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作者不详,相传为西汉刘向(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整理编订。刘向是汉代著名学者,曾校勘整理大量古籍。
年代:成书于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3世纪),西汉时期整理成书。
内容简要:《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历史散文集,共33篇。书中主要记载了各国策士的游说、谋略和外交活动,展现了战国时期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智慧谋略。其语言生动,故事性强,是研究战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也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原文
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其从于王者,十日之内,备不具者死。王因取其游之舟上击之。臣为王之楚,王肯臣反,乃行。”
春申君闻之,谓使者曰:“子为我反,无见王矣。十日之内,数万之众,今涉魏境。”
秦使闻之,以告秦王。
秦王谓魏王曰:“大国有意,必来以是而足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译文
有人对魏王说:‘大王要警惕四方的强国,那些跟随大王的人,在十天之内,如果准备不充分就要处死。大王可以夺取他们游玩的船只并加以攻击。我愿为大王前往楚国,如果大王允许我返回,我就出发。’
春申君听到这件事后,对使者说:‘你替我回去,不必再见到大王了。十天之内,数万大军将进入魏国境内。’
秦国的使者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报告给秦王。
秦王对魏王说:‘大国有意,必定会以这种方式来满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注解
魏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君主,此处指魏国的统治者。
四强:指战国时期的四大强国,通常包括齐、楚、燕、赵。
春申君: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名黄歇,曾任楚国相国。
楚:战国时期的楚国,位于今湖北、湖南一带。
秦:战国时期的秦国,位于今陕西一带,最终统一六国。
秦王: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此处指秦国的统治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战国策-韩一-或谓魏王王儆四强之内-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外交策略。魏王被建议采取强硬措施,要求四强之内的国家在十日内准备好跟随魏王,否则将面临死亡的惩罚。这种极端的命令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权力斗争。
春申君作为楚国的重要政治人物,对魏王的命令做出了迅速的反应。他指示使者不要去见魏王,并预言在十日内将有数万楚军进入魏境。这种反应不仅展示了春申君的政治智慧和果断,也反映了楚国对魏国的警惕和准备。
秦国的使者将这一消息报告给秦王,秦王随后对魏王表示,大国之间的意图已经明确,无需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段话揭示了秦国作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其他国家的动态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警惕。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策略。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安全,不断进行联盟、背叛和战争。这种政治环境促使各国发展出高度的政治智慧和策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各国之间的互动和反应。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生动地描绘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氛围和人物性格。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心理。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战国时期政治和外交的重要资料。通过分析各国之间的互动和策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进程和各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