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赵魏攻华阳-原文
赵、魏攻华阳,韩谒急于秦。
冠盖相望,秦不救。
韩相国谓田苓曰:“事急,愿公虽疾,为一宿之行。”
田苓见穰侯,穰侯曰:“韩急乎?何故使公来?”
田苓对曰:“未急也。”
穰侯怒曰:“是何以为公之王使乎?冠盖相望,告弊邑甚急,公曰未急,何也?”
田苓曰:“彼韩急,则将变矣。”
穰侯曰:“公无见王矣,臣请令发兵救韩。”
八日中,大败赵、魏于华阳之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赵魏攻华阳-译文
赵国和魏国联合攻打华阳,韩国向秦国紧急求援。
韩国的使者络绎不绝地前往秦国,但秦国没有出兵救援。
韩国的相国对田苓说:“事情紧急,希望您即使身体不适,也能连夜赶去秦国一趟。”
田苓见到穰侯,穰侯问:“韩国很紧急吗?为什么派您来?”
田苓回答说:“并不紧急。”
穰侯生气地说:“那为什么您作为韩王的使者前来?韩国的使者络绎不绝,告诉我们情况非常紧急,您却说并不紧急,这是为什么?”
田苓说:“如果韩国真的紧急,那局势就会发生变化了。”
穰侯说:“您不必去见秦王了,我会立即下令发兵救援韩国。”
在八天之内,秦国在华阳大败赵国和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赵魏攻华阳-注解
华阳:古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北,战国时期为韩国的重要城邑。
韩谒急于秦:韩国向秦国求救,谒指请求、告急。
冠盖相望:形容使者往来频繁,冠盖指官员的帽子和车盖,相望表示接连不断。
穰侯:战国时期秦国的权臣魏冉,封于穰地,故称穰侯。
田苓:韩国的使者,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韩国的官员或谋士。
变:指局势的变化,此处暗示韩国可能会倒向其他国家或采取其他策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赵魏攻华阳-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韩策》,记载了战国时期韩国在赵、魏联军攻打华阳时向秦国求援的历史事件。文本通过对话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博弈和权谋斗争。
首先,文本通过‘冠盖相望’这一形象的描述,展现了韩国使者频繁往来于秦国的情景,反映了韩国在危急时刻的焦虑与无奈。这种频繁的求援行为,既表现了韩国的弱小,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
其次,田苓与穰侯的对话是文本的核心部分。田苓作为韩国的使者,面对穰侯的质问,巧妙地以‘未急也’回应,表面上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含深意。他的回答不仅避免了直接暴露韩国的困境,还通过‘彼韩急,则将变矣’的暗示,向秦国传递了韩国可能倒向其他国家的威胁。这种外交辞令的运用,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智慧与策略。
穰侯的反应也颇具深意。他在田苓的暗示下,迅速意识到局势的紧迫性,并立即决定发兵救援。这一方面表现了穰侯作为秦国权臣的果断与精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通过援助小国来遏制其他大国的扩张,从而维护自身的霸权地位。
最后,文本以‘八日中,大败赵、魏于华阳之下’作为结局,简洁而有力地展现了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和行动的迅速。这一胜利不仅解除了韩国的危机,也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霸主地位。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本体现了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以及谋士在外交斗争中的重要作用。田苓的机智与穰侯的果断,都是战国时期谋略文化的典型代表。同时,文本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之道。
从艺术特色来看,文本通过简洁的对话和生动的场景描写,成功地塑造了田苓和穰侯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智慧与谋略。尤其是田苓的‘未急也’和‘彼韩急,则将变矣’这两句话,既含蓄又富有深意,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语言艺术。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本不仅记录了战国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还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外交策略和权力斗争。它为后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古代外交谋略提供了生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