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乘舟

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乘舟-原文

谓公叔曰:

“乘舟,舟漏而弗塞,则舟沉矣。

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则舟覆矣。

今公自以辩于薛公而轻秦,是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也,

愿公之察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乘舟-译文

对公叔说:

“乘坐船,如果船漏水而不去堵塞,船就会沉没。

堵塞了漏水的船,却轻视阳侯的波浪,船就会倾覆。

现在您自以为能言善辩于薛公而轻视秦国,这就像堵塞了漏水的船却轻视阳侯的波浪一样,

希望您能明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乘舟-注解

公叔:指战国时期魏国的贵族公叔痤,曾任魏国相国。

薛公: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田文,号孟尝君,曾任齐国相国。

阳侯之波: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水神;阳侯之波,指大浪或波涛。这里比喻强大的外部压力或威胁。

塞漏舟:比喻在危机中采取补救措施,但若不彻底解决问题,仍可能导致更大的灾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乘舟-评注

这段文字出自《战国策·魏策》,是战国时期策士对魏国相国公叔痤的劝谏。文本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政治决策中的潜在风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首先,文本以“乘舟”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国家治理中的危机情境。舟漏而弗塞,象征着国家内部存在隐患,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国家覆灭。这一比喻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面临的复杂局势,强调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其次,“塞漏舟而轻阳侯之波”则进一步深化了比喻的内涵。即使暂时解决了内部问题,若忽视外部威胁(如秦国的强大压力),仍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一观点体现了战国时期策士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强调了内外兼修、全面应对的必要性。

文本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风格。通过“舟漏”“阳侯之波”等生动的意象,作者将复杂的政治局势浓缩为易于理解的比喻,既增强了说服力,又展现了战国策士的智慧与辩才。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巧妙的言辞和深刻的洞察,为君主提供决策建议,体现了当时“纵横家”学派的思想精髓。同时,文本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博弈与竞争,为后世研究战国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总之,这段文字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还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智慧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视角。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谓公叔曰乘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4379.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