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魏王欲攻邯郸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魏王欲攻邯郸-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 :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魏王欲攻邯郸-译文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后,半路返回,衣服皱巴巴的没有整理,头上的灰尘也没有擦去,就去见魏王说:

“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看到一个人,正面向北方驾着车,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

我说:‘您要去楚国,为什么面向北方呢?’

他说:‘我的马很好。’

我说:‘马虽然好,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说:‘我的路费很多。’

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

他说:‘我的车夫技术很好。’

这些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了!

现在大王您想要成就霸业,行动想要取信于天下。

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去攻打邯郸,以扩大领土和提升名声,

大王的行动越多,离成就王业的目标就越远。

这就像要去楚国却往北走一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魏王欲攻邯郸-注解

魏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这里指的是魏惠王。

邯郸: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今河北省邯郸市。

季梁:魏国的大臣,以智慧和忠诚著称。

大行:古代指大路或大道,这里指的是主要的道路。

楚: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霸王:指称霸天下的君主,这里指的是魏王想要成为的霸主。

广地尊名:扩大领土,提升名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魏王欲攻邯郸-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魏策》,通过季梁与魏王的对话,展现了季梁的智慧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争霸心态。

首先,季梁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向魏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拥有再好的条件,如果方向错误,最终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这个故事中的‘欲之楚而北行’形象地比喻了魏王想要通过攻打邯郸来扩大领土和提升名望,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只会让他离成为霸主的真正目标越来越远。

其次,季梁的言辞中充满了对魏王的忠诚和关心。他不仅指出了魏王的错误,还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即应该通过仁政和德治来赢得天下,而不是依靠武力和扩张。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仁政理念,强调了道德和仁爱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古文运用了寓言和比喻的手法,使得道理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同时,季梁的言辞简洁有力,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性,也使得其思想内涵更加深刻。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霸心态和复杂的国际关系。同时,它也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治国理念的思考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通过这段古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通过一个简单的寓言故事,传达了关于治国和争霸的深刻道理,展现了季梁的智慧和忠诚,同时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魏王欲攻邯郸》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56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