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申子请仕其从兄官-原文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
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非所谓学于子者也。听子之谒,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
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申子请仕其从兄官-译文
申子请求让他的堂兄担任官职,昭侯没有同意。
申子脸上露出不满的神色。
昭侯说:“这不是你教给我的道理。如果我听从你的请求,岂不是违背了你所教导的原则?或者如果我坚持你的原则,岂不是拒绝了你的请求?你曾经教导我要根据功劳和次序来任用官员。现在你有这样的请求,我该如何处理呢?”
申子于是离开座位,向昭侯请罪,说:“您真是明君啊!”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注解
申子: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之一,曾任韩国相国,主张法治和术治。
昭侯:韩昭侯,战国时期韩国君主,以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而闻名。
仕:做官,担任官职。
从兄:堂兄弟,同祖父的兄弟。
谒:请求,申请。
道:这里指申不害所主张的法治和术治的原则。
术:指申不害的治国之术,即法家的治理方法和策略。
循功劳:按照功劳的大小来评定和任用官员。
视次第: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等级来安排事务。
辟舍:退避,表示谦让和认错。
请罪:承认错误并请求处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申子请仕其从兄官-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韩非子·难三》,记载了申不害请求韩昭侯为其堂兄弟安排官职,但被昭侯拒绝的故事。昭侯的拒绝并非出于个人恩怨,而是基于申不害自己所倡导的法治原则。昭侯的反问深刻揭示了法治的核心精神:即使是提出请求的人,也必须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和原则。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对话体现了法家思想中的‘法不阿贵’原则,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君主也不能随意违背法律。昭侯的坚持不仅是对申不害个人的考验,也是对法治原则的坚守。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因为它挑战了传统的世袭制和人情关系在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对话简洁而有力,通过昭侯的反问和申不害的认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思想冲突。昭侯的言辞犀利,逻辑严密,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坚定;而申不害的‘辟舍请罪’则显示了他的谦逊和对法治原则的尊重。这种对话形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使得思想表达更加深刻。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申不害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其理论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昭侯的坚持和申不害的认错,不仅是对法治原则的维护,也是对法家思想的一种验证和推广。这段历史故事为我们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深刻揭示了法家思想的核心原则,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思想冲突,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