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5)-原文
乩,云是纯陽真人,因拜乞方,乩判曰:此证现于心,而其原出于脾,脾虚则子食母气故也。可炒白术常服之。试之果验。
夔典又言,尝向乩仙问科第,乩判曰:场屋文字,只笔酣墨饱,书味盎然,即中式矣。何必预问乎?后至乾隆丙辰登进士。本房同考官,出阅卷簿视之,所注批词即此八字也。然则科名前定,并批词亦前定乎?
高梅村言,有二村民同行,一人偶便旋,蹴起片瓦,下有一罂,瓦上刻一字,则同行者姓也,惧为所见,托故自返,而潜伏荟翳中,望其去远,乃往私取。则满床 皆清水矣。不胜其恚,举而尽饮之。时日已暮,无可栖止,忆同行者家尚近,径往借宿。夜中忽患霍乱,呕泄并作,秽其席几遍,愧不自容,竟宵遁。质明,其家视之,则皆精银如熔汁,泻地成片。然余谓此语,特供谐笑,未必真有。而梅村坚执谓不诬。然则物各有主,非人力可强求,凿然信矣。
梅村又言,有姜挺者以贩布为业,恒携一花犬自随,一日独行,途遇一叟呼之住,问不相识,何见招?叟遽叩首有声,曰:我狐也,夙生负君命,三日后君当嗾花犬断我喉,冥数已定,不敢逃死,然窃念事隔百余年,君转生人道,我堕为狐,必追杀一狐,与君何益,且君已不记被杀事,偶杀一狐亦无所快于心,愿纳女自赎可乎?姜曰:我不敢引狐入室,亦不欲乘危劫人女,贳则贳汝,然何以防犬终不噬也?曰:君但手批一帖,曰某人夙负,自原销除,我持以告神,则犬自不噬。冤家债主,解释须在本人,神不违也。适携记簿纸笔,即批帖予之。叟喜跃去,后七八载,姜贩布渡大江 ,突遇暴风,帆不能落,舟将覆,见一人直上樯竿杪,掣断其索,骑帆俱落,望之似是此叟,转瞬已失所在矣。皆曰:此狐能报恩。余曰:此狐无术自救,能数千里外救人乎?此神以好生延其寿,遣此狐耳。
周泰宇言,有刘哲者,先与一狐女狎,因以为继妻,操作如常人,孝舅姑睦娣姒,抚前妻子女如己出,尤人所难能,老而死,其尸亦不变狐形。或曰是本奔女,讳其事,托言狐也。或曰实狐也,炼成人 道,未得仙,故有老有死,已解形,故死而尸如人。余曰:皆非也,其心足以持之也。凡人之形,可以随心化。郗皇后之为蟒,封使君之为虎,其心先蟒先虎,故其形亦蟒亦虎也。旧说狐本婬妇阿紫所化,其人而狐心也,则人可为狐,其狐而人心也,则狐亦可为人。缁衣黄冠,或坐蜕不仆;忠臣烈女,或骸存不腐,皆神足以持其形耳。此狐死不变形,其类是夫!泰宇曰:信然。相传刘初纳狐,不能无疑惮,狐曰:妇欲宜家耳,苟宜家狐,何异于人,且人徒知畏狐,而不知往往与狐侣。彼妇之容止无度,生疾损寿,何异狐之采补乎?彼妇之逾墙钻穴,密会幽欢,何异狐之冶荡乎?彼妇之长舌离间,生衅家庭,何异狐之媚惑乎?彼妇之隐盗赀产,私给亲爱,何异狐之攘窃乎?彼妇之嚣凌诟谇,六亲不宁,何异狐之祟扰乎?君何不畏彼而反畏我哉。是狐之立志,欲在人上矣。宜其以人始,以人终也。若所说种种类类狐者,六道轮回,惟心所造,正恐眼光落地,不免堕入彼中耳。
古者世禄世官,故宗子必立后,支子不祭,则礼无必立后之文。孟皮不闻有后,亦不闻孔子为立后,非嫡故也。支子之立后,其为茕嫠守志,不忍节妇之无祀乎。譬诸士本无主诔,而县贲父,则始诔,死职故也。童子本应殇,而汪锜则不殇,卫社稷故也。礼以义起,遂不可废。凡支子之无后者,亦遂沿为例不可废,而家庭之难,即往往由是作焉。董曲江 言,东昌有兄弟三人,仲先死无后,兄欲以其子继,弟亦欲以其子继,兄曰:弟当让兄。弟曰:兄子幼而其子长,弟又当让兄。讼经年,卒为兄夺,弟恚甚,郁结成疾,疾甚时语其子曰:吾必求直于地下。既而昏眩,经半日复苏,曰:岂特陽官悖哉,陰官之悖乃更甚。顷魂游冥司,陈诉此事,一陰官诘我曰:汝为汝兄无后耶?汝兄已有后矣,汝特为赀产争耳。见兽于野,两人并逐,捷足者先得,汝何讼焉。竟不理也。夫争继原为赀产,乃瞋目与我讲宗祀,何不解事至此耶?多置纸笔我棺中,我且诉诸上帝也。此真至死不悟者欤?曲江 曰:吾犹取其不自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5)-译文
乩仙说这是纯阳真人,因此我拜求药方,乩仙判词说:这个病症表现在心,但其根源在于脾,脾虚导致子食母气。可以常服炒白术。试过后果然有效。
夔典又说,曾向乩仙问科举之事,乩仙判词说:考场上的文章,只要笔墨饱满,书卷气浓厚,就能中举。何必提前问呢?后来到乾隆丙辰年中了进士。本房的同考官拿出阅卷簿查看,所注的批词就是这八个字。那么科举名次是前定的,连批词也是前定的吗?
高梅村说,有两个村民同行,其中一人偶然小便,踢起一片瓦,下面有一个罐子,瓦上刻着一个字,正是同行者的姓,他怕被发现,借口自己回去,潜伏在草丛中,等对方走远后,才去偷偷取罐子。结果罐子里全是清水。他非常生气,把水全喝了。当时天色已晚,无处可去,想起同行者的家还近,便去借宿。夜里突然得了霍乱,呕吐腹泻不止,把床席都弄脏了,羞愧难当,连夜逃走。天亮后,那家人查看,发现地上都是精银,像熔化的汁液一样。但我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供人取笑,未必是真的。而梅村坚持说这是真的。那么物各有主,不是人力可以强求的,确实可信。
梅村又说,有个叫姜挺的人以贩布为业,常带着一只花狗随行。一天他独自赶路,路上遇到一个老人叫他停下,问他不认识,为何叫他?老人突然叩首有声,说:我是狐仙,前世欠你命,三天后你会让花狗咬断我的喉咙,冥数已定,我不敢逃死,但我想事情已过百余年,你转生为人,我堕为狐,必追杀一狐,对你有什么好处?而且你已不记得被杀的事,偶然杀一狐也不会让你开心,我愿意献上女儿赎罪可以吗?姜挺说:我不敢引狐入室,也不想乘危劫人女儿,放你一马可以,但怎么保证狗最终不咬你呢?老人说:你只要手写一张帖子,说某人前世欠债,自愿销除,我拿去告神,狗就不会咬你。冤家债主,解释须在本人,神不会违背。姜挺正好带着记簿纸笔,就写了帖子给他。老人高兴地走了。七八年后,姜挺贩布渡大江,突然遇到暴风,帆不能落,船将翻,见一人直上桅杆顶,扯断绳索,帆和人都落下,看那人像是这个老人,转眼就不见了。大家都说:这狐仙能报恩。我说:这狐仙无术自救,能数千里外救人吗?这是神因好生延长他的寿命,派这狐仙来的。
周泰宇说,有个叫刘哲的人,先与一狐女相好,后来娶她为继妻,她操持家务如常人,孝顺公婆,和睦妯娌,抚养前妻的子女如己出,尤其难能可贵,老死后,她的尸体也不变狐形。有人说她本是奔女,隐瞒其事,假托是狐。有人说她确实是狐,修炼成人道,未得仙,所以有老有死,已解形,所以死后尸体如人。我说:都不对,是她的心足以持之。凡人的形体,可以随心变化。郗皇后变成蟒,封使君变成虎,他们的心先变成蟒虎,所以形体也变成蟒虎。旧说狐本是淫妇阿紫所化,人而有狐心,则人可为狐,狐而有人心,则狐也可为人。穿黑衣戴黄冠,或坐化不倒;忠臣烈女,或骸骨不腐,都是神足以持其形。这狐死后不变形,就是这类吧!泰宇说:确实如此。相传刘哲初娶狐女时,不能无疑虑,狐女说:妇人想宜家而已,如果宜家的狐,与人有什么不同?而且人只知道怕狐,却不知往往与狐为伴。那些妇人行为无度,生病损寿,与狐的采补有什么不同?那些妇人逾墙钻穴,密会幽欢,与狐的冶荡有什么不同?那些妇人长舌离间,生衅家庭,与狐的媚惑有什么不同?那些妇人隐盗财产,私给亲爱,与狐的攘窃有什么不同?那些妇人嚣凌诟谇,六亲不宁,与狐的祟扰有什么不同?你为何不怕她们反而怕我?这狐立志要超越人。所以她以人始,以人终。若说种种狐类,六道轮回,惟心所造,正恐眼光落地,不免堕入其中。
古代世禄世官,所以宗子必立后,支子不祭,则礼无必立后之文。孟皮不闻有后,也不闻孔子为他立后,因为不是嫡子。支子立后,是为寡妇守志,不忍节妇无祀。譬如士本无主诔,而县贲父则始诔,因死于职。童子本应殇,而汪锜则不殇,因保卫社稷。礼以义起,遂不可废。凡支子无后者,也沿为例不可废,而家庭之难,往往由此而生。董曲江说,东昌有兄弟三人,老二先死无后,兄想以其子继,弟也想以其子继,兄说:弟当让兄。弟说:兄子幼而其子长,弟又当让兄。讼经年,最终兄胜,弟非常生气,郁结成疾,病重时对儿子说:我必求直于地下。不久昏眩,半日后苏醒,说:岂止阳官悖理,阴官之悖更甚。刚才魂游冥司,陈诉此事,一阴官诘问我:你为你兄无后吗?你兄已有后了,你只是为财产争。见兽于野,两人并逐,捷足者先得,你何讼焉。竟不理。争继原为财产,却瞪眼与我讲宗祀,何不解事至此?多放纸笔我棺中,我且诉诸上帝。这真是至死不悟啊!曲江说:我还取他不自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5)-注解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1661年至1722年在位,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
正陽门:北京城的一座城门,位于北京城南,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重要城门之一。
病瘵:古代指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
狐媚:指狐狸精魅惑人类,常用来形容女子以美色迷惑男子。
罗两峰:清代画家,擅长山水画,尤以画鬼怪著称。
饕餮: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贪食的怪兽,常用来比喻贪婪的人。
洛闽:指宋代理学的两大流派,洛学以程颢、程颐为代表,闽学以朱熹为代表。
偃师:古代传说中的巧匠,擅长制作机械人。
虎邱泥孩:指苏州虎丘出产的泥塑娃娃,以其精致著称。
乩:一种古代占卜方式,通过扶乩(即扶乩板)与神灵沟通,以获取神谕或解答疑问。
纯陽真人:道教中的神仙,通常指吕洞宾,八仙之一,以炼丹和剑术闻名。
炒白术:白术是一种中药材,炒白术是指将白术炒制后使用,常用于健脾益气。
科第:古代科举考试的等级,如进士、举人等。
场屋文字:指科举考试中的文章,场屋即考场。
乾隆丙辰: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丙辰年,即1736年。
霍乱: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剧烈呕吐和腹泻。
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狐常被视为有灵性的动物,有时被描绘为能够变化成人的妖精。
冥数:指命中注定的命运或劫数。
六道轮回:佛教概念,指众生根据其业力在六种生命状态中轮回转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5)-评注
这段文字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现了清代社会中的一些奇异现象和人们的信仰观念。首先,瓜子店火灾中少年与狐同死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狐仙的迷信和敬畏。狐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视为能够变幻形态、魅惑人类的灵物,而故事中狐与少年同死的情节,则暗示了狐仙对人类的深厚情感,或者是对其行为的惩罚。
其次,富室婢女的故事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家庭矛盾和女性地位的低下。婢女因受宠而遭到嫡妻的嫉妒和陷害,最终导致精神失常,这一情节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而婢女魂归的情节,则体现了人们对灵魂不灭的信仰,以及对忠诚和贞节的推崇。
田不满与骷髅的对话,则通过鬼魂的视角,讽刺了人性中的势利和欺软怕硬。骷髅的无奈和不满的愤怒,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肉强食现象。而骷髅最终请求不满将其掩埋的情节,则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的尊重和对鬼魂的恐惧。
士人与鬼童的故事,则通过鬼童的贞节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贞操的重视。鬼童拒绝士人的挑逗,坚守对故人的忠诚,这一情节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而士人的轻薄行为,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不尊重。
陈白崖先生与鬼魂的对话,则通过鬼魂的请求和陈先生的拒绝,展现了儒家道德观念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陈先生拒绝利用鬼魂去谋取私利,体现了儒家“义”的观念,即不因私利而违背道德原则。而鬼魂的羞愧和感激,则反映了儒家道德对鬼魂世界的渗透。
最后,关于物肖人形者幻化的故事,则通过机械人和泥塑娃娃的奇异现象,揭示了人们对超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好奇。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清代社会的信仰观念和道德观念,也展现了当时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想象。
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和社会习俗。首先,通过乩仙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神灵的崇拜和对命运的信仰。乩仙不仅能够提供医疗建议,还能预测科举考试的结果,显示了古人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和信任。
其次,高梅村的故事揭示了民间对命运和财富的看法。故事中的村民偶然发现财富,却因贪婪而失去,最终财富化为清水,这一情节讽刺了人性的贪婪和对命运的无知。同时,故事也强调了“物各有主”的观念,即财富和命运都是命中注定的,非人力可强求。
再次,姜挺与狐的故事展示了人与狐之间的复杂关系。狐作为一种灵性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神秘和超自然的能力。故事中的狐不仅能够预知自己的命运,还能通过智慧和人性的理解来改变命运,这一情节反映了古人对狐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思考。
最后,刘哲与狐女的故事则探讨了人与狐之间的情感和道德关系。狐女不仅能够化为人形,还能以人的身份生活,甚至表现出超越常人的道德品质。这一故事不仅展示了狐的神秘和灵性,还反映了古人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多个故事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和社会习俗,反映了古人对命运、财富、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这些故事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展示了古代文学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