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西门豹为邺令-原文
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
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
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
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西门豹为邺令-译文
西门豹被任命为邺地的长官,他向魏文侯辞行。
魏文侯说:“你去吧,一定会成就你的功业,并成就你的名声。”
西门豹问:“请问成就功业和名声,有什么方法吗?”
魏文侯回答说:“有的。那些乡邑中的长者以及先受到尊重的士人,你去了之后要询问那些贤良之士并拜他们为师,寻找那些喜欢掩盖别人的优点而宣扬别人缺点的人来参考验证。事物往往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不同,比如幽莠的幼苗看起来像禾苗,骊牛的黄色皮毛看起来像老虎,白骨可能被误认为象牙,武夫石可能被误认为玉石,这些都是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上不同的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西门豹为邺令-注解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曾任邺令,以法治和廉洁著称。
邺令:邺城的行政长官,邺城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城市。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名魏斯,以贤明著称,善于用人。
乡邑老者:指地方上的年长者和有威望的人,通常被视为地方社会的领袖。
贤良之士:指有德行和才能的人,常被推荐为官员或顾问。
幽莠:一种杂草,幼时与禾苗相似,常被误认为禾苗。
骊牛:指黑色的牛,这里比喻外表相似但本质不同的事物。
白骨疑象:比喻外表相似但本质不同的事物,白骨和大象的骨头在外观上可能相似。
武夫类玉:比喻外表相似但本质不同的事物,武夫和玉石在外观上可能相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西门豹为邺令-评注
这段古文选自《战国策·魏策》,记载了西门豹与魏文侯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智慧与治国理念。西门豹作为魏国的邺令,以其廉洁和法治闻名,而魏文侯则以善于用人著称。这段对话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揭示了古代政治家在治国理政中的智慧。
首先,魏文侯的言辞体现了他的治国理念。他鼓励西门豹前往邺城任职,并强调‘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这表明魏文侯重视官员的实际功绩和名声。他认为,官员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的努力,还在于能否得到地方贤良之士的支持和指导。这种理念反映了战国时期‘任贤使能’的政治思想,即通过选拔和任用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国家。
其次,西门豹的提问‘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显示了他对治国之道的深刻思考。他不仅关注个人的功名,更关注如何通过正确的方法实现这些目标。这种思考方式体现了西门豹作为政治家的务实精神和对治国之术的追求。
魏文侯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他提出‘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强调了地方贤良之士的重要性。他认为,官员应当尊重和请教地方上的贤良之士,以获取他们的支持和指导。这种思想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地方精英的重视,以及通过地方精英来巩固政权的策略。
此外,魏文侯还提到‘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这表明他认识到在选拔人才时,必须警惕那些善于掩盖他人优点、夸大他人缺点的人。这种警惕性反映了古代政治家在用人方面的谨慎态度,以及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最后,魏文侯通过‘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的比喻,强调了外表与本质的区别。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哲理,提醒人们在判断事物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避免被表象所迷惑。这种思想在古代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选拔人才和处理政务时,必须明辨是非,避免误判。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西门豹与魏文侯的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智慧与治国理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揭示了古代政治家在治国理政中的深刻思考和实践经验。这些思想和经验对后世的政治家和管理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