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译文
秦王派人告诉安陵君说:“我想用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你应该答应我。”
安陵君回答说:“大王您给予的恩惠,用大块土地来交换小块土地,这很好。但是,这块土地是我从先王那里继承的,我希望一直守护它,不敢交换。”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我的,这是为什么?而且秦国已经灭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仅凭五十里的土地还能存在,是因为我认为安陵君是长者,所以没有动他。现在我以十倍的土地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地,而安陵君却拒绝我,这是轻视我吗?”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守护它,即使是千里之地也不敢交换,何况只是五百里呢?”
秦王愤怒地说:“你听说过天子的愤怒吗?”
唐雎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
秦王说:“天子的愤怒,会导致百万尸体倒下,血流成河。”
唐雎说:“大王听说过平民的愤怒吗?”
秦王说:“平民的愤怒,也不过是脱帽赤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说:“这是庸人的愤怒,不是士人的愤怒。专诸刺杀王僚时,彗星划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虹贯穿太阳;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在殿上盘旋。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士人,他们的愤怒还未爆发,就已经有征兆从天而降,现在加上我,就是第四个人了。如果士人真的愤怒,只会倒下两具尸体,流血五步,天下人都会穿上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唐雎拔剑而起。
秦王脸色大变,长跪着道歉说:“先生请坐,何必如此!我明白了。韩国和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仅凭五十里的土地还能存在,完全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注解
秦王:指秦始皇嬴政,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六国的皇帝,建立了秦朝。
安陵君: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君主,安陵是其封地。
唐雎:安陵君的使者,以智慧和勇气著称。
五百里之地:指秦王愿意用来交换安陵的土地面积,显示了秦王的慷慨。
先王:指安陵君的先祖或前任君主,安陵君表示对先王的忠诚。
布衣之怒:指普通百姓的愤怒,唐雎用此比喻士人的愤怒,强调其力量。
专诸、聂政、要离:历史上著名的刺客,唐雎引用他们的故事来强调士人的愤怒和决心。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形容天子愤怒时的严重后果,秦王用此来威胁唐雎。
天下缟素:指全国哀悼,形容士人愤怒后的社会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战国策》,讲述了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但安陵君因忠诚于先王而拒绝,秦王因此不悦。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以智慧和勇气应对秦王的威胁,最终使秦王屈服。
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外交斗争和士人的忠诚与勇气。秦王的态度从最初的慷慨到后来的愤怒,反映了其强权政治的一面。而安陵君的忠诚和唐雎的机智则体现了小国在强权面前的坚持和智慧。
唐雎的言辞犀利,他通过引用历史上的刺客故事,巧妙地回应了秦王的威胁,不仅展示了自己的勇气,也强调了士人的愤怒和决心。这种以史为鉴的辩论技巧,不仅在当时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外交策略。
此外,文本中的“布衣之怒”与“天子之怒”的对比,深刻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的力量和影响力。唐雎通过这种对比,不仅反驳了秦王的威胁,也强调了士人在国家存亡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深刻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现实。通过唐雎与秦王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人的智慧、勇气和忠诚,以及他们在国家存亡中的重要作用。这种精神和智慧,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