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原文
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入韩。
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
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兰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
公仲曰:“奈何?”
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劲魏。’于是攻皮氏。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经与楚战。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于公相支也。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恶其事。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
公仲恐曰:“然则奈何?”
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以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译文
楚国包围了雍氏,韩国派冷向向秦国借兵救援,秦国派遣使者公孙昧进入韩国。
公仲问:“你认为秦国将会救援韩国吗?还是不会?”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说,请从南郑、兰田出兵进攻楚国,同时在三川出兵等待您,恐怕不会在南郑与您会合。”
公仲问:“那该怎么办?”
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效仿张仪过去的计谋。楚威王攻打梁国时,张仪对秦王说:‘与楚国一起攻打梁国,魏国就会屈服并加入楚国。韩国本来就是我们的盟国,这样秦国就会孤立。所以不如出兵增强魏国。’于是秦国攻打皮氏。魏国力量增强后,楚威王愤怒,楚国与魏国大战,秦国趁机夺取了西河以外的土地并返回。现在秦国表面上宣称要救援韩国,实际上暗中与楚国交好,您依赖秦国而增强力量,必然会与楚国交战。楚国暗中知道秦国不会真正帮助您,必然会轻易地与您对抗。如果您战胜了楚国,秦国就会与您一起乘胜追击楚国,交换三川并返回。如果您未能战胜楚国,秦国就会封锁三川并坚守,您就无法得到救援。我非常担心这件事。司马康三次返回郢都,甘茂与昭献在边境相遇,他们表面上说是在收取玺印,实际上还有其他的约定。”
公仲感到恐惧,问:“那该怎么办?”
公孙昧回答说:“您必须优先考虑韩国的利益,而不是秦国的利益,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张仪的计谋。您不如尽快与齐国、楚国结盟,秦国一定会将国家托付给您以解除战争。这样您表面上与张仪疏远,实际上仍然不会失去秦国的支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注解
雍氏:战国时期韩国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韩: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
冷向:韩国的官员,负责外交事务。
秦: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和甘肃省东部。
公孙昧:秦国的使者,负责与韩国的外交事务。
公仲:韩国的贵族,可能是韩国的重臣或宗室成员。
南郑:秦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汉中市。
兰田:秦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
三川:指黄河、洛河、伊河三条河流,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西部。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的宰相,以连横策略闻名。
楚威王:楚国的君主,名熊商,战国时期楚国的强大君主之一。
梁:即魏国,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
皮氏:魏国的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河津市。
西河之外:指黄河以西的地区,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东部。
司马康:韩国的官员,负责外交事务。
郢:楚国的都城,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甘茂:秦国的将领,曾任秦国的宰相。
昭献:楚国的官员,负责外交事务。
玺:古代君主的印信,象征权力。
齐: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和河北省东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二-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韩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韩国在面临楚国围攻雍氏时,向秦国求援的外交策略。文本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和纵横捭阖的策略。
首先,文本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博弈。韩国在面临楚国进攻时,选择向秦国求援,而秦国则通过使者公孙昧传达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态度既表现出秦国对韩国的支持,又暗示了秦国可能与楚国暗中勾结。这种外交策略的复杂性,正是战国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的典型特征。
其次,文本通过公仲与公孙昧的对话,揭示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策略思想。公孙昧提到秦王可能会效仿张仪的故谋,即通过表面上的支持来挑拨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削弱对手的目的。这种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智慧,即通过外交手段来实现军事上难以达到的目标。
此外,文本还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信任危机。公仲对秦国的态度表现出极大的不信任,担心秦国会在关键时刻背弃韩国。这种不信任感在战国时期的外交关系中非常普遍,各国之间的联盟往往建立在暂时的利益基础上,随时可能因为利益的变化而破裂。
最后,文本通过公孙昧的建议,提出了韩国应采取的外交策略,即先与齐、楚联合,再与秦国合作。这种策略体现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智慧,即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利益。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外交关系,还展现了纵横家的策略思想和各国之间的信任危机。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