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客卿为韩谓秦王-原文
客卿为韩谓秦王曰:
“韩珉之议,知其君不知异君,知其国不知异国。
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
秦之强,首之者,珉为疾矣。
进齐、宋之兵至首坦,远薄梁郭,所以不及魏者,以为成而过南阳之道,欲以四国西首也。
所以不者,皆曰以燕亡于齐,魏亡于秦,陈、蔡亡于楚,此皆绝地形,群臣比周以蔽其上,大臣为诸侯轻国也。
今王位正,张仪之贵,不得议公孙郝,是从臣不事大臣也;公孙郝之贵,不得议甘戊,则大臣不得事近臣矣。
贵贱不相事,各得其位,辐凑以事其上,则群臣之贤不肖,可得而知也。
王之明一也。
公孙郝尝疾齐、韩而不加贵,则为大臣不敢为诸侯轻国矣。
齐、韩尝因公孙郝而不受,则诸侯不敢因群臣以为能矣。
外内不相为,则诸侯之情伪可得而知也。
王之明二也。
公孙郝、樗里疾请无攻韩,陈四辟去,王犹攻之也。
甘茂约楚、赵而反敬魏,是其讲我,茂且攻宜阳,王犹校之也。
群臣之知,无几于王之明者,臣故愿公仲之国以于於王,而无自左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客卿为韩谓秦王-译文
客卿为韩国对秦王说:
“韩珉的议论,只知道自己的君主,不知道其他君主;只知道自己的国家,不知道其他国家。
那个公仲,秦国的势力能够使他屈服。
秦国的强大,首当其冲的,韩珉是感到忧虑的。
齐国和宋国的军队进发到首坦,逼近梁国的城郭,之所以没有进攻魏国,是因为他们认为已经成功并且通过了南阳的道路,想要率领四国的军队向西进攻。
之所以没有这样做,都是因为燕国被齐国灭亡,魏国被秦国灭亡,陈国和蔡国被楚国灭亡,这些都是因为地形险要,群臣勾结以蒙蔽君主,大臣们为了诸侯而轻视自己的国家。
现在大王的位置稳固,张仪的尊贵,不能议论公孙郝,这是臣子不侍奉大臣;公孙郝的尊贵,不能议论甘戊,这是大臣不侍奉近臣。
贵贱之间不相侍奉,各自安于自己的位置,像车轮的辐条一样聚集在一起侍奉君主,那么群臣的贤能与否,就可以知道了。
这是大王的第一个明智之处。
公孙郝曾经对齐国和韩国有敌意,但没有因此增加自己的尊贵,那么大臣们就不敢为了诸侯而轻视自己的国家。
齐国和韩国曾经因为公孙郝而不接受,那么诸侯就不敢因为群臣而认为他们有能力。
内外不相勾结,那么诸侯的真实情况就可以知道了。
这是大王的第二个明智之处。
公孙郝和樗里疾请求不要进攻韩国,陈四辟离开,大王仍然进攻韩国。
甘茂与楚国和赵国结盟,反而尊敬魏国,这是他们在讲和,甘茂将要进攻宜阳,大王还在考察他。
群臣的智慧,没有几个能比得上大王的明智,所以我希望公仲的国家能够归附于大王,而不要被左右的人所左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客卿为韩谓秦王-注解
客卿:古代指在外国担任官职的人,此处指为韩国出使秦国的使者。
韩珉:韩国的官员,具体身份不详,可能是韩国的重臣。
公仲:韩国的公族,可能是韩国的贵族或重要官员。
秦势能诎之:秦国的势力能够使其屈服。诎,屈服。
首坦: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齐、宋军队集结的地方。
梁郭:魏国的都城,今河南开封一带。
南阳:地名,今河南南阳一带,古代为重要的交通要道。
四国西首:指齐、宋、韩、魏四国联合向西进攻秦国。
陈、蔡:陈国和蔡国,春秋时期的小国,后被楚国所灭。
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曾任秦国的相国,主张连横策略。
公孙郝:秦国的重臣,具体事迹不详。
甘戊:秦国的近臣,具体事迹不详。
樗里疾:秦国的将领,具体事迹不详。
甘茂:秦国的将领,曾多次率军攻打韩国。
宜阳:韩国的城邑,今河南宜阳一带,战国时期为秦韩争夺的要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三-客卿为韩谓秦王-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是客卿为韩国向秦王进言的一段话。客卿作为韩国的使者,试图通过分析秦国内部的权力结构和外交策略,说服秦王不要攻打韩国。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还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外交策略。
首先,客卿通过对韩珉和公仲的分析,指出韩国的内部问题,即韩珉只了解自己的国家和君主,而不了解其他国家和君主。这种局限性使得韩国在面对秦国的强大压力时,显得无力应对。客卿进一步指出,秦国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军事力量,还在于其内部的政治结构。秦国的君臣关系明确,贵贱有序,大臣和近臣之间互不干涉,各司其职,这种政治结构使得秦国的决策更加高效,群臣的贤能与否一目了然。
其次,客卿通过对公孙郝、樗里疾和甘茂等人的分析,揭示了秦国的外交策略。公孙郝和樗里疾主张不攻打韩国,而甘茂则主张联合楚国和赵国,同时对魏国保持警惕。这种外交策略的多样性,反映了秦国在战国时期的灵活性和战略眼光。客卿通过分析这些策略,试图让秦王认识到,攻打韩国并不符合秦国的长远利益。
最后,客卿通过对秦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分析,指出秦国的明君能够洞察群臣的贤能与否,并且能够通过外交手段了解其他国家的真实意图。这种洞察力和决策能力,使得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国际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客卿通过这段进言,试图让秦王认识到,攻打韩国不仅会破坏秦国的内部稳定,还会影响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地位。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还揭示了当时各国之间的权力博弈和外交策略。客卿通过分析秦国的内部结构和外交策略,试图说服秦王不要攻打韩国,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使节的智慧和谋略。这段文字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和外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