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四-原文
特授正议大夫、怀孟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管诸军奥鲁管内劝农事,改府正。
至大二年,迁中奉大夫、陕西等处行尚书省参知政事。
明年,入为太子家令,迁正奉大夫。
明年,迁资德大夫、大都留守,兼少府监。
拟擢侍御史,改除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未几复为大都留守,兼少府监、武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
皇庆元年,加荣禄大夫。
子二人:桓泽都,蛮子。
阿礼海牙
阿礼海牙,畏吾氏,集贤大学士脱列之子也。
兄野讷,事仁宗于潜邸。
大德九年,仁宗奉兴圣太后出居怀州,从者单弱,多怀去计。
野讷独无所畏难。
成宗崩,权臣阿附中宫,不遣使告哀宗藩。
仁宗有闻,将自怀州入京,宫臣或持不可。
野讷屏人密启曰:“天子晏驾而皇子已早卒,天下无主,邪谋方兴。
怀宁王及殿下,世祖、裕皇贤孙,人心所属久矣。
宜急奉太母入定大计,邪谋必止。
迎立怀宁王以正神器,在此行矣。”
仁宗即白太后,以二月至京师,遂诛柄臣二人,遣使迎武宗。
武宗即位,召野讷,赐玉带,授嘉议大夫、秘书监。
仁宗居东宫,兼太子右庶子,迁侍御史、崇祥院使,兼将作院使。
闽有绣工,工官大集民间子女居肆督责,吏因为奸利,野讷奏罢之,闽人感悦。
寻兼太医院使。
仁宗即位,请召文武老臣,咨以朝政。
又请以中都苑囿还诸民。
拜枢密院副使,进同知枢密院事。
命为中书平章政事,辞不拜。
野讷之在台及侍禁中,于国家事有不便,辄言之,言无不纳。
然韬晦恶盈,不泄于外。
延祐四年卒,年四十。
赠推诚保节翊运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中书省左丞相、上柱国、赵国公,谥忠靖。
阿礼海牙亦早事武宗、仁宗,为宿卫,以清慎通敏与父兄并见信任。
十余年间,敭历华近,入侍帷幄,出践省闼,廷无间言。
至治初,出为平章政事,历镇江浙、湖广、河南、陕西四省,皆有惠政,汴人尤怀思之。
归朝拜翰林学士承旨。
丁父忧,解官家居。
天历元年秋,文宗入承大统。
阿礼海牙即易服南迎,至于汴郊见焉。
帝命复镇汴省。
时当艰难之际,阿礼海牙高价籴粟,以峙粮储;命近郡分治戎器,阅士卒,括马民间,以备不虞。
先是,文宗即位之诏已播告天下,而陕西官府结连靖安王等起兵,东击潼关。
阿礼海牙开府库,量出钞二十五万缗,属诸行省参政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朵列图、廉访副使万家闾犒军河南以御之。
令都镇抚卜伯率军吏巡行南阳、高门、武关、荆子诸隘,南至襄、川二江之口,督以严备。
万户博罗守潼关,不能军。
是月二十五日,只儿哈率小汪总帅、脱帖木儿万户等之兵,突出潼关,东掠阌乡,披灵宝,荡陕州、新安诸郡邑,放兵四劫,迤逦前进。
河南告急之使狎至,而朵列图亦以兵寡为言。
十月一日,阿礼海牙集省宪官属,问以长策,无有言者。
阿礼海牙曰:“汴在南北之交,使西人得至此,则江南三省之道不通于畿甸,军旅应接何日息乎。
夫事有缓急轻重,今重莫如足兵,急莫如足食。
吾征湖广之平阳、保定两翼军,与吾省之邓新翼、庐州、沂、郯炮弩手诸军,以备虎牢;裕州哈剌鲁、邓州孙万户两军,以备武关、荆子口。
以属郡之兵及蒙古两都万户、左右两卫、诸部丁壮之可入军者,给马乘赀装,立行伍,以次备诸隘。
芍陂等屯兵本自襄、邓诸军来田者,还其军,益以民之丁壮,使守襄阳、白土、峡州诸隘。
别遣塔海以备自蜀至者,以汴、汝、荆、襄、两淮之马以给之,府库不足,则命郡县假诸殷富之家。
安丰等郡之粟,逆黄河运至于陕,籴诸汴、汝,近郡者,则运诸荥阳以达于虎牢。
吾与诸军各奋忠义以从王事,宜无不济者。”
众曰:“唯。”
命即日部分行事。
自伯颜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省之属吏与有官而家居者,各授以事而出。
廉访使董守中、佥事沙沙在南阳,右丞脱帖木儿、廉访使卜颜在虎牢,分遣兵马以听其调用。
馈饷之行,千车相望,阿礼海牙亲阅实之,必丰必良,信以期会。
自虎牢之南至于襄、汉,无不毕给。
盖为粟二十万石,豆如之,兵甲五十五万,刍万万。
是时,朝廷置行枢密院以总西事。
襄、汉、荆湖、河南郡县皆缺官,阿礼海牙便宜择材以处之,朝廷皆从其请。
是月,西兵逼河南,行院使来报,曰:“西人北行者度河中以趋怀、孟、磁;南行者帖木哥,过武关,掠邓州而残之,直趋襄阳。
攻破郡邑三十余,横绝数千里,所过杀官吏,焚庐舍,虏民人妇女财物,贼虐殄尽,西结囊家以蜀兵至矣。”
阿礼海牙益督饷西行,遣行院官塔海领兵攻帖木哥,而又设备于江、黄,置铁绳于峡口,作舟舰以待战。
十九日,师与西兵遇于巩县之石渡,而湖广所征太原之兵最为可用。
甫至,未及食,或趣之倍道以进,转战及暮,两军杀伤与堕涧谷死者相等,而虎牢遂为敌有。
兵储巨万,阿礼海牙尽其心、民殚其力者,一旦悉亡焉。
行省院与诸军敛兵退。
二十二日至汴,民大恐。
阿礼海牙前后遣使告于朝,辄为也先捏留不遣,不得朝廷音问已二十日。
阿礼海牙亦忧之,亲出行抚其民。
乃修城阙以备冲突,立四门以通往来,戒卒伍以严守卫。
时虽甚危急,阿礼海牙朝夕出入,声色不动,怡然如平时,众赖以安。
十一月六日,西师逼城将百里而近,阿礼海牙召行院将帅、宪司与凡在官者,而告之曰:“吾荷国厚恩,唯有一
死以报上耳。行院之出,唯敌是图,而退保吾城,不亦怯乎?然敌亦乌合之众,何所受命而敢犯我乎?且吾甲兵非不坚劲,刍峙非不丰给,而弗利者,太平日久,将校不知兵,吏士不练习,彼所以得披猖至此。彼诚知我圣天子之命,则众沮而散尔,何足虑乎。吾今遣使告于朝,请降诏大赦胁从诖误。比诏下,先募士,以即位诏及朝廷招谕之文入其军,明示利害。吾整大军西向以征之,别遣骁将率精骑数千上龙门,绕出其后,使之进无所投,退无所归,成擒于巩、洛之间必矣。而我军所获陕西官吏,命有司羁而食之,一无所戮。”众曰:“诺,唯命。”即日与行院整兵南薰门外以行。
会有使者自京师还,言齐王已克上都,奉天子宝玺来归,刻日至京矣。阿礼海牙乃置酒高会于省堂以贺,发书告属郡,报诸江南三省,而募士得兰住者赍书谕之。西人犹搒掠兰住,讯以其实,而朝廷亦遣都护月鲁帖木儿从十余人奉诏放散西军之在虎牢者。西人杀其从者之半,械都护以送诸荆王所。荆王时在河南之白马寺,以是西人虽未解散,各已骇悟。又闻行省院以兵至,犹豫不敢进。朝廷又使参政冯不花亲谕之,乃信服。靖安王遣使四辈与兰住来请命,逡巡而去,难平。阿礼海牙乃解严报捷,敛余财以还民,从陕西求民人之被俘掠者归其家,凡数千人。陕西官吏被获者,皆遣还其所。阿礼海牙自始至镇,迨乎告功,居汴省者数月。后以功迁陕西行御史大夫,复拜中书省平章政事。
奕赫抵雅尔丁
奕赫抵雅尔丁,字太初,回回氏。父亦速马因,仕至大都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奕赫抵雅尔丁幼颖悟嗜学,所读书一过目即终身不忘。尤工其国字语。初为中书掾,以年劳授江西行省员外郎。入为吏部主事,不再阅月,固辞。擢刑部员外郎。四方所上狱,反复披阅成牍,多所平反。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不赴。改中书右司员外郎,寻升郎中。一日,与同列共议狱,有异其说者,奕赫抵雅尔丁曰:“公等读律,苟不能变通以适事宜。譬之医者,虽熟于方论,而不能切脉用药,则于疾痛奚益哉!”同列虽不平,识者服其为名言。大德八年肆赦,廷议惟官吏因事受赇者不预。奕赫抵雅尔丁曰:“不可。恩如雨露,万物均被,赃吏固可嫉,比之盗贼则有间矣。宥盗而不宥吏,何耶?”刑部尝有狱事,上谳既论决,已而丞相知其失,以谴右司主者。奕赫抵雅尔丁初未尝署其案,因取成案阅之,窃署其名于下。或讶之曰:“兹狱之失,公实不与,丞相方谴怒而公反追署其案,何也?”奕赫抵雅尔丁曰:“吾偶不署此案耳,岂有与诸君同事而独幸免哉?”丞相闻而贤之,同列因以获免。
迁左司郎中。时左司阙一都事,平章梁暗都剌谓奕赫抵雅尔丁曰:“人之材干固尝有之,惟笃实不欺为难得,公当以所知举。”奕赫抵雅尔丁遂以王毅、李迪为言,一时舆论莫不称允。又尝论朝士如王仁卿、贾元播、高彦敬、敬威卿、李清臣辈可大用,时诸公处下僚,后皆如其言。迁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转中奉大夫、集贤大学士。未几,除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使。始视事,见以狱具陈列庭下甚备,问之,乃前官创制以待有罪者。奕赫抵雅尔丁蹙然曰:“凡逮至臬司,皆命官及有出身之吏,廉得其情,则将服罪,狱具毋庸施也。”即屏去之。监宪一年,赃吏削迹。至大初元,立尚书省,拜参议尚书省事,召至京师,恳辞不就。改立中书省,复拜参议中书省事,亦以疾辞。延祐元年卒,年四十有七。
脱烈海牙
脱烈海牙,畏吾氏。世居别失拔里之地。曾祖阔华八撒术,当太祖西征,导其主亦都护迎降。帝嘉其有识,欲官之,辞以不敏。祖八剌术,始徙真定,仕至帅府镇抚。富而乐施,或贷不价,则火其券,人称为长者。父阇里赤,性纯正,知读书。脱烈海牙幼嗜学,警敏绝人。性整暇,虽居仓卒,未尝见其急遽。喜从文士游,犬马声色之娱,一无所好。由中书宣使出为宁晋主簿。改隆平县达鲁花赤,均赋兴学,劝农平讼,桥梁、水防、备荒之政,无一不举。及满去,民勒石以纪其政。拜监察御史。时江西胡参政杀其弟,讼久不决,脱烈海牙一讯竟伏其辜。出佥燕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务存大体,不事苛察。在任六年,黜污吏百四十有奇。召为户部郎中,转右司员外郎,升右司郎中。赞画之力居多。仁宗在东宫,知其嗜学,出秘府经籍及圣贤图像以赐,时人荣之。母霍氏卒,哀毁骨立,事闻,赐钞五万贯,给葬事。起为吏部尚书,量能叙爵,以平允称。改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进中奉大夫、荆湖北道宣慰使。适峡人艰食,脱烈海牙先发廪赈之,而后以闻。朝议韪之。至治三年,迁淮东宣慰使。七月,以疾卒于广陵,年六十有七。赠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恒山郡公。弟观音奴,廉明材干,亦仕至清显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四-译文
特别授予正议大夫、怀孟路总管府达鲁花赤,兼管诸军奥鲁管内劝农事,改任府正。
至大二年,升任中奉大夫、陕西等处行尚书省参知政事。
第二年,进入朝廷担任太子家令,升任正奉大夫。
第二年,升任资德大夫、大都留守,兼少府监。
拟提拔为侍御史,改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
不久再次担任大都留守,兼少府监、武卫亲军都指挥使,佩戴金虎符。
皇庆元年,加封荣禄大夫。
有两个儿子:桓泽都,蛮子。
阿礼海牙
阿礼海牙,畏吾氏,是集贤大学士脱列的儿子。
他的兄长野讷,曾在仁宗还是太子时侍奉他。
大德九年,仁宗奉兴圣太后出居怀州,随从的人很少,很多人都有离开的打算。
只有野讷毫不畏惧困难。
成宗去世后,权臣依附中宫,不派遣使者向宗藩告哀。
仁宗听说后,打算从怀州进入京城,宫中的臣子有人持反对意见。
野讷屏退旁人,秘密启奏说:“天子去世而皇子早已去世,天下无主,邪恶的阴谋正在兴起。
怀宁王及殿下,是世祖、裕皇的贤孙,人心早已归附。
应该赶紧奉太母入京定下大计,邪恶的阴谋必定会停止。
迎接立怀宁王以正神器,就在此行。”
仁宗立即禀告太后,于二月到达京师,随后诛杀了两位权臣,派遣使者迎接武宗。
武宗即位后,召见野讷,赐予玉带,授予嘉议大夫、秘书监。
仁宗居住在东宫时,野讷兼任太子右庶子,升任侍御史、崇祥院使,兼将作院使。
福建有绣工,工官大量召集民间子女在工坊中督责,官吏借此谋取私利,野讷上奏罢免了这种做法,福建人民感激喜悦。
不久兼任太医院使。
仁宗即位后,请求召见文武老臣,咨询朝政。
又请求将中都的苑囿归还给百姓。
被任命为枢密院副使,晋升为同知枢密院事。
被任命为中书平章政事,辞谢不拜。
野讷在台中和侍奉禁中时,对国家事务有不便利的地方,总是直言进谏,言无不纳。
但他韬光养晦,厌恶自满,不对外泄露。
延祐四年去世,享年四十岁。
追赠为推诚保节翊运功臣、金紫光禄大夫、行中书省左丞相、上柱国、赵国公,谥号忠靖。
阿礼海牙也早年侍奉武宗、仁宗,担任宿卫,以清廉谨慎、通达机敏与父兄一起受到信任。
十余年间,历任显要职位,入侍帷幄,出掌省闼,朝廷内外没有非议。
至治初年,出任平章政事,历任镇江浙、湖广、河南、陕西四省,皆有惠政,汴人尤其怀念他。
回到朝廷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承旨。
因父亲去世,解官回家守丧。
天历元年秋天,文宗继承大统。
阿礼海牙立即换上便服南下迎接,在汴郊见到了文宗。
皇帝命令他再次镇守汴省。
当时正值艰难之际,阿礼海牙高价购买粮食,储备粮草;命令附近郡县分治兵器,检阅士卒,征用民间的马匹,以防不测。
此前,文宗即位的诏书已经传遍天下,但陕西官府勾结靖安王等人起兵,向东攻打潼关。
阿礼海牙打开府库,拿出二十五万缗钱,交给行省参政河南淮北蒙古军都万户朵列图、廉访副使万家闾犒赏河南的军队以抵御敌人。
命令都镇抚卜伯率领军吏巡行南阳、高门、武关、荆子等关隘,南至襄、川二江之口,严加防备。
万户博罗守卫潼关,无法抵挡敌军。
当月二十五日,只儿哈率领小汪总帅、脱帖木儿万户等人的军队,突然冲出潼关,向东掠夺阌乡,攻破灵宝,扫荡陕州、新安等郡县,四处劫掠,逐渐前进。
河南的告急使者接连到来,朵列图也以兵力不足为由请求增援。
十月一日,阿礼海牙召集省宪官员,询问长远策略,没有人发言。
阿礼海牙说:“汴地处南北之交,如果西人到达这里,那么江南三省的道路就无法通往京城,军队的应接何时才能停止呢?
事情有缓急轻重之分,现在最重要的是兵力充足,最紧急的是粮食充足。
我征调湖广的平阳、保定两翼军,与我省的邓新翼、庐州、沂、郯炮弩手等军队,以防守虎牢关;裕州哈剌鲁、邓州孙万户两军,以防守武关、荆子口。
以属郡的兵力及蒙古两都万户、左右两卫、各部丁壮中可以参军的人,给予马匹和装备,编成队伍,依次防守各关隘。
芍陂等地的屯兵原本来自襄、邓等地的军队,现在让他们回到军中,增加民间的丁壮,让他们防守襄阳、白土、峡州等关隘。
另外派遣塔海防备从蜀地来的敌人,以汴、汝、荆、襄、两淮的马匹供给他们,府库不足,就命令郡县向富户借取。
安丰等郡的粮食,逆黄河运到陕西,购买汴、汝等地的粮食,近郡的粮食则运到荥阳,再运到虎牢关。
我与诸军各自奋忠义以从王事,应该没有不成功的。”
众人说:“是。”
命令当天就分派任务。
自伯颜不花王以下省都事李元德等,凡是省中的属吏和有官职但家居的人,各自分配任务出发。
廉访使董守中、佥事沙沙在南阳,右丞脱帖木儿、廉访使卜颜在虎牢关,分派兵马听从他们的调用。
运送粮饷的队伍,千车相望,阿礼海牙亲自检查,确保充足和优质,按时送达。
从虎牢关以南到襄、汉,无不供应充足。
总共准备了二十万石粮食,豆类也是如此,兵甲五十五万,草料万万。
当时,朝廷设立行枢密院以总管西边的事务。
襄、汉、荆湖、河南的郡县都缺官,阿礼海牙根据情况选择人才填补,朝廷都听从了他的请求。
当月,西兵逼近河南,行院使来报告说:“西人北行的军队渡过黄河,向怀、孟、磁州进发;南行的军队由帖木哥率领,过武关,掠夺邓州并摧毁它,直趋襄阳。
攻破了三十多个郡县,横跨数千里,所过之处杀害官吏,焚烧房屋,掳掠百姓的妇女财物,残暴至极,西边还与囊家勾结,蜀兵也来了。”
阿礼海牙加紧督运粮饷西行,派遣行院官塔海领兵攻打帖木哥,并在江、黄设防,在峡口设置铁绳,建造战船准备战斗。
十九日,军队与西兵在巩县的石渡相遇,湖广所征调的太原兵最为可用。
刚刚到达,还没来得及吃饭,有人催促他们加倍行军前进,转战到傍晚,两军杀伤和坠入涧谷死亡的人数相等,虎牢关最终被敌人占领。
兵储巨万,阿礼海牙尽心尽力、百姓竭尽全力的成果,一下子全部丧失了。
行省院与诸军收兵撤退。
二十二日到达汴城,百姓非常恐慌。
阿礼海牙前后派遣使者向朝廷报告,但使者被也先捏留不遣,已经二十天没有朝廷的消息了。
阿礼海牙也感到忧虑,亲自出行安抚百姓。
于是修缮城墙以防备敌人的冲击,设立四门以方便往来,告诫士卒严加守卫。
当时虽然非常危急,但阿礼海牙早晚出入,神色不变,怡然自若,众人因此得以安心。
十一月六日,西兵逼近城下,距离不到百里,阿礼海牙召集行院将帅、宪司和所有在官的人,告诉他们说:“我承受国家的厚恩,只有一
我决心以死来报答皇上。行院出征,只是为了对付敌人,如果退守我们的城池,岂不是显得怯懦?然而敌人也不过是乌合之众,他们凭什么敢来侵犯我们呢?况且我们的军队装备并不差,粮草供应也充足,之所以不利,是因为太平日子过得太久,将领们不懂兵法,士兵们缺乏训练,这才让敌人得以猖狂至此。如果他们真的知道我们圣天子的威严,那么他们自然会溃散,根本不足为虑。我现在派遣使者向朝廷报告,请求下诏大赦那些被胁迫和误入歧途的人。等到诏书下达后,先招募士兵,带着即位诏书和朝廷的招抚文书进入敌军,明确告诉他们利害关系。我将率领大军西征,同时派遣勇将率领数千精锐骑兵从龙门绕到敌军后方,让他们进退无路,最终在巩、洛之间被擒获。至于我们俘虏的陕西官吏,命令有关部门看管并供给食物,一个也不杀。”众人说:“好,我们听从命令。”当天就和行院一起整顿军队,从南薰门出发。
这时有使者从京城回来,说齐王已经攻下上都,带着天子的宝玺回来,很快就要到京城了。阿礼海牙于是在省堂设宴庆祝,发信告知所属郡县,并通报江南三省,同时招募到兰住的人带着书信去劝降。西人仍然扣押兰住,审问他实情,朝廷也派遣都护月鲁帖木儿带着十几人奉诏去解散驻扎在虎牢的西军。西人杀了一半的随从,把都护绑起来送到荆王那里。荆王当时在河南的白马寺,因此西人虽然没有解散,但已经感到震惊。又听说行省院派兵来了,犹豫不敢前进。朝廷又派参政冯不花亲自去劝降,他们才信服。靖安王派了四位使者和兰住一起来请命,徘徊而去,事情难以平息。阿礼海牙于是解除戒备,报告胜利,把剩余的财物归还给百姓,从陕西找回被俘虏的百姓回家,共有几千人。被俘虏的陕西官吏,也都遣送回原地。阿礼海牙从开始到镇守,直到报告胜利,在汴省住了几个月。后来因为功劳升任陕西行御史大夫,又拜中书省平章政事。
奕赫抵雅尔丁
奕赫抵雅尔丁,字太初,回回人。父亲亦速马因,官至大都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奕赫抵雅尔丁从小就聪明好学,读过的书过目不忘。尤其擅长他们的国语。起初担任中书掾,因为年资升任江西行省员外郎。后来进入吏部担任主事,不到一个月就坚决辞职。升任刑部员外郎。各地上报的案件,他反复审阅,平反了很多冤案。后来调任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但没有赴任。改任中书右司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有一天,和同僚一起讨论案件,有人不同意他的观点,奕赫抵雅尔丁说:“你们读法律,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就像医生,虽然熟悉医书,但不能根据病情开药,那对病人有什么好处呢?”同僚虽然不服气,但有见识的人认为他说得对。大德八年大赦,朝廷讨论只有因受贿的官吏不在赦免之列。奕赫抵雅尔丁说:“不行。恩惠像雨露一样,应该普照万物,贪官固然可恨,但和盗贼还是有区别的。赦免盗贼却不赦免官吏,这是为什么?”刑部曾经有一个案件,已经判决了,后来丞相发现判决有误,责备右司的主事。奕赫抵雅尔丁原本没有签署这个案件,但他拿过案卷看了看,偷偷在下面签了自己的名字。有人惊讶地说:“这个案件的错误,你并没有参与,丞相正在生气,你反而追签案卷,这是为什么?”奕赫抵雅尔丁说:“我只是碰巧没有签署这个案子,怎么能和你们一起工作却独自幸免呢?”丞相听说后很欣赏他,同僚也因此免于责罚。
后来升任左司郎中。当时左司缺一个都事,平章梁暗都剌对奕赫抵雅尔丁说:“人的才能固然重要,但诚实不欺更为难得,你应该推荐你所了解的人。”奕赫抵雅尔丁于是推荐了王毅和李迪,当时舆论都认为很合适。他还曾经评论朝中的官员如王仁卿、贾元播、高彦敬、敬威卿、李清臣等人可以重用,当时这些人都处于低层职位,后来果然如他所言。升任翰林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转任中奉大夫、集贤大学士。不久,出任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使。刚上任时,看到庭下摆满了刑具,询问后才知道是前任官员为了对付罪犯而准备的。奕赫抵雅尔丁皱起眉头说:“凡是带到臬司的,都是官员和有身份的吏员,只要查明实情,他们自然会认罪,根本不需要用刑具。”于是下令撤掉。他在任一年,贪官污吏绝迹。至大初年,设立尚书省,他被任命为参议尚书省事,召到京城,但他坚决推辞。后来改设中书省,又被任命为参议中书省事,也因病推辞。延祐元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
脱烈海牙
脱烈海牙,畏吾人。世代居住在别失拔里。曾祖阔华八撒术,在太祖西征时,引导他的主人亦都护投降。太祖赞赏他有见识,想让他做官,但他以能力不足推辞。祖父八剌术,迁居真定,官至帅府镇抚。他富有且乐于施舍,如果有人借钱不还,他就烧掉借据,人们称他为长者。父亲阇里赤,性格纯正,喜欢读书。脱烈海牙从小就喜欢学习,聪明过人。性格沉稳,即使在紧急情况下,也从不慌乱。喜欢和文人交往,对犬马声色毫无兴趣。从中书宣使出任宁晋主簿。后来改任隆平县达鲁花赤,均平赋税,兴办学校,劝农平讼,桥梁、水利、备荒等政策,无一不落实。离任时,百姓立碑纪念他的政绩。后来担任监察御史。当时江西胡参政杀了他的弟弟,案件久拖不决,脱烈海牙一审就查明了真相。出任燕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注重大局,不苛求细节。在任六年,罢免了一百四十多名贪官。后来被召为户部郎中,转任右司员外郎,升任右司郎中。他的谋划能力非常突出。仁宗在东宫时,知道他喜欢学习,赐给他秘府经籍和圣贤图像,当时的人都以此为荣。母亲霍氏去世,他悲痛欲绝,朝廷得知后,赐给他五万贯钱,用于办理丧事。后来起用为吏部尚书,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以公平著称。改任礼部尚书,领会同馆事。升任中奉大夫、荆湖北道宣慰使。当时峡州百姓缺粮,脱烈海牙先开仓赈济,然后才上报。朝廷认为他做得对。至治三年,调任淮东宣慰使。七月,因病在广陵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通奉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恒山郡公。他的弟弟观音奴,廉洁能干,也官至显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四-注解
察罕:察罕,西域板勒纥城人,元代官员,因其博学多才、廉洁奉公而受到元朝皇帝的宠信。
奥鲁千户:元代官职,负责管理军队的后勤和家属事务。
枢密院经历:元代官职,枢密院是负责军事的最高机构,经历是其下属官员。
詹事院判:元代官职,詹事院是负责皇太子事务的机构,判是其下属官员。
平章政事:元代官职名,中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昭文馆大学士:元代官职,昭文馆是负责文化教育的机构,大学士是其最高官员。
中书参知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是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机构,参知政事是其下属官员。
曲枢:曲枢,西土人,元代官员,因其忠诚和才能受到元朝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荣禄大夫:元代文官品阶,属于从一品,是高级文官的称号。
平章军国重事:元代高级官员,负责国家重大事务。
太子太保:元代官职,负责皇太子的教育和保护。
集贤大学士:元代官职,负责集贤院的学术事务。
达鲁花赤:元代官职名,意为“镇守者”,是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在各地设立的行政长官,主要负责地方的军政事务。
奥鲁:元代军事术语,指军队的后勤保障系统,包括粮草、军需物资的供应和管理。
府正:元代官职名,负责地方行政事务,类似于知府。
中奉大夫:元代文官品阶,属于正三品,是高级文官的称号。
陕西等处行尚书省参知政事:元代官职名,陕西行省的副行政长官,负责协助行省长官处理政务。
太子家令:元代官职名,负责太子府的事务管理。
正奉大夫:元代文官品阶,属于正二品,是高级文官的称号。
资德大夫:元代文官品阶,属于从一品,是高级文官的称号。
大都留守:元代官职名,负责大都(今北京)的军政事务。
少府监:元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财务和物资管理。
侍御史:元代官职名,负责监察百官,属于御史台的官员。
翰林学士承旨:元代官职名,翰林院的高级官员,负责起草诏书和修撰国史。
知制诰:元代官职,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
修国史:元代官职名,负责编修国家的历史。
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元代官职名,负责指挥皇帝的亲军,属于高级武官。
金虎符:元代的一种军事符节,象征军事指挥权。
畏吾氏:指元代畏兀儿人,畏兀儿是元代对维吾尔族的称呼。
潜邸:指皇帝即位前的居所,也指太子或皇子的居所。
兴圣太后:元仁宗的母亲,元武宗的皇后。
怀州:元代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一带。
成宗:元成宗铁穆耳,元朝的第二位皇帝。
中宫:指皇后或皇太后的居所,也代指皇后或皇太后。
怀宁王:元武宗的封号,元仁宗的弟弟。
世祖: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
裕皇:元成宗的谥号,指元成宗。
神器:指皇位或国家的统治权。
武宗:元武宗海山,元朝的第三位皇帝。
嘉议大夫:元代文官品阶,属于正四品,是中级文官的称号。
秘书监:元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文书和档案管理。
太子右庶子:元代官职名,太子府的属官,负责辅佐太子。
崇祥院使:元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祭祀和礼仪事务。
将作院使:元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建筑和工程事务。
太医院使:元代官职名,负责宫廷的医疗事务。
枢密院副使:元代官职名,枢密院的副长官,负责军事事务。
同知枢密院事:元代官职名,枢密院的高级官员,负责协助枢密使处理军事事务。
中书平章政事:元代官职名,中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处理国家政务。
推诚保节翊运功臣:元代对功臣的封号,表彰其忠诚和功绩。
金紫光禄大夫:元代文官品阶,属于正一品,是最高级文官的称号。
行中书省左丞相:元代官职名,行省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地方政务。
上柱国:元代对功臣的最高封号,象征极高的荣誉。
赵国公:元代的封爵,属于国公级别,象征极高的地位。
忠靖:元代的谥号,表彰其忠诚和安定国家的功绩。
宿卫:指皇帝的亲兵,负责保卫皇帝的安全。
汴:元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
籴粟:购买粮食,以备军需或赈灾。
戎器:指兵器,包括刀剑、弓箭等。
括马:征用民间的马匹,以备军用。
潼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是关中地区的东大门。
钞:元代的纸币,用于流通和支付。
万户:元代军事官职名,负责指挥一万名士兵。
廉访副使:元代官职名,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情况。
南阳:元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
高门:元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武关:古代关隘名,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是关中地区的南大门。
荆子:元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襄:元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
川:元代地名,今四川省一带。
阌乡:元代地名,今河南省灵宝市一带。
灵宝:元代地名,今河南省灵宝市。
陕州:元代地名,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
新安:元代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虎牢: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古代为军事要塞。
裕州:元代地名,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
哈剌鲁:元代地名,今河南省方城县一带。
邓州:元代地名,今河南省邓州市。
孙万户:元代军事官职名,负责指挥一万名士兵。
芍陂:元代地名,今安徽省寿县一带。
襄、邓:元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和河南省邓州市一带。
白土:元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峡州:元代地名,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
塔海:元代人名,曾任行院官,负责军事事务。
汴、汝:元代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和汝州市一带。
荆、襄:元代地名,今湖北省荆州市和襄阳市一带。
两淮:元代地名,今江苏省和安徽省的淮河两岸地区。
安丰:元代地名,今安徽省寿县一带。
荥阳:元代地名,今河南省荥阳市。
伯颜不花:元代人名,曾任省都事,负责地方政务。
李元德:元代人名,曾任省都事,负责地方政务。
董守中:元代人名,曾任廉访使,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情况。
沙沙:元代人名,曾任佥事,负责地方政务。
脱帖木儿:元代人名,曾任右丞,负责地方政务。
卜颜:元代人名,曾任廉访使,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廉洁情况。
馈饷:指军队的粮草供应。
行枢密院:元代军事机构,负责指挥地方的军事事务。
襄、汉:元代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市和武汉市一带。
荆湖:元代地名,今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
河南:元代地名,今河南省一带。
便宜择材:指根据实际情况选拔人才。
西兵:指来自西方的敌军,此处指陕西的叛军。
行院使:元代官职名,行枢密院的长官,负责指挥地方的军事事务。
河中:元代地名,今山西省永济市一带。
怀、孟、磁:元代地名,今河南省沁阳市、孟州市和磁县一带。
帖木哥:元代人名,曾任叛军首领。
囊家:元代人名,曾任叛军首领。
蜀兵:指来自四川的敌军。
江、黄:元代地名,今湖北省武汉市和黄冈市一带。
峡口:元代地名,今湖北省宜昌市一带。
巩县:元代地名,今河南省巩义市。
石渡:元代地名,今河南省巩义市一带。
太原:元代地名,今山西省太原市。
也先捏:元代人名,曾任官员,负责地方政务。
城阙:指城墙和城门,象征城市的防御工事。
四门:指城市的四个主要城门。
卒伍:指士兵,泛指军队。
西师:指来自西方的敌军,此处指陕西的叛军。
行院:指行中书省,是元代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地方军政事务。
乌合之众:指临时拼凑、缺乏组织和纪律的军队或人群。
刍峙:指粮草储备,古代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平日久:指国家长期处于和平状态,导致军队缺乏实战经验。
披猖:指敌人嚣张、猖獗的状态。
圣天子:指皇帝,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胁从诖误:指被胁迫或误导参与叛乱的人。
骁将:指勇猛善战的将领。
龙门: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古代为军事要地。
巩、洛:指巩县和洛阳,位于今河南省,古代为军事重镇。
陕西官吏:指陕西地区的官员,陕西在元代为重要行政区域。
齐王:指元朝宗室齐王,此处指其在政治斗争中的胜利。
上都:元代的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是元朝的陪都。
宝玺:指皇帝的玉玺,象征皇权。
阿礼海牙:元代官员,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荆王:指元朝宗室荆王,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白马寺: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
参政冯不花:元代官员,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靖安王:指元朝宗室靖安王,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汴省:指汴梁行省,元代地方行政机构,治所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陕西行御史大夫:元代官职,负责陕西地区的监察事务。
中书省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为中书省的高级官员,负责国家政务。
奕赫抵雅尔丁:元代官员,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回回氏:指元代回族人,回回是元代对穆斯林的称呼。
大都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元代官职,负责大都(今北京)南北两城的军事指挥。
中书掾:元代官职,为中书省的属官,负责文书事务。
江西行省员外郎:元代官职,负责江西行省的行政事务。
吏部主事:元代官职,负责吏部的日常事务。
刑部员外郎:元代官职,负责刑部的行政事务。
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佥事:元代官职,负责陕西汉中道的监察事务。
中书右司员外郎:元代官职,负责中书省右司的行政事务。
郎中:元代官职,为各部司的高级官员。
大德八年:元代年号,大德八年为公元1304年。
左司郎中:元代官职,负责中书省左司的行政事务。
平章梁暗都剌:元代官员,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翰林侍讲学士:元代官职,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
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使:元代官职,负责江东建康道的监察事务。
尚书省:元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政务。
参议尚书省事:元代官职,负责尚书省的议事事务。
中书省:元代中央行政机构,负责国家政务。
参议中书省事:元代官职,负责中书省的议事事务。
延祐元年:元代年号,延祐元年为公元1314年。
脱烈海牙:元代官员,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别失拔里: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元代为畏兀儿人的聚居地。
亦都护:指畏兀儿人的首领,亦都护是元代对畏兀儿首领的称呼。
真定: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元代为重要行政区域。
宁晋主簿:元代官职,负责宁晋县的行政事务。
隆平县达鲁花赤:元代官职,负责隆平县的行政事务。
监察御史:元代官职,负责监察事务。
江西胡参政:元代官员,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燕南道肃政廉访司事:元代官职,负责燕南道的监察事务。
户部郎中:元代官职,负责户部的行政事务。
右司员外郎:元代官职,负责中书省右司的行政事务。
仁宗:指元仁宗,元代皇帝,公元1311年至1320年在位。
吏部尚书:元代官职,负责吏部的行政事务。
礼部尚书:元代官职,负责礼部的行政事务。
会同馆事:元代官职,负责外交事务。
荆湖北道宣慰使:元代官职,负责荆湖北道的行政事务。
淮东宣慰使:元代官职,负责淮东地区的行政事务。
广陵: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扬州市,元代为重要行政区域。
通奉大夫:元代官职,为文散官,属于高级文官。
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元代官职,负责河南江北地区的行政事务。
恒山郡公:元代爵位,为郡公级别的封号。
观音奴:元代官员,此处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二十四-评注
察罕和曲枢的生平事迹反映了元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察罕作为西域人,能够在元朝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体现了元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利用。他的博学多才和廉洁奉公,使他成为元朝皇帝的宠臣,多次被委以重任,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察罕的忠诚和才能,使他在元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处理地方事务和军事行动中表现出色。
曲枢作为西土人,同样在元朝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他的忠诚和才能使他成为元朝皇帝的亲信。曲枢在仁宗幼年时担任保傅,负责皇太子的教育和保护,体现了元朝对皇位继承人的重视。曲枢在元朝的政治和军事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成宗崩后,他协助仁宗平定内乱,迎立武宗,稳定了元朝的政局。
察罕和曲枢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元代官员的晋升机制和荣誉体系。他们通过自己的才能和忠诚,逐步晋升到高级官职,并获得皇帝的赏赐和荣誉。察罕和曲枢的晋升和荣誉,体现了元朝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忠诚的奖励。
察罕和曲枢的生平事迹还反映了元代的文化和教育政策。察罕博学多才,通晓多种文字,曾翻译《贞观政要》等经典著作,体现了元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曲枢在担任集贤大学士期间,负责文化教育事务,推动了元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总的来说,察罕和曲枢的生平事迹是元代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元朝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利用,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忠诚的奖励,以及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他们的生平事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本文主要记述了元代官员阿礼海牙及其家族在元朝政治和军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阿礼海牙出身于畏吾氏(维吾尔族),其家族在元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兄野讷在元仁宗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阿礼海牙的家族背景显赫,其父脱列是集贤大学士,其兄野讷在元仁宗即位前就已在潜邸侍奉,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和智慧。野讷在元成宗去世后,面对权臣的阴谋,果断建议仁宗迅速行动,最终成功迎立武宗,稳定了政局。这一事件不仅展示了野讷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元朝初期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和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
阿礼海牙本人也因其清慎通敏而受到武宗和仁宗的信任,历任多个重要官职,包括平章政事、翰林学士承旨等。他在地方任职期间,表现出卓越的治理能力,尤其是在河南、陕西等地的惠政,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在天历元年,文宗即位后,阿礼海牙再次被委以重任,负责镇守汴省。面对陕西叛军的威胁,他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包括高价购买粮食、征调军队、加强防御等,展现了其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应对危机的能力。尽管最终虎牢关失守,但阿礼海牙的忠诚和努力仍然得到了朝廷的认可。
本文通过对阿礼海牙及其家族事迹的记述,展现了元朝初期政治和军事的复杂性,以及官员在动荡时期如何通过智慧和忠诚来维护国家的稳定。阿礼海牙及其家族的忠诚和功绩,不仅为元朝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从文化内涵来看,本文反映了元朝多民族共存的特点,阿礼海牙作为畏吾氏(维吾尔族)的一员,能够在元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了元朝对各族人才的包容和重用。同时,本文也展示了元朝官员在面对危机时的忠诚和智慧,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忠君报国”的思想。
从艺术特色来看,本文叙事简洁明了,通过对人物事迹的详细描述,展现了阿礼海牙及其家族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文章结构严谨,情节紧凑,语言朴实无华,符合元代史书的写作风格。
从历史价值来看,本文为研究元朝初期的政治和军事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尤其是对元朝皇位继承、政治斗争和地方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本文也为我们了解元朝多民族共存的历史背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主要讲述了元代官员阿礼海牙、奕赫抵雅尔丁和脱烈海牙的事迹,反映了元代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复杂性。
首先,阿礼海牙的故事展现了元代地方官员在应对叛乱时的策略和智慧。他通过分析敌我形势,提出了合理的军事部署和政治手段,最终成功平定了叛乱。这一部分不仅体现了阿礼海牙的军事才能,还反映了元代地方官员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灵活性和决断力。
其次,奕赫抵雅尔丁的故事则突出了元代官员在司法和行政事务中的公正与智慧。他在处理案件时,注重变通和实际情况,反对僵化的法律条文,体现了元代官员在法律实践中的务实精神。此外,他在举荐人才时,注重德行和能力,反映了元代官员选拔制度中的一些积极因素。
最后,脱烈海牙的故事则展现了元代官员在地方治理中的勤政爱民。他在任期间,注重民生,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的清廉和勤政,反映了元代地方官员中的一些正面形象。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三位官员的事迹,展现了元代政治、军事和社会的多个方面。它不仅反映了元代官员的才能和品德,还揭示了元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