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由明代宋濂(1310年—1381年)等人主持编撰。宋濂是明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
年代:编撰于明代洪武年间(14世纪末)。
内容简要:《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共210卷,记载了元朝(1271年—1368年)的历史。全书分为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由于编撰时间仓促,书中存在一些疏漏,但它仍是研究元朝历史的重要文献,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八-原文
◎良吏一
自古国家上有宽厚之君,然后为政者得以尽其爱民之术,而良吏兴焉。班固有曰:“汉兴,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罔疏阔,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先,故文、景以后,循吏辈出。”其言盖识当时之治体矣。
元初风气质实,与汉初相似。世祖始立各道劝农使,又用五事课守令,以劝农系其衔。故当是时,良吏班班可见,亦宽厚之效也。然自中世以后,循良之政,史氏缺于纪载。今据其事迹之可取者,作《良吏传》。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下河朔,乃以县来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未几,赐虎符,行元帅府事,从攻汴有功。年四十,移病,举弟资用自代。资用卒,澄袭职。澄幼颖敏,为交城令时年十九。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专其利而堰之,讼者累岁,莫能直,澄折以理,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甲寅,世祖还自大理,澄进见,留藩府,凡遣使,必以澄偕,而以其弟山阜为交城令。时世祖以皇弟开藩京兆,总天下兵。岁丁巳,有间之者,宪宗疑之,遂解兵柄。遣阿蓝答儿往京兆,大集官吏,置计局百四十二条以考核之,罪者甚众,世祖每遣左丞阔阔与澄周旋其间,以弥缝其缺,及亲入朝,事乃释。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世祖尝与太保刘秉忠论一时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其介如此。
子克修,历湖北、河南、陕西三道提刑按察使。
许维祯,字周卿,遂州人。至元十五年,为淮安总管府判官。属县盐城及丁溪场,有二虎为害,维祯默祷于神祠,一虎去,一虎死祠前。境内旱蝗,维祯祷而雨,蝗亦息。是年冬,无雪,父老言于维祯曰:“冬无雪,民多疾,奈何!”维祯曰;“吾当为尔祷。”已而雪深三尺。朝廷闻其事,方欲用之而卒,年四十四。子殷。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十一子:余庆,重庆,崇庆,余失其名。
田滋,字荣甫,开封人。至元二年,由汴梁路总管府知事入为御史台掾。十二年,拜监察御史。十三年,宋平,滋建言:“江南新附,民情未安,加以官吏侵渔,宜立行御
史台以镇之。”诏从其言。遂超拜行御史台侍御史。历两淮盐运使、河南路总管。大德二年,迁浙西廉访使。
有县尹张彧者,被诬以赃,狱成,滋审之,但俯首泣而不语。滋以为疑,明日斋沐,诣城隍祠祷曰:“张彧坐事有冤状,愿神相滋,明其诬。”
守庙道士进曰:“曩有王成等五人,同持誓状到祠焚祷,火未尽而去之,烬中得其遗稿,今藏于壁间,岂其人耶?”视之,果然。
明日,诣宪司诘成等,不服。因出所得火中誓状示之,皆惊愕伏辜,张彧得释。
十年,改济南路总管,寻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时陕西不雨三年,道过西岳,因祷曰:“滋奉命来参省事,而安西不雨者三年,民饥而死,滋将何归!愿神降甘泽,以福黎庶。”到官,果大雨。
滋即开仓,以麦五千余石给小民之无种者,俾来岁收成以偿官,民大悦。未几,以疾卒于位。赠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开封郡公,谥庄肃。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世昌,仕金为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率众款附,授镇抚,统民兵二千户,升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籍河北民徙河南者三千余人,俾专领之,遂家汴。天璋幼颖悟,长负直气,读书史,识成败大体。
至元中,为南京府史。时河北饥民数万人,集河上欲南徙,有诏令民复业,勿渡,众汹汹不肯还。天璋虑其生变,劝总管张国宝听其渡,国宝从之,遂以无事。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察其贤,辟为宪史,声闻益著。后为中台掾,有侍御史倚势贪财,御史发其赃,天璋主文牍,未及奏,顾为所谮,俱拘内廷,御史对食悲哽,天璋问故,御史曰:“吾老,唯一女,心怜之,闻吾系,不食数日矣,是以悲耳。”天璋曰:“死职,义也,奈何为儿女子泣耶!”御史惭谢。俄见原免。
丞相顺德王当国,擢掾中书,为提控,事有可否,必力辩,他相怒,天璋言不置,王竟从其议,且曰:“掾能如是,吾复何忧!”
大德四年,为工部主事。蔚州有刘帅者,豪夺民产,吏不敢决,省檄天璋往讯之,帅服,田竟归民。
大德五年,以枢密大臣暗伯荐,授都事,赞其府。引见,赐锦衣、鞍辔、弓刀。后以扈从劳,加奉训大夫,赐侍燕服二袭。秩满当代,枢密臣奏留之,特以其代为增员。
武宗时,迁宗正府郎中。尚书省立,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
有告诸侯王谋不轨者,敕天璋讯正之,赏赉优渥。尚书省臣得罪,仁宗召天璋入见,时兴圣太后在座,帝指曰:“此不贪贿卜天璋也。”因问今何官,天璋对曰:“臣待罪刑部郎中。”复问谁所荐者,对曰:“臣不才,误蒙擢用。”帝曰:“先朝以谢仲和为尚书,卿为郎中,皆朕亲荐也。汝宜奉职勿怠!”即以中书刑部印章付之。
既视事,入觐,赐酒隆福宫,及锦衣三袭。后被命治反狱,帝顾左右曰:“君璋,廉慎人也,必得其情。”天璋承命,狱赖不冤。
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时群盗据要津,商旅不通,天璋擒百数人,悉磔以徇,盗为止息。
升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阅月,以更田制,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
时省臣董田事,妄作威福,郡县争赂之,觊免谴,饶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僚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其临事无所顾虑若此。
火延饶之东门,天璋具衣冠,向火拜,势遂熄。鸣山有虎为暴,天璋移文山神,立捕获之。以治行第一闻。
升广东廉访使。先是,豪民濒海堰,专商舶以射利,累政以赂置不问,天璋至,发卒决去之。岭南地素无冰,天璋至,始有冰,人谓天璋政化所致云。寻乞致事。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访使。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方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
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是时,谷价翔踊,乃下令勿损谷价,听民自便,于是舟车争集,米价顿减。
复止宪司赃罚库缗钱不输于台,留用赈饥,御史至,民遮道称颂。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目之曰《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因自引去。
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甔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正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八-译文
◎良吏一
自古以来,国家有宽厚的君主,然后执政者才能尽展其爱民之术,良吏也因此兴起。班固曾说:“汉朝兴起,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令宽松,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先,因此文、景之后,循吏辈出。”他的话确实反映了当时的治国之道。
元初的风气质朴,与汉初相似。世祖开始设立各道劝农使,又用五事考核守令,以劝农为职衔。因此当时良吏比比皆是,这也是宽厚政策的效果。然而自中世以后,循良之政,史书缺乏记载。现据其事迹之可取者,作《良吏传》。
谭澄,字彦清,德兴怀来人。父亲资荣,金末为交城令。国兵攻下河朔,便以县来归附,赐金符,为元帅左都监,仍兼交城令。不久,赐虎符,行元帅府事,随从攻打汴京有功。四十岁时,因病辞官,推荐弟弟资用自代。资用去世后,澄袭职。澄幼年聪颖,为交城令时年仅十九岁。有文谷水,分溉交城田,文阳郭帅独占其利而筑堰,讼者多年,未能解决,澄以理折服,令决水,均其利于民。豪民有持吏短长为奸者,察得其主名,皆以法治之。乙未年,登记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澄入朝,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太宗恻然,为免其逋,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复三年。诏下,公私便之。壬子年,再次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甲寅年,世祖从大理回来,澄进见,留藩府,凡遣使,必以澄偕,而以其弟山阜为交城令。当时世祖以皇弟开藩京兆,总天下兵。丁巳年,有人离间,宪宗疑之,遂解兵柄。遣阿蓝答儿往京兆,大集官吏,置计局百四十二条以考核之,罪者甚众,世祖每遣左丞阔阔与澄周旋其间,以弥缝其缺,及亲入朝,事乃释。中统元年,世祖即位,擢怀孟路总管,俄赐金符,换金虎符。岁旱,令民凿唐温渠,引沁水以溉田,民用不饥。教之种植,地无遗利。至元二年,迁河南路总管,改平滦路总管。七年,入为司农少卿,俄出为京兆总管。居一年,改陕西四川道提刑按察使,建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宜令民年四十无子听取妾,以为宗祀计。”朝廷从之,遂著为令。
四川佥省严忠范守成都,为宋将昝万寿所败,退保子城,世祖命澄代之。至则葬暴骸,修焚室,赈饥贫,集逋亡,民心稍安。会西南夷罗罗斯内附,帝以抚新国宜择文武全才,遂以澄为副都元帅,同知宣慰使司事。比至,以疾卒,年五十八。
世祖曾与太保刘秉忠论一时牧守,秉忠曰:“若邢之张耕,怀之谭澄,何忧不治哉!”游显宣抚大名,尝为诸路总管求虎符宣麻,澄至中书辞曰:“皇上不识谭澄耶?乃为显所举!”中书特为去之。其介如此。
子克修,历湖北、河南、陕西三道提刑按察使。
许维祯,字周卿,遂州人。至元十五年,为淮安总管府判官。属县盐城及丁溪场,有二虎为害,维祯默祷于神祠,一虎去,一虎死祠前。境内旱蝗,维祯祷而雨,蝗亦息。是年冬,无雪,父老言于维祯曰:“冬无雪,民多疾,奈何!”维祯曰;“吾当为尔祷。”已而雪深三尺。朝廷闻其事,方欲用之而卒,年四十四。子殷。
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从元裕学,年十五,以儒生中词赋选,河东宣抚司又举楫贤良方正孝廉。楫至京师,平章王文统命为中书省掾,以不任簿书辞,改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深器重之。一日,从省臣立殿下,世祖见其美髯魁伟,问曰:“汝秀才耶?”楫顿首曰:“臣学秀才耳,未敢自谓秀才也。”帝善其对,授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兼承发司事。未几,立大司农司,以楫为劝农副使。时商挺为安西王相,遇于途,楫因言:“京兆之西,荒野数千顷,宋、金皆尝置屯,如募民立屯田,岁可得谷,给王府之需。”挺以其言入奏,从之。三年,屯成,果获其利。寻佩金符,为陕西道劝农使。
至元十三年,宋平,帝命平章廉希宪行中书于荆南府,以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楫曰:“汝等已为大元民矣,今置吏以抚字汝辈,奚用金帛以求见!”明年,擢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阴以家财之半诱其佃者,代己款伏。楫审得其情,释佃者,系富民,人服其明。改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命招讨郭昂讨叛贼董旗,兵士俘掠甚众,楫询究得良民六百口,遣还乡里。
二十三年,授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立尚书,会计天下钱粮,参知政事忻都、户部尚书王巨济,倚势刻剥,遣吏征徽州民钞,多输二千锭,巨济怒其少,欲更益千锭,楫诣巨济曰:“公欲百姓死耶、生耶?如欲其死,虽万锭可征也。”巨济怒解,徽州赖以免。楫考满去。徽之绩溪、歙县民柯三八、汪千十等,因岁饥阻险为寇。行省右丞教化以兵捕之,相拒七月,乃使人谕之。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行省为驿召楫至,命往招之。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
二十四年,授太中大夫、东平总管,谢事二年卒,寿七十。十一子:余庆,重庆,崇庆,余失其名。
田滋,字荣甫,开封人。至元二年,由汴梁路总管府知事入为御史台掾。十二年,拜监察御史。十三年,宋平,滋建言:“江南新附,民情未安,加以官吏侵渔,宜立行御
史台以镇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他被提拔为行御史台侍御史。历任两淮盐运使、河南路总管。大德二年,调任浙西廉访使。
有一个县尹叫张彧,被诬告贪污,案件已经定案,滋审问他时,他只是低头哭泣不说话。滋觉得可疑,第二天斋戒沐浴,到城隍庙祈祷说:“张彧因事被冤枉,希望神明帮助我,明察他的冤情。”
守庙的道士进言说:“以前有王成等五人,一起拿着誓状到庙里烧香祈祷,火还没烧完就离开了,灰烬中发现了他们的遗稿,现在藏在墙壁间,难道是他们吗?”一看,果然如此。
第二天,滋到宪司质问王成等人,他们不服。于是拿出从火中得到的誓状给他们看,他们都惊愕认罪,张彧得以释放。
十年后,改任济南路总管,不久被任命为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当时陕西已经三年没有下雨,他路过西岳时,祈祷说:“滋奉命来参议省事,而安西已经三年没有下雨,百姓饿死,滋将何去何从!希望神明降下甘霖,造福百姓。”到任后,果然下起了大雨。
滋立即开仓,将五千多石麦子分给没有种子的贫民,让他们来年收成后偿还官府,百姓非常高兴。不久,因病在任上去世。追赠通奉大夫、河南行省参知政事,追封开封郡公,谥号庄肃。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父亲世昌,在金朝担任河南孔目官。宪宗南征时,率众归附,被任命为镇抚,统领民兵二千户,升任真定路管民万户。
宪宗六年,登记河北迁往河南的百姓三千多人,让他专门管理,于是定居在汴。天璋自幼聪明,长大后正直,读史书,懂得成败的大体。
至元年间,担任南京府史。当时河北有数万饥民,聚集在河边想南迁,有诏令让他们复业,不要渡河,众人喧闹不肯回去。天璋担心会生变,劝总管张国宝让他们渡河,国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没有发生事端。
河南按察副使程思廉发现他的贤能,推荐他为宪史,名声更加显著。后来担任中台掾,有一个侍御史倚仗权势贪财,御史揭发他的贪污,天璋负责文书,还没来得及上奏,反而被诬陷,一起被拘押在内廷,御史对着食物悲伤哽咽,天璋问他原因,御史说:“我老了,只有一个女儿,心里怜惜她,听说我被拘押,她已经几天不吃东西了,所以悲伤。”天璋说:“为职而死,是义,为什么要为儿女哭泣呢!”御史惭愧道谢。不久被赦免。
丞相顺德王当政时,提拔他为中书掾,担任提控,事情有对错,他必定极力争辩,其他丞相发怒,天璋坚持己见,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并且说:“掾能如此,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大德四年,担任工部主事。蔚州有一个刘帅,强夺民产,官吏不敢决断,省里命令天璋去调查,刘帅认罪,田地最终归还给百姓。
大德五年,因枢密大臣暗伯的推荐,被任命为都事,辅佐其府。引见时,赐予锦衣、鞍辔、弓刀。后来因随从有功,加封奉训大夫,赐予侍燕服两套。任期届满应当替换,枢密臣奏请留任,特意为他增员。
武宗时,调任宗正府郎中。尚书省成立后,调任刑部郎中。当时盗贼猖獗,有人提议让犯人和家属都穿青衣巾,以区别于百姓。天璋说:“赭衣塞路,是秦朝的弊端,还值得效法吗!”丞相醒悟而停止。
有人告发诸侯王谋反,皇帝命令天璋调查处理,赏赐丰厚。尚书省臣获罪,仁宗召天璋入见,当时兴圣太后在座,皇帝指着他说:“这是不贪贿的卜天璋。”于是问他现在担任什么官职,天璋回答说:“臣待罪刑部郎中。”又问是谁推荐的,回答说:“臣不才,误蒙提拔。”皇帝说:“先朝任命谢仲和为尚书,你为郎中,都是朕亲自推荐的。你应当尽职尽责,不要懈怠!”随即把中书刑部印章交给他。
上任后,入朝觐见,赐酒于隆福宫,并赐予锦衣三套。后来奉命处理反叛案件,皇帝对左右说:“君璋,是廉洁谨慎的人,一定能查明真相。”天璋奉命,案件得以不冤。
皇庆初年,天璋担任归德知府,鼓励农业,兴办学校,修复河渠,河患得以消除。当时群盗占据要道,商旅不通,天璋擒获数百人,全部处死示众,盗贼因此平息。
升任浙西道廉访副使,到任一个月后,因改革田制,改任饶州路总管。天璋到任后,让百姓自行申报,事情没有苛扰,百姓非常高兴,户籍得以清理。
当时省臣负责田事,滥用威福,郡县争相贿赂,希望免于责罚,唯独饶州没有。省臣怀恨在心,想用严法陷害他,但找不到他的罪状。县里报告饥荒,天璋立即开仓赈济,僚佐反对,天璋说:“百姓如此饥饿,如果等请示后再赈济,百姓就会饿死。失职的责任,我独自承担,不连累各位。”最终开仓赈济,百姓得以活命。他处理事情无所顾虑,就是这样。
火灾蔓延到饶州东门,天璋穿戴整齐,向火跪拜,火势随即熄灭。鸣山有虎为害,天璋发文给山神,立即捕获了老虎。以政绩第一闻名。
升任广东廉访使。之前,豪民在海边筑堤,独占商船牟利,历任官员因受贿而不问,天璋到任后,派兵拆除堤坝。岭南地区素来没有冰,天璋到任后,开始有冰,人们说是天璋的政化所致。不久请求退休。
天历二年,蜀地发生兵变,荆楚震动,再次任命他为山南廉访使。人们说他老了,一定不会去。天璋说:“国家正处于艰难时期,我年已八十,常担心不能死在合适的地方,怎么敢逃避困难呢!”于是出发。
到任后,整顿风纪,清理吏治,州郡肃然。当时,粮价飞涨,他下令不要压低粮价,让百姓自由交易,于是舟车争相聚集,米价顿时下降。
又制止宪司赃罚库的钱不上交朝廷,留作赈济饥民,御史到来时,百姓拦路称赞。恰逢诏令三品官陈述时政得失,他于是上奏二十件事,共万余字,题为《中兴济治策》,都切中时弊。于是自行引退。
回到汴后,将剩余的俸禄分给族人,家中没有积蓄,天璋处之泰然。至顺二年去世。追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上轻车都尉、河南郡侯,谥号正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八-注解
良吏:指在政治上有良好表现、能够为民造福的官员。在中国古代,良吏通常以清廉、勤政、爱民著称。
班固: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景:指汉文帝和汉景帝,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实行“文景之治”,以宽厚清静的政策著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元初:指元朝初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初的政治风格与汉初有相似之处。
世祖:指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建立者,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元朝的发展。
劝农使:元朝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劝课农桑,促进农业生产。
谭澄:元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勤政、爱民著称,曾任交城令、怀孟路总管等职。
耶律楚材:元朝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中书令,对元朝的政治、文化有重要影响。
许维祯:元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勤政、爱民著称,曾任淮安总管府判官等职。
许楫:元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勤政、爱民著称,曾任中书省掾、陕西道劝农使等职。
田滋:元朝时期的官员,以清廉、勤政、爱民著称,曾任汴梁路总管府知事、监察御史等职。
行御史台侍御史:行御史台是元代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侍御史是其高级官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两淮盐运使:两淮地区(今江苏、安徽一带)的盐运使,负责盐的运输和销售,是重要的财政官员。
河南路总管: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河南路的行政事务。
浙西廉访使:廉访使是元代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职务,浙西指浙江西部地区。
城隍祠: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城隍祠是供奉城隍的庙宇,常用于祈求神灵保佑。
斋沐:斋戒沐浴,表示虔诚祈祷前的洁净仪式。
宪司:元代的地方监察机构,负责审理案件和监察官员。
通奉大夫:元代文官的一种荣誉头衔,表示高级官员的身份。
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元代地方行政机构的高级官员,参与行省的政务决策。
开封郡公:开封是元代的重要城市,郡公是封爵的一种,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谥庄肃: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庄肃表示其品德庄重严肃。
孔目官:金代的低级官员,负责文书和档案管理。
镇抚:元代的地方军事官员,负责镇守和安抚地方。
真定路管民万户:元代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真定路(今河北正定一带)的民政事务。
南京府史:元代南京府的文书官员,负责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
按察副使:元代地方监察机构的副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中台掾:元代中央机构的低级官员,负责文书处理和辅助决策。
工部主事:工部的低级官员,负责工程和制造事务。
枢密大臣:元代中央军事机构的高级官员,负责军事决策和指挥。
宗正府郎中:宗正府是元代负责皇室事务的机构,郎中是其中级官员。
刑部郎中:刑部的中级官员,负责司法和刑狱事务。
归德知府:归德府(今河南商丘一带)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民政事务。
廉访副使:廉访使的副职,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饶州路总管:饶州路(今江西上饶一带)的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民政事务。
广东廉访使:广东地区的廉访使,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山南廉访使:山南地区(今湖北一带)的廉访使,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行为。
通议大夫:元代文官的一种荣誉头衔,表示高级官员的身份。
礼部尚书:礼部的高级官员,负责礼仪和文化事务。
上轻车都尉:元代的荣誉头衔,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河南郡侯:河南地区的封爵,表示对有功之臣的封赏。
谥正献:谥号是古代对已故官员的尊称,正献表示其品德正直忠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元史-列传-卷七十八-评注
本文通过对元朝初期几位良吏的描写,展现了元朝初期的政治风貌和社会状况。文章首先引用了班固对汉初“文景之治”的评价,指出元初的政治风格与汉初有相似之处,强调了宽厚清静的政策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接着,文章详细描述了谭澄、许维祯、许楫、田滋等良吏的事迹,展现了他们在各自职位上的清廉、勤政、爱民的表现。
谭澄作为交城令,面对豪强霸占水利资源的局面,能够以理服人,公平分配水利资源,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公正。他在面对民户逃亡、赋税沉重的问题时,能够通过上书耶律楚材,成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展现了其为民请命的精神。
许维祯在淮安总管府判官任上,面对虎患和旱蝗灾害,能够通过祈祷和实际行动,成功化解了危机,体现了他的仁爱和智慧。他在面对冬无雪的困境时,能够通过祈祷带来大雪,展现了其为民祈福的精神。
许楫在陕西道劝农使任上,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屯田建议,成功促进了农业生产,展现了其务实和创新的精神。他在面对富民殴死军人、兵士俘掠良民等问题时,能够明察秋毫,公正执法,体现了其廉洁和公正的品质。
田滋在监察御史任上,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成功稳定了江南新附地区的民情,展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为民请命的精神。他在面对官吏侵渔、民情不安的问题时,能够提出设立行御史台的建议,体现了其敢于直言的勇气。
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几位良吏的描写,展现了元朝初期政治清明、官员廉洁、社会稳定的局面。这些良吏的事迹不仅体现了他们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元朝初期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风气的良好。他们的清廉、勤政、爱民的精神,对后世官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段古文记载了元代两位官员的政绩和品德,分别是滋和卜天璋。滋在担任浙西廉访使时,通过虔诚的祈祷和细致的调查,成功为被诬陷的县尹张彧洗清冤屈,展现了其公正和智慧。在陕西干旱三年时,滋通过祈祷和开仓赈济,缓解了民困,赢得了民众的赞誉。卜天璋则以正直和廉洁著称,他在处理河北饥民问题时,果断决策,避免了可能的动乱。在担任工部主事时,他成功解决了蔚州刘帅豪夺民产的问题,维护了民众的利益。卜天璋在刑部任职期间,坚持正义,反对不合理的刑罚,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赞赏。
滋和卜天璋的故事反映了元代官员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如何通过智慧、勇气和正直来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利益。他们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个人品德的高尚,也展示了元代政治体制中监察和司法系统的作用。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元代社会的一些特点,如官员的责任感、民众的困境以及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城隍祠的祈祷和道士的作用,反映了元代社会对神灵的信仰和依赖。这种信仰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也渗透到政治和社会治理中,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通过祈祷和神灵的干预,官员们试图在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宗教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展示了元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特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官员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