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十八-原文
速哥
速哥,蒙古人。父忽鲁忽儿,国王木华黎麾下卒也。后更隶塔海、帖哥军。以善驰马,有口辩,慎重不泄,令佩银符,常居军中。奏白机务,往返未尝失期。太宗以为才,赐名动哥居。诏:“动哥居奏事,朝至朝入奏,夕至夕入奏。”尝出金盘龙袍及宫女赐之。宪宗时,以疾卒。
速哥亦以壮勇居军中,岁甲寅,宪宗命从都元帅帖哥火鲁赤等入蜀。乙卯,万户刘七哥、阿剌鲁阿力与宋兵战巴州,失利,陷敌中。速哥驰入其军,夺刘七哥等以归。以功赐白金五十两、马二匹、紫罗圈甲一注。又从都元帅纽璘败宋将刘整,破云顶山城。纽璘受诏会涪州,至马湖江,速哥以革为舟,夜渡江,至大获山行在所,陈道梗失期,帝慰遣之。未几,复自涪州入奏事,遇宋军于三曹山,速哥众仅百余,奋兵疾战,败之,夺其器械旗鼓以归。己未,宋兵攻涪州浮桥,部将火尼赤战陷,速哥破围出之。又以白事诸王穆哥所,复败宋军于三曹山,还至石羊,与刘整遇,复击败之。
世祖即位,赐白金、弓刀、鞍勒。中统二年,赐银符,命隶纽璘军。至元二年,四川行省遣速哥招收降民,得三千余人。三年,从行院帖赤战九顶山。四年,行省也速带儿署为本军总管,从征泸州,取泸川。五年,立德州,以速哥为达鲁花赤,擢陕西五路四川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从也速带儿入朝,赏赉加厚。七年,从也速带儿败宋军于马湖江。用平章政事赛典赤荐,迁行尚书省员外郎。九年,建都蛮叛,诏诸王奥鲁赤及也速带儿讨之。速哥将千人为先锋,破黎州火尾寨,攻连云关,克之。军至建都,战于东山,斩其酋布库。复与元帅八儿秃迎合剌军于不鲁思河,所过城邑皆下。十年,讨碉楼诸蛮,袭破连环城,还败宋军于七盘山,辟新军万户。
十一年,赐虎符,真授管军万户,领成都高哇哥等六翼及京兆新军,教习水战。也速带儿进围嘉定,速哥率舟师会平康城,修筑怀远等寨,守其要害。十二年,遣兵败宋将昝万寿于麻平。既而行枢密副使忽敦等军至,与也速带儿会于红崖,遣速哥守龙坝。城中大震,宋将陈都统、鲜于团练率舟师遁。速哥追击,溺死者不可胜计,遂与中使沈答罕徇下流诸城,紫云、泸、叙皆降。进围重庆,速哥以所部兵镇白水、马湖江口。十三年,帝遣脱术、教化的持诏谕其守臣使降,不听,乃分兵为五道,水陆并进攻之。众军不利,唯速哥获战舰三百艘,俘其众百三十人。涪州守将遣书纳降,速哥率千人往察其情伪。速哥至涪州,果降,遂入其城。重庆守臣张万率众来袭,速哥一日夜出兵凡与十八战,斩首三百余级,万败走。未几,万复以积兵三千人来攻,又战败之。十四年,行院辟为镇守万户、嘉定总管府达鲁花赤。时泸州复叛,速哥从大军讨平之。重庆受围久,其守将赵安开门出降,制置使张珏遁,速哥追破之,虏百余人及其舟二十余艘。以功授成都水军万户,寻改重庆夔府等路宣抚、招讨两司军民达鲁花赤。十六年,除四川南道宣慰使,依前成都水军万户,镇重庆、夔、施、黔、忠、万、云、涪、泸等州。
十九年,亦奚不薛蛮叛,置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以速哥为宣慰使,经理诸蛮。二十四年,迁河东陕西等路万户府达鲁花赤,播州宣抚赛因不花等赴阙请留之。降八番金竹等百余寨,得户三万四千,悉以其地为郡县,置顺元路、金竹府、贵州以统之。东连九溪十八峒,南至交趾,西至云南,咸受节制。二十九年,入朝,加都元帅,改河东陕西等处万户府达鲁花赤。三十一年,佥书四川行枢密院事,诏开土番道。土番叛,以兵围茂州,速哥率师败之。元贞元年,行院罢,速哥家居数岁卒。
子寿不赤,袭河东陕西等处万户府达鲁花赤。
囊加歹
囊加歹,乃蛮人。曾祖不兰伯,仕其国,位群臣之右。祖合折儿,管帐前军,兼统国政,仕至太师。太祖平乃蛮,父麻察来归。太宗命与察剌同总管蒙古、汉军,由是从世祖伐宋,破阿里不哥于失门秃,从诸王哈必赤及阔阔歹平李璮,皆有功,赏赉甚厚,赐金符。后以子贵,赠太傅,追封梁国公,谥桓武。囊加歹幼从麻察习战阵,有谋略,佩金符,为都元帅府经历。从阿术围襄阳,襄阳降,以功授汉军千户。从丞相伯颜攻复州,与宋人战,败宋兵于风波湖。渡江后,伯颜南攻鄂州,阿术北攻汉阳,分战舰五十,囊加歹与张弘范等焚其蒙冲三千艘,两城大恐,皆出降。伯颜军次安庆。贾似道督师江上,遣宋京来请和。军至池州,遣囊加歹偕宋京报似道。似道复遣阮思聪偕囊加歹至军中,仍请议和。时暑雨方涨,世祖虑士卒不习水土,遣使令缓师。伯颜、阿术与诸将议,乘势径前,遂进军至丁家洲,似道师溃,大军次建康。帝闻囊加歹亲与贾似道语,召赴阙,具陈其说,遣还谕旨于伯颜,以北边未靖,勿轻入敌境,而大军已入平江矣。宋使柳岳、夏士林、吕师孟、刘岊等踵至,皆命囊加歹同往报之。师逼临安,复遣囊加歹入取降表、玉玺,征宋将相文武百官出迎王师。宋主乃遣贾余庆等同囊加歹以降表、玉玺至皋亭山,伯颜遣囊加歹驰献世祖。还传密旨,迁宋君臣北上。赐金符,授怀远大将军、安抚司达鲁花赤。与阿剌罕、董文炳等取台、温、福州,寻领蒙古军副都万户、江东道宣慰使,佩金虎符如故。擢江东道按察使,复为本
道宣慰使,领万户如故。召为都元帅,管领通事军马,东征日本,未至而还。诏以元管出役军与孛罗迷儿见管军合为一翼,充万户,守建康。改赐三珠虎符,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讨金齿、缅国,得疾,召还京师。授南京等路宣慰使,改河南道宣慰使,特旨命袭父职为蒙古军都万户。
武宗在潜邸,囊加歹尝从北征,与海都战于帖坚古。明日又战,海都围之山上,囊加歹力战决围而出,与大军会。武宗还师,囊加歹殿,海都遮道不得过,囊加歹选勇敢千人直前冲之,海都披靡,国兵乃由旭哥耳温、称海与晋王军合。是役也,囊加歹战为多,以疾而归。成宗崩,昭献元圣太后与仁宗在怀州,太后召囊加歹、不怜吉歹、脱因不花、八思台等谕之曰:“今宫车晏驾,皇后欲立安西王阿难答,尔等当毋忘世祖、裕宗在天之灵,尽力奉二皇子。”囊加歹顿首曰:“臣等虽碎身,不能仰报两朝之恩,愿效死力。”既至京师,仁宗遣囊加歹与八思台诣诸王秃剌议事宜。时内外汹汹,犹豫莫敢言,囊加歹独赞秃剌,定计先发。归白仁宗,意犹迟疑,固问可否,对曰:“事贵速成,后将受制于人矣。”太后与仁宗意乃决。内难既平,仁宗监国,命同知枢密院事。武宗即位,真拜同知枢密事,阶资德大夫,赐以七宝束带、鞍辔、衣甲、弓矢、黄金五十两,以旌其定策之功。寻授蕲县万户府达鲁花赤,仍同知枢密院事。仁宗尝语近臣曰:“今春之事,吾与太后疑不能主,赖囊加歹一语而定。吾闻周文王有姜太公,囊加歹亦予家姜太公也。”其见称许如此。寻以老病乞骸骨,不允。仁宗即位,以其家河南,特授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终其身。封浚都王。
子教化,山东河北蒙古军副都万户;执礼和台,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孙脱坚,山东河北军大都督,世袭有位。
忙兀台
忙兀台,蒙古达达儿氏。祖塔思火儿赤,从太宗定中原有功,为东平路达鲁花赤,位在严实上。忙兀台事世祖,为博州路奥鲁总管。至元七年,又为监战万户,佩金虎符。八年,改邓州新军蒙古万户,治水军于万山南岸。九月,以兵攻樊,拔古城,继败宋军于安阳滩。转战八十里,禽其将郑高。十月,大军攻樊,分军为五道,忙兀台当其一。率五翼军以进,焚南岸舟,竖云梯于北岸,登柜子城,夺西南角入城,命部将据仓粟。功在诸将右,赏金百两。襄阳降,同宋安抚吕文焕入觐,赐银五十两及翎根甲等物。
十一年,从丞相伯颜、平章阿术南征,命与万户史格率麾下会盐山岭。遇宋兵,忙兀台突阵杀一人,诸军继进,与战,败之。自郢州黄家原荡舟入湖,至沙洋堡,立炮座十有二,竖云梯先登,焚其楼橹,拔羊角坝,破沙洋堡,擒宋将四人。直抵新城,鏖战自晨至晡,大败之,宋复州守将翟贵以城降。将由汉口入江,至蔡店,闻宋兵屯汉口,乃率舟师经斗龙口至沙步入江。遇宋兵三百余艘分道来拒,进击走之。次武矶堡,宋将夏贵坚守不下。十月乙卯,平章阿术率万户晏彻儿、史格、贾文备同忙兀台四军雪夜溯流西上,黎明至青山矶北岸,万户史格先渡,宋将程鹏飞拒敌,格被三创,丧卒二百人。诸将继进,大战中流,鹏飞被七创,败走。舟泊中洲,宋兵阻水不得近,伯颜复遣万户张荣实等率舟来援。夏贵率麾下数千将奔,大军乘之,大败,走黄州,遂拔武矶堡,斩守将王达。阿术既渡南岸,翼日丞相伯颜视师,则大江南北皆北军旗帜,宋制置使朱礻异孙遁还江陵。语在《阿术传》。己未,伯颜次鄂州,遣忙兀台谕宋守臣张晏然以城降,程鹏飞以本军降,知汉阳军王仪、知德安府来兴国继降,乃留军镇鄂、汉,率诸将水陆东下。十二年正月,忙兀台谕蕲、黄、安庆、池州诸郡,皆下之。次丁家洲,宋贾似道、孙虎臣来拒,忙兀台击之,夺虎臣所乘巨舟,与宋降将范文虎以兵五百谕降和州及无为、镇巢二军。九月,攻常州,拔其木城。宋降将赵潜叛于溧阳,伯颜命忙兀台击之,战于丰登庄,斩首五百余级,擒其将三人,复招降湖州守将二人。十二月,行省第其功,承制授行两浙大都督府事。
十四年,改闽广大都督,行都元帅府事。时宋二王逃遁入海,忙兀台奉旨率诸军,与江西右丞塔出会兵收之,次漳州,谕降宋守将何清。十五年,师还福州,拜参知政事,诏与唆都等行省于福,镇抚濒海八郡。十月,召赴阙,升左丞。十六年七月,沙县盗起,诏忙兀台复行省事,讨平之。初,忙兀台北还,左丞唆都行省福建。一日,帝命召唆都,李庭言:“若召唆都,则行省无人,宜令建康阿剌罕往。”帝曰:“何必阿剌罕,其命忙兀台即往,候唆都还,则令移潭州可也。”未几,中书言:“唆都在福建,麾下扰民,致南剑等路往往杀长吏叛。及忙兀台至,招来七十二寨,建宁、漳、汀稍获安集,若移之他处,而唆都复往,恐重劳民。”有旨,忙兀台仍镇闽。十八年,转右丞。时宣慰使王刚中以土人饶赀,颇擅作威福,忙兀台虑其有变,奏移之他道。
二十一年,拜江淮行省平章政事。初,宋降将五虎陈义尝助张弘范擒文天祥,助完者都讨陈大举,又资阿塔海征日本战舰三千艘。福建省臣言其有反侧意,请除之。帝使忙兀台察之。至是忙兀台携义入朝,保其无事,且乞宠以官爵,丞相伯颜亦以为言。乃授义
同知广东道宣慰司事,授明珠虎符,其从林雄等十人并上百户。
二十二年,脱忽思、乐实传旨中书省,令悉代江浙省臣。中书复奏,帝曰:“朕安得此言,传者妄也。如忙兀台之通晓政事,亦可代耶?”俄以言者召赴阙,封其家赀,遣使按验无状。未几,拜银青荣禄大夫、行省左丞相,还镇江浙。时浙西大饥,乃弛河泊禁,发府库官货,低其直,贸粟以赈之。浙东盗起,蠲田租,以纾民力。二十三年,奏:“以贩鬻私盐者皆海岛民,今征日本,可募为水工。”从之,赐钞五千贯。役既罢,请以战舰付海漕。又言:“省治在杭州,其两淮、江东财赋军实,既南输至杭,复自杭北输京城,往返劳顿不便,请移省治于扬州。”复言:“淮东近地,宜置屯田,岁入粮以给军,所馀饷京师。”帝悉从其言。二十五年,诏江淮管内,并听忙兀台节制。
二十六年,朝廷以中原民转徙江南,令有司遣还,忙兀台言其不可,遂止。闽、越盗起,诏与不鲁迷失海牙等合兵讨之,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奏宜选将,帝曰:“忙兀台已往,无虑也。”未几,悉平之。屡以病,上疏乞骸骨,乃召还。二十七年,以江西平章奥鲁赤不称职,特命为丞相,兼枢密院事,出镇江西。谨约束,锄强暴,尊卑殊服,军民安业,威德并著,在官四十日卒。
忙兀台之在江浙,专愎自用,又易置戍兵,平章不怜吉台言其变更伯颜、阿术成法,帝每戒敕之。既死,台臣劾郎中张斯立罪状,而忙兀台迫死刘宣及其屯田无成事,始闻于帝云。
子三人:帖木儿不花;孛兰奚,袭万户;亦剌出,中书参知政事。
奥鲁赤
奥鲁赤,札剌台人。曾祖豁火察,骁果善骑射,太祖出征,每提精兵为前驱。祖朔鲁罕,有胆力,尝被谗不许入见,一日俟驾出,趋前曰:“臣无罪。若果有罪,速杀臣,臣将从先帝于地下;不然赦臣,愿得自效。”帝笑而复用之。辛未,与金人战于野孤岭,中流矢,战愈力,克之。既还,拔矢,血出昏眩。帝亲抚视,傅以药,竟不起。帝悲悼曰:“朔鲁罕朕之一臂,今亡矣!”赐其家马四百匹,锦绮万段。父忒木台,从太宗征杭里部,俘部长以献。复从征西夏有功,特命行省事,领兀鲁、忙兀、亦怯烈、弘吉剌、札剌儿五部军。平河南,以功赐户二千。尝驻兵太原、平阳、河南,土人德之,皆为立祠。
奥鲁赤性朴鲁,智勇过人。早事宪宗,带御器械,特见亲任。戊午,扈驾征蜀,攻钓鱼山。至元五年,攻襄阳,授金符、蒙古军万户。明年,赐虎符,袭父职,领蒙古军四万户。十一年春,诏丞相伯颜大举伐宋,以所部从,渡江围鄂。宋兵固守,奥鲁赤白丞相,可遣使谕降,乃遣许千户同所获宋将持金符抵其城东南门,悬金符以招之。其夜,守门将崔立启门出,遂引立见丞相。复遣入城,谕守臣张晏然。明日,晏然以城降。迁奥鲁赤昭毅大将军,诸郡望风而靡。分兵出独松关,宋兵坚守,奥鲁赤令将校益树旗帜于山上,率精骑突之,守兵惊溃,弃关走,追逐百余里,斩馘不可胜计。
十三年,宋主降,分讨未下州郡,诏加镇国上将军、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未几,以参知政事行湖北道宣慰使,兼领蒙古军。时州郡初附,戍以重兵,民惊惧,往往逃匿山泽间。奥鲁赤止侵暴,恤单弱,号令严明,民悉复业。会诏所在括逃俘,有司拘男女千余人。时军士已还部,所括者无所归,众议悉以隶官。奥鲁赤曰:“斯民不幸被兵,幸而骨肉完聚,复羁之,是重被兵也,不若籍之为民。”众从之。俄征诣阙,赐赉优渥。及还,帝曰:“武昌襟带江湖,实要害地。朕尝用师于彼,故遣卿往治,为朕耳目。”升骠骑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宣慰使。
十八年,诏移行省于鄂、宣慰司于潭。时湖南剧贼周龙、张虎聚党行劫,随宜招捕,枭二贼首,余悉纵遣。复召入见,拜行省右丞,改荆湖等处行枢密院副使。二十三年春,拜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夏四月,赴召上都,命佐镇南王征交趾,帝慰谕之曰:“昔木华黎等戮力王室,荣名迄今不朽,卿能勉之,岂不并美于前人乎!”仍命其子脱桓不花袭万户。至交趾,启王分军为三,因险制变,蛮不能支,窜匿海岛。余寇扼师归路,奥鲁赤转战以出。改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二十六年,以疾求退,不允。俄授同知湖广等处行枢密院事。成宗即位,进光禄大夫、上柱国、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大德元年春三月卒,年六十六。赠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追封郑国公,谥忠宣。
子拜住,明威将军、蒙古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脱桓不花,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省左丞、蒙古军都万户。
完者都
完者都,钦察人。父哈剌火者,从宪宗征讨有功。完者都广颡丰颔,髯长过腹,为人骁勇,而乐善好施,听读史书,闻忠良则喜,遇奸谀则怒。岁丙辰,以材武从军。己未,从攻鄂州,先登,赏银五十两。中统三年,从诸王合必赤讨李璮于济南,凡两战,皆有功。至元元年,合必赤因枢密臣以其武勇闻,帝特赏赐之。四年十月,从万户木花里略地荆南,还至襄阳西安阳滩,遇宋军,败之。既而从丞相阿术围襄樊,水陆大战者四,皆有功。尝梯樊城,焚楼橹,勇敢出诸军右,幕府上其功。十一年,授武略将军,为彰德南京新军千户。九月,从丞相伯颜南征。十一月,攻沙洋
蒙古、汉军。攻海州,略淮南庐州。
至元三年,充邳州监战万户。
四年,领山东路统军司,从主帅南征。
至襄阳,西渡汉江,宋遣水军绝归路,怀都选士卒浮水杀宋军,夺战舰二十余艘,斩首千余级。
六年,军次淮南天长,至五河口,与宋兵战,败之。
七年,诏守鹿门山、白河口、一字城。
九年春,怀都请攻樊之古城堡。堡高七层,怀都夜勒士卒,亲冒矢石,攻夺之,斩宋将韩拨发,擒蔡路钤。
襄阳既降,帅师屯蔡、息,出巡淮安,还城正阳,略地安丰,获生口无算。
十一年夏,宋将夏贵来攻正阳,怀都领步卒薄淮西岸,至横河口,逆战退之。
九月,略地安庆。
十二年,北渡,至栅江堡,值宋军三千余,怀都与战,败之。
复南渡江,驻兵镇江。
谍报宋平江军出常州,怀都领兵千人,至无锡,与宋兵遇,大战,歼其众。
秋七月,行省檄怀都领军护焦山江岸,仍往扬州湾头立木城,以兵守之。
九月,权枢密院事,复守镇江。
宋殿帅张彦、安抚刘师勇攻吕城,怀都与万户忽剌出、帖木儿追战至常州,夺舟百余艘,擒张殿帅、范总管。
冬十月,从右丞阿塔海攻常州。
宋朱都统自苏州赴援,怀都提兵至横林店,与之遇,奋击,大破之。
十一月,取苏州,徇秀州,仍抚治临安迤东新附军民。
十三年秋,同元帅撒里蛮、帖木儿、张弘范徇温州、福建,所至州郡迎降。
十四年,授镇国上将军、浙东宣慰使。
讨台、庆叛者,战于黄奢岭,又战于温州白塔屯寨,转战至于漳、泉、兴化,平之。
十六年,召至阙下,赐玉带、弓矢,授行省参知政事,至处州,以疾卒。
子八忽台儿,官至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平浙东、建宁盗贼,数有功。
不花子忽都答儿既长,分袭蒙古军千户,从平宋有功,授浙西招讨使,改邳州万户,后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卒。
亦黑迷失
亦黑迷失,畏吾儿人也。
至元二年,入备宿卫。
九年,奉世祖命使海外八罗孛国。
十一年,偕其国人以珍宝奉表来朝,帝嘉之,赐金虎符。
十二年,再使其国,与其国师以名药来献,赏赐甚厚。
十四年,授兵部侍郎。
十八年,拜荆湖占城等处行中书参知政事,招谕占城。
二十一年,召还。
复命使海外僧迦剌国,观佛钵舍利,赐以玉带、衣服、鞍辔。
二十一年,自海上还,以参知政事管领镇南王府事,复赐玉带。
与平章阿里海牙、右丞唆都征占城,战失利,唆都死焉。
亦黑迷失言于镇南王,请屯兵大浪湖,观衅而后动。
王以闻,诏从之,竟全军而归。
二十四年,使马八儿国,取佛钵舍利,浮海阻风,行一年乃至。
得其良医善药,遂与其国人来贡方物,又以私钱购紫檀木殿材并献之。
尝侍帝于浴室,问曰:“汝逾海者凡几?”对曰:“臣四逾海矣。”
帝悯其劳,又赐玉带,改资德大夫,遥授江淮行尚书省左丞,行泉府太卿。
二十九年,召入朝,尽献其所有珍异之物。
时方议征爪哇,立福建行省,亦黑迷失与史弼、高兴并为平章。
诏军事付弼,海道事付亦黑迷失,仍谕之曰:“汝等至爪哇,当遣使来报。汝等留彼,其余小国即当自服,可遣招徕之。彼若纳款,皆汝等之力也。”
军次占城,先遣郝成、刘渊谕降南巫里、速木都剌、不鲁不都、八剌剌诸小国。
三十年,攻葛郎国,降其主合只葛当。
又遣郑珪招谕木来由诸小国,皆遣其子弟来降。
爪哇主婿土罕必阇耶既降,归国复叛,事并见《弼传》。
诸将议班师,亦黑迷失欲如帝旨,先遣使入奏,弼与兴不从,遂引兵还,以所俘及诸小国降人入见。
帝罪其与弼纵土罕必阇耶,没家赀三之一。
寻复还之。
以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为集贤院使,兼会同馆事,告老家居。
仁宗念其屡使绝域,诏封吴国公,卒。
拜降
拜降,北庭人。
父忽都,武勇过人,由宿卫为南宿州镇将,分守蕲县。
后从世祖南征,年几七十,每率先士卒,冒矢石,身被数十疮,战功居多。
徙居大名路清丰县,卒。
赠广平路总管,封渔阳郡侯。
忽都卒时,拜降生甫数月,母徐氏鞠育教诲甚至,每曰:“吾惟一子,已童丱矣,不可使不知学。”
顾县僻左,无良师友,遂遣从师大名城中。
郡守每旦望入学,见拜降容止讲解,大异群儿,甚爱奖之。
比弱冠,美髭髯,仪表甚伟。
丞相阿术南攻襄阳、江陵诸郡,以偏裨隶麾下。
军行至安阳滩,与宋军遇。
宋骑直前突阵,阵为却。
拜降跃马出阵前,引弓连毙数人,宋骑稍却。
复率众战良久,宋师大溃。
至元五年,围襄樊,战有功。
十一年,从阿术渡江,水陆遇敌,尝先登陷阵,勇冠一军。
宋平,以功授江浙省理问官。
时事方草创,省臣有所建白,及事有不可便宜自决须奏闻者,以拜降善敷奏,数令驰驿往咨于朝。
及引见,世祖遥识之,喜曰:“黑髯使臣复来耶!”
其见器使如此。
二十七年,迁江西行尚书省都镇抚。
适徭、獠扰边,拜降从丞相忙兀台讨定之。
二十九年,迁庆元路治中。
岁大饥,状累上行省,不报。
拜降曰:“民饥如是而不赈之,岂为民父母意耶!”
即躬诣行省力请,得发粟四万石,民赖全活。
元贞间,两浙盐运司同知范某阴贼为奸,州县吏以赂,咸听驱役,由是数侵暴细民。
民有珍货腴田,必夺为己有,不与,则朋结无赖,妄讼以罗织之,无不荡破家业者。
凶焰铄人,人咸侧目。
里人欲杀之,不果,顾被诬诉逮系者亡虑数十人,俱死狱中。
兰溪
州民叶一、王十四有美田宅,范欲夺之,不可,因诬以事,系狱十年不决。
事闻于省,省下理问所推鞫之,适拜降至官,冤遂得直。
置范于刑,而七人者先瘐死矣,惟叶一、王十四得释,时论多焉。
大德元年,迁浙东廉访副使,令行禁止,豪强慑伏。
同寅有贪秽者,拜降抗章核之于台,遂免其官。
后转工部侍郎,赐侍燕服一袭,升工部尚书,有能声。
至大二年,仁宗奉皇太后避暑五台,拜降供给道路,无有阙遗,恩赉尤渥。
比至都,改资国院使。
母徐氏卒,遂奔丧于杭。
时酒禁方严,帝特命以酒十瓮,官给传致墓所,以备奠礼。
初,徐氏盛年守节,教子甚严,比拜降贵,事上于朝,特旌其门。
及老,见拜降历官有声誉,喜曰:“有子如是,吾死可瞑目矣。”
拜降居丧尽礼,未及起复,延祐二年,卒于家。
赠资政大夫、江浙左丞,谥贞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十八-译文
速哥
速哥是蒙古人。他的父亲忽鲁忽儿是国王木华黎的部下。后来,速哥又隶属于塔海和帖哥的军队。因为他擅长骑马,口才出众,谨慎稳重,不轻易泄露机密,所以被授予银符,常驻军中。他负责奏报机密事务,往返从未延误。太宗认为他有才能,赐名“动哥居”,并下诏说:“动哥居奏事,早晨到就早晨入奏,晚上到就晚上入奏。”太宗还曾赐给他金盘龙袍和宫女。宪宗时,速哥因病去世。
速哥也以勇猛著称,常驻军中。甲寅年,宪宗命令他跟随都元帅帖哥火鲁赤等人进入蜀地。乙卯年,万户刘七哥、阿剌鲁阿力与宋军在巴州交战,失利后被敌军包围。速哥骑马冲入敌军,救出刘七哥等人并带回。因功勋卓著,他被赐予五十两白金、两匹马和一副紫罗圈甲。后来,他又跟随都元帅纽璘击败宋将刘整,攻破云顶山城。纽璘奉命前往涪州,到达马湖江时,速哥用皮革制作船只,连夜渡江,抵达大获山的行在所,向皇帝报告道路受阻导致延误,皇帝安慰并送他回去。不久,速哥再次从涪州入朝奏事,途中在三曹山遇到宋军,速哥仅率百余士兵,奋勇作战,击败宋军,缴获了他们的器械和旗鼓。己未年,宋军进攻涪州浮桥,部将火尼赤被围困,速哥冲破包围救出他。后来,速哥又向诸王穆哥报告事务,再次在三曹山击败宋军,返回石羊时,遇到刘整,再次击败他。
世祖即位后,赐予速哥白金、弓刀和马鞍。中统二年,赐予他银符,命令他隶属于纽璘的军队。至元二年,四川行省派遣速哥招收投降的民众,他招降了三千多人。至元三年,他跟随行院帖赤在九顶山作战。至元四年,行省也速带儿任命他为本军总管,随军征讨泸州,攻取了泸川。至元五年,立德州,任命速哥为达鲁花赤,并提拔他为陕西五路四川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他跟随也速带儿入朝,受到丰厚的赏赐。至元七年,他跟随也速带儿在马湖江击败宋军。由于平章政事赛典赤的推荐,他被提升为行尚书省员外郎。至元九年,建都蛮叛乱,皇帝命令诸王奥鲁赤和也速带儿讨伐。速哥率领一千人为先锋,攻破黎州火尾寨,攻克连云关。军队到达建都后,在东山作战,斩杀了敌酋布库。后来,他又与元帅八儿秃在不鲁思河会合,沿途攻占了多个城邑。至元十年,他讨伐碉楼诸蛮,攻破连环城,返回时在七盘山击败宋军,被任命为新军万户。
至元十一年,速哥被赐予虎符,正式任命为管军万户,统领成都高哇哥等六翼及京兆新军,负责训练水军。也速带儿围攻嘉定,速哥率领水军在平康城会合,修筑怀远等寨,守卫要害。至元十二年,他派遣军队在麻平击败宋将昝万寿。不久,行枢密副使忽敦等军队到达,与也速带儿在红崖会合,派遣速哥守卫龙坝。城中大震,宋将陈都统、鲜于团练率领水军逃跑。速哥追击,溺死的宋军不计其数,随后他与中使沈答罕一起攻占了下游的多个城池,紫云、泸州、叙州都投降了。速哥率军围攻重庆,他率领部下镇守白水和马湖江口。至元十三年,皇帝派遣脱术和教化带着诏书劝降重庆守臣,但守臣不听,于是分兵五路,水陆并进攻城。其他军队作战不利,只有速哥缴获了三百艘战舰,俘虏了一百三十人。涪州守将写信表示愿意投降,速哥率领一千人前往查探虚实。速哥到达涪州后,守将果然投降,速哥于是进入城中。重庆守臣张万率军来袭,速哥在一昼夜内与敌军交战十八次,斩杀三百余人,张万败逃。不久,张万又率领三千人进攻,速哥再次击败他。至元十四年,行院任命他为镇守万户、嘉定总管府达鲁花赤。当时泸州再次叛乱,速哥随大军讨平了叛乱。重庆被围困已久,守将赵安开门投降,制置使张珏逃跑,速哥追击并击败他,俘虏了一百多人及二十多艘船。因功勋卓著,速哥被任命为成都水军万户,不久又改任重庆夔府等路宣抚、招讨两司军民达鲁花赤。至元十六年,他被任命为四川南道宣慰使,继续担任成都水军万户,镇守重庆、夔州、施州、黔州、忠州、万州、云州、涪州、泸州等地。
至元十九年,亦奚不薛蛮叛乱,朝廷设立顺元等路军民宣慰司,任命速哥为宣慰使,负责管理诸蛮。至元二十四年,速哥被调任河东陕西等路万户府达鲁花赤,播州宣抚赛因不花等人请求皇帝将他留下。速哥降服了八番金竹等百余寨,招降了三万四千户,并将这些地方设为郡县,设立顺元路、金竹府、贵州来管理。东至九溪十八峒,南至交趾,西至云南,都在他的管辖之下。至元二十九年,速哥入朝,被加封为都元帅,改任河东陕西等处万户府达鲁花赤。至元三十一年,他被任命为佥书四川行枢密院事,奉命开辟土番道。土番叛乱,围攻茂州,速哥率军击败了他们。元贞元年,行院撤销,速哥在家居住了几年后去世。
他的儿子寿不赤继承了河东陕西等处万户府达鲁花赤的职位。
囊加歹
囊加歹是乃蛮人。他的曾祖不兰伯在乃蛮国担任高官,位居群臣之首。他的祖父合折儿掌管帐前军,兼任国政,官至太师。太祖平定乃蛮后,囊加歹的父亲麻察归顺。太宗命令他与察剌一同总管蒙古和汉军,后来他跟随世祖讨伐宋朝,在失门秃击败阿里不哥,又跟随诸王哈必赤和阔阔歹平定李璮叛乱,立下战功,受到丰厚的赏赐,并被赐予金符。后来因为儿子的显贵,他被追赠为太傅,追封为梁国公,谥号桓武。囊加歹从小就跟随麻察学习战阵,富有谋略,佩戴金符,担任都元帅府经历。他跟随阿术围攻襄阳,襄阳投降后,因功被任命为汉军千户。他跟随丞相伯颜攻打复州,与宋军交战,在风波湖击败宋军。渡江后,伯颜南攻鄂州,阿术北攻汉阳,囊加歹与张弘范等人率领五十艘战舰,烧毁了宋军的三千艘蒙冲船,两城大为惊恐,纷纷投降。伯颜的军队驻扎在安庆。贾似道在江上督师,派遣宋京前来求和。军队到达池州后,伯颜派遣囊加歹与宋京一同去见贾似道。贾似道又派遣阮思聪与囊加歹一同返回军中,继续请求议和。当时正值暑雨季节,世祖担心士兵不习惯水土,派遣使者命令军队暂缓进攻。伯颜、阿术与诸将商议后,决定乘势前进,于是进军至丁家洲,贾似道的军队溃败,大军驻扎在建康。皇帝听说囊加歹曾亲自与贾似道交谈,召他入朝,详细陈述了情况,并派遣他返回传达旨意给伯颜,要求不要轻易进入敌境,因为北边尚未平定,但大军已经进入平江。宋使柳岳、夏士林、吕师孟、刘岊等人接连前来,皇帝都命令囊加歹与他们一同前往传达旨意。军队逼近临安时,皇帝再次派遣囊加歹入城取降表和玉玺,并要求宋朝的将相文武百官出城迎接王师。宋朝皇帝派遣贾余庆等人与囊加歹一同带着降表和玉玺前往皋亭山,伯颜派遣囊加歹将降表和玉玺献给世祖。囊加歹还传达了密旨,要求将宋朝君臣迁往北方。皇帝赐予他金符,任命他为怀远大将军、安抚司达鲁花赤。他与阿剌罕、董文炳等人攻取台州、温州、福州,随后担任蒙古军副都万户、江东道宣慰使,继续佩戴金虎符。后来,他被提升为江东道按察使,再次担任本
道宣慰使,继续担任万户的职务。被召为都元帅,管理通事军马,东征日本,但未到达就返回了。皇帝下诏将原来管理的出役军与孛罗迷儿现管的军队合并为一翼,充任万户,守卫建康。改赐三珠虎符,任命为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讨伐金齿、缅国,因病被召回京师。被任命为南京等路宣慰使,后改为河南道宣慰使,特旨命令继承父亲的职位为蒙古军都万户。
武宗在潜邸时,囊加歹曾随从北征,与海都在帖坚古交战。第二天又战,海都将他们围困在山上,囊加歹奋力战斗突围而出,与大军会合。武宗回师,囊加歹殿后,海都阻挡道路无法通过,囊加歹挑选勇敢的千人直冲敌阵,海都溃败,国兵于是由旭哥耳温、称海与晋王军会合。这次战役,囊加歹战斗最多,因病返回。成宗去世,昭献元圣太后与仁宗在怀州,太后召见囊加歹、不怜吉歹、脱因不花、八思台等人,对他们说:“现在皇帝去世,皇后想立安西王阿难答,你们应当不忘世祖、裕宗在天之灵,尽力辅佐二皇子。”囊加歹叩头说:“臣等即使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两朝的恩情,愿意效死力。”到达京师后,仁宗派囊加歹与八思台去见诸王秃剌商议事宜。当时内外动荡,大家犹豫不敢发言,囊加歹独自支持秃剌,决定先发制人。回来报告仁宗,仁宗仍然迟疑,坚持问是否可行,囊加歹回答说:“事情贵在迅速成功,否则将来会受制于人。”太后与仁宗这才下定决心。内难平定后,仁宗监国,任命他为同知枢密院事。武宗即位,正式任命为同知枢密事,阶资德大夫,赐予七宝束带、鞍辔、衣甲、弓矢、黄金五十两,以表彰他定策的功劳。不久被任命为蕲县万户府达鲁花赤,仍兼任同知枢密院事。仁宗曾对近臣说:“今年春天的事情,我和太后犹豫不决,全靠囊加歹一句话才定下来。我听说周文王有姜太公,囊加歹也是我家的姜太公。”他受到如此称赞。不久因年老多病请求退休,未获批准。仁宗即位后,因他家在河南,特授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终身任职。封为浚都王。
儿子教化,担任山东河北蒙古军副都万户;执礼和台,担任河南江北行省平章政事。孙子脱坚,担任山东河北军大都督,世袭有职位。
忙兀台
忙兀台,蒙古达达儿氏。祖父塔思火儿赤,随从太宗平定中原有功,担任东平路达鲁花赤,职位在严实之上。忙兀台侍奉世祖,担任博州路奥鲁总管。至元七年,又担任监战万户,佩金虎符。八年,改任邓州新军蒙古万户,在万山南岸治理水军。九月,率兵攻打樊城,攻占古城,接着在安阳滩击败宋军。转战八十里,擒获宋将郑高。十月,大军攻打樊城,分兵五路,忙兀台负责其中一路。率领五翼军前进,焚烧南岸船只,在北岸竖起云梯,登上柜子城,从西南角攻入城内,命令部将占据粮仓。功劳在诸将之上,赏赐黄金百两。襄阳投降后,与宋安抚吕文焕一同入朝觐见,赐予银五十两及翎根甲等物。
十一年,随从丞相伯颜、平章阿术南征,命令与万户史格率领部下在盐山岭会合。遇到宋兵,忙兀台冲入敌阵杀死一人,诸军随后跟进,与宋军交战,击败了他们。从郢州黄家原乘船进入湖中,到达沙洋堡,设立十二座炮台,竖起云梯率先登城,焚烧敌楼,攻占羊角坝,攻破沙洋堡,擒获宋将四人。直抵新城,激战从早晨到傍晚,大败宋军,宋复州守将翟贵献城投降。准备从汉口进入长江,到达蔡店,听说宋兵驻扎在汉口,于是率领水军经斗龙口到沙步进入长江。遇到宋兵三百余艘分路来迎战,进攻击退他们。到达武矶堡,宋将夏贵坚守不下。十月乙卯,平章阿术率领万户晏彻儿、史格、贾文备与忙兀台四军在雪夜逆流西上,黎明到达青山矶北岸,万户史格先渡江,宋将程鹏飞抵抗,史格受三处伤,损失士兵二百人。诸将随后跟进,在中流大战,程鹏飞受七处伤,败走。船只停泊在中洲,宋兵阻水无法靠近,伯颜又派万户张荣实等率船来援。夏贵率领部下数千人准备逃跑,大军乘胜追击,大败宋军,宋军逃往黄州,于是攻占武矶堡,斩杀守将王达。阿术渡过南岸后,第二天丞相伯颜视察军队,发现大江南北都是北军的旗帜,宋制置使朱礻异孙逃回江陵。此事记载在《阿术传》中。己未,伯颜到达鄂州,派忙兀台劝降宋守臣张晏然,程鹏飞率本军投降,知汉阳军王仪、知德安府来兴国相继投降,于是留下军队镇守鄂州、汉阳,率领诸将水陆东下。十二年正月,忙兀台劝降蕲州、黄州、安庆、池州诸郡,全部投降。到达丁家洲,宋贾似道、孙虎臣来迎战,忙兀台攻击他们,夺取孙虎臣所乘的巨舟,与宋降将范文虎率兵五百劝降和州及无为、镇巢二军。九月,攻打常州,攻占其木城。宋降将赵潜在溧阳叛乱,伯颜命令忙兀台攻击他,在丰登庄交战,斩杀五百余人,擒获其将三人,又招降湖州守将二人。十二月,行省评定他的功劳,承制任命为行两浙大都督府事。
十四年,改任闽广大都督,行都元帅府事。当时宋二王逃入海中,忙兀台奉旨率领诸军,与江西右丞塔出会合兵力追击,到达漳州,劝降宋守将何清。十五年,军队返回福州,被任命为参知政事,诏令与唆都等在福建行省,镇抚沿海八郡。十月,被召入朝,升任左丞。十六年七月,沙县盗贼起事,诏令忙兀台再次行省事,讨平盗贼。起初,忙兀台北还,左丞唆都行省福建。一天,皇帝命令召见唆都,李庭说:“如果召见唆都,行省就无人主持,应该让建康阿剌罕前往。”皇帝说:“何必阿剌罕,命令忙兀台立即前往,等唆都回来,再让他移镇潭州即可。”不久,中书省报告:“唆都在福建,部下扰民,导致南剑等路经常有杀长官叛乱的情况。等到忙兀台到达,招降七十二寨,建宁、漳州、汀州稍微安定,如果将他调往他处,而唆都再次前往,恐怕会再次劳民。”有旨,忙兀台仍然镇守福建。十八年,转任右丞。当时宣慰使王刚中因当地人多财富,颇为擅作威福,忙兀台担心他有变,上奏将他调往他道。
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江淮行省平章政事。起初,宋降将五虎陈义曾帮助张弘范擒获文天祥,帮助完者都讨伐陈大举,又资助阿塔海征日本战舰三千艘。福建省臣报告他有反叛的意图,请求除掉他。皇帝派忙兀台调查。此时忙兀台带陈义入朝,保证他无事,并请求赐予官爵,丞相伯颜也为他说话。于是授予陈义
担任广东道宣慰司同知,授予明珠虎符,他的随从林雄等十人都被任命为上百户。
二十二年,脱忽思、乐实传达圣旨给中书省,命令全部替代江浙省的官员。中书省再次上奏,皇帝说:“我怎么会说这样的话,传话的人胡说。像忙兀台这样通晓政事的人,也可以替代吗?”不久因为有人进言,召他进京,查封了他的家产,派使者查验没有发现罪状。不久,任命他为银青荣禄大夫、行省左丞相,回到江浙镇守。当时浙西大饥荒,于是放松了河泊的禁令,发放府库的官货,降低价格,购买粮食来赈济灾民。浙东盗贼兴起,免除田租,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二十三年,上奏说:“贩卖私盐的人都是海岛居民,现在征讨日本,可以招募他们做水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赐给他五千贯钞。任务完成后,请求将战舰交给海漕。又说:“省治在杭州,两淮、江东的财赋和军需物资,先南运到杭州,再从杭州北运到京城,往返劳顿不便,请求将省治移到扬州。”又说:“淮东靠近的地方,应该设置屯田,每年收入粮食供给军队,剩下的供给京城。”皇帝全部听从了他的建议。二十五年,诏令江淮管内,全部听从忙兀台的节制。
二十六年,朝廷因为中原百姓迁徙到江南,命令有关部门遣返,忙兀台说这不可行,于是停止。闽、越盗贼兴起,诏令与不鲁迷失海牙等人合兵讨伐,御史大夫玉速帖木儿上奏应该选将,皇帝说:“忙兀台已经去了,不用担心。”不久,全部平定。多次因病上疏请求退休,于是召他回京。二十七年,因为江西平章奥鲁赤不称职,特别任命他为丞相,兼枢密院事,出镇江西。他谨慎约束,铲除强暴,尊卑有别,军民安居乐业,威德并著,在任四十天去世。
忙兀台在江浙时,专断自用,又更换戍兵,平章不怜吉台说他改变了伯颜、阿术的成法,皇帝经常告诫他。他死后,台臣弹劾郎中张斯立的罪状,而忙兀台逼迫刘宣致死及其屯田无成的事,才被皇帝知道。
有三个儿子:帖木儿不花;孛兰奚,继承万户;亦剌出,中书参知政事。
奥鲁赤
奥鲁赤,札剌台人。曾祖豁火察,骁勇善骑射,太祖出征时,常率领精兵为前锋。祖父朔鲁罕,有胆力,曾被谗言不许入见,一天等皇帝出行,上前说:“臣无罪。如果有罪,请速杀臣,臣将追随先帝于地下;如果不赦免臣,臣愿自效。”皇帝笑着重新任用他。辛未年,与金人在野孤岭交战,中箭,战斗更加勇猛,攻克了敌人。回来后,拔箭,血流不止昏倒。皇帝亲自抚慰,敷药,最终没有救活。皇帝悲悼说:“朔鲁罕是朕的一臂,现在失去了!”赐给他家四百匹马,锦绮万段。父亲忒木台,跟随太宗征讨杭里部,俘虏部长献上。又跟随征讨西夏有功,特别任命为行省事,统领兀鲁、忙兀、亦怯烈、弘吉剌、札剌儿五部军。平定河南,因功赐户二千。曾在太原、平阳、河南驻兵,当地人感激他,都为他立祠。
奥鲁赤性格朴实,智勇过人。早年侍奉宪宗,带御器械,特别受信任。戊午年,随驾征蜀,攻打钓鱼山。至元五年,攻打襄阳,授予金符、蒙古军万户。第二年,赐虎符,继承父职,统领蒙古军四万户。十一年春,诏令丞相伯颜大举伐宋,率领部下跟随,渡江包围鄂州。宋兵坚守,奥鲁赤向丞相建议,可以派使者劝降,于是派许千户同所获宋将持金符到城东南门,悬挂金符招降。当晚,守门将崔立开门出来,于是引见丞相。又派他进城,劝降守臣张晏然。第二天,晏然献城投降。升奥鲁赤为昭毅大将军,各郡望风而降。分兵出独松关,宋兵坚守,奥鲁赤命令将校在山上多树旗帜,率领精骑突击,守兵惊慌溃散,弃关逃跑,追逐百余里,斩杀无数。
十三年,宋主投降,分兵讨伐未下的州郡,诏令加封镇国上将军、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以参知政事行湖北道宣慰使,兼领蒙古军。当时州郡刚归附,驻以重兵,百姓惊恐,往往逃匿山泽间。奥鲁赤制止侵暴,抚恤弱小,号令严明,百姓都恢复生产。适逢诏令各地搜捕逃俘,有关部门拘捕男女千余人。当时军士已回部,所捕的人无处安置,众人建议全部归官。奥鲁赤说:“这些百姓不幸遭遇战乱,幸而骨肉团聚,再拘禁他们,是再次遭遇战乱,不如登记为民。”众人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召他进京,赐予优厚。回来后,皇帝说:“武昌襟带江湖,实为要害之地。朕曾在那里用兵,所以派你去治理,为朕的耳目。”升为骠骑卫上将军、中书左丞,行宣慰使。
十八年,诏令将行省移到鄂州、宣慰司移到潭州。当时湖南剧贼周龙、张虎聚党抢劫,随宜招捕,斩二贼首,其余全部释放。又召他进京,任命为行省右丞,改任荆湖等处行枢密院副使。二十三年春,任命为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夏四月,赴召上都,命他辅佐镇南王征讨交趾,皇帝慰谕他说:“昔日木华黎等为王室效力,荣名至今不朽,你能努力,岂不与前人并美!”仍命其子脱桓不花继承万户。到交趾,建议王分军为三,因险制变,蛮人不能支撑,逃匿海岛。余寇扼守归路,奥鲁赤转战而出。改任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二十六年,因病请求退休,未获批准。不久任命为同知湖广等处行枢密院事。成宗即位,进封光禄大夫、上柱国、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大德元年春三月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追封郑国公,谥号忠宣。
儿子拜住,明威将军、蒙古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脱桓不花,骠骑卫上将军、行中书省左丞、蒙古军都万户。
完者都
完者都,钦察人。父亲哈剌火者,跟随宪宗征讨有功。完者都额头宽广,下巴丰满,胡须长过腹部,为人骁勇,乐善好施,喜欢听读史书,听到忠良的事就高兴,遇到奸佞的事就愤怒。丙辰年,以武艺从军。己未年,跟随攻打鄂州,率先登城,赏银五十两。中统三年,跟随诸王合必赤讨伐李璮于济南,共两战,都有功。至元元年,合必赤因为枢密臣推荐他的武勇,皇帝特别赏赐他。四年十月,跟随万户木花里略地荆南,回到襄阳西安阳滩,遇到宋军,击败他们。随后跟随丞相阿术包围襄樊,水陆大战四次,都有功。曾攀登樊城,焚烧楼橹,勇敢超过诸军,幕府上报他的功劳。十一年,授予武略将军,担任彰德南京新军千户。九月,跟随丞相伯颜南征。十一月,攻打沙洋
蒙古和汉军一起攻打海州,占领了淮南的庐州。
至元三年,怀都被任命为邳州的监战万户。
至元四年,怀都担任山东路统军司的职务,跟随主帅南征。
到了襄阳,怀都率军西渡汉江,宋军派出水军切断归路,怀都挑选士兵游泳杀敌,夺取了二十多艘战舰,斩首千余人。
至元六年,军队驻扎在淮南的天长,到达五河口,与宋军交战,击败了宋军。
至元七年,怀都被命令守卫鹿门山、白河口和一字城。
至元九年春天,怀都请求攻打樊城的古城堡。城堡有七层高,怀都夜里带领士兵,亲自冒着箭石,攻下了城堡,斩杀了宋将韩拨发,俘虏了蔡路钤。
襄阳投降后,怀都率军驻扎在蔡州和息州,巡视淮安,回到正阳城,占领了安丰,俘虏了大量人口。
至元十一年夏天,宋将夏贵来攻打正阳,怀都率领步兵逼近淮河西岸,到达横河口,迎战并击退了宋军。
九月,怀都占领了安庆。
至元十二年,怀都北渡,到达栅江堡,遇到三千多宋军,怀都与他们交战,击败了宋军。
随后南渡长江,驻扎在镇江。
情报显示宋平江军从常州出发,怀都率领一千士兵,到达无锡,与宋军遭遇,大战一场,歼灭了宋军。
秋天七月,行省命令怀都率军保护焦山江岸,并在扬州湾头建立木城,派兵守卫。
九月,怀都代理枢密院事务,再次守卫镇江。
宋殿帅张彦和安抚刘师勇攻打吕城,怀都与万户忽剌出、帖木儿追击到常州,夺取了一百多艘船,俘虏了张殿帅和范总管。
冬天十月,怀都跟随右丞阿塔海攻打常州。
宋将朱都统从苏州赶来增援,怀都率军到横林店,与宋军遭遇,奋勇作战,大败宋军。
十一月,怀都攻占了苏州,占领了秀州,继续安抚临安以东新归附的军民。
至元十三年秋天,怀都与元帅撒里蛮、帖木儿、张弘范一起攻打温州和福建,所到之处州郡纷纷投降。
至元十四年,怀都被任命为镇国上将军、浙东宣慰使。
怀都讨伐台州和庆元的叛军,在黄奢岭和温州白塔屯寨作战,转战到漳州、泉州和兴化,平定了叛乱。
至元十六年,怀都被召到朝廷,赐予玉带和弓箭,被任命为行省参知政事,到了处州后因病去世。
怀都的儿子八忽台儿,官至通奉大夫、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平定了浙东和建宁的盗贼,多次立功。
不花的儿子忽都答儿长大后,继承了蒙古军千户的职位,跟随平定宋朝有功,被任命为浙西招讨使,后来改任邳州万户,最后加封荣禄大夫、平章政事,去世。
亦黑迷失
亦黑迷失是畏吾儿人。
至元二年,亦黑迷失进入宫廷担任宿卫。
至元九年,亦黑迷失奉世祖的命令出使海外八罗孛国。
至元十一年,亦黑迷失带着八罗孛国的珍宝和表文来朝见皇帝,皇帝嘉奖他,赐予金虎符。
至元十二年,亦黑迷失再次出使八罗孛国,带着国师的名药来献,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至元十四年,亦黑迷失被任命为兵部侍郎。
至元十八年,亦黑迷失被任命为荆湖占城等处行中书参知政事,负责招抚占城。
至元二十一年,亦黑迷失被召回。
亦黑迷失再次奉命出使海外僧迦剌国,观看佛钵舍利,皇帝赐予玉带、衣服和鞍辔。
至元二十一年,亦黑迷失从海上回来,以参知政事的身份管理镇南王府的事务,再次被赐予玉带。
亦黑迷失与平章阿里海牙、右丞唆都一起征讨占城,战斗失利,唆都战死。
亦黑迷失向镇南王建议,请求屯兵大浪湖,观察敌情后再行动。
镇南王将建议上报,皇帝批准了,最终全军安全返回。
至元二十四年,亦黑迷失出使马八儿国,取回佛钵舍利,海上遇到大风,航行了一年才到达。
亦黑迷失得到了良医和好药,带着马八儿国的人来进贡,还用私钱购买了紫檀木殿材献给皇帝。
亦黑迷失曾经在浴室侍奉皇帝,皇帝问他:“你几次渡过大海?”亦黑迷失回答:“臣四次渡过大海。”
皇帝怜悯他的辛劳,又赐予玉带,改任资德大夫,遥授江淮行尚书省左丞,行泉府太卿。
至元二十九年,亦黑迷失被召入朝廷,献上了他所有的珍奇异宝。
当时朝廷正在讨论征讨爪哇,设立福建行省,亦黑迷失与史弼、高兴一起被任命为平章。
皇帝命令军事事务交给史弼,海道事务交给亦黑迷失,并告诉他们说:“你们到了爪哇,要派使者回来报告。你们留在那里,其他小国自然会归顺,可以派人去招抚。如果他们归顺,都是你们的功劳。”
军队驻扎在占城,先派郝成、刘渊去招降南巫里、速木都剌、不鲁不都、八剌剌等小国。
至元三十年,亦黑迷失攻打葛郎国,降服了其国王合只葛当。
亦黑迷失又派郑珪去招抚木来由等小国,这些小国都派子弟来投降。
爪哇的女婿土罕必阇耶投降后,回国又反叛,事情详见《弼传》。
将领们讨论撤军,亦黑迷失想按照皇帝的旨意,先派使者回朝报告,但史弼和高兴不同意,于是率军返回,带着俘虏和投降的小国人入朝。
皇帝责怪亦黑迷失和史弼放纵土罕必阇耶,没收了他们三分之一的财产。
不久又归还了财产。
亦黑迷失以荣禄大夫、平章政事的身份担任集贤院使,兼任会同馆事务,后来告老还乡。
仁宗念及亦黑迷失多次出使海外,下诏封他为吴国公,去世。
拜降
拜降是北庭人。
拜降的父亲忽都,武勇过人,由宿卫担任南宿州镇将,分守蕲县。
后来忽都跟随世祖南征,年近七十,每次都是率先冲锋,冒着箭石,身上受了数十处伤,战功卓著。
忽都后来迁居到大名路清丰县,去世。
忽都被追赠为广平路总管,封为渔阳郡侯。
忽都去世时,拜降才几个月大,母亲徐氏抚养教育他非常用心,常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已经长大了,不能让他不学习。”
由于县城偏僻,没有好的老师和朋友,徐氏就把拜降送到大名城中的老师那里学习。
郡守每天早上和晚上去学校,看到拜降的举止和讲解,与其他孩子大不相同,非常喜爱并奖励他。
拜降成年后,胡须很美,仪表堂堂。
丞相阿术南攻襄阳、江陵等郡,拜降作为副将跟随。
军队行进到安阳滩,与宋军遭遇。
宋军骑兵直冲阵前,阵型被冲散。
拜降跃马出阵,拉弓连射数人,宋军骑兵稍稍后退。
拜降又率众战斗了很久,宋军大败。
至元五年,拜降围攻襄樊,立下战功。
至元十一年,拜降跟随阿术渡江,水陆两路遇到敌人,总是率先冲锋,勇冠全军。
宋朝平定后,拜降因功被任命为江浙省理问官。
当时事务刚刚开始,省臣有建议或需要上奏的事情,因为拜降善于陈述,多次派他快马去朝廷请示。
拜降被引见时,世祖远远认出他,高兴地说:“黑胡子的使臣又来了!”
世祖对他的器重可见一斑。
至元二十七年,拜降升任江西行尚书省都镇抚。
当时徭族和獠族侵扰边境,拜降跟随丞相忙兀台讨伐并平定了他们。
至元二十九年,拜降升任庆元路治中。
那年大饥荒,拜降多次向上级报告,但没有得到回应。
拜降说:“百姓饥饿成这样,如果不救济,怎么能算是为民父母呢!”
于是亲自去行省极力请求,终于得到了四万石粮食,百姓得以活命。
元贞年间,两浙盐运司同知范某暗中作恶,州县官吏受贿,都听从他的驱使,因此多次侵扰百姓。
百姓有珍贵的货物和肥沃的田地,范某一定要夺为己有,如果不给,就勾结无赖,诬告陷害,导致许多人家破人亡。
范某的凶恶气焰逼人,人们都对他侧目而视。
乡里人想杀他,但没有成功,反而有几十人被诬告逮捕,最终死在狱中。
兰溪
州里的百姓叶一和王十四拥有肥沃的田地和漂亮的住宅,范某想要夺取这些财产,但未能成功,于是诬告他们犯罪,导致他们被关押在监狱中十年,案件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这件事被上报到省级,省级下令让理问所进行审理,正好拜降被任命为官员,冤情因此得以昭雪。
范某被判处刑罚,而其他七人已经在狱中病死,只有叶一和王十四得以释放,当时的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大德元年,拜降被调任为浙东廉访副使,他严格执行法令,禁止不法行为,使得当地的豪强都感到畏惧。
同僚中有贪污腐败的人,拜降上书弹劾并交由台院核查,最终免去了那人的官职。
后来,拜降转任工部侍郎,被赐予一套侍燕服,并升任工部尚书,以才能著称。
至大二年,仁宗陪同皇太后到五台山避暑,拜降负责供应沿途所需,没有任何遗漏,因此得到了丰厚的赏赐。
到达都城后,拜降被任命为资国院使。
他的母亲徐氏去世,拜降于是赶回杭州奔丧。
当时酒禁非常严格,皇帝特别命令赐予十瓮酒,由官府负责送到墓地,以备奠礼之用。
当初,徐氏在盛年时守节,对儿子教育非常严格,等到拜降显贵后,她的事迹被上报到朝廷,朝廷特别表彰了她的家门。
到了晚年,徐氏看到拜降历任官职都有良好的声誉,高兴地说:“有这样一个儿子,我死也可以瞑目了。”
拜降在服丧期间尽到了所有的礼节,还未等到服丧期满,延祐二年,他在家中去世。
他被追赠为资政大夫、江浙左丞,谥号为贞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十八-注解
速哥:蒙古人,以壮勇著称,曾在蒙古帝国时期多次参与对宋战争,屡建战功。
忽鲁忽儿:速哥的父亲,曾效力于蒙古国王木华黎麾下。
木华黎:蒙古帝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成吉思汗的重要支持者之一。
塔海、帖哥:蒙古帝国时期的将领,速哥曾在其麾下效力。
银符:古代用于证明身份或传达命令的银制符牌,常用于军事或官方通信。
太宗:指蒙古帝国的太宗窝阔台,成吉思汗的第三子。
宪宗:指蒙古帝国的宪宗蒙哥,成吉思汗的孙子。
纽璘:蒙古帝国时期的将领,速哥曾在其麾下作战。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蒙古帝国的第五位大汗,元朝的建立者。
达鲁花赤:达鲁花赤是元朝时期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管理。这一职位通常由蒙古贵族或信任的将领担任,具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
虎符:虎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军事信物,通常由皇帝赐予将领,用以调动军队。虎符象征着军事指挥权和皇帝的信任。
囊加歹:乃蛮人,蒙古帝国时期的将领,曾参与对宋战争。
乃蛮:古代中亚的一个部落,后被蒙古帝国征服。
麻察:囊加歹的父亲,曾效力于蒙古帝国。
伯颜:元代著名将领,曾率军灭南宋。
贾似道:南宋权臣,曾掌握南宋军政大权。
金符:金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信物,通常由皇帝赐予,用以证明持有者的身份和权力。在元朝,金符常被授予高级将领或重要官员,作为其权威和职责的象征。
道宣慰使:元代官职名,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和军事事务,相当于地方行政长官。
万户:元代军事编制单位,统领一万户的军队,万户长是高级军事指挥官。
都元帅:元代高级军事指挥官,负责统领大军进行征讨或防御。
通事军马:元代军队中的翻译和情报部队,负责与外国军队的沟通和情报收集。
三珠虎符:元代皇帝赐予高级将领的符节,象征其权威和地位。
云南行省参知政事:元代云南行省的高级行政官员,参与行省的政务决策。
金齿、缅国:金齿指今云南西部和缅甸北部的少数民族地区,缅国即今缅甸。
蒙古军都万户:元代蒙古军队的高级指挥官,统领万户级别的蒙古军队。
武宗:元朝皇帝,名海山,1307年至1311年在位。
海都:元朝时期的蒙古贵族,曾与元朝中央政权对抗。
成宗:元朝皇帝,名铁穆耳,1294年至1307年在位。
昭献元圣太后:元成宗的皇后,名卜鲁罕,成宗去世后曾摄政。
仁宗:元朝皇帝,名爱育黎拔力八达。
同知枢密院事:元代枢密院的高级官员,负责军事事务。
资德大夫:元代文官散阶,属于高级文官。
七宝束带:元代皇帝赐予功臣的珍贵腰带,象征其功勋和地位。
蕲县万户府达鲁花赤:元代蕲县万户府的最高行政长官,达鲁花赤是蒙古语,意为“长官”。
浚都王:元朝封爵,浚都指今河南浚县,王是封爵的最高等级。
忙兀台:忙兀台是元朝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曾任江浙行省左丞相,以其在政务处理上的能力和对民生的关注而著称。
达达儿氏:蒙古族的一个部落,忙兀台属于该部落。
东平路达鲁花赤:元代东平路的最高行政长官。
博州路奥鲁总管:元代博州路的军事指挥官,奥鲁是蒙古语,意为“军营”。
监战万户:元代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负责监督战斗。
邓州新军蒙古万户:元代邓州新军的蒙古万户长,统领蒙古军队。
樊:今湖北襄阳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安阳滩:位于河南安阳,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吕文焕:南宋将领,后降元。
阿术:元代将领,曾参与多次对宋战争。
郢州:今湖北钟祥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沙洋堡:今湖北沙洋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新城:今湖北新洲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汉口:今湖北武汉汉口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蔡店:今湖北蔡甸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武矶堡:今湖北武汉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鄂州:今湖北武汉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江陵:今湖北荆州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蕲、黄、安庆、池州:今湖北蕲春、黄冈、安徽安庆、池州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丁家洲:今安徽铜陵一带,元代为重要战场。
孙虎臣:南宋将领,曾参与抵抗元军的战斗。
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溧阳:今江苏溧阳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湖州:今浙江湖州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闽广大都督:元代闽广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漳州:今福建漳州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福州:今福建福州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沙县:今福建沙县一带,元代为重要军事据点。
江淮行省平章政事:元代江淮行省的高级行政官员,平章政事是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
五虎陈义:南宋降将,曾参与元朝的军事行动。
张弘范:元代将领,曾率军灭南宋。
文天祥:南宋著名抗元将领,后被元军俘虏。
完者都:完者都是元朝的一位将领,以其勇猛和善战而著称。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对抗宋朝的战争中。
阿塔海:元代将领,曾参与征讨日本的战役。
奥鲁赤:奥鲁赤是元朝的一位著名将领,以其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对民众的关怀而闻名。他曾参与多次重要战役,并在战后致力于恢复民生。
昭勇大将军:昭勇大将军是元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通常授予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将领。这一职位象征着极高的军事荣誉和地位。
镇国上将军:镇国上将军是元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通常授予在国家安全和边疆防御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将领。这一职位象征着极高的军事权威和荣誉。
翎根甲:翎根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铠甲,通常由皇帝赐予重要将领,作为其勇敢和忠诚的象征。这种铠甲不仅具有防护功能,还象征着将领的荣誉和地位。
骠骑上将军:骠骑上将军是元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通常授予在战场上表现出色的将领。这一职位象征着极高的军事荣誉和地位。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通常授予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官员。这一职位象征着极高的政治和军事权威。
太尉:太尉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军事官职,通常授予在国家安全和军事指挥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将领。这一职位象征着极高的军事权威和荣誉。
上柱国:上柱国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高级官职,通常授予在政治和军事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官员。这一职位象征着极高的政治和军事权威。
怀都:元代将领,参与多次对宋战争,战功显赫。
汉江:长江的支流,流经湖北、陕西等地。
鹿门山:位于湖北襄阳,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白河口:位于湖北襄阳,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一字城:古代城墙的一种形式,形如“一”字。
樊之古城堡:位于湖北襄阳,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蔡、息:今河南上蔡、息县一带。
淮安:今江苏淮安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正阳:今河南正阳县,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安丰:今安徽寿县一带,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夏贵:南宋将领,曾多次与元军交战。
横河口:位于淮河沿岸,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安庆:今安徽安庆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栅江堡:位于长江沿岸,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镇江:今江苏镇江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无锡:今江苏无锡市,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焦山:位于江苏镇江,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扬州湾头:位于江苏扬州,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吕城:位于江苏丹阳,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横林店:位于江苏常州,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秀州:今浙江嘉兴市,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南宋都城。
温州:今浙江温州市,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福建:今福建省,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台、庆:今浙江台州、庆元一带。
黄奢岭:位于浙江温州,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漳、泉、兴化:今福建漳州、泉州、莆田一带。
处州:今浙江丽水市,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八忽台儿:怀都之子,元代将领,官至通奉大夫。
亦黑迷失:元代畏吾儿人,曾多次出使海外,官至平章政事。
八罗孛国:古代东南亚国家,具体位置不详。
僧迦剌国:古代东南亚国家,具体位置不详。
马八儿国:古代东南亚国家,具体位置不详。
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历史上为东南亚重要地区。
拜降:人名,此处指一位清廉正直的官员。
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一带,元代为军事重镇。
南宿州:今安徽宿州市,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蕲县:今湖北蕲春县,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大名路:今河北大名县一带,元代为行政区划。
清丰县:今河南清丰县,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江浙省:元代行政区划,辖今江苏、浙江一带。
江西行尚书省:元代行政区划,辖今江西一带。
庆元路:今浙江宁波市,元代为行政区划。
兰溪:今浙江兰溪市,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范:此处指范姓官员,因贪图他人田宅而诬陷他人。
系狱:指被关押在监狱中。
省:古代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单位。
理问所:古代负责审理案件的机构。
推鞫:指审理案件,推究事实真相。
瘐死:指在监狱中因疾病或折磨而死。
大德元年:元朝年号,公元1297年。
浙东廉访副使:官职名,负责监察浙东地区的官员。
同寅:指同僚。
贪秽:指贪污腐败。
抗章:指上书弹劾。
台:指御史台,古代负责监察的机构。
工部侍郎:官职名,工部的副职官员。
侍燕服:指皇帝赐予的礼服。
工部尚书:官职名,工部的最高长官。
至大二年:元朝年号,公元1309年。
五台:指五台山,佛教圣地。
资国院使:官职名,负责管理国家财政的官员。
酒禁:指禁止饮酒的法令。
奠礼:指祭祀仪式。
旌其门:指朝廷表彰其家门,以示嘉奖。
延祐二年:元朝年号,公元1315年。
资政大夫:官职名,一种荣誉性的官职。
江浙左丞:官职名,江浙行省的副职官员。
谥贞惠:谥号,指朝廷对死者生前品行的评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十八-评注
本文主要记载了蒙古帝国时期两位重要将领速哥和囊加歹的生平事迹,反映了蒙古帝国在征服南宋过程中的军事活动和政治策略。
速哥作为蒙古帝国的将领,以其壮勇和军事才能著称。他多次参与对宋战争,屡建战功,尤其是在四川地区的作战中表现突出。速哥的军事生涯不仅体现了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也反映了蒙古帝国在征服南宋过程中对地方势力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囊加歹则是乃蛮人,其家族在蒙古帝国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自幼习战阵,具有谋略,曾参与对宋战争,并在襄阳、鄂州等地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囊加歹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使他在蒙古帝国中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和荣誉。
本文通过对速哥和囊加歹生平的详细记载,展现了蒙古帝国在征服南宋过程中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手段。蒙古帝国通过任用各族将领,利用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地方影响力,逐步削弱南宋的抵抗力量,最终实现了对南宋的全面征服。
此外,本文还反映了蒙古帝国在征服过程中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和利用。速哥和囊加歹等将领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地方行政和军事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成功不仅依赖于个人的军事才能,还得益于蒙古帝国对地方势力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速哥和囊加歹生平的记载,展现了蒙古帝国在征服南宋过程中的军事活动和政治策略,反映了蒙古帝国在征服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对蒙古帝国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代将领囊加歹和忙兀台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军事和政治的复杂性。囊加歹作为蒙古贵族,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尤其是在与海都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他在成宗去世后,支持仁宗继位,并在内难平定后担任重要职务,显示了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仁宗对他的评价极高,称其为“家姜太公”,表明他在元朝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
忙兀台则是另一位杰出的蒙古将领,他参与了元朝灭南宋的多次战役,尤其是在襄阳、沙洋堡、新城等地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在战后被任命为闽广大都督,负责镇抚福建地区,显示了元朝对南方地区的重视。忙兀台在福建的治理中,招降了众多南宋残余势力,稳定了当地的局势,为元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元代军事和政治的高度集权化,将领们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元朝的军事扩张和政治稳定离不开这些将领的贡献。同时,这段文字也展现了元代社会的复杂性,蒙古贵族与汉族官员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以及元朝对南方地区的治理策略。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突出了将领们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通过对具体战役和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元代将领的英勇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研究元代军事史、政治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通过对囊加歹和忙兀台生平事迹的记载,可以深入了解元代军事将领的职责和作用,以及元朝在统一中国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元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文本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几位重要官员和将领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朝政治和军事的一些特点。忙兀台作为江浙行省的左丞相,其在处理政务和民生问题上的能力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他在浙西大饥时采取的措施,如弛河泊禁、发府库官货等,显示了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奥鲁赤的军事才能和对民众的关怀也是文本中的亮点。他在平定宋军后的行为,如止侵暴、恤单弱等,显示了他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将领,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官员。他的这些行为有助于稳定新附地区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完者都的勇猛和善战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在多次战役中的表现,尤其是在对抗宋朝的战争中,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将领的出色能力。他的这些战绩不仅为元朝的扩张做出了贡献,也为他个人赢得了荣誉和地位。
总体来看,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元朝几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也反映了元朝在政治、军事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人物生平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朝的历史和文化。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朝时期几位重要将领的军事生涯和功绩,展现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对国家的忠诚。通过对这些将领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元朝军事制度的特点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首先,文中提到的‘金符’、‘虎符’等信物,反映了元朝时期军事指挥权的集中和皇帝对将领的信任。这些信物不仅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将领荣誉的体现。通过这些信物的授予,皇帝不仅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也激励了将领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
其次,文中多次提到将领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如完者都在丁家洲大捷、伯帖木儿在忽尔阿剌河击败乃颜兵等。这些战斗不仅展示了将领们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元朝军队的强大战斗力。通过这些战斗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战争的激烈和将领们的无畏精神。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官职,如‘昭勇大将军’、‘镇国上将军’、‘骠骑上将军’等。这些官职的授予不仅是对将领们功绩的认可,也是对他们地位的提升。通过这些官职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元朝时期军事官职的等级和重要性。
最后,文中还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李璮叛乱、哈丹王叛乱等。这些事件不仅影响了元朝的政治局势,也考验了将领们的忠诚和能力。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元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军事斗争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对几位重要将领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元朝时期军事制度的特点和将领们的英勇表现。通过这些描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感受到将领们的忠诚和无畏精神。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这段文字主要记载了元代将领怀都、亦黑迷失和拜降的军事生涯和功绩,反映了元代初期的军事扩张和对南宋的征服过程。怀都作为元军的重要将领,参与了多次对宋战争,尤其是在襄阳、淮安、正阳等地的战役中表现出色,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襄阳之战是元灭宋的关键战役之一,怀都在此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导致南宋的灭亡。
亦黑迷失的记载则展示了元代对外交往的广泛性。他多次出使东南亚国家,带回珍宝和名药,反映了元代与东南亚国家的密切关系。亦黑迷失的出使不仅促进了元朝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增强了元朝的国际影响力。他的事迹还体现了元代对海外探索的重视,尤其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方面。
拜降的记载则突出了元代将领的忠诚和勇敢。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安阳滩和襄樊之战中,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拜降不仅在战场上勇猛善战,还在地方治理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庆元路任职期间,面对饥荒,他积极请求赈灾,展现了其为民请命的责任感。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元代初期的军事扩张和对南宋的征服过程,展现了元代将领的英勇和忠诚。同时,亦黑迷失的出使事迹也反映了元代对外交往的广泛性和对海外探索的重视。这些记载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研究元代军事、外交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战役和事件,生动地描绘了元代将领的形象和事迹。尤其是对怀都、亦黑迷失和拜降的描写,既有对战斗场面的生动刻画,也有对他们个人品质的深入刻画,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了元代初期军事、外交和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为我们了解元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对这些将领事迹的记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初期的军事扩张和对南宋的征服过程,以及元代与海外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外交关系。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元代官员拜降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清廉正直和孝道精神。拜降在任浙东廉访副使时,能够令行禁止,豪强慑伏,表现出其执法严明、不畏权贵的品质。他不仅敢于弹劾贪腐的同僚,还能够在母亲去世后尽孝守丧,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
拜降的母亲徐氏盛年守节,教子甚严,这种家庭教育对拜降的成长和仕途产生了深远影响。徐氏的教育不仅塑造了拜降的品格,也为他日后的官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拜降在母亲去世后,居丧尽礼,未及起复便去世,这种孝道精神在当时的社会中备受推崇。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元代官场的腐败现象以及清廉官员的艰难处境。拜降的事迹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也是对清廉官员的褒扬。他的清廉和孝道精神在后世被传颂,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了拜降的品格和事迹。作者通过对拜降生平事迹的描述,塑造了一个清廉正直、孝道为先的官员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通过生动的叙事展现了拜降的品格和精神,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对拜降事迹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元代社会的风貌和官场的复杂环境,同时也感受到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