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齐明谓公叔-原文
齐明谓公叔曰:
“齐逐几瑟,楚善之。
今楚欲善齐甚,公何不令齐王谓楚王:
‘王为我逐几瑟以穷之。’
楚听,是齐、楚合,而几瑟走也;
楚王不听,是有阴于韩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齐明谓公叔-译文
齐明对公叔说:
“齐国驱逐了几瑟,楚国对此表示友好。
现在楚国非常希望与齐国交好,您为何不让齐王对楚王说:
‘请大王为我驱逐几瑟,使他陷入困境。’
如果楚国听从,那么齐国和楚国就会联合,几瑟就会逃走;
如果楚王不听从,那么楚国就对韩国有暗中支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齐明谓公叔-注解
齐明: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以智谋著称。
公叔: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具体身份不详。
几瑟: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具体身份不详。
楚: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齐:战国时期的齐国,位于今山东一带。
韩:战国时期的韩国,位于今河南一带。
逐:驱逐,使离开。
穷之:使之陷入困境。
合:联合,结盟。
阴:暗中,秘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齐明谓公叔-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齐明与公叔的一段对话,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谋略运用。齐明建议公叔利用楚国对齐国的友好态度,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楚国驱逐几瑟,从而达到削弱韩国、巩固齐楚联盟的目的。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反映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各国为了自身利益,常常通过结盟、离间等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齐明的建议体现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即利用敌对国家之间的矛盾来削弱对手,从而维护自身利益。这种策略在战国时期极为常见,也是当时政治智慧的重要体现。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语言简洁明了,逻辑清晰,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的辩才和谋略。齐明的建议不仅具有战略眼光,还体现了对楚国心理的准确把握。他通过分析楚国的态度,提出了一个既能达到政治目的,又能避免直接冲突的方案,显示了高超的外交智慧。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对话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揭示了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反映了当时政治家的思维方式和谋略运用。通过对这段对话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以及各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展现了战国时期政治家的智慧和谋略,为我们理解当时的外交策略提供了生动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