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公孙衍为魏将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公孙衍为魏将-原文

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繻不善。

季子为衍谓梁王曰:“王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以行百步。

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也。

牛马俱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国必伤矣!

愿王察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公孙衍为魏将-译文

公孙衍担任魏国的将领,与他的相国田繻关系不好。

季子为公孙衍对梁王说:“大王难道没有见过用牛拉车和用骏马拉车的情况吗?它们不能一起行走百步。

现在大王认为公孙衍可以担任将领,所以任用他;但如果听从相国的计策,这就好比用牛和骏马一起拉车。

牛和马都会累死,而不能完成它们的任务,大王的国家必然会受到损害!

希望大王能够明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公孙衍为魏将-注解

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的将领,以智谋和军事才能著称。

田繻:魏国的相国,与公孙衍关系不佳。

季子:战国时期的著名纵横家,以游说各国君主而闻名。

梁王:指魏国的君主,魏国在战国时期也称为梁。

服牛骖骥:比喻不合适的搭配,牛和骥(良马)不能一起拉车,因为它们的速度和力量不匹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公孙衍为魏将-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季子为公孙衍向梁王进谏的一段话。季子通过比喻‘服牛骖骥’来形象地说明公孙衍和田繻之间的不和谐关系,以及这种不和谐对国家可能造成的危害。

首先,季子以‘服牛骖骥’为喻,指出牛和骥(良马)不能一起拉车,因为它们的速度和力量不匹配,这样的搭配不仅无法完成任务,还可能导致两者都受伤。这个比喻生动地揭示了公孙衍和田繻之间的不和谐,以及这种不和谐对国家治理的负面影响。

其次,季子进一步指出,如果梁王继续让公孙衍担任将领,同时又听从田繻的计策,那么就像让牛和骥一起拉车一样,最终会导致牛马俱死,无法完成任何任务。这不仅会损害国家的利益,还可能危及国家的安全。

最后,季子恳请梁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暗示梁王应该重新审视公孙衍和田繻之间的关系,并做出适当的调整。这段话不仅展示了季子的智慧和口才,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古文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纵横家们通过游说各国君主,利用比喻和寓言来传达他们的政治主张,以达到影响国家政策的目的。这种游说方式不仅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语言技巧。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古文语言简练,比喻生动,寓意深刻。季子通过‘服牛骖骥’这个比喻,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政治问题形象化,使得梁王能够直观地理解问题的严重性。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说服力,也使得这段古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古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权谋斗争。通过这段对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各国君主如何依赖纵横家的智慧和谋略来制定国家政策,以及纵横家们如何通过游说来影响国家决策。这对于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政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魏一-公孙衍为魏将》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40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