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攻韩之管-原文
秦攻韩之管,魏王发兵救之。
昭忌曰:“夫秦强国也,而韩、魏壤梁。不出攻则已,若出攻,非于韩也必魏也。今幸而于韩,此魏之福也。王若救之,夫解攻者,必韩之管也;致攻者,必魏之梁也。”
魏王不听,曰:“若不因救韩,韩怨魏,西合于秦,秦、韩为一,则魏危。”遂救之.
秦果释管而攻魏。
魏王大恐,谓昭忌曰:“不用子之计而祸至,为之奈何?”
昭忌乃为之见秦王曰:“臣闻明主之听也,不以挟私为政,是参行也。愿大王无攻魏,听臣也。”
秦王曰:“何也?”
昭忌曰:“山东之众,时合时离,何也哉?”
秦王曰:“不识也。”
曰:“天下之合也,以王之不必也;其离也,以王之必也。今攻韩之管,国危矣,未卒而移兵于梁,合天下之从,无精于此者矣。以为秦之求索,必不可支也。故为王计者,不如齐赵,秦已制赵,则燕不敢不事秦,荆、齐不能独从。天下争敌于秦,则弱矣。”
秦王乃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攻韩之管-译文
秦国攻打韩国的管地,魏王出兵救援。
昭忌说:“秦国是个强国,而韩国和魏国是邻国。秦国不出兵攻打则已,如果出兵攻打,不是攻打韩国就是攻打魏国。现在幸好是攻打韩国,这是魏国的福气。大王如果救援韩国,那么解除攻打的,必定是韩国的管地;导致攻打的,必定是魏国的梁地。”
魏王不听,说:“如果不救援韩国,韩国会怨恨魏国,向西联合秦国,秦国和韩国联合起来,那么魏国就危险了。”于是魏王出兵救援。
秦国果然放弃攻打管地而转而攻打魏国。
魏王非常恐惧,对昭忌说:“没有听从你的计策而祸患降临,现在该怎么办?”
昭忌于是去见秦王,说:“我听说英明的君主听取意见,不会因为私心而执政,这是参考别人的意见。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魏国,听我的建议。”
秦王说:“为什么?”
昭忌说:“山东的诸侯,时而联合时而分离,为什么呢?”
秦王说:“不知道。”
昭忌说:“天下诸侯联合,是因为大王不一定攻打他们;他们分离,是因为大王一定会攻打他们。现在攻打韩国的管地,国家危险了,还没有结束就转移兵力攻打梁地,联合天下的诸侯,没有比这更精明的了。认为秦国的要求,必定无法支撑。所以为大王考虑,不如联合齐国和赵国,秦国已经控制了赵国,那么燕国不敢不服从秦国,楚国和齐国也不能单独跟随。天下诸侯争相与秦国为敌,那么秦国就会变弱。”
秦王于是停止了攻打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攻韩之管-注解
秦攻韩之管:秦国攻打韩国的管地。管,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魏王:指魏国的君主。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省一带。
昭忌:魏国的谋士,以其智慧和谋略著称。
壤梁:壤,接壤;梁,指魏国的都城大梁。壤梁意为与魏国接壤。
解攻:解除攻击,指停止对韩国的进攻。
致攻:导致攻击,指将攻击目标转向魏国。
山东之众:指崤山以东的诸侯国,包括齐、赵、燕、楚等国。
合天下之从:联合天下的诸侯国,形成合纵之势。
齐赵:齐国和赵国,战国时期的两个重要诸侯国。
荆:指楚国,因其位于荆山一带,故称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四-秦攻韩之管-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管地,魏国出兵救援的历史事件。通过昭忌与魏王、秦王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谋略斗争。
首先,昭忌的谋略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他预见到秦国攻打韩国后,可能会转而攻打魏国,因此建议魏王不要轻易出兵救援韩国,以免引火烧身。然而,魏王担心若不救援韩国,韩国会与秦国联合,对魏国构成更大的威胁,因此决定出兵救援。这一决策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在外交上的权衡与博弈。
其次,昭忌在与秦王的对话中,巧妙地运用了外交辞令和心理战术。他指出,秦国攻打韩国后转而攻打魏国,会导致山东诸侯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从而削弱秦国的力量。这一分析不仅揭示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也展现了昭忌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力。
从文化内涵上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博弈。各国在外交上既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又要防止他国的联合,形成了复杂的外交网络。昭忌的谋略和秦王的决策,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段文字通过对话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昭忌的智慧与冷静,魏王的犹豫与担忧,秦王的权衡与决策,都在对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历史价值上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和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还揭示了当时诸侯国在外交上的复杂心态和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生动的对话和深刻的分析,展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和谋略斗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