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1)

作者: 纪昀(1724年—1805年),字晓岚,清代文学家、学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他以博学多才著称,是清代文坛的重要人物。

年代:成书于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

内容简要:《阅微草堂笔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共24卷。书中收录了大量神怪、奇闻、异事,内容涉及民间传说、官场轶事、因果报应等。纪昀以简洁生动的笔触,借鬼神之事讽喻社会现实,既有趣味性又富含哲理,是清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1)-原文

一馆吏议叙得经历,需次会城,久不得差遣,困顿殊甚,上官有怜之者,权令署典史,乃大作威福,复以气焰轹同僚,缘是以他事落职。

邵二云学士偶话及此,因言其乡有人方夜读,闻窗棂有声,谛视之,纸裂一罅,有两小手擘之,大才如瓜子,即有一小人跃而入,彩衣红履,头作双髻,眉目如画,高仅二寸余,掣案头笔举而旋舞,往来腾踏于砚上,拖带墨沈,书卷俱污。

此人初甚错愕,坐观良久,觉似无他技,乃举手扑之,噭然就执,砓碈掌握之中,音呦呦如虫鸟,似言乞命。

此人恨甚,径于灯上烧杀之,满室作枯柳木气,迄无他变。

炼形甫成,毫无幻术,而肆然侮人以取祸,其此吏之类欤?

此不知实有其事,抑二云所戏造,然闻之亦足以戒也。

昌吉守备刘德言,昔征回部时,因有急檄,取珠尔土斯路驰往,陰晦失道,十余骑皆迷,裹粮垂尽,又无水泉,姑坐树根,冀天晴辨南北。

见崖下有人马骨数,虽风雪剥蚀,衣械并朽,察其形别,似是我兵。

因对之慨叹曰:再两日不晴,与君辈在此为侣矣。

顷之旋风起林外,忽来忽去,似若相招,试纵马随之,风即前导;试暂憩息,风亦不行,晓然知为斯骨之灵,随之返行三四十里,又度岭两重,始得旧路。

风亦碊然息矣。

众哭拜之而去。

嗟呼,生既捐躯,魂犹报国,精灵长在,而名氏翳如,是亦可悲也已。

谓无神仙,或云遇之,谓有神仙,又不恒遇。

刘向葛洪陶弘景以来记神仙之书,不啻百家,所记神仙之名姓,不啻千人,然后世皆不复言及。

后世所遇,又自有后世之神仙,岂保固精气,虽得久延,而究亦终归迁化耶?

又神仙清静,方士幻化,本各自一途,诸书所记,凡幻化者皆曰神仙,殊为无别。

有王媪者,房山人,家在深山,尝告先母张太夫人曰:山有道人,年约六七十,居一小庵,拾山果为粮,掬泉而饮,日夜击木鱼诵经,从未一至人家,有就其庵与语者,不甚酬答,馈遗亦不受。

王媪之侄碋于外,一夕归省母,过其庵前,道人大骇曰:夜深虎出,尔安得行,须我送尔往,乃琅琅击木鱼前导,未半里果一虎突出,道人以身障之,虎自去,道人不别亦自去,后忽失所在。

此或似仙欤?

从叔梅庵公言,尝见有人使童子登三层明楼上–北方以覆瓦者为暗楼,上层作雉堞形,以备卸寇者为明楼。

以手招之,翩然而下,一无所损,又以铜盂投溪中,呼之徐徐自浮出。

此皆方士禁制之术,非神仙也。

舅氏张公健亭,言砖河农家,牧数牛于野,忽一时皆暴死,有道士过之,曰:此非真死,为妖鬼所摄耳,急灌以吾药,使藏府勿坏,吾为尔劾治,召其魂。

因延至家,禹步作法,约半刻,牛果皆蹶然起。

留之饭,不顾而去。

有知其事者,曰此先以毒草置草中,后以药解之耳。

不肯受谢,示不图财,为再来荧惑地也。

吾在山东,见此人行此术矣。

此语一传,道士遂不复至。

是方士之中,又有真伪,何皆曰神仙哉。

李南涧言,其邻县一生,故家子也。

少年挑达,颇渔猎男色,一日,自亲串家饮归,距城稍远,云陰路黑,度不及入,微雪又簌簌下,方踌躇间,见十许步外有灯光,遣仆往视,则茅屋数间,四无居人,屋中惟一童一妪,问有碐止处否,妪曰:子久出外,惟一孙与我住此,尚有空屋两间,不嫌湫隘,可权宿也。

遂呼童系二马树上,而邀生入座。

妪言老病须早睡,嘱童应客。

童年约十四五,衣履破敝,而眉目极姣好,试挑与言,自吹火煮茗不甚答。

渐与谐笑,微似解意,忽乘间悄语曰:此地密迩祖母房,雪晴当亲至公家乞赏也。

生大喜慰,解绣囊玉碒赠之,亦羞涩而受,软语长久,乃掩门持灯去。

生与仆倚壁倦憩,不觉昏睡,比醒则屋已不见,乃坐人家墓柏下,狐裘貂冠,衣瞯碔碕,俱已褫无寸缕矣。

裸露雪中,寒不可忍,二马亦不知所在,幸仆衣未褫,乃脱其敝裘蔽上体,蹩躄而归,诡言遇盗。

俄二马识路自归,已尽剪其尾鬣,衣冠则得于溷中,并狼籍污秽。

灼然非盗,无可置词,仆始具泄其情状,乃知轻薄招侮,为狐所戏也。

戊子昌吉之乱,先未有萌也,屯官以八月十五夜犒诸流人,置酒山坡,男女杂坐。

屯官醉后,逼诸流妇使唱歌,遂顷刻激变,戕杀屯官,劫军装库,据其城。

十六日晓,报至乌鲁木齐,大学士温 公促聚兵,时班兵散在诸屯,城中仅一百四十七人,然皆百战劲卒,视贼蔑如也,温 公率之即行至红山口,守备刘德叩马曰:此去昌吉九十里,我驰一日至城下,是彼逸而我劳,彼坐守而我仰攻,非百余人所能办也。

且此去昌吉皆平原,玛纳斯河虽稍阔,然处处策马可渡,无险可扼。

所可扼者,此山口一线路耳,贼得城必不株守,其势当即来,公莫如驻兵于此,借陡崖遮蔽,贼不知多寡,俟其至而扼险下击,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贼可破也。

温 公从之,及贼将至,德左执红旗,右执利刃,令于众曰:望其尘气,虽不过千人,然皆亡命之徒,必以死斗,亦不易当,幸所乘皆屯马,未经战阵,受创必反走,尔等各擎槍屈一膝跪,但伏而击马,马逸则人乱矣。

又令曰:望影鸣槍,则槍不及贼,火药先尽,贼至反无可用。

尔等视我旗动,乃许鸣槍。

敢先鸣者,手刃之。

俄而贼众槍争发,砰訇动地,德曰:此皆虚发,无能为也。

迨铅丸击前队一人伤,德曰:彼槍及我,我槍必及彼矣。

举旗一挥

众槍齐发,贼马果皆横逸,自相冲击,我兵噪而乘之,贼遂歼焉。

温 公叹曰:刘德状貌如村翁,而临阵镇定乃尔。参将都司,徒善应对趋跄耳。故是役以德为首功,然捷报不能缕述曲折,今详著之,庶不淹没焉。

由乌鲁木齐至昌吉,南界天山,无路可上,北界苇湖,连天无际,淤泥深丈许,入者辄灭顶。

贼之败也,不西还据昌吉,而南北横奔,悉入绝地,以为惶遽迷瞀也。

后执俘讯之皆曰:惊溃之时,本欲西走,忽见关帝立马云中,断其归路,故不得已而旁行,冀或匿免也。

神之威灵,乃及于二万里外,国家之福祚,又能致神助于二万里外,猬锋螗斧,潢池盗弄何为哉。

昌吉未乱以前,通判赫尔喜奉檄调至乌鲁木齐核检仓库。

及闻城陷,愤不欲生,请示温 公曰:屯官激变,其反未必本心,愿单骑迎贼于中途,谕以利害,如其缚献渠魁,可勿劳征讨。

旭其枭獍成群,不肯反正,则必手刃其帅,不与俱生。

温 公阻之不可,竟盞碖驰去,直入贼中,以大义再三开导。

贼皆曰:公是好官,此无与公事。事已至此,势不可回。遂拥至路旁,置之去。

知事不济,乃掣刀奋力杀数贼,格斗而死。

当时公论惜之。曰:屯官非其所属,流人非其所治,无所谓纵也;衅起一时,非预谋不轨,无所谓失察也;奉调他出,身不在属,无所谓守御不坚,与弃城逃遁也。

所劫者军装库,营弁所掌,无所谓疏防也。

于理于法,皆可以无死,而终执与城共存亡之言,甘以身殉。

推是志也,虽为常山睢陽可矣。

故于其柩归,罔不哭奠,而于屯官之残骸归–屯官为贼以铁碙,自踵寸寸碙至顶,乱定后,始掇拾之。无焚一陌纸钱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1)-译文

一位馆吏因评议叙功得到经历一职,需在会城等待任命,但长时间没有得到差遣,生活非常困顿。上司中有人同情他,暂时让他代理典史职务,他却大肆作威作福,还以气势压迫同僚,最终因其他事情被免职。

邵二云学士偶然提到这件事,便说起他家乡有个人正在夜读时,听到窗棂有声音,仔细一看,纸裂开一条缝,有两只小手掰开它,大小如瓜子,随即有一个小人跳进来,穿着彩衣红鞋,头上扎着双髻,眉目如画,身高仅二寸多,拿起案头的笔旋转跳舞,在砚台上往来跳跃,拖带着墨汁,书卷都被弄脏了。

这个人最初非常惊讶,坐观良久,觉得小人似乎没有其他技能,便伸手去抓它,小人尖叫着被抓在手中,声音像虫鸟一样,似乎在求饶。

这个人非常愤怒,直接将小人放在灯上烧死,满屋子都是枯柳木的气味,之后没有其他变化。

小人刚刚炼成人形,毫无幻术,却肆意侮辱人而招致祸患,这不就像那个馆吏一样吗?

不知道这件事是否真实,还是邵二云编造的,但听到这个故事也足以让人引以为戒。

昌吉守备刘德说,以前征讨回部时,因为有紧急命令,取道珠尔土斯路疾驰前往,天气阴沉迷路,十几匹马都迷失了方向,粮食快吃完了,又没有水源,只好坐在树根下,希望天晴后能辨别南北方向。

看到崖下有几具人马骨头,虽然被风雪侵蚀,衣物和武器都已腐朽,但从形状上看,似乎是我们自己的士兵。

于是对着骨头感叹道:再过两天不晴天,我们就要和你们作伴了。

不久,林外刮起旋风,忽来忽去,似乎在召唤他们,试着骑马跟随,风就在前面引导;试着暂时休息,风也不动,明白这是那些骨头的灵魂在引导,跟随风返回走了三四十里,又翻过两座山岭,终于找到了原来的路。

风也突然停止了。

众人哭着拜谢后离去。

唉,生前已经捐躯,死后灵魂还在报国,精灵长存,但名字却湮没无闻,这也是可悲的。

有人说没有神仙,有人说遇到过神仙,但神仙并不常见。

从刘向、葛洪、陶弘景以来,记载神仙的书籍不下百家,记载的神仙名字不下千人,但后世都不再提及。

后世遇到的神仙,又自有后世的神仙,难道保持精气,虽然能延长寿命,但最终还是会归于消亡吗?

神仙清静,方士幻化,本是两条不同的路,但诸书所记,凡是幻化的都称为神仙,实在没有区别。

有个王老太太,是房山人,家在深山里,曾告诉先母张太夫人说:山里有个道人,年纪大约六七十岁,住在一个小庵里,拾山果为食,掬泉水喝,日夜敲木鱼诵经,从未到过别人家,有人去他的庵里和他说话,他也不太回答,送东西也不接受。

王老太太的侄子在外面,一天晚上回家探望母亲,经过道人的庵前,道人大惊说:夜深了老虎会出来,你怎么能走,我送你回去吧,于是敲着木鱼在前面引导,走了不到半里果然有一只老虎突然出现,道人用身体挡住老虎,老虎自己离开了,道人也不告别就离开了,后来突然不见了。

这或许像神仙吧?

从叔梅庵公说,曾看到有人让童子登上三层的明楼——北方把覆瓦的楼称为暗楼,上层做成雉堞形状,用来防备敌人的称为明楼。

用手招呼他,童子轻飘飘地下来,毫发无损,又把铜盂扔进溪水中,呼唤它,铜盂慢慢浮出水面。

这些都是方士的禁制之术,不是神仙。

舅父张健亭说,砖河有个农家,在野外放牧几头牛,突然都暴死了,有个道士经过,说:这不是真死,是被妖鬼摄走了魂魄,赶紧用我的药灌下去,让脏腑不要坏掉,我来为你劾治,召回它们的魂魄。

于是请道士到家里,道士踏着禹步作法,大约半刻钟,牛果然都突然站起来了。

留道士吃饭,道士不顾而去。

有知道这件事的人说,这是道士先用毒草放在草中,再用解药解毒。

道士不肯接受谢礼,表示不图钱财,是为了以后再来迷惑人。

我在山东见过这个人施展这种法术。

这话一传开,道士就不再来了。

方士之中,又有真有假,怎么能都称为神仙呢?

李南涧说,他邻县有个书生,是世家子弟。

年轻时轻佻放荡,喜欢玩弄男色,一天,从亲戚家喝酒回来,离城稍远,天色阴沉路黑,估计来不及进城,微雪又簌簌下着,正在犹豫间,看到十几步外有灯光,派仆人去看,原来是几间茅屋,四周没有人住,屋里只有一个童子和一个老太太,问有没有地方可以借宿,老太太说:我儿子久出在外,只有一个孙子和我住在这里,还有两间空屋,不嫌简陋,可以暂时住下。

于是叫童子把两匹马拴在树上,邀请书生进屋坐下。

老太太说自己年老多病要早睡,嘱咐童子招待客人。

童子大约十四五岁,衣服破旧,但眉目非常俊美,试着和他说话,他自顾自地吹火煮茶,不太回答。

渐渐和他开玩笑,他似乎有点明白,忽然趁机悄悄说:这里离祖母的房间很近,雪停了我会亲自到你家去讨赏。

书生非常高兴,解下绣囊和玉佩送给他,他也羞涩地接受了,软语说了很久,才关上门拿着灯离开。

书生和仆人靠着墙疲倦地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时屋子已经不见了,原来坐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狐裘貂帽,衣服都被剥光了,赤裸裸地躺在雪中,冷得受不了,两匹马也不知去向,幸好仆人的衣服没被剥掉,便脱下他的破裘衣盖在身上,蹒跚着回去,谎称遇到了强盗。

不久两匹马自己识路回来了,尾巴和鬃毛都被剪掉了,衣服帽子在粪坑里找到,全都污秽不堪。

显然不是强盗所为,无法解释,仆人这才把实情说出来,才知道是轻佻招致侮辱,被狐狸戏弄了。

戊子年昌吉之乱,事先没有任何征兆,屯官在八月十五日晚上犒劳流放的人,在山坡上摆酒,男女混杂坐在一起。

屯官喝醉后,逼迫流放的妇女唱歌,结果顷刻间激起了变乱,杀害了屯官,抢劫了军装库,占据了城池。

十六日早晨,消息传到乌鲁木齐,大学士温公催促集结兵力,当时班兵分散在各个屯所,城中只有一百四十七人,但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士兵,视敌人如无物,温公率领他们立即出发到红山口,守备刘德拦住马说:这里离昌吉九十里,我一天就能赶到城下,但敌人以逸待劳,我们仰攻,不是一百多人能办到的。

而且从这里到昌吉都是平原,玛纳斯河虽然稍宽,但处处可以骑马渡过,没有险要可守。

唯一可守的是这个山口的一条小路,敌人得到城池后肯定不会固守,一定会立即来攻,您不如在这里驻兵,借助陡崖遮蔽,敌人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等他们来了再扼守险要出击,这是反攻为守,反劳为逸,敌人可以被打败。

温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等到敌人快要到时,刘德左手拿着红旗,右手拿着利刃,对众人下令说:看他们的尘气,虽然不过千人,但都是亡命之徒,一定会死斗,不容易对付,幸好他们骑的都是屯马,没有经过战阵,受伤后一定会逃跑,你们各自拿着枪屈膝跪下,只伏击马匹,马跑了人就会乱。

又下令说:看到影子就开枪,枪打不到敌人,火药先用完,敌人来了反而没有可用的。

你们看我旗子动了,才能开枪。

谁敢先开枪,我就亲手杀了他。

不久敌人纷纷开枪,枪声震天动地,刘德说:这都是虚张声势,没什么用。

等到铅丸打中前队一人受伤,刘德说:他们的枪打中我们,我们的枪也一定能打中他们。

举旗一挥

众枪齐发,贼人的马果然都横冲直撞,自相冲击,我军士兵趁机大声呼喊进攻,贼人于是被歼灭。

温公感叹说:刘德的外貌像个村夫,但临阵时却如此镇定。参将和都司,只是善于应对和趋跄罢了。所以这次战斗以刘德为首功,但捷报无法详细描述曲折,现在详细记载下来,希望不会埋没。

从乌鲁木齐到昌吉,南边是天山,没有路可以上去,北边是苇湖,连绵无际,淤泥深达一丈多,人一旦陷入就会没顶。

贼人败退时,没有向西返回昌吉,而是向南北方向横冲直撞,全都进入了绝地,以为是因为慌乱和迷惑。

后来抓住俘虏审问,他们都说:惊慌溃逃时,本来想向西逃跑,忽然看到关帝站在云中,切断了他们的归路,所以不得已而向旁边逃跑,希望能躲过一劫。

神的威灵,竟然能影响到二万里之外,国家的福祚,又能让神在二万里之外相助,那些小贼的刀斧,在池塘里玩弄又能怎样呢。

昌吉未乱之前,通判赫尔喜奉命调到乌鲁木齐核检仓库。

等到听说城陷,他愤不欲生,向温公请示说:屯官激起了叛乱,他们的反叛未必是出于本心,我愿意单骑在中途迎接贼人,告诉他们利害关系,如果他们绑献首领,可以不用劳师征讨。

如果他们像枭獍一样成群结队,不肯归顺,那我就一定要亲手杀死他们的首领,不与他们共存。

温公劝阻不了他,他竟然骑马疾驰而去,直接进入贼人中,用大义再三开导。

贼人都说:您是好官,这事与您无关。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势不可回。于是把他拥到路旁,放他离开。

他知道事情无法挽回,于是拔出刀奋力杀死几个贼人,格斗而死。

当时公论都为他惋惜。说:屯官不是他的下属,流民不是他治理的,无所谓纵容;叛乱是突然发生的,不是预谋不轨,无所谓失察;他奉命调往别处,人不在属地,无所谓守御不坚,与弃城逃遁。

所劫的是军装库,是营弁所掌管的,无所谓疏防。

从理和法上来说,他都可以不死,但他始终坚持与城共存亡的誓言,甘愿以身殉国。

推究他的志向,即使像常山睢陽那样也可以了。

所以在他的灵柩归来时,没有人不哭奠他,而对于屯官的残骸归来–屯官被贼人用铁碙,从脚一寸一寸碙到头顶,乱定后,才捡拾起来。没有人烧一张纸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1)-注解

经历:古代官职名,属于地方行政官员,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典史:古代官职名,负责地方治安和司法事务。

邵二云:清代学者,擅长文学和历史研究。

昌吉守备:昌吉地区的军事指挥官,负责地方防御。

回部:指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刘德:清朝将领,以临阵镇定著称。

珠尔土斯路:古代新疆地区的一条重要道路。

温公:指温福,清朝官员,曾任乌鲁木齐都统。

红山口:昌吉地区的一个山口,地理位置重要。

玛纳斯河:新疆地区的一条重要河流。

参将都司:清朝武官名,参将为中级军官,都司为低级军官。

关帝:即关羽,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后世尊为武圣,民间信仰中的保护神。

昌吉:地名,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地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

赫尔喜:清朝官员,曾任通判。

屯官:清朝管理屯田的官员。

常山睢陽:常山指赵云,睢陽指张巡,均为历史上著名的忠义之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1)-评注

这段古文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中的官场、民间信仰和军事策略等多个方面。首先,通过一馆吏的经历,揭示了官场中的权力斗争和人情冷暖。馆吏因得不到差遣而困顿,最终因滥用职权而落职,反映了官场中的不公和腐败。

其次,邵二云学士讲述的小人故事,虽然可能是虚构的,但寓意深刻。小人虽炼形甫成,却因傲慢无礼而招致杀身之祸,暗示了人们在追求成功时应保持谦逊和谨慎。

昌吉守备刘德的故事则展现了古代军人的忠诚和智慧。刘德在征讨回部时因迷路而陷入困境,最终在旋风引导下找到归路,体现了古代军人对国家和职责的忠诚。

最后,温公在昌吉之乱中的军事策略,展示了古代军事指挥官的智慧和决断力。温公采纳刘德的建议,利用地形优势,成功击退叛军,体现了古代军事策略中的灵活和应变能力。

整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官场的黑暗,也有民间的信仰,更有军事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这段文字出自清代文献,记载了清朝时期在新疆地区的一次军事行动及其背后的故事。文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当时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和人们的忠勇精神。

首先,文中描述了刘德在战场上的镇定自若,以及他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刘德虽然外表平凡,但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内在品质的重视,而非仅仅看重外表。

其次,文中提到贼军在败退时因看到关帝显灵而改变方向,最终陷入绝境。这一情节反映了当时民间对关帝的崇拜和信仰,关帝作为武圣,被视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神灵。这种信仰在边疆地区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一种精神寄托,也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

再者,文中还讲述了赫尔喜的忠勇事迹。赫尔喜在得知昌吉城陷后,毅然决定单骑迎敌,试图以理服人,最终在无法挽回局势的情况下,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这种行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精神,即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赫尔喜的行为得到了当时社会的广泛赞誉,他的事迹也被后人传颂。

最后,文中对屯官的描述也颇具深意。屯官虽然因激变而被杀,但其残骸无人问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失职官员的冷漠态度。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赫尔喜的忠勇行为,他的柩归时,人们无不哭奠,这体现了社会对忠义之士的崇敬和对失职者的谴责。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通过具体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它强调了忠义、勇敢和信仰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边疆地区的复杂局势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这些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清代边疆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滦阳续录二(1)》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9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