲
至元五年十一月癸酉日,瑞州路新昌州下起了木冰,到第二年二月壬寅日冰才融化。
至正四年正月,汴梁路郑州尉氏、洧川、河阴三县及龙兴靖安县下起了木冰。
十一月,东平下起了木冰。
十二年九月壬午日,冀宁保德州下起了木冰。
十四年冬天,龙兴下起了木冰。
二十五年二月辛亥日,汴梁下起了木冰,形状像楼阁、人物、冠带、鸟兽、花卉,百态具备,羽幢珠葆,弥望不绝,共五天冰才融化。
至正三年夏天,上都
大都的桑树和果树的叶子上,都有黄色的龙纹。
九年的秋天,奉元的桃树和杏树结出了果实。
十二年的五月,汴梁祥符县的椿树结出了像木瓜一样的果实。
十六年的七月,彰德的李树结出了像小黄瓜一样的果实。
民谣说:“李树结出黄瓜,百姓都没有家。”
二十一年,明州的松树结出了果实,有的果实大到一尺多。
八月,汴梁祥符县的树木,一夜之间都被涂上了湿泥。
至元二年五月乙卯,南阳邓州下起了大雨,从这一天一直下到六月甲申才停止。
三年六月,卫辉路下起了连绵的雨。
至正二年秋天,彰德路下起了大雨。
三年四月到七月,汴梁路荥泽县,钧州新郑、密县的大雨损害了庄稼。
四年夏天,汴梁兰阳县,许州长葛、郾城、襄城,睢州,归德府亳州的鹿邑,济宁的虞城下起了连绵的雨,损害了蚕麦,庄稼都没有收成。
八月,益都下起了大雨,饥民之间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五年夏秋,汴梁祥符、尉氏、洧川,郑州、钧州、亳州长时间下雨损害了庄稼,小麦、禾苗和豆类都没有收成。
河间路下起了连绵的雨,妨碍了盐的生产。
八年五月,京城下起了大雨,都城崩塌。
钧州新郑县下起了连绵的雨,损害了麦子。
九年七月,高唐州下起了大雨,毁坏了官署和民居。
归德府下起了连绵的雨,持续了十天。
十年二月,彰德路下起了大雨,损害了麦子。
二十年七月,益都高苑县、陕州黾池县下起了大雨,损害了庄稼。
二十三年七月,怀庆路河内、修武、武陟三县及孟州下起了连绵的雨,损害了庄稼。
二十四年秋天,密州安丘县下起了大雨。
二十五年秋天,密州安丘县,潞州,汴梁许州及钧州的密县下起了连绵的雨,损害了庄稼。
二十七年秋天,彰德路下起了连绵的雨。
至正六年八月,龙兴进贤县降下了甘露。
二十年十月,国子学大成殿的松柏树上降下了甘露。
至正十年春天,丽正门楼的斗栱内,有人藏在里面,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远近的人都聚集观看。
门尉报告给留守,上报到都堂,皇帝知道了,下令将他交给法司审问。
他只说是蓟州人,问他的名字,问他从哪里来,他都茫然无知,只是胡乱说些祸福的话,于是以不应有的罪名打了他,忽然间他不知去向。
至正二十年八月,庆阳,延安,宁、安等州的野鼠吃庄稼,最初是由鹌鹑蛋孵化出来的,后来变成了雌雄,繁殖得越来越多,百亩的田地,一夜之间都被吃光了。
二十六年,泗州靠近淮河的两岸,有灰黑色的老鼠,晚上出洞,成群结队地覆盖地面吃庄稼。
金不从革
至正十年正月甲戌,棣州白天天空中传来声音,从西北方向而来,距离州城二十里处坠落到地上,变成了石头,颜色是黑色,上面散布着一些金星。
有关部门将其进献,于是收藏在司天监。
十一月冬至夜,陕西耀州有星星坠落在西原,光芒照亮了地面,声音像雷鸣一样响了三次,变成了石头,形状像斧头,一面像铁,一面像锡,削它会有碎屑,敲击它会有声音。
十六年冬十一月,大名路大名县有星星像火一样,从东南方向流过来,尾巴像拖着扫帚,坠落到地上,变成了石头,青黑色,光亮晶莹,形状像狗头,断裂的地方像新割的一样。
有关部门将其进献,太史检验后说“这是天狗”,命令收藏在库中。
十九年四月己丑,建宁路瓯宁县有星星坠落在营山前,声音像雷一样,变成了石头。
二十三年六月庚戌,益都临朐县龙山有星星坠入地下,挖了五尺深,得到一块像砖一样的石头,褐色,上面有星星像银一样,破碎不完整。
至正九年,龙兴靖安县的山石裂开,涌出水来,很多人死了。
十年三月,庆元奉化州的南山石突然裂开,其中碎而大的石头上有山川、人物、禽鸟、草木的纹路。
二十七年六月丁卯,沂州东苍山有一块巨石,像房子一样大,崩裂坠地,声音像雷一样。
七月丙戌,广西灵川县临江的石崖崩塌。
元统元年夏天,绍兴干旱,从四月到七月没有下雨。
淮东、淮西都干旱。
二年三月,湖广干旱,从这个月到八月没有下雨。
四月,河南干旱,从这个月到八月没有下雨。
秋天,南康干旱。
至元元年夏天,河南及邵武大旱。
二年,蕲州、黄州、浙东衢州、婺州、绍兴、江东信州、江西瑞州等路及陕西都干旱。
这一年四月,黄州黄冈县周氏妇人生下一个男孩后立即死亡,男孩长着狗头人身,大家都认为是旱魃。
六年夏天,广东南雄路干旱,从二月到五月没有下雨,种子无法入土。
至正二年,彰德、大同二郡及冀宁平晋、榆次、徐沟县,汾州孝义县,忻州都大旱,从春天到秋天没有下雨,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秋天,卫辉大旱。
三年秋天,兴国大旱。
四年,福州大旱,从三月到八月没有下雨。
兴化、邵武、镇江及湖南的桂阳都干旱。
五年,曹州禹城县大旱。
夏天,胶州高密县干旱。
六年,镇江及庆元奉化州干旱。
七年,怀庆、卫辉、河东及凤翔的岐山、汴梁的祥符、河南的孟津都大旱。
八年三月,益都临淄县大旱。
五月,四川干旱。
十年夏秋,彰德干旱。
十一年,镇江干旱。
十二年,蕲州、黄州大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浙东绍兴干旱。
台州从四月到七月没有下雨。
十三年,蕲州、黄州及浙东庆元、衢州、婺州,江东饶州,江西龙兴、瑞州、建昌、吉安,广东南雄,湖南永州、桂阳都大旱。
十四年,怀庆河内县、孟州,汴梁祥符县,福建泉州,湖南永州、宝庆,广西梧州都大旱。
祥符的旱魃再次出现,泉州的种子无法入土,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十五年,卫辉大旱。
十六年,婺州、处州都大旱。
十八年春天,蓟州干旱。
莒州、滨州、般阳淄川县、霍州、鄜州、凤翔岐山县春夏都大旱。
莒州出现了家人互相吃人的现象,岐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十九年,晋宁、凤翔,广西梧州、象州都大旱。
二十年,通州干旱。
汾州介休县从四月到秋天没有下雨。
广西宾州大旱,从闰五月到八月没有下雨。
二十二年,河南洛阳、孟津、偃师三县大旱,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二十三年,山东济南、广西贺州都大旱。
至元五年八月,京城有童谣说:“白雁望南飞,马札望北跳。”
至正五年,淮、楚之间有童谣说:“富汉莫起楼,穷汉莫起屋,但看羊儿年,便是吴家国。”
十年,河南、北有童谣说:“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十五年,京城有童谣说:“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
这些都是诗妖。
至元三年,郡邑都相传朝廷要征集童男童女,于是市井乡里竞相嫁娶,仓促之间定下婚约,贫富长幼多有不合适的情况,这是民间的谣言。
至正十年
彰德境内有狼和狈为害,夜晚时它们像人一样,进入人家哭泣,从人的怀抱中抢走小孩吃掉。
二十三年正月,福州连江县有老虎进入县城。
二十四年七月,福州在白天捕获了一只老虎,地点在城西。
至元二年七月,黄州发生了蝗灾。
三年六月,怀庆、温州、汴梁阳武县发生了蝗灾。
五年七月,胶州即墨县发生了蝗灾。
至正四年,归德府永城县及亳州发生了蝗灾。
十七年,东昌茌平县发生了蝗灾。
十八年夏天,蓟州、辽州、濰州昌邑县、胶州高密县发生了蝗灾。
秋天,大都、广平、顺德及濰州的北海、莒州的蒙阴、汴梁的陈留、归德的永城都发生了蝗灾。
顺德九县的百姓吃蝗虫,广平的人互相吃。
十九年,大都的霸州、通州,真定,彰德,怀庆,东昌,卫辉,河间的临邑,东平的须城、东阿、阳谷三县,山东的益都、临淄二县,濰州、胶州、博兴州,大同、冀宁二郡,文水、榆次、寿阳、徐沟四县,沂、汾二州,及孝义、平遥、介休三县,晋宁的潞州及壶关、潞城、襄垣三县,霍州的赵城、灵石二县,隰州的永和,沁州的武乡,辽州的榆社、奉元,及汴梁的祥符、原武、鄢陵、扶沟、杞、尉氏、洧川七县,郑州的荥阳、汜水,许州的长葛、郾城、襄城、临颍,钧州的新郑、密县,都发生了蝗灾,蝗虫吃光了庄稼和草木,所到之处遮天蔽日,阻碍人马无法行走,填满了坑堑。
饥民捕捉蝗虫作为食物,或者晒干储存。
蝗虫吃光后,人们开始互相吃。
七月,淮安清河县的飞蝗遮天蔽日,从西北方向飞来,持续了七天,庄稼被吃光。
二十年,益都的临朐、寿光二县,凤翔的岐山县发生了蝗灾。
二十一年六月,河南巩县发生了蝗灾,庄稼被吃光。
七月,卫辉及汴梁的荥泽县、郑州发生了蝗灾。
二十二年秋天,卫辉及汴梁的开封、扶沟、洧川三县,许州及钧州的新郑、密二县发生了蝗灾。
二十五年,凤翔的岐山县发生了蝗灾。
元统二年六月,彰德下起了白色的毛雨,俗称“老君髯”。
民谣说:“天上下毛雨,事情不顺利。”
至元三年三月,彰德下起了绿色的毛雨,像线一样,俗称“菩萨线”。
民谣说:“天上下线雨,百姓起怨言,中原大地,事情必变。”
六年七月,延安路的鄜州下起了白色的毛雨,像马鬃一样,所属的县也如此。
至正十三年四月,冀宁的榆次县下起了白色的毛雨,像马鬃一样。
七月,泉州路下起了白色的丝雨。
十八年五月,益都下起了白色的毛雨。
十九年三月,兴化路连续几天下了毛雨。
二十五年五月甲子,京师下起了毛雨,长一尺多,像马鬃一样。
二十七年五月,益都下起了白色的毛雨。
至元四年八月丁丑,京师出现了横贯天空的白虹。
至正二十二年,京师出现了一条像小绳子一样的白气,从危宿升起,长五百丈,扫过太微。
二十四年六月癸卯,冀宁路的保德州白天出现了三颗星,中间有白气横穿。
二十六年三月丁亥,五道白虹横贯天空,第三道贯穿太阳。
又有白气横贯东南方向,很久才消失。
二十七年五月,大名路出现了两道白气。
二十八年闰七月乙丑,冀宁的文水县出现了白虹贯穿太阳,从东北方向直绕西南方向,云影中似日非日,像镜子一样的有三个,颜色青白,过了很久才消失。
庄稼没有收成
元统元年夏天,两淮地区发生了大饥荒。
二年春天,淮西发生了饥荒。
七月,池州发生了饥荒。
十一月,济南、莱芜县发生了饥荒。
至元元年春天,益者路的沂水、日照、蒙阴、莒四县及龙兴路发生了饥荒。
夏天,京师发生了饥荒。
这一年,沅州、道州、宝庆及邵武、建宁发生了饥荒。
二年,顺州及淮西的安丰,浙西的松江,浙东的台州,江西的江、抚、袁、瑞,湖北的沅州卢阳县发生了饥荒。
三年,大都及济南、蕲州、杭州、平江、绍兴、溧阳、瑞州、临江发生了饥荒。
五年,上都的开平县、桓州,兴和的宝昌州,濮州的鄄城,冀宁的交城,益都的胶、密、莒、濰四州,辽东的沈阳路,湖南的衡州,江西的袁州,八番的顺元等地都发生了饥荒。
六年,顺德的邢台,济南的历城,大名的元城,德州的清平,泰安的奉符、长清,淮安的山阳等县,归德的邳州,益都、般阳、处州、婺州四郡都发生了饥荒。
至正元年春天,京畿的州县、真定、河间、济南及湖南发生了饥荒。
夏天,彰德及温州发生了饥荒。
二年,保德州发生了大饥荒。
三年,卫辉、冀宁、忻州发生了大饥荒,人们互相吃。
四年,霸州发生了大饥荒,人们互相吃。
东平路的东阿、阳谷、汶上、平阴四县都发生了大饥荒。
冬天,保定、河南发生了饥荒。
五年春天,东平路的须城、东阿、阳谷三县及徐州发生了大饥荒,人们互相吃。
夏天,济南、汴梁、河南、邠州、瑞州、温州、邵武发生了饥荒。
六年五月,陕西发生了饥荒。
七年,彰德、怀庆、东平、东昌、晋宁等地发生了饥荒。
九年春天,胶州发生了大饥荒,人们互相吃。
钧州的新郑、密县发生了饥荒。
十四年春天,浙东的台州,江东的饶州,闽海的福州、邵武、汀州,江西的龙兴、建昌、吉安、临江,广西的静江等郡都发生了大饥荒,人们互相吃。
十七年,河南发生了大饥荒。
十八年春天,莒州的蒙阴县发生了大饥荒,一斗米价值一斤黄金。
冬天,京师发生了大饥荒,人们互相吃,彰德、山东也是如此。
十九年正月至五月,京师发生了大饥荒,一锭银子只能买到八斗米,死者无数。
通州的百姓刘五杀了自己的儿子吃掉。
保定路饿死的人满街都是,军士们抢走弱者作为食物。
济南及益都的高苑,莒州的蒙阴,河南的孟津、新安、黾池等县都发生了大饥荒,人们互相吃。
二十一年,霸州发生了饥荒,百姓饿死很多。
至正四年,福州、邵武、延平、汀州四郡,夏秋季节发生了大瘟疫。
五年春夏,济南发生了大瘟疫。
十二年正月,冀宁的保德州发生了大瘟疫。
夏天,龙兴发生了大瘟疫。
十三年,黄州、饶州发生了大瘟疫。
十二月,大同路发生了大瘟疫。
十六年春天,河南发生了大瘟疫。
十七年六月,莒州的蒙阴县发生了大瘟疫。
十八年夏天,汾州发生了大瘟疫。
十九年春夏,鄜州的并原县,莒州的沂水、日照二县及广东的南雄路发生了大瘟疫。
二十年夏天,绍兴的山阴、会稽二县发生了大瘟疫。
二十二年,又发生了大瘟疫。
至正元年七月,广西的雷州飓风大作,潮水涌起,拔起树木,毁坏庄稼。
二年十月,海州飓风大作,海水上涨,淹死了很多人。
十三年五月乙丑,浔州飓风大作,毁坏了官舍和民居,屋瓦和门扉都被吹到七里之外。
十四年七月甲子,潞州的襄垣县大风拔起树木,压倒庄稼。
二十一年正月癸酉,石州大风拔起树木,六畜都发出叫声,人们手持枪矛,突然生出火焰,抹一下就消失,摇动一下又出现。
某年,台州路黄岩州海水泛滥,飓风将树木连根拔起,庄稼全部倒伏。
二十七年三月庚子日,京城刮起大风,风从西北方向吹来,飞沙走石,尘土遮天蔽日,持续了很长时间,风势从四面八方袭来,整夜不停,连续几天都是如此。
从那以后,每天凌晨三点左右风就开始刮起,风声呼啸,直到晚上七点才停息,直到五月癸未日才完全停止。
至正三年六月,梧州出现青虫,啃食庄稼。
十年七月,同州也出现虫害,郡守石亨祖在玄妙观祈祷,结果连续下了三天寒雨,虫子全部死亡。
十九年五月,济南章丘、邹平两县出现蝗灾,庄稼颗粒无收。
二十二年春天,卫辉路发生螟灾。
六月,莱州胶水县出现虸蚄虫。
七月,掖县也出现虸蚄虫,严重危害庄稼。
二十三年六月,宁海文登县出现虸蚄虫。
七月,莱州招远、莱阳两县以及登州、宁海州也出现虸蚄虫。
至正九年三月,陈州杨家庄的一头牛生下了一头黄色小牛,牛棚内火光四射,牛头顶部有绿色角,身上还长着绿毛,小牛不吃奶,两天后就死了。
十年秋天,襄阳车城一户人家的牛生下了一头五条腿的小牛,前面三条腿,后面两条腿。
十六年春天,汴梁祥符县的一头牛生下了一头双头小牛,不到两天就死了。
二十八年五月,东昌聊城县钱镇抚家的牛生下了一头六条腿的小牛,前面两条腿,后面四条腿。
至元五年二月,信州下了一场土雨。
至正三年三月至四月,忻州风沙弥漫,天色昏暗。
二十六年四月乙丑日,奉元路被黄雾笼罩。
元统元年八月,巩昌、徽州发生山崩。
九月庚申日,秦州发生山崩。
十月丙寅日,凤州发生山崩。
十一月丙申日,巩昌成纪县发生地裂和山崩。
癸卯日,安庆灊山县发生地震。
辛亥日,秦州发生地裂和山崩。
十二月,饶州德兴县、余干、乐平两州发生地震。
二年五月,信州发生地震。
八月辛未日,京城发生地震。
鸡鸣山崩塌,形成了一个大水池,方圆百里,许多人因此死亡。
至元元年十一月壬寅日,兴国路发生地震。
十二月丙子日,安庆路发生地震,所属的宿松、太湖、灊山三县同时发生地震。
庐州、蕲州、黄州也发生了地震。
同月,饶州也发生了地震。
二年正月乙丑日,宿松发生地震。
五月壬申日,秦州发生山崩。
三年八月辛巳日晚上,京城发生地震。
壬午日,又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损坏了太庙的神主;西湖寺的神御殿墙壁倒塌,祭器全部损坏。
顺州、龙庆州及怀来县都在辛巳日晚上发生地震,毁坏了官民房屋,伤及人和牲畜。
宣德府也发生了地震,后来改名为顺宁。
四年春天,保安州及瑞州路新昌州发生地震。
六月,信州路灵山发生山裂。
七月己酉日,保安州发生大地震。
丙辰日,巩昌府发生山崩。
八月丙子日,京城发生地震,每天震两三次,直到乙酉日才停止。
密州安丘县发生地震。
六年六月己亥日,秦州成纪县发生山崩地裂。
至正元年二月,汴梁路发生地震。
二年四月辛丑日,冀宁路平晋县发生地震,声音如同雷鸣,地面裂开一尺多,民房全部倒塌。
七月,惠州下大雨,罗浮山发生山崩,共二十七处,毁坏民房,堵塞了田间的溪流。
十二月己酉日,京城发生地震。
三年二月,钧州新郑、密县发生地震。
六月乙巳日,秦州秦安县南坡发生崩裂,压死了人和牲畜。
七月戊辰日,巩昌发生山崩,许多人畜死亡。
十二月,胶州及其属邑高密发生地震。
四年八月,莒州蒙阴县发生地震。
十二月,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及汉阳发生地震。
五年春天,蓟州发生地震,所属的四县及东平汶上县也发生了地震。
十二月乙丑日,镇江发生地震。
六年二月,益都路益都、昌乐、寿光三县,濰州北海县、胶州即墨县发生地震。
三月,高苑县发生地震,毁坏民房。
六月,广州增城县罗浮山发生山崩,洪水泛滥,淹死了一百多人。
九月戊午日,邵武发生地震。
第二天,地下传来鼓声,晚上又再次响起。
七年二月,益都临淄、临朐,濰州的昌邑、胶州的高密、济南的棣州发生地震。
三月,东平路东阿、阳谷、平阴三县发生地震,河水动荡。
五月,临淄再次发生地震,持续了七天才停止。
河东地区地裂泉涌,城墙倒塌,房屋陷落,伤及人民。
十一月,镇江丹阳县发生地震。
九年六月,台州发生地震。
七月庚寅日,泉州刮起大风下大雨。
永春县南象山发生山崩,压死了很多人。
十年,冀宁徐沟县发生地震。
五月甲子日,龙兴宁州下大雨,山崩数十处。
丙寅日,瑞州上高县蒙山发生山崩。
十月乙酉日,泉州安溪县侯山发出鸣响。
十一年四月,冀宁路汾、忻二州,文水、平晋、榆次、寿阳四县,晋宁辽州的榆社,怀庆河内、修武二县及孟州都发生地震,声音如同雷霆,房屋倒塌,压死了很多人。
八月丁丑日,中兴路公安、松滋、枝江三县,峡、荆门二州发生地震。
十二年二月丙戌日,霍州灵石县发生地震。
闰三月丁丑日,陕西发生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其严重,山体移动,山谷被填平,房屋被埋没,有的地方甚至找不到痕迹。
会州官署的墙壁倒塌,发现了五百多张弩,长的有一丈多,短的也有九尺,没有人能拉开。
十月丙午日,霍州赵城县霍山发生山崩,石头涌出数里,三天前,山体发出雷鸣般的响声,禽兽四散奔逃。
十三年三月,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发生地震。
七月,汾州白彪山发生山裂。
十四年四月,汾州介休县发生地震,泉水涌出。
七月,孝义县发生地震。
十一月,宁国路发生地震,所属的宁国、旌德二县也发生了地震。
淮安路海州发生地震。
十二月己酉日,绍兴发生地震。
十五年四月,宁国敬亭、麻姑、华阳诸山发生山崩。
六月丁丑日,冀宁保德州发生地震。
十六年春天,蓟州发生地震,持续了十天,所属的四县也发生了地震。
六月,雷州发生大地震。
十七年十月,静江路东门地面塌陷,城东的石山发生山崩。
十二月丁酉日,庆元路象山县鹅鼻山发生山崩,声音如同雷鸣。
十八年二月乙亥日,冀宁临州发生地震。
五月,益都发生地震。
十九年正月甲午日,庆元发生地震。
二十年二月,延平顺昌县发生地震。
二十二年三月,南雄路发生地震。
二十三年十二月丁巳日,台州发生地震。
二十五年十月壬申日,兴化路发生地震,声音如同雷鸣。
二十六年三月,海州发生地震,声音如同雷鸣,赣榆县吴山发生山崩。
六月,汾州介休县发生地震。
绍兴山阴县卧龙山发生山裂。
七月辛亥日,冀宁路徐沟县,石、忻、临三州,汾州的孝义、平遥两县同日发生地震,有人被压死。
丙辰日,泉州同安县下大雷雨,三秀山发生山崩。
同月,河南府巩县下大雨,发生地震和山崩。
十一月辛丑日,华州蒲城县洛河岸崩塌,堵塞了水流,断流三天。
十二月庚午日,华州蒲城县洛水和顺崖崩塌,崖上有石头,有岩穴可以居住,当天压死了七十多名避难的人。
二十七年五月,山东发生了地震。
六月,沂州的山石崩裂,发出如雷的声音。
七月丙戌日,静江灵川县的大藏山石崖崩塌。
十月丙辰日,福州下雷雨,同时发生地震。
十二月庚午日,再次发生地震,声音如雷。
二十八年六月,冀宁的文水、徐沟两县,汾州的孝义、介休两县,临州、保德州,隰州的石楼县以及陕西都发生了地震。
十月辛巳日,陕西再次发生地震。
至元四年五月,彰德临彰县的麦子长出了两枝,有的甚至有三穗。
至正元年,延平顺昌县的嘉禾生长,一茎上有五穗。
冀宁太原县有嘉禾,不同的田地里长出了相同的穗。
三年八月,晋宁临汾县的嘉禾生长,有的有五穗到八穗。
十年,彰德路的谷麦长出了双穗。
十六年,大同路秦城乡的嘉禾生长,一茎上有二穗或五穗,有的甚至有九穗,还有不同茎上长出了相同的穗。
二十六年五月,洛阳县康家庄的瑞麦生长,一茎上有四穗、双穗或三穗的非常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四-注解
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概念,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或能量状态,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
水不润下:指水灾泛滥,无法滋润土地,反而造成灾害。
元统元年:元朝年号,指公元1333年。
汴梁: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
京畿:指首都及其周边地区。
泾河:黄河支流,流经陕西、甘肃等地。
关中:指陕西省中部地区,古代为重要农业区。
泉州:今福建省泉州市,古代为重要港口城市。
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古代为重要商业城市。
东平:古代地名,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
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
曹州:今山东省菏泽市。
滦河:今河北省滦河,流经唐山等地。
漆河:今河北省漆河,流经保定等地。
永平路:元代行政区划,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
瑞州路:元代行政区划,今江西省高安市一带。
镇江路:元代行政区划,今江苏省镇江市。
宣德府:元代行政区划,今河北省宣化县一带。
淮河:中国东部重要河流,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山阳县:今陕西省山阳县。
吉安路:元代行政区划,今江西省吉安市。
至元元年:元朝年号,指公元1335年。
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
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
大都:古代地名,今北京市一带。
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
绍兴:今浙江省绍兴市。
广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贺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
卫辉: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卫辉市一带。
丹、沁二河:丹河和沁河,流经山西、河南等地。
御河:指古代运河,用于运输和灌溉。
兰阳:今河南省兰考县。
尉氏: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尉氏县一带。
归德府: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黄州:古代地名,今湖北省黄冈市一带。
衢州:今浙江省衢州市。
常山县:今浙江省常山县。
吉安永丰县:今江西省永丰县。
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
汀州路:元代行政区划,今福建省长汀县一带。
长汀县:今福建省长汀县。
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
沭河:今山东省沭河,流经临沂等地。
常州:今江苏省常州市。
宜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
庆元:今浙江省宁波市。
奉化州:今浙江省奉化市。
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市。
松阳:今浙江省松阳县。
龙泉:今浙江省龙泉市。
遂昌县:今浙江省遂昌县。
桃源乡:今浙江省桃源乡。
延平:今福建省南平市。
南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
奉元路:元代行政区划,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盩啡县:今陕西省周至县。
河南府:元代行政区划,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宜阳县:今河南省宜阳县。
至正元年:元朝年号,指公元1341年。
钧州: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
扬州路:元代行政区划,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区。
通:今江苏省南通市。
泰:今江苏省泰州市。
睢州:今河南省睢县。
仪封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
小清河:今山东省小清河,流经济南等地。
大清河:今山东省大清河,流经惠民、滨州等地。
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一带。
宁远:今甘肃省宁县。
伏羌:今甘肃省甘谷县。
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一带。
白茅口: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
扶沟: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扶沟县一带。
洧川: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尉氏县一带。
郑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荥阳: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汜水: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河阴: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霸州:今河北省霸州市。
巩县: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巩义市一带。
伊、洛水:伊河和洛河,流经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兖州:今山东省兖州市。
鄢陵: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鄢陵县一带。
通许:今河南省通许县。
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临颍: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临颍县一带。
东阿:今山东省东阿县。
阳谷:今山东省阳谷县。
汶上:今山东省汶上县。
平阴:今山东省平阴县。
温州:古代地名,今浙江省温州市一带。
济阴:今山东省菏泽市一带。
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
上海浦:今上海市黄浦区一带。
济宁路:元代行政区划,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
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市。
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
宝庆:今湖南省邵阳市。
钱塘江:今浙江省钱塘江,流经杭州市。
中兴路:元代行政区划,今湖北省荆州市一带。
松滋县:今湖北省松滋市。
胶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青岛市一带。
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
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
石首:今湖北省石首市。
潜江:今湖北省潜江市。
监利:今湖北省监利县。
沔阳府:元代行政区划,今湖北省仙桃市一带。
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
龙兴:今江西省南昌市一带。
瑞州:今江西省高安市。
霍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霍州市一带。
灵石县:今山西省灵石县。
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一带。
平遥县:今山西省平遥县。
静江: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荔浦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荔浦县。
安庆:今安徽省安庆市。
桐城县:今安徽省桐城市。
冀宁路:元代行政区划,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平晋:今山西省平遥县一带。
文水: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文水县一带。
永城县:今河南省永城市。
黄陵冈: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蓟州:古代地名,今天津市蓟州区一带。
丰润:今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玉田:今河北省玉田县。
遵化:今河北省遵化市。
平谷:今北京市平谷区。
荆州:今湖北省荆州市。
郑州河阴县: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山东:今山东省。
漳河:今河北省漳河,流经邯郸等地。
广平:古代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
京师:指首都,元代为大都(今北京市)。
广东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
广西四县: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济州:今山东省济宁市一带。
任城县: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邵武光泽县:今福建省光泽县。
孟州:今河南省孟州市。
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市。
温县:今河南省温县。
东平寿张县: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
益都县:今山东省青州市。
怀庆路:元代行政区划,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带。
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
武陟县:今河南省武陟县。
寿光县:今山东省寿光市。
胶州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
东平须城:今山东省东平县。
小流口:今山东省东平县一带。
清河: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一带。
河北:今河北省。
东明:今山东省东明县。
曹:今山东省曹县。
濮:今河南省濮阳市。
篽水: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的河流。
汾州介休县:今山西省介休市。
棣州:今山东省惠民县一带。
滨、棣二州:今山东省滨州市和惠民县一带。
济宁路肥城县:今山东省肥城市。
德州齐河县:今山东省齐河县。
至正:元朝年号,1341年至1368年。
荥泽: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
黄河清:黄河水变清,古代认为这是祥瑞之兆。
彰德: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市一带。
大同: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大同市一带。
奉元:古代地名,今陕西省西安市一带。
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
清州:今河北省青县一带。
兴国:今江西省兴国县。
益都:古代地名,今山东省青州市一带。
莒州:今山东省莒县一带。
南雄:今广东省南雄市。
鄜州:今陕西省富县一带。
东昌:古代地名,今山东省聊城市一带。
庆阳:今甘肃省庆阳市。
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
宁国:今安徽省宁国市。
怀庆:古代地名,今河南省焦作市一带。
晋宁: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
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一带。
祥符: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一带。
保德:今山西省保德县。
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市一带。
镇江:今江苏省镇江市。
师宗:今云南省师宗县。
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市。
毫家务:今河北省霸州市一带。
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
黑雨:指天空中降下的黑色雨水,古代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可能与环境污染或自然灾害有关。
黑雾:指浓密的黑色雾气,古代认为这是天象异常,常与灾难或社会动荡相联系。
火不炎上:指火灾频繁发生,火势凶猛,古人认为这是天灾人祸的象征。
飞火:指从天空中飞来的火球或火焰,古代常被视为天灾或神异的征兆。
雨米:指天空中降下类似米粒的物质,古代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或灾异的象征。
雨黑子:指天空中降下黑色颗粒,古代常被视为不祥之兆。
凤凰: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祥瑞和太平盛世,古代认为凤凰的出现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雨血:指天空中降下红色液体,古代常被视为天灾或社会动荡的征兆。
赤气:指天空中出现的红色光芒或气团,古代常被视为天象异常,可能与战争或社会动荡有关。
芝草:传说中的灵草,象征祥瑞和长寿,古代认为芝草的出现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定。
木冰:指树木上结冰的现象,古代常被视为天灾或气候异常的象征。
龙文:指树木上出现的黄色纹理,形似龙纹,古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
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通常反映社会现象或民众的情感。
霖雨:连绵不断的大雨,常导致水灾和农作物受损。
淫雨:指持续时间过长的降雨,常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甘露:古人认为天降的甘甜露水,象征吉祥和丰收。
旱魃:传说中的旱神,古人认为旱魃的出现会导致大旱。
童谣:儿童传唱的歌谣,有时也反映社会现象或预言未来。
诗妖:指带有预言性质的歌谣或诗句,古人认为这些歌谣可能预示着某种社会变动或灾难。
福州:古代地名,今福建省福州市一带。
辽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晋中市一带。
濰州: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潍坊市一带。
顺德:古代地名,今广东省佛山市一带。
真定: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正定县一带。
河间:古代地名,今河北省河间市一带。
临淄:古代地名,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带。
冀宁: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
榆次: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一带。
寿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寿阳县一带。
徐沟: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清徐县一带。
沂:古代地名,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
汾: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汾阳市一带。
孝义: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孝义市一带。
平遥: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平遥县一带。
介休:古代地名,今山西省介休市一带。
潞州: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壶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壶关县一带。
潞城: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潞城市一带。
襄垣:古代地名,今山西省襄垣县一带。
赵城: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
灵石:古代地名,今山西省灵石县一带。
隰:古代地名,今山西省隰县一带。
永和: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永和县一带。
沁: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沁县一带。
武乡: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武乡县一带。
辽:古代地名,今辽宁省一带。
榆社:古代地名,今山西省榆社县一带。
原武: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原阳县一带。
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杞县一带。
郑: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郑州市一带。
许: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长葛: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长葛市一带。
郾城: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一带。
襄城: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襄城县一带。
钧:古代地名,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
新郑: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
密县: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新密市一带。
淮安:古代地名,今江苏省淮安市一带。
凤翔: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
岐山:古代地名,今陕西省岐山县一带。
河南:古代地名,今河南省一带。
开封: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
许州:古代地名,今河南省许昌市一带。
密:古代地名,今河南省新密市一带。
元统:元朝年号,1333年至1335年。
至元:元朝年号,1335年至1340年。
白虹:古代天象,指白色的虹,古人认为是不祥之兆。
饥:指粮食短缺,民众饥饿。
疫:指瘟疫,传染病流行。
飓风: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风速极高,破坏力极大。
海溢:海水泛滥,通常指海平面上升或风暴潮导致的海水倒灌现象。
禾尽偃:庄稼全部倒伏,形容风灾对农作物的严重破坏。
飞砂扬砾:风沙飞扬,形容风势极大,卷起沙石。
昏尘蔽天:尘土飞扬,遮蔽天空,形容风沙天气的严重程度。
万窍争鸣:形容风声呼啸,如同无数孔洞同时发出声音。
青虫食稼:青虫啃食庄稼,指虫灾对农作物的破坏。
蝻:蝗虫的幼虫,常成群结队啃食庄稼。
虸蚄:一种害虫,常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危害。
黄犊:黄色的小牛犊,文中指异常出生的牛犊。
火光满室:形容牛犊出生时室内充满奇异的光芒,象征异常现象。
雨土:指天空中降下尘土,通常与沙尘暴或火山喷发有关。
风霾尽晦:风沙和雾霾使天空昏暗,形容恶劣的天气状况。
山崩:山体崩塌,通常由地震或暴雨引发。
地裂:地面裂开,通常与地震或地质活动有关。
地震: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地震常被视为天象之一,与帝王的德行和国家的兴衰相联系。
嘉禾:指生长异常茂盛的禾稻,古代视为祥瑞之兆,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帝王的仁政。
瑞麦:指生长异常的小麦,古代同样视为祥瑞,预示着丰收和国泰民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志-卷四-评注
《五行二》是元代史书《元史》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元代各地发生的水灾情况。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记录了从元统元年(1333年)至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间,全国各地频繁发生的水灾事件。这些水灾不仅对当时的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导致了大量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灾害的重视。水灾作为五行中的“水不润下”现象,被视为天地不和的象征,预示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元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水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以时间为序,逐一列举各地水灾的发生情况。这种编年体的写作方式,使得文章结构清晰,便于读者理解。同时,文章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细节描写,增强了叙述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例如,文中多次提到“漂民居数百家”、“溺死者无算”等,生动地展现了水灾带来的巨大破坏。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元代自然灾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水灾事件的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元代各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这些记载也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的规律和应对措施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的来说,《五行二》不仅是一篇记录元代水灾的历史文献,更是一篇反映中国古代自然观和社会观的重要文本。它通过对水灾的详细描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元代至正年间各地的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涵盖了黄河水清、雨雪、霜冻、冰雹、雷电、龙卷风等多种自然现象。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也揭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式。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迷信。例如,黄河水清被视为祥瑞之兆,而冰雹、雷电等则被认为是天灾,可能与上天的惩罚或警示有关。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天人感应的思想,即自然现象与人事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记载为研究元代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这些记载,现代学者可以了解元代的气候特点、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分布,进而探讨这些自然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语言朴实无华,但通过具体的数字和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自然现象。例如,描述冰雹时,不仅提到其大小和形状,还详细记录了其对农作物和人民的伤害,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灾害的严重性。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为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一系列异常的自然现象和天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和天象变化的关注。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天命的信仰。
文中提到的‘黑雨’、‘黑雾’、‘火不炎上’等现象,古代常被视为天灾或社会动荡的征兆。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当时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或社会动荡有关。古人对这些现象的记录,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
‘雨米’、‘雨黑子’、‘凤凰’等祥瑞或灾异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信仰和对社会稳定的期盼。凤凰的出现被视为祥瑞,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而‘雨米’、‘雨黑子’等现象则被视为灾异,预示着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雨血’、‘赤气’等天象异常,古代常被视为天灾或社会动荡的征兆。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当时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或社会动荡有关。古人对这些现象的记录,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
‘芝草’、‘木冰’等祥瑞或灾异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信仰和对社会稳定的期盼。芝草的出现被视为祥瑞,预示着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而‘木冰’等现象则被视为灾异,预示着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一系列自然现象和天象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的敏感和对社会稳定的渴望。这些记载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古人对天命的信仰和对社会稳定的期盼。
这段文本主要记载了元代至正年间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奇异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文本通过描述树木结实异常、大雨成灾、旱灾频发、鼠患肆虐等现象,揭示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对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严重影响。这些现象不仅是自然界的异常表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脆弱和不安定。
文本中提到的民谣和童谣,如“李生黄瓜,民皆无家”和“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这些歌谣不仅是民众对现实苦难的反映,也隐含着对社会动荡的预言。古人常将自然灾害与政治动荡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些现象是上天对人间不公的警示。
此外,文本中提到的“甘露”和“旱魃”等词汇,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神秘化理解。甘露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而旱魃则被视为灾难的预兆。这些观念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为我们提供了元代社会状况的珍贵记录。通过对自然灾害和奇异现象的详细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脆弱和民众的苦难。这些记载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元代的历史背景,也为研究古代自然灾害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列举具体事件和现象,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文本中的民谣和童谣,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律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象征意义。这些歌谣不仅是民众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这段文本通过对自然灾害和奇异现象的记载,揭示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各地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民众的苦难。
文中提到的蝗灾、饥荒、瘟疫、飓风等自然灾害,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还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社会秩序的崩溃。
蝗灾的频繁发生,使得农作物被毁,民众无粮可食,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极度贫困和生存压力。
瘟疫的流行,使得大量人口死亡,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打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飓风的袭击,不仅摧毁了房屋和农田,还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
文中还提到了一些天象,如白虹、白气等,古人认为这些天象是不祥之兆,预示着社会的动荡和灾难的降临。
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社会现实,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恐惧和无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通过对这些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民众的生活状态,为我们研究元朝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此外,这段古文还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社会命运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的详细记载,为我们展现了元朝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民众的苦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至正年间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异常现象,涵盖了风灾、虫灾、动物异常、地震、山崩等多种灾害。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揭示了古人对自然灾害的观察和记录方式。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人‘天人感应’的思想,认为自然灾害与人事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例如,虫灾发生后,郡守石亨祖祷于玄妙观,寒雨三日,虫尽死,反映了古人通过祭祀祈求神灵干预自然的现象。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依赖。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语言质朴,注重事实的陈述,较少使用修饰性语言。这种风格符合史书的记载传统,旨在客观记录事件,而非进行文学性描写。然而,通过细致的描述,如‘火光满室’、‘飞砂扬砾’等,读者仍能感受到灾害的严重性和异常现象的奇异之处。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些记载为研究元代自然灾害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分析这些灾害的发生频率、地域分布和影响范围,可以了解当时的气候变化、地质活动以及社会应对灾害的能力。此外,这些记载也为研究古代农业、畜牧业和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线索。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对自然灾害的客观记录,更是对古人世界观、自然观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反映。它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灾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朝时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祥瑞现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地震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常与帝王的德行和国家的兴衰相联系。文中提到的多次地震,可能被当时的人们解读为天谴或警示,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社会稳定性的关注。
另一方面,文中提到的嘉禾和瑞麦则是祥瑞之兆,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帝王的仁政。这些现象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用来证明一个朝代的合法性和统治者的德行。例如,嘉禾的出现被视为上天对帝王德行的认可,而瑞麦则预示着丰收和国泰民安。这些记载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也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的重视。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的思想,即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同时,这些记载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国的自然灾害史和农业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用词准确,体现了古代史书的纪实风格。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详细记录,作者不仅传达了信息,也展示了古代史官的职责和对历史的尊重。这种写作风格在古代文献中非常常见,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和祥瑞现象,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观察和解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宗教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