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长平之役-原文
长平之役,平都君说魏王曰:“王胡不为从?”
魏王曰:“秦许吾以垣雍。”
平都君曰:“臣以垣雍为空割也。”
魏王曰:“何谓也?”
平都君曰:“秦、赵久相持于长平之下而无决。天下合于秦,则无赵;合于赵,则无秦。秦恐王之变也,故以垣雍饵王也。秦战胜赵,王敢责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敢。”
“秦战不胜赵,王能令韩出垣雍之割乎?”
王曰:“不能。”
“臣故曰,垣雍空割也。”
魏王曰:“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长平之役-译文
在长平之战期间,平都君对魏王说:“大王为什么不加入合纵联盟呢?”
魏王回答说:“秦国答应给我垣雍。”
平都君说:“我认为垣雍只是一个空头承诺。”
魏王问:“这是什么意思?”
平都君解释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长期对峙,胜负未分。如果天下诸侯联合秦国,赵国就会灭亡;如果联合赵国,秦国就会灭亡。秦国担心大王改变立场,所以用垣雍来引诱大王。如果秦国战胜赵国,大王敢要求秦国割让垣雍吗?”
魏王回答:“不敢。”
平都君接着问:“如果秦国没有战胜赵国,大王能让韩国割让垣雍吗?”
魏王回答:“不能。”
平都君总结道:“所以我说,垣雍只是一个空头承诺。”
魏王说:“你说得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长平之役-注解
长平之役: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发生在公元前260年,以秦国的胜利告终,标志着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崛起。
平都君: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以其智慧和策略著称,常为魏王出谋划策。
魏王:指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具体指魏安釐王,其在位期间魏国国力逐渐衰弱。
从:指合纵,即六国联合对抗秦国的策略。
垣雍: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战国时期为魏国的重要城池。
空割:指表面上割让土地,实际上并无实际控制权或利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长平之役-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魏国平都君与魏王之间关于合纵抗秦的对话。平都君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揭示了秦国以垣雍为诱饵,试图分化魏国与其他诸侯国的联合抗秦策略。
首先,平都君指出秦国与赵国在长平之战中相持不下,天下诸侯若联合秦国则赵国必亡,若联合赵国则秦国必亡。这一分析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制衡的局面。
其次,平都君进一步分析了秦国以垣雍为诱饵的策略。他指出,无论秦国战胜还是战败,魏国都无法真正获得垣雍的控制权。这一分析揭示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权谋手段,即通过表面上的让步来分化诸侯国的联合。
最后,魏王在平都君的分析下,认识到垣雍的割让实际上是一场空割,从而避免了被秦国分化的风险。这一对话不仅展示了平都君的智慧和策略,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谨慎和机敏。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权谋,以及诸侯国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的生存之道。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练,逻辑严密,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