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原文
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也,谓韩公仲曰:
“今公疾攻魏之运,魏急,则必以地和于齐、楚,故公不如勿攻也。
魏缓则必战。
战胜,攻运而取之易矣。
战不胜,则魏且内之。”
公仲曰:“诺。”
张丑因谓齐、楚曰:
“韩已与魏矣。
以为不然,则盖观公仲之攻也。”
公仲不攻,齐、楚恐,因讲于魏,而不告韩。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译文
张丑联合齐国和楚国与魏国讲和,对韩国的公仲说:
“现在您如果迅速攻打魏国的运地,魏国一旦危急,就一定会割让土地与齐国和楚国讲和,所以您不如不攻打。
如果魏国不急于求和,就一定会与您交战。
如果战胜了,攻打运地并夺取它就容易了。
如果战败了,魏国就会将运地割让给齐国和楚国。”
公仲说:“好。”
张丑于是对齐国和楚国说:
“韩国已经与魏国讲和了。
如果你们不相信,那就看看公仲是否会攻打魏国吧。”
公仲没有攻打魏国,齐国和楚国感到害怕,于是与魏国讲和,但没有告诉韩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注解
张丑:战国时期的外交家,以智谋著称,曾为齐、楚等国出谋划策。
韩公仲:韩国的贵族,公仲是他的封号,此处指韩国的决策者。
魏:战国七雄之一,位于今河南一带,与齐、楚、韩等国接壤。
齐、楚:战国时期的两个大国,齐国位于今山东一带,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运:指魏国的战略要地或重要资源,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处指代魏国的核心利益。
讲:古代外交术语,指通过谈判或协商达成协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张丑之合齐楚讲于魏-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中的一段精彩故事。张丑作为齐、楚两国的谋士,巧妙地利用韩国的犹豫不决,成功地为齐、楚争取了外交优势。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外交策略和谋略思想。张丑的智慧在于他能够准确判断各国的心理和利益诉求,并通过巧妙的言辞引导局势发展。他首先向韩公仲提出‘勿攻魏’的建议,表面上是为了韩国的利益,实际上是为了让魏国与齐、楚达成和解,从而削弱韩国的地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展现了战国策士的雄辩之风。张丑的言辞既有说服力,又暗含威胁,充分体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例如,他对韩公仲说‘魏缓则必战’,既是对局势的冷静分析,也是对韩国的警告。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博弈和联盟关系。魏国作为中间地带,常常成为齐、楚、韩等国争夺的焦点。张丑的策略不仅帮助齐、楚避免了与魏国的直接冲突,还成功地将韩国排除在外交谈判之外,显示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残酷性和智慧性。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是一篇精彩的外交谋略记录,也是战国时期政治文化的缩影。它通过张丑的智慧,展现了战国策士的谋略艺术,同时也揭示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利益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