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四

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四-原文

张柔

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世力农。

柔少慷慨,尚气节,善骑射,以豪侠称。

金贞祐间,河北盗起,柔聚族党保西山东流寨,选壮士,结队伍以自卫,盗不敢犯。

郡人张信假柔声势,纳流人女为妻,柔鞭信百而还其女。

信憾之,谋结党害柔。

未几,信有罪当诛,柔救之得免,于是骁勇之士,多慕义从之。

中都经略使苗道润承制授柔定兴令,累迁清州防御使。

道润表其才,加昭毅大将军,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

继而道润为其副贾瑀所杀,瑀遣使以好辞来告曰:“吾得除道润者,以君不助兵故也。”

柔怒叱使者曰:“瑀杀吾所事,吾食瑀肉且未足快意,反以此言相戏耶!”

遂移檄道润部曲,会易州军市川,誓众为之复仇,众皆感泣。

适道润麾下何伯祥得道润所佩金虎符以献,因推柔行经略使事。

事闻,加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

戊寅,国兵出紫荆口,柔率所部逆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太祖还其旧职,得以便宜行事。

柔招集部曲,下雄、易、安、保诸州,攻破贾瑀于孔山,诛瑀,剖其心祭道润。

瑀党郭收亦降,尽有其众,徙治满城。

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柔以兵数百出奇迎战,大破之。

乘胜攻完州,下之,获州佐甄全。

全慷慨就戮,柔义而释之,且升为守,使将部曲以从。

己卯,仙复来攻,败走之,进拔郎山、祁州、曲阳,诸城寨闻之,皆降。

既而中山叛,柔引兵围之,与仙将葛铁仓战于新乐。

流矢中柔颔,折其二齿,拔矢以战,斩首数千级,擒藁城令刘成,遂拔中山。

仙复会兵攻满城,柔登城拒战,复为流矢所中。

仙兵大呼曰:“中张柔矣!”

柔不为动,开门突战,皆败走。

略地至鼓城,单骑入城,喻以祸福,城遂降。

又败仙于祁州,进攻深泽、宁晋、安平,克之。

分遣别将攻下平棘、藁城、无极、栾城诸县,辟地千余里。

由是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缘山反侧鹿儿、野狸等寨,相继降附。

一月之间,与仙遇者凡十有七,每战辄胜。

方献捷于行在所,行次宣德,而易州军叛,逐其守卢应妻子,据西山马头寨。

柔闻之,即弃辎重还,出奇计破其寨,而诛叛者,归其妻子。

加荣禄大夫、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号拔都鲁,置官属,将士迁授有差。

燕帅孱赤台数凌柔,柔不为下,乃谮柔于中都行台曰:“张柔骁勇无敌,向被执而降,今委以兵柄,战胜攻取,威震河朔,失今不图,后必难制。常欲杀我,我不敢南也。”

行台召柔,幽之土室,孱赤台施帐寝其上,环以甲骑,明日将杀之,孱赤台一夕暴死,柔乃得免。

金经略使固安王子昌,善战知名,与信安张进连兵,阻水为固,远近惮之。

柔出其不意,率兵径渡,生擒以还。

乙酉,真定武仙杀其帅史天倪,其弟天泽使来求援。

柔遣骁将乔惟忠等率千余骑赴之,与仙战,败之。

遂分遣惟忠、宋演略彰德,徇齐鲁;聂福坚略青、魏、山东。

玺书授柔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

丙戌,遣将以兵从国王孛鲁,攻李全于益都,降之。

丁亥,移镇保州。

保自兵火之余,荒废者十五年,盗出没其间。

柔为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

迁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

壬辰,从睿宗伐金,语其众曰:“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

围汴京,柔军于城西北,金兵屡出拒战。

柔单骑陷阵,出入数四,金人莫能支。

金主自黄陵冈渡河,次沤麻冈,欲取卫州,柔以兵合击,金主败走睢阳。

其臣崔立以汴京降,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

遂围睢阳,金主走汝南。

汝南恃柴潭为阻,会宋孟珙以兵粮来会,珙决其南,潭水涸。

金人惧,启南门求死战,柔以步卒二十余突其阵,促聂福坚先登,擒二校以归。

又遣张信据其内隍,诸军齐进,金主自杀。

汝南既破,下令屠城,一小校缚十人以待,一人貌独异,柔问之,状元王鹗也,解其缚,宾礼之。

入朝,太宗历数其战功,班诸帅上,赐金虎符,升军民万户。

乙未,从皇子阔出拔枣阳,继从大帅太赤攻徐、邳。

丁酉,诏屯兵曹武以逼宋。

道出九里关,柔欲率所部径往,或言关甚险,宋必设伏,不若与大军俱进。

不听,与二十骑直前据关,方解甲而食。

宋兵出两山间,围数重,骑皆失色,柔单骑驰突溃围。

大军继至,遂达曹武,悉下缘山诸堡,攻洪山寨,破之,遂营山下。

柔率众出略地他处,宋兵乘虚来袭,柔还,与之遇,自旦至暮,凡十余战,大败宋师,斩其将校十有三人。

遂会诸军取光州,又进趣黄州。

破三山寨,至大湖中,得战舰,沿江接战,壁于黄州西北隅。

有乘舟出者,柔曰:“此侦伺我隙者也,夜必袭吾不备。”

乃分军为三以待之。

二鼓时,宋师果至,柔遮击之,俘数百人,溺死者不可计。

攻其东门,矢石雨注,军少却。

柔率死士十余,奋戈大呼,所向仆踣,执俘而还。

宋师惧,请和,乃还军。

大帅察罕攻滁州,柔以二百骑往。

时卢、泗、盱眙、安丰间,宋屯戍相望,斥候甚严,或劝柔勿行,不听,且战且前,凡二十余战。

比至滁,察罕以滁久不拔,欲解去,柔请决战,从之。

既阵,宋骁将出挑战,柔佯却

宋将骄,柔驰及之,楇击坠地,宋将执柔辔曳入其阵,飞石中柔鼻,两军哄,柔得还,裹疮复战。

夜遣巩彦晖劫其营,焚城东南隅,柔率锐卒五十七人先登,拔之。

己亥,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皆属焉。

庚子,诏柔等八万户伐宋。

辛丑,升保州为顺天府,赐御衣数袭、名马二、尚厩马百。

柔率师自五河口济淮,略和州诸城,师还,分遣部下将千人屯田于襄城。

察罕奏柔总诸军镇杞。

初,河决于汴,西南入陈留,分而为三,杞居其中潬。

宋兵恃舟楫之利,驻亳、泗,犯汴、洛,以扰河南。

柔乃即故杞之东西中三山夹河,顺杀水势,筑连城,结浮梁,为进战退耕之计,敌不敢至。

会诸军攻破寿州,柔欲留兵守之,察罕不从。

又败宋师于泗州,还杞上。

帐下吏夹谷显祖得罪亡走,上变诬柔,执柔以北。

大臣多以阖门保柔者,卒辨其诬,显祖伏诛。

辛亥,宪宗即位,换授金虎符,仍军民万户。

甲寅,移镇亳州。

环亳皆水,非舟楫不达,柔甃城壁为桥梁属汴堤,以通商贾之利;复建孔子庙,设校官弟子员。

入奏,帝悦,赐衣一袭、翎根甲一、金符九、银符十九,颁将校之有功者。

己未,分裨将张果、王仲仁从宪宗征蜀;王安国、胡进、田伯荣、宋演从宗王塔察儿攻荆山;柔从世祖攻鄂。

世祖由大胜关,柔由虎头关,与宋兵遇于沙窝,柔子弘彦击破之,进与守关兵战,败之。

世祖自阳罗渡江,促柔会兵攻鄂,百余日不能下。

世祖谕之曰:“吾犹猎者,不能擒圈中豕,野猎以供汝食,汝可破圈而取之。”

柔乃令何伯祥作鹅车,洞掘其城,别遣勇士先登,攻其西南陬,屡破之。

会宪宗凶问至,宋亦行成,世祖北还,命柔统领蒙古、汉军,以俟后命,城白鹿矶,为久驻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诏班师。

阿里不哥反,世祖北征,诏柔入卫,至庐朐河,有诏止之。

分其兵三千五百卫京师,以子弘庆为质。

二年,以《金实录》献诸朝,且请致仕,封安肃公,命第八子弘略袭职。

至元三年,加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城大都。

四年,进封蔡国公。

五年六月卒,年七十九。

赠推忠宣力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谥武康。

延祐五年,加封汝南王,谥忠武。

子十有一人,弘略、弘范最显,弘范自有传。

弘略字仲杰,柔第八子也。

有谋略,通经史,善骑射。

尝从柔镇杞徙亳。

岁乙卯,入朝宪宗,授金符,权顺天万户。

从征蜀,以其幼,赐锦衣,令还镇。

柔既致仕,授弘略金虎符、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仍总宣德、河南、怀孟等路诸军屯亳者。

中统三年,李璮反,求救于宋将夏贵。

贵自蕲乘虚北夺亳、滕、徐、宿、邳、沧、滨七州,新蔡、符离、蕲、利津四县,杀守将。

弘略率战船遏之于涡口,贵退保蕲,弘略发亳军攻之,水陆并进。

宋兵素惮亳军,焚城宵遁,追杀殆尽,获军资不可计,尽复所失地。

李璮既诛,追问当时与璮通书者,独弘略书皆劝以忠义,事得释。

朝廷惩璮叛逆,务裁诸侯权以保全之,因解弘略兵职,宿卫京师,赐只孙冠服,以从宴享。

至元三年,城大都,佐其父为筑宫城总管。

八年,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领宿卫亲军、仪鸾等局。

十三年,城成,赐内帑金扣、玳瑁卮,授中奉大夫、淮东道宣慰使。

十四年,宋广王昺据闽、广,时东海县储粟数万,行省檄弘略将兵二千戍之,仍命造舟运粟入淮安。

弘略顾民舟,有能载粟十石者与一石,人争趋之,一月而毕。

十六年,迁江西宣慰使。

会饶州盗起,犯都昌。

弘略以为,饶虽属江东,与南康止隔一湖,此寇不灭,则吾境必有相扇而起者。

乃使人直捣其巢穴,生缚贼酋,磔于市,余党溃散。

下令曰:“不操兵者,皆为平民,余无所问。”

顷之,以疾归亳。

有谗贵臣子在江南买田宅乐而忘归者,词引弘略。

或谓弘略曰:“公但居亳,未尝在江南,入见宜自明。”

弘略曰:“明之,则言者获谴矣,吾宁称疾家居。”

二十九年,见世祖于龙虎台,请曰:“臣之子玠长矣,愿备宿卫。”

从之,且赐以酒曰:“卿年未老,谢事何为。”

特命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

元贞二年卒。

赠推忠佐理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蔡国公,谥忠毅。

子三人:玠,瑾,琰。

史天倪

史天倪,字和甫,燕之永清人。

曾祖伦,少好侠,因筑室发土得金,始饶于财。

金末,中原涂炭,乃建家塾,招徕学者,所藏活豪士甚众,以侠称于河朔。

士族陷为奴虏者,辄出金赎之。

甲子,岁大侵,发粟八万石赈饥者,士皆争附之。

祖成珪,倜傥有父风。

遭乱,盗贼四起,乃悉散其家财,唯存廪粟而已。

父秉直,读书尚气义。

癸酉,太师、国王木华黎统兵南伐,所向残破,秉直聚族谋曰:“方今国家丧乱,吾家百口,何以自保!”

既而知降者皆得免,乃率里中老稚数千人,诣涿州军门降。

木华黎欲用秉直,秉直辞而荐其子,乃以天倪为万户,而命秉直管领降人家属,屯霸州。

秉直拊循有方,远近闻而附者十余万家。

寻迁之漠北,降人道饥,秉直得所赐牛羊,悉分食之,多所全活。

甲戌,从木华黎攻北京。

乙亥,北京降,木华黎承制以乌野儿为北京路都元帅,秉直行尚书六部事,主馈饷,军中未尝乏绝。

庚寅,以老谢事,归乡里。

卒,年七十一。

三子:长天倪,次天安,次天泽。

天泽自有传。

倪始生之夕,白气贯庭。

成童,姿貌魁杰。

有道士见而异之曰:“封侯相也。”

及长,好学,日诵千言。

大安末,举进士不第,乃叹曰:“大丈夫立身,独以文乎哉!使吾遇荒鸡夜鸣,拥百万之众,功名可唾手取也。”

木华黎见而奇之。

既以万户统诸降卒,从木华黎略地三关已南,至于东海,所过城邑皆下。

因进言于木华黎曰:“金弃幽燕,迁都于汴,已失策矣。辽水东西诸郡,金之腹心也。我若得大宁以挖其喉襟,则金虽有辽阳,终不能保矣。”

木华黎善之。

先,伦卒时,河朔诸郡结清乐社四十余,社近千人,岁时像伦而祠之。

至是,天倪选其壮勇万人为义兵,号清乐军,以从兄天祥为先锋,所向无敌。

分兵略三河、蓟州,诸寨望风款服。

甲戌,朝太祖于燕之幄殿,所陈皆奇谋至计,大称旨,赐金符,授马步军都统,管领二十四万户。

从木华黎攻高州,又从攻北京,皆不战而克。

乙亥,授右副都元帅,改赐金虎符。

奉诏南征,围平州,金经略使乞住降。

进兵真定,所属部邑无不款附。

而真定帅武仙,固守不下,遂移军围大名。

众谓城坚不可击,天倪使攻其西南角,劲卒屡上屡却,天倪先登,守者辟易,遂破其城。

丙子,会木华黎兵于燕南,清州监军王守约、平州推官合达,俱以城叛,连谋越海归金,天倪追袭至乐安,合达以益都行省忙古兵来拒,败之,杀守约,擒忙古,斩首万级。

丁丑,徇山东诸郡,部卒有杀民豕者,立斩以徇,军中肃然;远近响应,知中山李明、赵州李瑀、邢州武贵、威州武振、磁州李平、洺州张立等,望风皆下。

己卯,从木华黎徇河东,至绛州,其团楼甃以石,牢不可破。

天倪命穴其旁,地虚,楼陷,遂拔之。

木华黎喜,赏以绣衣、金鞍、名马。

庚辰,还军真定,武仙降。

木华黎承制以天倪为金紫光禄大夫、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仙副之。

天倪乃言于木华黎曰:“今中原粗定,而所过犹纵钞掠,非王者吊民伐罪意也。且王奉天子命,为天下除暴,岂复效其所为乎!”

王曰:“善。”下令:敢有剽虏者,以军法从事。

辛巳,金怀州元帅王荣、潞州元帅裴守谦、泽州太守王珍皆以城降。

壬午,攻济南水寨,破之。

癸未,徇山西,遂克三关,不浃旬,定四十余寨。

兵至河卫,喜曰:“河卫者,夷门之限也。河卫既破,则夷门不能守矣。”

严实以兵来会,请自攻河卫,天倪曰:“合达、蒲瓦,亦勍敌也。”

实曰:“易与耳,保为公破之。”

明日,实与蒲瓦兵遇于南门,合达兵自北奄至,实兵败,竟为所执。

天倪曰:“合达以实归汴,必以今夕。”

急命冯存、杜必贵率壮士一千三百,伏延津柳渡。

果夜缚实过延津,遇存等,与战,败之,实得脱归,必贵战死。

未几,帝命天倪回军真定。

甲申夏,大名总管彭义斌以宋兵犯河朔,天倪逆战于恩州,义斌败,入保大名。

乙酉,师还,闻武仙之党据西山腰水、铁壁二寨以叛,天倪直捣其巢穴,尽掩杀之。

仙怒,谋作乱,乃设宴邀天倪。

有知其谋者,止天倪毋往,天倪不从,遂为仙所杀。

天倪之赴真定也,秉直密戒之曰:“观武仙之辞气,终不为我用,宜备之。”

天倪曰:“我以赤心待人,人或相负,天必不容,愿无虑。”

秉直乃携其孙楫、权还北京。

至是,人服其先识。

先是,天倪击鞠夜归,有大星陨马前,有声,心恶之,果及祸。

天倪死时,年三十九。

妻程氏,闻乱,恐污于贼,乃自杀。

子五人,其三人尚幼,俱死于难,惟楫、权在。

楫字大济。岁己亥,知中山府事。

寻迁征南行军万户翼经略,徇地蕲、黄,善抚士卒,所向有功。

壬寅,天泽引楫入见太宗,奏曰:“臣兄天倪死事时,二子尚幼,臣受诏摄行府事,今楫已成人,乞解职授之。”

帝嘉叹曰:“今之争官者多,让官者少,卿此举殊可嘉尚。朕自有官与之。”

即以楫为真定兵马都总管,佩金虎符。

辛亥,朝廷始征包银,楫请以银与物折,仍减其元数,诏从之,著为令。

各道以楮币相贸易,不得出境,二三岁辄一易,钞本日耗,商旅不通,楫请立银钞相权法,人以为便。

或请运盐按籍计口,给民以食,楫争其不可,曰:“盐铁从民贸易,何可若差税例配之。”

议遂寝。

元氏民有诉府僚于达官者,质之无实,将抵之死,楫力为营解。

达官曰:“是人陷汝辈死地,而反救之,何耶?”

楫曰:“诛之固足以惩后,未若宥之以愧其心。况人命至重,岂宜以妄言之故,而加以极刑。”

乃杖而遣之。

中统元年,授真定路总管、同判本道宣抚司事。

真定表山带河,连属三十余城,生杀进退,咸倚专决。

楫谨身率先,明政化,信赏罚,任贤良,汰贪墨,恤茕独,民咸德之。

所举州县佐史有文学者三十余人,后皆知名。

会天泽言:“兵民之柄不可并居一门,行之请自臣家始。”

楫即日解绶归。

卒年五十九。

子炫,常德管军总管;煇,知孟州;燧,同知东昌府事;煊,潼关提举;炀,佥广西按察司事。

权字伯衡,勇而有谋。

初,以权万户从天泽南征。

岁壬子,天泽以万户改河南经略使,乃以权代其任。

甲寅,屯军邓州,败宋将高达于樊城。

己未,世祖自将伐宋,权出迎于淮西。

世祖渡江,次鄂州而宪宗崩,世祖北还,乃命权总兵镇江北岸之武矶山。

中统元年,降诏奖谕,赐金虎符,授真定河间滨棣邢洺卫辉等州路并木烈糺军兼屯田州城民户

沿边镇守诸军总管万户;其所属千户、万户,悉听号令。

至元六年,召至阙下,问以征南之策。

对曰:“襄阳乃江陵之藩蔽,樊城乃襄阳之外郛,我军若先攻樊城,则襄阳不能支梧,不战自降矣。然后驻兵嘉定,耀武淮、泗,事必有济。”

帝善其计。

七年,宋兵侵边,权引兵趋荆子口,大破之,帝赐白金五百两,权悉以分劳士卒。

宋将夏贵以船万艘载壮士,欲夺江面,权进攻,破之,帝赐以衣币、弓矢、鞍勒。

既而转粮于随,贵复引兵扼我前路,权战破之,赐白金七百两。

制授河南等路宣抚使,未上,赐金虎符,充江汉大都督,总制军马,总管屯田万户。

会天泽言一门不可兼掌兵民之柄,乃授权镇国上将军、真定等路总管,兼府尹。

徙东平,又徙河间。卒。

枢字子明。父天安,字全甫,秉直仲子也。

岁癸酉,从秉直降。

太师木华黎以其兄天倪为万户,而质天安军中。

丁丑,从讨锦州叛人张致,平之。

己卯,从略地关右,生擒鄜州骁将张资禄号张铁枪者。

乙酉,武仙杀天倪于真定,天安率众来会天泽,并力攻仙,败走之。

以功授行北京元帅府事,抚治真定。

庚寅,宋聚兵邢之西山,声言为仙援,遣其徒赵和行间城中,诬倅副李甲、刘清尝输款为内应。

守将械两人送府,大帅趣命戮之,天安揣知其诈,请自鞫之,果得其情,遂斩和以徇。

壬辰,从伐金。

师还,讨剧盗梁满、苏杰等,悉平之。

甲午,宣权真定等路万户,赐金符。

丙午,入觐,赐黄金五十两、白狐裘一、牝马百。

乙卯卒。

枢年二十余,以勋臣子知中山府,有治绩。

甲寅,初籍新军,天泽以长兄二子各有官位,而仲兄之子未仕,乃奏枢为征行万户,配以真定、彰德、卫州、怀孟新军,戍唐、邓。

乙卯,败宋舟师于汉水之鸳鸯滩,赐金虎符。

戊午,宪宗伐宋,入自蜀,从天泽诣行在,朝帝于大散关。

帝劳之曰:“卿久镇东方,兹复远来,勤亦至矣。”

枢对曰:“臣之祖、父,受国厚恩,今陛下亲御六师,暴露万里之外,臣独不能出死力,以报万分之一邪!”

帝壮其言,命为前锋。

宋立剑州,侨治于苦竹崖,前阻绝涧,深数百尺,恃险而不备,帝使枢侦之。

枢率健卒数十,缒而下,得其所以致师处以闻,帝趣枢急取之,宋人惧,乃降。

翼日,大宴,帝顾皇后,命饮枢酒,且谕新附渠帅曰:“我国家自开创以来,未有皇后赐臣下酒者,特以枢父子世笃忠贞,故宠以殊礼。有能尽瘁事国者,礼亦如之。”

己未,从天泽击败宋将吕文德于嘉陵江,追至重庆而还,赐黄金五十两、白金二百两、锦一匹。

世祖即位,改赐金虎符。

中统二年,从天泽扈驾北征。

三年,李璮叛据济南,复从天泽往讨之。

城西南有大涧,亘历山,枢一军独当其险,夹涧而城,竖木栅于涧中。

淫雨暴涨,木栅尽坏,枢曰:“贼乘吾隙,俟夜必出。”

命作苇炬数百置城上。

逮三鼓,贼果至,飞炬掷之,风怒火烈,弓弩齐发,贼众大溃,自相蹂躏,死者不可胜计。

未几,璮就擒。

至元四年,宋兵围开、达诸州,以枢为左壁总帅,佩虎符,凡河南、山东、怀孟、平阳、太原、京兆、延安等军悉统之,宋兵闻之,解去。

六年,高丽人金通精据珍岛以叛,讨之,岁余不下。

七年,进枢昭勇大将军、凤州经略使。

枢至,谓诸将佐曰:“贼势方张,未易力胜,况炎暑海气蒸郁,弓力驰弱,猝不可用。宜分军为三,多张旗帜以疑之。吾与诸君潜师捣其巢穴,破之必矣。“

与战,大破之,其地悉平。

十二年,复以万户从丞相伯颜伐宋,赐锦衣一、宝鞍一、弓一、矢百、甲十注、马十二匹,仍给天泽帐下士十人以从。

宋平,署安吉州安抚使。

时新附之初,民所在依险阻自保,枢以威信招怀之,复业为民者以千万计。

十四年,移疾还。

十九年,起为东京路总管,辞不赴。

二十三年,拜中奉大夫、山东东西道宣慰使,治济南,后又治益都。

二十四年,卒,年六十七。

子焕,昭勇大将军、后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煇,奉训大夫、秘书少监。

史天祥

史天祥,父怀德,尚书秉直之弟也。

岁癸酉,太师、国王木华黎从太祖伐金,天祥随秉直迎降于涿。

木华黎命怀德就领其黑军隶帐下,署天祥都镇抚,选降卒长身武勇者二百人,使领之。

招徕丁壮,得众万余,从取霸州、文安、大城、沧滨、长山等二十余城,东下淄、沂、密三州,所至皆先登,诏赐以银符。

从大军攻燕,不克。

甲戌,略地高州,拔惠和、金源、和众、龙山、利、建、富庶等十五城,惟大宁固守不下。

天祥获金将完颜胡速,木华黎欲杀之,天祥曰:“杀一人无损于敌,适驱天下之人为吾敌也。且其降时尝许以不死,今杀之,无以取信于后,不若从而用之。”

乃以为千户。

复合众攻其城,怀德先登,擒其二将,为流矢所中,殁于军。

乃以所统黑军命天祥领之。

天祥愤痛其父之死,攻之愈急。

乙亥,与大帅乌野儿降其北京留守银答忽、同知乌古伦。

进攻北京傍近诸寨,磨云山王都统首诣军门降,天祥命入列崖,擒都统不剌,释其缚,仍晓以大义,不剌感泣,愿效死。

天祥察其诚,许与王都统往说降城子崖王家奴,乃命三人各将旧卒,付空名告身,使谕楼子崖等二十余寨,悉降,得老幼数万、胜兵八千。

西乾河答鲁、五指山杨赵奴独固守不下,天祥击之,大小百余战,赵奴死,答鲁败走,得户二万。

授西山总帅兵马。

兴州节度使赵守玉反,天祥与乌野儿分道讨平之。

答鲁复聚众攻龙山,以槊刺乌野儿中胸,随堕马,天祥驰救得免,复整阵出战,大败之,斩首八千级,答鲁战死。

进克中兴府。

张致盗据锦州,从木华黎讨平之。

会契丹汉军擒关肃,复利州,杀刘禄于银治,斩首五十级,尖山、香炉、红螺、塔山、大虫、骆驼、团崖诸寨悉平,虏生口万余,得锦州旧将杜节,并黑军五百人,即命统之。

丙子春,觐太祖于鱼儿泺,赐金符,授提控元帅。

拔盖、金、苏、复等州,获金完颜奴、耶律神都马,迁镇国上将军、利州节度使、所部降民都总官、监军兵马元帅。

丁丑夏,山贼祁和尚据武平,讨平之。

缚金将巢元帅。

又灭重儿盗众万人于兴州之车河。

己卯,权兵马都元帅,蒙古、汉军、黑军并听节制。

下河东、平阳、河中、岢岚、绛、石、隰、吉、廓等八十余城。

庚辰,至真定,木华黎使天祥攻城,天祥因请曰:“攻之恐戮及无辜,不如先往谕之。苟其不从,加兵未晚。”木华黎许之。

天祥往见守将武仙,谕以祸福,仙悟,乃降。

吾也而请留天祥守真定,木华黎曰:“天下未定,智勇士可离左右乎?吾将别处之。”乃以秉直之子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镇真定;以天祥为左副都元帅,余如故,引兵南屯邢西遥水山下。

仙兄贵以万人壁于山上,负固不下,天祥携完颜胡速及黑军百人,由鸟道扳援而上,尽掩捕之。

仙惊曰:“公若有羽翼者,不然,何其能也!”遂下邢、磁、相三州。

从战黄龙冈,破单、胜、兖三州。

木华黎围东平,久不下,怒吾也而不尽力,将手斩之,天祥请代攻。

木华黎喜,付皮甲一,又与己铁铠并被之。

鏖战不已,木华黎使人止之曰:“尔力竭矣,宜少休。”复以金鞍名马与之。

辛巳,从取绥德、鄜、坊等五十余城。

壬午,木华黎攻青龙、金胜诸堡,花帽军坚守不下,既破,欲屠之,天祥力谏而止,获壮士五千人。

癸未春,还军河中,木华黎上其功,赐金虎符,授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总十二万户,镇河中,冬,徇西夏,破贺兰山,还,遇贼,射伤额,出血,目为之昏。

甲申,归北京,授右副北京等七路兵马都元帅。

庚寅,朝太宗于卢朐河,乞致仕,不允。

辛卯,太宗用兵河南,强之从行,转漕河上,给饷诸军。

壬辰,命天祥领汴京百工数千,屯霸州之益津,行元帅府事,赐锦衣一袭。

初,天祥夜中流矢,镞入颊骨,不能出,至是,金疮再发,镞自口出。

睿宗闻而闵之,授海滨和众利州等处总管,兼领霸州御衣局人匠都达鲁花赤,行北京七路兵马都元帅府事。

宪宗即位,俾仍旧职。

戊午秋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

天祥幼有大志,长身骈胁,力绝人,性不嗜酒,喜稼穑,好施予。

乙未括户,纵其奴千余口,俾为民。

晚虽丧明,忧国爱民之心,未尝忘也。

子彬,江东提刑按察副使;槐,袭霸州御衣局人匠都达鲁花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四-译文

张柔

张柔,字德刚,是易州定兴人,世代务农。

张柔年轻时慷慨大方,崇尚气节,擅长骑马射箭,以豪侠著称。

金朝贞祐年间,河北盗贼四起,张柔聚集族人保卫西山东流寨,挑选壮士,组织队伍自卫,盗贼不敢侵犯。

同郡人张信借张柔的声势,娶了流亡者的女儿为妻,张柔鞭打张信一百下,并将女子归还。

张信怀恨在心,密谋结党陷害张柔。

不久,张信因罪应当被处死,张柔救了他,使他免于死罪,于是许多勇敢的人都仰慕他的义气而追随他。

中都经略使苗道润按照朝廷的命令任命张柔为定兴县令,后来多次升迁至清州防御使。

苗道润上表推荐张柔的才能,加封他为昭毅大将军,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兼任雄州管内观察使,代理元帅左都监,主持元帅府事务。

后来苗道润被他的副手贾瑀杀害,贾瑀派使者用好话告诉张柔:“我之所以能除掉苗道润,是因为你没有出兵相助。”

张柔愤怒地斥责使者说:“贾瑀杀害了我所侍奉的人,我吃他的肉都不足以解恨,反而用这种话来戏弄我!”

于是张柔发布檄文召集苗道润的部下,在易州军市川会合,发誓为苗道润复仇,众人都感动得流泪。

恰好苗道润的部下何伯祥得到了苗道润所佩戴的金虎符,献给了张柔,于是大家推举张柔代理经略使的职务。

事情传到朝廷后,张柔被加封为骠骑将军、中都留守,兼任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主持元帅事务。

戊寅年,朝廷军队从紫荆口出发,张柔率领部下在狼牙岭迎战,马失前蹄被俘,于是率领部下投降,太祖恢复了他的旧职,允许他便宜行事。

张柔召集部下,攻下了雄州、易州、安州、保州等地,在孔山击败了贾瑀,杀了贾瑀,剖开他的心脏祭奠苗道润。

贾瑀的党羽郭收也投降了,张柔完全掌握了他们的部众,将治所迁到满城。

金朝真定帅武仙率领数万军队来攻打,张柔率领数百士兵出奇制胜,大败武仙。

乘胜攻下完州,俘虏了州佐甄全。

甄全慷慨就义,张柔出于义气释放了他,并提升他为守将,让他率领部下跟随自己。

己卯年,武仙再次来攻,被张柔击败,张柔攻下了郎山、祁州、曲阳等地,各城寨听说后都投降了。

不久中山叛变,张柔率兵包围了中山,与武仙的将领葛铁仓在新乐交战。

流箭射中了张柔的下巴,打断了他的两颗牙齿,他拔出箭继续战斗,斩杀了数千敌人,俘虏了藁城令刘成,最终攻下了中山。

武仙再次集结军队攻打满城,张柔登上城墙抵抗,再次被流箭射中。

武仙的士兵大喊:“射中张柔了!”

张柔不为所动,打开城门突击,敌军全部败退。

张柔率军攻至鼓城,单骑入城,向城中人说明利害关系,鼓城于是投降。

张柔又在祁州击败了武仙,进攻深泽、宁晋、安平,全部攻克。

他分派将领攻下了平棘、藁城、无极、栾城等县,开拓了千余里的土地。

从此,深州、冀州以北,真定以东的三十多座城池,以及沿山的鹿儿、野狸等寨,相继投降归附。

一个月之内,张柔与武仙交战了十七次,每次战斗都取得了胜利。

正当张柔向朝廷献捷时,行至宣德,易州军队叛变,驱逐了守将卢应的妻子儿女,占据了西山马头寨。

张柔听说后,立即放弃辎重返回,用奇计攻破了马头寨,诛杀了叛军,归还了卢应的妻子儿女。

朝廷加封张柔为荣禄大夫、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封号为拔都鲁,设置官属,将士们各有升迁。

燕帅孱赤台多次欺凌张柔,张柔不屈服,于是孱赤台向中都行台诬告张柔:“张柔骁勇无敌,曾经被俘投降,现在委以兵权,战无不胜,威震河朔,如果不趁现在除掉他,以后必定难以控制。他常常想杀我,我不敢南下。”

行台召见张柔,将他关在土室里,孱赤台在土室上搭帐篷睡觉,周围环绕着全副武装的骑兵,准备第二天杀他,结果孱赤台当晚突然暴死,张柔得以幸免。

金朝经略使固安王子昌,以善战闻名,与信安张进联合,凭借水势固守,远近的人都畏惧他。

张柔出其不意,率兵直接渡河,生擒了王子昌。

乙酉年,真定武仙杀了他的主帅史天倪,史天倪的弟弟史天泽派人来求援。

张柔派遣骁将乔惟忠等人率领千余骑兵前往支援,与武仙交战,击败了他。

于是分派乔惟忠、宋演攻取彰德,进军齐鲁;聂福坚攻取青州、魏州、山东。

朝廷下诏授予张柔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的职位。

丙戌年,张柔派遣将领率兵跟随国王孛鲁,攻打益都的李全,李全投降。

丁亥年,张柔移镇保州。

保州自战乱以来,荒废了十五年,盗贼出没其间。

张柔为保州规划市井,安定民居,设置官署,引泉水入城,疏通沟渠以排涝,促进商业和手工业,使保州变得富庶。

他将庙学迁到城东南,扩大了原有的规模。

壬辰年,张柔跟随睿宗讨伐金朝,他对部下说:“我打仗杀人很多,难道没有冤死的吗?从今以后,除非与敌人交战,我发誓不再杀人。”

围攻汴京时,张柔的军队驻扎在城西北,金兵多次出城迎战。

张柔单骑冲入敌阵,多次进出,金兵无法抵挡。

金主从黄陵冈渡河,驻扎在沤麻冈,企图攻取卫州,张柔率兵合击,金主败走睢阳。

金朝大臣崔立献出汴京投降,张柔对金银财宝一无所取,只进入史馆,取走了《金实录》和秘府图书;他还寻访了十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燕赵的旧族,护送他们北归。

于是张柔包围了睢阳,金主逃往汝南。

汝南依靠柴潭作为屏障,恰逢宋将孟珙率兵粮来支援,孟珙决开南面的堤坝,潭水干涸。

金兵害怕,打开南门要求决一死战,张柔率领二十多名步兵突击敌阵,催促聂福坚先登城,俘虏了两名校尉。

又派遣张信占据内城,各军齐进,金主自杀。

汝南被攻破后,张柔下令屠城,一名小校绑了十个人等待处决,其中一人相貌与众不同,张柔询问后得知是状元王鹗,于是解开他的绑缚,以宾客之礼相待。

张柔入朝,太宗历数他的战功,将他排在众将之上,赐予金虎符,升为军民万户。

乙未年,张柔跟随皇子阔出攻下枣阳,接着跟随大帅太赤攻打徐州、邳州。

丁酉年,朝廷下诏屯兵曹武以威胁宋朝。

行军经过九里关时,张柔想率部直接前往,有人说九里关非常险要,宋军必定设伏,不如与大军一起前进。

张柔不听,率领二十名骑兵直接占据关口,刚解下盔甲准备吃饭。

宋兵从两山之间冲出,将张柔团团围住,骑兵们都惊慌失色,张柔单骑冲杀突围。

大军随后赶到,于是到达曹武,攻下了沿山的各个堡垒,攻破了洪山寨,驻扎在山下。

张柔率军外出攻取其他地方,宋兵乘虚来袭,张柔返回,与宋兵遭遇,从早到晚,共交战十余次,大败宋军,斩杀了十三名将校。

于是张柔与各军会合攻取光州,又进军黄州。

攻破三山寨,到达大湖中,缴获了战舰,沿江作战,驻扎在黄州西北角。

有乘船出来的人,张柔说:“这是来侦察我军弱点的,晚上必定会偷袭我们。”

于是将军队分为三部分等待敌人。

二更时分,宋军果然来袭,张柔伏击他们,俘虏了数百人,淹死的人不计其数。

攻打宋军的东门时,箭石如雨,军队稍稍后退。

张柔率领十多名敢死队员,挥舞长戈大声呼喊,所向披靡,俘虏了敌人后返回。

宋军害怕,请求议和,张柔于是撤军。

大帅察罕攻打滁州,张柔率领二百骑兵前往。

当时卢州、泗州、盱眙、安丰之间,宋军屯兵相望,侦察严密,有人劝张柔不要前往,张柔不听,边战边前进,共交战二十多次。

到达滁州时,察罕因滁州久攻不下,想要撤军,张柔请求决战,察罕同意了。

布阵后,宋军的骁将出阵挑战,张柔假装撤退

宋朝的将领骄傲自满,张柔骑马追赶他们,用楇(一种兵器)击打,宋将坠马落地,宋将抓住张柔的马缰绳将他拖入他们的阵营,飞石击中了张柔的鼻子,两军混战,张柔得以返回,包扎伤口后再次出战。

夜晚派遣巩彦晖偷袭敌营,焚烧了城的东南角,张柔率领精锐士兵五十七人率先登城,攻占了城池。

己亥年,张柔以本官身份节制河南各翼兵马征讨事务,河南三十多座城池都归他管辖。

庚子年,皇帝下诏命令张柔等八万户攻打宋朝。

辛丑年,将保州升为顺天府,赐予张柔几套御衣、两匹名马、一百匹尚厩马。

张柔率领军队从五河口渡过淮河,攻占了和州等城池,军队返回后,分派部下将领千人屯田于襄城。

察罕上奏让张柔统领各军镇守杞县。

起初,黄河在汴梁决口,向西南流入陈留,分成三条支流,杞县位于其中一条支流的中间。

宋朝军队依仗舟船的优势,驻扎在亳州、泗州,侵犯汴梁、洛阳,以扰乱河南地区。

张柔于是在杞县的东、西、中三山之间夹河筑城,顺水势筑城,修筑连城,架设浮桥,制定了进可攻、退可耕的策略,敌人不敢前来。

各军攻破寿州后,张柔想留下军队驻守,察罕不同意。

张柔又在泗州击败了宋朝军队,返回杞县。

帐下官吏夹谷显祖因犯罪逃亡,上告诬陷张柔,张柔被押往北方。

许多大臣以全家性命担保张柔,最终辨明了他的冤屈,夹谷显祖被处死。

辛亥年,宪宗即位,授予张柔金虎符,仍然担任军民万户。

甲寅年,张柔移镇亳州。

亳州四周都是水,没有船只无法到达,张柔修筑城墙作为桥梁连接汴堤,以便利商贾;又修建了孔子庙,设立了学校官员和弟子。

张柔入朝上奏,皇帝很高兴,赐予他一套衣服、一件翎根甲、九枚金符、十九枚银符,颁发给有功的将校。

己未年,分派裨将张果、王仲仁跟随宪宗征讨蜀地;王安国、胡进、田伯荣、宋演跟随宗王塔察儿攻打荆山;张柔跟随世祖攻打鄂州。

世祖从大胜关出发,张柔从虎头关出发,与宋朝军队在沙窝相遇,张柔的儿子弘彦击败了他们,继续与守关的宋军交战,击败了他们。

世祖从阳罗渡江,催促张柔会合军队攻打鄂州,一百多天未能攻下。

世祖对他说:“我就像猎人,不能抓住圈中的猪,只能在野外打猎来供你食用,你可以破圈取猪。”

张柔于是命令何伯祥制作鹅车,挖掘城墙,另派勇士率先登城,攻打城的西南角,屡次攻破。

恰逢宪宗去世的消息传来,宋朝也求和,世祖北返,命令张柔统领蒙古、汉军,等待后续命令,修筑白鹿矶城,作为长期驻守的据点。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下诏命令军队班师回朝。

阿里不哥反叛,世祖北征,下诏命令张柔入京护卫,到达庐朐河时,有诏令停止行动。

分派他的三千五百名士兵护卫京师,以他的儿子弘庆为人质。

中统二年,张柔将《金实录》献给朝廷,并请求退休,被封为安肃公,命令他的第八个儿子弘略继承职位。

至元三年,张柔被加封为荣禄大夫,判行工部事,修筑大都城。

至元四年,张柔被进封为蔡国公。

至元五年六月,张柔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追赠他为推忠宣力翊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谥号武康。

延祐五年,张柔被加封为汝南王,谥号忠武。

他有十一个儿子,弘略、弘范最为显赫,弘范有专门的传记。

弘略,字仲杰,是张柔的第八个儿子。

他有谋略,精通经史,擅长骑射。

曾经跟随张柔镇守杞县,后迁至亳州。

乙卯年,入朝拜见宪宗,被授予金符,代理顺天万户。

跟随征讨蜀地,因为他年纪小,赐予锦衣,命令他返回镇守。

张柔退休后,授予弘略金虎符、顺天路管民总管、行军万户,仍然统领宣德、河南、怀孟等路驻守亳州的各军。

中统三年,李璮反叛,向宋朝将领夏贵求救。

夏贵从蕲州乘虚北上,攻占了亳州、滕州、徐州、宿州、邳州、沧州、滨州七州,新蔡、符离、蕲州、利津四县,杀死了守将。

弘略率领战船在涡口阻击夏贵,夏贵退守蕲州,弘略发动亳州军队进攻,水陆并进。

宋朝军队一向畏惧亳州军队,焚烧城池后连夜逃跑,弘略追杀殆尽,缴获的军资不计其数,收复了所有失地。

李璮被诛杀后,朝廷追究当时与李璮通信的人,只有弘略的信中都是劝他忠义的言辞,事情得以澄清。

朝廷为了惩戒李璮的叛逆,决定削减诸侯的权力以保全他们,因此解除了弘略的兵权,让他宿卫京师,赐予只孙冠服,参加宴会。

至元三年,修筑大都城,弘略辅佐他的父亲担任筑宫城总管。

至元八年,被授予朝列大夫、同行工部事,兼任宿卫亲军、仪鸾等局。

至元十三年,大都城建成,赐予内帑金扣、玳瑁卮,被授予中奉大夫、淮东道宣慰使。

至元十四年,宋朝广王昺占据福建、广东,当时东海县储存了数万石粮食,行省命令弘略率领两千士兵驻守,并命令造船运粮到淮安。

弘略考虑到民船,凡是能载十石粮食的船只,给予一石粮食作为报酬,人们争相前来,一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至元十六年,弘略被调任江西宣慰使。

恰逢饶州盗贼兴起,侵犯都昌。

弘略认为,饶州虽然属于江东,但与南康只隔一湖,如果这股盗贼不消灭,那么他的辖区必定会有响应者。

于是他派人直捣盗贼的巢穴,生擒贼首,在市场上处以磔刑,其余党羽溃散。

他下令说:“不拿兵器的人,都是平民,其余的不再追究。”

不久,弘略因病返回亳州。

有人诬告贵臣的儿子在江南购买田宅,乐而忘返,言辞中涉及弘略。

有人对弘略说:“您只是住在亳州,从未去过江南,入朝时应该自己澄清。”

弘略说:“如果澄清,那么诬告的人就会受到惩罚,我宁愿称病在家。”

至元二十九年,弘略在龙虎台拜见世祖,请求说:“我的儿子玠已经长大了,愿意担任宿卫。”

世祖同意了,并赐予他酒说:“你还未老,为什么要退休。”

特别任命他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

元贞二年,弘略去世。

追赠他为推忠佐理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上柱国、蔡国公,谥号忠毅。

他有三个儿子:玠、瑾、琰。

史天倪

史天倪,字和甫,是燕地永清人。

他的曾祖父史伦,年轻时喜欢行侠仗义,因为建房挖土时发现了金子,开始富裕起来。

金朝末年,中原陷入战乱,史伦建立了家塾,招揽学者,他救助了许多豪杰,以侠义闻名于河朔地区。

士族沦为奴隶的,他都会出钱赎回。

甲子年,发生大饥荒,史伦发放了八万石粮食赈济饥民,士人们都争相依附他。

他的祖父史成珪,豪爽有父亲的风范。

遭遇战乱,盗贼四起,史成珪散尽家财,只留下仓库中的粮食。

他的父亲史秉直,读书崇尚气节和义气。

癸酉年,太师、国王木华黎统兵南征,所到之处一片废墟,史秉直召集族人商议说:“如今国家丧乱,我们家族百口人,如何自保!”

后来得知投降的人都能免于灾祸,于是率领乡里数千名老幼,到涿州军门投降。

木华黎想任用史秉直,史秉直推辞并推荐他的儿子,于是任命史天倪为万户,命令史秉直管理投降者的家属,屯驻霸州。

史秉直安抚有方,远近闻风而来依附的有十余万家。

不久,他们被迁往漠北,投降的人因饥饿而困苦,史秉直将所赐的牛羊全部分给他们食用,救活了很多人。

甲戌年,史秉直跟随木华黎攻打北京。

乙亥年,北京投降,木华黎任命乌野儿为北京路都元帅,史秉直担任尚书六部事,负责军需供应,军中从未短缺。

庚寅年,史秉直因年老退休,回到乡里。

他去世时,享年七十一岁。

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史天倪,次子史天安,三子史天泽。

史天泽有专门的传记。

倪始生的时候,白气贯穿庭院。

成年后,容貌魁梧英俊。

有个道士见到他,觉得他不同寻常,说:“这是封侯的相貌。”

长大后,他勤奋好学,每天能背诵千言。

大安末年,他考进士未中,于是感叹道:“大丈夫立身处世,难道只能靠文章吗!如果我能遇到荒鸡夜鸣,拥有百万大军,功名唾手可得。”

木华黎见到他,觉得他非同寻常。

后来他以万户的身份统领投降的士兵,跟随木华黎攻占三关以南,直到东海,所经过的城邑都被攻下。

他向木华黎进言说:“金国放弃幽燕,迁都到汴京,已经失策了。辽水东西的各个郡县,是金国的心腹之地。如果我们能占领大宁,扼住他们的咽喉,那么金国即使有辽阳,最终也无法保住。”

木华黎赞同他的建议。

之前,伦去世时,河朔的各个郡县成立了四十多个清乐社,每个社有近千人,每年按时祭祀伦。

这时,天倪挑选了其中一万名壮勇之士组成义兵,称为清乐军,以他的堂兄天祥为先锋,所向无敌。

他分兵攻占三河、蓟州,各个寨子望风归顺。

甲戌年,他在燕京的幄殿朝见太祖,提出的都是奇谋妙计,深得太祖赞赏,赐给他金符,任命他为马步军都统,统领二十四万户。

他跟随木华黎攻打高州,又攻打北京,都不战而胜。

乙亥年,他被任命为右副都元帅,改赐金虎符。

他奉命南征,围攻平州,金国的经略使乞住投降。

他进军真定,所属的城邑无不归顺。

但真定的统帅武仙坚守不降,于是他移军围攻大名。

大家都说大名城坚固不可攻,天倪下令攻打西南角,精锐部队屡次进攻都被击退,天倪亲自登城,守军溃退,最终攻破了大名城。

丙子年,他在燕南与木华黎的军队会合,清州的监军王守约、平州的推官合达都叛变,密谋越海归顺金国,天倪追击到乐安,合达率领益都行省的忙古兵来抵抗,被击败,王守约被杀,忙古被擒,斩首万级。

丁丑年,他巡视山东各郡,有士兵杀了百姓的猪,他立即将其斩首示众,军中肃然;远近响应,中山的李明、赵州的李瑀、邢州的武贵、威州的武振、磁州的李平、洺州的张立等,望风归顺。

己卯年,他跟随木华黎巡视河东,到达绛州,绛州的团楼用石头砌成,坚固不可破。

天倪命令在团楼旁边挖地道,地基空虚,团楼倒塌,于是攻下了绛州。

木华黎很高兴,赏赐他绣衣、金鞍、名马。

庚辰年,他回到真定,武仙投降。

木华黎按照制度任命天倪为金紫光禄大夫、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武仙为副手。

天倪对木华黎说:“现在中原大致平定,但所过之处仍然纵兵抢掠,这不是王者吊民伐罪的本意。况且王奉天子之命,为天下除暴,怎么能效仿他们的行为呢!”

木华黎说:“好。”于是下令:敢有抢掠的,按军法处置。

辛巳年,金国的怀州元帅王荣、潞州元帅裴守谦、泽州太守王珍都投降。

壬午年,他攻打济南的水寨,攻破了它。

癸未年,他巡视山西,攻下三关,不到十天,平定了四十多个寨子。

军队到达河卫,他高兴地说:“河卫是夷门的屏障。河卫一旦攻破,夷门就守不住了。”

严实带兵来会合,请求亲自攻打河卫,天倪说:“合达、蒲瓦,也是强敌。”

严实说:“容易对付,我保证为您攻破它。”

第二天,严实与蒲瓦的军队在南门相遇,合达的军队从北面突然杀到,严实的军队败退,最终被俘。

天倪说:“合达一定会今晚带严实回汴京。”

他急忙命令冯存、杜必贵率领一千三百名壮士,埋伏在延津的柳渡。

果然,当晚合达绑着严实经过延津,遇到冯存等人,双方交战,合达的军队败退,严实得以逃脱,杜必贵战死。

不久,皇帝命令天倪回军真定。

甲申年夏天,大名总管彭义斌率领宋军侵犯河朔,天倪在恩州迎战,彭义斌败退,退守大名。

乙酉年,军队返回,听说武仙的党羽占据西山的腰水、铁壁两个寨子叛乱,天倪直捣他们的巢穴,全部歼灭。

武仙大怒,密谋作乱,于是设宴邀请天倪。

有人知道他的阴谋,劝天倪不要去,天倪不听,最终被武仙杀害。

天倪去真定之前,秉直秘密告诫他说:“看武仙的言辞和态度,终究不会为我们所用,应该防备他。”

天倪说:“我以赤诚之心待人,如果有人辜负我,天理不容,请不必担心。”

秉直于是带着他的孙子楫、权回到北京。

到这时,人们都佩服他的先见之明。

之前,天倪晚上打马球回来,有一颗大星陨落在马前,发出声音,他心里感到不祥,果然遭遇祸事。

天倪去世时,年仅三十九岁。

他的妻子程氏听说叛乱,害怕被贼人玷污,于是自杀。

他有五个儿子,其中三个年幼,都在灾难中死去,只有楫、权幸存。

楫字大济。己亥年,他担任中山府知府。

不久,他升任征南行军万户翼经略,巡视蕲州、黄州,善于安抚士兵,所到之处都有功绩。

壬寅年,天泽带楫去见太宗,上奏说:“我兄长天倪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还年幼,我受命代理府事,现在楫已经成年,请求辞去职务,将职位交给他。”

太宗赞叹道:“现在争官的人多,让官的人少,你的举动值得嘉奖。我自有官职给他。”

于是任命楫为真定兵马都总管,赐予金虎符。

辛亥年,朝廷开始征收包银,楫请求用银和物品折抵,并减少原来的数额,皇帝同意,并定为法令。

各地用纸币交易,不得出境,两三年就要更换一次,纸币的本金日益减少,商旅不通,楫请求设立银钞相权法,人们觉得方便。

有人请求按户籍计口运盐,给百姓食用,楫争辩说不可,说:“盐铁应该由百姓自由交易,怎么能像差税一样分配呢。”

这个提议于是被搁置。

元氏有百姓向达官告发府僚,查无实据,达官要处死他,楫极力为他开脱。

达官说:“这个人陷害你们到死地,你反而救他,为什么?”

楫说:“杀他固然可以警示后人,但不如宽恕他,让他内心感到羞愧。况且人命关天,怎么能因为一句妄言就处以极刑。”

于是杖责后释放了他。

中统元年,他被任命为真定路总管、同判本道宣抚司事。

真定依山傍水,连接三十多个城邑,生杀大权都由他决定。

楫以身作则,明政教化,赏罚分明,任用贤良,淘汰贪官,抚恤孤寡,百姓都感激他。

他推荐的州县佐史中有文学才能的三十多人,后来都成为知名人物。

天泽说:“兵权和民权不能集中在一家,请从我家开始实行。”

楫当天就辞去职务回家。

他去世时五十九岁。

他的儿子炫,担任常德管军总管;煇,担任孟州知府;燧,担任东昌府同知;煊,担任潼关提举;炀,担任广西按察司佥事。

权字伯衡,勇敢而有谋略。

起初,他以权万户的身份跟随天泽南征。

壬子年,天泽以万户的身份改任河南经略使,于是让权接替他的职位。

甲寅年,他在邓州屯军,在樊城击败宋将高达。

己未年,世祖亲自率军伐宋,权在淮西迎接。

世祖渡江,驻扎在鄂州时,宪宗去世,世祖北还,于是命令权总兵镇守江北岸的武矶山。

中统元年,皇帝下诏嘉奖,赐予金虎符,任命他为真定河间滨棣邢洺卫辉等州路并木烈糺军兼屯田州城民户

沿边镇守的诸军总管万户;其所属的千户、万户,都听从他的号令。

至元六年,被召到朝廷,询问他征讨南方的策略。

他回答说:“襄阳是江陵的屏障,樊城是襄阳的外城,我军如果先攻樊城,那么襄阳就无法支撑,不战自降。然后驻兵嘉定,耀武扬威于淮、泗一带,事情必定成功。”

皇帝认为他的计策很好。

七年,宋兵侵犯边境,权率兵赶往荆子口,大败宋兵,皇帝赐给他五百两白金,权全部分给士兵以示慰劳。

宋将夏贵用万艘船载着壮士,想要夺取江面,权进攻,击败了他,皇帝赐给他衣物、钱币、弓箭、马鞍和马勒。

不久,权转运粮食到随州,夏贵又率兵阻挡我军前路,权再次击败他,皇帝赐给他七百两白金。

任命他为河南等路宣抚使,还未上任,又赐给他金虎符,任命他为江汉大都督,总制军马,总管屯田万户。

恰逢天泽说一门不可兼掌兵权和民权,于是任命权为镇国上将军、真定等路总管,兼府尹。

后来调任东平,又调任河间。去世。

枢字子明。父亲天安,字全甫,是秉直的次子。

癸酉年,跟随秉直投降。

太师木华黎任命他的兄长天倪为万户,而将天安作为人质留在军中。

丁丑年,跟随讨伐锦州叛将张致,平定了他。

己卯年,跟随略地关右,生擒鄜州骁将张资禄,号称张铁枪。

乙酉年,武仙在真定杀了天倪,天安率众来会合天泽,合力攻打武仙,击败并赶走了他。

因功被任命为行北京元帅府事,抚治真定。

庚寅年,宋兵聚集在邢州的西山,声称要支援武仙,派遣其徒赵和在城中行间,诬陷副将李甲、刘清曾经投降作为内应。

守将将两人绑送官府,大帅催促处死他们,天安推测其中有诈,请求亲自审问,果然得知实情,于是斩了赵和以示众。

壬辰年,跟随讨伐金国。

军队返回后,讨伐剧盗梁满、苏杰等,全部平定。

甲午年,任命他为真定等路万户,赐给金符。

丙午年,入朝觐见,赐给他黄金五十两、白狐裘一件、母马百匹。

乙卯年去世。

枢二十多岁时,因是勋臣之子,担任中山府知府,有政绩。

甲寅年,初次登记新军,天泽因为长兄的两个儿子各有官位,而次兄的儿子还未出仕,于是上奏枢为征行万户,配以真定、彰德、卫州、怀孟新军,戍守唐、邓。

乙卯年,在汉水的鸳鸯滩击败宋军水师,赐给金虎符。

戊午年,宪宗伐宋,从蜀地进入,枢跟随天泽到行在,在大散关朝见皇帝。

皇帝慰劳他说:“你久镇东方,如今又远道而来,真是勤勉至极。”

枢回答说:“臣的祖父、父亲,受国厚恩,如今陛下亲率六师,暴露于万里之外,臣岂能不出死力,以报万分之一!”

皇帝赞赏他的言辞,任命他为前锋。

宋在剑州设立侨治,位于苦竹崖,前面有绝涧阻隔,深数百尺,依仗险要而不设防备,皇帝派枢去侦察。

枢率领数十名健卒,缒绳而下,得知宋军布防的情况后报告皇帝,皇帝催促枢迅速攻取,宋人恐惧,于是投降。

第二天,大宴群臣,皇帝看着皇后,命令给枢敬酒,并且对新归附的将领说:“我国家自开创以来,从未有皇后赐臣下酒的,特因枢父子世代忠贞,故以殊礼宠待。有能尽瘁事国者,礼亦如之。”

己未年,枢跟随天泽在嘉陵江击败宋将吕文德,追至重庆而还,赐给他黄金五十两、白金二百两、锦一匹。

世祖即位后,改赐金虎符。

中统二年,枢跟随天泽扈驾北征。

三年,李璮叛据济南,枢又跟随天泽前往讨伐。

城西南有大涧,横亘历山,枢一军独当险要,夹涧筑城,在涧中竖立木栅。

淫雨暴涨,木栅尽毁,枢说:“贼军乘我之隙,夜晚必出。”

命令制作数百个苇炬放在城上。

到了三更,贼军果然到来,飞炬掷下,风怒火烈,弓弩齐发,贼众大溃,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

不久,李璮被擒。

至元四年,宋兵围困开、达诸州,任命枢为左壁总帅,佩虎符,统率河南、山东、怀孟、平阳、太原、京兆、延安等军,宋兵听说后,解围而去。

六年,高丽人金通精占据珍岛叛乱,枢讨伐他,一年多未能攻下。

七年,枢晋升为昭勇大将军、凤州经略使。

枢到任后,对诸将佐说:“贼势正盛,不易力胜,况且炎暑海气蒸郁,弓力驰弱,猝不可用。宜分军为三,多张旗帜以迷惑敌人。我与诸君潜师捣其巢穴,必能破之。”

与贼军交战,大破之,其地悉平。

十二年,枢再次以万户身份跟随丞相伯颜伐宋,赐给他锦衣一件、宝鞍一副、弓一张、箭百支、甲十副、马十二匹,并赐给天泽帐下十名士兵随从。

宋平定后,枢被任命为安吉州安抚使。

当时新归附的百姓依险阻自保,枢以威信招抚他们,复业为民者数以千万计。

十四年,枢因病返回。

十九年,枢被起用为东京路总管,辞不赴任。

二十三年,枢被任命为中奉大夫、山东东西道宣慰使,治理济南,后又治理益都。

二十四年,枢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儿子焕,任昭勇大将军、后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煇,任奉训大夫、秘书少监。

史天祥

史天祥,父亲怀德,是尚书秉直的弟弟。

癸酉年,太师、国王木华黎跟随太祖伐金,天祥随秉直在涿州迎降。

木华黎命令怀德统领其黑军隶属帐下,任命天祥为都镇抚,挑选降卒中身材高大、武勇的二百人,让他统领。

招徕丁壮,得众万余,跟随攻取霸州、文安、大城、沧滨、长山等二十余城,东下淄、沂、密三州,所到之处皆率先登城,诏赐银符。

跟随大军攻打燕京,未能攻克。

甲戌年,略地高州,攻下惠和、金源、和众、龙山、利、建、富庶等十五城,惟有大宁固守不下。

天祥俘获金将完颜胡速,木华黎想杀他,天祥说:“杀一人无损于敌,反而会驱使天下人成为我们的敌人。况且他投降时曾许诺不杀,如今杀他,无法取信于后,不如用他。”

于是任命他为千户。

再次合众攻打其城,怀德率先登城,擒获其二将,被流矢射中,死于军中。

于是将所统的黑军交给天祥统领。

天祥愤痛其父之死,攻打更加急迫。

乙亥年,与大帅乌野儿降服其北京留守银答忽、同知乌古伦。

进攻北京附近的诸寨,磨云山王都统首先到军门投降,天祥命令他进入列崖,擒获都统不剌,释放他的束缚,并晓以大义,不剌感动哭泣,愿意效死。

天祥察其诚心,允许他与王都统前往说降城子崖王家奴,于是命令三人各带旧部,付给空名告身,让他们去劝降楼子崖等二十余寨,全部投降,得老幼数万、胜兵八千。

西乾河答鲁、五指山杨赵奴独固守不下,天祥攻打他们,大小百余战,赵奴战死,答鲁败走,得户二万。

被任命为西山总帅,统领兵马。

兴州节度使赵守玉反叛,天祥与乌野儿分兵讨伐并平定了他。

答鲁再次聚集人马攻打龙山,用长矛刺中乌野儿的胸部,乌野儿随即落马,天祥迅速救援使他免于难,随后整顿队伍出战,大败敌军,斩首八千,答鲁战死。

进而攻克中兴府。

张致盗占据锦州,天祥跟随木华黎讨伐并平定了他。

契丹汉军擒获关肃,收复利州,在银治杀死刘禄,斩首五十级,尖山、香炉、红螺、塔山、大虫、骆驼、团崖等寨全部平定,俘虏万余人,得到锦州旧将杜节,以及黑军五百人,随即命令他统领。

丙子年春天,天祥在鱼儿泺觐见太祖,被赐予金符,任命为提控元帅。

攻克盖、金、苏、复等州,俘获金国的完颜奴、耶律神都马,升任镇国上将军、利州节度使、所部降民都总官、监军兵马元帅。

丁丑年夏天,山贼祁和尚占据武平,天祥讨伐并平定了他。

俘获金将巢元帅。

又在兴州的车河消灭了重儿盗众万人。

己卯年,天祥被任命为权兵马都元帅,蒙古、汉军、黑军都听从他的指挥。

攻下河东、平阳、河中、岢岚、绛、石、隰、吉、廓等八十余城。

庚辰年,到达真定,木华黎让天祥攻城,天祥请求说:“攻城恐怕会伤及无辜,不如先去劝降。如果他们不听从,再出兵也不晚。”木华黎同意了。

天祥去见守将武仙,向他说明利害,武仙醒悟,于是投降。

吾也而请求留下天祥守真定,木华黎说:“天下未定,智勇之士怎能离开左右?我将另作安排。”于是任命秉直的儿子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镇守真定;任命天祥为左副都元帅,其余职务不变,率兵南驻邢西遥水山下。

武仙的兄长武贵率万人驻扎在山上,坚守不降,天祥带着完颜胡速及黑军百人,从小路攀援而上,全部捕获。

武仙惊讶地说:“您好像有翅膀,不然,怎么能做到这样!”于是攻下邢、磁、相三州。

跟随木华黎在黄龙冈作战,攻破单、胜、兖三州。

木华黎围攻东平,久攻不下,愤怒吾也而不尽力,准备亲手杀他,天祥请求代替进攻。

木华黎很高兴,给他一件皮甲,又把自己的铁甲也给他穿上。

激战不休,木华黎派人制止他说:“你力气用尽了,应该稍作休息。”又赐给他金鞍名马。

辛巳年,跟随木华黎攻取绥德、鄜、坊等五十余城。

壬午年,木华黎攻打青龙、金胜等堡,花帽军坚守不降,攻破后,木华黎想屠城,天祥极力劝阻才停止,俘获壮士五千人。

癸未年春天,天祥率军返回河中,木华黎上报他的功劳,赐予金虎符,任命为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统领十二万户,镇守河中,冬天,征讨西夏,攻破贺兰山,返回时遇到贼兵,被射中额头,流血不止,眼睛因此昏花。

甲申年,回到北京,被任命为右副北京等七路兵马都元帅。

庚寅年,在卢朐河朝见太宗,请求退休,未被允许。

辛卯年,太宗出兵河南,强迫他随行,在河上转运粮草,供应各军。

壬辰年,命令天祥率领汴京的工匠数千人,驻扎在霸州的益津,行元帅府事,赐予锦衣一套。

当初,天祥在夜间被流箭射中,箭头深入颊骨,无法取出,此时,旧伤复发,箭头从口中出来。

睿宗听说后怜悯他,任命他为海滨和众利州等处总管,兼任霸州御衣局人匠都达鲁花赤,行北京七路兵马都元帅府事。

宪宗即位,让他继续担任原职。

戊午年秋九月,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天祥从小就有大志,身材高大,力气过人,不喜欢喝酒,喜欢耕种,乐于施舍。

乙未年清查户口,他释放了千余名奴隶,让他们成为平民。

晚年虽然失明,但忧国爱民之心从未忘记。

他的儿子彬,担任江东提刑按察副使;槐,继承霸州御衣局人匠都达鲁花赤的职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四-注解

张柔: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金末元初著名将领。他以豪侠著称,善于骑射,曾在金贞祐年间聚众自卫,后归顺元太祖,成为元朝的重要军事将领。

金贞祐:金贞祐是金朝的一个年号,时间为1213年至1217年。这一时期,金朝面临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

中都经略使:中都经略使是金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官职,负责中都(今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军政事务。

昭毅大将军:昭毅大将军是金朝的一个高级武官职衔,通常授予有战功的将领。

永定军节度使:永定军节度使是金朝时期的一个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永定军(今河北一带)的军政事务。

骠骑将军:骠骑将军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高级武官职衔,通常授予有显赫战功的将领。

中都留守:中都留守是金朝时期的一个重要官职,负责中都的军政事务,通常由皇帝信任的重臣担任。

大兴府尹:大兴府尹是金朝时期的一个地方行政长官,负责大兴府(今北京一带)的行政事务。

本路经略使:本路经略使是金朝时期的一个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某一地区的军政事务。

行元帅事:行元帅事是指临时担任元帅职务,负责指挥军队作战。

太祖:指元太祖成吉思汗。

荣禄大夫:荣禄大夫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高级文官职衔,通常授予有显赫功绩的文官。

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是元朝时期的一个高级军事职衔,负责河北地区的军事指挥。

拔都鲁:拔都鲁是元朝时期的一个荣誉称号,通常授予有显赫战功的将领。

睿宗:指蒙古帝国的皇帝睿宗。

太宗:指元太宗窝阔台。

军民万户:军民万户是元朝时期的一个高级军政职衔,负责某一地区的军政事务,通常授予有显赫战功的将领。

柔:指张柔,元朝初年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对宋的战争,后因功被封为蔡国公。

宋将:指宋朝的将领,此处特指与张柔对战的宋朝将领。

楇击: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武器,类似于长矛或戟。

飞石:古代战争中使用的投石器,用于投掷石块攻击敌人。

巩彦晖:张柔的部下,参与夜袭宋军营地。

五河口: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境内,是淮河的一个重要渡口。

和州:地名,今安徽省和县。

襄城:地名,今河南省襄城县。

察罕:元朝将领,曾与张柔一同镇守杞地。

杞:地名,今河南省杞县。

汴:指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曾是北宋的都城。

陈留: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

亳:地名,今安徽省亳州市。

泗:地名,今安徽省泗县。

寿州:地名,今安徽省寿县。

夹谷显祖:张柔的部下,因犯罪逃亡并诬告张柔。

宪宗:指蒙古帝国的皇帝宪宗。

金虎符:一种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符节,通常由皇帝赐予重要将领。

亳州:地名,今安徽省亳州市。

孔子庙:供奉孔子的庙宇,常用于教育和文化传承。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

大胜关:地名,今湖北省境内,曾是元宋战争的重要战场。

虎头关:地名,今湖北省境内,元宋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沙窝:地名,今湖北省境内,元宋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鹅车:古代攻城器械,用于挖掘城墙。

白鹿矶:地名,今湖北省境内,元朝军队曾在此驻守。

阿里不哥:元朝宗室,曾与忽必烈争夺帝位。

庐朐河:地名,今安徽省境内。

金实录:金朝的官方史书,记载金朝的历史。

安肃公:张柔的封号,因其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公爵。

蔡国公:张柔的封号,因其功勋卓著而被封为公爵。

推忠宣力翊运功臣:元朝授予功臣的荣誉称号。

太师:元朝的最高官职之一,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大臣。

开府仪同三司:元朝授予功臣的高级官职,享有极高的荣誉。

上柱国:元朝授予功臣的最高荣誉称号之一。

武康:张柔的谥号,表彰其武功和忠诚。

汝南王:张柔的封号,因其功勋卓著而被封为王爵。

忠武:张柔的谥号,表彰其忠诚和武功。

弘略:张柔的第八子,继承其父的职位,继续为元朝效力。

李璮:元朝将领,曾反叛元朝,后被镇压。

夏贵:宋朝将领,曾与元朝军队交战。

涡口:地名,今安徽省境内,元宋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只孙冠服:元朝授予功臣的一种特殊服饰,象征其功勋。

淮东道宣慰使:元朝的地方官职,负责淮东地区的军政事务。

江西宣慰使:元朝的地方官职,负责江西地区的军政事务。

饶州:地名,今江西省上饶市。

都昌:地名,今江西省都昌县。

龙虎台:地名,今北京市境内,元朝皇帝的行宫之一。

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元朝的地方官职,负责河南地区的军政事务。

元贞:元成宗的年号,元朝的中期。

推忠佐理功臣:元朝授予功臣的荣誉称号。

银青荣禄大夫:元朝授予功臣的高级官职,享有极高的荣誉。

平章政事:元朝的最高官职之一,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大臣。

忠毅:弘略的谥号,表彰其忠诚和刚毅。

史天倪:元朝初年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对宋的战争,后因功被封为万户。

燕:地名,今河北省北部,元朝的重要地区之一。

永清:地名,今河北省永清县。

木华黎:蒙古帝国的重要将领,成吉思汗的得力助手。

北京:指当时的上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

乌野儿:一位将领的名字,与天祥共同讨伐叛乱。

霸州:地名,今河北省霸州市。

漠北:指蒙古高原以北的地区,元朝的重要地区之一。

北京路都元帅:元朝的地方官职,负责北京地区的军政事务。

尚书六部事:元朝的中央官职,负责六部的事务。

馈饷:指军队的粮草供应。

天泽:史天倪的弟弟,元朝初年的著名将领,曾参与多次对宋的战争。

倪始生之夕,白气贯庭:倪指倪天倪,白气贯庭是古代祥瑞之兆,预示着倪天倪的非凡命运。

成童:指儿童成长到一定年龄,通常指七八岁到十五岁之间。

姿貌魁杰:形容倪天倪的体貌魁梧,气质出众。

道士:指道教修行者,通常具有较高的道术和智慧。

封侯相:指倪天倪有成为封侯的相貌和命运。

大安末:指金朝大安年间(1209-1213年)的末期。

举进士不第:指倪天倪参加科举考试未能中进士。

荒鸡夜鸣:荒鸡指野鸡,夜鸣是古代祥瑞之兆,预示着将有大事发生。

万户:元代军事编制单位,统领千户,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师级单位。

三关:指古代中国的三个重要关隘,具体指哪三个关隘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东海:指中国东部的海域,泛指东部沿海地区。

金弃幽燕,迁都于汴:指金朝放弃幽燕地区(今北京一带),迁都到汴京(今河南开封)。

辽水:指辽河,流经今辽宁、吉林等地。

大宁:指大宁路,今内蒙古赤峰市一带。

辽阳:指辽阳路,今辽宁辽阳市一带。

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泛指北方。

清乐社:指民间自发组织的社团,通常以音乐、舞蹈等活动为主。

义兵:指自愿组成的军队,通常是为了保卫家园或反抗压迫。

清乐军:指倪天倪组织的义兵,以清乐社为基础。

先锋:指军队中的先头部队,负责侦察和开路。

三河、蓟州:三河指今河北三河市,蓟州指今天津蓟州区。

燕之幄殿:指燕京(今北京)的宫殿。

金符:一种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符节,通常由皇帝赐予重要将领。

马步军都统:指统领骑兵和步兵的军事指挥官。

二十四万户:指统领二十四万户人家的军事和行政单位。

高州:指今内蒙古赤峰市一带。

右副都元帅:指蒙古帝国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平州:指今河北卢龙县一带。

真定: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正定县。

武仙:真定守将的名字。

大名:指今河北大名县一带。

清州:指今河北青县一带。

乐安:指今山东广饶县一带。

益都:今山东省青州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忙古:指金朝的将领忙古。

山东诸郡:指今山东省的各个郡县。

中山:指今河北定州市一带。

赵州:指今河北赵县一带。

邢州:指今河北邢台市一带。

威州:指今河北威县一带。

磁州:指今河北磁县一带。

洺州:指今河北永年县一带。

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区,泛指山西一带。

绛州:指今山西新绛县一带。

绣衣、金鞍、名马:指皇帝赐予的高级赏赐,象征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金紫光禄大夫:指金朝的高级文官职位。

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指统领河北西路兵马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行府事:指代理地方行政事务。

怀州:指今河南沁阳市一带。

潞州:指今山西长治市一带。

泽州:指今山西晋城市一带。

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山西:指今山西省一带。

河卫:指今河南卫辉市一带。

夷门:指今河南开封市一带。

严实:指金朝的将领严实。

合达:指金朝的将领合达。

蒲瓦:指金朝的将领蒲瓦。

延津:指今河南延津县一带。

恩州:指今山东武城县一带。

西山腰水、铁壁二寨:指今河北一带的两个山寨。

秉直:指倪天倪的部下秉直。

击鞠:指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类似于现代的马球。

大星陨马前:指天上有大星陨落,预示着不祥之兆。

程氏:指倪天倪的妻子程氏。

楫:指倪天倪的儿子倪楫。

权:指倪天倪的儿子倪权。

中山府:指今河北定州市一带。

征南行军万户翼经略:指统领征南行军万户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蕲、黄:指今湖北蕲春县和黄冈市一带。

真定兵马都总管:指统领真定兵马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包银:指元朝时期的一种税收制度,按户征收银两。

楮币:指元朝时期的纸币。

银钞相权法:指元朝时期的一种货币制度,银两和纸币相互兑换。

盐铁:指盐和铁,古代重要的战略物资。

达官:指元朝的高级官员。

中统元年:指元朝中统元年(1260年)。

真定路总管:指统领真定路的高级行政官员。

同判本道宣抚司事:指代理本道宣抚司事务的高级官员。

表山带河:指真定路地形险要,山环水绕。

连属三十余城:指真定路辖下有三十多个城市。

生杀进退:指掌握生杀大权和进退决策的权力。

明政化:指推行清明的政治和教化。

信赏罚:指赏罚分明,言而有信。

任贤良:指任用贤能之士。

汰贪墨:指清除贪污腐败的官员。

恤茕独:指关心和照顾孤寡老人和孤儿。

民咸德之:指百姓都感激他的恩德。

州县佐史:指州县中的低级官员。

文学:指文化知识和学问。

知名:指在官场或社会上享有声誉。

兵民之柄:指军事和民政的权力。

解绶归:指辞去官职,回归家乡。

常德管军总管:指统领常德地区军队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知孟州:指担任孟州的行政长官。

同知东昌府事:指代理东昌府事务的高级官员。

潼关提举:指统领潼关地区的高级官员。

佥广西按察司事:指代理广西按察司事务的高级官员。

伯衡:指倪权的字。

河南经略使:指统领河南地区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邓州:指今河南邓州市一带。

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与襄阳隔汉江相望,历史上为军事要塞。

淮西:指淮河以西的地区,泛指今安徽、河南一带。

鄂州:指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一带。

武矶山:指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区一带的山丘。

真定河间滨棣邢洺卫辉等州路:指今河北、山东一带的多个州路。

木烈糺军:指元朝时期的一支军队。

屯田州城民户:指在州城附近屯田的民户。

千户:元代军事编制单位,统领百户,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团级单位。

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地理位置重要,是南北交通的要冲。

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元代为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

淮、泗:淮河和泗水,位于中国东部,历史上为南北分界线,战略地位重要。

荆子口: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古代军事要地。

随:今湖北省随州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河南等路宣抚使:元代官职,负责河南等地的军政事务。

江汉大都督:元代官职,负责江汉地区的军事指挥。

真定等路总管:元代官职,负责真定等地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东平:地名,位于今山东省东平县。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镇国上将军:高级军事职位,通常授予功勋卓著的将领。

府尹:元代地方行政长官,负责一府的行政事务。

鸳鸯滩: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古代军事要地。

大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历史上为军事要塞。

剑州:今四川省剑阁县,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苦竹崖: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为古代军事要地。

嘉陵江:长江支流,流经四川、重庆等地,历史上为军事要地。

重庆:今重庆市,历史上为军事重镇。

东京路总管:元代官职,负责东京路(今辽宁省辽阳市)的行政和军事事务。

山东东西道宣慰使:元代官职,负责山东东西道的军政事务。

昭勇大将军:元代高级武官称号,地位显赫。

后卫亲军都指挥使:元代官职,负责亲军的指挥。

奉训大夫:元代文官称号,地位较高。

秘书少监:元代官职,负责秘书监的事务。

西山总帅兵马:指在西部地区担任总帅,统领兵马的重要军事职位。

兴州节度使:兴州的地方军政长官,负责该地区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答鲁:叛军首领的名字,曾与天祥交战。

中兴府:地名,指被天祥攻克的地区。

锦州:地名,位于今辽宁省,曾是张致盗据的地方。

契丹汉军:由契丹人和汉人组成的军队。

利州:地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

银治: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银矿有关。

尖山、香炉、红螺、塔山、大虫、骆驼、团崖:均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些山寨或军事据点。

生口:指俘虏或战俘。

杜节:锦州旧将的名字。

黑军:一支由蒙古人组成的精锐部队。

鱼儿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行宫所在地。

提控元帅:高级军事职位,负责统领军队。

盖、金、苏、复等州:均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些州府。

完颜奴、耶律神都马:金朝的将领名字。

利州节度使:利州的地方军政长官。

都总官:负责统领某一地区军政事务的官员。

监军兵马元帅:负责监督军队的高级军事职位。

祁和尚:山贼首领的名字。

武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祁和尚占据的地方。

巢元帅:金朝将领的名字。

重儿盗:一支盗贼团伙的名字。

兴州之车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重儿盗的据点。

河东、平阳、河中、岢岚、绛、石、隰、吉、廓等八十余城:均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天祥攻克的地区。

邢西遥水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天祥屯兵的地方。

完颜胡速:金朝将领的名字。

黄龙冈: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天祥作战的地方。

单、胜、兖三州:均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天祥攻克的地区。

绥德、鄜、坊等五十余城:均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天祥攻克的地区。

青龙、金胜诸堡:均为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天祥攻克的军事据点。

花帽军:一支由金朝人组成的军队。

河中:地名,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

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高级军事职位,负责统领蒙古和汉人组成的军队。

十二万户:指天祥统领的军队规模,十二万户相当于十二万士兵。

贺兰山:地名,位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右副北京等七路兵马都元帅:高级军事职位,负责统领北京等七路的兵马。

卢朐河: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太宗的行宫所在地。

汴京:地名,今河南省开封市,曾是北宋的都城。

霸州之益津: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天祥屯兵的地方。

锦衣:一种象征地位和荣誉的服饰,通常由皇帝赐予重要将领。

金疮:指因战斗受伤的伤口。

海滨和众利州等处总管:高级行政职位,负责管理海滨和众利州等地区。

霸州御衣局人匠都达鲁花赤:高级行政职位,负责管理霸州御衣局的人匠事务。

江东提刑按察副使:高级司法职位,负责江东地区的司法事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四-评注

张柔是金末元初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本文通过详细叙述张柔的生平,展现了他从一名地方豪强成长为元朝重要将领的过程。张柔的成长历程不仅反映了金末元初的社会动荡,也揭示了元朝初年军事扩张的历史背景。

张柔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在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在金贞祐年间聚众自卫,成功抵御了盗贼的侵扰,显示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指挥才能。归顺元太祖后,张柔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对抗金朝残余势力和南宋军队时,屡次取得胜利,成为元朝的重要军事支柱。

张柔的忠诚和义气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主题。他在面对贾瑀的背叛时,表现出强烈的复仇欲望,最终成功为苗道润复仇。这种忠诚和义气不仅赢得了部下的尊敬,也为他赢得了元朝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本文还通过张柔的生平,反映了元朝初年的政治和军事格局。张柔的崛起和成功,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元朝初年军事扩张和政治整合的结果。他的事迹为研究元朝初年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从文学角度来看,本文叙事流畅,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张柔生平的详细叙述,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成长轨迹和性格特点。文中对战斗场面的描写生动逼真,展现了张柔的英勇和智慧。

总的来说,本文不仅是一部历史传记,也是一部充满戏剧性和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它通过张柔的生平,展现了金末元初的社会变迁和元朝初年的军事扩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古文主要记载了元朝初年著名将领张柔及其子弘略的军事生涯和政治成就。张柔作为元朝的开国功臣,参与了多次对宋的战争,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忠诚。他在战争中屡次击败宋军,尤其是在杞地的防御战中,通过筑城、结浮梁等策略,成功抵御了宋军的进攻,确保了河南地区的安全。张柔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上,还体现在他对军队的管理和后勤保障上,使得元军在对宋战争中始终占据优势。

张柔的政治生涯同样辉煌,他在元朝建立后,被封为蔡国公,并担任了多个重要的军政职务。他的儿子弘略继承了父亲的职位,继续为元朝效力,展现了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弘略在镇压李璮叛乱和对宋战争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涡口之战中,成功击退了宋将夏贵的进攻,收复了失地。弘略的忠诚和才能得到了元朝皇帝的赏识,被封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成为元朝的重要官员。

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张柔和弘略的军事和政治成就,还反映了元朝初年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元朝在建立初期,面临着来自宋朝的强烈抵抗,张柔和弘略的军事行动为元朝的稳定和扩张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这段古文也展现了元朝对功臣的重视和封赏制度,张柔和弘略因其功勋卓著,被封为公爵和王爵,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元朝初年的尚武精神和忠诚观念。张柔和弘略作为元朝的开国功臣,展现了忠诚、勇敢和智慧,成为元朝初年的典范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对元朝历史的记录,也是对忠诚和勇敢精神的颂扬。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采用了简洁明了的叙述方式,通过具体的战争和政治事件,生动地描绘了张柔和弘略的形象。古文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尤为精彩,如张柔在杞地的防御战、弘略在涡口之战中的英勇表现,都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将领的智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是研究元朝初年政治和军事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张柔和弘略的记载,可以了解元朝初年的军事策略、政治制度以及对功臣的封赏制度。同时,这段古文也反映了元朝初年与宋朝的复杂关系,为研究元宋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

倪天倪的生平事迹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出生时的祥瑞之兆到成年后的英勇事迹,无不显示出他的非凡命运和卓越才能。他的成长历程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也是元朝初期历史变迁的缩影。

倪天倪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不仅能够组织义兵,指挥作战,还能在关键时刻提出战略建议,显示出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和卓越的领导能力。

倪天倪的忠诚和正直也是文中着重描写的部分。他对木华黎的忠诚,对百姓的关爱,以及对贪腐的厌恶,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将领和政治家的高尚品质。

倪天倪的悲剧性结局也令人唏嘘。他在武仙的宴会上被害,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元朝初期政治斗争的缩影。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损失,也是元朝初期政治稳定的损失。

倪天倪的儿子倪楫和倪权的故事则延续了家族的荣耀。他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遗志,也为元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倪天倪的生平事迹不仅是个人的传奇,也是元朝初期历史变迁的缩影。他的忠诚、智慧和悲剧性结局,都为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这段古文详细记载了元代将领权、枢、史天祥等人的军事生涯和功绩,展现了元代军事制度的严密和将领们的忠诚与智勇。文中提到的襄阳、樊城、嘉定等地,均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反映了元代对南方地区的战略布局和军事行动。

权在至元六年提出的征南之策,显示了他对地理形势的深刻理解和军事谋略的高超。他主张先攻樊城,再取襄阳,这一策略不仅体现了对敌情的精准判断,也展示了元代将领在军事行动中的灵活应变能力。

枢在汉水之鸳鸯滩击败宋舟师,以及在剑州苦竹崖的侦察行动,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不仅为元代军队赢得了胜利,也赢得了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史天祥在父亲怀德战死后,继承父志,继续征战,展现了元代将领的忠诚和家族荣誉感。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对敌人的宽容态度,体现了元代将领的仁义和智慧。

文中多次提到皇帝对将领的赏赐,如赐白金、衣币、弓矢、鞍勒等,反映了元代皇帝对将领的重视和奖赏制度。这些赏赐不仅是对将领功绩的肯定,也是激励将士们继续为国家效力的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元代将领的军事生涯和功绩,也反映了元代军事制度的严密和将领们的忠诚与智勇。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元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天祥的军事生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的卓越才能和忠诚。天祥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还在政治和军事策略上表现出色。他不仅在战斗中勇猛无畏,还善于运用智谋,如在攻打真定时,他建议先劝降守将武仙,避免无辜百姓的伤亡,最终成功劝降武仙,展现了其仁爱之心和智慧。

天祥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成吉思汗和木华黎的高度认可。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攻打东平时,木华黎因久攻不下而愤怒,天祥主动请缨,最终成功攻破城池。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天祥的勇敢和决心,也体现了他对蒙古帝国的忠诚。

天祥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治理地方时展现了卓越的才能。他在担任利州节度使时,成功平定了当地的叛乱,恢复了秩序。他还善于安抚降民,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这种既能征战又能治国的能力,使天祥成为蒙古帝国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天祥的个人品质也值得称道。他自幼有大志,力大无穷,但不嗜酒,喜欢农耕和施予。在晚年,尽管他因战斗受伤而失明,但他忧国爱民之心从未改变。这种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使天祥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英雄人物。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天祥的军事成就,还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杰出将领和忠诚臣子的高尚品质。他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天祥的形象在蒙古帝国的历史中熠熠生辉,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三十四》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52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