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魏惠王死-原文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
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坏城郭,且为栈道而葬。
群臣多谏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丧行,民必甚病之。官费又恐不给,请驰期更日。”
太子曰:“为人子,而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生之丧,不义也。子勿复言。”
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
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
惠公曰 :“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
太子曰 :“然。”
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楚山之尾,灓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灓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于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雪甚。因驰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弗为,意者羞法文王乎?”
太子曰:“甚善。敬驰期,更择日。”
惠子非徒行其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说文王之义。
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魏惠王死-译文
魏惠王去世,已经定好了下葬的日期。
天降大雪,积雪深至牛的眼睛,毁坏了城墙,并且需要搭建栈道来进行葬礼。
许多大臣向太子进谏说:“雪下得这么大,如果还要举行葬礼,百姓一定会非常痛苦。官方的费用也可能不够,请延期改日再举行葬礼。”
太子说:“作为儿子,因为百姓的辛劳和官方的费用问题,而不举行父亲的葬礼,这是不义的行为。你们不要再说了。”
大臣们都不敢再说话,于是去告诉犀首。
犀首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这只有惠公才能解决!请告诉惠公。”
惠公说:“好的。”于是驾车去见太子,说:“葬礼已经定好了日期。”
太子说:“是的。”
惠公说:“从前王季历葬在楚山的尾部,灓水侵蚀了他的坟墓,露出了棺材的前部。文王说:‘啊!先君一定是想见一见群臣和百姓,所以让灓水露出了棺材。’于是文王将棺材展示在朝堂上,百姓都看到了,三天后才重新下葬。这是文王的义举。现在葬礼已经定好了日期,但雪下得很大,积雪深至牛的眼睛,难以进行葬礼,太子为了按时举行葬礼,难道不担心被人认为是急于下葬吗?希望太子改期。先王一定是想稍作停留,以扶持国家、安抚百姓,所以让雪下得这么大。因此延期改日,这是文王的义举。如果不这样做,难道不是羞于效法文王吗?”
太子说:“很好。我恭敬地延期,另择吉日。”
惠子不仅实践了他的主张,还让魏太子在未下葬先王的情况下,再次阐述了文王的义举。
通过阐述文王的义举来昭示天下,这难道不是一件伟大的功绩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魏惠王死-注解
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名罃,是魏文侯的儿子,魏武侯的弟弟。
栈道:古代在山崖上凿孔架木而成的道路,用于通行。
犀首:战国时期魏国的名将,名公孙衍,因功被封为犀首。
惠公:即惠施,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曾任魏国相国。
王季历:周文王的父亲,周朝的先祖之一。
楚山: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与楚国有关。
灓水:古代河流名,具体位置不详。
文王:即周文王,周朝的奠基者之一,以仁德著称。
社稷:古代指国家,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合称社稷,象征国家。
黔首:古代对平民百姓的称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二-魏惠王死-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魏惠王去世后,因大雪导致葬礼难以如期举行,群臣建议延期,但太子坚持按期举行,体现了太子对父亲孝道的重视。惠施通过引用周文王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太子延期,既尊重了太子的孝心,又考虑到了实际情况。
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互动,以及对于礼仪和孝道的重视。惠施的劝说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口才,也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灵活性和策略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强调了孝道和礼仪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太子坚持按期举行葬礼,体现了对父亲的孝心和对传统礼仪的尊重。惠施的劝说则展示了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灵活应对实际情况。
艺术特色方面,文本通过对话和引用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太子的坚持和惠施的智慧都通过对话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引用周文王的故事,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丰富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历史价值方面,这段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文化。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对于孝道和礼仪的重视,以及政治家在处理国家大事时的智慧和策略。这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