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原文

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而不患楚之能扬河外也。

公不如令人恐楚王,而令人为公求武遂于秦。

谓楚王曰:“发重使为韩求武遂与秦。

秦王听,是令得行于万乘之主也。

韩得武遂以恨秦,毋秦患而得楚。

韩,楚之县而已。

秦不听,是秦、韩之怨深,而交楚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译文

对公叔说:“您想从秦国得到武遂,却不担心楚国能在河外扩张势力。

您不如派人去恐吓楚王,同时派人替您向秦国请求武遂。

对楚王说:‘派遣重要的使者为韩国向秦国请求武遂。

如果秦王听从,这就意味着您的命令能在万乘之主的秦国得到执行。

韩国得到武遂后会怨恨秦国,没有秦国的威胁而得到楚国。

韩国,不过是楚国的一个县罢了。

如果秦王不听从,那么秦国和韩国的怨恨会加深,而楚国则会与韩国结交。’”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注解

公叔: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具体指韩国的公叔痤,是韩国的重臣。

武遂:地名,位于今河北省武安市一带,战国时期为战略要地。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陕西一带,以强大的军事力量著称。

楚: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河外:指黄河以南的地区,战国时期为楚国的重要势力范围。

万乘之主:指拥有万辆战车的君主,象征强大的国家实力,此处指秦王。

韩: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国力较弱,常受秦、楚等国的威胁。

县:古代行政区划,此处指韩国成为楚国的附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权谋斗争。公叔痤作为韩国的重臣,面对秦、楚两大强国的夹击,提出了一个巧妙的外交策略。他建议通过恐吓楚王,促使楚国为韩国向秦国求取武遂,从而达到分化秦、楚关系的目的。这一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和灵活性。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展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思想。公叔痤的策略不仅是为了韩国的利益,更是为了在秦、楚两大强国之间寻找平衡,避免韩国被吞并。这种外交思想在战国时期极为盛行,各国通过结盟、离间等手段,试图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洁,逻辑清晰,充分展现了战国策士的智慧和辩才。公叔痤的言辞既有威胁,又有诱惑,既分析了秦、楚两国的利益关系,又指出了韩国的战略选择。这种层层递进的论述方式,使得整个策略显得极具说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在外交事务中的重要角色。公叔痤的策略虽然未必最终成功,但其思路和手段对后世的外交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说,这段文字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和历史背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士人阶层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公欲得武遂于秦》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381.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