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原文
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今也,子曰‘乃且攻燕’者,何也?”
对曰:“今谓马多力则有矣,若曰胜千钧则不然者,何也?
夫千钧,非马之任也。
今谓楚强大则有矣,若夫越赵、魏而斗兵于燕,则岂楚之任也哉?
且非楚之任,而楚为之,是弊楚也。
强楚、弊楚,其于王孰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译文
国王说:“以前,你说‘天下没有正道’,现在,你却说‘即将攻打燕国’,这是为什么呢?”
回答说:“现在说马的力量很大是可以的,但如果说它能承受千钧的重量就不对了,为什么呢?
因为千钧的重量,不是马能够承受的。
现在说楚国很强大是可以的,但如果要越过赵国、魏国去与燕国作战,这难道是楚国能够胜任的吗?
而且这不是楚国能够胜任的事情,如果楚国去做,就会使楚国疲惫不堪。
强大的楚国和疲惫的楚国,对于国王来说,哪一个更有利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注解
天下无道:指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政治腐败。
乃且攻燕:指即将攻打燕国。乃,即将;且,将要。
千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千钧即三万斤,比喻极重的负担或责任。
楚: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越赵、魏:越、赵、魏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越国位于今浙江一带,赵国位于今河北一带,魏国位于今河南一带。
斗兵:指交战、打仗。
弊楚:使楚国疲惫、衰弱。弊,疲惫、衰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王曰向也子曰天下无道-评注
这段对话出自《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诸侯的典型例子。对话中,王对某人前后矛盾的言论提出质疑,而对方则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回应,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才和智慧。
首先,对话中的关键词‘天下无道’和‘乃且攻燕’反映了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天下无道’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纷争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乃且攻燕’则体现了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权力争夺。这些关键词不仅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为后文的辩论提供了背景。
其次,对方以‘马多力’和‘胜千钧’的比喻来回应王的质疑,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才。通过将楚国的强大与马的力气相比较,对方巧妙地指出,虽然楚国强大,但攻打燕国并非楚国的责任,反而会使楚国疲惫。这种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最后,对话中的‘强楚、弊楚,其于王孰便也?’一句,揭示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对方通过指出楚国攻打燕国会使楚国疲惫,暗示王应该权衡利弊,避免让楚国陷入困境。这种策略不仅体现了纵横家的智慧,也反映了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利益博弈。
总的来说,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辩才和智慧,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巧妙的比喻和逻辑严密的辩论,对方成功地说服了王,展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高超游说技巧。这段对话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