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邹忌事宣王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邹忌事宣王-原文

邹忌事宣王,仕人众,宣王不悦。

晏首贵而仕人寡,王悦之。

邹忌谓宣王曰:“忌闻以为有—子之孝,不如有五子之孝。

今首之所进仕者,以几何人?”

宣王因以晏首壅塞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邹忌事宣王-译文

邹忌侍奉齐宣王,推荐了很多人才,但宣王对此并不高兴。

晏首地位尊贵,但推荐的人才很少,宣王却很喜欢他。

邹忌对宣王说:“我听说,有一个儿子的孝顺,不如有五个儿子的孝顺。

现在晏首推荐的人才,到底有多少人呢?”

宣王因此认为晏首阻碍了人才的推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邹忌事宣王-注解

邹忌: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智慧和辩才著称。

宣王:指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晏首: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与邹忌同时代,以清廉和简朴著称。

仕人:指官员或公务员,这里特指在朝廷中任职的人。

壅塞:原意指堵塞,这里比喻晏首在选拔官员时过于严格,导致官员数量稀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邹忌事宣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通过邹忌与齐宣王的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政治生态的一部分。邹忌和晏首都是当时的重要政治人物,但他们的政治理念和行事风格截然不同。邹忌主张广泛选拔人才,认为多子多福,多官多能,而晏首则倾向于严格选拔,贵精不贵多。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于人才选拔的不同观点。邹忌的观点更接近于儒家的‘仁政’思想,强调广泛吸纳人才,以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而晏首的做法则更倾向于法家的‘严刑峻法’,通过严格的标准来确保官员的质量。

艺术特色方面,这段文字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对比邹忌和晏首的不同做法,以及齐宣王的不同反应,巧妙地揭示了人物性格和政治理念的差异。邹忌的机智和辩才,晏首的清廉和严格,以及齐宣王的权衡和决策,都在简短的对话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历史价值上,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状况,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思想和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以及他们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应对之道。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简洁的对话,深刻揭示了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生态和人才选拔的不同理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齐一-邹忌事宣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58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